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
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
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
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其中后四篇
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
一、语音
食si衣yi为wei亡wu著zhu縻linsheng耘yiln给j
I称chen鬻y€i奇ji曳y4编gao好恶haowu乖违wu裸xi
e塞sdi下
二、文字
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辗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媛/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媛。
嗨/歆其能耕者不过百晦。
重点掌握:
三、词汇
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
四、语法
词类活用:
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食、衣,名词用如动词)
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务民于农桑。(务,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薄赋敛,广蓄积。(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⑥养孤长幼在其中。(长,动词的使动用法)
⑦乘坚策肥。(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
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
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
一、语音
曩nang噩pi悒yi懵can诟gou辇nian毂gtitd旃zha
n沫hui卷quan怛dd睚yd眦zi沮jtiPMtui但er圜huan
菱you赭zhe缥lei触xie倜ti傥tang愠yunIWge剌la
二、文字
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卒卒/猝猝“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指/T旨“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
责/债"则仆偿前辱之责”
罔”及罪至罔加”
通假字:噩/疲“仆虽噩鸳,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脩/修“脩身者,智之符也。”
常/尝“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
以/已“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及以至是”
徇/殉“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媒/酶“随而媒孽其短”
孽/巢“随而媒孽其短”
旃/也“旃裘之君长咸震怖”
训/屈“其次训体受辱”
剔/剃“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枪/抢"见狱卒则头枪地”
摩/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异体字:强/强“横挑强胡”
想/诉“谁可告想者”
绑/阱"及在槛驿之中”
应/厄“仲尼尼而作《春秋》”
三、词汇
望、尤、薄、阙然、懵、诟、夫、搴、厕、|«茸、咸、沫、怡、款款、睚眦、沮、
H、饵、比、婴、弓鱼、恨、文采、倜傥、应、网罗、稽、弥、忽忽、直、剌谬、
曼、俭、爱、惜(怜)、反、彳复、要
四、语法
词类活用:
①欲以广主上之意。(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②重施行于士大夫。(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③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动用法)
一般掌握:
常用虚词:之、以、于、而、务、其、已
语序:①谁为为之?(宾语前置)
②而仆又但之蚕室,重为天下笑。(宾语前置,用“之”复指)
《苏武传》
-、文字方面
1、“少以父任,兄弟立立为郎。”
垃——并,异体字,副词,一起,都。
2、“凿地为坎,置媪(yu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蹈(tdo)——招,通假字,叩,轻轻敲打。
3、“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察。”
S——>(医),异体字,医生。
4、“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女——汝,古今字,第二人称代词,你。
5、“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畔——叛,通假字,背叛。
6、“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县——悬,古今字,悬挂。
7、“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见——现,古今字,表现。
8、“伏剑自刎。”
伏——服,通假字,用。
9、“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舲。”
般——船,异体字。
10、“请毕今日之雕,效死于前。”
O——欢,通假字。欢叙之情。
11、”因泣下需衿,与武决去。”
需衿——沾襟,异体字,意思是眼泪把衣襟都打湿了。
决一一诀,古今字,辞别。
12、“武闻之,南簪号哭,欧血。”
簪——向,古今字,面向。
欧----呕,古今字,吐。
13、”此陵宿昔之所不能忘也。”
宿昔——夙夕,通假字,早晚。
14、”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以——已,通假字,已经。
物——物(mo),通假字,死。
15、”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强——强,古今字。
二、词汇方面
1、“稍迁至移(yi)中厩监。”
稍:副词,逐渐。
迁:升迁。
2、“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连:连续,不停止。
窥观:窥探,观察。
3、“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辈:批。
当(dang):抵挡,对等。
4、“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赂:赠送财物。
5、“单于益骄。”
益:副词,渐渐。下文“武益愈”,“益”为同样用法。
6、“维(gou)王者,……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泥野侯没胡中。”
没:陷落。
7、“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
候:看望,拜访。下文“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同此义。
8、“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货物:财物。
9、“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发:泄露,败露。
状:情况。
10、”虞常果引张胜。”
弓I:牵引,指供出。
11、“武气绝,半日复息。”
息:气息,呼吸。
12、“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决罪犯。
13、”副有罪,当相坐。”
相坐:相连坐,一人犯罪,亲属也要连带受罚。
1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轼(di),抵乳乃得归。”
乳:动词,生育。
15、“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厄:穷困。
16、”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问。
17、“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yu)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台阶。
触:撞。
18、“陵始降时,忽忽如狂。”
忽忽:迷惘恍惚,若有所失。
1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没有。
夷灭:灭族。
20、”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镀,诚甘乐之。”
效:献出,报效。
21、“子卿,壹听陵言。”
壹:副词,一定,务必要。
22、”自分已死久矣。”
分(最n):料定,认定。
23、“武闻之,南乡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
临(lin):特指哭悼死者。
24、“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25、“陵虽弩怯,令汉且贵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
盟。”
贯(shi):赦免,宽大。
庶几:差不多,也许。
26、“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戮:耻辱。
27、“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
复:免除徭役及赋税。
《逍遥游》
一、文字方面
1、“北冥有鱼,其名为鳗。”
冥——溟,古今字,海。
2、“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辩——辨,通假字,分别,分辨。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辩——变,通假字,变化。
5、“小知不及大知。”
知——智,古今字,才智。
6、“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知——智,古今字,才智。
7、“旬有五日而后反。”
有——又,通假字。
反一返,古今字,返回。
二、词汇方面
词义: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奋发,用力。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动,运行。
徙,迁移。
3、“《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4、“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搏(tudn):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联绵词,即飕,旋风。
5、“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气息,这里指风。
6、“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有生命的物质。
7、“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迭音词,深蓝色。
极,尽头。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者。”
斯,贝U,就。
培,凭,乘着。
天阕(yaoe):双音联绵词,阻断,阻挡。
9、“我决起而飞,抢榆防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决(xue):迅速的样子。
抢(qiang):触,碰。
控:投,掉下。
10、“适莽苍者,三浪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到...去。
莽苍:叠韵联绵词,郊野的颜色,这里代郊野。
果然:充实饱满的样子。这里指腹饱。
宿:头天晚上。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指示代词,这。
虫:在古代汉语中可作为动物的通称,这里指蜩与学鸠。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寿命。
1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匹:相比。
14、“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广:指宽度。
修:长。
1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绝:横穿过。
且:时间副词,将。
16、“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一人之高为一仞,约合七、八尺(古尺)。
17、“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效:授予。
比(bi):合。
征:信。
18、”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形容词“犹”加词尾“然”,神态轻松的样子。颠:跌倒。
19、“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举:范围副词,全。
劝:鼓励。
力口,程度副词,更加。
沮,懊丧。
20、“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
泠然:形容词“泠”加词尾“然”,轻妙的样子。
2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致:使……来到,招致。
数数(shud)然:形容词“数数”加词尾“然”,拼命追求的样子。
22、“此虽免乎行,犹有所侍者也。”
侍:凭藉,依靠。
多义字的词义分析:
其
可以用作代词,可以用作语气词。
1)“其”作代词,充当定语,相当于“他(她、它)的”,或表复数。
本篇课文的例句有:
“北冥有鱼,其名为鲤。”——“其”,它的。
有时“其”出现在谓语前,但这时“其”并不是主语,而仍然充当定语,
它的作用相当于“主语+之”,由此构成一个类似主谓结构中间加“之”取消独
立性的情况。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负大舟”相当于“水
之负大舟”,充当“无力”的主语。
“奚以知其然也?”——“其然”相当于“它们的这样的情况”。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其自视”相当于“鹏之自视”。
2)“其”作语气词,表揣测语气,可用于选择问句中。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带有“大概”的
意味。
之
可作动词、代词、连词
1)“之”作动词,表“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之”作代词,多用作宾语,也可作定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阙者。”——“之”在否定句中充当宾语而前置。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之”在双宾语结构中充当间
接宾语。
充当定语的例子有:
“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即“这两个小生物”。
3)“之”作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使主谓结构转变成名词性词组。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连接主语“鹏”和谓语“徙于南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接主语“水”和谓语
“积”。
三、语法方面
1、宾语前置句式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阕者。”
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天网”的宾语而前置。
(2)“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知”的宾语而前置,“何知”即“知道什么”。
(3)”奚以知其然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4)“彼且奚适也?”
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适”的宾语而前置。“奚适”即到哪里去。
(5)“彼且恶乎待哉?”
疑问代词“恶”(相当于“何”)充当介词“乎”(相当于“于”)的宾语
而前置。这句的意思是,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呢?
2、习惯句式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或作“何以……为”,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哪里用
得着……呢?为”是句末表疑问语气词。
(2)“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不亦……乎”是表反问的习惯句式,意为“不是很……吗","岂不……
吗”。
《秋水》
一、文字方面
1、“两禊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辩——辨,通假字,辨别。
2、“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tl)米之在大仓乎?”
大一太,古今字。
3、“井靠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蛙,异体字。
4、”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比一庇,通假字,寄托。
5、“人卒九州。”
卒——萃,通假字,聚集。
6、“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豪——毫,通假字,毫毛。
二、词汇方面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河:黄河。
2、“两旗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禊(si):水边。
渚(zhti):水中的小块陆地。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叠韵联绵词。迷惘直视的样子。
4、“野语有之日。”
野语:词组,俗语。
5、“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穷:尽,走到尽头。殆:危险。
6、“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语:谈论。
笃:固定,拘限。
7、“今尔出于崖浅,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丑:浅陋。
8、“尾闾(1U)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泄:排放。
已,停止。
虚:空,尽,这里指水流尽。
9、“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未尝:副词,从来没有过。
10、“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
中国:复合词,指黄河流域一带,处于九州之中部。
1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连:连续,这里指继承帝业。
任:担负,承担,“任士”指担负职业的人。
12、”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向:先前,刚才。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方。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少,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4)“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多,“自多”即自以为是,有自我满足,自
我夸耀的意思。”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同上
例。
2、宾语前置句式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莫己若”是否定句中代词“己”充当动词“若”的宾语而前置。“我之谓也”
句,动词“谓”的宾语“我”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3、被动句式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并和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于”
的被动句式,被大方之家取笑。
(2)“井会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
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的被动句式,意为“被时地所限制”,“被时节所拘限”,“被所受的教育所束
缚”。
《五蠹》
一、文字方面
1、古今字
⑴“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说——悦感到喜悦。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斯。”
采----株栋木。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庸——W雇工
(4)“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仕做官
2、异体字
⑴“民食果菰蟀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蟀----蚌
⑵“故^岁之春,幼弟不”
育襄——饷供给食物
3、通假字
⑴“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脩——修学习
⑵“茅茨不翦,采椽不蜥。”
翦——剪修剪
⑶“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窦——渎水沟
⑷“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橐——投靠,依附
⑸“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上——尚崇尚
二、词汇方面
1、“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胜:承受得起,经得起。
2、“有圣人作,措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起来,兴起。播:架起,搭起。
3、“民食果菰蟀蛤。”
果菰:木本植物结的果叫果,草本植物结的果叫菰。
4、“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
臭:气味。恶臭:难闻的气味。
5、“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化:改变,消除。
6、“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稣禹决渎。”
决:疏通水道。
7、“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望,要求。法;效法。常可:指永久不变的办法。可:相宜,适用。
8、“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论:考虑,研究。事;情事,情况。备:措施。
9、“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株:树桩。走:跑。
10、,,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放下。冀:希望。
11、“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事力:使用劳力。养:给养,生活资料。
1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
厚:重。行:施行。
13、“而民自治。”
治:治理得好,政治上安定,与“乱”相对。
14、“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大父:祖父。
15、“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斯。”
茅茨:盖房子的茅草、芦苇。采椽:栋木做的椽子。蜥:砍削,这里指加工
整理。
16、“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监门:看门的人。服:穿的。养:给养,这里指吃的东西。亏:减损,少。
17、“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宙以为民先。”
身:亲自。先:动词,带头,做出表率。
18、“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去:离开。脱离。臣虏:同义词连用,都指奴隶。
19、“故^岁之春,幼弟不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岁:荒年。
20、”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
易:轻视。
21、“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鄙:贪鄙。
22、“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诛:惩罚。戾:暴虐。称俗:适应习俗。
23、“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厚:多,充分。行武:使用武力。
24、“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修教:整治德教。干:盾。戚:斧。
25、“子言非不辩也。”
辩:言辞动听。
26、”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
去:距离,离开。门:指鲁国都门。
27、”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持:保有,保卫。
28、“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
息:止,废弃。循:依照,凭借。敌:抵御。万乘:拥有万辆兵车,用来代
替武装力量强大的国家。
29、“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得:能够。行:施行。
3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句中的“政治”为两个词的临时连用,“政”是名词,指先王的政治措施,
“治”为动词,治理。
3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丈夫”,复合词,成年男子的通称。
32、”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为两个词连用,“地”,土地,名词,做主语;“方”是“……见方”
33;之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所以”,介词“以”和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在这里表示行为的方法、
依据。
三、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
(1)“而民说之,使王天下。”
“王”,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做王,统治。
(2)“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鲸禹决渎。”
“大水”为名词性词语活用为一般动词,发大水。
(3)“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美”,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美。
(4)“禽兽之皮足衣也。”
“衣”,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穿。
(5)“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雷以为民先。”
“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6)“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多”,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多,即称赞的意思。
(7)“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禁驾,故人重之。”
“重”,形容词用作意动,以……为重,看重。
(8)“夫山居而谷汲者,腰腌而相遗以水。”
“Ill”、“谷”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9)“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泽”,名词做状语,表示处所。
(10)“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食”,动词的使动用法,给……吃。
(11)“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
前“重”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
(12)“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王”,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作王。
2、宾语前置句式
(1)“是以仁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2)“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是以”,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而前置。
第二部分:本课程古汉语常识及语法部分部分的重难点有:词类活用、
古汉语代词知识、古汉语介词知识、古汉语连词知识、古汉语判断句、
古汉语被动句和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
(-)古代汉语的词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
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们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本是形容词,但是在这里充当谓语动词,意思
是染绿了。这是诗人为了修辞表达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临时性的手法。从古代汉
语的角度来说,形容词“绿”在此活用为动词。
(三)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语法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是经常性的而
不是临时的。因而这个词同时兼属不同的词类。
“甘其食,美其服。”——“食”为名词,食物。
“公赐之食,食舍肉。”——前“食”为名词,食物。后“食”为动词,
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词,使动用法,给……
吃。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类。
活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即在•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从左右,皆肘之。”——这句的“肘”本是名词,而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活
用作动词,表示“用手肘撞”的意思。但是这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情况。动词的用
法并没有成为“肘”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这只是活用。
又如上例的形容词“绿”在诗句中由于修辞的需要而活用为动词,也只是
一种临时的用法,这种用法并没有成为“绿”的经常性的功能,所以也属于活用。
二、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只有一种,就是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前后的“来”都
是谓语动词,而这个动作并不是主语(“有国有家者”)所发出的,而是主语使
宾语(“远人”)施行“来”的行为。即“使……来”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使动用法的句子从理论
上说必须有宾语,有时宾语省略不出现,但是可以补出。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这句承接上文“故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来”还是使动用法,只是省略了宾语而已。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经常可以活用作使动。
由于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而使动用法一般都应该有宾语(除非省略)。
因此,可以根据不及物动词后面出现宾语这个现象判断其活用。
“止子路宿。”——“止”是留止的意思,本是不及物动词。在这句里带上
了宾语“子路”,意思是使子路留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带上了宾语
“之”(指代项伯),也是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救活他)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就带有宾语,因此我们不能依据有没有宾语来判别其活用与
否。但是,由于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因此上下文文意经常
可以提示我们有效地辨别其活用。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这是《汉书•苏武传》的一句。句子的
主语是单于。从上下文来看,“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
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所以是使动用法。又如:
“饮余马于咸池,总余辔于扶桑。”——“饮”本是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
但是这里的“饮余马”不可能按照一般的动宾关系理解,只能是“使余马饮”,
即“饮”为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饮马”的说法一直保留到今天。
由于古代汉语有句成分经常省略的特点,因此使动用法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这就需要阅读理解时加以辨认。
《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
使之全。”
在“天不能病”句中,“病”不可能是陈述主语“天”的,因为“天”(大
自然)无所谓病不病。所以这里的“病”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
即“使……病困”的意思。这从下句“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烧而走”的“走”为使动用法,后面省略了宾语“操”,即可以用火攻
的办法迫使曹操的军队退兵。
又如前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也是省略宾语的使动句。理解时都应
该补上宾语。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其特点是:形容词从原先的描写主语变成叙述主
语,并往往带有宾语。
“嫂日:'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
带上了宾语“金”,意思是拥有很多。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善”本为形容词,但在这里带
上了宾语“张良”,意思是与……友善(友好)。也已经活用为一般动词。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宣子说,乃轻币。”——“轻”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币(礼品)
轻”,意思是减轻礼品的进献。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庖厨远
(离得远远的)”。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
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远”的意思。“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甘”、“美”、“安”、
“乐”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认为他们的食物香甜,认为他们的服饰漂亮,
认为他们的住处安适,认为他们的习俗快乐。
以上例子,都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
性质或状态。
四、名词的活用
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西”本为方位名词,活用作i般动词,
意思是向西推进。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蜜飨而治。”——“蜜飨”本为名词,指早饭、晚
饭,这里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做饭。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讪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
可。”——“子”、“臣”均为名词用作使动,使……成为子女,使……成为臣
子。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腕、屡、疡。”——“腊(Xi,小
动物的整体干肉)之”的“腊”,在这里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腊”(把
蛇制成肉干)。
以上两例都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肉骨”都是使
动用法,意思是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后者表示使宾语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
动作行为。
特点是;名词用作谓语动词,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在
这里都是名词活用做意动用法,即“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孟尝君客我。”——“客”为名词用作意动,即把我当作贵客。
以上两例都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特点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充当谓语动词的名词所
表示的人或事物,即“认为宾语是……”。
(四)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是古代汉语里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本不属于活用范畴。
只是为了叙述方便,所以放在这里加以介绍。
名词做状语,表现的意义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儿种:
1、表示方位或处所,相当于“在……”、“从……”、"向……”。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行”和“东
面”,“东”都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向东面”。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
意思是“在朝廷上”。
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相当于“用……”、“根据……”。
“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杖”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
意思是用杖打死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丹”为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工具,
意思是用丹砂(在帛上写“陈胜王”三个字)。
“会天大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法”为名词作状语表示
行为的依据,意思是依照法令都要斩首。
3、表示对人的态度,“像对……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兄”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
度。“兄事之”意思是:像对待兄长那样对待他。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畜
之”的“倡优”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这句意思是像对待乐人、伶
人那样畜养着他们。
4、表示比喻,“像……一样”。
“嫂蝴(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蛇行”的“蛇”为名词用作状
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蛇一样匍匐爬行。
“射之,豕人立而啼。”——“人立”的“人”为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比喻,
意思是像人一样站立起来。
五、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主要依据语法功能进行辨识。
依据语法功能辨识词类活用,可以从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两个方面考虑:
(1)句法功能:看该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句成分。
例如:名词在叙述句中不能充当谓语。如此,则叙述句中出现在谓语位置
上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凡是形容词或名词后面出现宾
语的,则该形容词或名词已经活用为动词了。
(2)搭配功能:根据语法功能,某些词类只能(或不能)与某些词类搭
配使用。如连词“而”只连接谓词性成分,因此名词用“而”连接,则往往活用
为动词;代词“所”后面的实词必定是动词,因此形容词或名词如果出现在
“所”后面,则活用为动词;代词不受任何词修饰,因此代词前面如果出现其他
词的话,那么该词很可能已活用为动词,等等。
以下是具体识别的儿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
为动词,构成支配关系(动宾)、陈述关系(主谓)、或补充关系(动补)。
“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王”、“天下”为两个名词连用,
“王”活用为动词,“王天下”为动宾关系,意思是做天下的王(统治天下)。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胜”、“王”为两个名词连用,
“王”活用为动词,构成主谓关系,意思是陈胜为王。
“沛公欲王关中。”——“王”、“关中”为两个名词连用,“王”活用
为动词,”关中为表示地点的补语,构成动补关系,意思是在关中称王。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面,如果不是修饰关系,则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构成支配关系(动宾)。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众贤”为形容词“众”后面带
上了名词“贤”,两者不是修饰关系,所以这里的形容词“众”活用为动词,意
思是使贤人增多。
3、名词、形容词处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
动词(因为后面这类词一般只修饰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本是名词,受助动词“能”
的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游水。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农”本是名词,受副词“不”的
修饰,可知已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形容词“高”出现在代词“所”的后面,
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高”(尊崇)。
4、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前面,一般活用为动词(因为
古汉语中的代词不受名词或形容词修饰)。
“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衣”本是名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
“我”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给我衣服穿。
“既来之,则安之。”——“安”本是形容词,在句中出现在代词“之”
的前面,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这里是“使……安”的意思。
5、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
于动词谓语之后)。
“浴乎沂,风乎舞雪。”——“风”为名词,在句中带上了介词结构的补
语,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吹风、乘凉”。
6、名词用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王”、“霸”本为名词,
句中用连词“而”连接,说明已经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王”、“称霸”(做
盟主)。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
下进一步加以识别的。
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来看,使动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
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或意
念。
试对比以下例句;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小之”为
使动用法,使……变小。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鲁”,是认为鲁国小,
“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
以后居高临下的观感而已。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
(三)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不过在通常情况下,
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
还另有名词作主语(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
状语的现象。
例如:“失期,法皆斩。”——句中的“法”,位于句首,在谓语动词之
前,看起来像主语。但是从上下文来看,“法”不可能是谓语动词“斩”的陈述
对象。因此,“法”在这里只能是名词充当状语,意思是“依照法令”。这句句
子其实是省略了主语。
再如《严先生祠堂记》:“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果孤立地看,
“山”、“水”都可以看成是主语。但是从全句来看,主语应该是“先生之风”。
因此,“山”、“水”在句中都是名词充当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山那样
高,像水那样长。
古汉语代词知识
一、疑问代词
1、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
“谁”主要用于一般问句。
“孰”常用在选择问句里,一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一个”。“孰”除了指
人以外,也可以指物或处所。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一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物相比哪一个更重
要?
“孰”还经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一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一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经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
比,哪一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经明确,经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
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顺从自然而颂扬它,哪里比得上控制
自然的规律而运用它。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着等待被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进攻它呢?
2、指事物的疑问代词——“何”、“胡”、“曷”、“奚”。
这儿个疑问代词中,“何”的使用率最高,语法功能也较广泛。
“何贵何贱?”——“何”充当主语。
“曰:'是何也?’”——“何”充当谓语。
“大王来何操?”——“何”充当前置宾语。
“许子何不为陶冶?”——“何”充当状语问原因。
“姜氏何厌之有?”——“何”充当定语。
“胡”、“曷”、“奚”经常作状语,有时是和介词结合后作状语,用来询问原
因、时间或处所等。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曷”问时间,等于说“什么时候”。
“子奚乘是车也?”——“奚”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
“胡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胡”和介词“为”结合后充当状语,
问原因。“胡为”即“为什么”。
“奚以知其然也?”——“奚”和介词“以”结合后充当状语,意思是“凭什么”。
3、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安”、“恶”、“焉”。主要用作状语,询问处所,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还可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
“沛公安在?”——“安”充当“在”的前置宾语。“安在”即“在哪里”。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充当“在”的前置宾语,“恶在”即
“在哪里”,这句意思是,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且焉置土石?”——“焉置”即“安放在哪里”。
二、指示代词
1、“之”、“兹”、“其”——特指或泛指代词
“其”是特指代词,表示它所修饰的名词指代的人或事物是特定的或适当的。一
般可译为“那”。由于例子常见,此处不赘举。
“其”在句中只能作定语。
代词“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广东广州市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喉科科研助理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贵阳贵安统一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55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公开招聘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威海职业学院公开招聘工作人员9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市延庆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所属事业单位第一批招聘医务人员2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广西西林县委员会社会工作部招聘专职化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管理员)编外聘用人员8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扶余市博物馆公开选调解说员(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贵州瓮安县瓮水街道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骨伤科研究所广西骨伤医院招聘实名编制人员(高级职称)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2025赤峰龙韵城市建设有限公司所属子公司员工招聘2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中医高血压糖尿病课件
- 美容科规章制度
-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特殊化教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2024)七年级数学下册
- 钢卷储存及装卸安全管理办法
- 患者发生静脉炎应急演练方案
- 共享充电宝解决方案
- 2024年4月自考财务报表分析试题后附答案
- 垫江好保风光课件
- 天津市2024年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24.1.1《圆》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 注塑成型技术培训之工艺理解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