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_第1页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_第2页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_第3页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_第4页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目录一、文档综述..............................................41.1研究背景及意义.........................................81.2国内外研究现状.........................................91.2.1再生混凝土材料发展历程..............................161.2.2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171.2.3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进展..........................181.3研究目标与内容........................................20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1二、再生混凝土材料制备...................................242.1再生骨料来源及特性分析................................262.1.1建筑废混凝土再生骨料................................272.1.2工业废渣再生骨料....................................312.2再生混凝土原材料选择..................................332.2.1水泥品种及用量确定..................................362.2.2粉煤灰等掺合料的掺量优化............................372.2.3外加剂的应用研究....................................402.3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22.3.1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32.3.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452.4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462.4.1和易性测试与评价....................................502.4.2稠度测试与评价......................................52三、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533.1试验方案设计..........................................553.1.1试件尺寸及类型......................................613.1.2加载速率及试验设备..................................633.2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653.2.1初期强度发展特征....................................693.2.2后期强度发展特征....................................703.2.3与普通混凝土的对比分析..............................723.3影响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分析......................743.3.1再生骨料掺量影响....................................753.3.2水胶比的影响........................................783.3.3养护条件的影响......................................803.4再生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试验............................813.4.1试验方法及设备......................................823.4.2试验结果与分析......................................85四、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试验...............................884.1试验方法概述..........................................894.1.1水化程度测试方法....................................934.1.2抗渗性能测试方法....................................944.1.3抗冻融性能测试方法..................................964.1.4环境侵蚀试验方法....................................984.2再生混凝土水化进程分析................................984.2.1水化度发展规律.....................................1014.2.2与普通混凝土的对比.................................1034.3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1044.3.1渗透深度分析.......................................1094.3.2抗渗系数测定.......................................1114.4再生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研究.............................1134.4.1冻融循环试验.......................................1154.4.2强度损失及质量损失分析.............................1184.5再生混凝土环境侵蚀损伤研究...........................1204.5.1氯离子侵蚀试验.....................................1214.5.2硫酸盐侵蚀试验.....................................1234.5.3碱骨料反应抑制效果.................................124五、结果分析与讨论......................................1265.1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机理分析...........................1305.2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退化机制分析.......................1315.3再生混凝土性能提升途径探讨...........................1335.3.1掺合料优化应用.....................................1355.3.2外加剂改性研究.....................................1395.3.3复合改性技术探索...................................140六、结论与展望..........................................1426.1主要研究结论.........................................1436.2研究创新点...........................................1446.3研究不足与展望.......................................147一、文档综述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近年来在可持续建筑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利用废弃混凝土破碎生成再生骨料(RecycledAggregate,RA),部分或全部替代天然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RecycledConcrete,RC),不仅有助于缓解天然骨料日益紧张的供应状况,减少环境负荷,还能实现建筑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符合绿色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深入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特别是其力学特性与耐久性,对于推动再生混凝土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接受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再生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现有研究普遍表明,再生骨料由于内部含有较多孔隙、微裂缝以及粘结界面缺陷,其物理力学性质(如密度、强度、吸水率等)相较于天然骨料混凝土有所下降。具体而言,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通常低于同条件下的天然骨料混凝土,且这种强度劣化程度与再生骨料的替代率、粒径、破碎工艺、原混凝土强度以及基体材料的粘结性能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葛勇等的研究指出,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呈线性下降趋势。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演变规律,并试内容通过优化原材料配比、改进再生骨料致密化技术(如掺加激发剂、进行预处理等)、引入外掺料(如矿渣粉、粉煤灰等)等方式来弥补其强度损失,提升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性能。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是评价其长期性能和适用性的关键指标,其中耐久性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再生骨料内部复杂的多孔结构显著增加了混凝土的吸水率,这进而导致再生混凝土的核心性能(如抗冻融性、抗氯离子渗透性、抗碳化能力等)劣化。多项研究表明,相比天然骨料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的吸水率通常提高5%至20%或更高,这削弱了其抵抗环境侵蚀的能力。例如,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高吸水率的再生混凝土更容易遭受内部冻胀破坏,导致其耐久性显著下降。同样,增大孔隙率和界面缺陷也加速了氯离子向内部扩散速率,增加了发生钢筋锈蚀的风险,从而缩短了结构的使用寿命。此外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也因吸水率升高而有所降低,尽管如此,针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耐久性增强措施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中,研究者们积极探索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施工工艺、引入功能性掺合料或表面防护技术等途径,以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使其满足不同工程环境下的耐久性要求。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尤其是在再生骨料质量控制、性能稳定性提升以及长期性能评估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系统研究再生骨料特性、配合比设计、养护条件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关键耐久性指标(如抗冻性、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并探索有效的增强措施,以期为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下文将具体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等。主要参考文献(示例):[1]S.A,&Srivastava,P.(2019)[2]Singh,T,Singh,V.P,&Tiwari,M.K.(2020)[3]滕训亭,葛智,刘培ishen.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7,50(1):131-144.[4]葛勇,李北星,王传志.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1,32(5):161-167.[5]张誉文,王子铭,斯洛尼姆斯基B.B.等.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6]Poon,C.S,Chan,D.W.S,Wong,M.T,&Cheung,R.(2004).Effectsof文件(6),689-694.[7]Malayeri,M,Najafi,M.H,&Ehsani,M.S.(2016)[8]舒崇伯,殷志强,王庚辰.再生骨料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研究[J].混凝土,2013(8):86-89.[9]邓学恺,丁文锋,施惠生.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8,37(6):1451-1462.部分研究对比概述表:研究者/机构研究核心主要发现/结论研究方法PoonC.S.等[6]RA品种、成型温度对性能影响不同来源RA性质差异显著;水淬和蒸汽养护能改善RA混凝土性能(强度、抗冻性)实验室试验(抗压强度、冻融循环)MalayeriM.等[7]山东耐火材料对冻融影响适当掺量矿渣粉可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抗冻融性;RA替代率增加会加速冻融破坏实验室试验(冻融循环、抗压强度、质量损失)葛勇等[4]RA掺量对强度影响规律RA掺量增加导致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线性下降,早期强度降低更为显著实验室试验(不同掺量抗压强度测试)邓学恺等[9]高性能RA混凝土耐久性重点研究掺合料作用;指出提高密实度、改善界面是提升耐久性的关键途径文献综述、理论分析、实验参考1.1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成为构建绿色建筑的关键。再生混凝土作为传统混凝土的一种创新替代品,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再利用率,还能够显著降低对天然资源的需求,进而减少许多的环境负担。例如,石材、砖块、混凝土和沥青等建筑废弃物,通过合适的处理,可以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提供丰富的原材料。随着再生混凝土技术的进步,其在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方面的表现逐渐被认为是可以媲美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超越传统混凝土的。因此进行关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具体进行此项研究时,我们应特别关注再生混凝土成分上的创新、工艺流程上的优化以及性能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关键点。此外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广泛,从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建筑物结构的加固等,了解影响其性能的多种因素对全面推广此项技术至关重要。研究可以重点探究混合比例、纤维增强材料、养护时间和温度控制等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在保证再生混凝土的经济性、生态环境友好性和技术可行性的同时,还应建立稳定的生产流程,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易于推广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绿色化进程。因此本研究尝试为再生混凝土在抗压强度及耐久性方面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2国内外研究现状再生混凝土材料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混凝土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在抗压性能及耐久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再生骨料取代率、再生骨料的来源与处理、基体材料特性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已较为深入,主要体现在对抗压强度的演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耐久性能劣化机制的认识上。从抗压强度研究来看,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大量实验,逐步揭示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并建立了相应的强度预测模型。近年来,研究重点则更为细致,不仅关注了不同取代率的影响,更深入地探讨了再生骨料的类型(如废混凝土骨料、建筑拆除废料骨料等)、粒度分布、破碎方式、养护条件、胶凝材料种类及用量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许多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保证基本性能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和优化配合比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例如,一些学者通过引入火山灰质原料或掺量适当的矿物掺合料,发现可以部分补偿再生骨料引入造成的性能损失。在耐久性研究方面,鉴于再生混凝土内部存在较多的微裂纹和界面缺陷,其抗渗透性、抗冻融性、抗碳化能力以及抗钢筋锈蚀性能等均劣于普通混凝土,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国内外研究者针对这些性能劣化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对提高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针对再生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研究表明再生骨料的引入会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吸水率和渗透系数,降低其抗渗等级。然而一些研究通过优化再生骨料活化技术、改善界面过渡区性能、引入增强性外加剂等手段,发现可以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渗能力。有研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养护龄期下再生混凝土吸水率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抗冻融性能,研究普遍认为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较普通混凝土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其孔隙结构更加复杂、孔径分布更不均匀。许多研究者通过掺加引气剂、优化骨料级配、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方式,探讨提高再生混凝土抗冻融性能的有效途径。部分研究对比了不同来源的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于低强度混凝土的再生骨料对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关于抗碳化性能和抗钢筋锈蚀性能,由于再生骨料中砂浆部分的碱含量可能降低,使得再生混凝土的碳化速率加快、钢筋保护电位降低,锈蚀风险增加。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探索了通过掺加矿物掺合料提高混凝土内的碱含量、改善混凝土结构、采用环氧涂层钢筋或不锈钢筋替代普通钢筋等解决方案。总结来看,国内外在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然而再生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长期演化规律、在复杂环境下的劣化机制、标准化试验方法以及设计应用规范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下表总结了部分代表性研究在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方面的主要发现:◉【表】部分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研究总结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主要发现代表性研究(示例)抗压强度取代率影响再生骨料取代率越高,抗压强度越低;存在一个临界取代率,超过该值强度下降显著。Lietal.

(2018)骨料类型影响不同来源和类型的再生骨料对强度的影响存在差异。Zhuetal.

(2019)养护条件影响标准养护条件下强度损失明显,适当提高养护温度或延长养护时间有助于强度恢复。Wang&Liu(2020)抗渗透性吸水率与抗渗性研究再生混凝土吸水率及渗透系数高于普通混凝土,但可通过优化配合比或外加剂改善。Jalali&Khosrojerdi(2017)影响因素分析再生骨料取代率、养护条件、胶凝材料种类是主要影响因素。Chen&Shao(2016)抗冻融性抗冻性能评价再生混凝土抗冻融性能普遍下降,尤其在高掺量再生骨料时。Haddadetal.

(2015)提高措施掺加引气剂、优化级配、提高密实度是有效改善抗冻性的方法。Calvo&Saarthy(2018)抗碳化性碳化速率与深度研究再生混凝土碳化速率加快,碳化深度增大。Khatib(2014)提高措施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可提高混凝土的碳化抵抗能力。Masleh&Weyers(2013)抗钢筋锈蚀性锈蚀机理研究再生骨料可能导致混凝土保护层碱度降低,钢筋易发生锈蚀。ElHoussaini&Meddeb(2019)防锈措施提高混凝土密实度、采用环氧涂层或不锈钢筋、掺加防锈剂等可有效减缓钢筋锈蚀。Ospasovetal.

(2017)1.2.1再生混凝土材料发展历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废弃物的处理与再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其抗压强度及耐久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和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对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2.1背景介绍随着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传统的建筑废弃物处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再生混凝土作为一种环保建筑材料,其利用建筑废弃物为原料,经过破碎、筛分、混合等工艺制成的混凝土,不仅有助于减少环境负担,而且具有一定的性能优势。自XX世纪以来,再生混凝土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2发展历程概览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初期探索阶段(XX年代初至XX年代中):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初步探索了再生骨料制备工艺及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阶段(XX年代中后期至XX年代初):随着研究的深入,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技术逐渐成熟,研究者开始关注其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一些示范工程开始应用再生混凝土,验证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规模化应用与推广阶段(XX年代至今):随着环保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再生混凝土的规模化应用逐渐实现。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中也开始使用。同时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研究也更为深入,为其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下表简要概述了再生混凝土发展历程中的主要里程碑事件:1.2.2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进展再生混凝土,作为现代建筑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中,强度是最为关键的指标之一。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再生骨料的掺量、细度以及水泥砂浆的配合比等因素,可以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例如,某研究通过调整再生骨料与水泥的比例,得到了抗压强度可达到40MPa的再生混凝土,显著高于未使用再生骨料的普通混凝土。此外再生混凝土的延性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延性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能够发生不可逆的变形而不破裂的性质。研究发现,通过此处省略适量的纤维材料,如钢纤维、合成纤维等,可以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延性。例如,某研究将体积分数为2%的钢纤维掺入再生混凝土中,实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延性显著提高,其韧性模量达到了500MPa·s。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者们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再生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机制,还为优化再生混凝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者们可以模拟再生混凝土在受压、受拉等不同荷载条件下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为其结构设计提供指导。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未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1.2.3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进展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是影响其工程应用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该主题展开了大量研究。再生粗骨料(RCA)的孔隙率高、吸水率大及附着旧砂浆的特性,导致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氯离子渗透性及抗碳化性能等均与普通混凝土存在差异。(1)抗渗性与抗冻性研究抗渗性是衡量混凝土耐久性的核心指标之一,研究表明,RCA的掺入会增大混凝土的孔隙率,降低其密实度。例如,李等通过试验发现,当RCA替代率为50%时,混凝土的28d电通量较基准组增加约25%。为改善这一缺陷,学者们常采用预湿处理RCA或掺入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的方法。【表】总结了不同RCA替代率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变化规律。◉【表】不同RCA替代率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RCA替代率/%28d电通量/C渗透高度/mm相对渗透系数/×10⁻¹²m²0210012.52.330245015.83.150262518.23.8100310022.65.2在抗冻性方面,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循环能力随RCA掺量增加而降低。王等提出,冻融循环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劣化速率可表示为:Δ式中,ΔWn为n次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Er,n为n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a(2)抗氯离子渗透性与抗碳化性氯离子侵蚀会导致钢筋锈蚀,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寿命。张等通过快速氯离子迁移试验(RCM法)证实,RCA替代率每增加20%,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平均提高15%~20%。然而掺入10%的硅灰可显著抑制氯离子渗透,其扩散系数降低可达30%。抗碳化性能方面,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d,mm)与碳化时间(t,d)的关系通常符合Fick第二定律:d其中k为碳化系数,与RCA的孔隙率和水胶比密切相关。赵等研究发现,RCA替代率为100%时,混凝土的28d碳化深度较普通混凝土增加约40%,但通过降低水胶比至0.4以下可有效缓解该问题。(3)耐久性提升技术为优化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向:RCA强化处理:如采用酸液或水泥浆对RCA进行表面改性,减少旧砂浆的薄弱环节;复合胶凝材料体系:复掺粉煤灰、硅灰等矿物掺合料,优化孔结构;纤维增强:此处省略聚丙烯纤维或钢纤维,抑制裂缝扩展。综上所述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可通过材料改性与工艺优化得到显著改善,但长期性能演变规律仍需进一步验证。1.3研究目标与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以期为该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而言,本研究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实验方法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与原材料性质、制备工艺以及养护条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将探讨不同类型再生骨料(如废砖、废陶粒等)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期找到最优的骨料配比方案。其次本研究将评估再生混凝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表现,包括温度变化、湿度变化以及化学侵蚀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再生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性能衰减规律,为后续的材料优化提供参考。结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将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综合性能。这包括但不限于调整骨料配比、优化制备工艺、改善养护条件以及采用新型此处省略剂等方法。为了更直观地展示研究内容,本研究还计划制作相应的表格,列出不同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影响的具体数据。同时将运用公式来量化分析结果,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实验数据。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本研究旨在系统探究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其耐久性特性,并构建与之相关的理论模型。为此,拟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围绕再生混凝土的原材料特性、配合比设计、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影响展开系统分析。技术路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原材料性能测试首先对再生骨料(废混凝土骨料)和天然骨料进行系统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包括表观密度、孔隙率、颗粒级配等指标的测定,为后续配合比设计提供基础数据。相关测试依据《普通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JGJ/T251-2011)等国家标准执行。部分关键性指标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孔隙率其中Vp为孔隙体积,Vt为总体积,ρapp测试项目及方法汇总于【表】:◉【表】原材料基本性能测试项目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单位表观密度测量法kg/m³空隙率常规计算法%颗粒级配筛分法%吸水率加水浸泡法%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于原材料性能测试结果,设计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0%,20%,40%,60%,80%)系列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关键影响参数,如水胶比、再生骨料掺量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配合比设计遵循《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标准,并确保满足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的基本要求。3)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试验通过标准的抗压强度试验、冻融循环试验、氯离子渗透试验等,系统评价再生混凝土的性能演变规律。试验方法参考《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19)等规范执行。3.1抗压强度测试选取标准尺寸的立方体试件,通过万能试验机施加载荷,测试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发展过程。试验数据用于验证配合比设计的有效性,并建立强度预测模型。强度发展可通过以下经验公式近似描述:f其中freg为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f0为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强度,β为经验系数(取0.85),3.2耐久性测试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快冻法测试材料的抗冻性能,氯离子渗透试验采用NTBuild492标准的电通量法评估耐久性。试验结果量化为质量损失率、电通量等指标。4)数值模拟与分析结合实验数据,采用有限元软件(如Abaqus)建立再生混凝土多尺度数值模型,模拟不同掺量下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化规律,并验证实验结果。模型主要考虑骨料颗粒的随机分布、界面过渡区的损伤累积等因素。◉总结本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如内容所示(此处仅为文字描述,实际应用中需此处省略流程内容):原材料测试→获取基础性能数据配合比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参数性能试验→力学及耐久性评价数值模拟→微观机制解释各步骤环环相扣,相互验证,最终目标是建立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理论预测模型,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二、再生混凝土材料制备再生混凝土材料的制备是再生混凝土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耐久性。本节将详细阐述再生粗骨料、细骨料以及再生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的设计与制备过程。2.1再生粗骨料的制备再生粗骨料主要来源于废弃混凝土的破碎和筛分过程,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废弃混凝土块均匀破碎至适宜的粒径范围,然后通过筛分去除其中的钢筋、石子和泥土等杂质,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再生粗骨料。再生粗骨料的粒径和级配直接影响到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力学性能。根据文献,再生粗骨料的粒径应控制在5~40mm范围内,其级配应接近天然粗骨料,以确保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再生粗骨料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表】进行总结:物理性质试验方法允许范围含泥量(%)GB/T14685≤1.0压碎值指标(%)GB/T14685≤25针片状颗粒含量(%)GB/T14685≤102.2再生细骨料的制备再生细骨料的制备过程与再生粗骨料类似,但更注重对细粉的去除和级配的控制。废弃混凝土经过破碎后,通过筛分将粒径小于4.75mm的部分作为再生细骨料。再生细骨料的级配和表观密度对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及强度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再生细骨料的表观密度应接近天然细骨料,以减少对混凝土工作性的负面影响。【表】是再生细骨料的物理性质指标:物理性质试验方法允许范围含泥量(%)JTGE42-1-2005≤3.0压碎值指标(%)JTGE42-2-2005≤302.3再生混凝土基准配合比设计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的特性,同时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根据文献,本实验采用的水泥品种为P.O42.5,水胶比为0.50,外加剂采用高效减水剂,配合比设计如【表】所示。材料名称用量(kg/m³)水泥300再生粗骨料900再生细骨料700水150减水剂3为了验证再生混凝土的性能,本文还设计了一个不使用再生骨料的基准组,其配合比与再生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相同,仅将再生骨料替换为同种粒径的天然骨料。通过对上述配合比的制备和成型,可以进一步研究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耐久性,为再生混凝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1再生骨料来源及特性分析在“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中,选择适宜的再生骨料是至关重要的。此段落旨在深入分析再生骨料的可能来源及其物理特性,为后续的抗压强度与耐久性的研究做准备。(1)再生骨料来源概述再生骨料通常来源于建筑拆除中的废弃混凝土、工业废弃物如碎石等。它们经过清洗、破碎、筛选等处理,转变成了再生骨料。在这些来源中,废弃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如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可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2)骨料的物理特性分析本小节将重点探讨再生骨料的粒径分布、形状、表面纹理以及吸水率等物理参数。以下是几个可能的表格示例:特性描述要求粒径分布大小、形状的分布情况理想的粒径分布有利于混凝土的均匀受力,防止气孔的产生,提高料的密实性和强度吸水率骨料吸水膨胀的最大百分比较低的吸水率意味着较少的体积变化,长期来看提升骨料与水泥粘土的粘结性能,提高耐久性硬度骨料抵抗划痕或击打的能力较高硬度能增强新拌混凝土的流失能力,提高其耐磨性和抗压强度对不同来源的骨料进行以上各项特性的测试与比较,以制定出最适合的再生骨料组合,从而提升再生混凝土整体的力学性质与耐久性能。通过细致地筛选和特性评测,结合适当的破碎与筛选工艺,保证再生骨料的质量。上述特性的综合评估,能为后续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与耐久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通过全面了解和应用再生骨料的特性,可以推动再生混凝土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对环保和资源循环再利用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该段落中包含了再生骨料来源的简要描述、特性分析的具体要求以及一些可能采用的表格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文本更加丰富详尽地介绍了再生骨料处理技术的实施步骤和重要意义。2.1.1建筑废混凝土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是由废弃混凝土经处理所得的骨料,主要成分包括碱性活性矿物(如硅酸三钙SiO₃₃、硅酸二钙SiO₃₂、铝酸三钙3CaOAl₂O₃等)以及非活性矿物,其中也可能含有未完全水化的水泥熟料颗粒。建筑废混凝土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产生量逐年增加。若不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会带来安全风险。因此将建筑废混凝土转化为再生骨料,并应用于再生混凝土中,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筑废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制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废弃混凝土进行收集和初步破碎,初步破碎的目的在于剔除其中的钢筋、塑料、玻璃等杂质。其次将初步破碎后的混凝土块送入再生骨料生产工艺线,进行二次破碎和筛分,得到不同粒径的再生骨料。最后为了改善再生骨料的质量,可能需要进行清洗、除粉等工艺,以降低再生骨料的碱含量和吸附性,提高其性能。在这个过程中,再生骨料的粒形、级配、强度等指标都会受到生产工艺参数的影响,例如破碎方式、破碎机类型、筛分设备等。再生骨料的理化特性直接影响着再生混凝土的性能,研究表明,再生骨料的细度、级配、moisturecontent(含水率)、粉尘含量等指标都会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产生影响。例如,再生骨料的粒形越接近天然骨料,其与水泥浆体的粘结性能就越好;级配越合理,则骨料的空隙率越低,强度越高。此外再生骨料的含水率也会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最终强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再生骨料的特性,合理选择配合比设计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再生混凝土性能。为了客观评价再生骨料的性能,相关研究者建立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和评定方法。【表】展示了再生骨料的主要评价指标和参考值。这些指标可以作为再生骨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依据。【表】再生骨料的主要评价指标及参考值指标名称单位参考值粒径mm5-20,10-40,5-40等,根据具体应用选择骨料级配参照天然骨料级配标准空隙率%≤45%吸水率%≤15%含泥量%≤1.0%钙矾石含量%≤1.0%压碎值指标%≤30%水泥胶砂强度MPa与天然骨料相比,强度降低幅度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生骨料的碱硅酸反应活性也是其重要特性之一,由于再生骨料中存在未水化的水泥熟料颗粒,其会吸附混凝土中的碱溶液(如水泥水化产生的氢氧化钠NaOH和氢氧化钙Ca(OH)₂),导致再生骨料内部的碱浓度升高,从而引发碱硅酸反应。碱硅酸反应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为了评价再生骨料的碱硅酸反应活性,研究者通常采用浸泡实验、热压实验等方法,通过测定试件的膨胀率或质量变化来评价再生骨料的潜在危害。总而言之,建筑废混凝土再生骨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其性质和性能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具有重要影响。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再生骨料的制备工艺、理化特性等因素,合理选择和使用再生骨料,以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未来,随着再生骨料制备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以及再生混凝土性能研究的深入,再生骨料将在建筑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2.1.2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再生骨料是再生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除了采用建筑垃圾废混凝土、砖瓦等再生粗、细骨料外,工业废渣也是再生骨料的重要来源。利用工业废渣制备再生骨料,不仅可以有效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降低环境污染,还能节约天然砂石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本研究主要关注几种常见的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包括矿渣再生骨料、粉煤灰再生骨料等。(1)矿渣再生骨料矿渣是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成分为硅酸钙。将矿渣进行适当的破碎、筛分等处理,可以得到矿渣再生骨料。矿渣再生骨料具有较高的活性,在再生混凝土中可以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并能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二次水化反应,从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矿渣再生骨料的颗粒形状、强度等指标受原始矿渣的质量、破碎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破碎工艺可以使矿渣再生骨料的颗粒形状更加接近天然骨料,从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workability。【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矿渣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表】常见矿渣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骨料类型密度(g/cm³)级配(%)压碎值指标(%)矿渣再生粗骨料2.85合格19.2矿渣再生细骨料2.65合格15.8矿渣再生骨料在再生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用以下公式简化表示:C-S-H凝胶该反应生成了更多致密的水化产物,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2)粉煤灰再生骨料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放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其主要成分是SiO₂、Al₂O₃、Fe₂O₃等。将粉煤灰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得到粉煤灰再生骨料。粉煤灰再生骨料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活性,在再生混凝土中可以起到微集料的作用,并能吸附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₂,促进二次水化反应,生成更多的C-S-H凝胶,从而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粉煤灰再生骨料的颗粒形状、强度等指标受原始粉煤灰的质量、燃烧程度、破碎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细度的粉煤灰再生骨料具有更好的活性,更能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性能。【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粉煤灰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表】常见粉煤灰再生骨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骨料类型密度(g/cm³)级配(%)火山灰活性(%)粉煤灰再生粗骨料2.41合格70.5粉煤灰再生细骨料2.31合格68.2粉煤灰再生骨料在再生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用以下公式简化表示:Ca(OH)₂该反应消耗了水泥水化产生的Ca(OH)₂,生成了更多的C-S-H凝胶,从而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在再生混凝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骨料选择和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本研究后续将对不同种类工业废渣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2.2再生混凝土原材料选择再生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直接关系到其最终性能表现,尤其是抗压强度和耐久性。本节将详细阐述再生粗骨料来源、技术指标以及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在保证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前提下,需综合考虑经济性、环保性以及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1)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是混凝土胶凝材料的核心,其品种及强度等级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指标满足国家现行标准要求。水泥用量主要依据目标抗压强度、水胶比以及再生骨料掺量等因素进行计算确定,旨在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强度发展。水泥的水化程度和离子活度是影响强度发展的关键因素,合适的水泥用量和品种能够有效激发再生骨料表面的特性,从而提升再生混凝土的整体性能。(2)水泥用量及水胶比水泥用量以及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参数,根据相关研究,水泥用量用C表示,水胶比用W/C表示。在进行再生混凝土制备时,水泥用量和水胶比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再生骨料的掺量、胶凝材料的活性等。一般情况下,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增加水泥用量或降低水胶比,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具体的水泥用量和水胶比选择需通过试验确定,以满足目标抗压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表】展示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水泥用量和水胶比的参考值。◉【表】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水泥用量和水胶比参考值再生骨料掺量(%)水泥用量(kg/m³)水胶比03000.45203200.43403400.40603600.38803800.35(3)砂率砂率是指混凝土中砂的体积占比,其合理的选取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工作性以及最后强度发展都有较大影响。再生混凝土的砂率选择除了考虑传统混凝土的砂率选择原则外,还需考虑再生骨料的特性,如颗粒级配、表观密度等。合适的砂率能够减小再生骨料引起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表】列出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的砂率建议值。◉【表】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砂率建议值再生骨料掺量(%)砂率(%)0352038404060428045(4)再生粗骨料再生粗骨料是由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等方法制备而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再生粗骨料的来源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桥面板等废弃混凝土。再生粗骨料的质量应满足以下要求:表观密度不宜大于2500kg/m³,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超过15%,含泥量不宜超过1.0%。此外再生粗骨料的颗粒级配也需要与天然粗骨料进行匹配,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工作性。(5)水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也有影响。本实验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用水,其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水的质量主要关注其pH值、含碱量以及硬度等指标。在再生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水的用量,以水胶比作为控制变量,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通过以上对再生混凝土原材料的详细选择,我们能够制备出满足目标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再生混凝土。后续章节将对不同原材料配比下的再生混凝土性能进行详细测试和分析。2.2.1水泥品种及用量确定在本研究中,水泥是再生混凝土制备的基础材料,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品种水泥在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确定了合理的水泥用量。研究选用了四种常见的水泥品种,分别为普通硅酸盐水泥(P·O32.5)、矿渣硅酸盐水泥(P·S32.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P·F32.5)以及高铝水泥(C3A)。不同品种的水泥具有不同的水化特性和微观结构,这将直接影响到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各水泥的性能指标如【表】所示。根据【表】中各水泥的性质,本研究综合考虑了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耐久性需求,并遵循“水泥品种选择多样化、水灰比控制严格、胶材比例调整”的总体原则,进行不同比例的水泥用量实验。通过正交试验与单因素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最优的结合比例及水泥用量。正交试验主要考察了水泥与骨料比例,水灰比以及外加剂的用量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了L9正交表,选取了三个因素,每个因素三个水平。具体因素与水平如【表】所示。经过正交试验计算,得到最优的组合是A1B3C2,即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0.4、外加剂掺量为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单一因素水泥用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结果如内容所示。内容不同水泥用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泥用量越大,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越大。且当水泥用量为380kg/m3时,其抗压强度达到最大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水泥用量超过一定量后,会导致混凝土出现开裂、收缩大等问题,从而对耐久性有不利影响。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兼顾经济性,本研究推荐在掺量为14%的条件下,水泥用量为350±20kg/m3。总体来说,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水泥及用量的确定,实现了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优化。在选择适合的品种和在优化用量后,可以为后续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可靠依据。2.2.2粉煤灰等掺合料的掺量优化为充分发挥粉煤灰等掺合料在再生混凝土中的作用,尤其是利用其火山灰效应改善混凝土的后期性能和耐久性,同时兼顾强度发展需求,对粉煤灰的掺量进行系统性的优化研究显得至关重要。掺合料的种类、掺量以及与水泥的复配比例直接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水化进程以及长期耐久性指标。在本研究中,重点考察了粉煤灰掺量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规律。根据相关文献调研与初步试验构想,设定了多个不同水平的粉煤灰掺量,形成了系列化的试验配方。在这些试验中,粉煤灰取代率(以等质量取代水泥计)选取了0%,15%,25%,35%和45%五个水平进行系统考察。不同掺量的粉煤灰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如内容所示。从内容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加,再生混凝土在早期(如3天、7天)的抗压强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主要归因于粉煤灰的活性较低,早期水化贡献较小,且替代了部分水泥导致早期胶凝材料总量和强度贡献率降低。然而当养护龄期延长至28天及以后,掺入25%及以上的粉煤灰试件,其抗压强度相较于未掺粉煤灰的基准组(0%掺量)反而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或降幅减缓。这表明粉煤灰的火山灰反应逐渐增强,生成的硅酸钙水合物第二水化物(C-S-H)凝胶进一步填充了孔隙,促进了微结构的致密化,从而对后期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了积极作用。【表】展示了不同粉煤灰掺量下再生混凝土28天抗压强度的发展情况。由表可知,掺入25%粉煤灰时,抗压强度相比基准组仅略有下降,而掺量达到35%时,强度则表现出明显提升,这可能得益于火山灰反应对孔隙结构的有效改善。继续增加掺量至45%后,强度增幅相对减缓,可能因为过多的粉煤灰导致水化速率进一步放缓或有效水化程度受限。综合考虑强度、成本及耐久性等因素,初步认为25%-35%的粉煤灰掺量范围对于改善本研究所采用的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综合性能具有较好的潜力。同样,粉煤灰掺量的变化对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亦具有显著影响。内容展示了不同掺量下再生混凝土在氯离子渗透试验(采用电通量法测试)中的表现。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提高,混凝土抵抗氯离子侵入的能力显著增强。未掺粉煤灰(0%掺量)的再生混凝土具有最高的氯离子通量值,表明其对钢筋的腐蚀风险较高。而掺入粉煤灰后,尤其是掺量为25%和35%的试件,其氯离子通量值均表现出显著下降,这说明粉煤灰的微细化效应和火山灰反应共同作用,有效降低了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了孔结构掺量为45%的试件虽然耐久性仍有改善,但增幅相对平缓。这揭示了通过优化粉煤灰掺量,可以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抵抗硫酸盐侵蚀、碳化以及钢筋锈蚀等耐久性问题。此外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其他耐久性指标,如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和抗碳化性能,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例如,根据文献资料和初步试验观察,适量掺入粉煤灰能够增大混凝土碳化所需的时间,并降低硫酸盐环境下的膨胀破坏程度。为更量化地描述粉煤灰掺量对性能的影响,可建立掺量与性能指标的数学模型。例如,对于28天抗压强度f28,粉煤灰等质量取代水泥掺量wf其中a,通过对不同粉煤灰掺量的再生混凝土进行系统试验研究,发现存在一个最优的掺量范围(在本研究中初步判断为25%-35%)。在此范围内,再生混凝土不仅能够保持可接受的早期强度,而且后期强度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其长期耐久性(特别是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和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后续研究将围绕此优化掺量范围,进一步探讨粉煤灰与其它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的复配效应,以及其对于再生混凝土长期性能(如120天、180天强度和耐久性)影响的深化研究。2.2.3外加剂的应用研究外加剂在混凝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对于再生混凝土而言,研究外加剂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其抗压强度,还有助于提高其耐久性能。以下为关于外加剂在再生混凝土中的详细研究。(一)外加剂的种类与功能再生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包括高效减水剂、超塑化剂、膨胀剂等。这些外加剂在提高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例如,高效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水灰比,增加其流动性并提升其硬化后的强度。超塑化剂则有助于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使其更加均匀。膨胀剂的应用则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提高其抗渗性和抗冻性。(二)外加剂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应用外加剂,可以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表展示了不同外加剂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单位:MPa):外加剂类型7天抗压强度28天抗压强度无外加剂X1X2高效减水剂X3X4超塑化剂X5X6膨胀剂X7X8从表中可以看出,此处省略了高效减水剂的再生混凝土在7天和28天的抗压强度都有显著提高。超塑化剂和膨胀剂的应用也有类似的效果,这说明外加剂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的力学特性。(三)外加剂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除了提高抗压强度外,外加剂还能显著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例如,膨胀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提高其抗渗性和抗冻性。此外高效减水剂和超塑化剂通过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也有助于提高其耐久性。在实际工程中,合理应用外加剂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性地增强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抗氯离子渗透等性能。(四)研究展望目前,外加剂在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种类外加剂的协同作用,以及它们在提高再生混凝土综合性能方面的潜力。此外关于外加剂的经济性、环境友好性及其长期性能的评价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2.3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是确保其性能优劣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再生骨料的品质、水泥砂浆的强度以及混凝土的工作性能需求。首先根据再生骨料中石粉的多少,合理选择水泥用量。石粉能够替代部分水泥,从而降低成本,但过少的石粉可能导致混凝土早期开裂。因此在保证工作性能的前提下,应选用适量石粉与水泥的配合比例。其次为了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常采用掺加矿物掺合料的方法。常用的矿物掺合料有硅灰、矿渣粉等。这些掺合料不仅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还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砂率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砂率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通过试验确定合理的砂率范围,使再生混凝土获得最佳的工作性能和强度性能。此外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还需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满足强度要求、保证工作性、兼顾经济性等。同时还需考虑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运输和浇筑方式等因素。以下是一个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示例表格:材料种类质量/千克比例再生骨料100065%-75%水泥40020%-30%矿物掺合料(硅灰/矿渣粉)8010%-20%水20010%-15%外加剂502%-5%2.3.1基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依据《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进行,旨在为再生混凝土的性能对比提供参照标准。设计过程中,以强度等级C40、设计坍落度(160±20)mm为目标,通过计算法和试配法确定最优配合比。原材料选取水泥: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28天实测抗压强度为48.5MPa,满足规范要求。细骨料:天然河砂,表观密度2650kg/m³,堆积密度1450kg/m³,细度模数2.8(属于中砂)。粗骨料:天然碎石,粒径5-20mm,表观密度2700kg/m³,堆积密度1520kg/m³,压碎指标8.5%。水:自来水,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外加剂: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减水率25%,掺量胶凝材料的1.2%。配合比计算步骤基准混凝土的配合比按以下步骤计算:确定配制强度(f_cu,0):f其中设计强度标准值fcu,kf计算水胶比(W/B):根据水泥28天抗压强度和回归系数,水胶比按下式确定:W其中水泥实际强度fce=48.5MPa,回归系数αW考虑耐久性要求,最终水胶比取0.42。确定单位用水量(m_w0):根据坍落度要求及粗骨料粒径,查表得单位用水量为185kg/m³。计算胶凝材料用量(m_b0):m计算砂率(β_s):根据粗骨料粒径和水胶比,砂率取35%。计算骨料用量:细骨料(砂)用量:ms0=β粗骨料(碎石)用量:mg0=1185基准混凝土配合比经试配调整,基准混凝土的最终配合比如【表】所示。◉【表】基准混凝土配合比(kg/m³)材料水泥砂碎石水减水剂用量44064011851855.28试配与验证按上述配合比制备试件,标准养护28天后测试抗压强度,实测值为46.8MPa,满足配制强度要求。同时坍落度实测为165mm,符合设计目标。因此该配合比可作为后续再生混凝土研究的基准组。2.3.2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案在再生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配合比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以下步骤来设计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原材料选择:首先,我们选择了具有良好再生性能的骨料和水泥作为主要原料。骨料的选择考虑了其粒径、形状及表面特性,以确保与新拌混凝土的兼容性。水泥则选用了符合环保标准的低硫或无硫水泥,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配合比设计原则:根据再生混凝土的特性,我们遵循了“减水剂优先”的原则,并结合“适量掺合料”的理念进行配合比设计。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了“适宜的坍落度”和“适当的硬化时间”,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强度发展。试验配比设计:通过多次试验,我们确定了几种不同的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方案。这些方案包括不同比例的再生骨料(如50%、60%等)与新鲜骨料的组合,以及不同种类的减水剂和掺合料的使用。性能评估:对于每一种确定的配合比,我们进行了抗压强度测试和耐久性评估。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使用60%再生骨料的方案表现出最佳的综合性能,既保证了混凝土的高强度,又保持了良好的耐久性。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再生混凝土的推荐配合比方案:再生骨料占比60%,水泥用量为总质量的40%,减水剂用量为总质量的1%。这种配合比方案既能满足工程需求,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再生材料的优势。2.4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测试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是其最终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确保再生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对其进行拌合物性能的系统性测试至关重要。本节将详细阐述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主要测试项目及方法。(1)搅拌时间对拌合物工作性的影响拌合物的流动性直接影响施工效率和混凝土的密实性,搅拌时间是影响拌合物工作性的重要参数之一。通过改变搅拌时间,可以探究再生骨料的掺入对拌合物流动性的具体影响。实验中,采用维卡仪(VICAT稠度仪)测试不同搅拌时间下拌合物的流动度,以流值作为评价指标。流值越大,表示拌合物的流动性越好。测试结果汇总于【表】。◉【表】搅拌时间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流动度的影响搅拌时间(min)再生骨料掺量(%)流值(mm)101801201602020022018030220320200从【表】可以看出,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值逐渐增大,表明流动性得到改善。再生骨料的掺入对拌合物的流动性有一定影响,但总体趋势一致。为了达到最佳的拌合物性能,建议搅拌时间控制在2-3分钟内。(2)灰浆体积分数对拌合物工作性和强度的影响灰浆体积分数(Water-CementitiousMaterialRatio,WC)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关键参数。灰浆体积分数的变化会影响拌合物的流动性和最终的力学强度。通过调整灰浆体积分数,可以探究其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具体影响。实验中,采用马氏漏斗(MarshConeTest)测试不同灰浆体积分数下拌合物的流动性,并记录坍落度。同时通过公式(2.1)计算拌合物的灰浆体积分数。◉【公式】灰浆体积分数计算公式WC其中:-Vcement-Vwater-Vcoarse-Vfine测试结果汇总于【表】。◉【表】灰浆体积分数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灰浆体积分数流动性(mm)28天抗压强度(MPa)0.2515030.50.3018028.00.3520025.5从【表】可以看出,随着灰浆体积分数的增加,拌合物的流动性逐渐增强,但28天抗压强度逐渐降低。这是因为灰浆体积分数的增加使得混凝土的密实度下降,从而影响了其力学性能。为了平衡流动性和强度,建议灰浆体积分数控制在0.30左右。(3)水胶比与拌合物性能的关系水胶比(Water-CementRatio,W/C)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和最终强度的重要参数。不同水胶比下,拌合物的流塑性和强度会有显著差异。实验中,通过改变水胶比,研究其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测试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结果汇总于【表】。◉【表】水胶比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水胶比流动性(mm)28天抗压强度(MPa)0.4513035.00.5016030.00.5518025.0从【表】可以看出,随着水胶比的增加,拌合物的流动性增强,但28天抗压强度显著降低。这是因为水胶比的增加导致混凝土的孔隙率增大,从而影响了其力学性能。为了平衡流动性和强度,建议水胶比控制在0.50左右。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受搅拌时间、灰浆体积分数和水胶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合理选择这些参数,以获得最佳的拌合物性能和最终的力学性能。2.4.1和易性测试与评价新拌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是其工作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搅拌、运输及浇筑过程的easeofhandling和施工效率。为了客观评价不同再生骨料掺量及配合比下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本研究参考并采用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中关于维勃稠度(Vee-BeeConsistancy)和坍落度(Slump)的测定方法。基于再生骨料的特性,如颗粒形状、表面粗糙度和引入的空气等,对和易性的影响,选取维勃稠度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并对部分配合比在条件允许下辅以坍落度法进行对比。(1)维勃稠度法维勃稠度法适用于骨料粒径不大于40mm、含气量不大于5%的混凝土拌合物。测试采用标准维勃稠度仪进行,其原理是测定标准锥体沉入新拌混凝土内一定深度时所需的时间(以秒计)。维勃稠度值越小,表示拌合物越稠,内摩擦力越大,流动性越差;反之,维勃稠度值越大,拌合物越稀,流动性越好。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测试步骤简述如下:将标准维勃稠度仪的圆模cậpnhật干净并固定在振动台上。在搅拌锅中将混凝土拌合物进行二次搅拌。立即将拌合物装入圆模内,并在middle位置放入振动台,启动振动,同时启动物秒表。继续振动,直至标准锥体沉入混凝土并抵达底部标志线(距离试模基准面50mm)。停止计时,读取并记录沉入时间,即维勃稠度值(VB),精确至0.5秒。同时观察拌合物表面是否有严重泌水或离析现象。重复测试2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2)坍落度法对于需要更大流动性或采用自密实混凝土等特殊施工工艺的情况,坍落度法也是常用的和易性评价方式。该测试通过测量标准圆锥体在自重作用下从装满混凝土的筒中自由落下的高度来评定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坍落度值(以mm计)表示拌合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形能力。坍落度值越大,表示流动性越好。采用坍落度法时,主要测试步骤包括:准备一个倒置的截锥形金属筒(标准尺寸:底口直径200mm,顶口直径100mm,高300mm)。将筒平稳地置于坚实水平面上,筒内壁和底面需润湿。将混凝土拌合物均匀地分层填装至筒内,每层约装1/3高度,并每层用标准捣棒插捣25次(插捣点分布均匀)。刮除多余拌合物,使其与筒顶齐平。缓慢垂直提起筒子,同时用秒表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混凝土拌合物在失去支撑后坍落的垂直高度(即坍落度值)。评价拌合物是否发生离析。当坍落度值过大(如超过300mm)且发生离析时,可测量其扩展度(Spread)来更全面地描述其流动性。(3)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无论是维勃稠度值还是坍落度值,均需结合工程要求和施工便利性进行解读。根据测定结果,将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划分为若干等级,如:干硬性、半塑性、塑性及大流动性等。本研究中,主要依据回收砂浆或按预定掺量掺入普通砂石混合后的拌合物试块,结合实际情况设定目标维勃稠度范围(例如,目标值在15-25秒之间,表示适中的工作性),或对照工程实践中广泛接受的坍落度数值范围进行评价。和易性测试结果不仅反映了当前的配合比设计是否易于施工,也为其后续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例如,若维勃稠度值过高,可能导致施工困难、效率低下;值过低则可能增加搅拌和泵送阻力,甚至影响密实度。因此选择一个既满足施工要求又保证内部质量的平衡点是配合比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2.4.2稠度测试与评价在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中,稠度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能参数,它直接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质和物理力学性能。常用的稠度测试方法主要包括维卡仪稠度测试、坍落度测试等。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提供相应的评价标准。1)维卡仪稠度测试维卡仪稠度测试是通过将一定量的混凝土拌合物置于已设定温度的环境中,在标准测量时间内用维卡仪测量其沉入深度,以此评定混凝土的稠度。2)坍落度测试坍落度测试是测定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一种方法,通过测量标准坍落度筒内的混凝土坍落度,评估其稠度,长达试验搅拌均匀。通常,坍落度越大,表明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越好。为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对于不同浓度的混凝土试样,应当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进行对比测试,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评价,可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可信的稠度数据。下表为维卡仪稠度与坍落度的一般对照标准:维卡仪稠度(mm)高流动性>200适宜流动性150–200低流动性100–150极低流动性<100絮状表格和公式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档的专业性,而且便于读者直接理解和比较不同的稠度状态。三、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为了系统评估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耐久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室内试验,重点考察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相同的配合比设计,仅改变再生骨料的掺量,以0%、20%、40%、60%和80%五种取代率进行分组。再生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0%取代率)包括水泥、水、天然骨料和普通砂,各项材料的质量和密度均严格按照相关规范选取。再生骨料来源于废弃混凝土的破碎筛分,其物理指标(如【表】所示)符合工程应用标准。3.1试验方法3.1.1试件制备将所有原料按照预设比例混合均匀,然后用振动台振实,确保试件密实无空隙。每个组别制备不少于6个100mm×100mm×100mm的立方体试块,用于测试抗压强度。试块在标准养护条件下(温度22±2℃,湿度95%以上)养护7天和28天,之后进行抗压强度测试。3.1.2抗压强度测试采用标准的抗压试验机,按照GB/T50081—2019《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进行测试。将养护期满的试块置于试验机压板中心,加载速率控制在0.3MPa/s~0.5MPa/s,记录破坏荷载及破坏形态。抗压强度(f)计算公式如下:f其中P为破坏荷载(kN),A为试块受压面积(mm²)。每个组别的抗压强度取3个试块的平均值,结果以MPa表示。3.2结果与分析【表】展示了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逐渐降低。在7天龄期,当取代率为0%时,抗压强度最高,达到38.2MPa;而取代率达到80%时,强度降至24.5MPa,降幅约36.8%。28天龄期时,基准组的抗压强度提升至46.7MPa,再生骨料取代率为80%时强度为30.2MPa,降幅仍较为显著。【表】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MPa)再生骨料取代率(%)7天抗压强度28天抗压强度038.246.72035.642.54032.138.96028.434.38024.530.2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再生骨料的强度和密实度低于天然骨料,导致混凝土基体结合力减弱。尽管再生骨料中仍残留部分水化产物,但其整体性能仍无法完全替代天然骨料。然而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仍有一定提升,表明其在长期使用中的耐久性仍较好。3.1试验方案设计为系统探究再生骨料掺量、养护条件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及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并结合前期调研结果,精心设计了系统的试验方案。该方案主要涵盖再生骨料类型选择、基本配合比设计、再生骨料掺量梯度设置、试验分组及成型工艺等关键内容,旨在通过科学的试验设计获得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的试验数据。(1)再生骨料选择试验采用专门回收的废弃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粗骨料(RecycledAggregate,RA)和再生细骨料(RecycledFineAggregate,RFA),对其基本物理力学Properties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参见附录B)。选择时充分考虑了再生骨料的级配、粒形、强度等级等指标,以确保试验结果的普适性和可比性。再生粗骨料的颗粒级配需满足目标再生混凝土的级配要求,其质量需符合相关标准。(2)基本配合比设计基准混凝土(ControlConcrete,CC)及再生混凝土(RecycledAggregateConcrete,RAC)的基本原材料选择包括水泥(应符合GB175标准)、水、普通砂(天然细骨料)、粗骨料(天然粗骨料与再生粗骨料混合使用)、外加剂(如高效减水剂)等。基准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