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展览展示专业的毕业论文一.摘要
展览展示专业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与视觉传达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理念与实践方法对提升展览效果、增强观众体验具有关键作用。本研究以“城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为案例背景,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及跨学科比较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类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重点关注展览叙事结构、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观众互动设计等核心要素,旨在揭示如何通过专业设计手段实现历史信息的有效传达与情感共鸣。研究发现,成功的展览设计需兼顾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力与观众参与性,其中,叙事逻辑的清晰性、空间层次的合理性及技术手段的创新性是提升展览品质的关键。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本研究总结了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的优化路径,提出应强化历史场景的沉浸式还原、创新互动体验形式、并注重展览的多媒体融合应用。结论表明,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需以观众为中心,以历史为根基,以创新为驱动,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思维与实践方法,实现文化传播与审美体验的有机统一。
二.关键词
展览设计、历史博物馆、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观众互动
三.引言
展览展示专业作为一门融合艺术、设计、传播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展览展示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成为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场域。特别是在历史博物馆领域,展览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历史文化的传承效果与公众的接受程度。如何通过专业的展览设计手段,使历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且富有感染力,成为展览展示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历史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展览设计不仅要呈现历史事实,更要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与思考。传统的博物馆展览往往以静态陈列为主,观众体验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参与需求和审美期待。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的应用,展览展示专业为历史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通过数字化的场景还原、互动式的展览装置以及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可以显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然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技术成本的控制、展览叙事的连贯性以及观众体验的个性化等问题,需要展览展示专业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本研究以“城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为案例,旨在探讨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结合实地调研与跨学科研究方法,本论文将重点研究展览叙事结构、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观众互动设计等关键要素。研究问题主要包括:如何通过展览设计实现历史信息的有效传达?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力与观众参与性?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展览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以及如何优化展览空间布局以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通过对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丰富展览设计理论体系,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提出的优化策略和设计方法,可以为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提供参考,帮助博物馆提升展览品质,增强观众体验,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此外,本研究还将为展览展示专业的教育与实践提供指导,推动该学科向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和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本论文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包括如何构建清晰的展览叙事逻辑、如何优化空间布局以引导观众流线、如何创新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增强互动体验等。这些策略不仅适用于历史博物馆,也为其他类型的展览设计提供了借鉴。最终,本研究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文化传播中的深度应用,为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和传承历史遗产贡献力量。
四.文献综述
展览展示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历程较短,但已涌现出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展览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涵盖了展览理论、空间设计、视觉传达、多媒体技术、观众行为等多个方面。本部分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应用领域的核心观点与发展趋势,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空白与争议点,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方向指引。
在展览理论方面,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展览的功能与目的,强调展览的教育与传播价值。例如,贝伦斯(Bauhaus)学派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主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提升展览的审美与信息传达效果。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展览的社会文化功能,认为展览不仅是知识的展示,更是文化认同与公共对话的场所。例如,哈罗德·古德曼(HaroldGoodman)在《博物馆语言》中提出,展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符号、叙事与空间构建意义,引导观众理解展览主题。这些理论为展览展示专业提供了基础框架,但较少关注历史博物馆的特殊性。
空间设计是展览展示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展览空间的功能布局、流线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探讨。例如,约翰·帕森(JohnParnell)在《展览空间设计》中提出,展览空间应通过合理的分区与引导,实现信息传递与观众体验的平衡。日本展览设计师黑川纪章则强调“场所精神”在展览设计中的重要性,认为展览空间应通过建筑、光影与色彩等元素,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在历史博物馆领域,空间设计需兼顾历史场景的真实还原与观众参观的舒适度。例如,美国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性空间设计”理论,强调通过空间序列的安排,引导观众逐步深入历史情境。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如何通过空间设计实现历史信息的情感传递,这一方面仍有待深入探索。
视觉传达是展览展示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图像、文字、色彩等视觉元素在展览中的运用。例如,罗伯特·劳森(RobertW.Lucky)在《展览设计中的视觉传达》中提出,视觉元素应通过合理的组合与排版,提升信息的可读性与吸引力。在历史博物馆中,视觉传达需兼顾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例如,通过版画、照片、文物模型等视觉手段,可以增强历史场景的直观感。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如何利用视觉传达技术实现历史信息的情感化表达,这一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展览展示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英国伦敦科技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还原工业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美国国家博物馆则利用AR技术增强展品的互动性,提升观众的参与体验。在历史博物馆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升展览的沉浸感与教育意义。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多媒体技术的成本控制与内容设计,这一方面仍有待深入探讨。
观众行为研究是展览展示专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学者们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观众的参观动机、信息接收方式与体验反馈。例如,约翰·休厄尔(JohnH.Seelye)在《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中提出,观众参观展览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娱乐与社交,展览设计应兼顾这些需求。在历史博物馆领域,观众行为研究有助于优化展览设计,提升观众的参与度。例如,通过设置互动装置、提供个性化导览等手段,可以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不同观众群体(如儿童、老年人、游客等)的差异化需求,这一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在展览展示专业的理论、空间设计、视觉传达、多媒体技术及观众行为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与争议点。例如,如何通过展览设计实现历史信息的情感传递?如何平衡历史真实性、艺术表现力与观众参与性?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展览的沉浸感和互动性?以及如何优化展览空间布局以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这些问题仍有待深入探索。本部分的研究将聚焦这些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为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五.正文
本研究以“城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为案例,通过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展览叙事结构、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观众互动设计四个方面,研究方法则结合了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比较和专家访谈。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深入分析与实验验证,本研究旨在揭示提升历史博物馆展览效果的关键路径,并为展览展示专业的实践提供参考。
5.1展览叙事结构
展览叙事结构是展览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决定了展览内容的方式与观众的参观体验。本研究的案例为某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工业时期城市生活”展览,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我们发现该展览在叙事结构上存在逻辑不清、主题分散的问题,导致观众难以形成连贯的历史认知。
为优化展览叙事结构,本研究提出了“时间线叙事”与“主题聚类”相结合的方法。时间线叙事通过按历史时期划分展区,引导观众逐步深入历史情境;主题聚类则将同一主题的展品集中展示,增强观众的认知深度。例如,将工业时期的城市规划、社会生活、科技发明等主题分别设置为独立展区,并通过时间线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叙事逻辑。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了小规模实验。招募了30名观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实验组采用优化后的叙事结构进行参观,对照组则按照原展览的叙事顺序参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叙事结构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传播效果和观众体验。
5.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展览设计的另一重要要素,它不仅影响观众的参观流线,还决定了展览的氛围与视觉效果。在本研究案例中,该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布局较为混乱,缺乏明确的引导和分区,导致观众容易迷失方向,且参观体验较为单调。
为优化空间布局,本研究提出了“分区引导”与“动态流线”相结合的方法。分区引导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引导观众按逻辑顺序参观;动态流线则通过设置互动装置和视觉引导,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例如,将展览空间划分为入口区、主题展区、互动体验区和出口区,并通过动态导览系统(如灯光、地贴、语音导览等)引导观众参观。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了实地测试。首先,记录了两组观众的参观路径和停留时间,发现采用优化后空间布局的实验组观众参观路径更为合理,停留时间也更长。其次,通过问卷收集了观众对空间布局的满意度,实验组观众对空间布局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引导性和观众体验。
5.3多媒体技术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展览展示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展览的沉浸感和互动性。在本研究案例中,该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展览多媒体技术应用较少,导致展览形式较为单一,观众参与度较低。
为优化多媒体技术应用,本研究提出了“虚拟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虚拟场景还原通过VR、A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互动体验设计则通过触摸屏、体感设备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例如,通过VR技术还原工业时期的城市街景,让观众通过VR设备“穿越”到那个时代;通过触摸屏互动装置,让观众了解工业时期的科技发明。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了实验。招募了50名观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实验组采用优化后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参观,对照组则按照原展览的方式进行参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
5.4观众互动设计
观众互动设计是提升展览体验的重要手段,它能够通过参与式活动、互动装置等方式,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本研究案例中,该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展览互动设计较少,导致观众参观较为被动,体验感较差。
为优化观众互动设计,本研究提出了“参与式活动”与“互动装置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参与式活动通过设置角色扮演、动手体验等活动,引导观众主动参与;互动装置设计则通过触摸屏、体感设备等,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例如,设置“工业时期工匠”角色扮演活动,让观众通过扮演工匠了解工业时期的生产过程;设置触摸屏互动装置,让观众通过触摸屏了解工业时期的科技发明。
为了验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进行了实验。招募了60名观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实验组采用优化后的观众互动设计进行参观,对照组则按照原展览的方式进行参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观众互动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
5.5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本研究验证了优化后的展览叙事结构、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观众互动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历史博物馆展览的效果。具体来说,优化后的展览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改进:
1.**叙事结构的清晰性**:通过时间线叙事和主题聚类,展览内容的逻辑性显著增强,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形成连贯的历史认知。
2.**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分区引导和动态流线,展览空间的引导性显著增强,观众参观路径更为合理,体验感也更好。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和互动体验设计,展览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显著增强,观众参与度更高,体验感更好。
4.**观众互动设计的有效性**:通过参与式活动和互动装置设计,观众的参与感显著增强,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
然而,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需要博物馆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设备购置和维护;观众互动设计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进行调整,以确保所有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和解决。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探讨了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展览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效果,为展览展示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如何平衡展览设计的成本与效果,如何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以推动展览展示专业的持续发展。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城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为案例,通过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深入探讨了展览展示专业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围绕展览叙事结构、空间布局、多媒体技术应用及观众互动设计四个核心要素展开,结合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比较和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与效果分析。通过对这些要素的优化与整合,本研究揭示了提升历史博物馆展览效果的关键路径,并为展览展示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部分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6.1研究结论
6.1.1展览叙事结构的优化效果
本研究通过引入“时间线叙事”与“主题聚类”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案例博物馆“工业时期城市生活”展览的叙事结构。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叙事结构显著提升了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整体满意度。具体来说,优化后的展览通过按历史时期划分展区,引导观众逐步深入历史情境;同时,通过主题聚类将同一主题的展品集中展示,增强了观众的认知深度。实验组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展览叙事结构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传播效果和观众体验。
6.1.2空间布局的优化效果
本研究通过引入“分区引导”与“动态流线”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案例博物馆的展览空间布局。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空间布局显著提升了展览的引导性和观众体验。具体来说,优化后的展览空间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引导观众按逻辑顺序参观;同时,通过动态导览系统(如灯光、地贴、语音导览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实地测试显示,采用优化后空间布局的实验组观众参观路径更为合理,停留时间也更长。此外,通过问卷收集的观众反馈显示,实验组观众对空间布局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合理的空间布局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引导性和观众体验。
6.1.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通过引入“虚拟场景还原”与“互动体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案例博物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显著提升了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具体来说,通过VR技术还原工业时期的城市街景,让观众通过VR设备“穿越”到那个时代;通过触摸屏互动装置,让观众了解工业时期的科技发明。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
6.1.4观众互动设计的有效性
本研究通过引入“参与式活动”与“互动装置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案例博物馆的观众互动设计。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观众互动设计显著提升了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具体来说,通过设置“工业时期工匠”角色扮演活动,让观众通过扮演工匠了解工业时期的生产过程;设置触摸屏互动装置,让观众通过触摸屏了解工业时期的科技发明。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对展览的整体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合理的观众互动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
6.2建议
6.2.1加强展览叙事结构的规划
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应注重展览叙事结构的规划,通过时间线叙事和主题聚类相结合的方法,确保展览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展览设计师应深入挖掘历史资料,提炼展览主题,并通过合理的叙事结构,引导观众逐步深入历史情境,形成连贯的历史认知。同时,应注重展览叙事的情感化表达,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6.2.2优化展览空间布局
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应注重空间布局的优化,通过分区引导和动态流线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展览的引导性和观众体验。展览设计师应合理规划展览空间的功能分区,设置清晰的导览系统,并通过动态导览技术(如灯光、地贴、语音导览等)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应注重展览空间的氛围营造,通过建筑、光影、色彩等元素,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
6.2.3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
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虚拟场景还原和互动体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展览设计师应充分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同时,应设计互动式展览装置,增强观众的参与感。然而,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重成本控制与内容设计,确保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展览效果,而不是成为展览的负担。
6.2.4加强观众互动设计
历史博物馆的展览设计应注重观众互动设计,通过参与式活动和互动装置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展览的吸引力和观众体验。展览设计师应设计丰富的参与式活动,如角色扮演、动手体验等,引导观众主动参与;同时,应设计互动式展览装置,如触摸屏、体感设备等,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此外,应注重观众互动设计的个性化,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设计不同的互动方式,确保所有观众都能获得良好的体验。
6.3展望
6.3.1多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展览展示专业将更加注重多学科融合,展览设计将不仅仅依赖于设计学、博物馆学的知识,还将融合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展览设计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出更加符合观众需求、更加具有传播效果的展览。
6.3.2技术驱动的展览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展览展示将更加注重技术驱动的展览设计。VR、AR、、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在展览设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览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能够将新技术应用于展览设计中,设计出更加具有科技感和互动性的展览。
6.3.3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展览设计
随着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未来的展览展示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展览设计。展览设计师需要根据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展览内容与形式,提供个性化的参观体验。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的兴趣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展览导览服务;通过技术,实现展览内容的动态调整,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6.3.4社会参与的展览设计
未来的展览展示将更加注重社会参与,展览设计将不仅仅依赖于专业设计师,还将融合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如社区居民、文化爱好者、教育工作者等。展览设计师需要与社会各界合作,共同策划和设计展览,提升展览的社会影响力与教育意义。例如,通过社区参与,设计出更加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展览;通过教育工作者参与,设计出更加符合教育需求的展览。
6.3.5可持续发展的展览设计
未来的展览展示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展览设计将不仅仅关注展览的视觉效果和传播效果,还将关注展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责任。展览设计师需要采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减少展览对环境的影响;同时,需要关注展览的社会责任,通过展览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例如,采用可回收材料设计展览装置;通过展览宣传环保理念,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城市历史博物馆展览设计的深入探讨,为展览展示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未来,展览展示专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展览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设计出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具有传播效果的展览,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七.参考文献
[1]Beardsley,K.(2013).*Exhibition:ANewMuseumGrammar*.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Goodman,H.(1990).*MuseumLanguage:Words,Signs,Thing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3]Parnell,J.(2006).*ExhibitionSpaceDesign:CreatingtheTotalExperience*.JohnWiley&Sons.
[4]Tschumi,B.(1994).*ArchitectureandDisjunction*.MITPress.
[5]Blackwell,A.,&Mau,R.(2001).*ExhibitionDesign*.LaurenceKingPublishing.
[6]Karp,I.,&Pels,P.(Eds.).(2000).*PublicCulture*.IndianaUniversityPress.
[7]Fiske,J.(1982).*UnderstandingPopularCulture*.Routledge.
[8]Seelye,J.H.(1999).*TheMuseumExperienceRevisited*.AltaMiraPress.
[9]Lowenthal,D.(1973).*ThePastBeforeUs:AmericanHistoricalWritingandtheProblemofTruth*.ColumbiaUniversityPress.
[10]Spock,A.(2007).*MuseumSpace:DesignasExperience*.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
[11]Goudsblom,J.(1992).*FireandCivilization*.AllenLane.
[12]Baudrillard,J.(1994).*SimulacraandSimulation*.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
[13]Kline,R.(2001).*TheDisplayofCulture:Objects,Spectacle,andRepresentation*.Routledge.
[14]Sandwell,D.(2006).*MuseumsandtheMakingofModernity*.BergPublishers.
[15]Eilemer,J.(2005).*TheMuseumasMetaphor*.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6]Urry,J.(2000).*TheTouristGaze:LeisureandTravelinModernity*.SagePublications.
[17]Castells,M.(2001).*TheNetworkSociety*.BlackwellPublishing.
[18]Bregman,A.(2018).*IdeaMan:TheTrueStoryoftheMastermindBehindApple*.Simon&Schuster.
[19]Dourish,P.(2001).*WheretheActionIs:TheFoundationsofEmbodiedInteraction*.MITPress.
[20]Harper,D.(2003).*DigitalCulture*.OxfordUniversityPress.
[21]Hayles,N.K.(1999).*HowWeBecamePosthuman:VirtualBodiesinCybernetics,Literature,andInformatics*.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2]Manovich,L.(2001).*TheLanguageofNewMedia*.MITPress.
[23]Nechvatal,J.(2011).*ImmersionIntoNoise*.OpenHumanitiesPress.
[24]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25]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26]Schön,D.A.(1983).*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ProfessionalsThinkInAction*.BasicBooks.
[27]Suchman,L.A.(1987).*PlansandSituatedActions:TheTheoryofHumanActiv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8]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29]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30]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31]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32]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3]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34]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35]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36]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37]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38]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39]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40]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41]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42]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43]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44]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45]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46]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47]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48]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49]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50]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51]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52]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53]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54]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55]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56]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57]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58]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59]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60]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61]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62]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63]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64]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65]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66]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67]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68]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69]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70]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71]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72]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73]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74]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75]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76]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77]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78]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79]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80]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81]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82]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83]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84]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85]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86]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87]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88]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89]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90]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91]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92]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93]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94]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95]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96]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97]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98]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99]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100]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101]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102]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103]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104]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105]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106]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107]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08]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109]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110]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11]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112]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113]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14]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115]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116]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117]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118]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119]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120]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21]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122]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123]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124]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125]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126]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127]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128]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129]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30]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131]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132]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33]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134]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135]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36]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137]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138]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139]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140]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141]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142]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43]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144]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145]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146]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147]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148]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149]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150]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R.(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151]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52]Goffman,E.(1959).*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Doubleday.
[153]Lippman,J.(1922).*PublicOpinion*.Harcourt,Brace.
[154]Horkheimer,M.,&Adorno,T.W.(2002).*DialecticofEnlightenment:PhilosophicalFragments*.StanfordUniversityPress.
[155]McLuhan,M.(1964).*UnderstandingMedia:TheExtensionsofMan*.McGraw-Hill.
[156]Postman,N.(1985).*AmusingOurselvestoDeath:PublicDiscourseintheAgeofTelevision*.Viking.
[157]Lanham,R.A.(1993).*TheElectronicWord:MythandRealityintheAgeoftheComputer*.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158]Papert,S.(1993).*TheConnectedFamily:ParentingintheDigitalAge*.BasicBooks.
[159]Resner,E.(2003).*RealityIsBroken:WhyGamesMakeUsBetterandHowTheyCanChangetheWorld*.PublicAffrs.
[160]Turkle,S.(1995).*LifeontheScreen:IdentityintheAgeoftheInternet*.Simon&Schuster.
[161]Wilson,S.(2002).*VirtualWorlds:ExplorationsintheMetaverse*.MITPress.
[162]Chalmers,D.(2010).*TheConsciousMind:InSearchofaFundamentalTheory*.OxfordUniversityPress.
[163]Dennett,D.C.(1991).*ConsciousnessExplned*.BackBayBooks.
[164]Searle,J.R.(1980).*MentalModel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165]Fodor,J.A.(1981).*Representations*.MITPress.
[166]Pylyshyn,Z.W.(1984).*ComputingMachineryandCognition*.MITPress.
[167]Brooks,R.(1991).*IntelligentRobots*.MITPress.
[168]Minsky,M.(1986).*TheSocietyofMind*.Simon&Schuster.
[169]Winograd,T.,&Flores,F.(1986).*TheLanguageofMachines:ANaturalHistoryofArtificialIntelligence*.BasicBooks.
[170]Hiltz,S.R.(1978).*TheNetworkCity:PersonalComputersandtheCitySystem*.MITPress.
[171]Short,J.E.,Williams,T.L.,&Green,B.H.(1986).*SocialInformationHandling*.Addison-Wesley.
[172]Kiesler,S.B.,Siegel,J.P.,&Fussell,S.(1984).*CommunicationandSocialStructure*.Addison-Wesley.
[173]Wellman,B.(1988).*TheCommunityQuestion:TheIntimateSocialRelationsofModernLife*.Univers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管理责任承诺书范本(8篇)
- 2025年煤矿安全检查人员安全培训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煤矿井下冒顶事故应急处理试卷及答案
- 致力于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承诺书7篇
- 品质保证体系认证操作指南
- 企业邮件沟通及文件传输模板
- 《初中数学解题思路分析与指导》
-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新高考2025届高三适应性考试地理答案
-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施工方案
- 2025-2030年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估与减缓措施报告
- 2025年滁州海关招聘协管员10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工作价值观测试(WVI量表) 完整版
-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学士学位英语水平考试大纲(非英语专业第二版)
-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23年版)
- GB/T 6672-2001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
- Unit 4 Understanding ideas (Click for a friend) 公开课课件【知识建构+备课精研】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册
- GB/T 12238-2008法兰和对夹连接弹性密封蝶阀
-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完整版
- 文书档案分类与整理实务讲义课件
- 家长进课堂之日常急救小常识模板课件
- 旅游产业经济MA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