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一观察物体五线和角二混合运算1.线段、射线、直线整理和复习2.角的认识整理和复习毫米、分米的认识六分数的初步认识千米的认识1.初步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几分之一☆曹冲称象的故事几分之几2.分数的简单计算3.进一步认识分数称重大挑战整理和复习小讲堂四多位数乘一位数整理复习数与运算数量关系整理和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数字编码编制学号小讲堂全册教学设计一观察物体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际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逐步建立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注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意识。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2025-2026学年新教材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内容。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了初步认识,如长方体、正方体、长方形、正方形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为后续学习图形的三视图以及更复杂的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丰富的观察活动,如观察熊猫玩偶、长方体纸盒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观察角度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空间观念:学生能通过观察,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初步建立空间观念。2.几何直观:借助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物体的形状和位置关系,发展几何直观能力。3.推理能力: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和比较,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能根据观察到的部分形状推测物体的整体形状。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明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与观察位置有关。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二)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得到的形状。2.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理解物体的空间五、教学准备玩具熊猫、不同角度拍摄的物体图片。2.学生准备:长方体纸盒、正方体纸盒、圆柱、球等学具。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图片: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学校教学楼的图片。提问:同学们,这是我们熟悉的学校教学楼,你们能看出这些图片是从哪些不同的地方拍摄的吗?学生观察图片,积极发言,指出图片分别是从教学楼的前面、侧面、后面等不同角度拍摄的。教师: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教学楼,看到的样子不一样。那么观察其他物体是不是也这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教学楼图片引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探究新知教师将玩具熊猫放在讲台上,让四位学生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提问:请这四位同学说一说,你们看到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站在后面的学生可能说:我看到了熊猫的后背和尾巴。站在左面的学生可能说:我看到了熊猫的左侧身子和左边的胳膊。站在右面的学生可能说:我看到了熊猫的右侧身子和右边的胳膊。教师:其他同学也想象一下,他们说的对不对呢?然后让全体学生交换位置,再次观察熊猫,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熊猫的样子。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实际观察玩具熊猫,亲身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差异,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长方体纸盒,让学生将纸盒放在桌子中提问:请同学们从自己的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盒,想一想,你看到了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了一个面,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了两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学生可能说看到了三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面的数量和形状会不一样呢?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得出: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长方体纸盒的面的数量和形状也不同。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盒,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纸盒,然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想象,明白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纸盒,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教师:我们已经观察了熊猫和长方体纸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纸盒、圆柱和球,从不同位置观察它们,看看又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分组观察正方体纸盒、圆柱和球,小组内交流观察结果。对于正方体纸盒,学生可能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看到的都是正方形面。对于圆柱,学生可能发现从上面观察,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观察,看到的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对于球,学生可能发现无论从哪个位置观察,看到的都是圆形。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全面了解不同立(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X]页做一做教师出示题目: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片,思考每个小朋友看到的物体形状,然后独立完成连线。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连线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教师展示一些从不同角度拍摄的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如汽车、房子、杯子等。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根据这些图片,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从哪些角度拍摄的吗?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和判断,然后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中的练习题和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四)课堂小结1.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谁能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2.学生发言,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时,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特点等。3.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观察物体时要注意观察位置,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不同的物体,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二混合运算一、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数学学习,已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对数学有一定的兴趣。然而,他们在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仍有待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需要进一步培养。比如,部分学生在计算时较为粗心,在解决问题时常常缺乏有效的思考方法。从认知发展来看,此时的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混合运算这种较为抽象的知识,需要借助大量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辅助理解。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准确无误地进行计算;深入理解运算符号的意义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晰明确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混合运算。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算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列式计算。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用于辅助理解算理)。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一)导入新课场景。(展示教材中主题图的课件,图中有小朋友在买文具,铅笔每支2元,橡皮每块1元,笔记本每本5元,小朋友买了3支铅笔、2块橡皮和1本笔记本)从图中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呢?生1:我知道了铅笔每支2元,橡皮每块1元,笔记本每本5生2:还知道小朋友买了3支铅笔、2块橡皮和1本笔记本。数学信息,为后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做铺垫。生2:买2块橡皮需要多少钱?生3:买这些东西一共需要多少钱?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今天就先来解决“买3支铅笔、2块橡皮和1本笔记本一共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能力,同时确定本节课的主要研究问题。(二)探究新知师:大家先自己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在练习本上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生1:我先算买3支铅笔的钱,2×3=6(元);再算买2块橡皮的钱,1×2=2(元);最后算一共的钱,6+2+5=13(元)。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清楚,大家听明白了吗?他是一步一步分开计算的,先算出买铅笔的钱,再算出买橡橡皮和笔记本的钱加起来,得到一共需要的钱数。解决问题的能力。+1×2+5,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运算的算式,我们就叫它混合运算。那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大家先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组1:我们是先算2×3=6,再算1×2=2,最后算6+2+5=13。组1:因为我们刚才分步计算的时候就是先算出买铅笔和橡皮各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纳总结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先算乘除法,我们可以借助小棒来帮忙。(教师拿出小棒进行演示)比如说2×3,我们可以用2捆小棒表示每支铅笔2元,买3支铅笔,就有这样的3份,一共是6根小棒,也就是6元;1×2用1捆小棒表示每块橡皮1元,买2块橡皮,就有这样的2份,一共是2根小棒,也就是2元。那要算一共花了多少钱,是不是要先把买铅笔和橡皮各自花的钱算出来,也就是先算乘法,然后再把它们加起来呀?师:大家也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感受一下。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利用直观的教具小棒进行演示,帮助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深入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算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师:那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混合运算的顺序。(出示课件练习题:4+3×5、6×2-3、8÷2+7)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注意书写格式,要先算什么用横线划出来。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师:谁来说一说第一题4+3×5的计算过程?生:先算3×5=15,再算4+15=19。师:非常正确。那第二题6×2-3呢?生:先算6×2=12,再算12-3=9。师:第三题8÷2+7呢?生:先算8÷2=4,再算4+7=11。题的学习态度。师带了20元钱,买了3支铅笔和2块橡皮后,剩下的钱还能买几本笔记本呢?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列一列算式。生1:20-2×3-1×2,然后再用算出来的结果除以5。生2:我列的是(20-2×3-1×2)÷5。呢?师:对,那有括号的这个算式又该按照怎样的顺序计算呢?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讨论。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组2:我们觉得应该先算括号里面的,因为要先算出买铅笔和橡皮一共花了多少钱,剩下多少钱,才能再算能买几本笔记本。师:非常正确。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这就是混合运算顺序的另一个重要规则。师:那现在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算一算(20-2×3-1×2)÷5这个算式,先算括号里面的2×3=6,1×2=2,然后20-6-2=12,最后12÷5=2(本)……2(元),说明剩下的钱还能买2本笔记本,设计意图:通过改变问题情境,引出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我们刚才学习了没有括号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大家对比一下,它们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呢?生1:没有括号的时候,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时候,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师:总结得非常到位。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两种混合运算的顺序,在计算的时候才能又快又准。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总结,帮助学生梳理两种不同类型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三)巩固拓展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基础练习,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示课件练习题:3+4×2、(7-3)×5、9÷3+6、8×(5-3)等)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部分学生的作业,并请几位同学到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对不对。(师生共同批改黑板上的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其他同学对照一下自己的答案,有错误的改正过来。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它。比如说,学校组织运动会,要给运动员买矿泉水和面包。矿泉水每箱24瓶,每瓶2元;面包每个3元,买了10个。一共花了多少钱?大家先自己分析一下题目,然后列出算式解答。学生分析题目,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生:先算买矿泉水的钱,24×2=48(元),再算买面包的钱,3×10=30(元),最后算一共花的钱,48+30=78(元),列成综合算式就是24×2+3×10=78(元)。师:非常好。还有其他不同的方法吗?生:也可以先算一箱矿泉水和10个面包一共多少钱,2×24+3×10,然后再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师:同学们都很聪明,能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那通过这道题,大家是不是更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了呀?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知识。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稍微有难度的题目,看看大家能不能挑战成功。(出示课件:在下面的算式中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5+3×2=16、8-4÷2=2)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学生思考、讨论,尝试添加括号,教师巡视并适当提示。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组3:第一题,我们添上括号变成(5+3)×2,先算括号里的5+3=8,再算8×2=16,等式就成立了。师:非常正确。那第二题呢?组4:第二题添上括号变成(8-4)÷2,先算括号里的8-4=4,再算4÷2=2,等式成立。师:同学们真厉害,成功挑战了这道难题。通过这道题,大家对括号改变运算顺序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呀?生:是。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混合运算,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1:学习了没有括号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生2:没有括号的时候,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时候,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生3:还学习了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全面。混合运算在我们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它是我们后续学习更复杂数学知识的基础。师:那在做混合运算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生1:要先看清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生2:计算的时候要认真,不能粗心。生3: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确定运算顺序,然后按照顺序认真计算,最后还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3.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发现了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希望大家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它们。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强化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记忆,同时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整理和复习一、教学背景“混合运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包括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以及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让学生理解不同运算顺序的规定,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通过对本单元的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深化对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奠定基础。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运算能力: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包括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不同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2.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和分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其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推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述运算顺序和解题思路。3.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能运用混(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分析某些算式虽然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的内在联系(如24÷8×2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分析数量关系,根据需要正确添加括号列出综合算式,避免因对题意理解不清或运算顺序把握不准而出现错误。四、教学准备2.制作一些算式卡片,上面写有不同类型的混合运算算式,用于课堂上的分类和计算练习活动。3.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张大白纸和彩笔,供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时使用。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我们已经学完了,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当一次“知识整理小达人”,把这个单元的知识好好梳理一下。老师先问问大家,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里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呀?那今天我们就重点围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展开整理和复习。”【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整理小达人”这样有趣的角色设定,激发学生主动梳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明确本节课的复习主题,(二)知识梳理1.回顾知识结构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混合运算知识结构图”,提问:“大家仔细看看,这个结构图把我们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分成了哪几类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么,它的运算顺序又是怎样的呢?”邀请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同级运算(只有加减/只有乘除)→从左往右。同理,依次引导学生梳理不同级运算和有括号的运算情况,老师对应板书:不同级运算(有加减和乘除)→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知识结构图,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三种情况,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2.算式分类,巩固顺序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算式卡片(如38+48-65、43+54÷6、24÷6×4、6×(62-56)等共8道),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现在请大家分组合作,把这些算式按照我们刚才梳理的运算顺序分成三类,并且要说说你们分类的理由哦。”老师在学生分组活动时进行巡视指小组汇报分类结果,老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分类的准确性和运算顺序的要点。之后,让学生从自己分好类的算式中任选一道进行计算,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分类标准的理解,巩固对三种运算顺序情况的认识。计算验证环节则进一步强化学生“按顺序计算”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3.对比练习,发现规律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算一算,比一比”的练习题目:第一组:3+6×7和(3+6)×7第二组:24-18÷6和(24-18)÷6第三组:63÷7+2和63÷(7+2)老师提问:“大家仔细观察每组上下两题,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每组题中的数相同,运算符号也不完全相同,但是结果却不一样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最后老师进行小结,强调运算顺序对计算结果的重要影响,提醒学生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是否有括号,严格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练习,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算顺序的变化对结果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三)教材课文内容讲解1.讲解例1(教材第6页):以教材中例1的情境为例,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信息,如“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问:"要求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可能会出现分步算式:53-24=29(人),29+38=67(人),也可能会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53-24+38。针对综合算式,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同级运2.讲解例2(教材第7页):展示例2的内容,如“跷跷板乐园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在玩,还有7人在旁边看,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这道题中的数学信息吗?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思考呢?”引导学生分析出要先算出玩跷跷板的人数,再加上旁边看的人数。让学生尝试列出算式,一般会得到3×4+7或7+3×4。老师提问:“这两个综合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呢?”3.讲解例3(教材第8页):呈现例3的情境图及文字“刘阿姨摘了两篮桃子,一篮有25个,另一篮有15个,每8个装一盒,可以装几盒?”老师问:“同学们,要解决可以装几盒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什么呀?”引导学生明确要先算出桃子的总数。学生尝试列照我们之前学的运算顺序,这个算式先算什么?这样算能得到正确结果吗?那该怎么办呢?”从而引出括号的作用,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四)巩固练习老师出题:“实验小学鼓号队有81人,其中鼓手方阵排成6行,每行9人,其余是号手方阵。号手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并方阵人数。学生列式为81-6×9=81-54=27(人)。(1)老师描述问题:“三年级劳动基地栽种了辣椒和南瓜。有2垄辣椒,每垄栽3行,每行5棵,一共栽了多少棵辣椒?”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计算,学生列出2×3×5=30(棵),老师强调这(2)继续给出条件:“三(1)班摘了18个南瓜,三(2)班比三(1)班少摘4个,三(3)班比三(2)班少摘3个。”引导学生根据这些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如“三(3)班摘了多少个?”学生列式18-4-3=11(个)。加法再算乘法,结果得40。正确的得数是多少?”老师引导:“小明先算加法,那他实际上是怎么算的呢?”让学生明白小明算的是(6+□)×5=40。学生通过逆向推理,40÷5=8,所以6+□=8,得出□=2。再让学生计算正确结果:6+2×5=6+10=16。【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实际问题练习,巩固学生对不同运算顺序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纠错练习则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减少计算错误。】(五)课堂小结1.老师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混合运算的哪些内容呀?大家都有哪些收获呢?”邀请学生自由发言,回顾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包括同级运算、不同级运算以及有括号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添加括号等。2.老师进行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系统地整理和复习了混合运算的知识。运算顺序是混合运算的关键,只有牢牢掌握运算顺序,我们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中,能够多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三毫米、分米和千米“米”的相关知识,能够用厘米和米描述物体的长度,也具备了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基本技能。从认知特点来看,三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长度单位理解需要借助直观的实物和操作活动。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毫米”和“分米”的接触较少,缺乏直观感知,比如很少会用毫米描述物体厚度,对分米的应用场景也不熟悉。同时,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读数不精准、单位换算混淆等问题,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突破认知难点。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量感: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物体适用的长度单位,初步形成量感。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3.应用意识:能运用毫米、分米的知识测量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解决实际测量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4.几何直观:借助直尺、实物模型等工具,直观感受毫米和分米的实际长度,发展几何直观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长度测量奠定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清晰长度观念。2.掌握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换算。(二)教学难点直尺(标注毫米刻度)、1分米长的木条(或硬纸条)、1毫米厚的物2.学生准备:每人一把直尺(带毫米刻度)、1分硬币(或身份证)、练习本、铅笔、橡皮、剪刀、硬纸条(用于制作1分米长的模(一)情境导入:激发认知需求教师展示教材第21页情境图(文具店场景:铅笔标注"18厘米”,橡皮标注“3厘米”,数学书标注“厚约1厘米”),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看看情境图里的文学生观察后回答:铅笔长18厘米,橡皮长3厘米,数学书厚教师追问:如果想更精准地描述数学书的厚度,只说“1厘米”够吗?比如老师用直尺测量这本数学书,发现它的厚度比1厘米多一点,又不到2厘米,这时候该用什么单位呢?学生陷入思考,可能会提出“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教师:当测量的物体长度比1厘米短,或者需要更精准测量时,我们就需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除了毫米,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设计意图:从教材情境图入手,回顾旧知“厘米”和“米”,通过“数学书厚度比1厘米多一点”的现实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自然引出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新单位的必要性。】(二)探究新知:认识毫米教师引导学生拿出直尺,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直尺,除了我们熟悉的“厘米”刻度(数字1、2、3……),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回答:直尺上1厘米之间有很多小刻度线。教师讲解:直尺上1厘米之间的小刻度线代表的就是“毫米”,用字母“mm”表示(板书:毫米,字母表示:mm)。大家数一数,1厘米之间有多少个小格?学生动手数直尺上1厘米内的小格,得出"1厘米之间有10个小格”的结论。教师总结:1厘米里有10个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直观感知1毫米:教师展示1分硬币和身份证,说:同学们,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身份证的厚度也接近1毫米。请大家拿出1分硬币(或身份证),用手指摸一摸它的厚度,感受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动手操作,摸一摸硬币或身份证的厚度,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寻找生活中的“毫米”:教师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回答,如:1张纸的厚度接近1毫米(教师补充:10张纸叠起来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铅笔尖的宽度约1毫米等。教师用课件展示更多生活中用毫米表示的物体(如:手机厚度约7毫米、银行卡厚度约0.8毫米),强化学生对1毫米的认知。教材“做一做”第1题实践:教师出示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测量练习本的厚度、铅笔的长度),要求学生用直尺测量。教师示范测量方法:测量练习本厚度时,将直尺的0刻度线与注意毫米刻度(如:练习本厚约3毫米);测量铅笔长度时,若铅笔长18厘米5毫米,要读作"18厘米5毫米”,也可以换算成"185毫米”(因为18厘米=180毫米,180+5=185毫米)。反馈交流:请几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如“我的练习本厚3毫米”“我的铅笔长19厘米2毫米”,教师引导学生将厘米和毫米的组合单位换算成单一毫米单位,巩固“1厘米=10毫米”的换算关系。【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直尺—数小格一感知实物一实际测量”的流程,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米的测量方法和单位换算,突破“建立1毫米观念”的难点,同时(三)探究新知:认识分米教师展示1米长的绳子,提问:如果我们用“厘米”来描述这厘米)。如果想找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单位来描述,比如描述课桌的长度(课桌长约60厘米),用什么单位更方便呢?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出“分米”:今天我们认识的第二个新单位——分米,用字母“dm”表示(板书:分米,字母表示:dm)。1分米比1厘米长,比1米短,它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家在硬纸条上画出10厘米长的线段,然后用剪刀剪下来。这段10厘米长的纸条,它的长度就是1分米。学生动手操作,制作1分米长的硬纸条,教师巡视,确保学生画的线段准确(从0刻度到10刻度)。推导换算关系: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制作的1分米纸条,长度是10厘米,那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1分米=10厘进一步推导分米与米的关系:教师拿出1米长的绳子,和10根1分米长的硬纸条(提前准备),将10根硬纸条依次连接,提问:10根1分米长的纸条连起来,总长度是多少?(学生计算:10分米(板书:1米=10分米)。3.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直观感知1分米:教师让学生拿起自己制作的1分米硬纸条,用手比划1分米的长度,然后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观察身边物体,回答如:粉笔的长度约1分米、课本的宽度约1分米、文具盒的厚度约1分米等。教师用课件展示教材第23页的实物图(如:手机长度约1分米、保温杯直径约1分米),进一步强化1分米的长度印象。体验1分米的应用:教师让学生用1分米硬纸条测量课桌的宽度,提问:课桌的宽度大约有几个1分米?(学生测量后回答:大约6个,即6分米)。再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铅笔长度(如:铅笔长18厘米,换算成1分米8厘米),巩固分米与厘米的换算。教师出示表格(PPT展示),引导学生整理已学的长度单位及换算关系:长度单位字母表示与相邻单位的换算关系米m1米=10分米分米1分米=10厘米厘米1厘米=10毫米毫米学生填写表格,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强调:从米到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满10进1”。教师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毫米?(引导学生推导:1米=10分米=100厘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制作模型—推导关系—感(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教材“做一做”练习(第23页)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师出示题目:一块橡皮长约3();一张课桌高约7();一枚1元硬币厚约2();一根跳绳长约2()。教师请学生汇报答案(橡皮长3厘米,课桌高7分米,硬币厚2毫米,跳绳长2米),并追问:为什么课桌高用“分米”而不用“厘米”或“米”?(引导学生回答:7厘米太矮,7米太高,7分米=70厘米,符合课桌实际高度),强化“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单位”的第2题:单位换算。教师出示题目:5厘米=()毫米;3分米=()厘米;4米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举手回答,说明换算过程(如:5厘米=5×10=50毫米,因为1厘米=10毫米)。教师针对错误答案(如:3分米=3厘米)进行纠正,强调进率“10”的应用。2.教材练习五第1-3题(第24页)文具盒)学生用直尺实际测量,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如:铅笔长185毫米,橡皮长32毫米)。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测量方法(如:如何读取毫米刻度)和记录格式。因(如:直尺刻度是否清晰、测量起点是否对齐)。第2题:填空。(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1米=()分米,80厘米=()分米,60毫米=()厘米)(如:80厘米=8分米)进行强化讲解。第3题:判断对错。教师出示题目:(1)数学书的厚度约5毫米。()(2)课桌的高度约8分米。()(3)1米=100毫米。()(4)1分米=100厘米。()学生独立判断,然后说明理由。如:第(3)题错误,因为1米=100厘米=1000毫米;第(4)题错误,因为1分米=10厘米。教师出示题目:一根彩带长1米,第一次用去3分米,第二次用去40厘米,还剩多少分米?学生读题后,教师提问:题目中有哪些单位?需要先做什么?(引第一步:统一单位,1米=10分米,40厘米=4分米。第三步:计算剩余长度,10-7=3分米。思维。】(五)课堂小结教师提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哪“分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长度;能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000毫米。物体(比厘米长、比米短)用分米。千米的认识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1.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即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2.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千米”来描述物体的长度或距离。教师准备:人教版(202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生活中涉及千米的场景图片、测量长度的动画演示等)、卷尺(用于实地测量)、校园操场示意图(标注相关长度信息)。学生准备:数学课本、练习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一)导入新课师:非常好。那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1分米又等于多少厘米?生: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师:那谁能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呢?(请几位同学上台比划)的实际长度表象。长度。(展示一些城市之间距离、高速公路的图片)大家想一想,用起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二)探究新知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听说过“千米”这个单位呢?生1:在公路上看到过标有千米数的路牌。生2:坐汽车的时候,听爸爸妈妈说过到某个地方有多少千米。以1千米可以写成1km。(板书:千米(km))2.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师: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同学们,我们学校的操场大家都很熟悉,一般操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展示校园操场示意图)那两圈是多少米呢?生:400×2=800(米)。生:400×2=800(米),400÷2=200(米),800+200=1000(米)。师:对啦,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而1000米就是1千米,所以1千米=1000米。(板书:1千米=1000米)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操场跑道上跑两圈半,跑过的路程就是1千米。大家现在对1千米的长度是不是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呀?生:是。师: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体会1千米,我们来做个小活动。老师现在带大家到操场上去,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程。在走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感受走1千米需要多长时间,自己有什么感觉。(带领学生到操场,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让学生走1千米的路程,回到教室后)师:同学们,走完1千米,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我觉得好累呀,走了好久。师:大家说得都很对。通过这次实地体验,相信大家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将抽象的长度单位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3.生活中的1千米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距离大约是1千米的例子。比如说,从我们学校门口到附近的某个公交站,可能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两个相邻的小区之间的距离,也可能是1千米左右。大家再想一想,你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距离大约是1千米的例子呢?(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辅助学生思考)生1:我家到超市的距离好像差不多是1千米。生2:公园的环湖路一圈可能是1千米。师:同学们都很善于联想。这些例子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1千米的场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千米长度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千米=1000米,那根据这个关系,大家来想一想,3千米等于多少米呢?生:因为1千米是1000米,3千米就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师:非常棒。那5000米又等于多少千米呢?生: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所以5000米=5千米。成米,就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就在米数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5.教材例题讲解(假设教材中有相关例题)师:现在我们来看教材上的这道例题。(展示教材例题,如:小明家距离学校2千米,如果他步行去学校,每分钟走80米,那么他需要走多少分钟才能到学校?)同学们,生1:知道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千米。生2:还知道他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80米。生:要把2千米换算成米,2千米=2000米。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用2000÷80=25(分钟)。然后再根据相应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三)巩固拓展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些基础练习,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出示课件练习题:3千米=()米、6000米=()千米、4千米500米=()米等)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师:谁来说一说第一题3千米=()米的答案?生:3千米=3000米。师:非常正确。那第二题6000米=()千米呢?师:第三题4千米500米=()米,哪位同学来回答?生:4千米是4000米,再加上500米,4千米500米=4500师:同学们都做得很好。通过这些练习,大家对千米和米的换算掌握得更加熟练了。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的准确性。师:我们学习了千米的知识,在生活中就要会运用。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来帮忙解决一下。(出示问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目的地距离学校12千米。如果乘坐大巴车,大巴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那么到达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大家先自己分析一下题目,然后列出算式解答。学生分析题目,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生:根据时间=路程÷速度,12千米是路程,60千米/小时是速度,所以时间=12÷60=0.2(小时)。师: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解法吗?生:也可以把12千米换算成12000米,60千米换算成60000米,12000÷60000=0.2(小时)。大家是不是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了呀?生:是。设计意图:通过实际应用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师:老师这里还有一道稍微有难度的题目,看看大家能不能挑战成功。(出示课件:在一条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装一盏,一共需要安装多少盏路灯?)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并适当提示。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组1:我们先把2千米换算成2000米,然后用2000÷50=40,这是间隔数。因为两端都要安装路灯,所以路灯数比间隔数多1,也就是40+1=41盏,这是街道一旁安装的路灯数。街道两旁都要安装,所以一共需要41×2=82盏路灯。师:非常正确。同学们真厉害,成功挑战了这道难题。通过这道题,大家对千米的知识是不是理解得更深刻了呀?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提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千米以及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四)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千米的认识”,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1:学习了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还知道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生2:知道了1千米=1000米,学会了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生3:还知道了在生活中很多较长的距离可以用千米来表示,并且通过在操场走1千米,感受了1千米的长度。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全面。千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长度单位,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强化学生对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加深记忆。师:那在学习“千米”这个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哪些方法呢?生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千米,来认识千米这个单位。生2:用计算、实地体验的方法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生3:在做千米和米的换算以及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根据数量关系进行计算。师:对,大家说得都很对。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我们要善于联系生活,通过多种方法去理解和掌握,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作单位,对1分米的具体长度缺乏直观印象;二是千米作为较大的象,在选择单位描述较长距离(如城市间距离)时容易出错;三是单的跨级换算时,常出现进率记错或换算方向搞反的情况;四是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如含不同单位的加减运算、两步测量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基于此,整理和复习课需重点强化单位感知、梳理换算规律、提升应用能力。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量感: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测量和生活情境联想,准确感知毫米、分米、千米的实际长度,能根据物体特征和生活场景合理选择长度单位,建立清晰的长度单位表象。能快速准确进行单位换算(包括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换算),并能进行含不同长度单位的简单加减运算。3.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梳理长度单位知识体系,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在解决实际测量和单位换算问题时,能分析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用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4.数学应用意识:体会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测量物体长度、计算路程、规划路线等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5.合作探究能力:在小组合作测量、单位换算竞赛等活动中,学会倾听他人想法,主动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升合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系统梳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形成完整的长度单位知识框架。2.能准确感知各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情境正确选择长度单位;熟练进行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运用长度单位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和简单的生活应用问题(如计算物体总长度、比较不同单位的长度大小)。(二)教学难点1.建立1毫米、1分米的精准量感,理解1千米的实际距离(如1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跑道的长度),突破千米的抽象性认知。2.正确进行跨级单位换算(如毫米与分米、厘米与千米)和复名数换算(如1米2分米换算成厘米),避免因进率混淆导致错误。准确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和数量关系。四、教学准备1.实物教具:1毫米厚的硬纸板、1分米长的吸管、1米长的软尺、1千米路线图(标注学校到附近标志性建筑的距离)、不同长度的物体(数学书、铅笔、课桌、黑板擦)。2.测量工具:学生每人一套直尺(含毫米刻度)、软尺;每组一3.多媒体资源:PPT课件(含长度单位概念、进率表、教材例题截图、生活中的长度情境图、练习题)、微视频(1千米实际距离的动态演示,如从学校出发步行1千米的过程)。练习题单(分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要成为小管家,得先通过“知识闯关”,你2.师:首先,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举手回答。(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3.师:那这些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呢?(生:毫米用mm,厘米用cm,分米用dm,米用m,千米用km)4.师:看来大家对单位名称和符号记得很清楚!接下来,我们就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同时快速回顾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长度单位名称及符号),自然引入整理和复习主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知识梳理:构建长度单位体系1.梳理单位实际意义—“找朋友”活动1).师:每个长度单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有的单位很小,请大家拿出学习单,先独立思考: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分别对应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再在小组内交流,把你们认为最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结合实物观察(如用直尺比对1毫米厚的纸板、1分米长的吸管)。3).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分享表格内容,教师结合实物教具补师:谁能说说1毫米有多长?你们找的“朋友”是什么?(生:1毫米很薄,像数学书的厚度、1枚1分硬币的厚度)师:请大家用直尺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看看是不是大约10毫米?(生操作后回答:是,数学书厚约10毫米,也就是1厘米)师:1分米的“朋友”呢?(生:1支粉笔的长度、手师:请大家用1分米长的吸管比对一下课桌的宽度,看看课桌宽大约有几个1分米?(生操作:课桌宽约4分米)师:1千米的“朋友”最难找,因为它太长了!谁能说说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千米?(生:公路的长度、城市间的距离)师:播放微视频——从学校出发,步行经过超市、公园,到达1千米外的图书馆。请大家观察视频里的路线,感受1千米的实际距离(大约相当于2圈半操场跑道的长度)。请大家用手势比一比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和1千米的样子。2.梳理单位进率—“搭建进率桥”1).师:长度单位之间像有一座“桥”,这座桥就是它们的进率。少?先独立填写学习单上的进率表,再和同桌互相检查。2).学生填写表格(如下),教师巡视,重点关注千米与米的进率(1000)是否正确。单位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千(km)相邻进率3).师:谁能把填写的进率读出来?(生读表格)师:大家发现了吗?除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其他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为什么千米和米的进率不一样呢?(生:因为千米是很大的单位,1千米太长了)师:对,因为千米用于测量较长距离,所以它和米的进率是1000,这是特殊情况,大家要记牢。4).师:现在我们来玩“进率接龙”游戏。老师说一个单位,大家说出和它相邻的单位及进率。比如:师说“厘米”,生答“厘米和毫米进率10,厘米和分米进率10”。(依次练习毫米、分米、米、千米)梳理单位间的进率关系,明确“相邻单位进率大多是10,千米与米进率是1000”的规律,避免进率混淆,为后续单位换算打下基础。】3.梳理单位换算方法—“换算小口诀”1).师:掌握了进率,就能进行单位换算啦!我们先来回顾“低因为1厘米=10毫米,所以50÷10=5厘米)2).师:那7米换算成分米呢?这是高级单位换低级单位。(生:1米=10分米,7×10=70分米)3).师:大家说得很对!老师总结了一句“换算小口诀”,请大家先想想,厘米和米之间隔了哪个单位?(生:分米)进率是多少?(生:1米=100厘米)那300厘米=()米?(生:300÷100=3米)5).师:还有一种“复名数换算”,比如1米5分米换算成厘米。该怎么算?(生:先把1米换成100厘米,5分米换成50厘米,再相加,100+50=150厘米)师:非【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单位换算方法,提炼(三)教材课文内容讲解:回归教材,强化重点1.讲解教材第22页例1(毫米的认识与换算)1).师:请大家翻开教材第22页,看看例1的情境图。图中小朋友在做什么?(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师:为什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时,结果不是整数?(生:数学书很薄,不到1厘米)师:这时候就需要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2).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有几个小格?(生:10个)师:对,1厘米=10毫米,所以1个小格就是1毫米。请大家用直尺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看看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生操作:铅笔长183).师:例1还要求我们把5毫米、10毫米、20毫米换算成厘米。谁能说说怎么算?(生:5毫米=5÷10=0.5厘米,10毫米=1厘米,20毫米=2厘米)师:大家看教材上的换算过程,和我们说的一样吗?(生:一样)4).师:通过例1,我们知道了毫米的作用—测量较短、较22页“做一做”,测量身边3个小物体的长度(如橡皮、铅笔盒厚2.讲解教材第23页例2(分米的认识与换算)1).师:翻到教材第23页,例2的主题图里,老师在测量什么? (生:课桌的长度)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结果是80厘米;用米作单位测量,结果是0.8米。有没有更合适的单位呢?(生:分米)2).师:1分米有多长?教材里说“1分米=10厘米”,大家用直尺量一量1分米长的吸管,再比一比课桌的长度,看看80厘米3).师:例2还要求我们把3分米换算成厘米,50厘米换算成分米。谁来算一算?(生:3分米=3×10=30厘米,50厘米=50÷10=5分米)师:教材上的示意图(10厘米线段拼成1分米)能4).师: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第1题:用分米作单位测3.讲解教材第26页例4(千米的认识与换算)1).师:翻开教材第26页,例4的情境图是一条公路,路牌上写着“1千米”。为什么这里要用千米作单位?(生:公路很长,用米作单位数字太大)师:教材里说“1千米=1000米”,大家想一想:我们学校的操场跑道1圈是400米,几圈是1千米?(生:22).师:例4还有一道换算题:3千米=()米,5000米= ()千米。谁能说说怎么算?(生:3千米=3×1000=3000米,5000米=5000÷1000=5千米)师:教材上的“10个100米是1000米”能帮助我们理解千米和米的关系,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长跑比赛(如1000米跑步)想一想1千米的距离。3).师: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千米(如高速公路里程、火车行驶距离),并把4千米、6000米换4.讲解教材第27页例5(实际问题解决)1).师:翻到教材第27页,例5的题目是“王老师每天从家步行20分钟到学校,他每分钟走90米,王老师家离学校有多远?”这道题用到了什么长度单位?(生:米) (生:路程=速度×时间)师:题目中速度是每分钟90米,时间是20分钟,所以路程是90×20=1800米。那1800米等于多少千米多少米呢?(生:1800米=1千米800米)3).师:教材上的解题过程先算总米数,再换算成复名数,非常米,2分钟能到吗?(生:2分钟行驶2千米,1800米<2000米,能到)4).师: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小明从家到书店走了15分钟,每分钟走60米,书店离他家有多远?合多少分米?【设计意图:通过教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长度单位知识与“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结合,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四)巩固练习:分层闯关,提升能力1.基础闯关:单位选择与换算(对应教学重点)位对不对,不对的改正。(PPT出示题目)(1)数学书的长度约26毫米。()(2)小明的身高约13分米。()(3)从学校到公园的距离约2千米。()学生独立判断,同桌互相订正,教师讲解:(1)错,应为厘米;(2)对,13分米=1米3分米,符合三年级学生身高;(3)对。厘米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核对答案,教师重点讲解“2米5厘米=【设计意图:基础闯关题聚焦单位选择和基础换算,帮助学生巩固核心知识点,夯实基础,确保全体学生掌握重点内容。】2.提升闯关:实际测量与计算(对应教学难点)1).师:第三关是“测量小达人”,请每组用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记录成“几米几分米”,再换算成“分米”。(学生分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测量方法:卷尺要拉直,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对齐)小组汇报:如"教室长9米2分米=92分米,宽6米5分米=65分米”。师:根据测量结果,计算教室的周长(周长=(长+宽)×2),结果用“米”作单位。(生:(92+65)×2=314分米=31米4分米)2).师:第四关是“问题解决小专家”,PPT出示题目:“一根绳子长5米,第一次用去1米2分米,第二次用去80厘米,还剩多少分米?”师:这道题有什么难点?(生:单位不一样)师:对,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大家先把所有单位换算成分米,再列式计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5米=50分米,1米2分米=12分米,80厘米=8分米,50-12-8=30分米。师:大家检查一下,板演的同学换算对了吗?计算过程对吗?(生:【设计意图:提升闯关题结合实际测量和复杂问题解决,让学生3.拓展闯关:综合应用与推理(拓展核心素养)1米,锯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长多少厘米?锯一次需要2分钟,锯完这根木条需要多少分钟?”(生:1米=100厘米,100÷5=20厘米)师:第二个问题,锯成5段需要锯几次?(生:锯4次,因为段数比次数多1)师:那锯完需要多少分钟?(生:4×2=8分钟)校→超市300米,超市→医院500米,医院→图书馆200米),提问:“从学校经过超市到医院,一共要走多少米?合多少分米?从学校经过医院到图书馆,比从学校直接到图书馆(800米)远多少米?”第一问:300+500=800米=8000分米;第二问:300+500+200=1000米,1000-800=200米。【设计意图:拓展闯关题融入推理(锯木条次数)和生活路线规(五)课堂小结1.师:今天我们完成了“长度单位小管家”的所有闯关任务!请大家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整理了哪些知识?(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总结)千米(km),以及它们的实际意义;(2)单位进率:相邻单位(除千米和米)进率10,1千米=1000(4)实际应用:测量物体长度、解决生活中的路程计算问题。2.师:大家都成为了合格的“长度单位小管家”!在生活中,希望大家能多观察、多测量,用所学的长度单位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3.师: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一道“实践作业”:和家长一起走一段路,估算一下路程,再用手机地图验证,看看你们估算的是否准确,明天来分享你们的发现。【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顾和教师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强化重点内容;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曹冲称象的故事认识质量单位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前,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在超但对质量单位的概念尚未形成系统认知,常将“质量”与“体积”混淆(如认为大的物体一定重)。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克”和“千克”难以直接理解,需要借助实物感知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此外,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较为熟悉,可借助故事中“等量代换”的思想,帮助理解质量单位的应用和测量原理,但在将故事逻辑与质量单位学习结合方面,还需教师引导关联。二、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量感:通过观察、掂量、测量,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物品的质量单位,初步形成量感。2.推理意识:结合《曹冲称象》故事,理解“等量代换”思想,能根据物品质量关系进行简单推理,发展推理意识。3.应用意识:能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描述生活中物品的质量,解决简单的质量相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数据意识:通过记录测量数据、整理质量信息,初步培养数据意识,为后续学习统计知识奠定基础。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建立1克、1千克的清晰质量观念。2.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换算。(二)教学难点1.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1克物品较轻,难以通过直观掂量准确感知)。2.结合《曹冲称象》故事,理解“等量代换”在质量测量中的应用,能灵活选择质量单位描述物品。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含《曹冲称象》动画片段、教材情境图、常见物品质量图片)、1克砝码、1千克砝码、弹簧秤(量程0-5千克)、电子秤(精度0.1克)、1克物品(如1枚2分硬币、1片树叶)、1千克物品(如1袋食盐、2瓶500毫升矿泉水)、各种常2.学生准备:每人1个1克砝码(或1枚2分硬币)、1袋1千克的食盐(提前分组准备)、记录单、铅笔。(一)情境导入:借助故事激发兴趣教师播放《曹冲称象》动画片段(时长3分钟,重点展示曹冲用石头替代大象称重的过程),播放结束后提问: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质量的?他为什么用石头代替大象?描述物品的质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板书课题:认识质量单位)(二)探究新知:认识质量单位“克”教师展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超市货架场景:1袋口香糖标注大家看看这些物品的包装,上面标注的“克”是什么意思?物品,用字母“g”表示(板书: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g)。直观感受1克:教师拿出1克砝码和1枚2分硬币,说:1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这个砝码的质量也是1克。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1克砝码(或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量一下,感学生动手掂量,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感受(如:1克很轻,几乎感寻找生活中的“克”: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丝(教师补充:10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1片普通树叶的质量约0.5-1克)。教师用课件展示更多1克左右的物品图片(如:1颗小纽扣、1片创可贴),强化学生对1克的认知。教材“做一做”第1题实践:教师出示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1题(用电子秤测量1个回形针、1本练习本、1块橡皮的质量),先示范电子秤使用方法:将物品放在电子秤托盘上,待数值稳定后,读取显示的质量(单位为克)。学生分组操作,用电子秤测量桌上的轻小物品,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如:1个回形针约2克,1本练习本约150克,1块橡皮约20克)。反馈交流:请各组代表汇报测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轻小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如回形针、橡皮等用“克”描述更合适。【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材情境图掂量1克实物—测量轻小物品”的流程,让学生从直观到实践逐步认识“克”,解决“1克难以感知”的难点,同时结合教材“做一做”活动,培养学生的动(三)探究新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1.创设情境,引出“千克”教师展示1袋10千克的大米,提问:如果我们用“克”来描述这袋大米的质量,是多少克?(学生计算:10千克=10000克)。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比“克”大的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质量单位——千克,字母表示:kg)。直观推导换算:教师拿出1袋1千克的食盐(包装标注“1千克”)和10个100克的砝码,说:这袋食盐重1千克,大家看看10个100克的砝码总质量是多少?(学生回答:10×100=1000克)。现在我们把1袋食盐和10个100克砝码分别放在弹簧秤两端,大家学生观察发现弹簧秤平衡,教师总结:1千克的食盐和1000克的砝码一样重,所以1千克=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强化换算理解:教师提问:2千克等于多少克?3000克等于多少千克?(学生回答:2千克=2000克,3000克=3千克),引导学生明确“千克换克乘1000,克换千克除以1000”。掂量1千克物品:教师让学生分组拿起1袋1千克的食盐,和之前掂量1克的砝码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1千克比1克重很多,能明显感觉到重量。寻找生活中的“千克”: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学生回答,如: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袋苹果(约4-5个)、1个中等大小的西瓜(小型)。教师用课件展示教材第31页的实物图(如:1袋洗衣粉重1千克,1只鸡重约2千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1千克的认知。教材“做一做”第2题实践:教师出示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2题(用弹簧秤测量1个书包、1篮水果的质量),示范弹簧秤的刻度(单位为千克),若指针在1千克和2千克之间,要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如1.5千克)。学生分组测量,将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如:书包约2.5千克,1篮苹果约3千克),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的测量方法(如:物品(如书包、水果篮)用“千克”作单位更方便,体现“根据物品轻【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引出单位直观推导换算掂量感知质量一实际测量”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千克”,理解(四)探究新知:结合《曹冲称象》理解“等量代换”1.回顾故事,关联质量测量问:曹冲用石头的总质量代替大象的质量,这体现了什么思想?如果我们要称出大象的质量,能用“克”作单位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体现了“等量代换”的思想;不能用“克”作单位,因为大象太重,用“克”作单位数字太大,应该用“千克”,甚至更大的质量单位(教师补充:计量很重的物品,我们还会用到“吨”,以后会学习)。2.模拟“曹冲称象”活动教师准备1个“大象”模型(用较重的书包代替,质量约3千克)、若干个“石头”模型(用100克的砝码代替)、一个简易“船” 活动步骤:1).将“大象”(书包)放在“船”(托盘)上,在托盘边缘标记“水2).取出“大象”,往托盘中逐个放入“石头”(砝码),直到托盘3).数一数放入的“石头”数量,计算总质量(如放入30个100克砝码,总质量为30×100=3000克=3千克),得出“大象”质量么作用?测量的物品代替,通过计算代替物品的总质量,得到原物品的质量。(五)巩固练习:应用新知解决问题1.教材“做一做”练习(第32页)第1题: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教师出示题目:1个鸡蛋约重50();1袋面粉约重25();1个西瓜约重4();1枚邮票约重1()。教师请学生汇报答案(鸡蛋重50克,面粉重25千克,西瓜重4千克,邮票重1克),并追问:为什么1袋面粉用“千克”而不用“克”?(引导学生回答:25克太轻,不符合面粉实际质量,25千克更合适),强化“根据物品实际轻重选择单位”的意识。第2题:单位换算。教师出示题目:3千克=()克;6000克=()千克;4千学生独立计算,举手回答并说明换算过程(如:3千克=4×1000+500=4500克)。教师针对易错题目(如:2500克=2千克500克,易写成2千克50克)进行纠正,强调换算的分步思考。2.教材练习六第1-3题(第33页)的画“×”。题目:(1)1个汉堡约重200克。()(2)1头猪约重100克。 ()(3)1台电视机约重10千克。()(4)1袋牛奶约重250千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如:第(2)题错误,100克太轻,1头猪约重100千克;第(4)题错误,250千克太重,1袋牛奶约重250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商租房合同
- 招聘服务合同
- 2025-2030智能病房监控设备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研究
- 2025-2030智能包装行业投资前景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及市场应用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能isiin行业市场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智慧零售设备市场竞争格局及产品创新发展趋势研究
- 商铺合作经营合同
- 设计意向合同
- 场地平整施工合同
- 2025成人高考政治试题及答案专升本
- 2025 全球海上风电大会专刊 海上风电回顾与展望2025
- 石材工厂建设方案模板(3篇)
- 供货渠道保障措施
- 《AI客户服务与管理(慕课版)》 课件全套 -项目1-8 客户服务概述-客户服务质量管理
- GB/T 6730.23-2025铁矿石钛含量的测定硫酸铁铵滴定法
- 退休欢送管理办法
- 有机过氧化物车间培训
-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护理常规
- 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专项训练 离子的检验和推断(原卷版)
- 16.1.1同底数幂的乘法课件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