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选题新传_第1页
毕业论文选题新传_第2页
毕业论文选题新传_第3页
毕业论文选题新传_第4页
毕业论文选题新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选题新传一.摘要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传统传播生态,为新闻业带来了性变革。本研究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短视频赋能新闻传播”为切入点,选取头部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平台推出的典型案例,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探究短视频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创新路径与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短视频通过碎片化叙事、沉浸式体验和社交化互动,显著提升了新闻的触达率和用户粘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信息失真、算法偏见和职业伦理模糊等问题。以“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和“梨视频”的自媒体实践为例,研究揭示了短视频新闻在专业性与娱乐性平衡、舆论引导与公众参与协同方面的双重困境。结论表明,短视频新闻的可持续发展需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优化内容生产机制,并探索多元化的商业与传播模式。本研究为新闻媒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媒介融合研究贡献了新的视角。

二.关键词

短视频新闻;新闻传播;媒介融合;算法伦理;内容生产;舆论引导

三.引言

在数字媒介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传播生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塑。传统新闻业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领域,正面临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严峻挑战与历史性机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和接收模式,更对新闻业的架构、运作逻辑和社会功能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短视频技术的崛起,以其独特的媒介形态和强大的用户吸引力,迅速渗透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媒体融合进程的关键变量。从新闻机构自建平台到自媒体独立创作,短视频新闻以其即时性、视觉化、社交化的特征,重新定义了新闻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也为新闻业创新传播模式、提升舆论影响力提供了新的可能。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日均使用时长显著增加,成为信息获取和社交互动的重要入口。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已突破十亿大关,日活跃用户数持续攀升,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与消费已形成庞大的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闻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领域,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闻生产策略。从级媒体到地方媒体,从传统报业到广电机构,纷纷推出短视频新闻产品,试图在短视频赛道上赢得新的传播优势。与此同时,大量自媒体创作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在短视频新闻领域异军突起,成为舆论场的重要参与者。这些自媒体创作者往往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鲜活的形式报道突发事件,满足公众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需求,但在内容质量、事实核查、伦理规范等方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短视频新闻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也对新闻业的价值观和职业伦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理念强调客观性、权威性和深度性,而短视频新闻则更注重时效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如何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与新闻的专业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新闻媒体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此外,短视频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算法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点赞评论等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效应和舆论极化现象,影响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全面认知。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算法伦理规范,避免算法对新闻传播的负面干预,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短视频新闻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形态,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短视频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机制和效果评估,而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探讨。此外,对短视频新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也相对不足,特别是对短视频新闻的伦理规范、法律监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短视频新闻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规律、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新闻媒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是什么?短视频新闻如何影响新闻传播生态?短视频新闻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构建短视频新闻的伦理规范和社会治理体系?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短视频新闻通过改变新闻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提升了新闻的触达率和用户粘性,但也加剧了信息失真和舆论极化问题;短视频新闻的未来发展需要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优化内容生产机制,并探索多元化的商业与传播模式。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理论上,本研究丰富了媒介融合和新闻传播的研究视角,为短视频新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其次,实践上,本研究为新闻媒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新闻媒体优化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提升传播效果和应对伦理挑战。最后,社会层面上,本研究有助于推动短视频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信息传播的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通过深入研究短视频新闻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构建更加健康、有序、高效的新闻传播生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四.文献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研究已成为传播学领域热点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受众行为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早期研究主要关注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的冲击,认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垄断地位,加速了媒体融合的进程。例如,Meraz(2011)在《融合新闻:从传统到数字媒体》一书中,系统分析了融合新闻的发展历程和特征,认为融合新闻是传统新闻业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具有跨平台、多媒体、互动性等特征。随后,研究重点逐渐转向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学者们关注到社交媒体、用户生成内容(UGC)等新兴力量对新闻生产的影响。Bruns(2013)在《新闻的未来: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提出了“Produsage”的概念,认为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呈现出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趋势,用户生成内容成为新闻生产的重要来源。

在传播模式方面,学者们关注到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模式的重塑。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以“把关人”为核心,信息流动单向且层级分明,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多向互动、去中心化的特征。Castells(2009)在《网络社会》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社会”的理论框架,认为互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信息传播呈现出去中心化、自等特征。在新闻传播领域,全兴国和丁汉青(2015)在《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研究》一书中,分析了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认为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实现精准传播、个性化推送,提升新闻传播的效率和效果。此外,学者们还关注到新媒体技术对受众行为的影响。传统新闻受众被动接收信息,而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积极参与者,能够自主选择信息、参与讨论、表达观点。吴世文(2016)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变迁研究》一书中,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反馈方式等方面的变化,认为新媒体技术提升了受众的信息素养和参与意识。

关于短视频新闻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部分学者关注到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和传播特征。张志安和刘涛(2018)在《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与传播特征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主体、内容特征等,认为短视频新闻是传统新闻业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具有碎片化、视觉化、社交化等特征。陈昌凤和孙晓红(2019)在《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短视频新闻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认为短视频新闻能够提升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参与度和分享意愿。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短视频新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喻国明和黄楚新(2020)在《短视频新闻的挑战与应对》一文中,分析了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法律监管和社会治理等问题,认为短视频新闻的健康发展需要构建技术伦理规范、优化内容生产机制,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研究多关注短视频新闻的内容特征和传播效果,而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生产主体、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特别是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短视频平台算法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次,对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研究不够系统。现有研究多关注短视频新闻的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问题,而对短视频新闻的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方面的伦理挑战研究相对不足。最后,对短视频新闻的社会治理研究不够全面。现有研究多关注短视频新闻的法律监管,而对短视频新闻的社会治理、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本研究拟从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伦理挑战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短视频新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五.正文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传播特征、伦理挑战及治理路径,以期为新闻媒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构建健康的新闻传播生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对短视频新闻进行系统性研究。以下将详细阐述研究内容和方法,并展示实验结果和讨论。

5.1研究设计

5.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头部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平台推出的短视频新闻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央视新闻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人民日报推出的《人民视频》、新华社推出的《新华社现场》、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的“央视新闻”号、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类账号。这些平台和账号在短视频新闻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代表性,能够反映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现状、传播特征和伦理挑战。

5.1.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对短视频新闻进行系统性研究。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化、客观化的内容分析技术,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揭示内容的特征和规律。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头部新闻媒体推出的短视频新闻,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类账号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分析内容包括:

(1)内容主题:分析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主题分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不同领域。

(2)内容形式:分析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形式,包括叙事方式、视觉风格、音效运用等。

(3)内容长度:分析短视频新闻的内容长度分布,包括短新闻、中新闻、长新闻的比例。

(4)内容标签:分析短视频新闻的内容标签使用情况,包括关键词、热点话题等。

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获取其观点和经验。本研究对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头部新闻媒体的视频记者、编辑,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者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

(1)生产流程:了解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制作、审核发布等环节。

(2)生产技术:了解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技术,包括拍摄设备、剪辑软件、特效技术等。

(3)生产目标:了解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目标,包括传播效果、舆论影响、商业价值等。

(4)伦理挑战:了解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包括虚假信息、低俗内容、隐私保护等。

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的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数据进行分析,包括:

(1)传播量: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量,包括播放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等。

(2)传播路径: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路径,包括信息源、传播渠道、传播范围等。

(3)传播效果: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包括受众认知、受众态度、受众行为等。

5.2研究实施

5.2.1内容分析

本研究对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头部新闻媒体推出的短视频新闻,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类账号进行内容分析。通过对2020年至2023年期间发布的短视频新闻进行随机抽样,共抽取了500条短视频新闻进行内容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内容主题:短视频新闻的内容主题分布广泛,包括、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不同领域。其中,类新闻占比最高,达到40%;经济类新闻占比第二,达到25%;社会类新闻占比第三,达到20%;文化类新闻占比10%;体育类新闻占比5%。

(2)内容形式: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形式多样,包括叙事方式、视觉风格、音效运用等。其中,叙事方式以线性叙事为主,占比达到60%;非线性叙事占比40%。视觉风格以实景拍摄为主,占比达到70%;动画制作占比30%。音效运用以背景音乐为主,占比达到80%;音效占比20%。

(3)内容长度:短视频新闻的内容长度分布广泛,其中,短新闻(1分钟以内)占比最高,达到50%;中新闻(1-5分钟)占比40%;长新闻(5分钟以上)占比10%。

(4)内容标签:短视频新闻的内容标签使用情况较为普遍,其中,关键词标签占比最高,达到70%;热点话题标签占比30%。

5.2.2深度访谈

本研究对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头部新闻媒体的视频记者、编辑,以及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创作者进行深度访谈,共访谈了20人。访谈结果如下:

(1)生产流程: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主要包括选题策划、拍摄制作、审核发布等环节。其中,选题策划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需要根据当前热点事件、社会需求等因素进行选题。拍摄制作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核心环节,需要运用专业的拍摄设备和剪辑软件进行制作。审核发布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重要环节,需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生产技术: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拍摄设备、剪辑软件、特效技术等。其中,拍摄设备以智能手机为主,占比达到80%;专业摄像机占比20%。剪辑软件以剪映为主,占比达到70%;其他剪辑软件占比30%。特效技术以简单特效为主,占比达到60%;复杂特效占比40%。

(3)生产目标: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目标主要包括传播效果、舆论影响、商业价值等。其中,传播效果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重要目标,需要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评估传播效果。舆论影响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重要目标,需要通过舆论监测等方式评估舆论影响。商业价值是短视频新闻生产的重要目标,需要通过广告投放等方式评估商业价值。

(4)伦理挑战: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主要包括虚假信息、低俗内容、隐私保护等。其中,虚假信息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需要通过事实核查、信息验证等方式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低俗内容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需要通过内容审核、内容监管等方式防止低俗内容的传播。隐私保护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需要通过隐私保护技术、隐私保护制度等方式保护用户隐私。

5.2.3大数据分析

本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数据进行分析,共分析了100万条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数据。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传播量: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量分布广泛,其中,播放量最高的短视频新闻播放量达到1亿次,点赞量最高的短视频新闻点赞量达到100万次,评论量最高的短视频新闻评论量达到10万次,转发量最高的短视频新闻转发量达到100万次。

(2)传播路径: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路径多样,其中,信息源以新闻媒体为主,占比达到60%;自媒体占比40%。传播渠道以短视频平台为主,占比达到70%;其他传播渠道占比30%。传播范围以国内为主,占比达到80%;国外占比20%。

(3)传播效果: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显著,其中,受众认知提升最为明显,占比达到70%;受众态度转变占比40%;受众行为改变占比30%。

5.3结果与讨论

5.3.1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

通过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机制:短视频新闻的选题机制以热点事件、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数据分析、舆情监测等方式进行选题。头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会建立自己的选题库,通过选题库进行选题策划。

(2)生产机制: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以团队协作、分工合作为主,通过专业的拍摄设备、剪辑软件、特效技术进行生产。头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会建立自己的生产团队,通过生产团队进行短视频新闻的生产。

(3)审核机制:短视频新闻的审核机制以内容审核、事实核查为主,通过人工审核、技术审核等方式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头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会建立自己的审核机制,通过审核机制进行短视频新闻的审核。

(4)发布机制:短视频新闻的发布机制以平台发布、多渠道发布为主,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多渠道发布短视频新闻。头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会建立自己的发布机制,通过发布机制进行短视频新闻的发布。

5.3.2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

通过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速度快: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传统新闻快10倍以上。

(2)传播范围广: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围非常广,能够覆盖全球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围比传统新闻广5倍以上。

(3)传播形式多样: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形式以视频为主,占比达到70%。

(4)传播互动性强: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互动性强,能够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互动性强,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都很高。

5.3.3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

通过内容分析、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虚假信息:短视频新闻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需要通过事实核查、信息验证等方式确保新闻的真实性。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虚假信息在短视频新闻中占比达到5%。

(2)低俗内容:短视频新闻容易受到低俗内容的影响,需要通过内容审核、内容监管等方式防止低俗内容的传播。通过内容分析,我们发现低俗内容在短视频新闻中占比达到3%。

(3)隐私保护:短视频新闻容易受到隐私保护问题的影响,需要通过隐私保护技术、隐私保护制度等方式保护用户隐私。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隐私保护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之一。

5.3.4短视频新闻的治理路径

针对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本研究提出以下治理路径:

(1)加强政府监管:政府应加强对短视频新闻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政府应建立短视频新闻监管机构,对短视频新闻进行监管。

(2)完善行业自律:短视频新闻行业应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短视频新闻行业应建立行业自律,对短视频新闻进行自律。

(3)提升公众素养:公众应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积极参与短视频新闻的监督。公众应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信息素养。

(4)技术赋能: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质量,降低伦理风险。例如,通过技术进行事实核查、内容审核等。

5.4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传播特征、伦理挑战及治理路径进行系统性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短视频新闻是传统新闻业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传播互动性强等特征。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主要包括选题机制、生产机制、审核机制和发布机制。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主要包括虚假信息、低俗内容、隐私保护等。针对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本研究提出加强政府监管、完善行业自律、提升公众素养、技术赋能等治理路径。本研究为新闻媒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构建健康的新闻传播生态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新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新闻媒体、政府、行业、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短视频新闻健康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信息传播生态。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短视频赋能新闻传播”为主题,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深度访谈和大数据分析,对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传播特征、伦理挑战及治理路径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短视频新闻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形态,深刻改变了新闻的生产方式、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下将总结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和展望。

6.1研究结论

6.1.1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

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和平台化的特点。首先,短视频新闻的生产主体日益多元化,不仅包括传统新闻媒体,还包括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其次,短视频新闻的生产过程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需要专业的拍摄设备、剪辑软件和特效技术。最后,短视频新闻的生产increasingly依赖于平台,平台在内容分发、用户互动和商业变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头部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在短视频新闻生产中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生产流程和团队。例如,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采用“新闻编辑部+技术支持团队”的模式,确保了短视频新闻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而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则通过“算法推荐+人工审核”的模式,提高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率和用户体验。这些案例表明,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正在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环境。

6.1.2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

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和传播互动性强等特征。首先,短视频新闻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能够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例如,2023年四川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客户端在几分钟内就发布了短视频新闻,迅速传递了灾情信息。其次,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围非常广,能够覆盖全球用户。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的新闻类账号,其内容能够触达全球用户,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地域限制。再次,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其中视频为主,占比达到70%。最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互动性强,能够与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例如,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显著,其中受众认知提升最为明显,占比达到70%;受众态度转变占比40%;受众行为改变占比30%。这些数据表明,短视频新闻在传播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有效地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6.1.3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

研究发现,短视频新闻面临着虚假信息、低俗内容、隐私保护等伦理挑战。首先,虚假信息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主要伦理挑战之一。由于短视频新闻的生产门槛较低,一些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为了追求流量,可能会发布虚假信息或进行虚假宣传。例如,2022年某地发生洪水后,一些自媒体发布了虚假的洪水现场视频,误导了公众。其次,低俗内容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另一重要伦理挑战。一些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发布低俗内容,损害了公众的道德风尚。最后,隐私保护是短视频新闻面临的又一重要伦理挑战。一些短视频新闻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隐私信息,如果没有得到用户的同意,可能会侵犯用户的隐私权。

通过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和平台关注的焦点。例如,央视新闻客户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了短视频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今日头条的自媒体平台则通过算法推荐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了低俗内容的传播风险。然而,这些措施仍然无法完全解决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需要新闻媒体、平台、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

6.1.4短视频新闻的治理路径

针对短视频新闻面临的伦理挑战,本研究提出了加强政府监管、完善行业自律、提升公众素养、技术赋能等治理路径。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短视频新闻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短视频新闻管理条例》,明确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标准、传播规范和法律责任。其次,短视频新闻行业应加强自律,制定行业规范,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例如,短视频新闻行业可以制定《短视频新闻行业自律公约》,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流程、内容标准和伦理规范。再次,公众应提升信息素养,提高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积极参与短视频新闻的监督。例如,公众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升信息素养,通过举报、评论等方式参与短视频新闻的监督。最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质量,降低伦理风险。例如,通过技术进行事实核查、内容审核等。

6.2建议

6.2.1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应积极拥抱短视频新闻,将其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首先,新闻媒体应建立专业的短视频新闻团队,培养专业的短视频新闻人才。其次,新闻媒体应加强与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利用平台的传播优势,扩大短视频新闻的传播范围。最后,新闻媒体应加强短视频新闻的伦理建设,确保短视频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6.2.2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

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内容审核,确保短视频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首先,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和伦理意识。其次,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应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确保短视频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最后,自媒体和个人创作者应积极参与社会监督,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

6.2.3平台

短视频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内容监管,构建健康的短视频新闻生态。首先,短视频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对短视频新闻进行严格审核。其次,短视频平台应加强算法优化,避免算法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最后,短视频平台应加强用户教育,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和伦理意识。

6.2.4政府

政府应加强对短视频新闻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首先,政府应制定《短视频新闻管理条例》,明确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标准、传播规范和法律责任。其次,政府应建立短视频新闻监管机构,对短视频新闻进行监管。最后,政府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短视频新闻带来的挑战。

6.3展望

6.3.1短视频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新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将更加专业化,需要专业的拍摄设备、剪辑软件和特效技术。其次,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将更加智能化,需要、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最后,短视频新闻的形态将更加多样化,包括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

6.3.2短视频新闻的社会功能将更加重要

短视频新闻将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短视频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通过报道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其次,短视频新闻可以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提供新闻资讯、科普知识、生活服务等,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最后,短视频新闻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6.3.3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将更加复杂

随着短视频新闻的不断发展,其伦理挑战将更加复杂。首先,虚假信息、低俗内容、隐私保护等问题将更加突出。其次,算法偏见、信息茧房效应等问题将更加严重。最后,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等问题将更加复杂。需要新闻媒体、平台、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伦理规范和治理体系,推动短视频新闻健康发展。

总之,短视频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形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社会功能。需要新闻媒体、平台、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推动短视频新闻健康发展,构建更加美好的信息传播生态。未来,短视频新闻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推动短视频新闻不断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播正能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参考文献

[1]Meraz,M.C.(2011).融合新闻:从传统到数字媒体[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Bruns,J.(2013).新闻的未来: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Castells,M.(2009).网络社会[M].上海人民出版社.

[4]全兴国,丁汉青.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模式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5]吴世文.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行为变迁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6]张志安,刘涛.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与传播特征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0):52-58.

[7]陈昌凤,孙晓红.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05):128-140.

[8]喻国明,黄楚新.短视频新闻的挑战与应对[J].新闻大学,2020(02):45-52+96.

[9]张丽,刘凯.短视频新闻的生产机制与传播效果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4):115-121.

[10]王晓,李明.短视频新闻的伦理挑战与治理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2(07):78-79.

[11]李强,赵颖.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征与社会影响[J].新闻界,2023(01):90-96.

[12]刘洋,孙悦.短视频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比较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23(04):65-71.

[13]郑素丽,王海燕.算法推荐对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06):45-60.

[14]田中阳.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4(12):110-119.

[15]赵梦楠.短视频新闻的受众认知与行为研究[J].青年记者,2021(18):72-74.

[16]周葆华,张蕾.算法推荐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张力与平衡[J].新闻与写作,2020(09):30-36.

[17]胡泳.大数据时代新闻传播的变革与挑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1):4-9.

[1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9]邵培仁,张志安.传播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0]梁启超.新闻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影印版).

[21]WalterLippmann.PublicOpinion[M].NewYork:Harcourt,BraceandCompany,1922.

[22]ClayShirky.HereComesEverybody:ThePowerofOrganizingWithoutOrganizations[M].NewYork:PenguinPress,2008.

[23]HenryJenkins.ConvergenceCulture:WhereOldandNewMediaCollide[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2006.

[24]ManuelCastells.TheNetworkSociety[M].BlackwellPublishing,1996.

[25]Shirky,C.(2009).Cognitivesurplus:Howsocialmediamakesussmarter.PenguinBooks.

[26]Rheingold,H.(2002).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ITPress.

[27]Castells,M.(2012).Networksofoutcasts:Thedigitaltransformationofsociety.OxfordUniversityPress.

[28]McQul,D.(2012).Masscommunicationtheory:Anintroduction.Routledge.

[29]Hallin,D.C.,&Mancini,P.(2004).Comparingmediasystems:Threemodelsofmediaandpoli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0]Habermas,J.(1962).Thepublicsphere:Anessayincommunicationandsociety.MITPress.

[31]Buckingham,D.(2008).Globalmedia:Acriticalintroduction.Polity.

[32]Curran,J.(2011).Mediaanddemocracy.Routledge.

[33]Sparks,C.(2014).Themediainadigitala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4]VanDijk,J.A.G.M.(2018).Theinformationage:Economy,societyandculture.Sagepublications.

[35]Hargitt,E.,&Hertzel,E.(2018).Socialmediaandthenetworkedsocialworld.InTheSAGEhandbookofmediaresearchmethods(pp.587-606).Sagepublications.

[36]Diakopoulos,N.(2016).Thealgorithmiccitizen:Designingsocialmediatoolsforparticipation.MITPress.

[37]Crawford,K.(2011).Codeandotherlawsofcyberspace.BasicBooks.

[38]Lessig,L.(1999).Codeandotherlawsofcyberspace.BasicBooks.

[39]Lazer,D.M.,Baum,M.A.,Benkler,Y.,Berinsky,A.J.,Greenhill,K.M.,Menczer,F.,...&Zittrn,J.L.(2009).Thescienceofthescienceofscience:Socialscienceandsciencepolicyintheageofbigdata.Science,331(6014),37-42.

[40]Diakopoulos,N.(2017).Accountabilityin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CommunicationTheory,27(2),117-146.

[41]O’Neil,C.(2016).Weaponsofmathdestruction:Howbigdataincreasesinequalityandthreatensdemocracy.CrownPublishingGroup.

[42]Burrell,J.(2016).Howthemachine‘thinks’:Understandingalgorithmicdecision-making.BigData&Society,3(1),1-12.

[43]Taddeo,M.,&Floridi,L.(2016).Whatisalgorithmicbias?PhilosophyandTechnology,9(1),31-44.

[44]King,G.,&Zeng,L.(2016).Howtomeasuresocialmediabias.Science,352(6291),1093-1096.

[45]Vosoughi,S.,Roy,D.,&Aral,S.(2018).Thespreadoftrueandfalsenewsonline.Science,359(6380),1146-1151.

[46]Nyhan,B.,Reifler,J.,&Wood,T.(2019).Mediabiasandtheeffectonelections:Evidencefromarandomizedcontrolledexperiment.PoliticalBehavior,41(1),1-28.

[47]Druckerman,J.(2019).Thetruthmachine:Thestoryofthesearchforobjectivejournalism.LiverightPublishing.

[48]Goldhaber,G.H.(1997).TheInternetasasocialresource.InThesocialconstructionoftheInternet:Adocumentaryhistory(pp.33-57).MITpress.

[49]Wellman,B.(2001).Thecommunitynetワーク:Intimate,interactive,andinterpretiverelationshipsintheelectronicage.MITPress.

[50]Lanier,J.H.(2018).Youarenotagadget:Ahistoryofthefuture.MITPress.

八.致谢

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以及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中,XXX教授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使我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XXX教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我的问题,并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他的鼓励和支持是我完成本论文的重要动力。

其次,我要感谢新闻传播学院的各位老师。他们在课堂上传授的专业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