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答谢中书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信息

(一)教学内容来源

本文选自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南朝梁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谢征(字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仅68字,以骈散结合的笔法、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江南山川“清奇灵秀"之美,既是对自然之景的热情礼赞,也是对“知音共赏”的精神共鸣,被誉为“山水小品文的典范"。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地位:本单元以“山川美景”为主题,收录《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经典写景散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答谢中书书》作为南朝骈文的代表,语言凝练、节奏明快,与《三峡》的“雄奇"、《与朱元思书》的“奇丽”形成互补,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载体。

学情基础:八年级学生对“抓特征写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有初步感知,但对“骈文的语言特点"古典审美意境的把握”仍较陌生。此外,学生对陶弘景的生平(道教思想、隐士身份)及南朝文人“寄情山水"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需通过资料补充突破“隔膜”。

二、课时安排

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三、教学目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言运用

1.掌握“峰"嶂”“鳞"竞”等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全文,梳理“总起—分写—总结"的行文结构。

2.学习骈文“四字句为主、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体会“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尝试用骈体仿写“校园四季”片段。

(二)思维能力

1.通过“圈点批注"图文对照”等方法,分析作者“观察角度"(如仰观、俯察、晨昏之变)与“描写手法”(如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发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2.结合陶弘景生平与南朝文化背景,通过“文本细读+资料印证”,探究“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深层意蕴,提升联系背景解读文本的思辨能力。

(三)审美创造

1.感受“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句的画面美,体会“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的意境美,提升对“古典山水美学”的感知力。

2.从“山川之美"与“知音之乐”的关联中,理解“自然与心灵共鸣"的审美境界,培养“以景传情”的审美表达能力。

(四)文化自信

1.理解陶弘景“隐士"身份与“山水之趣”的关联,体会南朝文人“寄情山水以避世"的文化传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认同。

2.通过“古今对话"(如对比现代“朋友圈”与古代“书信"),感悟“自然之美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传承“热爱自然、守护文化"的文化自觉。

(五)学习任务群(新课标“整本书阅读”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融合)

通过“绘制山水画卷”“模拟古人雅集"撰写现代书信”等任务,将文言阅读、艺术审美与创意表达有机结合,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字词,赏析“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学习“多角度写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深层意蕴,体会作者“与古今知音共赏”的精神追求。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含江南山水实景图、陶弘景画像、《谢中书书》书法作品);录制“骈文诵读"音频(配古琴乐);准备陶弘景生平资料(《梁书·陶弘景传》节选)、南朝文人“山水审美”背景资料(如《世说新语》中“雪夜访戴"典故)。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难懂字词(如“共色”“欲颓"沉鳞”);查阅“谢中书"生平(南朝梁代官员,曾任中书鸿胪);收集自己拍摄的“自然美景”照片(用于课堂分享)。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遇——从“书信"到“山水”

环节一:情境导入——“古人的‘朋友圈’"

教师活动:

1.展示现代“朋友圈”截图(如朋友晒登山照配文“今日登泰山,云海翻涌,美到窒息!"),提问:“如果南朝文人陶弘景要发一条‘朋友圈’,他会写什么?”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条‘特殊朋友圈’——没有照片,却用68字写尽了江南山川之美;没有点赞,却藏着与古今知音共鸣的得意。"

学生活动:

观察现代朋友圈与文言“书信”的关联,自由发言(预设:“古人用文字‘晒风景’,和我们现在发朋友圈很像!"陶弘景的‘朋友圈’可能更文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古今对比"激活学生兴趣,将抽象的“文言书信”转化为熟悉的“社交媒体”,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环节二:预习检测——夯实文言基础

教师活动:

1.出示“文言词汇闯关”游戏(分三级):

第一关:释词(投影重点字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水中鱼)

第二关:译句(投影关键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高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能看到底。)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第三关:理结构(用“//"划分课文层次):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提问:“本文是‘书信’,为何开头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预设:引出话题,表明“山川之美”是古人今人共同的审美话题,拉近与友人谢中书的距离)

学生活动:

完成“词汇闯关”,小组竞赛积分(每关正确率高的小组得星)。

思考结构划分,讨论“总起—分写—总结”的逻辑(总起句点题,分写句绘景,总结句抒情)。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化检测落实“语言运用"素养(文言词汇与翻译),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结构,为后续赏析做铺垫。

环节三:整体感知——“山川之美”图鉴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假设你是陶弘景的助手,需要帮他整理‘山川之美’的素材。请通读课文,圈画出描写山、水、石壁、林竹、晨昏之景的句子,完成‘山川美景档案卡’。"(表格示例:类别→句子→画面描述)

2.巡视指导,提示关注“视觉”(如“青林翠竹")、“听觉”(如“猿鸟乱鸣")的感官描写。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圈画,填写表格(示例):

3.小组合作绘制“山川美景图”(用简笔画勾勒山、水、石壁等元素),并派代表描述画面(要求包含课文原句)。

设计意图:通过“档案卡"与“绘图”任务,落实“语言运用"(梳理信息)与“审美创造”(感知画面美),同时培养“图文转换"的思维能力。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

“陶弘景用68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江南山水长卷’——有高山的巍峨、流水的清澈,有石壁的斑斓、林竹的青翠;有清晨的猿鸣、黄昏的鱼跃。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记录,更是他与友人谢中书共享的‘审美密码’。”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全文,标注易错字词(如“颓"鳞”的写法)。

提升层:用“总—分—总"结构,仿写一段“校园四季”文字(要求包含至少两种感官描写)。

拓展层:查阅《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思考“南朝文人‘寄情山水’的文化传统”,记录你的发现。

第二课时:细品——从“景语"到“情语”

环节一:复习导入——“山川之美"回顾

教师活动:

1.展示学生上节课绘制的“山川美景图”,提问:“哪幅画面最让你心动?为什么?"(预设回答:“沉鳞竞跃”因为动态美;“五色交辉"因为色彩美)

2.过渡:“这些画面之所以动人,不仅因为‘景美’,更因为作者‘用情’——他不仅在写景,更在写‘与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今天,我们一起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情语’。”

学生活动:

回顾上节课内容,结合画面分享感受,自然过渡到“情感分析"。

设计意图:衔接旧知,明确本课时“探究情感意蕴”的学习方向。

环节二:文本细读一——“骈散结合"的语言密码

教师活动:

1.出示课文原句与“白话改写”对比:

原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改写:“山很高,水很清,石壁有各种颜色,树林和竹子四季都有。”

2.提问引导:

“原句与改写句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预设:原句四字短语为主,对仗工整;改写句口语化,缺乏节奏)

“这种‘四字句+对仗’的写法有什么好处?”(预设: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画面感强,便于记忆)

3.补充“骈文"知识:“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以对仗为主的文体,讲究声律的和谐、辞藻的华丽。《答谢中书书》虽非严格骈文,却吸收了骈文的精髓,‘四字句+对仗’是其语言的核心特色。”

学生活动:

对比朗读原句与改写句,感受节奏差异(原句更适合诵读)。

分析对仗实例(如“高峰"对“清流”,“入云"对“见底”),体会“言简义丰"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阅读”与“骈文知识"讲解,落实“语言运用”素养(学习骈文特点),同时提升“审美感知"(体会语言的音乐美)。

环节三:文本细读二——“多感官描写”的意境之美

教师活动:

1.出示关键段落(原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创设情境:“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句话,想象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配乐诵读,学生闭眼想象)

3.提问深化:

“这句话写了哪些感官体验?"(预设:视觉——“晓雾”“夕日"沉鳞”;听觉——“猿鸟乱鸣")

“‘乱鸣’与‘竞跃’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预设:“乱鸣"写出猿鸟鸣叫的热闹,“竞跃”写出鱼儿跳跃的活力,共同表现清晨与黄昏的生机)

“结合陶弘景的隐士身份,说说他为何能发现这些‘细微之美’?"(补充资料:陶弘景曾任官职,后隐居句曲山,自称“华阳隐居”,长期与自然相伴,对自然细节有敏锐观察)

学生活动:

闭眼想象画面,用语言描述(示例:“清晨,薄雾渐渐散去,远处传来猿猴的长鸣和鸟儿的欢唱;傍晚,夕阳快要落山,水中的鱼儿争着跳出水面,溅起层层水花")。

讨论“隐士身份”与“观察自然"的关联(预设:远离世俗纷扰,更能静心感受自然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想象”与“感官分析”,落实“审美创造”素养(感受意境美),同时联系作者背景,理解“情感源于生活体验"的写作规律。

环节四:文本细读三——“古今共鸣”的精神之趣

教师活动:

1.出示关键句(原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补充背景:

谢灵运(康乐公):南朝宋诗人,中国山水诗鼻祖,曾遍游江南名山大川,写下大量山水诗。

陶弘景与谢中书:两人均为南朝文人,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掌管外交),陶弘景是“山中宰相”(隐居但参与朝政),二人同为“山水知音"。

3.提问引导:

“‘与’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参与、欣赏)‘奇’指什么?(山川的奇丽景色)”

“陶弘景为何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预设:谢灵运是“山水审美”的先驱,陶弘景认为自己与谢中书是继谢灵运之后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知音)

“结合现代生活,说说‘与自然共赏’的意义。"(预设: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静心感受自然之美,能获得心灵的宁静)

学生活动:

结合注释理解“与”“奇"的含义,讨论“陶弘景的得意”(预设: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友人,共同感受山水之美)。

联系自身经历(如“爬山时与朋友共赏日出"),分享“与自然共鸣”的体验。

设计意图:通过“背景补充"与“古今联系”,突破“深层意蕴"的难点,落实“文化自信”(传承“山水审美"传统),同时培养“联系生活”的思维能力。

环节五:拓展写作——“我的‘答谢中书书’"

教师活动:

1.创设情境:“假设你要给一位好友写一封‘现代版《答谢中书书》’,用文字分享你最近观察到的自然之美。要求:

用‘总—分—总’结构;

包含至少两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等);

结尾表达‘与友共赏’的期待。”

2.展示学生优秀片段示例:

“秋景之美,古今同赏。校园后山的枫叶红了,像一团团火焰;银杏叶黄了,铺成一条金毯。晨跑时,能听见露珠从草叶滑落的声音;傍晚时,能闻到桂花香钻进鼻腔。若你能来,定当共赏这人间绝色。"

3.总结:“陶弘景用68字写尽山水之美,我们用现代文字也能传递自然之趣。这,就是‘山水’的魅力——跨越千年,永远鲜活。”

学生活动:

撰写“现代版书信”,要求融入个人体验(如“小区的池塘”“学校的梧桐树")。

小组分享,教师点评时侧重“结构完整性”“感官描写"情感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仿写"任务,实现“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的融合,同时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走向“生活写作”,增强语文应用能力。

环节六:小结与作业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更读懂了他藏在文字里的‘知音之乐’。他用‘四字句’写尽山水之灵秀,用‘多感官’描绘自然之生机,用‘古今共鸣’传递精神之趣。这68字,是中国人与自然对话的千年回响,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责任。”

分层作业:

基础层:背诵全文,默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名句。

提升层:对比阅读《答谢中书书》与《与朱元思书》,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景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