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_第1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_第2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_第3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_第4页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模拟冲刺题库:古汉语语法与词汇辨析解析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B.常以身翼蔽之C.之邪?之不为也D.吾欲之南海2.“何以伐为”这句话中,“何以”的意思是()A.为什么B.凭什么C.用什么D.以什么方式3.下列句子中,“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君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河水清且涟猗C.其真无马邪?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余粮满担”这句话中,“荷”的意思是()A.装载B.扛C.担当D.携带5.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C.可以一战D.寒暑易节,始一返焉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中,“而”字的意思是()A.并且B.然而C.表顺承D.表转折7.下列句子中,“乃”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B.乃令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药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乃舍八百里分麾下炙8.“何以伐为”这句话中,“为”的意思是()A.做B.为何C.助词,无实义D.表判断9.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B.其皆胡为乎?C.项伯乃夜走,出王所,报项羽D.其进锐者,其退速1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焉”的意思是()A.呢B.于此C.语气助词D.的11.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C.可以一战D.寒暑易节,始一返焉1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话中,“故”的意思是()A.旧B.所以C.因此D.原因13.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河水清且涟猗B.风雨兴焉,国家以兴C.长幼异之,咸以美于徐公D.然则何时而可?1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余粮满担”这句话中,“遂”的意思是()A.于是B.因此C.所以D.结果15.下列句子中,“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河水清且涟猗B.其真无马邪?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君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6.“何以伐为”这句话中,“何”的意思是()A.什么B.为什么C.凭什么D.如何17.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真无马邪?B.其皆胡为乎?C.项伯乃夜走,出王所,报项羽D.其进锐者,其退速1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也”的意思是()A.也B.语气助词C.的D.于此19.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C.可以一战D.寒暑易节,始一返焉2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焉”的意思是()A.呢B.于此C.语气助词D.的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______,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3.项伯乃夜走,出王所,______。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余粮满担,______。5.河水清且涟猗,______。6.君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______。7.逝者如斯夫,______。8.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______。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____。10.可以一战,______。三、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涂涂“√”,错误的涂涂“×”。)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的解释为:苟且。)√2.“此诚不可与同尔。”(“诚”的解释为:确实,实在。)√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声”的解释为:声音。)√4.“公与之乘,战于长坂。”(“于”的解释为:在。)√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的解释为:以……为耻。)√6.“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卷”的解释为:卷子。)×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厌”的解释为:满足。)√8.“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本”的解释为:本来。)×9.“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骥”的解释为:千里马。)√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的解释为:景象。)√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简述“之”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常见用法。“之”字在古汉语中用法灵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或地点。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指代“我”。(2)作动词,表示去、往、到达的意思。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表示“去”。(3)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4)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例如:“以刀劈之。”中的“之”表示“它”。2.解释“而”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不同意义。“而”字在古汉语中意义丰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并且”。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而”表示并列。(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并且”。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而”表示递进。(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但是”。例如:“风行草动,而波涛汹涌。”中的“而”表示转折。(4)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然后”。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而”表示顺承。3.分析“乎”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常见用法。“乎”字在古汉语中用法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例如:“其真无马邪?”中的“乎”表示反问。(2)作语气助词,表示感叹。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乎”表示感叹。(3)作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判断。例如:“君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乎”表示陈述。(4)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例如:“河水清且涟猗。”中的“乎”表示“于”。4.说明“以”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不同意义。“以”字在古汉语中意义丰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为”、“由于”。例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中的“以”表示原因。(2)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以便”。例如:“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中的“以”表示目的。(3)表示工具或手段,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凭借”。例如:“可以一战。”中的“以”表示工具或手段。(4)表示时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例如:“寒暑易节,始一返焉。”中的“以”表示时间。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异同:“其真无马邪?”与“其皆胡为乎?”;“之邪?”与“之不为也”。)“其真无马邪?”与“其皆胡为乎?”中的“其”都是代词,但意义不同:(1)“其真无马邪?”中的“其”指代“马”,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2)“其皆胡为乎?”中的“其”指代“他们”,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之邪?”与“之不为也”中的“之”都是代词,但用法不同:(1)“之邪?”中的“之”指代“它”,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难道”。(2)“之不为也”中的“之”指代“它”,表示否定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做它”。本次试卷答案如下一、选择题1.D解析:“之”在A项中是代词,指代“兴复”这件事;在B项中是代词,指代“他”,即“子房”;在C项中是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表示停顿;在D项中是动词,意思是“去、往”。故选D。2.B解析:“何以”在古代汉语中常常连用,表示“凭什么”、“凭什么条件”。故选B。3.B解析:A、C、D三项中的“乎”都是句末语气助词,分别表示感叹、疑问、感叹;B项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地点。故选B。4.B解析:“荷”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动词,意思是“扛、担”。故选B。5.C解析:A、B、D三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分别表示“把”、“把……给”、“凭借”;C项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用来”。故选C。6.C解析:A、B、D三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分别表示顺承、并列、转折;C项中的“而”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表示动作的持续或重复。故选C。7.B解析:A、C、D三项中的“乃”都是副词,分别表示“于是”、“就”、“竟然;却”;B项中的“乃”是连词,表示“然而,但是”。故选B。8.B解析:“为”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在“何以伐为”中,第一个“为”是语气助词,第二个“为”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为什么”。故选B。9.C解析:A、B、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分别指代“它(指马)”、“他们”;C项中的“其”是代词,指代“项伯”,但用法是“乃夜走,出王所,______项羽”,是动词“报”的宾语,不是主语。故选C。10.B解析:“焉”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表示“于此”。故选B。11.C解析:A、B、D三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分别表示“因为”、“把……给”、“凭借”;C项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用来”。故选C。12.A解析:“故”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形容词,意思是“旧的、原来的”;在“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就是形容词,意思是“旧的”。故选A。13.B解析:A、C、D三项中的“而”都是连词,分别表示并列、转折、顺承;B项中的“而”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故选B。14.A解析:“遂”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副词,意思是“于是、就”。故选A。15.A解析:B、C、D三项中的“乎”都是句末语气助词,分别表示疑问、感叹、感叹;A项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地点。故选A。16.B解析:“何”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疑问代词,意思是“什么”;在“何以伐为”中,“何”就是疑问代词,意思是“为什么”。故选B。17.C解析:A、B、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分别指代“它(指马)”、“他们”;C项中的“其”是代词,指代“项伯”,但用法是“项伯乃夜走,出王所,______项羽”,是动词“报”的宾语,不是主语。故选C。18.B解析:“也”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感叹。故选B。19.C解析:A、B、D三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分别表示“因为”、“把……给”、“凭借”;C项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用来”。故选C。20.B解析:“焉”在古代汉语中常常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表示“于此”。故选B。二、填空题1.俭以养德解析: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的名句,意思是君子修养品德的途径,是依靠内心静养来提升修养,依靠俭朴节约来培养品德。2.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解析:这是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意思是老朋友从黄鹤楼向西辞别,在樱花烂漫的三月顺流而下,到达扬州。孤船远远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3.报项羽解析:这是《鸿门宴》中的情节,项伯连夜离开项羽的住所,去报信给项羽。4.畜积于家解析:这是《出师表》中的名句,意思是把粮食积蓄在家里。5.水之清且涟猗解析:这是《诗经·魏风·伐檀》中的诗句,意思是河水清澈而且水波荡漾。6.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解析:这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名句,意思是君子把天下的事情看作自己的责任。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解析:这是《观沧海》中的诗句,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海中升起。8.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解析:这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名句,意思是上书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解析:这是《出师表》中的名句,意思是希望陛下把讨伐敌人、恢复国家的重任托付给我。10.则天下可定也解析:这是《出师表》中的名句,意思是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定了。三、判断题1.√解析:解释正确,“苟”在这里的意思是苟且,表示只要能保全性命就满足了。2.√解析:解释正确,“诚”在这里的意思是确实,实在,表示确实不能和他一起。3.√解析:解释正确,“声”在这里的意思是声音,表示各种声音都传入耳朵。4.√解析:解释正确,“于”在这里的意思是在,表示和曹操作战在长坂。5.√解析:解释正确,“耻”在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耻,表示以向老师学习为耻。6.×解析:解释错误,“卷”在这里的意思是卷子,不是“卷起来”。7.√解析:解释正确,“厌”在这里的意思是满足,表示山不满足高,海不满足深。8.×解析:解释错误,“本”在这里的意思是本来,表示本来是平民。9.√解析:解释正确,“骥”在这里的意思是千里马,表示老马虽然老了,但雄心壮志仍在。10.√解析:解释正确,“观”在这里的意思是景象,表示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四、简答题1.简述“之”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常见用法。“之”字在古汉语中用法灵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作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或地点。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中的“之”指代“我”。(2)作动词,表示去、往、到达的意思。例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表示“去”。(3)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4)作介词,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例如:“以刀劈之。”中的“之”表示“它”。2.解释“而”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不同意义。“而”字在古汉语中意义丰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并且”。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而”表示并列。(2)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并且”。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而”表示递进。(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但是”。例如:“风行草动,而波涛汹涌。”中的“而”表示转折。(4)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然后”。例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的“而”表示顺承。3.分析“乎”字在古汉语中的几种常见用法。“乎”字在古汉语中用法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作语气助词,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