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8月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_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8月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_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8月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_第3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8月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_第4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8月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工作者在贾湖遗址发掘出大量墓葬,其中男性墓葬中出土的石铲、石斧等生产工具以及龟甲、骨笛等祭祀用品,在数量上远高于女性,而在女性墓葬中,随葬品则多为骨针、陶纺轮、石磨盘。据此可知贾湖地区A.宗教活动逐渐脱离生产 B.社会分工受农业生产影响C.农耕技术领先其他区域 D.性别差异引发了阶级分化2.甲骨文中“城郭”的字形主要由三个核心要素构成:中间以“□”象征城墙的围合结构,四周或两侧用缺口代表城门通道,城门旁配有“亭”形符号表示瞭望设施。这种高度抽象化的文字创造,既保留了象形特征,又具备了符号系统性。有学者推测其创制与龙山文化相关,这是因为龙山时期A.国家形态基本具备 B.已有疆域边界意识C.遗址多为环壕聚落 D.筑城布局成为定式3.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既除丧,将立(幼弟)季札,季札辞曰:‘夫嫡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不受而耕于野,吴人舍之。”而鲁国自伯禽至鲁哀公,终西周春秋之世,君位继承则一直保持“一继一及”。这说明春秋时期A.王位继承方式较单一 B.宗法制度仍具有约束力C.传位突破了血缘束缚 D.吴人始终严格遵守周礼1.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著名旱作农业区,燕国大力推广铁农具与牛耕,农业生产获得了长足发展。燕人注重因地制宜,粮食作物形成以粟、黍、菽为主,麦、稻等为辅的多元格局。燕国的储粮方式包括障侯城堡、窖穴、仓廪等,形成了较完善的储粮体系。这表明燕国的农业发展A.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B.精耕细作模式已经成熟C.适应耕战这一时代主题 D.推动粮食管理制度完善5.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所属学派主张A.克己复礼 B.兼爱非攻C.以吏为师 D.无为而治6.观察秦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和长城示意图。秦朝大规模修筑直道和长城,其主要战略意图是A.促进民族交往交流 B.保障帝国核心地区安全C.便利皇帝巡游天下 D.推动边郡经济文化发展7.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汉代简牍《二年律令》中规定:“子牧杀父母,殴詈泰父母、父母、叚(假)大母、主母、后母,及父母告子不孝,皆弃市。”同时,甘肃省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中却有多份因“贫无产业”或“父母老”而申请“毋(勿)治罪”或“减罪”的司法文书。这些材料说明汉代A.儒家孝道思想成为治国核心 B.礼法结合趋势日益明显C.边郡地区法律执行相对宽松 D.司法实践中有人情考量8.考古研究显示,秦昭王曾对巴蜀地区的板楯蛮夷实行“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即百亩田免税、多妻免人口税)。汉朝在边疆农耕薄弱地区推广类似政策,如《后汉书》记载,辽东太守鼓励乌桓人“营农,置耕牛铁器”。这些措施本质上反映了政府A.以经济手段加强边疆治理 B.根据汉化程度实施差异化政策C.以赋税改革促进民族交流 D.推动游牧向农耕文明全面转型9.史载,汉末地方官员杨沛以严能著称,深得曹操称赞。沛因坐与督军争斗而获髡刑五岁。曹操听到邺下“颇不奉科禁”,就从徒中起沛为邺令,曹洪等听到消息,“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收敛”。但是,到了曹丕时期,杨沛却“冗散里巷”,“家无余资”,“妻子冻馁”。杨沛前后际遇不同的原因可能在于A.曹氏父子用人标准不同 B.门阀与皇权利益分歧扩大C.限制豪强成为时代需要 D.宗族观念和宗族纽带淡化10.中国古代在各级行政机构中专司管理行政文书的人员被称为“吏”或“胥吏”。据学者研究,南北朝尚书省都令史获得了参与议政的机会,中书省主书令史拥有奏事权力,尚书省令史则承担“谘事”的任务。上述南北朝胥吏职务行为的变化反映出A.三省制的形成 B.士族控制国家政治C.皇权逐渐加强 D.胥吏技术化的趋势11.《齐民要术·种谷》:“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作者意在强调,农业生产要A.坚持因地制宜 B.尊重自然规律C.传承精耕细作 D.重视工具革新12.下表为秦朝初年到隋文帝时期的地方行政层级及政区数量变化表。据此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时期州级政区郡级政区县级政区行政层级秦朝初年36约1000二级制西汉末年103(含王国)1500余虚三级制东汉末年14137(含王国)约1200三级制西晋晚期21190(含封国)1200余三级制南北朝晚期263617(含侨州郡县)1500余三级制隋文帝时期300余约1500二级制A.县级行政层级相对稳定 B.皇权专制强化影响地方治理C.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 D.疆域大小影响行政层级变动13.2009年,蒙古国境内发现了一座未经盗扰、具有鲜明唐代风格的高规格大型唐代墓葬。从出土墓志看,墓主人为唐代金微州都督仆固乙突,墓志记载了他率领部落兵参与唐廷远征战事以及参加唐高宗封禅泰山等事迹。仆固乙突的人生经历可以反映出唐朝A.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B.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C.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 D.府兵制度的创新发展14.开元十年(722),唐玄宗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玄宗完成《道德经》注释,令士庶人家各收藏《老子》一本,每年贡举加策《老子》;开元二十三年,玄宗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颁行天下。唐玄宗的上述做法,表明这一时期A.三教合一成为主流 B.文教繁荣体现盛世气象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国家政策推动三教融合15.中唐以后,女装流行宽衣大袖,且颜色艳丽。文宗大和元年,规定妇女襦袖不准超过一尺五寸,“诏下,人多怨者”,禁而不止,女装衫袖加宽之风愈演愈烈。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礼法不敌世俗风尚 B.女性自主意识不断增强C.经济繁荣带动服饰变迁 D.民众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材料一西周金文中的“诸侯大亚”,是指留居畿内的外服诸侯宗亲组织之分支,即世族中的长子受封为诸侯后,留居畿内担任王朝卿士的诸小宗之族。其形成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诸侯就封之际贵族家族组织的分衍与别氏,二是诸侯公室子弟入驻畿内朝宿邑或供职王朝。概言之,实即相当于诸侯在畿内安置部分亲族成员作为代理人,替自己服事王室,同时兼管诸侯畿内领地等财产,作为诸侯与王室沟通的桥梁。————赵庆淼《从“诸侯大亚”看西周央地关系》材料二汉朝建立,刘邦谋士娄敬献策:“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民,东有六国之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高祖九年,汉高祖下诏“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桀于关中,与利田、宅,凡十余万口。”————根据班固《汉书》整理材料三诸侯邸是朝廷允许各诸侯王在京师建设的住宅,因封国而分别命名,如齐邸、赵邸、楚邸等,以便诸侯王在京师住宿。一般而言,建邸位置往往集中在京师,但是也有例外,武帝时曾经要求诸侯王在甘泉、泰山两地修建邸宅,方便诸侯朝觐天子。据记载: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封禅还京后,坐明堂议事,颁诏曰:“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狩,用事泰山,诸侯有朝宿地。其令诸侯各治邸泰山下。”————温乐平《汉代邸的建制、管理与特性》材料四进奏院是唐代藩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进奏院本质上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林立的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藩镇与中央博弈的产物。进奏院的具体职能是由其负责人“进奏官”来实现的,他们“多是本道差文武执掌官充,自后遂有奏带正官者”。进奏官由节度使幕府体系下的文武幕职官充任,其身份首先是节度使的幕僚,因此其必然要首先代表藩镇和节度使的利益,成为藩镇应对朝廷的工具。————摘编自张天虹《进奏院:唐朝藩镇与中央博弈的中介》(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时期“诸侯大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形成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汉高祖迁徙豪强的目的。(4分)(3)根据材料三、四,比较汉代诸侯邸和唐代进奏院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4)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历史现象的认识。(4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从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开始,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地区一些规模达到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呈现出了有别于普通聚落的超常特征。这类大型聚落有山西汾河河谷的陶寺城址、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石家河聚落群、长江中下游杭嘉湖平原的①城址等。据考古发现,陶寺中期城址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这是中国龙山时期最大的城址之一;城内有宫城、观象台、普通居民区、仓储遗址、手工业作坊、墓地和道路等多种遗存。在城南小城内,发现大墓一座,墓内有玉钺、琮、璜、玉石兵器,以及成组的彩绘漆木器和彩绘陶器等陪葬品,还随葬10具完整的猪骨,显示墓主相当富有……这种大型聚落可称为中国古代初期的城市。————摘编自牛世山、杨婧雅《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营建考察》材料二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摘编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写出①的城址名称,并以山西陶寺遗址为例,概括中国古代初期城市的“超常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北魏孝文帝重建洛阳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8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隋唐时期扬州城市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2分)18.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