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短文二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共18+19张)
第三单元
歌咏自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12短文二篇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常常寻友赏月,期望于自然美景里觅得宁静与慰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这样的一篇佳作。让我们走进作品,一同赏析苏轼笔下的月夜美景,揣摩他的复杂情感吧!
先行组织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简介作家,了解背景
活动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介作家及创作背景。
预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构建新知
第二课时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闲职期间,此时作者虽心情忧郁,但仍有进取之心,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体现了作者与友人张怀民深厚的情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感慨。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1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
预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活动2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预设:
学习任务单
(1)解释下列加点部分的古义。
例句古义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但是
闲人:__________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_________耳朵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古义今义
念.无与为乐者
_想念,念头,纪念
月色入户._______住户,人家
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庭子中间
考虑,想到
门
大概是
院子里
(2)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字例句用法和意思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欲夕日欲.颓
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
解衣欲.睡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连词,和
副词,与“相"合用,共同,一起
副词,将要
名词,与“界”合用,指人间
动词,打算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活动为把握行文思路,捕捉人物情感,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
开头(第1~3句):叙事——月夜与朋友张怀民在院子里漫步赏月。
中间(第4句):写景——月下竹柏倒影的美妙境界。
结尾(第5~7句):议论——月下“闲人"感慨。
学习任务四:明确要素,把握故事
活动本文类似一篇日记,请结合课文内容,从记叙要素角度填写下表。
预设:
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_____
人物____
事件原因___
________
经过_____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黄州承天寺
“我”(苏轼)、张怀民
被贬心情郁闷、内心孤独;月色美好,想邀人取乐
与张怀民在院子里漫步赏月
学习任务五:赏析写法,品味特色
活动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景之妙。小组内交流讨论。
预设:
作者采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空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全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幽静淡雅、空灵澄澈的月夜图景,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突出表现了夜晚月光澄澈空明的特点。
活动2请从句式、节奏等方面品析本文带给读者的美感。
预设:
《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于天然中见真章。文章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学习任务六:理解“闲人”,探究情感
活动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苏轼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预设: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苏轼与张怀民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闲人"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深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因此,“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又透露出苏轼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胸怀。
同学们,我们跟随陶弘景踏入了如诗画般的山川之境,感受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沉醉,体悟了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的赞叹;又伴着苏轼漫步承天寺,在如水月色中,领略了他豁达超脱的心境。两篇短文,一写山川之壮丽,一绘月色之清幽,虽景致不同,却都饱含文人雅致。两文让我们明白,生活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愿大家往后能用心感受自然,以诗意之心对待生活,在平凡中寻得不凡之美。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完成第12课配套练习。
2.任选一文,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其改写为白话散文。
课外作业
第三单元
歌咏自然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
12短文二篇
授课人:XXXX
1.语言运用:能借助诵读,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体会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思维能力: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能从修辞、视觉、形态等方面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审美创造:能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4.文化自信:能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之趣的认知,感受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品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满怀深情地礼赞祖国的山川美景。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更加渴望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宁静与慰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便应运而生,它描绘出了一片宁静美好的山水世界。让我们一同去欣赏陶弘景笔下的山川美景吧!
先行组织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一:简介作家作品,了解谢中书
活动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介作家、作品及谢中书。
预设: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他10岁开始读《神仙传》,萌生养生的志向;15岁创作《寻山志》,对隐逸生活十分倾慕。20岁时,齐高帝选拔他为诸王侍读,之后他又被拜为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492),他辞
构建新知
第一课时
去官职,隐居于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
谢中书,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指谢征(500—536),也有人认为指谢朏(441—506)、谢(464—499)或谢览(约477—约513),此四人均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均曾担任过中书省的官职。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1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
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活动2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预设:
学习任务单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义。
例句古义今义
四时.俱备_______时间
晓雾将歇._______休息
夕日欲颓._______消沉,萎靡
季节
消散
坠落
(2)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字例句用法和意思
书答谢中书.书______
答谢中书书.
__
名词,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名词,书信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用法和意思。
①夕日欲颓.颓:___
②五色交晖.晖:___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
①五色交.晖.交晖:②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
③沉.鳞.竞跃沉鳞:____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
交相辉映
四季
水中潜游的鱼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活动为把握行文思路,请你诵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美好的山水画面?其结构布局如何?
预设:
开头总引(第1句):感慨发端,统领全文。
中间绘景(第2~5句):先写四季景色,再写朝夕景色。四季景色从仰视、俯瞰、平视三个角度描绘,突出白云飘浮,山峰高耸,水流清澈,两岸皆石壁,林竹四季青翠。朝夕景物特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结尾抒怀(第6~7句):以赞美与感慨总括全文。
学习任务四:探讨写法,分析妙处
活动1请从句式、节奏等方面说说本文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预设: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齐整,节奏感较强,有骈文之风。间用散句,参差有致,于整齐中求变化。虽是寻常词汇,却善于推敲斟酌。
活动2请参照示例,用“……之美。美在……”的句式,从色彩的搭配、晨昏景色的变化、动静映衬等角度赏析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
示例:山水相映之美。美在山之峻峭,水之秀丽,互相映衬。水的动势给山以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彼此都有了灵性,二者相映成趣。
预设:
示例一:色彩配合之美。美在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为背景,绿水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示例二:晨昏变化之美。美在清晨薄雾缭绕,如烟如缕,猿啼鸟鸣,一派生机。傍晚红日西坠,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美不胜收。
示例三:动静映衬之美。美在高峰、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一句一景,一景一意。
学习任务五:理解结尾句,体会情感
活动本文结尾句蕴含的情感比较复杂,其言外之意主要有哪些?
预设: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流露出作者对世人看见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表达出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的心愿。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12短文二篇
学习目标1.语言运用:能借助诵读,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体会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思维能力:能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能从修辞、视觉、形态等方面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审美创造:能感受山川风物的秀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4.文化自信:能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文之趣的认知,感受作者开阔的胸襟和豁达的品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梳理文言字词;了解《答谢中书书》中优美的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2.教学难点: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早读手册中的第12课内容。准备教学课件、音频资料、学习任务单等教学资源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一、先行组织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满怀深情地礼赞祖国的山川美景。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更加渴望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宁静与慰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便应运而生,它描绘出了一片宁静美好的山水世界。让我们一同去欣赏陶弘景笔下的山川美景吧!
二、构建新知
学习任务一:简介作家作品,了解谢中书
活动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介作家、作品及谢中书。
预设: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他10岁开始读《神仙传》,萌生养生的志向;15岁创作《寻山志》,对隐逸生活十分倾慕。20岁时,齐高帝选拔他为诸王侍读,之后他又被拜为左卫殿中将军。永明十年(492),他辞去官职,隐居于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山中宰相”。《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中的一部分,一般认为完整的书信今已无存,流传下来的只有一段描绘山水的锦绣文字。
谢中书,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指谢征(500—536),也有人认为指谢朏(441—506)、谢(464—499)或谢览(约477—约513),此四人均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均曾担任过中书省的官职。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1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
预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活动2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预设:
学习任务单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古义。
例句古义今义
四时俱备季节时间
晓雾将歇消散休息
夕日欲颓坠落消沉,萎靡
(2)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字例句用法和意思
书答谢中书书名词,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名词,书信
(3)指出下列句中活用词的用法和意思。
①夕日欲颓_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
②五色交晖晖: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4)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部分。
①五色交晖交晖: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时:四季
③沉鳞竞跃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活动为把握行文思路,请你诵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哪些美好的山水画面?其结构布局如何?
预设:
开头总引(第1句):感慨发端,统领全文。
中间绘景(第2~5句):先写四季景色,再写朝夕景色。四季景色从仰视、俯瞰、平视三个角度描绘,突出白云飘浮,山峰高耸,水流清澈,两岸皆石壁,林竹四季青翠。朝夕景物特点:“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结尾抒怀(第6~7句):以赞美与感慨总括全文。
学习任务四:探讨写法,分析妙处
活动1请从句式、节奏等方面说说本文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预设:
本文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齐整,节奏感较强,有骈文之风。间用散句,参差有致,于整齐中求变化。虽是寻常词汇,却善于推敲斟酌。
活动2请参照示例,用“……之美。美在……”的句式,从色彩的搭配、晨昏景色的变化、动静映衬等角度赏析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
示例:山水相映之美。美在山之峻峭,水之秀丽,互相映衬。水的动势给山以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彼此都有了灵性,二者相映成趣。
预设:
示例一:色彩配合之美。美在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为背景,绿水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示例二:晨昏变化之美。美在清晨薄雾缭绕,如烟如缕,猿啼鸟鸣,一派生机。傍晚红日西坠,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美不胜收。
示例三:动静映衬之美。美在高峰、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一句一景,一景一意。
学习任务五:理解结尾句,体会情感
活动本文结尾句蕴含的情感比较复杂,其言外之意主要有哪些?
预设: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流露出作者对世人看见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的惋惜之情;(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表达出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的心愿。
三、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先行组织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常常寻友赏月,期望于自然美景里觅得宁静与慰藉,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这样的一篇佳作。让我们走进作品,一同赏析苏轼笔下的月夜美景,揣摩他的复杂情感吧!
二、构建新知
学习任务一:简介作家,了解背景
活动请你根据课前预习,简介作家及创作背景。
预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其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学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闲职期间,此时作者虽心情忧郁,但仍有进取之心,通过对月夜美景的描绘,体现了作者与友人张怀民深厚的情谊和对知音甚少的感慨。
学习任务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活动1听课文朗诵音频,划分朗读节奏。
预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活动2请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把握重点字词的含义,翻译重要句子,准确疏通文意,并将下面学习任务单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预设:
学习任务单
(1)解释下列加点部分的古义。
例句古义今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但是
闲人:清闲的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耳朵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想念,念头,纪念
月色入户门住户,人家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相与步于中庭院子里庭子中间
(2)指出下列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
字例句用法和意思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相与步于中庭副词,与“相"合用,共同,一起
欲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与“界”合用,指人间
解衣欲睡动词,打算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学习任务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活动为把握行文思路,捕捉人物情感,请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概括全文内容。
预设:
开头(第1~3句):叙事——月夜与朋友张怀民在院子里漫步赏月。
中间(第4句):写景——月下竹柏倒影的美妙境界。
结尾(第5~7句):议论——月下“闲人"感慨。
学习任务四:明确要素,把握故事
活动本文类似一篇日记,请结合课文内容,从记叙要素角度填写下表。
预设: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黄州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张怀民
事件原因被贬心情郁闷、内心孤独;月色美好,想邀人取乐
经过与张怀民在院子里漫步赏月
学习任务五:赏析写法,品味特色
活动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劳动合同转让协议范本
- 2025劳动合同书电子版
- 葡萄农业植保知识培训课件
- 物体测试题及答案
- 营销电气知识培训课件
- 物流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设备租赁合同书
- 物联网题库及答案
- 2025关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协议
- 2025年液环真空泵项目建议书
- 第五章-教育制度(第7版-王道俊)
- 计算机视觉与应用 课件 1.1 计算机视觉概念
- 《免疫细胞存储》课件
- 颅脑外伤课件
- 美术培训机构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 餐饮操作工作流程
- 幼儿园红色小故事PPT:狼牙山五壮士2
- 合法性审查意见书格式-法制办公室
- 邹平梁邹矿业有限公司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连锁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全)
- CAK-13CNC不落轮镟床维修指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