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_第1页
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_第2页
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_第3页
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_第4页
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针灸基础知识复习提纲一、理论基础篇(一)阴阳五行与针灸应用针灸的阴阳属性贯穿经络、腧穴、病症及治法: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背部,阴经循行于内侧、胸腹;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腧穴补泻亦分阴阳(如阳虚证多用灸法,实热证多用针刺泻法)。五行学说指导选穴,如肝属木,肝病可取太冲(木经木穴)、行间(木经火穴,“实则泻其子”),或依五行生克调整脏腑关系(如脾虚生湿,取脾经“母穴”太白<土经土穴>补之,佐以肺经“子穴”尺泽<金经水穴?不,肺经属金,尺泽为合穴属水,金生水,此处应为“培土生金”,取脾经、肺经穴同用)。(二)脏腑经络与气血津液1.脏腑-经络联系: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如心经病变见上肢内侧痛),针灸通过调节经络气血以调脏腑(如胃病取足三里<胃经合穴>、内关<心包经络穴,“内关通阴维,阴维主心胸胃”>)。2.气血津液调节:针灸通过“调气行血、补虚泻实”发挥作用。气滞血瘀证用针刺泻法、点刺放血(如瘀血头痛取膈俞刺络);气血不足证用灸法、补法(如脾虚血亏取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血)。二、经络系统篇(一)十二经脉核心规律1.循行分布:手经行上肢,足经行下肢;阳经分布于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阴经分布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2.表里与流注:表里经互为络属(如肺经与大肠经相表里,临床可“表里配穴”,如肺病取太渊+合谷);气血流注依“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循环,构成“子午流注”理论基础。(二)奇经八脉功能与应用督脉为“阳脉之海”,主治神志、热病、腰骶背头项病(如大椎退热、命门温阳);任脉为“阴脉之海”,主治胞胎、胸腹病(如关元培元、中极调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失调致月经不调,可取三阴交、太冲;带脉“约束纵行诸经”,失固致带下,可取带脉、关元。(三)经别、经筋、皮部经别:加强表里经、脏腑与头面联系(如足少阳经别“走胆、出胁,系目系”,治眼疾可配足少阳经穴);经筋:主“束骨利关节”,病则“筋急”“筋纵”(如足太阳经筋病见项背腰腿痛,可取局部经筋刺法);皮部:十二皮部对应十二经脉,可通过皮部色泽、压痛判断病位(如肺经皮部病见皮肤瘙痒,用皮肤针叩刺肺经皮部)。三、腧穴知识篇(一)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归属于十二经及任督二脉,有固定位置、归经(如合谷<大肠经>、太溪<肾经>);奇穴:有特定名称、位置,未归入十四经(如四缝治小儿疳积、腰眼治腰痛);阿是穴:无固定名称,以痛点为穴(如扭伤局部压痛点,体现“以痛为腧”)。(二)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脐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2.体表标志:固定标志(如膻中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活动标志(如听宫在耳屏前,张口呈凹陷处);3.手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1寸)、中指同身寸(1寸)、横指同身寸(“一夫法”,3寸);4.简便取穴:垂手屈肘,中指端取风市;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端取列缺。(三)特定穴系统(核心考点)1.五输穴:十二经各有井、荥、输、经、合穴,依“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主治,且有五行属性(如肺经井穴少商属金,荥穴鱼际属火),可依五行生克补泻(如肝虚补曲泉<肝经合穴,属水,水生木>,肝实泻行间<肝经荥穴,属火,木生火>)。2.原络穴:原穴为脏腑原气输注处(如太渊为肺原穴),络穴为表里经联络处(如列缺为肺络穴,通大肠经)。原络配穴法用于表里经同病(如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络穴偏历,治肺与大肠同病)。3.郄穴:十二经及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各有郄穴,主治急性病症(如肺郄孔最治咯血,胃郄梁丘治急性胃痛)。4.俞募穴: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如肺俞、脾俞),募穴为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如中府为肺募,章门为脾募)。俞募配穴法用于脏腑病(如肝病取肝俞+期门)。5.八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主治相关脏腑组织病(如血证取膈俞,筋病取阳陵泉)。6.八脉交会穴:8个腧穴分通奇经八脉,两两配伍(如内关<阴维>+公孙<冲脉>,合治心、胸、胃疾;后溪<督脉>+申脉<阳跷>,合治目内眦、颈项、耳、肩疾)。7.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如胃下合足三里,大肠下合上巨虚,小肠下合下巨虚),主治腑病(如便秘取下巨虚,痢疾取上巨虚)。四、刺法灸法篇(一)毫针刺法1.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短针,如太冲)、夹持进针法(长针,如环跳)、提捏进针法(皮肉浅薄处,如印堂)、舒张进针法(皮肤松弛处,如腹部)。2.行针与补泻:基本手法(提插补泻:重插轻提为补,重提轻插为泻;捻转补泻:角度小、频率慢为补,反之为泻);辅助手法(循、弹、刮、摇、飞、震颤,增强针感)。3.补泻手法:单式补泻(如烧山火:三进一退,重插轻提,出针揉按;透天凉:一进三退,重提轻插,出针不揉按);复式补泻(如阳中隐阴、阴中隐阳);迎随补泻(顺经进针为补,逆经为泻);呼吸补泻(呼气进针、吸气出针为补,反之为泻)。(二)灸法与拔罐1.艾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治顽疾,无瘢痕灸治虚寒证);间接灸(隔姜灸治寒证、呕吐,隔蒜灸治痈肿,隔盐灸治虚脱,隔附子饼灸治阳虚)。艾条灸:温和灸(悬灸,治慢性病);雀啄灸(一上一下,治急性病、昏厥);回旋灸(左右旋转,治风湿痹痛)。温针灸:针柄套艾绒燃烧,治寒湿痹痛。2.拔罐:火罐法(闪火、投火、贴棉)、水罐法、抽气法,主治痹证、痛证、感冒等。皮肤过敏、溃疡、孕妇腹部禁用。(三)其他针法三棱针:点刺(十宣放血治高热)、散刺(豹纹刺治瘀血)、挑刺(治痔疾);皮肤针:梅花针叩刺,轻叩治虚证、皮肤病,重叩治实证、疼痛;电针法:毫针接电针仪,连续波治瘫痪,疏密波治痛证,断续波治肌肉萎缩;耳针法:选耳穴(如肾、肝、神门),用毫针、压丸、埋针,主治失眠、痛经等。五、临床应用篇(一)辨证论治原则针灸辨证需结合经络辨证(如偏头痛属少阳经,取率谷、风池)、脏腑辨证(如胃痛属脾胃虚寒,取中脘、足三里、脾俞)、气血辨证(如瘀血头痛,取膈俞、血海)、八纲辨证(如寒证用灸法,热证用刺络)。(二)配穴方法(临床核心)1.近部配穴:病变局部/邻近取穴(如眼病取睛明、球后);2.远部配穴:经络远端取穴(如胃痛取足三里,属胃经远端);3.表里经配穴:表里经穴位配合(如肺病取太渊+合谷,肺与大肠相表里);4.子母补泻:虚证补母穴,实证泻子穴(如肝虚补曲泉<木经水穴,水生木>,肝实泻行间<木经火穴,木生火>);5.俞募配穴:背俞穴+募穴(如肾病取肾俞+京门);6.八脉交会配穴:如失眠取内关<阴维>+公孙<冲脉>(心、胸、胃疾)。(三)典型病症针灸治疗(举例)1.中风(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肝阳暴亢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加丰隆、合谷。2.面瘫: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太冲;风寒加风池、列缺,风热加曲池、外关。3.腰痛:主穴大肠俞、阿是穴、委中;寒湿加命门、腰阳关,瘀血加膈俞、委中刺络,肾虚加肾俞、太溪。六、复习技巧与考点提示(一)易错点辨析经络循行方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足三阴经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特定穴应用:八脉交会穴配对(内关-公孙,外关-足临泣,后溪-申脉,列缺-照海);原络配穴为“表里经原穴+络穴”(如肺经原穴太渊+大肠经络穴偏历)。(二)记忆方法歌诀记忆:十二经脉流注歌“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案例联想:“肚腹三里留”(足三里治胃痛),“腰背委中求”(委中治腰痛),“头项寻列缺”(列缺治头痛项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