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分析_第1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分析_第2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分析_第3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分析_第4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课例分析——基于语用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一、课例背景与教材解读《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语文要素聚焦“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时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修辞描绘西沙群岛的风景美与物产丰,既承载“写景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也为“围绕一个意思写”的习作训练提供范例。三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文本感知能力,但对“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景物特点”的认知尚浅,需在教师引导下从“理解语言”走向“运用语言”。二、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分解(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写“富、优”等生字,掌握“五光十色、成群结队”等词语的意思及用法;2.能借助关键语句(如“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概括段落或全文主要内容;3.学习“总分”构段方式,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对表现景物特点的作用,尝试模仿运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圈画关键词+朗读品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与富饶;2.在小组合作中梳理“海面—海底—海岛”的观察顺序,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教学过程的实践与解析(一)情境启思:以“美”入境,唤醒探究欲教师播放西沙群岛航拍视频(阳光、海浪、珊瑚、海鸟交织的画面),伴随轻柔海浪音效,引导学生观察:“视频里的地方像不像童话仙境?它是我国南海的明珠——西沙群岛。今天,我们跟着文字探寻它的秘密。”随即板书课题,提问:“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西沙群岛哪里富饶?风景有多美?”等问题,教师整理为学习任务单,为后续学习锚定方向。设计意图:视听情境激活生活经验与想象,将“好奇心”转化为“探究欲”;问题链生成体现“学为中心”,让学习目标从“教师给予”变为“学生发现”。(二)初读梳理:抓“纲”悟形,搭建文本框架1.自主朗读,扫清障碍: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与难读句。教师针对“瑰丽(guīlì)、蠕动(rúdòng)”等正音,结合字理(“饶”左“饣”表食物丰,右“尧”表音,引申为“富足”)讲解“富饶”,帮助理解词义。2.聚焦关键句,感知结构: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找出概括全文的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追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写‘美’与‘富’?”学生小组讨论后,梳理出“海面—海底—海岛”的写作顺序,教师板书“总—分—总”思维导图,直观呈现结构。实践反馈:学生对“总分结构”的认知从模糊到清晰,但部分学生混淆“段落大意”与“关键句”。教师通过对比“‘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写了什么?和中心句有何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关键句既统领段落,也支撑中心句”,突破认知难点。(三)精读品悟:析“语”悟道,落实语用训练1.品“海水之美”:从“现象”到“表达”出示句子:“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引导思考:“五光十色”能换“五颜六色”吗?(对比“五光十色”含“光泽”意,体会海水因地形、珊瑚反射的灵动之美);为何用“一块块、一条条”而非“一片”?(结合“交错”,感受色彩层次变化,体会语言精准)。学生带体会朗读,教师指导语调(重读色彩词,轻读“交错着”,体现画面灵动)。2.悟“海底之富”:从“修辞”到“迁移”针对“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一段,设计“三步学习法”:找修辞:圈出比喻句,分析“珊瑚”与“花朵、鹿角”的相似点(形态);仿表达:用“有的……有的……”仿写(如“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有的像____,有的像____”);悟情感:从“懒洋洋、挺威武”等拟人表达中,体会作者对海底生物的喜爱。课堂生成:学生仿写出现“有的像奔跑的骏马,有的像沉睡的狮子”等精彩表达,但也有学生将“海参蠕动”描述为“慢吞吞地爬”。教师顺势引导:“‘蠕动’和‘爬’有何不同?联系海参软、慢的特点,‘蠕动’是不是更准确?”让学生在辨析中提升语言准确性。(四)语用迁移:由“读”到“写”,实现能力转化创设任务:“学校‘四季美景’摄影展需要文字介绍,你能模仿课文写法,为校园‘小花园’或‘操场一角’写一段介绍吗?要求:①围绕一个意思(如‘小花园的花真美’);②用上1-2种修辞;③尝试用‘有的……有的……’。”学生独立写作后,开展“美文漂流”:小组内传阅习作,用“我喜欢____句,因为____”互评。教师选取典型习作(如“操场的柳树真美,有的枝条像绿色的丝带,有的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全班点评,肯定优点并建议“能否给柳树加动态描写,让画面更生动?”设计意图:将课文语用要素(总分结构、修辞、句式)转化为真实写作任务,通过“写—评—改”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实现“理解到运用”的跨越。(五)总结拓展:由“文”及“情”,深化文化认同1.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板书,用“今天我们____(梳理结构、品析语言、仿写练笔),发现西沙群岛的美,更发现了作者____(热爱祖国)的情感”的句式总结,整合知识与情感。2.课外延伸:推荐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对比写作手法;鼓励用“照片+文字”记录家乡美景,参与班级“祖国山河美”展览。四、教学亮点与反思(一)亮点:语用训练的“梯度化”落实1.目标梯度:从“理解关键语句”到“模仿修辞句式”,再到“独立运用结构写作”,符合“感知—模仿—创造”的语言学习规律;2.活动梯度:初读“找结构”、精读“析语言”、练笔“用方法”,环节层层递进,避免语用训练“碎片化”;3.评价梯度:从“朗读评价”(读准、读美)到“习作评价”(结构、修辞、情感),评价维度随学习进程逐步丰富。(二)不足:学习支持的“精准性”待提升1.小组合作深度不足:部分小组“梳理观察顺序”时依赖教师提示,自主探究思维含量低;2.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学困生“修辞仿写”出现“比喻不贴切”(如“珊瑚像小伞”),教师个别指导不及时;3.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西沙群岛是我国领土”的政治内涵渗透较浅,可结合“海洋权益”时事增强课程思政自然性。五、教学启示与改进建议(一)优化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实效”设计“阶梯式任务单”,如梳理观察顺序时,先提供“海面、海底、海岛”关键词卡,让小组先“分类匹配”段落内容,再“推导顺序”,降低思维难度;明确角色分工(记录员、发言人、质疑者),确保全员参与。(二)关注个体差异:从“统一”到“分层”针对学困生,设计“修辞模仿卡”(提供“本体+喻体”示例,如“珊瑚—花朵/鹿角”,让学生模仿填空);为学优生提供“创意写作任务”(如“用不同结构写西沙群岛,如‘分总’或‘并列式’”),满足不同层次需求。(三)深化文化渗透:从“隐性”到“显性”拓展环节播放“中国海军守护西沙”短视频,结合课文最后一句“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引导思考:“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离不开什么?”自然渗透“国土守护”责任意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