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1页
第10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2页
第10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3页
第10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4页
第10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版)2025年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202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10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课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习默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写法。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一、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百草园”是鲁迅家后面的园子,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题目用“从……到……”表明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写的是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关的事情。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的影响,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弃医从文,企望以此来改变国民的精神。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鲁迅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二、基础知识1.基础字词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lào)攒(cuán)珊瑚(shānhú)敛(liǎn)脑髓(suǐ)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书塾(shú)渊博(yuān)蟋蟀(shuài)宿儒(rú)蝉蜕(tuì)人声鼎沸(dǐng)窦(dòu)厥土(jué)拗(ǎo)金叵罗(pǒ)盔甲(kuī)锡箔(xībó)倜傥(tìtǎng)2.词语解释。轻捷:轻快敏捷。倘若:表示假设。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恭敬:对尊长或宾客尊重有礼貌。方正:正直。质朴:朴实;不矫饰。渊博:(学识)深而且广。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倜傥:洒脱;不拘束。淋漓:形容畅快。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三、文本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原文文本解读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句解:“相传”一词,一指时间久远,二指无从考证。]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1】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句解:领起下面写百草园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层解】第一部分第一层(①),交代回忆百草园的缘由,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句解:从静态角度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句解:从动态的角度描写百草园中的景物,写出了它们的可爱、灵巧,表达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2】油岭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句解:“低唱”“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这些昆虫声音的特点,写出了它们自由自在的情态,充满了童真童趣。]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句解:写何首乌、覆盆子,这些看似无趣的东西,在作者的眼里却富有情趣和生机。]【层解】第一部分第二层(②),描绘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③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句解:过渡段,引出美女蛇的故事。过渡巧妙自然。]④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竞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句解:反复说“睡不着”,强调了书生内心的恐惧,这种恐惧感一定也渗透到了听故事的孩子的心里。]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3】⑤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句解:郑重其事的语气,充满童真童趣。]⑥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句解: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因“美女蛇”的故事而产生的恐惧与担心,也给百草园增添了些许神秘色彩。]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层解】第一部分第三层(③-⑥),插叙美女蛇的故事及“我”由这个故事产生的有关做人的感慨。⑦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句解: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突出了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4】⑧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5】【层解】第一部分第四层(⑦⑧),写冬天雪地捕鸟。第一部分(①-⑧):描写“我”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⑨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句解:三个“也许是”构成一组排比句,从儿童的角度对家人送“我”进书塾的原因进行了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心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句解:两个感叹句,生动地表现了“我”把百草园的生灵们当成朋友的真挚感情,流露出“我”对百草园深深的留恋之情。]【6】【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③),过渡段,从百草园过渡到三味书屋。⑩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句解:寥寥几笔,使读者对三味书屋的位置、环境、陈设有如目睹。说明“我”对三味书屋的生活记忆犹新。]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⑾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句解:外貌描写,用简短的语言勾画出一个老先生的形象。]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句解;从“恭敬”一词可以看出“我”对先生非常敬重。]【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⑩⑾),描写三味书屋的环境及自己的先生。⑿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⒀“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⒁“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句解:“似乎”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把“我”提问后对老师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表现得活灵活现。]【7】⒂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句解:以儿童的视角来猜测成年人的心理,充满童趣,也含蓄地表明了对大人们的不满。]⒃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句解:从侧面写出勤奋好学使“我”博得了先生的好感,可以看出先生是严厉而可亲的老师。]【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⑿-⒃),写“我”提问“怪哉”这虫一事,并介绍“我”在书塾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渐进的过程。⒄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8】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⒅“人都到那里去了?!”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句解:两个“不常用”表明先生不经常严惩违反纪律的学生,他是一位严而可亲、严而可敬的先生。]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⒇“读书!”21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句解:“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语见《论语·述而》。原文断句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句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语见《幼学琼林·身体》。窦,孔穴、洞。]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句解:“上九潜龙勿用”,这是学生读《周易·乾》时念错的句子,原文为:“初九,潜龙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句解:“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芭茅橘袖”,这是学生读《尚书·禹贡》时念错的句子,原文为:“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包橘柚锡贡。”]【9】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22“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10】23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句解:从“微笑”“仰”“摇”“拗”几个动词可以看出先生读书已入境,自我陶醉。]【层解】第二部分第四层(17-23),描写“我”和同窗们到三味书屋后园游戏以及师生共同读书的情景。24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句解:如数家珍地交代描画的内容和数量,字里行间流露出自豪之情。]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11】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句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眷恋、对童趣不再的叹惋,都凝聚在一句看似平淡的“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中,收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九月十八日。【层解】第二部分第五层(24),写课堂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第二部分(9-24):描写“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1】“似乎”和“确凿”连在一起用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不相见已有七八年,印象模糊,表示不确定,故用“似乎”;然而童年生活历历在目,故用“确凿”。教你一招★矛盾词(句)分析的答题步骤第一步,判断是否矛盾。第二步,抓住句子(段落)中看似矛盾的词语(句子),根据语境,找出矛盾词(句)分别指代的内容,结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分析矛盾与否。【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两个句式有什么作用?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强调“泥墙根一带”有无限趣味,使文章自然地过渡到下文的局部描写,是下面局部具体描写的总领句。【3】在文中插叙“美女蛇”的传说有何作用?既符合儿童好奇的心理特征,又增添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我”儿时乐园的无限趣味。【考点:插叙的作用】帮你学知识:插叙及其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其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做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细节,使文章情节完整,内容丰富。【4】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即使在冬天也是趣味盎然,为何在本段开头说“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冬天百草园的“无味”,以此来反衬雪地捕鸟的乐趣。帮你学知识欲扬先抑是一种表现手法。“扬”指抬高、褒扬。“抑”指按下、贬低。运用这种手法,可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对比鲜明,使读者印象深刻。【5】写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这是百草园生活的组成部分,对捕鸟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使“乐园”更加具体可感,增添了文章的情趣。【6】第9段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百草园的生活,引起下文三味书屋的生活,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与无奈。帮你学知识:过渡段的作用及答题模式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题模式:承接上文的…内容,引起下文对…的叙述。【7】当“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先生为何不高兴?“我”的提问只是出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不回答,且有“怒色”,反映出先生只要求学生学他指定的书,不许学生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8】写三味书屋时,作者为什么要特意描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虽远不如百草园那样多彩有趣,却也是令孩子们开心的好去处。在这里,孩子们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表现了孩子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找到乐趣。【9】作者在这里直接引用读书的内容有何用意?再现当时读书的情景,说明童年时的“我们”心里只觉得好玩,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10】阅读第21、22两段,思考为什么先生读的文章有标点而学生读的文章没有标点。这说明只有先生能读懂文章,知道如何断句;而学生不会读,读不懂,因此也不会停顿。说明当时的私塾教育是死读书,学生并不理解读的文章的意义。【11】作者叙述自己描绣像的事情有何用意?作者描述先生读书时自己偷懒描绣像的情景,表现了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也是有很多趣事的。“我”童年时读书的乐趣可见一斑,字里行间充溢着“我”对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怀念之情。四、总结概括1.内容主旨文章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2.写作特色❶精彩的景物描写。本文的景物描写,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如,黄蜂“肥胖”、油蛉“低唱”、蟋蟀“弹琴”都是儿童特有的感受。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如,“碧绿”“紫红”等写颜色,“高大”“拥肿”等写形状,都是从视觉上写的。“长吟”“弹琴”是从听觉上写的。“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的。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巧妙地包含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❷丰富的联想。本文包含着丰富的联想,如,由何首乌的根联想到成仙,由传说中的赤练蛇联想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由捕鸟提到闰土的父亲等。这些必要的联想,使文章极富情趣,生动活泼。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jiànshǎng),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zhuóshí),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iànshǎng)

②(zhuóshí)(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①人迹罕至

②秕谷(3)文段中的“荒”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部,再查画。(4)下面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支”作动词的三个义项。文段中“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的“支”是什么意思?支zhī①撑:~帐篷|把苇帘子~起来。②支持:~援|~应|体力不~。③调度;指使:~配|~使|把人~走。【答案】(1)鉴赏啄食(2)rénjìhǎnzhìbǐgǔ(3)艹六(或“6”)(4)撑【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1)鉴赏:jiànshǎng,对文学艺术品、文物等有分析、有比较地进行鉴别和欣赏。(2)啄食:zhuóshí,禽类动物用嘴取食。(2)本题考查字音。①人迹罕至:rénjìhǎnzhì,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②秕谷:bǐgǔ,子实不饱满的稻谷。(3)本题考查字典运用。荒:huāng,部首:艹,笔顺:横,

竖,

竖,

点,

横,

竖折/竖弯,

撇,

竖,

竖弯钩。据此可知,用部首检字法检索,先查“艹”部,再查6画。(4)本题考查字义。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支”字的义项可知,“支”字有“①撑:~帐篷|把苇帘子~起来。②支持:~援|~应|体力不~。③调度;指使:~配|~使|把人~走”三种含义。“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意为:撑起一面大的竹筛。支:撑。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脑髓(suí)

蝉蜕(tuì)

白颊(jiá)

确凿(záo)

皂荚(jiá)B.攒成(zǎn)

系上(jì)

签赏(jiàn)

收敛(liǎn)

缠络(luò)C.宿儒(xiǔ)

后窍(qiào)

秕谷(bǐ)

斑蝥(máo)

书熟(shú)D.桑椹(shèn)

锡箔(bó)

倜傥(tì)

拗过去(ǎo)

窜向(cuàn)【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脑髓(suí)——suǐ;B.攒成(zǎn)——cuán,签赏——鉴赏;C.宿儒(xiǔ)——sù,书熟——书塾;故选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几天阴雨连绵,原本人来人往的公园变得冷冷清清,人迹罕至。B.夜市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这场面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C.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管理者都不能高枕而卧。D.张老师和蔼可亲,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人迹罕至”意思是很少有人到的地方。原本人来人往的公园因为阴雨连绵变得冷冷清清,但公园本身不是很少有人到达的地方,使用“人迹罕至”不恰当;B.“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煮开了锅一样。夜市上熙熙攘攘,声音吵闹,用“人声鼎沸”来形容是恰当的;C.“高枕而卧”表示平安无事,无所顾虑。企业不管经营得多成功,管理者都不能毫无顾虑,这个词在这里使用是恰当的;D.“和蔼可亲”形容态度温和,容易接近。形容张老师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态度温和是恰当的;故选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B.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过互联网。C.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提出倡议并集资铸成的。D.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主宾搭配不当,可将“地方”改为“季节”;B.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应删去一个;D.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让”。故选C。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排比)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C.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比喻)D.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比喻)【答案】C【详解】C这句话虽然有比喻词“像”,但不是比喻句。比喻句应该要有三部分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故选C。6.下列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百草园就是“我”儿时的乐园,最有趣的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B.后来“我”去城里最严厉的私塾去上学,那里有一个很小的园,一样有乐趣,作者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爱玩的天性。C.在三味书屋学习只是对课,先生学问也不高,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更让“我”厌恶上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分析。C.在三味书屋学习不只是对课。先生会教学生读书、习字、对课等多种内容。而且文中的寿镜吾先生是一位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体现了先生读书时的投入,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对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厌恶的,虽然有一些束缚,但也有乐趣,比如可以偷偷画画等。故选C。7.学习了本文后,班级开展以“走进‘三味书屋’”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对对联】鲁迅在文中回忆了“对课”的经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对对联,请你根据本文的内容,为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上联:三味书屋内读书习字描绣像别有情趣下联:(2)【评现象】三味书屋里的戒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让当时学生最怵的打手板“法器”;后来随着新学的兴起,私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戒尺也随之而去。如今,网上又热销起戒尺,不少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请结合下图(当下的戒尺),说说你的看法。【答案】(1)百草园子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2)我认为,当下热销的戒尺刻了很多古代训诫语录,不再是打手板的“法器”,而是象征着一种敬畏,希望借由戒尺警醒学生,自我约束,提升修养。所以,这不是“开历史倒车”。【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首先要把握对联的基本要求。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二声);其次,上下联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且结构相称、内容相关。结构方面,上联是“三味书屋(地点)内(方位词)+读书(行为1)+习字(行为2)+描绣像(行为3)+别有情趣(总结感受)”,下联需沿用“地点+方位词+行为1+行为2+行为3+总结感受”的结构模式,保证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内容方面,上联围绕“三味书屋”展开描述学习生活细节;下联应选取与之关联紧密的“百草园”,紧扣鲁迅在百草园的诸多趣事来构思,契合“走进‘三味书屋’”主题,展现百草园生活风貌,与上联书屋内的活动相互映衬,凸显童年生活丰富,尾字要为平音。示例:百草园中折花寻果逗昆虫趣味盎然。其中“然”为平音,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2)本题考查意见建议。作答此题,先观察当下戒尺热销这一现象,思考其用途变化,对比传统戒尺单纯用于体罚的功能,挖掘现今戒尺蕴含的新意义,结合图片呈现的细节,如刻有古代训诫语录等元素来分析;从教育层面考量,探讨戒尺热销背后反映的教育需求,是重拾体罚手段,还是另有深意;权衡其对学生心理、行为规范养成的作用,综合判断此举是否契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而确定这一现象究竟属“倒退”还是“革新”;除教育外,可从文化传承、家庭教育理念转变等角度入手,全面审视戒尺热销现象,让观点更具深度与说服力。示例:如今戒尺再度热销,不能简单判定为“开历史倒车”。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尊重学生个性、摒弃体罚,但戒尺热销有其特殊意义。从文化角度看,戒尺上铭刻的古代训诫语录,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德与文化精髓,是文化传承载体,有利于学生从小接触经典语句,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在家庭教育里,它更多是警示象征,家长手持戒尺并非要打孩子,而是让孩子心里存有规矩、边界意识,明白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辅助自律,比单纯说教更直观,助力良好家风养成,契合当下多元教育需求。所以,这不是“开历史倒车”。二、课内阅读(一)(24-25七年级上·河南·其中)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1.请根据语段内容,按要求填写表格。季节角度具体内容夏看①②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尝③玩④2.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品味语言。(1)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关键词语角度)(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修辞手法角度)3.下列对选段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局部到整体。B.作者小时候听别人说吃了像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但是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他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对百草园有着不满的感情。C.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D.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详写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略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①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

②听

③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④按斑蝥脊梁、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2.(1)“肥胖”和“轻捷”两个形容词准确地写出了黄蜂和叫天子(云雀)的体态,与两者的动作“伏”“窜”相照应,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中生物的喜爱之情。(2)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油蛉和蟋蟀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昆虫声音的动听,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3.C4.“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后面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导语】这段文字出自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百草园的丰富自然景象和童年趣味。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园中的动植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童年生活的怀念。通过对泥墙根一带的详细描写,突出其“无限趣味”,反映了儿童时期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精神。整体上,文字充满了童趣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记忆。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①根据“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可知,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都是作者看到的。故可填: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②“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是作者听到的。故角度可填“听”。③根据“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可知,这是作者亲自品尝到的。故可填:又酸又甜的覆盆子。④根据“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可知,按斑蝥脊梁、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都是作者在百草园玩耍的具体行为。故可填:按斑蝥脊梁、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肥胖”一词是对黄蜂体态的直观描写。从描写角度看,这是一种视觉上的呈现,作者通过这个词语将黄蜂的形态特征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这种对黄蜂体态的细致描绘,反映出作者对百草园中生物的密切关注,只有仔细观察过,才能用“肥胖”如此贴切地形容黄蜂,这是得出作者喜爱百草园这一情感的依据之一。“伏”字描述了黄蜂的动作。“肥胖”的黄蜂选择“伏”在菜花上,这个动作与它的体态是相适应的。“伏”字给人一种安稳、闲适的感觉,仿佛黄蜂在菜花上找到了一个舒适的栖息之所。这一静一动(“肥胖”为静态描写,“伏”为动态描写)的结合,生动地勾勒出黄蜂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状态,而作者能够如此细腻地捕捉到这种状态并加以描写,表明他对百草园中的生物充满兴趣和喜爱。“轻捷”用于形容叫天子(云雀)的体态,强调了它的轻盈、敏捷。这一形容词体现了叫天子(云雀)作为鸟类所具备的灵动性和活泼性。这也暗示了作者对百草园这个充满生机的环境的关注和喜爱,因为只有热爱这个环境,才会对其中生物的特征观察得如此细致。“窜”字描绘叫天子(云雀)的动作,极其生动地表现出它起飞时的突然性和速度之快。“轻捷”的体态为“窜”这一动作提供了基础,两者相互呼应。作者通过对这一细节的描写,展现出百草园中生物的自由与活力,而他能够细致入微地描写这一情景,也表明他对百草园充满了喜爱之情。(2)在“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中,油蛉和蟋蟀本身只是昆虫,它们发出的声音是本能的鸣叫。但这里用“低唱”和“弹琴”来描述它们的声音,这是典型的人类行为。把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唱”和“弹”这些人类特有的行为,所以从修辞手法上看,这是拟人的手法。当把油蛉和蟋蟀的声音描述为“低唱”和“弹琴”时,比单纯地说它们发出叫声更加生动形象,表现了它们叫声和动听。从作者的描写角度来看,作者在百草园中能听到油蛉和蟋蟀的声音,并且用如此生动且带有情感色彩的拟人手法来描写,这反映出作者内心对百草园的情感是积极的、充满喜爱的。3.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A.这段文字对景物的描写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而非从局部到整体。作者先写了百草园的整体景象,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等,然后再写泥墙根一带这个局部的趣味,所以该选项错误;B.文中作者对百草园是充满喜爱之情的。虽然没有见过吃了能成仙的人形何首乌,但这更多的是一种童趣的体现,而不是觉得被欺骗后对百草园不满,文中很多地方都体现出百草园给他带来的乐趣,如各种动植物的趣味等,所以该选项错误;C.本段的中心句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前面写了百草园的整体概貌,然后通过“单是……就……”这样的表述,重点强调了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引出后面泥墙根一带诸多有趣的事物描写,该选项正确;D.在这段景物描写中,作者是详写了斑蝥、何首乌、覆盆子等,略写了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详写的事物往往描写得更细致生动,如斑蝥的形态、动作,何首乌根的奇特等;而石井栏等只是简单提及,所以该选项错误;故选C。4.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中,“不必说”引导的内容是一种宽泛的列举,是对百草园整体丰富景物的一种概括性描述。例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以及“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些都是百草园中众多美好的事物。而“单是”之后的内容则是从这些众多事物中选取一个局部进行详细描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然后详细叙述泥墙根一带的乐趣,包括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这种结构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宽泛列举到重点突出的安排,表明“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从内容层次上看,“不必说”所列举的丰富内容是百草园的整体景象,种类繁多、丰富多彩。而“单是”后面的内容是百草园中的一个小部分。先有大量的列举,然后聚焦到一个小部分,通过这种对比和衬托,使得“单是”后的内容更加突出。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鲁迅回忆百草园时,这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表述方式,像是一个孩子在兴高采烈地讲述自己的乐园。孩子在讲述时,先是抑制不住地想要把所有好玩的东西一股脑儿说出来,那些“不必说”的内容就像是孩子脑海中快速闪过的各种美好回忆的片段,充满着对百草园丰富事物的喜爱和怀念。而最后重点落在“单是”后面的内容,则是孩子讲述时那种兴奋情绪的集中体现,更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一种情趣。(二)(24-25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②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③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④“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⑤“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⑥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⑦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⑧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⑨“人都到那里去了?!”⑩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⑪“读书!”⑫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⑬“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⑭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⑮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5.选文为我们展现了三味书屋的生活图景,请根据选文内容先后顺序,用简洁的短语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拜师行礼————习字对课————高声诵读6.根据提示,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从人物描写的角度)7.选文中的“先生”有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具体有哪些?从这些矛盾之处,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8.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我们”念的句子没有标点停顿,说明“我们”没有理解朗读内容,乱读一气。B.选文第⑤段的“似乎”一词用得非常恰当,把儿童提问后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表现得很准确。C.选文第⑦段“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中的“就”“只”两个词写出了“我”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后的无奈之情。D.选文最后,在课堂上同窗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则画画,表达的意思是先生没有关注课堂,教书水平不高。9.有人常常把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立起来看,你同意吗?为什么?【答案】5.问“怪哉”虫园中嬉戏6.示例: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微笑”“扬起”“摇着”“拗过去”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时入神和陶醉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启蒙恩师(寿镜吾先生)的难忘与怀念之情。7.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是不常用,他是一个表面严厉实则和蔼(或者说严而不厉)的人。8.D9.示例(1):不同意。三味书屋里也可以到后面的园里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在下面游戏、画画。所以“我”对三味书屋不是很反感。百草园对三味书屋起到了一个侧面烘托的作用,在内容上与三味书屋相辅相成,共同升华文章的主题,表现儿童热爱自然、追求新知以及天真烂漫、自由快乐的心理。示例(2):同意。百草园里有有趣的景物,迷人的传说,雪天可以捕鸟的乐趣,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得太受约束,学习内容单一,只有对课和习字;读书生活单调,读的书似懂非懂。【导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比百草园的自由与三味书屋的规矩,展现了鲁迅童年生活的两面。百草园象征着自然、自由和童趣,而三味书屋则代表着传统教育的严肃与约束。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了先生的形象,既有严厉的一面,也有和蔼的一面,体现了传统教育者的复杂性。鲁迅通过这些对比,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①空:已知题干信息“拜师行礼”可定位到第①—②段,再根据第④段“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可概括为:我问“怪哉”虫的问题;第②空:已知题干信息“习字对课”可定位到第⑦段“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再根据第⑧段“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可概括为:园中嬉戏。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他总是微笑起来”是对老师的神态描写,生动描绘了寿镜吾先生在读书时流露出的愉悦和满足的神态。这种微笑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认可,更是对知识的热爱和享受。“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是对老师的动作描写,细腻地刻画了寿镜吾先生在读书时的动作变化。他扬起头,摇晃着身体,甚至将头向后拗过去,这些动作都表现出他读书时的投入和陶醉。寿镜吾先生的这些神态和动作,成为了作者心中一段珍贵的记忆,每当回想起这些场景,都会让作者心生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启蒙恩师寿镜吾先生的难忘与怀念之情。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示例一:根据第②段“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知,寿镜吾老先生为人方正,质朴,博学;根据第⑩段“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可知,寿镜吾老先生对学生严厉但是不乏爱心。由上述可分析得:寿镜吾在少年鲁迅心中是可亲、可敬,严而不厉的。因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则但不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的思想。作者对他主要是赞赏和敬慕的态度。示例二:根据第③段“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第⑤段“‘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第⑥段“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可知,寿镜吾老先生知识渊博,但是在我请教“怪哉”这个问题时,他不仅没有回答,还有点生气,可以看出寿镜吾先生方正可掬,恪守心中的正统教育,对无稽之谈不屑一顾。8.本体考查文章内容理解。D.有误,在课堂上同窗用纸糊的盔甲做戏,“我”则画画,表现的是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对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的追求;故选D。9.本题考查观点看法。首先,“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童年时期的一个乐园,充满了自然与自由的乐趣,是他童年美好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他可以尽情地玩耍、探索,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体验生活的多彩多姿。而“三味书屋”则是鲁迅先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的场所。虽然与百草园相比,这里的生活更加严谨、规矩,但同样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乐趣。在书屋中,鲁迅先生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受到了老师的熏陶和影响,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其次,“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映衬的。百草园的自由与乐趣为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增添了色彩,而三味书屋的严谨与规矩则为他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示例:对于将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对立起来的看法,我并不同意。虽然百草园充满了童趣和自然之美,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但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也同样充满了乐趣和收获。在书屋中,鲁迅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通过与先生的互动和同学们的游戏,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例如,他们会在课余时间爬上花坛折蜡梅花、寻蝉蜕,或者在课上偷偷做戏、画画,这些经历都成为了鲁迅宝贵的回忆。因此,“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鲁迅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一、(24-25七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花

园汪曾祺①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②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③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④“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须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⑤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⑥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瞎,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的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⑦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⑧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⑨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⑩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⑪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歇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⑫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⑬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选自汪曾祺《人间草木》,有删改)10.打开记忆之门,作者找到了很多难忘的记忆片段,请你根据内容加以概述。11.请你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设计朗读的轻重音、语速,并说说理由。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12.下列对散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通过对花园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对花园的留恋,对童年生活的追忆。B.第①段“最亮”一词,强调了花园于“我”的非凡意义和美好深刻的记忆。C.第②段画线句意在强调那座花园让“我”从童年时期就拥有了健康的脸色。D.这篇散文抓住了平常生活中普通、常见的景和物来写,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13.文学社同学想将《花园》与课内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联读,请你帮助他寻找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知识补充】联读:顾名思义,是将两篇或者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联系阅读,同中求异,异中看同。【答案】10.拉巴根草的根;沾惹臭芝麻;兴趣盎然捉蟋蟀;捉“哑巴”玩;逗弄土蜂。11.轻读“蹑手蹑脚”,表现“我”捉“都溜”时的小心翼翼;重读“拍”,表现“我”捉“都溜”时的用力。“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放慢语速,表现“我”靠近时动作的小心;“拍,得了”语速可以加快,表现“我”捉“都溜”时的果断迅速。12.C13.两篇文章都写了童年的趣味“花园”,鲁迅在百草园玩捉迷藏,按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本文写“我”在花园捉蟋蟀、逗弄土蜂等。两者都写了童年趣事,以儿童视角感受自然之美。【导语】汪曾祺的《花园》是一篇充满童趣与自然气息的散文,通过对童年小花园生活的回忆,展现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文章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种种微小而生动的记忆片段,如捉蟋蟀、玩土蜂等,表达了纯真的童年乐趣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语言质朴生动,描绘出一个充满生机与幻想的童年世界,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感染力。10.本题考查概括事件。根据第④段中的“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须一处一处断”可得:拉巴根草的根。根据第⑥段中的“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可得:沾惹臭芝麻。根据第⑨段中的“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可得:兴趣盎然捉蟋蟀,根据第⑩段中的“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可得:捉“哑巴”玩。根据第⑪段中的“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可得:逗弄土蜂。1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轻重音设计及理由如下:“我举着我的网”:轻读,营造一种准备行动的平静氛围。“蹑手蹑脚”:轻读,强调动作的小心谨慎,表现出作者生怕惊扰到蝉的心理状态。“抄近路过去”:轻读,继续维持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循它的声音找着时”:重读,突出寻找过程的专注和投入。“拍”:重读,表达出捕捉到蝉时的兴奋和满足。语速设计及理由如下:前半部分(“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语速稍慢,营造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氛围。后半部分(“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语速加快,特别是在“拍,得了”时,快速且有力,传达出瞬间的惊喜和成功感。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轻重音和语速的变化,更好地传达文本的情感和情境。轻重音的运用能够突出重点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变化;而语速的调整则有助于模拟实际场景中的节奏,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通过这种方式,读者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还能体验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动作的连贯性。12.本题考查文本理解与分析。C.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这里的“红色”指的是健康的肤色,但这并不意味着花园直接导致了健康的肤色,而是象征性地表达了花园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响和美好记忆;故选C。1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两篇文章都通过描述作者童年时期在花园中的活动,展现了童年的趣味。在《花园》中,汪曾祺描述了他小时候在花园里捉蟋蟀、逗弄土蜂等活动。而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则描述了他在百草园中捉迷藏、按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等有趣的经历。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以儿童的视角感受自然界的美好。汪曾祺在他的文章中通过对花园中各种植物和昆虫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同样,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通过对百草园中各种植物和动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深刻感受。尽管两篇文章的背景和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这种对比和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篇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综上所述,两篇文章都通过描绘童年的趣事和感受自然之美,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共同的主题和情感使得这两篇文章在联读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对比性。二、(24-25七年级上·河南安阳·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日子是一个粉刷匠彭明跃①那一年秋天,稻子还没开镰。②“你该去读书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着我说,“八岁了,还是要去学几个字。”③于是我走进了村里的小学,开始我的读书生涯。④我们的课桌是木板做的长条桌,挤一挤,可以坐五个人。教室里唯一的一人桌就是老师的桌子,上面整整齐齐放着一堆书本,两盒粉笔,一瓶开着的英雄牌红墨水,一瓶蓝黑墨水。最显眼的是一根竹子做的教鞭,永远斜横着搁在讲桌的边上。⑤教我们的老师姓丁,刚刚初中毕业,算是我们村文化最高的年轻人吧。他教我们语文、算术,还教音体美。第一个学期,他就教会我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义勇军进行曲》等好几首歌曲。⑥冬去春来,万物复苏。⑦教室木窗上的胶纸被取了下来,一下子明亮了许多。很多时候,老师正在上课,门被敲了几声,探进一个头来,喊一声:报告!⑧“李华国,你最近是怎么了!怎么天天迟到?”丁老师严厉地质问。⑨“我放牛。”李华国同学的声音小小的。⑩“放牛放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丁老师把教鞭在讲桌上打得啪啪地响。每一声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威严。同学们集体沉默,不敢作声。⑪丁老师除了要求特别严厉外,平时对我们还是很好的。他教我们打篮球,带我们植树,还带我们去捡山茶籽,打油桐,拿到集市卖了后,又买来羽毛球和跳绳。只是丁老师对李华国经常动怒,拍了无数次桌子。以至于我们都认为李华国是老师最讨厌的人。⑫河里的水逐渐变得温暖。⑬李华国还是一如既往地迟到,只是有一天很例外。那天早上,当我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李华国已经在座位上坐好了。丁老师走进来,愣了一下,他的讲桌上那条教鞭不见了,放教鞭的地方摆了一瓶鲜花。“瓶子”是用竹筒做的,里面插的是几朵洁白的栀子花。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味。⑭丁老师一天都没骂人;温和了许多,有几次伸手想去拿教鞭,又收了回来。我们都在猜测是谁敢把老师的教鞭藏了,还摆上鲜花。⑮【A】那一天,教室里香味弥漫,同学们也不再打闹,平静的教室显得十分温馨。⑯美丽动人的栀子花,是那样与众不同。⑰那以后,李华国总是班上来得最早的人。他家其实很远,走路大概要两个多小时,不知他怎么做到的,应该是早上再没放牛了吧。⑱讲桌上的花换了多次,老师脸上的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在我们心里,也习惯了花开,习惯了绿叶,一切显得和谐而美妙。⑲人生是很奇怪的,有些事情,当你已经习惯了的时候,又会发生突然的变化。⑳李华国一连几天没有来上学了,讲桌上的花也渐渐枯萎,丁老师的脸也有些阴沉。早上上课的时候,他总会时不时地看看门外。可是门外再也没有小脑袋探进来喊报告。㉑“这个李华国,一天在搞啥子!我去把他逮回来!”丁老师自言自语。㉒放学后,丁老师穿上解放鞋,背了个黄布包,翻山越岭到李华国家家访去了。㉓第二天,丁老师走进教室,并没有把李华国逮来。讲桌上没有了花,只剩下竹筒,孤单单的,装满了失落。㉔池塘里荷花开了,快放假了。㉕我们再也没有李华国的消息。㉖【B】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走进教室,突然看到老师的讲桌上又出现了一束鲜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它站在竹筒里,像一个久违的朋友。难道是李华国回来了?㉗丁老师来了,他走上讲台,看着瓶子里的荷花,沉默了一阵。随后,他从瓶底下抽出一张纸条念了起来:“丁老师,我是李华国,以前经常迟到很对不起您,因为我父亲病重,要帮家里做事。后来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牛也卖了,我才好好地读了几天书,感谢老师。我现在随母亲在湖南的舅舅家住,这次有个亲戚要过来,我就写了这封信,叫他带给寨子的东东。我也拜托东东帮我换一换您桌子上的花……”㉘念着念着,丁老师的眼泪就流了出来。一个挺凶的男人,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看见他流泪。㉙时间总是与我们相背而行,很多人、很多事都慢慢变成记忆。只是心中若有执念,或许又会重逢。㉚我们都磕磕碰碰,走进了新世纪。昔日的小学校已经闲置,丁老师也快要退休了。不知哪一个同学找到了大家的通讯录,我们决定找个时间一起去看望丁老师。㉛那次聚会,我们又看到了李华国。他已经是大学老师,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本来他已经失学了,那次写信后,丁老师知道了他的地址,每年都给他寄学费,直到他大学毕业。这些都是我后来才知道的。㉜还是那间教室,还是那些人,只是每个人的脸上都留下了岁月的印记。当丁老师一踏进教室的时候,我们一下子起立,齐刷刷地喊了一声:报告!㉝那张经历了岁月洗礼的讲桌上,堆满了二十几瓶竹筒盛装的鲜花。老师笑了一下,从身后拿出来一根教鞭,大吼一声,安静!教室里异常安静,只见老师挥动教鞭,轻轻唱了起来:“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大家也跟着唱:“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阳光透过木窗照射进来,也跟着我们一起唱:“日子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选自2024年第3期《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