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讲义)-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导入新课】:《有感》谭嗣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了中华帝国千年以来的天朝迷梦,迫使跌下神坛的中国人重新审视变化万端的世界。在资本主义洪流大潮的冲击之下,传统与现实碰撞,保守与开放并存。东方巨龙在近代的屈辱沉沦中,重新踏上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新课教授】:一、太平天国运动1.时间:1851年—1864年2.爆发原因:(1)清政府腐败统治,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根源)(2)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了矛盾(3)自然灾害(4)洪秀全创“拜上帝会”(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反清秘密结社)3.经过:(1)1851年金田起义(2)1852年永安建制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3)一路北上,出广西,经湖南,占湖北省会武昌(4)1853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南京(定都于此改天京)(5)北伐、西征、天京突围(军事达到鼎盛)(6)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转衰(领导集团的内讧)(7)后期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安庆战役失败(8)在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和洋枪队围攻下,1864年天京陷落4.革命纲领(1)前期:1853年《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主义)(2)后期: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注:①《天朝田亩制》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农民运动达到高峰②《资政新篇》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良方案③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5.失败原因:(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领导)(2)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6.历史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并引发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化(湘淮系地方汉族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思考】:《天朝田亩制度》想要建立怎样的社会?(1)目的: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2)内容: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②圣库制度分配产品,财产归公。(3)评价:①革命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②落后性: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③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思考】:评价《资政新篇》(1)目的:挽救危局,改革内政,振兴天国(2)评价:①进步性:是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②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它没有涉及农民最迫切的获得土地的愿望,加上缺乏实践的客观环境、经济、阶级基础而落空。【思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与联系《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背景颁布于1853年(前期强盛时期)颁布于1859年(后期衰落时期)社会经济主张主张消灭私有制主张发展私有制群众基础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未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缺乏群众基础作用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对太平天国后期革命斗争影响不大时代特色几千年农民战争最高峰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顺应了世界历史潮流联系:(1)《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天朝田亩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的不足,二者经济主张完全相反,互相矛盾。(2)相同点:①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②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③都没有真正实施。【思考】: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积极性: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客观上推动洋务运动兴起。局限性:造成经济巨大破坏和人口巨大伤亡;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思考】:封建农民阶级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成功?根本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运动必然走向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二、洋务运动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2.背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内忧:太平天国;外患:列强入侵)直接目的: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3.中心思想:中体西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4.代表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主阶级洋务派)5.内容:(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官办)①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最早)②李鸿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大)、天津机器局③左宗棠:福州船政局(远东第一大造船厂)(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①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②张之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3)组建近代海军: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舰队(4)发展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选派留学生赴欧美(5)架电线修铁路(唐胥铁路)(6)设总理衙门6.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7.失败原因:(1)没有改变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只是学习西方技术(2)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反对(后期的慈禧、倭仁)8.评价:积极:(1)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2)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侵略。(3)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消极:“中体西用”,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失败是必然的。9.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拓展】:概念认识——何为早期现代化(近代化)近代化(现代化)是相对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理性化。三、边疆危机1.西北: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①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②1871年俄国侵占伊犁(2)收复经过①1875—1878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②1881年收复伊犁③1884年在新疆设行省(3)意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了西北边疆;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理2.西南、东南:中法战争(1)时间:1883年—1885年(2)背景:越南是清朝藩属国,法国欲把越南变为殖民地,并进一步入侵中国(3)经过①1883年底中法战争爆发②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摧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失败(刘铭传)③1885年中国取得镇南关大捷(冯子材),法国内阁倒台,清政府下停战令(4)结果①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越南为法国殖民地,中国西南地区成为法国势力范围②1885年在台湾设行省,加强管辖3.东北:甲午中日战争(1)时间:1894—1895年(2)背景(回光反照的老大帝国VS呼之欲出的近代国家)①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寻求原料与市场(根本)注:日本于1879年就已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②清政府虽进行洋务运动,但封建制度腐朽落后③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默许④朝鲜农民起义(导火索)【补充】:朝鲜问题(仅作了解)A.从汉代起朝鲜就是中国藩属国B.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侵占朝鲜,后被明朝击退C.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D.1882年朝鲜爆发壬午兵变,中日同时出兵E.1884年在日本支持下,朝鲜爆发反华的甲申政变,后被袁世凯率清军镇压F.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反帝反封的农民运动)(3)经过①开端:丰岛海战(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高升号”,中日正式宣战)②第二阶段A.陆战:平壤战役中国战败(民族英雄·左宝贵)B.海战: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北洋舰队损失重大(民族英雄·邓世昌、林永升)③第三阶段:日军攻占辽东半岛,占领大连和旅顺(旅顺大屠杀)④第四阶段:日军攻占山东半岛,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避战保船,终全军覆没(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割地承认朝鲜独立;割辽东半岛(后赎回)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赔款二亿两白银加深人民负担;增强日本侵略实力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开阜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其它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列强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补充】:反割台斗争1895年5月至10月,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抗击日军【思考】: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内因:①政治:清政府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②军事:奉行避战自保政策,贻误战机。战和不定,未做充分准备。外因:③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大大增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战前形成举国一致的战争体制。④西方: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5)影响列强侵华:①《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增强日本国力,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③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④宗藩朝贡关系解体。人民抗争:⑤激起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⑦民族意识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⑧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补充】:瓜分中国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后)A.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但清政府额外支付三千万两赎辽费B.俄国租借旅顺和大连,辽东半岛成为俄国势力范围C.德国租借胶州湾(青岛),山东半岛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