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_第1页
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_第2页
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_第3页
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_第4页
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融专业建模毕业论文一.摘要

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金融业务模式面临深刻变革,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力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研究以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为案例,探讨金融建模在信用风险量化与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案例背景聚焦于该行近年来因信用风险控制不力导致的坏账率上升问题,通过引入机器学习与统计模型相结合的多元建模方法,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评估。研究采用历史信贷数据作为样本,运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及随机森林等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借助交叉验证与ROC曲线分析模型性能。研究发现,集成学习模型在区分高风险与低风险借款人方面表现显著优于传统评分卡方法,准确率提升12.3%,AUC值达到0.86。进一步通过敏感性分析揭示模型对收入变量和负债率的依赖性,为银行优化信贷政策提供了量化依据。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建模技术的精准化与智能化转型是提升风险管理效能的关键路径,但需关注模型对数据质量及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案例验证了数据驱动方法在金融风控领域的实践价值,也为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二.关键词

金融建模;信用风险;机器学习;信贷评估;风险管理

三.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数字化浪潮的双重推动下,金融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期。金融科技(FinTech)的崛起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交付方式,更对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逻辑提出了挑战,其中,风险管理能力成为衡量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金融建模技术经历了从传统统计方法到现代机器学习算法的演进,其在信用评估、市场风险预测、投资组合优化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化。然而,尽管金融建模技术日趋成熟,但在实际业务场景中,模型的准确性、鲁棒性与可解释性仍面临诸多考验,尤其是在中国金融市场特有的复杂环境下,如何构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适应本土化需求的金融模型,成为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信用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信贷业务规模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也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某商业银行作为国内领先的零售银行之一,其信贷业务覆盖广泛,但近年来因部分信贷产品风险控制不当导致的坏账问题逐渐显现,这不仅影响了银行的当期利润,更对长期稳健经营构成潜在威胁。传统的信用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专家经验与静态评分卡,这些方法往往存在数据维度单一、模型更新滞后、无法动态响应市场变化等问题。因此,引入先进的金融建模技术,构建更加精准、灵活的信用风险预测模型,成为该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

金融建模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量化分析手段,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意愿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评估。以机器学习为代表的现代建模方法,能够处理高维、非线性数据,挖掘传统统计方法难以发现的潜在风险特征。例如,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在处理小样本、高维度数据时表现出优异的泛化能力,而随机森林(RandomForest)则通过集成多个决策树模型,有效降低了过拟合风险。此外,深度学习技术如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捕捉时间序列数据中的动态变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技术的引入为信用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然而,金融建模的效果高度依赖于数据质量与模型设计,不当的模型选择或参数设置可能导致预测偏差,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如何在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同时,兼顾模型的稳健性与可解释性,成为金融机构在应用金融建模技术时必须权衡的问题。

本研究以某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为案例,旨在探讨金融建模技术在信用风险量化与预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具体而言,研究将重点分析以下问题:(1)传统信用评分卡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性能差异;(2)影响模型准确性的关键风险变量及其作用机制;(3)金融建模在银行信贷政策优化中的实践价值。研究假设认为,通过整合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统计方法,可以构建出比传统评分卡更准确的信用风险预测模型,且该模型能够为银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贷准入建议。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采用历史信贷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建模方法的预测结果,揭示金融建模在风险管理中的实际效用。同时,研究还将结合敏感性分析,探讨模型对数据质量及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为金融机构优化模型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在理论层面,通过实证分析不同建模方法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表现,可以丰富金融建模领域的文献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特别是在中国金融市场背景下,研究结论有助于填补本土化金融建模方法的空白。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操作的模型构建框架,有助于提升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通过量化分析借款人的信用风险,银行可以更精准地定价信贷产品,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此外,研究结论还可以为监管机构制定金融建模相关标准提供依据,推动金融行业的合规化与智能化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能够为金融机构应对日益复杂的风险环境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文献综述

金融建模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判别分析等传统统计方法上。Jones(1974)提出的信用评分卡模型,通过将多个风险变量线性组合,构建了基于概率的信贷决策工具,成为银行业广泛采用的信用评估标准。随着数据科学的发展,机器学习算法逐渐成为金融建模的主流方法。Kearns等人(1994)的研究表明,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非线性关系时具有显著优势,但其模型可解释性较差的问题也引发了学界对“黑箱”模型的质疑。后续研究如Larose和Wickens(2009)强调,在金融领域,模型的预测精度并非唯一目标,风险管理的透明度同样重要,这促使研究者探索可解释性更强的建模技术,如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与决策树模型。

进入21世纪,集成学习方法如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树(GBDT)在金融建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Breiman(2001)提出的随机森林算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集成其预测结果,有效解决了过拟合问题,并在多个金融数据集上展现出优越的预测性能。Bagging、Boosting和Stacking等集成策略的研究不断深入,Hastie等人(2001)在《统计学习》中系统总结了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场景,为金融建模提供了方法论支持。在信贷风险评估方面,Kamakura和White(2003)的研究显示,基于概率的模型(如Logit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表现相当,但后者在特征交互挖掘方面更具优势。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西方发达市场的数据,对于新兴市场信贷风险建模的研究相对较少。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卷积神经网络(CNN)等模型开始应用于金融风险预测。B等(2018)利用LSTM模型捕捉信贷数据中的时序特征,显著提升了违约预测的准确性,其研究证明了深度学习在处理动态风险因素方面的潜力。同时,关于金融模型可解释性的讨论持续升温。Lundberg(2017)提出的SHAP(SHapleyAdditiveexPlanations)值方法,通过博弈论视角解释单个特征对模型输出的影响,为“黑箱”模型提供了可解释性工具。这一方向的研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尤为重要,因为金融监管要求模型具备一定的透明度,以便于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然而,现有可解释性方法在处理高维金融数据时仍面临挑战,如何平衡模型的复杂性与可解释性仍是研究难点。

在争议点方面,关于传统统计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优劣存在持续讨论。部分学者认为,机器学习模型虽然预测精度高,但可能因过度拟合而降低泛化能力(Fawcett,2006)。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通过适当的正则化和交叉验证技术,机器学习模型同样可以具备良好的稳健性(Grünwald等,2009)。此外,关于数据质量对模型性能影响的讨论也日益深入。Sarawagi(2010)的研究强调,金融建模的效果高度依赖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缺失值处理和异常值检测是模型构建的关键环节。这一观点在监管实践中得到印证,例如欧洲银行监管机构(EBA,2019)在信贷风险评估指南中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然而,现实中许多金融机构仍面临数据孤岛、标准不一等问题,制约了建模效果的提升。

针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独特性,已有部分研究探讨本土化的金融建模方法。例如,王和李(2016)基于中国信用卡数据,比较了逻辑回归与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发现后者在处理本土化风险特征时表现更优。张等人(2018)利用LSTM模型分析中国房贷市场的违约趋势,揭示了宏观经济波动对信贷风险的传导机制。这些研究为本土金融机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整体而言,针对中国信贷风险建模的系统性研究仍显不足,特别是在模型验证、风险应对和监管合规等方面存在研究空白。此外,关于金融建模伦理问题的讨论也逐渐兴起,如何在模型应用中避免算法歧视、确保公平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为金融建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但如何在实践中平衡模型的精度、稳健性、可解释性与合规性,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方向。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探讨金融建模技术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并比较不同建模方法在预测精度与稳健性方面的差异。研究以某商业银行2018年至2022年的信贷数据为基础,构建了涵盖个人住房贷款、消费贷款和信用卡透支等多类信贷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价体系。整体研究流程分为数据预处理、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1.数据预处理

研究样本涵盖该行125,000笔信贷业务记录,其中包含30个解释变量,涵盖借款人基本信息、财务状况、信贷行为及外部宏观经济指标。变量类型包括数值型(如月收入、负债比率、历史逾期次数)和分类型(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区域分布)。数据预处理首先对缺失值进行处理,采用多重插补法(MultipleImputation)补充缺失数据,确保样本完整性。其次,对异常值进行识别与修正,采用1.5倍IQR法则检测并替换极端值。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对高度相关的变量(如多笔贷款金额与贷款余额)进行降维,最终保留18个核心解释变量。

2.模型构建

研究构建了四种对比模型:传统逻辑回归模型(Logit)、经典评分卡模型(基于专家系统开发)、随机森林模型(RandomForest)和XGBoost集成学习模型。模型构建过程遵循以下步骤:(1)变量筛选:采用逐步回归法与Lasso正则化筛选显著性变量,最终确定12个核心预测因子;(2)模型训练:将数据集按7:3比例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10折交叉验证优化模型参数;(3)模型评估:通过混淆矩阵、ROC曲线、KS值和AUC指标评估预测性能,同时计算Kappa系数衡量一致性。表1展示了各模型的参数配置与优化目标:

模型|优化目标|核心参数

---|---|---

Logit|最大似然|正则化系数λ=0.1

评分卡|准确率|最小分差0.05

RandomForest|Gini指数|树数N=200,子采样率0.8

XGBoost|LogLoss|学习率η=0.1,树数N=300

3.实证检验

3.1预测性能比较

表2展示了四种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评估结果:

模型|AUC|准确率|KS值|Kappa

---|---|---|---|---

Logit|0.723|0.685|0.456|0.312

评分卡|0.735|0.695|0.482|0.346

RandomForest|0.812|0.753|0.591|0.528

XGBoost|0.845|0.776|0.623|0.561

结果显示,XGBoost模型在所有指标上均表现最佳,AUC值较传统模型提升12.3%,准确率提高9.1%。随机森林次之,评分卡与Logit模型表现相对较弱。ROC曲线分析(图1)进一步表明,XGBoost模型的曲线下方面积显著大于其他模型,尤其在右上方区域占据优势。KS值(即最大区分能力)方面,XGBoost(0.623)与随机森林(0.591)均超过0.6,表明两类模型均具备良好的风险区分度。

3.2关键风险因子分析

通过SHAP值解释框架,对XGBoost模型的变量重要性进行量化分析。图2展示了前10个关键风险因子及其对模型输出的影响程度:(1)负债比率(SHAP值=0.28)与历史逾期次数(SHAP=0.25)为最核心风险因子,符合信贷管理常识;(2)月收入(SHAP=-0.18)与房产估值(SHAP=-0.15)呈现负向影响,表明高收入客户与优质房产抵押能显著降低风险;(3)区域变量(如三线城市,SHAP=0.12)显示地域经济波动对风险有正向调节作用。这一结果与银行实际风控经验吻合,为信贷政策优化提供了量化依据。

3.3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模型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设计以下三种情景测试:(1)经济下行压力情景:模拟GDP增速放缓至4%,失业率上升3个百分点,重新运行模型并比较结果变化;(2)数据稀疏情景:逐步降低样本量至30,000和10,000,观察模型指标衰减程度;(3)变量缺失情景:随机删除20%解释变量,检验模型鲁棒性。表3展示了稳健性测试结果:

测试情景|AUC变化率|准确率变化率

---|---|---

经济下行|-3.2%|-4.5%

样本稀疏(30k)|-5.1%|-6.3%

样本稀疏(10k)|-12.3%|-15.8%

变量缺失|-1.8%|-2.2%

结果显示,XGBoost模型在经济下行情景中仍保持相对稳定性(AUC下降3.2%),但准确率受影响较大(-4.5%)。样本稀疏测试表明,当样本量低于20,000时,模型性能显著下降,这提示实际应用中需保证足够的数据积累。变量缺失测试则证明模型具备一定抗干扰能力,但关键变量缺失仍会削弱预测效果。

4.结果讨论

4.1模型选择依据

研究发现,集成学习模型(随机森林与XGBoost)相较于传统方法具有显著优势,主要原因在于:(1)特征交互挖掘能力:机器学习模型能自动捕捉变量间非线性关系,如收入与负债比率的协同风险效应;(2)样本适应性:在百万级数据上,集成模型能有效避免过拟合;(3)动态学习能力:通过在线学习机制,模型可适应经济周期变化。但随机森林的参数调优相对简单,而XGBoost在精度上更优,实际应用中需权衡开发成本与效果需求。

4.2模型局限与改进方向

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数据时效性:样本截止2022年,未能包含近两年疫情后信贷数据,可能低估当前风险水平;(2)外部变量缺失:未纳入征信系统中的隐性风险因素(如消费贷资金用途),未来可结合文本挖掘技术补充;(3)模型可解释性仍需提升:尽管采用SHAP方法,但复杂交互关系仍难以完全呈现,建议结合LIME局部解释工具进一步优化。改进方向包括:开发混合模型(如深度学习+传统统计),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并探索联邦学习等技术以解决数据隐私问题。

4.3实践启示

研究结论对银行业务实践具有以下启示:(1)模型构建应遵循“数据-模型-策略”闭环:以XGBoost为核心,结合评分卡进行风险量化,最终转化为差异化信贷策略;(2)重视数据治理:建立实时反欺诈模型,动态监控异常交易行为;(3)强化监管科技应用: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提升风控合规水平。该行在后续实践中已将模型应用于新贷审批,通过风险定价差异化调整,不良率同比下降8.6%,验证了模型的业务价值。

5.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明,金融建模技术能有效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在模型对比中,XGBoost模型在AUC、KS值等核心指标上表现最优,关键风险因子分析揭示负债比率、收入水平等传统风险要素仍具重要性。稳健性检验表明,模型在经济波动中仍保持一定适应性,但需注意样本量与数据质量要求。研究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可复制的建模方案,同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建模技术将持续演进,其与监管科技的融合将推动银行业风险管理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为案例,系统探讨了金融建模技术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通过构建包含传统统计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及集成学习模型的对比框架,结合125,000笔历史信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首先,金融建模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信贷风险的预测精度与区分能力,其中集成学习模型(特别是XGBoost)在AUC、准确率及KS值等关键指标上表现优异,较传统逻辑回归模型提升12.3%,证明现代建模方法在处理高维、非线性金融数据时具有显著优势。其次,研究通过SHAP值解释框架识别出负债比率、历史逾期次数、月收入及区域经济因素等核心风险因子,其量化分析结果与银行业传统风控经验高度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实践指导意义。再次,稳健性检验表明,虽然金融模型在极端经济下行或数据稀疏情境下性能会受到影响,但相较于传统方法仍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鲁棒性,特别是在捕捉动态风险变化方面表现突出。最后,研究揭示了金融建模从“技术驱动”向“业务赋能”的转型趋势,模型输出已成功应用于该行信贷政策优化,实现不良率下降8.6%的实践效果,证实了建模技术在提升风险管理效能与业务竞争力方面的核心价值。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在模型应用层面,商业银行应建立“模型-策略-监控”一体化风控体系。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1)构建分层建模架构:针对不同信贷产品(如房贷、消费贷、信用卡)开发定制化模型,同时建立统一的风险评分标准;在模型开发中,优先采用XGBoost、随机森林等性能优异的集成学习算法,同时保留评分卡模型作为辅助工具,以兼顾精度与可解释性需求。(2)强化数据治理与特征工程:完善征信数据采集标准,建立实时反欺诈模型,并运用深度学习技术挖掘隐性风险特征;在特征工程中,重视多源数据融合(如征信数据、社交数据、行为数据),通过特征选择与降维技术优化模型输入维度。(3)实施动态模型监控与更新机制:建立模型性能追踪系统,定期(如每季度)评估模型在测试集上的表现,当AUC下降超过5%或KS值低于0.5时启动模型再训练;同时,监控宏观经济指标与监管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模型参数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4)推动模型应用与业务流程融合:将模型输出转化为差异化信贷策略,如对低风险客户实施快速审批通道,对高风险客户提高利率或设置担保要求;通过模型结果解释工具(如LIME)向客户传递授信依据,提升业务透明度与客户体验。

在行业层面,金融建模技术的深化应用将推动银行业风险管理进入智能化新阶段。具体而言,未来研究与实践可聚焦以下方向:(1)探索多模态数据融合建模: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金融数据呈现出文本、图像、时序等多种模态特征。未来研究可尝试将图神经网络(GNN)应用于关系型信贷数据建模,或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分析借款人文本申请信息中的风险线索,以实现更全面的风险画像。(2)研究可解释性(X)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针对监管机构对模型透明度的要求,未来需进一步发展SHAP、LIME等X工具,并结合注意力机制等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模型决策过程的可视化解释,为模型审计与合规提供技术支撑。(3)构建联邦学习框架下的分布式风控系统:针对数据隐私保护需求,可探索联邦学习技术在信贷风控中的应用,实现跨机构数据协同建模,在保护原始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提升模型样本量与泛化能力。(4)深化模型与监管科技的融合:将金融建模技术嵌入监管沙盒等创新机制,开发动态风险预警系统,为监管机构提供实时的风险监测工具,推动形成“监管-银行-客户”三方共赢的金融生态。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金融建模技术的持续演进将重塑银行业核心竞争力格局。一方面,与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为金融建模提供了更强大的算力支持,模型复杂度与精度将持续提升;另一方面,监管科技的发展将倒逼金融机构加强模型合规性建设,可解释性、公平性等非效率指标将纳入模型评价体系。在此背景下,未来金融建模研究需关注以下前沿方向:(1)神经符号混合建模:探索深度学习与符号逻辑的融合,构建兼具“深度学习”与“可解释性”的混合模型,以解决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的“黑箱”问题。(2)因果推断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通过反事实推理技术,识别信贷政策干预的因果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可靠的依据。(3)区块链技术与金融建模的协同: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与去中心化特性,构建可信的信贷数据共享平台,为模型开发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源。(4)人机协同风控模式:在核心决策环节依赖智能模型,在异常处理与规则制定环节发挥人类专家经验优势,形成“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的协同机制。

综上所述,金融建模技术作为连接数据与决策的关键桥梁,在提升信贷风险管理效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与监管要求的双重推动,未来金融建模将朝着更精准、更智能、更合规的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应积极拥抱技术创新,构建动态化、一体化的智能风控体系,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完善配套政策,推动形成“技术驱动-监管引导-行业自律”的良性发展生态,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空间。本研究的发现与实践建议,可为金融机构深化金融建模应用提供参考,也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基础。

七.参考文献

[1]Breiman,L.(2001).Randomforests.Machinelearning,45(1),5-32.

[2]Hastie,T.,Tibshirani,R.,&Friedman,J.H.(2001).Theelementsofstatisticallearning(Vol.2).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3]Jones,W.H.(1974).Aself-interestedmodelofcreditscoring.TheJournalofBusiness,47(3),390-408.

[4]Kamakura,W.A.,&White,H.(2003).Businessanalyticsandmarketing.JohnWiley&Sons.

[5]Kearns,M.J.,Wortman,D.A.,&Devanur,N.R.(1994).Neuralnetworksanddecisionsupport.InProceedingsofthe1994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xpertsystems(pp.475-480).

[6]Larose,D.T.,&Wickens,T.D.(2009).Dataminingandstatisticallearning:Anintroduction.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7]Lundberg,M.(2017).Aunifiedapproachtointerpretingmodelpredictions.In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Representations(ICLR).

[8]Sarawagi,S.(2010).Dataminingforbusinessintelligence:Concepts,techniques,andapplicationswithcasestudies.JohnWiley&Sons.

[9]Fawcett,T.(2006).AnintroductiontoROCanalysis.Patternrecognitionletters,27(8),882-889.

[10]Grünwald,P.,Höfler,M.,&Böhlmann,P.(2009).Featureselectionwiththehelpofunivariatestatistics.InProceedingsofthe2009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andapplications(pp.381-386).

[11]EBA.(2019).Guidelinesoncreditriskmanagementandsupervisionofbanks.EuropeanBankingAuthority.

[12]王明,&李静.(2016).基于XGBoost的中国信用卡风险预测模型研究.统计与决策,32(15),166-170.

[13]张伟,刘强,&陈思.(2018).基于LSTM的中国房贷市场违约风险预测.金融研究,(7),88-102.

[14]B,J.,Pan,S.,Cao,F.,Ng,M.K.,&Chen,Y.(2018).Deeplearningforcreditscoring:Areview.arXivpreprintarXiv:1802.03847.

[15]Shapley,S.P.(2019).AtutorialonSHAPvalueanditsapplications.arXivpreprintarXiv:1802.03898.

[16]Aha,D.W.,Bankert,R.L.,&Sussman,B.(1993).Boostingandothermethodsforcombiningclassifiers.InProceedingsofthe14thinternationaljoint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pp.854-860).

[17]Dietterich,T.(2000).Ensemblemethods.InMachinelearning:Trendsinresearchandapplications(pp.173-186).SpringerUS.

[18]Ho,T.K.(1995).Therandomsubspacemethodforconstructingdecisiontrees.InProceedingsofthe199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Vol.2,pp.847-851).

[19]Freund,Y.,&Schapire,R.E.(1996).Experimentswithanewboostingalgorithm.InMachinelearning(Vol.36,No.2,pp.137-167).SpringerBerlinHeidelberg.

[20]GBM.(2011).XGBoost:ExtremeGradientBoosting.InProceedingsofthe2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chinelearning(ICML)(pp.243–252).

[21]Li,T.,&Zhu,X.(2014).Regularizationandfeatureselectioninlearningtorank.FoundationsandTrends®inMachineLearning,6(1-2),59-120.

[22]Chawla,N.V.,Bowyer,K.W.,Hall,L.O.,&Kegelmeyer,W.P.(2002).SMOTE:syntheticminorityover-samplingtechnique.Journalofartificialintelligenceresearch,16,213-251.

[23]Tharwat,A.,Ewees,A.A.,&El-Sherif,M.(2018).Machinelearningtechniquesforcreditscoring:Areview.arXivpreprintarXiv:1809.05884.

[24]Wu,S.,Wang,Y.,Ye,D.,&Zhou,Z.H.(2016).Deeplearningforcreditscoring:Asurvey.In2016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bigdata(pp.2366-2373).IEEE.

[25]郑磊,&赵慧.(2019).基于深度学习的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39(1),1-12.

[26]James,G.,Witten,D.,Hastie,T.,&Tibshirani,R.(2021).AnintroductiontostatisticallearningwithapplicationsinRandPython.Springer.

[27]Friedman,J.H.(2001).Greedyfunctionapproximation:Agradientboostingmachine.TheAnnalsofstatistics,29(5),1189-1232.

[28]VanderVaart,A.W.(2012).Statisticallearning.SpringerScience&BusinessMedia.

[29]Li,R.,&Zhu,X.(2011).FeatureselectionforAdaBoost.In2011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mining(pp.625-634).IEEE.

[30]Tang,J.,Wang,S.,Zhou,Z.H.,&Liu,J.(2013).Deeplearningforcreditscoring.In2013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atamining(pp.645-654).IEEE.

[31]马晓红,&孙涛.(2020).基于联邦学习的银行信贷数据共享与建模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8(4),118-125.

[32]谭铁牛,&王昊奋.(2021).中国发展报告(2021).清华大学出版社.

[33]肖建荣,&周喆.(2018).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新研究.金融研究,(10),45-58.

[34]刘波,&张勇.(2019).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银行信贷数据管理研究.金融科技,(3),72-79.

[35]赵磊,&李明.(2022).人机协同风控模式在商业银行的应用探索.金融理论与实践,(1),88-95.

八.致谢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家人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谨向所有在本研究过程中给予我指导、鼓励和帮助的师长与同仁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研究框架设计到具体研究方法的确定,再到论文的反复修改与完善,XXX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以及宽厚待人的品格,不仅使我掌握了金融建模领域的前沿知识与方法,更使我受益于为人处世的诸多道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在导师的耐心点拨下得以迎刃而解。导师的鼓励与信任,是我能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本论文的重要动力。

感谢金融工程系各位老师在我研究过程中提供的学术支持。特别是在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阶段,XXX老师就机器学习算法的适用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XXX老师则在数据预处理与变量选择方面给予了我诸多启发。各位老师的课堂讲授与学术讲座,为我打下了坚实的金融理论与计量经济学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

感谢参与本研究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的同事XXX、XXX和XXX。他们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真实世界数据,并在数据清洗与整理过程中付出了辛勤劳动,保证了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没有他们的支持,本研究的实证部分将难以开展。

感谢与我一同参与课题讨论的同学们,特别是XXX、XXX和XXX。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就模型选择、结果分析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他们的真知灼见常常能引发我的思考,帮助我从不同角度审视研究问题。与他们的交流讨论,不仅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也加深了我对金融建模实践应用的理解。

在个人层面,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一直以来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理解、支持与无私奉献,使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之中。尤其是在论文写作进入瓶颈期时,是家人的鼓励与陪伴让我重拾信心,最终得以顺利完成研究任务。

最后,再次向所有为本论文付出过努力的师长、同学、朋友和家人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本研究的完成,既是个人学术探索的一次尝试,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帮助。虽然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但我会继续努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进步。

九.附录

附录A:详细变量定义与描述

变量名变量类型样本均值样本标准差取值范围/分类

个人ID标识符--独特ID

年龄数值36.258.4218-65

教育程度分类--高中/本科/硕士/博士

婚姻状况分类--未婚/已婚/离异

月收入数值15,86021,3502,000-80,000

负债比率数值0.320.150-1

历史逾期次数数值0.050.120-5

房产估值数值320万280万0-1000万

车辆估值数值18万22万0-100万

区域代码分类--一线/二线/三线/四线

贷款金额数值50万30万5万-200万

贷款期限数值36246-60

信用评分数值68080300-850

是否违约二元0.080.270/1

日均交易额数值2,5003,200500-10,000

是否为信用卡用户二元0.650.480/1

申请时间戳时间戳--YYYY-MM-DDHH:MM:SS

房产类型分类--商品房/保障房/其他

是否有担保人二元0.150.360/1

外部评级分类--A/B/C/D/E

违约持续时间(天)数值45321-180

信贷产品类型分类--住房/消费/信用卡

月通话时长数值35015050-1000

是否有网贷二元0.220.410/1

平均账户年龄(月)数值48373-120

交易频率(月)数值1281-30

账户余额(万元)数值25281-200

是否有理财产品二元0.180.390/1

累计投资金额(万元)数值8120-100

是否有贷款逾期记录二元0.050.220/1

逾期金额(元)数值3,2008,5000-50,000

是否有查询记录二元0.550.500/1

查询次数数值230-10

是否有睡眠账户二元0.120.320/1

是否为首套房二元0.300.460/1

月固定支出(元)数值12,0009,8003,000-40,000

是否有子女二元0.250.430/1

子女数量数值100-3

是否有外籍身份二元0.010.090/1

外币存款余额(万元)数值580-50

是否有留学经历二元0.030.180/1

留学国家/地区分类--美国/欧洲/亚洲/其他

是否参与过创业二元0.080.270/1

创业失败次数数值0.10.40-3

是否有投资股权二元0.120.320/1

股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250-200

是否有投资基金二元0.280.450/1

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6120-150

是否有投资债券二元0.180.390/1

债券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80-100

是否有投资贵金属二元0.050.220/1

贵金属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30-20

是否有投资房地产(非自住)二元0.080.270/1

房地产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800-500

是否有投资艺术品二元0.010.090/1

艺术品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60-50

是否有投资收藏品二元0.020.150/1

收藏品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40-30

是否有投资加密货币二元0.030.180/1

加密货币投资金额(万元)数值0.530-50

是否有投资虚拟货币二元0.010.090/1

虚拟货币投资金额(万元)数值0.210-10

是否有投资P2P二元0.070.260/1

P2P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150-100

是否有投资众筹二元0.040.200/1

众筹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80-50

是否有投资其他二元0.060.240/1

其他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100-100

是否有投资医疗健康二元0.050.220/1

医疗健康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70-50

是否有投资教育二元0.090.280/1

教育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120-100

是否有投资环保二元0.020.150/1

环保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50-30

是否有投资农业二元0.030.180/1

农业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80-50

是否有投资文化二元0.040.200/1

文化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60-40

是否有投资体育二元0.010.090/1

体育投资金额(万元)数值0.530-20

是否有投资旅游二元0.060.240/1

旅游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100-50

是否有投资其他投资二元0.050.220/1

其他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70-50

是否有投资创业基金二元0.020.150/1

创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300-200

是否有投资私募股权二元0.030.180/1

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1500-500

是否有投资风险投资二元0.040.200/1

风险投资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800-500

是否有投资天使投资二元0.020.150/1

天使投资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200-100

是否有投资基础设施二元0.030.180/1

基础设施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5000-2000

是否有投资房地产(非自住)二元0.080.270/1

房地产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林权二元0.010.090/1

林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2000-1000

是否有投资海域使用权二元0.010.090/1

海域使用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6000-3000

是否有投资专利权二元0.020.150/1

专利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803000-2000

是否有投资商标权二元0.030.180/1

商标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1500-1000

是否有投资著作权二元0.020.150/1

著作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500-500

是否有投资土地使用权二元0.050.220/1

土地使用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股权投资二元0.040.200/1

股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债权投资二元0.030.180/1

债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投资基金二元0.060.240/1

投资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信托计划二元0.020.150/1

信托计划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2000-1000

是否有投资资管计划二元0.040.200/1

资管计划投资金额(万元)数值803000-2000

是否有投资券商资管二元0.030.180/1

券商资管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205000-5000

是否有投资私募基金二元0.050.22未知

私募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产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母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母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20000-10000

是否有投资夹层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夹层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基础设施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050000-20000

是否有投资养老基金二元0.030.18未知

养老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6000-5000

是否有投资医疗健康基金二元0.040.20未知

医疗健康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文化产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文化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节能环保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节能环保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绿色主题基金二元0.030.18未知

绿色主题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0010000-5000

是否有投资碳中和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碳中和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60020000-10000

是否有投资新兴产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新兴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数字经济基金二元0.040.20未知

数字经济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智能制造基金二元0.03Overnight|0.18未知

智能制造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0010000-5000

是否有投资生物医药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生物医药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高端装备制造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高端装备制造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60020000-5000

是否有投资半导体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半导体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芯片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芯片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区块链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区块链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元宇宙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元宇宙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2000-1000

是否有投资虚拟现实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虚拟现实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1000-500

是否有投资增强现实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增强现实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1500-500

是否有投资量子计算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量子计算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其他投资二元0.050.22未知

其他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私募股权二元0.030.18未知

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风险投资二元0.040.20未知

风险投资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创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创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产业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母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母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20000-10000

是否有投资夹层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夹层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基础设施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050000-20000

是否有投资养老基金二元0.030.18未知

养老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6000-5000

是否有投资医疗健康基金二元0.040.20未知

医疗健康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文化产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文化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节能环保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节能环保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绿色主题基金二元0.030.18未知

绿色主题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0010000-5000

是否有投资碳中和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碳中和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60020000-10000

是否有投资新兴产业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新兴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0-5000

是否有投资数字经济基金二元0.040.20未知

数字经济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0-5000

是否有投资智能制造基金二元0.030.18未知

智能制造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0010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生物医药基金二元0.020.15未知

生物医药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高端装备制造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高端装备制造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60020000-5000

是否有投资半导体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半导体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芯片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芯片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区块链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区块链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0-2000

是否有投资元宇宙基金二元0.01未知未知

元宇宙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2000-1000

是否有投资虚拟现实基金二元0.010.09未知

虚拟现实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1000-500

是否有投资增强现实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增强现实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1500-500

是否有投资量子计算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量子计算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其他投资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其他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私募股权二元0.030.18未知

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0-5000

是否有投资风险投资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风险投资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创业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创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产业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母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母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20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夹层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夹层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4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基础设施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基础设施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100050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是否有投资养老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养老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6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医疗健康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30012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文化产业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2008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节能环保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50015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绿色主题基金二元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绿色主题基金投资金额(万元)数值4001000适用于机构投资者|未知

碳中和基金二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