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1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3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4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2015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试题整体特点概述2015年是江西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2016年起加入全国卷),试题延续了江西卷“厚重人文、贴近生活、注重思辨”的传统,同时在题型稳定性与能力考查深度上保持了一贯的严谨性。整体来看,试题呈现以下三个特点:1.人文性:无论是论述类文本对“艺术生产”的探讨、文学类文本对平民温情的书写,还是古诗文对传统士大夫精神的传承,均紧扣“人”的主题,引导考生思考人与艺术、人与社会、人与传统的关系。2.思辨性: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辨析“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劳动的差异,写作题围绕“脸”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展开,均需要考生具备逻辑分析与辩证思考能力。3.实践性:语言文字运用题贴近生活(如漫画寓意解读、补写句子),写作题引导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表达对“脸”的感悟,体现了“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二、分题型解析与解题策略(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聚焦逻辑思辨,落实文本细读2015年论述类文本选自朱光潜的《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围绕“艺术生产的特殊性”展开论述,核心观点是“艺术生产既要遵循一般生产劳动的规律,又要遵循艺术本身的审美规律”。1.命题特点(1)概念理解:第1题考查对“艺术生产”概念的理解,要求考生区分“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劳动”的本质差异(原文强调“艺术生产是‘精神生产’,其产品是‘审美对象’”)。(2)信息筛选:第2题要求筛选“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劳动的共同点”,原文提到“两者都需要‘物质材料’(如艺术生产需要颜料、纸张,一般生产需要原料)”“都需要‘劳动过程’(如艺术家创作、工人制造)”。(3)观点归纳:第3题考查作者对“艺术生产”的态度,原文明确“艺术生产不是‘机械复制’,而是‘创造性劳动’,其价值在于‘审美体验’”。2.解题策略(1)回到原文找依据:所有选项的判断都必须有原文支撑,如第1题某选项将“艺术生产的产品是审美对象”表述为“艺术生产的产品是物质产品”,明显与原文矛盾。(2)注意逻辑关系:原文中“既要……又要……”“不是……而是……”等关联词是解题关键,需理清作者的逻辑层次。(3)避免主观臆断:不要用自己的常识代替文本观点,如“艺术生产是否属于生产劳动”,原文明确“是”,但需强调其“特殊性”。(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立足平民叙事,挖掘情感深度2015年文学类文本是李德霞的小说《马兰花》,以“马兰花卖菜”为线索,讲述了普通市民之间的温情故事:马兰花借钱给邻居麻婶,麻婶去世后,其女儿主动还钱,马兰花却拒绝了多余的部分。小说通过平民视角,展现了底层人物的善良与宽容。1.命题特点(1)情节作用:第11题问“小说开头写马兰花卖菜的情节有什么作用”,需从“情节铺垫”(引出麻婶借钱的情节)、“人物塑造”(表现马兰花的勤劳朴实)、“环境营造”(交代故事发生的市井背景)三个方面回答。(2)人物形象:第12题要求分析“马兰花的性格特点”,通过“卖菜时的细心”(如给顾客挑新鲜的菜)、“借钱时的爽快”(毫不犹豫借给麻婶)、“拒绝多余还钱时的真诚”(“这钱我不能要,麻婶是我邻居,帮忙是应该的”),可以概括出“勤劳、善良、宽容”的特点。(3)主题理解:第13题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马兰花与麻婶一家的互动,表现了“平凡人之间的温情与善意”,强调“善良是相互传递的”。(4)艺术手法:第14题考查“伏笔的作用”,如“开头写麻婶经常来买马兰花的菜”(伏笔麻婶与马兰花的熟悉关系,为借钱情节做铺垫);“麻婶去世前提到‘我欠马兰花钱’”(伏笔女儿还钱的情节)。2.解题策略(1)梳理情节脉络:用“时间+人物+事件”的方式概括情节(如“上午:马兰花卖菜→中午:麻婶借钱→下午:麻婶去世→第二天:女儿还钱→马兰花拒绝”),有助于理解情节之间的逻辑关系。(2)分析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如马兰花“搓着手”说“这钱我不能要”,表现了她的真诚。(3)结合上下文理解:如“马兰花拒绝多余还钱”的情节,需结合“她想起麻婶平时对自己的照顾”(如麻婶帮她看孩子),才能理解其“宽容”的原因。(三)古诗文阅读:传承传统文化,考查文言功底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和诗歌鉴赏两部分,均聚焦传统文化的传承。1.文言文阅读:《宋史·张旨传》选文出自《宋史》,讲述了北宋官员张旨的政绩:治理地方时“兴修水利,改善民生”;抵御外敌时“身先士卒,击退辽军”;赈济灾民时“开仓放粮,安抚百姓”。(1)命题特点:实词理解:第15题考查“属”(嘱托)、“易”(更换)、“贷”(借)等实词的含义,均为教材中常见的义项(如“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虚词用法:第16题考查“以”(介词,用)、“之”(助词,的)、“其”(代词,他的)等虚词的用法,需区分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句式判断:第17题考查“被动句”(如“为辽军所围”)、“省略句”(如“(张旨)率士卒出击”),需掌握常见句式的标志(如“为……所……”表被动)。文意概括:第18题要求概括“张旨的政绩”,需梳理“治理地方”“抵御外敌”“赈济灾民”三个方面的事迹。(2)解题策略: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如“属”“易”“贷”等实词,“以”“之”“其”等虚词,需结合教材例句记忆。梳理人物事迹:用“时间+事件+结果”的方式概括,如“庆历年间,张旨任永静军通判,辽军入侵,他率士卒击退辽军,因功升为知德清县”。注意细节验证:如“开仓放粮”的情节,原文提到“旨不听,曰:‘民饥甚,必嗷嗷然聚盗,不如先赈之。’”(张旨不听下属劝阻,坚持开仓放粮),体现了他的爱民之心。2.诗歌鉴赏:韦庄《含山店梦觉作》诗歌原文:>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1)命题特点:意象分析:第19题要求分析“灯”“山月”两个意象的作用,“灯”象征“孤独”(灯前做梦),“山月”象征“漂泊”(山月斜照,更添惆怅)。情感把握:第20题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流离惯别家”(长期漂泊)、“江南梦”(思念故乡)、“惆怅起来”(梦醒后的失落),可以概括出“思乡之情”与“漂泊的惆怅”。艺术手法:第21题考查“对比的作用”,“等闲挥袂”(轻易挥手告别)与“惆怅起来”(梦醒后的惆怅)形成对比,突出“漂泊的无奈”;“以景结情”(山月斜照),用环境描写烘托情感,使情感更含蓄深沉。(2)解题策略:抓住意象:“灯”“江南梦”“山月”都是古诗中常见的思乡意象,需联系其传统含义(如“江南”常代表故乡)。分析情感变化:从“等闲挥袂”(看似洒脱)到“惆怅起来”(实则无奈),情感由“洒脱”转为“惆怅”,突出“漂泊的艰辛”。结合诗人背景:韦庄是晚唐诗人,一生漂泊,多次应试不第,诗歌多表达“思乡”“漂泊”的情感,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四)语言文字运用: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能力综合2015年语言文字运用题包括“成语使用”“病句辨析”“图文转换”“补写句子”四个题型,均贴近生活实际,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1.命题特点(1)成语使用:第22题考查“鳞次栉比”“琳琅满目”“炙手可热”“应运而生”四个成语的正确使用,其中“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不能形容人),“琳琅满目”形容商品多(不能形容书籍),“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不能形容商品畅销),“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而产生(符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购应运而生”的语境)。(2)病句辨析:第23题考查“成分残缺”(如“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业务水平”,删去“通过”或“使”)、“搭配不当”(如“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培养”不能跟“水平”搭配)、“结构混乱”(如“我们要学习他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品质”,“精神”和“品质”重复)。(3)图文转换:第24题是一幅漫画,画面内容是“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照出的是一个天使,而旁边的人看到的是一个魔鬼”,要求描述画面并揭示寓意。寓意是“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不同,不要以貌取人”或“每个人都有两面性,要全面看待他人”。(4)补写句子:第25题要求补写衔接上下文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们要重视阅读”,需结合上下文(前文讲阅读的好处),补写“阅读能丰富我们的知识,阅读能开阔我们的视野,阅读能提升我们的素养”。2.解题策略成语使用:注意成语的适用对象(如“鳞次栉比”用于房屋)、感情色彩(如“炙手可热”是贬义词)、语义轻重(如“应运而生”指适应时机产生,符合语境)。病句辨析:掌握常见病句类型(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语序不当、表意不明、不合逻辑),通过“提取主干”(如“培养兴趣和水平”,主干是“培养水平”,搭配不当)、“逻辑分析”(如“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提高了业务水平”,主语残缺)等方法判断。图文转换:先描述画面(按顺序:主体、动作、背景),再揭示寓意(联系现实,如“不要以貌取人”“全面看待他人”)。补写句子:结合上下文,保持话题一致(如前文讲“阅读的好处”,补写的句子需围绕“阅读的好处”)、逻辑连贯(如“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提升素养”,递进关系)。(五)写作:围绕“脸”的思辨,引导价值表达2015年江西卷作文题是材料作文,材料如下:>对于“脸”,你有什么体验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命题特点(1)贴近生活:“脸”是每个人都熟悉的话题,既可以指“表层的面貌”(如“长相”),也可以指“深层的含义”(如“尊严”“情感”“品质”),考生有话可说。(2)思辨性:需要考生区分“脸”的表层与深层含义,如“不要以貌取人”(重视深层的“脸”)、“脸是尊严的象征”(维护自己的“脸”)、“脸是情感的表达”(父母的脸充满关爱)。(3)价值引导:引导考生思考“脸”的社会意义,如“环卫工人的脸是勤劳的象征”“医生的脸是责任的象征”“教师的脸是奉献的象征”。2.立意方向(1)表层与深层的关系:如“脸的背后是灵魂”(不要只看长相,更要看内在品质)。(2)尊严与“脸”:如“脸是尊严的底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维护了自己的“脸”;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保持了民族的“脸”)。(3)情感与“脸”:如“父母的脸是爱的密码”(父母的脸上有皱纹,那是为孩子操劳的痕迹;父母的脸上有笑容,那是为孩子成功的喜悦)。(4)社会中的“脸”:如“城市的脸是文明的象征”(清洁工的脸是城市的“美容师”,志愿者的脸是城市的“温度”)。3.写作策略(1)审题:抓住“脸”的深层含义,避免只写“长相”(如“我的脸”“妈妈的脸”),需挖掘“脸”的象征意义。(2)素材选择:用古今中外的例子,如陶渊明、朱自清、环卫工人、医生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3)结构安排:开头点题(“脸不是简单的长相,而是灵魂的外显”),中间分论点(“脸是尊严的象征”“脸是情感的表达”“脸是品质的外显”),结尾升华(“让我们重视内在的‘脸’,做一个有尊严、有情感、有品质的人”)。三、备考启示与建议1.论述类文本: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多做文本细读(如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的观点态度),培养“回到原文找依据”的习惯。2.文学类文本:多阅读平民叙事的小说(如李德霞、刘庆邦的作品),培养情感共鸣,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通过言行、细节)、情节作用(铺垫、伏笔)、主题理解(结合人物互动)。3.古诗文阅读:加强文言功底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句式),多背诵经典篇目(如《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诗歌鉴赏注重意象分析(如“灯”“山月”)、情感把握(结合诗人背景)、艺术手法(对比、以景结情)。4.语言文字运用:贴近生活实际,多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