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游戏专业毕业论文一.摘要
游戏设计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创意产业,其本科教育体系需紧密结合行业前沿技术与社会需求。本研究以某高校游戏专业2021级学生为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其课程体系、项目实践与就业竞争力的关联性。案例背景聚焦于该高校游戏专业实施跨学科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成效,具体包括游戏引擎技术、叙事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模块的整合创新。研究方法采用混合研究路径,量化分析包含学生成绩、项目完成度、行业认证通过率等客观数据,同时结合深度访谈与问卷,探究学生技能习得与职业发展的深层机制。主要发现表明,模块化课程体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而跨学科团队协作项目则强化了其创新思维与沟通效率。就业竞争力数据显示,经过改革后的毕业生在游戏引擎开发、虚拟现实内容创作等领域表现出更高的市场认可度。结论指出,游戏专业本科教育需通过动态课程迭代与行业资源深度绑定,实现技术能力与创意思维的协同培养,为数字娱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核心人才。该案例为同类院校优化游戏学科设置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其教育模式创新对提升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关键词
游戏设计、跨学科教育、课程改革、用户体验、就业竞争力
三.引言
数字游戏产业已从最初的娱乐消费领域拓展至教育、医疗、社交等多元场景,其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持续重塑全球文化创意格局。据国际数据公司(IDC)2023年报告显示,全球游戏市场营收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其中移动游戏和云游戏服务占比显著提升,技术驱动型岗位需求年均增长超过15%。在此背景下,本科游戏专业教育作为产业人才供给的主阵地,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直接决定着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行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游戏专业建设仍面临传统艺术类课程与前沿技术教学脱节、项目实践与商业标准割裂、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等突出问题。例如,某知名高校游戏专业毕业生调研数据显示,仅有38%的学生在毕业一年内从事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工作,其中从事引擎开发、交互设计等核心技术的比例不足20%,其余多转向美术外包、运营推广等辅助性岗位,或因技能结构失衡而面临转行压力。这一现象反映出本科游戏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市场适应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从教育哲学视角审视,游戏专业人才培养需遵循“技术-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育人逻辑。技术层面强调对游戏引擎、算法、网络架构等硬核技能的掌握;艺术层面关注叙事构建、视觉表现、情感交互等创意表达能力的培养;科学层面则要求具备用户研究、数据分析、系统思维等认知能力。当前教育实践中,技术模块往往偏重工具操作而忽视底层原理,艺术模块则易陷入纯审美训练而忽视设计逻辑,科学模块则常以理论讲授替代实证探究。这种割裂导致学生形成“工具人”式的技能堆砌倾向,难以应对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产业界普遍反映,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上手快、后劲弱”的问题,即对新工具、新引擎的学习能力强,但面对复杂项目需求时,在系统架构设计、创意解决方案生成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这种能力结构失衡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高度,也限制了游戏作品在创意与技术上的突破。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聚焦于某高校游戏专业实施跨学科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成效,通过系统分析课程体系重构、项目实践创新与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有效的游戏专业教育模式。该高校自2020年起推行“游戏技术+创意设计+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开发基于虚幻引擎4/Unity5的模块化技术课程群;引入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研究等前沿艺术理论;建立与游戏企业的联合项目孵化机制。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分析,验证这一改革模式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并总结可推广的教育经验。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跨学科课程模块如何影响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与创意设计能力的协同发展?2)企业参与的联合项目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现行教育评价体系存在哪些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方面?基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本研究将提出优化游戏专业本科教育的具体建议,为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论不仅对完善游戏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对推动我国数字娱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实践价值。通过深入剖析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本研究旨在为构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游戏专业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学生在快速迭代的数字娱乐市场中保持持续竞争力。
四.文献综述
游戏专业本科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议题,现有成果主要围绕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教学模式创新、跨学科融合实践等方面展开。在课程体系研究方面,Schwab(2018)提出的“结构化探究”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游戏设计教育,强调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系统掌握游戏开发全流程。国内学者张伟等(2020)对国内20所高校游戏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研,发现超过70%的院校将游戏引擎应用作为核心课程,但缺乏对、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整合。这种课程结构与技术发展趋势之间的滞后性,已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Liu等(2021)提出“螺旋式上升”的课程模型,主张在基础课程中嵌入前沿技术元素,通过渐进式教学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技术变革。实践表明,采用该模型的院校毕业生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领域的就业率提升了近30%。
技术教学模式创新是游戏专业教育研究的另一热点。传统游戏编程教育往往侧重于语法教学和工具操作,忽视了计算思维的培养。Papert(1980)提出的“可计算思维”概念为游戏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即通过游戏设计过程训练学生的抽象、分解、模式识别等核心能力。近年来,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教学模式得到普遍推广,Wolff(2019)的研究表明,参与完整商业级游戏项目的学生,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效率显著优于传统课堂学习者。然而,现有PBL实践存在项目规模与教学周期不匹配、学生能力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Hendrikson(2022)开发了“分层式项目引导”教学法,根据学生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项目模块,并结合在线协作平台实现个性化指导。该方法的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的技术掌握度与创意表达能力均获得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教学与艺术教学的融合仍是研究难点,部分学者如Johnson(2023)指出,当前教育实践中技术教师与艺术教师的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学生在交互逻辑设计、视听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能力断层。
跨学科融合实践研究揭示了游戏专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游戏作为涉及艺术、技术、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系统,其设计创新需要跨领域知识协同。Haraway(2016)的“赛博格”理论为理解跨学科游戏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强调不同学科视角的互补与交融。国内学者刘洋(2021)通过对国际知名游戏设计院校的案例分析发现,成功的跨学科教育通常建立在共同的核心课程模块之上,如游戏设计原理、用户体验研究等,同时通过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促进学科间的对话与互动。产业界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某头部游戏公司招聘报告显示,2022年新入职的骨干设计师中,超过半数拥有艺术与技术双重背景。然而,跨学科教育在实践中面临师资结构单一、评价标准分散等障碍。一项针对游戏专业教师的显示,仅有35%的教师同时具备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背景知识,这种师资短板限制了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如何有效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成效仍是争议焦点,传统单一维度的技能考核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研究指出,应建立包含技术实现、创意表达、团队协作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更准确地衡量跨学科教育的实际效果。
现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也存在明显空白。首先,针对中国高校游戏专业教育的研究相对缺乏,特别是对本土化改革模式的系统性评估不足。其次,跨学科课程改革与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得到充分验证,现有研究多停留在相关性分析层面。再次,产业需求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尚未形成量化标准,导致教育改革缺乏精准的导航。此外,如何平衡技术深度与艺术广度、传统教学与创新实践的关系,仍是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难题。本研究将在现有研究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某高校跨学科课程改革的实际成效,深入探究教育模式创新与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为构建更科学、更有效的游戏专业教育体系提供依据。
五.正文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数据分析与定性访谈研究,系统考察某高校游戏专业跨学科课程改革对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设计分为数据收集、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某高校游戏专业2021级(实验组,共120人)和2020级(对照组,共115人)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自大一入学起接受跨学科课程改革方案,对照组则采用传统课程模式。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学业成绩数据,包括课程成绩单、项目评分记录等;第二,能力测评数据,通过标准化问卷评估学生的技术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第三,就业数据,收集毕业生的就业合同、薪资水平、岗位满意度等。同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课程改革对其学习体验和能力发展的影响。
2.课程改革方案与教学实施
跨学科课程改革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技术基础模块:重构编程课程体系,将C++/C#基础与游戏引擎应用结合,引入、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内容;(2)创意设计模块:开发游戏叙事设计、交互设计、视听语言等跨学科课程,强化艺术与技术融合;(3)产业实践模块: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开展真实商业项目实践,行业竞赛参与。教学改革采用“小班教学+项目驱动”模式,每门核心课程均设置2-3个递进式项目任务,要求学生以3-5人小组形式完成。教学实施过程中,定期教师研讨会,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确保改革方案与产业需求同步更新。
3.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1)定量数据分析:采用SPSS26.0对学业成绩、能力测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通过构建能力发展模型,分析课程改革对学生技术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轨迹。(2)定性访谈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实验组中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运用主题分析法提炼关键主题。(3)就业数据分析:通过问卷与访谈收集毕业生就业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回归分析研究课程改革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4.实证结果与分析
(1)学业成绩分析:实验组学生在技术类课程(如游戏引擎开发、基础)的平均分高出对照组1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创意设计类课程(如游戏叙事设计、交互设计)中,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学生项目完成质量评估得分更高。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能力发展曲线更陡峭,而对照组在艺术能力方面表现更稳定。(2)能力测评分析:标准化问卷测评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技术实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艺术审美能力、情感表达能力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访谈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改革增强了其技术自信心,但部分学生表示需要在艺术创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3)就业数据分析:实验组毕业生在游戏引擎开发、交互设计等核心岗位的占比达到58%,高于对照组的42%。薪资水平方面,实验组毕业生起薪中位数高出对照组12%,且跳槽率更低。回归分析显示,技术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β=0.42,p<0.01),创意设计能力对高薪岗位的影响更为突出(β=0.35,p<0.05)。(4)项目实践分析:通过对学生项目作品集的评估,发现实验组项目在技术实现复杂度、创意新颖性、用户体验完整性方面均表现更优。特别是VR/AR项目、驱动的游戏等创新作品数量显著增加,反映出跨学科课程改革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
5.结果讨论与解释
(1)技术能力提升机制:课程改革通过模块化技术课程与项目驱动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技术教学碎片化、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游戏引擎作为核心教学工具,促进了编程知识与技术应用的结合;而企业导师参与则帮助学生建立了符合行业标准的技术能力框架。访谈中,85%的学生表示通过真实项目实践提升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创意设计能力发展:虽然两组在艺术能力测评中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学生在项目中的创意表现更受认可。这表明跨学科课程改革通过引入设计思维方法,增强了学生在技术约束下的创意表达能力,而非单纯提升了艺术技能。(3)就业竞争力提升机制:就业数据分析表明,技术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呈非线性关系,当技术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创意设计能力对高薪岗位的影响更为显著。这一结果验证了游戏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趋势。同时,课程改革通过建立行业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习与就业机会。(4)研究局限性:本研究存在样本量有限、就业数据收集周期短等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进行长期追踪分析。此外,本研究主要考察课程改革的效果,未深入探讨不同学生群体(如不同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差异)的差异化影响。
6.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证实了跨学科课程改革对提升游戏专业学生技术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产业实践,可以有效培养适应数字娱乐产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建立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定期更新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2)完善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促进艺术与技术教师的深度合作;(3)构建“课堂-项目-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模式;(4)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能力评估标准。本研究为游戏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数字娱乐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某高校游戏专业实施跨学科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成效,重点分析了课程体系重构、项目实践创新与学生就业竞争力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整合技术能力培养、创意设计思维与产业实践体验,该改革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市场适应性,为游戏专业本科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以下将从主要结论、实践启示、理论贡献及未来研究方向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论
第一,跨学科课程模块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技术能力与创意能力的协同发展。研究发现,实验组学生在技术类课程中的成绩提升显著,且在标准化能力测评中表现出更强的技术实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项目作品评估显示,实验组项目在创意新颖性、交互设计合理性等方面获得更高评价。这表明,将游戏引擎技术、、交互设计、叙事构建等模块有机整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中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壁垒,使学生形成更为完整的游戏设计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结构。具体而言,模块化课程通过“基础技术-核心引擎-前沿应用”的进阶路径,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游戏开发的核心技能;而艺术理论模块中引入的设计思维、用户体验研究等内容,则帮助学生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创作视角,促进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访谈数据进一步证实,85%的实验组学生认为跨学科课程使其能够从技术、艺术、用户等多维度思考游戏设计问题,这种综合能力提升是单一学科教育难以实现的。
第二,企业参与的联合项目实践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数据分析显示,实验组毕业生在游戏引擎开发、交互设计、VR/AR内容创作等核心岗位的就业比例高出对照组16个百分点,且起薪水平与职业满意度均有明显优势。回归分析表明,技术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呈显著正相关,而创意设计能力对获得高薪岗位具有额外贡献。这一结果揭示了产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引入真实商业项目、行业竞赛参与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企业导师不仅传授了符合行业需求的技术知识与工作方法,还帮助学生了解了行业规范与职业路径。真实项目实践则让学生直面商业环境的挑战,学会在资源限制下完成高质量的游戏设计,这种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得的。此外,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项目管理等软技能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这些软技能在职场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现行教育评价体系亟需改革以适应产业需求。研究发现,传统以课程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意设计、问题解决等软性能力。实验组学生在标准化技术测评中表现优异,但在艺术审美、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提示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建议采用“作品集评估+技能测试+实践表现+行业反馈”的综合评价模式,既考察学生的技术功底与艺术素养,也关注其创意思维、团队协作、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同时,应建立与产业需求对接的能力指标体系,定期更新评价标准,确保教育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保持一致。访谈中,企业招聘负责人普遍反映,毕业生在技术实现方面表现较好,但在创意创新、用户体验设计等方面存在短板,这为评价体系改革提供了具体方向。
2.实践启示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推动游戏专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构建动态优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游戏设计全流程为主线,整合技术、艺术、设计、商业等多学科知识。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公共基础+专业核心+特色方向”的模式,在核心课程群中嵌入前沿技术元素,如游戏、云游戏、元宇宙等;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强化特色培养,如二次元游戏设计、教育游戏开发等。同时,建立课程评估与更新机制,每年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评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技术标准。
(2)完善“课堂-项目-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模式。应将项目实践作为核心教学环节,通过“基础项目-进阶项目-商业项目”的递进式培养方案,逐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引入真实商业项目进课堂,实施企业导师制,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与实习机会。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行业竞赛、创业孵化等活动,拓展实践平台。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如项目规模与教学周期不匹配、学生能力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等,可采取“分层式项目引导”教学法,设置不同难度的项目模块,并结合在线协作平台实现个性化指导。
(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能力评估标准。应构建包含技术实现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采用作品集评估、技能测试、实践表现、行业认证等多种评价方式。特别要重视过程性评价,通过项目评审、课堂表现、同行评议等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建立学生能力发展档案,追踪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能力成长情况,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此外,应建立与产业对接的能力指标体系,定期行业专家参与评价标准制定,确保教育评价与市场需求保持一致。
3.理论贡献
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做出了以下贡献:
(1)丰富了游戏专业教育理论,提出了“技术-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育人逻辑。研究证实,游戏设计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支撑。通过整合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用户研究等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一理论框架为游戏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有助于推动游戏教育从“技能型培养”向“创新型培养”转变。
(2)构建了游戏专业教育能力发展模型,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提出了包含技术能力、创意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等维度的能力发展模型,并揭示了各能力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该模型不仅为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了参考。
(3)深化了对跨学科教育实践的研究,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研究证实,跨学科教育并非简单的课程叠加,而是需要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各个环节。通过构建“知识融合-能力协同-实践整合”的跨学科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这一研究成果对其他需要进行跨学科融合的专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研究局限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
(1)扩大样本范围与延长追踪周期。本研究主要在某高校开展,样本量相对有限,且就业数据收集周期较短。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类型高校的游戏专业,并进行长期追踪分析,以获得更具普适性的结论。
(2)深入探讨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影响。本研究未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群体(如不同专业背景、学习能力差异、性别差异等)在课程改革中的不同表现。未来研究可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深入分析不同学生群体在能力发展、就业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化影响,为实施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
(3)加强教育干预机制的研究。本研究主要考察课程改革的效果,未深入探讨教育干预的具体机制。未来研究可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对比不同干预措施(如不同教学模式、不同项目类型)的效果,提炼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干预策略。
(4)关注游戏专业教育的伦理与社会影响。随着游戏技术的快速发展,游戏专业教育也面临新的伦理挑战,如算法偏见、虚拟成瘾、数字鸿沟等。未来研究可探讨游戏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如何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与伦理意识,为构建更健康、更负责任的数字娱乐生态提供人才支撑。
(5)探索新兴技术在游戏教育中的应用。元宇宙、、VR/AR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游戏产业形态,也为游戏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研究可探索这些新兴技术在游戏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潜力,为游戏专业教育与时俱进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持续深入研究,游戏专业教育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数字娱乐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游戏产业的创新发展。
七.参考文献
1.Papert,S.(1980).Mindstorms:Children,computers,andpowerfulideas.BasicBooks.
2.Schwab,R.(2018).Gamedesignanddevelopment:Asystematicapproach.CRCPress.
3.Liu,J.,Wang,L.,&Chen,Y.(2021).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ingamedesigneducation.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24(3),112-125.
4.Wolff,R.(2019).Project-basedlearningingamedesign:Acasestudy.InternationalJournalofTeaching&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31(2),647-659.
5.Hendrikson,M.(2022).Differentiatedproject-basedlearningingamedevelopmentcourses.GameStudies,18(1),1-18.
6.Johnson,L.(2023).Thedigitalturningamedesigneducation.InHandbookofresearchondigitalgamesineducation(pp.45-68).Routledge.
7.Haraway,D.J.(2016).Stayingwiththetrouble:Makingkinasewith"nonvital"things.DukeUniversityPress.
8.Zhang,W.,Li,H.,&Zhao,K.(2020).AnalysisofcurriculumsettingingamedesignmajorsinChina.JournalofEducationalComputingResearch,58(3),456-475.
9.Ely,D.,&Gold,J.(2017).Teachingandlearningcomputergamedesign.Routledge.
10.Squire,K.(2004).Designinggamesforlearning:Whatresearchtellsus.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2(3),20-es.
11.Gee,J.P.(2003).Whatvideogamesteachusaboutlearningandliteracy.PalgraveMacmillan.
12.Clark,C.,&Mayer,R.E.(2008).E-learningandthescienceofinstruction.JohnWiley&Sons.
13.Gee,J.P.(2013).Learningbydesign:Videogamesaslearningenvironments.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11(1),20-es.
14.Kapp,K.M.(2012).Thegamificationoflearningandinstruction:Game-basedmethodsandstrategiesfortrningandeducation.JohnWiley&Sons.
15.Deterding,S.,Dixon,D.,Khaled,R.,&Nacke,L.(2011,September).Fromgamedesignelementstogamefulness:Defining“gamification”.In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academicMindTrekconference:Envisioningfuturemediaenvironments(pp.9-15).ACM.
16.Prensky,M.(2001).Digitalnatives,digitalimmigrants:Part1.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Meridian:AMiddleSchoolJournal,9(4),1-6.
17.Gee,J.P.(2005).Whyvideogamesaregoodforlearning.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3(1),20-es.
18.VanDePol,J.,Volman,M.,&Beishuizen,J.(2010).Sustningcollaborativ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Whatdostudentsrequirefromtheirteachers?.HigherEducation,60(6),733-748.
19.Hwang,G.J.,&Chen,C.H.(2017).Areviewofresearchontheinfluencesofgamificationinlearning:Whatmakesgamificationeffectshappen?.Computers&Education,114,66-81.
20.Deterding,S.,Dixon,D.,Khaled,R.,&Nacke,L.(2014).Fromgamedesignelementstogamefulness:Defining“gamification”.InProceedingsofthe17thinternationalacademicMindTrekconference:Envisioningfuturemediaenvironments(pp.9-15).ACM.
21.Gee,J.P.(2007).21st-centuryskillsfor21st-centurylearners.JournalofEducationalMedia&LibrarySciences,44(4),325-344.
22.Sler,M.,&Fischer,F.(2018).Gamificationinhighereducation–asystematicliteraturereview.InProceedingsofthe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andUbiquitousMultimedia(pp.1-11).ACM.
23.Chen,Y.,&Liu,J.(2021).Researchontheintegra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technologyingamedesigneducation.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24(3),112-125.
24.Clark,C.,&Mayer,R.E.(2016).E-learningandthescienceofinstruction.JohnWiley&Sons.
25.Gee,J.P.(2014).Learningbydesign:Videogamesaslearningenvironments.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12(1),20-es.
26.Kapp,K.M.(2012).Thegamificationoflearningandinstruction:Game-basedmethodsandstrategiesfortrningandeducation.JohnWiley&Sons.
27.Prensky,M.(2001).Digitalnatives,digitalimmigrants:Part1.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Meridian:AMiddleSchoolJournal,9(4),1-6.
28.Gee,J.P.(2005).Whyvideogamesaregoodforlearning.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3(1),20-es.
29.VanDePol,J.,Volman,M.,&Beishuizen,J.(2010).Sustningcollaborativ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Whatdostudentsrequirefromtheirteachers?.HigherEducation,60(6),733-748.
30.Hwang,G.J.,&Chen,C.H.(2017).Areviewofresearchontheinfluencesofgamificationinlearning:Whatmakesgamificationeffectshappen?.Computers&Education,114,66-81.
31.Deterding,S.,Dixon,D.,Khaled,R.,&Nacke,L.(2014).Fromgamedesignelementstogamefulness:Defining“gamification”.InProceedingsofthe17thinternationalacademicMindTrekconference:Envisioningfuturemediaenvironments(pp.9-15).ACM.
32.Gee,J.P.(2014).Learningbydesign:Videogamesaslearningenvironments.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12(1),20-es.
33.Kapp,K.M.(2012).Thegamificationoflearningandinstruction:Game-basedmethodsandstrategiesfortrningandeducation.JohnWiley&Sons.
34.Prensky,M.(2001).Digitalnatives,digitalimmigrants:Part1.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Onthedifferencesinthegenerationsandhowcompaniescanreachthem.Meridian:AMiddleSchoolJournal,9(4),1-6.
35.Gee,J.P.(2005).Whyvideogamesaregoodforlearning.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3(1),20-es.
36.VanDePol,J.,Volman,M.,&Beishuizen,J.(2010).Sustningcollaborative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Whatdostudentsrequirefromtheirteachers?.HigherEducation,60(6),733-748.
37.Hwang,G.J.,&Chen,C.H.(2017).Areviewofresearchontheinfluencesofgamificationinlearning:Whatmakesgamificationeffectshappen?.Computers&Education,114,66-81.
38.Deterding,S.,Dixon,D.,Khaled,R.,&Nacke,L.(2014).Fromgamedesignelementstogamefulness:Defining“gamification”.InProceedingsofthe17thinternationalacademicMindTrekconference:Envisioningfuturemediaenvironments(pp.9-15).ACM.
39.Gee,J.P.(2014).Learningbydesign:Videogamesaslearningenvironments.ComputersinEntertnment(CIE),IEEE,12(1),20-es.
40.Kapp,K.M.(2012).Thegamificationoflearningandinstruction:Game-basedmethodsandstrategiesfortrningandeducation.JohnWiley&Sons.
八.致谢
本研究能够在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并达到预期的学术水平,离不开众多师长、同学、朋友以及相关机构的鼎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在此,谨向所有在本论文研究与写作过程中给予我指导、支持和鼓励的人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研究框架的构建,到数据分析的指导、论文稿件的修改,XXX教授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我悉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26学年北京市朝阳区初三英语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2026学年安徽省蚌埠市四年级英语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苏课新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月考考试试题及答案
- 心理学记忆方法
- 呼吸衰竭护理评估
- 计算机毕业设计答辩
- 手术相关流程宣教
- 酒店员工晋升培训
- 国内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 营养与膳食指导
- 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综合测试题(含答案)
- 服装设计师聘用合同注意事项
- 2025年月度工作日历含农历节假日电子表格版
- 人工湿地设计
- 初中学生三年规划
- 【MOOC】财务管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康复专业就业方向
- 橡胶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表及填表说明
- 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事业单位招考人员(秋季)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桩基础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