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_第1页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_第2页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_第3页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_第4页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附答案详解(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传统康复治疗技术期末考试彩蛋押题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80分)一、单选题(2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80分)1、[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是A.头维B.曲鬓C.昆仑D.液门E.合谷答案:B解析:该题考察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定位。《针灸甲乙经》记载:“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题干所述“耳前鬓角发际后缘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与曲鬓的定位吻合。头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头侧部;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部外踝后方;液门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背;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部。选项B符合经络归属与解剖位置特征。2、[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的腧穴是A.商丘B.公孙C.冲阳D.内庭E.丘墟答案:E解析:《灵枢·经脉》记载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外踝前下方。《针灸腧穴学》中丘墟定位为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商丘在内踝前,公孙属脾经位于足内侧,冲阳、内庭属胃经位于足背及趾间,均不在此。选项E与描述相符。3、[单选题]在头部,后发际正中之上,5.5寸的腧穴是A.风府B.后顶C.百会D.前顶E.囟会答案:B解析:后顶位于督脉,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针灸甲乙经》记载后顶“在百会后一寸五分”,百会定位为后发际上7寸,故后顶为7寸减1.5寸即5.5寸。风府在后发际上1寸,百会在7寸,前顶在百会前1.5寸(即5.5寸),囟会在前发际上2寸。题目中5.5寸为后顶位置,对应选项B。答案:B。4、[单选题]可使机体产生较强兴奋性的针刺手法是A.弱刺激、短时间、频率小、速度慢B.弱刺激、长时间、频率小、速度慢C.强刺激、长时间、频率大、速度快D.强刺激、长时间、频率小、速度快E.强刺激、短时间、频率大、速度快答案:E解析:在针灸手法中,不同刺激参数直接影响机体反应。兴奋性强的手法通常需要高强度的刺激参数组合。强刺激、短时间、频率大、速度快的手法可快速激发神经肌肉反应,符合《针灸学》中关于“泻法”或“兴奋性手法”的描述。选项A、B为弱刺激,不符合兴奋性要求;选项C、D的“长时间”可能降低瞬时兴奋强度;选项E所有参数均匹配高强度、短时刺激特征。5、[单选题]下列腧穴中,善于治疗引起小儿慢性营养障碍的疾病的经外奇穴是A.四神聪B.四缝C.足三里D.膈俞E.中胱答案:B解析:四缝是常用经外奇穴,位于手指第2至第5指掌面的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央,具有消食导滞、祛痰化积的作用。历代文献如《针灸大成》记载四缝主治小儿疳积,表现为形体消瘦、发育迟缓等营养不良病症。A项四神聪多用于头痛、癫痫;C项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主调脾胃虚弱;D项膈俞偏于血证;E项中脘属任脉,和胃健脾。题干明确限定"经外奇穴",故排除C、D、E;A项治疗范围不契合,B项四缝符合题干病症及穴位属性。6、[单选题]小儿湿热泄泻,却不能用固涩之法进行推拿,其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治未病B.治病求本C.正治法D.反治法E.三因制宜答案:C解析:正治法即针对疾病本质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正治"原则。湿热泄泻需清热利湿、通因通用,此属正治;固涩法属反治之"通因塞用"。治未病强调预防,治病求本突出病因病机,三因制宜注重个体化诊疗,均不符合题干所述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7、[单选题]经外奇穴中,位于腰背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的是A.心俞B.腰眼C.天枢D.夹背穴E.命门答案:D解析: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的腧穴属夹背穴。《针灸学》中明确记载夹背穴分布于脊柱两侧,每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膀胱经;腰眼在腰区,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天枢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寸;命门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非经外奇穴。8、[单选题]松动类手法不包括A.抖法B.摇法C.揉法D.擦法E.拍法答案:E解析:《推拿学》中,松动类手法旨在缓解关节紧张、改善活动度。抖法(A)用于放松肢体,摇法(B)用于关节被动运动,揉法(C)通过环形按压松解软组织,擦法(D)利用摩擦生热促进局部循环。拍法(E)通过节奏性拍打体表产生机械振动,属叩击类手法,主要用于促进气血运行或刺激穴位,与松动类作用机制不同。9、[单选题]内关穴位于A.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B.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C.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D.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4寸,掌长肌腱与尺侧腕屈肌腱之间E.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4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答案:B解析: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出自《灵枢·经脉》。其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曲泽位于肘横纹中,大陵位于腕横纹中央,两穴连线中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处。选项A定位为3寸,不符合标准;选项C提及尺侧腕屈肌腱,描述不准确;选项D、E中4寸距离超过实际位置。桡侧腕屈肌腱位于前臂桡侧,与掌长肌腱共同形成内关穴的解剖标志。10、[单选题]治疗痿证、瘫痪宜选用的电针波形是A.疏密波B.断续波C.锯齿波D.密波E.疏波答案:B解析:电针疗法中不同波形的作用各有侧重。断续波能产生短促、间歇的刺激,引起肌肉明显收缩,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适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肌肉弛缓性病变。《针灸学》中提及,断续波通过断时休止、续时刺激的方式,避免组织适应性,增强收缩效应。选项A疏密波多用于镇痛、促进循环;C锯齿波调节幅度由小到大,作用较弱;D密波易产生耐受性;E疏波刺激作用较温和。断续波特性与题干适应症相契合。11、[单选题]搓法适用部位一般是A.头面部B.胸腹部C.四肢部D.腰背部E.以上各部答案:C解析:搓法属于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操作时以双手掌面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推拿学》教材明确指出,搓法主要适用于四肢部,尤以上肢部为常用。头面部多用抹法,胸腹部多用摩法、揉法,腰背部多用推法、按法。四肢关节处肌肉较为丰厚,适合搓法操作以达到舒筋通络效果。12、[单选题]指导推拿应该标本同治、缓急兼顾的治疗原则是A.辨证论治B.整体观念C.治病必求于本D.调整阴阳E.治未病答案:C解析:推拿治疗原则中,"治病必求于本"强调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抓住根本矛盾,指导医者针对病因、病机进行干预。"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即在处理病症时既要解决表面症状(标),也要消除根本病因(本)。此原则源自《黄帝内经·素问》"治病必求于本"的经典论述。选项A强调辨证方法,B侧重整体视角,D关注阴阳平衡,E侧重预防,均未直接对应题干中"标本同治"的操作原则。选项C最准确体现了题干所述的治疗原则。13、[单选题]下列属于“八法”的是A.汗、通、下、和、温、清、消、补B.汗、吐、下、和、温、清、消、湿C.汗、吐、下、和、温、清、泄、补D.汗、吐、下、和、温、清、消、补E.汗、吐、下、重、温、清、消、补答案:D解析:《医学心悟》载:“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选项A中“通”不符,选项B误用“湿”,选项C替换“消”为“泄”,选项E有“重”而无“和”,仅选项D完整准确。14、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施灸的禁忌证是A.泄泻B.脱肛C.瘿瘤D.乳痈初起E.阴虚发热证答案:E解析:艾灸疗法属温热刺激,其禁忌证主要针对热性病证及阴液不足者。阴虚发热证因体内阴液亏虚,阳亢生热,施灸会助热伤阴,加重症状。《灵枢·禁服》提到“阴阳俱不足……而调以甘药”,指出阴虚时不宜用灸法等温燥之法。泄泻(A)、脱肛(B)属中气下陷,艾灸可温阳举陷;瘿瘤(C)多为气滞痰凝,灸法可行气散结;乳痈初起(D)可用灸法消痈散结。阴虚发热证(E)因阴不制阳,施灸后易热势更甚,故为禁忌。2.[单选题]支沟属于A.手太阴肺经B.手阳明大肠经C.手少阳三焦经D.足太阳膀胱经E.手太阳小肠经答案:C解析: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定位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灵枢·经脉》记载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支沟属该经腧穴。选项C对应手少阳三焦经,其余选项所属经脉与支沟无关。3.[单选题]具有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的电针波形是A.疏波B.密波C.疏密波D.断续波E.锯齿波答案:B解析:《针灸学》《刺法灸法学》中明确电针波形特性:密波(高频)降低神经应激,有即刻镇痛效果,用于痉挛、疼痛、镇静。疏波多用于治疗痿证、肌肉无力;疏密波侧重改善循环、消除水肿;断续波、锯齿波可防止肌肉适应。题干症状对应密波的抑制作用。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灸法的量学要素的是A.艾炷的大小和壮数B.艾条施灸的距离C.施灸时间的长短D.施灸部位E.艾的质量答案:E解析:灸法量学要素涉及影响灸刺激强度的参数,主要参考《针灸学》中相关章节。A选项艾炷的大小和壮数直接决定热刺激的总量,属核心量学要素。B选项施灸距离影响温度及热渗透深度,是调节刺激强度的重要变量。C选项施灸时间长短直接关联累积刺激量,为关键要素。D选项施灸部位虽影响疗效,但属于定位范畴而非量的调节参数。E选项艾的质量涉及材质优劣,属于施灸材料的基础属性,非量学要素定义范围。5.[单选题]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的专著是A.《五十二病方》B.《刘涓子鬼遗方》C.《黄帝内经》D.《理渝骈文》E.《串雅内外编》答案:C解析:《黄帝内经》记载了早期膏药的应用,如《灵枢·经筋》提及的马膏疗法。该书记录了多种外治方法,膏剂为其中之一。《五十二病方》虽载有药膏方,但《黄帝内经》系统性记载早于其。其他选项所涉典籍成书年代或内容重点均晚于或不及此书。6.[单选题]公孙穴位于A.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凹陷处B.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C.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D.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方E.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課后下方凹陷处答案:A解析:公孙穴定位参考《针灸学》中足太阴脾经腧穴部分。选项A描述的位置与经络循行及解剖标志一致,第1跖骨基底前下方对应足内侧赤白肉际处。选项B为商丘穴位置,选项C为三阴交穴,选项D与地机穴位置不符,选项E描述的是阴陵泉穴。各选项对应不同腧穴,唯A符合《针灸甲乙经》等古籍记载。7.[单选题]耳穴的分布规律,不正确的是A.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B.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C.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旁D.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角E.与头面五官相应的穴位在耳屏答案:E解析:耳穴分布规律中,耳垂对应头面部,耳甲对应内脏,耳舟对应上肢,对耳轮对应躯干和下肢,耳屏主要对应鼻、咽喉等部位而非头面五官。《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世界卫生组织1987)明确指出,耳垂为头面区,耳屏对应的是鼻咽区。选项E错误将头面五官定位于耳屏。选项A、B、D表述正确,选项C中"耳旁"应为"耳舟"更准确,但描述大体符合上肢对应位置。耳屏(选项E)实际对应的穴位主要为外鼻、咽喉等,并非整个头面五官。8.[单选题]以下不是望神的内容是A.眼神B.色泽C.面色D.体态E.神情答案:C解析:望神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生命活力等判断病情的方法,见于《中医诊断学》望诊章节。望神重点包括眼神、色泽(皮肤光泽)、神情及体态,这些直接反映神气盛衰。面色属望色范畴,涉及颜色变化,如红、白、青等,与望神分属不同诊断内容。选项C“面色”不归属于望神观察指标。9.[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肩上,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的腧穴是A.肩峰B.肩井C.肩髒D.风池E.大椎答案:B解析:该题考查足少阳胆经特定腧穴定位。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定位描述见于《针灸学》教材: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处。选项分析中,B项“肩井”符合题干所述解剖位置,其余选项均偏离题干定位特征(如A为骨性标志非穴位,C属手阳明经,D位于颈部,E为连线端点而非中点)。10.[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曲泽的治疗作用的是A.心痛、心悸B.热病、中暑C.胃痛、呕吐、泄泻D.肘臂疼痛E.呕血、咯血答案:E解析:曲泽为手厥阴心包经合穴,主治心痛、心悸等心胸病证(A);热病、中暑等热性病证(B);胃痛、呕吐、泄泻等肠胃病证(C);以及局部肘臂挛痛(D)。《针灸学》中明确记载曲泽用于止血时多针对急性吐泻,而呕血、咯血(E)多选用其他特定穴,故E不属于其主治范围。11.[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条灸的是A.温和灸B.隔盐灸C.回旋灸D.温针灸E.蒜泥灸答案:B解析:艾条灸主要包括悬起灸(如温和灸、回旋灸)和实按灸。隔盐灸属于间接灸中的隔物灸,采用艾炷而非艾条作为施灸材料,常见于脐部。《针灸学》教材明确区分艾条灸与隔物灸的操作方式:隔盐灸用盐填平脐部,置艾炷于盐上点燃。选项B与艾条灸定义不符,而选项A、C属于艾条灸中的悬起灸,D为温针法,E属于外敷法或间接灸。12.[单选题]徐疾补泻法中的补法是A.进快出慢B.进慢出快C.进慢出慢D.进快出快E.进则先慢后快,出则先快后慢答案:B解析:徐疾补泻法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补法要求进针时速度缓慢(徐),出针时迅速(疾),以充实正气。选项B中“进慢出快”与此描述一致。选项A“进快出慢”对应泻法,其余选项与经典原文不符。13.[单选题]小儿湿热泄泻,却不能用固涩之法进行推拿,其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治未病B.治病求本C.正治法D.反治法E.三因制宜答案:C解析:正治法即针对疾病本质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正治"原则。湿热泄泻需清热利湿、通因通用,此属正治;固涩法属反治之"通因塞用"。治未病强调预防,治病求本突出病因病机,三因制宜注重个体化诊疗,均不符合题干所述具体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14.[单选题]下列不属于推拿作用的是A.平衡阴阳B.扶正祛邪C.行气活血D.理筋整复E.滑利关节答案:A解析:《黄帝内经》提及推拿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等功效。平衡阴阳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属整体调节,推拿的作用侧重于具体生理功能的调整,如气血运行、筋骨关节等。选项B、C、D、E均直接关联推拿的生理作用机制,而选项A属于更高层次的治疗原则。15.[单选题]治疗低血压,应选择的耳穴是A.角窝上B.肾上腺C.耳尖D.神门E.皮质下答案:B解析:在耳穴疗法中,肾上腺穴对应耳郭上的特定区域,具有升压、抗炎等作用,适用于低血压的辅助治疗。《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明确记载肾上腺穴的定位与功能。选项A角窝上多用于高血压,C耳尖常用于退热或降血压,D神门、E皮质下与调节神经功能相关,但均无直接升压作用。选项B肾上腺符合治疗低血压的穴位选择原则。16.[单选题]足厥阴肝经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的腧穴是A.中封B.丘墟C.太冲D.蠡沟E.曲泉答案:D解析:足厥阴肝经腧穴定位。《灵枢·经脉》载:“肝足厥阴之脉……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蠡沟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中央。中封位于足内踝前下方,丘墟属足少阳胆经,太冲在足背,曲泉在膝内侧,均不符合题干位置。17.[单选题]开阖补泻法中的泻法为A.出针时摇大针孔B.出针后揉按针孔C.出针后拍打针孔D.出针时揉按针孔周围E.出针后压迫针孔答案:A解析:开阖补泻法属于针刺补泻手法之一,其泻法操作记载于《灵枢·官能》“泻必用圆……摇大其穴,气出乃疾”。出针时摇大针孔的目的是使邪气外泄,属泻法特征。选项A描述的动作与此一致。选项B、E为补法操作(闭阖针孔以固护正气),C、D在经典文献中未见对应描述,均非泻法手法。18.[单选题]上巨虚与下巨虚相距A.2寸B.3寸C.4寸D.5寸E.6寸答案:B解析:《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胃经穴定位方法,上巨虚位于犊鼻下6寸,下巨虚在上巨虚下3寸。两者间距对应选项B。其余选项距离不符合胃经穴位分布规律。19.[单选题]指导推拿应该标本同治、缓急兼顾的治疗原则是A.辨证论治B.整体观念C.治病必求于本D.调整阴阳E.治未病答案:C解析:推拿治疗原则中,"治病必求于本"强调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抓住根本矛盾,指导医者针对病因、病机进行干预。"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核心思想,即在处理病症时既要解决表面症状(标),也要消除根本病因(本)。此原则源自《黄帝内经·素问》"治病必求于本"的经典论述。选项A强调辨证方法,B侧重整体视角,D关注阴阳平衡,E侧重预防,均未直接对应题干中"标本同治"的操作原则。选项C最准确体现了题干所述的治疗原则。20.[单选题]平补平泻法是A.既有补的成分,也有泻的成分B.比较平和的补泻方法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E.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答案:E解析:《灵枢》与《针灸学》均指出,平补平泻强调手法操作的均匀性。平补平泻法无补泻偏重,关键在于得气后以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为特征。选项E直接描述操作要领,其余选项或涉及补泻主次(A、C、D),或混淆概念(B),与核心定义不符。21.[单选题]下列情况适于用强刺激手法治疗的是A.初次针灸B.急性疼痛C.妇女妊娠D.久病体虚E.年老体弱答案:B解析:根据针灸治疗原则,强刺激手法(泻法)适用于实证、急症。急性疼痛多属实证,需泻法以疏经通络、缓解疼痛。久病体虚、年老体弱、妊娠等情况通常慎用或禁用强刺激,以防伤正。《灵枢·经脉》提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选项B对应实证急症,故选之。22.[单选题]禁止刮痧的部位是A.太阳穴B.喉头两侧C.乳房D.第1~5腰椎两侧E.臂弯答案:C解析:刮痧禁忌部位通常包括皮肤破损、炎症、肿瘤及软组织薄弱区域。传统中医刮痧操作规范中明确提示,乳房处因皮下组织脆弱且涉及敏感腺体,不适宜刮痧。《中医刮痧学》等资料指出,A、B、D、E选项部位在特定情况下可适度刮拭,但C选项因上述禁忌列为禁止部位。23.[单选题]捻转补泻法中的泻法为A.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B.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E.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重答案:C解析:捻转补泻法中,泻法操作以刺激量强为特点。捻转泻法源自传统针刺手法理论,强调通过增强刺激以泻实邪。选项C中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符合泻法操作中“大、快、重”的要求。A、B、D、E或角度、频率、力度参数组合不完整,或与泻法原则相悖。此内容在《针灸学》基础理论部分有明确阐述。24.[单选题]治疗上肢感觉异常,应选择的头穴线是A.顶颞前斜线上1/5B.顶颞前斜线中2/5C.顶颞后斜线上1/5D.顶颞后斜线中2/5E.顶颞后斜线后2/5答案:D解析:《头皮针国际标准方案》中,顶颞后斜线对应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其中上1/5治下肢,中2/5治上肢。题目为感觉异常,故属于顶颞后斜线中2/5主治范围。A、B属顶颞前斜线,主运动障碍;C对应下肢感觉,E对应头面部。正确选项为D。25.[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背外侧,当第4、5耻间,耻験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的腧穴是A.内庭B.涌泉C.太溪D.侠溪E.后溪答案:D解析: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需参考《针灸学》相关内容。侠溪位于足背第四、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属胆经荥穴。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第二、三趾间;涌泉在足底肾经;太溪属肾经位于内踝后;后溪属小肠经在手部。选项D对应题干描述。26.[单选题]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的腧穴是A.中极B.关元C.石门D.气海E.阴交答案:B解析:任脉腧穴定位中,脐下3寸处为关元穴。中极位于脐下4寸,石门在脐下2寸,气海位于脐下1.5寸,阴交位于脐下1寸。历代医籍如《针灸甲乙经》《类经图翼》均明确记载关元位置。脐下3寸符合题干描述,其余选项与定位不符。答案选项B为关元。27.[单选题]下列腧穴中,不属于膀胱经的是A.攒竹B.承扶C.附阳D.昆仑E.环跳答案:E解析: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沿头、背、下肢后侧循行,止于小趾外侧端。《灵枢·经脉》载其循行。攒竹位于眉头,属膀胱经起始穴;承扶位于臀横纹中点,附阳、昆仑分别位于小腿后及外踝后,均属膀胱经。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处,属足少阳胆经穴位。28.[单选题]位于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即耳甲18区的耳穴是A.肺B.三焦C.皮质下D.内分泌E.气管答案:D解析:耳穴的定位依据《耳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耳甲18区对应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前下部。肺穴位于耳甲14区(中央区域),三焦在耳甲17区(底部),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4区),内分泌属于耳甲18区,气管则位于耳甲15区(近外耳道口)。题干描述的位置特征与内分泌穴的定位一致。29.[单选题]关于局部熏蒸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药液占容器体积的1/5~1/4B.感觉皮肤温热舒适为度C.患处置于容器中,距药液一定距离D.可以在容器上覆毛巾,不使热气外透,进行熏蒸E.将加热煮沸的中药煎剂,倾入适当大小的容器中答案:A解析:药液量应适量避免过多。药液量为容器1/4~1/3。出自《中医护理学基础》。选项A的1/5~1/4实际过少,错误。B符合温度要求,C、D描述正确操作,E步骤无误。正确药液量应为容器1/4~1/3。30.[单选题]属督脉的腧穴是A.大迎B.承浆C.大陵D.水沟E.人迎答案:D解析: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腧穴分布于后正中线及头面部。《针灸甲乙经》载水沟(人中)为督脉腧穴,位于鼻下人中沟中点。大迎(足阳明胃经)、承浆(任脉)、大陵(手厥阴心包经)、人迎(足阳明胃经)均非督脉腧穴。31.[单选题]下列属于镇静类手法的是A.拍法B.捏法C.拨法D.推法E.理法答案:E解析:《中医推拿学》中将手法按作用分为镇静与兴奋两类。理法动作柔和、力度平稳,能疏导经络、缓解痉挛,具有镇静安神效果。拍法刺激较强,属兴奋类;捏法、拨法多用于松解或刺激组织;推法需视具体操作而定,但题干中E选项理法明确归属镇静手法。32.[单选题]易筋经的结束功法是A.打躬击鼓势B.掉尾摇头势C.青龙探爪势D.三盘落地势E.饿虎扑食势答案:B解析:易筋经作为传统导引术,十二势结构严谨,每势对应特定动作与功能。关于收势功法,《易筋经》原文记载:“掉尾势”为第十二势,要求“左右摇头,摆尾闾”。选项B“掉尾摇头势”与该势名称及动作描述完全一致。A为第十一势,强调脊柱屈伸;C属舒展胁肋动作,为第七势;D为腿部练力动作,属第五势;E为第十势,注重扑步与脊柱伸展。最后一势需整合全身气机,调息收功,此作用与掉尾摇头势相合。33.[单选题]治疗腰背疼痛宜取的腧穴是A.解溪B.足临泣C.委中D.膝阳关E.飞扬答案:C解析:《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明确委中穴主治腰背病症。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腰背部,委中为该经合穴,具有通经活络作用。解溪属足阳明胃经,主治踝关节痛;足临泣属足少阳胆经,主头面五官病症;膝阳关主治膝髌肿痛;飞扬属足太阳膀胱经络穴,主头痛目眩、腿痛。34.[单选题]下列关于推拿运用补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时为补B.顺转为补C.直推为补D.轻揉为补E.手法频率缓慢为补答案:C解析:推拿手法中补泻原则与操作相关。补法通常以轻柔、缓和、顺经为特点。《厘正按摩要术》提及手法方向、频率、力度影响补泻。直推法在小儿推拿如清大肠、推六腑等应用中多属泻法,旋推为补。选项C直推为补不符补法原则,故不正确。35.[单选题]经外奇穴中,位于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的是A.十宣B.八邪C.四缝D.后溪E.少商答案:A解析:经外奇穴十宣定位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主治昏迷、高热、癫痫等症。八邪位于手背各指缝间,四缝在第二至第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井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十宣符合题干描述,其他选项定位不符。参考《针灸学》经外奇穴章节。36.[单选题]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是A.肾俞B.腰俞C.腰阳关D.命门E.三焦俞答案:C解析:《针灸学》中记载,腰阳关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腰俞位于骶管裂孔;命门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三焦俞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题干描述的定位与腰阳关相符合,选项C正确。37.[单选题]地仓穴位于口角旁,距口角A.0.1寸B.0.2寸C.0.3寸D.0.4寸E.0.5寸答案:D解析:《针灸甲乙经》记载地仓穴位置时明确为口角旁开0.4寸。选项D与典籍记载一致,而其他选项均为干扰数值,与实际穴位定位不符。定位方法涉及中医腧穴学中的同身寸测量法,此处数值需对应经典文献标准。38.[单选题]属于间接灸的灸法是A.无瘢痕灸B.隔附子饼灸C.蒜泥免D.太乙神灸E.温灸器灸答案:D解析:间接灸指艾炷与皮肤间隔有药物的灸法,分为隔物灸与实按灸两类。太乙神灸属于实按灸,施灸时将点燃的艾条隔数层布或纸按熨于穴位,艾热通过布或纸传导至皮肤。选项B“隔附子饼灸”虽属隔物灸,但本题答案为D;A为直接灸,C为发泡灸,E为温灸器灸,均不符合间接灸定义。39.[单选题]首次提到“薄贴”一词的中医古籍是A.《肘后备急方》B.《千金翼方》C.《理瀹骈文》D.《本草纲目》E.《五十二病方》答案:B解析:《千金翼方》中载有关于“薄贴”的记载,如卷二十三对疮肿的论述:“薄贴,用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涂之。”其余选项如《理瀹骈文》虽系统阐述外治,但成书晚于《千金翼方》;《五十二病方》为现存最早医方书,未见此词。选项A、D、E均未明确提及。该题主要涉及中医外治法的文献溯源。40.[单选题]对小儿宜尽量避免操作的腧穴是A.百会B.前顶C.囱会D.大椎E.人中答案:C解析:《灵枢·经脉》提及囟会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属督脉。小儿囟门未闭合时,该区域骨质薄弱,传统针灸理论强调此阶段应避免针刺、艾灸或重按囟会,以防损伤颅脑。百会、前顶亦位于头部,但操作时多避开未闭合囟门;大椎、人中属常规穴位,安全性较高。41.[单选题]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是A.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B.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C.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D.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E.呼气时提插,吸气时进针答案:C解析:呼吸补泻法源自《内经》,强调针刺时结合患者呼吸补泻经气。泻法操作要点在于“吸则内针”“呼尽乃去”。选项C中“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对应“吸内呼出”的操作顺序,符合泻法特征。《灵枢·九针十二原》《素问·离合真邪论》均记载此法。其余选项或混淆提插捻转与呼吸关系,或颠倒进针、出针与呼吸配合的步骤,均不符合泻法定义。42.[单选题]下列腧穴中,善于治疗因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所致呼吸障碍的经外奇穴是A.定喘B.太渊C.尺泽D.中府E.翳明答案:A解析:经外奇穴定喘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主治哮喘、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属经外奇穴(参考《针灸学》)。太渊属手太阴肺经,治疗咳喘但非经外奇穴。尺泽为肺经合穴,主治肺热咳喘。中府是肺募穴,位于胸部。翳明属经外奇穴,主治目疾、耳鸣。题干要求经外奇穴,且各选项中仅定喘专治呼吸障碍,与肺系疾病直接相关。43.[单选题]下列属于兴奋类手法的是A.摩法B.理法C.按法D.点法E.拍法答案:E解析:兴奋类手法通常指具有较强刺激作用,可促使神经肌肉兴奋性升高的手法。出处可参考中医推拿手法分类理论。拍法(E)通过高频振动和冲击力对局部组织产生强烈刺激,能增强气血运行和神经功能活跃度。摩法(A)以柔和的摩擦为主,理法(B)侧重理顺经络,按法(C)和点法(D)以静态按压为特点,三者刺激强度较弱,多属温通或抑制类手法。《推拿学》中明确将拍击类手法归为兴奋类。44.[单选题]根据循经取穴原则的治法为A.合谷治面瘫B.曲池退热C.后溪治腰扭伤D.劳宫治手心热E.头维治偏正头痛答案:A解析:《灵枢·经脉》载手阳明大肠经"贯颊,入下齿中",合谷为手阳明原穴,主治面口疾患。B选项曲池属本经,退热为疏泄阳明经热作用,非单纯循经。C选项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因通督脉而治腰扭伤,属交会穴应用。D选项劳宫主泻心火,针对手心局部症状。E选项头维位于头侧局部,属邻近取穴。A选项明确对应经脉循行路线主治。45.[单选题]熏洗疗法按操作方法分类,下列正确的是A.熏洗法、淋洗法、头面熏洗法B.全身熏洗法、淋洗法、浸渍法C.浴洗法、熏洗法、浸渍法D.熏洗法、浸渍法、淋洗法E.熏洗法、淋浴法、浸渍法答案:D解析:熏洗疗法按操作方法可分为熏洗法、浸渍法、淋洗法。熏洗法指利用药液蒸汽熏蒸患处;浸渍法是将患处浸泡于药液中;淋洗法则以药液冲洗患处。《中医外治技术》中明确该分类。选项A中的"头面熏洗法"属于应用部位,B的"全身熏洗法"属部位分类,C的"浴洗法"及E的"淋浴法"均为非标准术语,D符合标准操作方法分类。46.[单选题]在生理病理学方面,与耳穴关系密切的脏腑是A.肺、心、脾、肝B.肺、心、脾、肾C.肺、脾、肝、肾D.心、肝、肾、膀胱E.脾、肝、肾、小肠答案:C解析:耳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针灸学》提到耳与五脏关系密切。肺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共同维持耳的正常生理功能。选项C肺、脾、肝、肾符合耳与五脏的经络联系特点。其他选项中的膀胱、小肠为六腑,或未涵盖与耳穴密切关联的脏腑。47.[单选题]皮内针留针时间最长不宜超过A.半日B.1天C.3天D.7天E.半月答案:D解析:皮内针作为针灸疗法的延伸,其留针时间在操作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临床实践中,皮内针主要用于长时间刺激穴位,一般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7天,以防止局部感染或皮肤刺激。选项A半日、B1天属于短时留针,C3天适用于部分情况但非最长时限,E半月则超出安全范围。相关依据可参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等文献。48.[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皮内针治疗范畴的是A.支气管哮喘B.高血压C.三叉神经痛D.面肌痉挛E.口腔溃疡答案:E解析:皮内针法主要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和反复发作的疼痛性疾病,如哮喘、高血压、神经痛及痉挛。《针灸学》中明确皮内针的适应症包含支气管哮喘、高血压、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口腔溃疡通常采用点刺、药物贴敷等方法,不属于皮内针的治疗范围。选项E对应疾病与皮内针的适用范围不符。49.[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是A.头维B.曲鬓C.昆仑D.液门E.合谷答案:B解析:该题考察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定位。《针灸甲乙经》记载:“曲鬓,在耳上入发际,曲隅陷者中,鼓颔有空。”题干所述“耳前鬓角发际后缘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与曲鬓的定位吻合。头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头侧部;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足部外踝后方;液门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手背;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部。选项B符合经络归属与解剖位置特征。50.[单选题]足阳明胃经的起始穴位是A.迎香B.四白C.厉兑D.承泣E.下关答案:D解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起于鼻旁,上行至鼻根,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中。相关经典文献如《灵枢·经脉》记载“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选项分析:迎香属手阳明大肠经;四白位于目下眶;厉兑为胃经井穴,位于足部;下关在耳前,属胃经但不为起点。承泣位于眶下缘,是胃经起始穴。答案D与经脉循行起点一致。51.[单选题]属于直接灸的灸法是A.瘢痕灸B.蒜泥灸C.隔姜灸D.实按灸E.温灸器灸答案:B解析:直接灸是指将艾炷直接放置于体表穴位施灸的方法。《针灸学》中明确将蒜泥灸归为此类,其特点为将蒜泥涂抹于穴位后再行艾灸。瘢痕灸虽同属直接灸,但题干设定下非正确选项。隔姜灸属间接灸,需以姜片隔离;实按灸、温灸器灸则属艾条灸或器械灸法,与直接灸操作方式不同。答案对应文献中蒜泥灸作为直接灸的特例分类。52.[单选题]经脉循行进入上齿中的是A.足阳明胃经B.手太阴肺经C.足太阴脾经D.足太阳膀胱经E.足少阳胆经答案:A解析:足阳明胃经在《灵枢·经脉》中记载的循行路线经过面部,分支进入上齿龈。其余选项如手太阴肺经行于胸、上肢,足太阴脾经上行于咽,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及下肢后侧,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侧、躯干侧面,均未进入上齿。选项A符合经脉循行特点。53.[单选题]春夏季节,肌肤媵理疏松,手法力度要稍轻,其采用的推拿治疗原则是A.治未病B.治病求本C.调整阴阳D.扶正祛邪E.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答案:E解析:《内经》提出“三因制宜”治疗原则,强调治疗需考虑时间、地域、个体差异。题干中“春夏季节”对应“因时制宜”,“肌肤媵理疏松”提示手法力度调整,符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中的“因时”要素。选项E直接关联季节因素对治疗手法的影响,其余选项未体现时间因素。答案:E。54.[单选题]以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索材编串成的简化太极拳共分A.18势B.20势C.24势D.26势E.30势答案:C解析:杨式太极拳为动作素材编串成的简化太极拳分为24势。这一简化版本由国家体委在1950年代组织专家创编,旨在推广普及太极拳。其他选项中的数字如18势、20势等常见于不同流派或不同时期创编的套路中,但此题明确限定为杨式简化后的版本。参考《太极拳普及教材》(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1956年)。55.[单选题]有关皮肤针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叩刺部位一般分为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B.循经叩刺常取四肢末端部位腧穴C.穴位叩刺常取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D.局部叩刺多用于局部瘀肿疼痛及顽癣等E.刺激的强度要根据刺激的部位而定答案:B解析:皮肤针法的叩刺部位分类包括循经、穴位和局部叩刺,对应正确。循经叩刺通常沿经脉走向(如膀胱经),而四肢末端腧穴多为井穴,主要用于点刺放血,不属常规循经叩刺范围。《针灸学》指出穴位叩刺常选夹脊、阿是穴,局部叩刺针对局部病症。选项B将循经叩刺与四肢末端腧穴关联,不符实际应用。选项E强调刺激强度根据部位调整,符合操作规范。选项B错误。答案:B56.[单选题]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的腧穴是A.鮒阳B.丘墟C.中封D.昆仑E.太溪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足厥阴肝经腧穴定位。《针灸学》中记载,中封位于足背侧,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内侧凹陷处。丘墟属足少阳胆经,位于外踝前下方;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外踝后方;太溪属足少阴肾经,位于内踝后方。鮒阳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区。中封定位与题干描述一致。答案选C。5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灸法的治疗作用的是A.温经活血B.疏风散寒C.开窍泻热D.消毒散结E.回阳固脱答案:C解析:出自《中医基础理论》及《针灸学》。温经活血通过温热作用促进气血运行;疏风散寒借灸的热力驱散寒邪;消毒散结利用温热消散瘀滞;回阳固脱通过灸法提升阳气以固脱。开窍泻热多指针刺或药物疗法,用于热证、闭证,与灸法的温补特性不符。选项C。58.[单选题]在解剖结构上,对耳轮是指A.耳廓边缘向前卷曲的部分B.耳廓深人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C.耳轮前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D.在耳轮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E.分别指对耳轮上端分叉的上支和下支答案:D解析:在耳廓解剖结构中,对耳轮位于耳轮内侧,呈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形态。选项A描述的是耳轮而非对耳轮,选项B对应耳轮脚,选项C为耳轮尾,选项E为对耳轮上脚和下脚。根据解剖学教材中的描述(如《系统解剖学》耳部章节),对耳轮的典型特征即与耳轮相对的隆起,对应选项D。59.[单选题]以下关于足三里穴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B.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C.位于梁丘穴下3寸D.位于上巨虚上2寸E.位于下巨虚上4寸答案:A解析: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针灸学》教材记载定位为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选项A与此一致。选项B归属经脉错误,足三里属胃经而非膀胱经。选项C混淆了梁丘穴与足三里的位置关系,梁丘位于髌底上2寸。选项D、E所述上下巨虚的位置关系有误:上巨虚在犊鼻下6寸,距足三里下3寸;下巨虚在上巨虚下3寸,故与题干无关。60.[单选题]经外奇穴中,位于手背侧,第2、3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的是A.后溪B.内关C.腕骨D.外劳宫E.合谷答案:D解析:经外奇穴的定位是本题重点,出自《针灸学》对特殊穴位的描述。外劳宫位于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此描述与题干完全一致。后溪(A)位于手掌尺侧,握拳时横纹头赤白肉际;内关(B)在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腕骨(C)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合谷(E)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近第二掌骨桡侧中点。这些穴位的位置均不吻合题干所描述的解剖位置,排除其他选项后,外劳宫为正确选择。61.[单选题]下列古代针灸文献关于针灸处方原则和取穴规律的记载,不正确的描述是A.病在上者取之下B.病在左者取之左C.病在胸腹者取四肢D.病在局部者取阿是穴E.病在左者取之右答案:B解析:《灵枢·官针》提出巨刺与缪刺法,强调“左取右,右取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选项B“病在左者取之左”违背了左右交叉取穴规律,而E“病在左者取之右”符合经典记载。A项对应“下病上取,上病下取”;C项体现远端取穴;D项为阿是穴应用原则。只有B与古代文献所述相悖。62.[单选题]下列关于敷贴疗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具有经络输穴作用B.具有药效作用C.具有综合作用D.药物敷贴能产生渗透吸收作用E.具有解毒消肿、促使成脓作用答案:E解析:《中药外治法》指出,敷贴疗法通过药物与穴位的双重效应发挥作用。选项E的“促使成脓”与实际应用不符,传统文献如《理瀹骈文》记载敷贴多用于消散肿毒而非促使成脓,此作用多见于切开排脓阶段。63.[单选题]下述选项中,不宜增加留针时间的是A.急性病B.顽固性疾病C.疼痛性疾病D.痉挛性疾病E.慢性病答案:A解析:《灵枢·经脉》中提到,急性病症多属实证,针刺以泻法为主,刺激较强,留针时间较短,甚至不留针,避免过度耗伤正气。选项A对应急性病,此时需速刺速出以祛邪,延长留针易导致气机逆乱。选项B、C、D、E涉及的病证多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适当延长留针可增强刺激量,调整气血。64.[单选题]搓法适用部位一般是A.头面部B.胸腹部C.四肢部D.腰背部E.以上各部答案:C解析:搓法属于推拿手法中的摩擦类手法,操作时以双手掌面夹住肢体,相对用力做相反方向的快速搓揉。《推拿学》教材明确指出,搓法主要适用于四肢部,尤以上肢部为常用。头面部多用抹法,胸腹部多用摩法、揉法,腰背部多用推法、按法。四肢关节处肌肉较为丰厚,适合搓法操作以达到舒筋通络效果。65.[单选题]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的腧穴是A.照海B.大钟C.水泉D.太溪E.商丘答案:D解析:这道题涉及足少阴肾经腧穴的定位。《灵枢·本输》记载:“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动脉应手。”题干描述的位置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与太溪定位一致。照海位于内踝尖下方凹陷;大钟在太溪穴后下方;水泉位于太溪直下1寸;商丘在内踝前下方凹陷。D选项符合经典文献记载及腧穴定位描述。66.[单选题]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专书专著是A.《黄帝内经》B.《诸病源候论》C.《外台秘要》D.《针灸甲乙经》E.《太平圣惠方》答案:B解析:《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详细论述疾病病因、病理与证候,是我国现存首部系统探讨病因证候的专著。《黄帝内经》作为早期医学典籍,涵盖理论广泛,并非专论病因证候。《外台秘要》主要为医方汇编,《针灸甲乙经》为针灸理论专著,《太平圣惠方》系宋代方书。各书内容侧重点均不同。67.[单选题]易筋经中注重锻炼头项与手臂对抗用力的是A.九鬼拔马刀势B.青龙探爪势C.打躬击鼓势D.倒拽九牛尾势E.掉尾摇头势答案:A解析:《易筋经》传统文献记载,“九鬼拔马刀势”通过手臂后展、头项侧转,形成二者对抗拉伸。此势一手绕头后,另一手贴背部,动作结构使头与手臂产生反向牵拉,强化肩颈协调。其他选项如“青龙探爪势”侧重手臂伸展,“打躬击鼓势”主练腰背,“倒拽九牛尾势”强调下肢与手臂拉力,“掉尾摇头势”为全身放松。A项动作特性契合题干所述对抗用力关系。答案:A。68.[单选题]经外奇穴,位于项部,当翳风后1寸的是A.风池B.风府C.哑门D.后顶E.翳明答案:E解析:《针灸学》中记载,翳明为经外奇穴,定位在翳风穴后1寸。风池属足少阳胆经,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凹陷处;风府属督脉,在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哑门属督脉,位于第2颈椎棘突上;后顶属督脉,位于百会穴后1.5寸。69.[单选题]不属于五禽戏模仿的动物是A.熊B.狼C.猿D.鹿E.鸟答案:B解析: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由东汉名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特点创编而成,用以锻炼身体。狼并非五禽戏模仿的动物,其他选项熊、猿、鹿、鸟均属五禽戏范畴。(《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华佗创五禽戏)选项B狼未包含在原始记载的五种动物中。70.[单选题]下列不属于疗扭挫伤方剂的是A.桃仁、红花、乳香、没药、五倍子(捣碎)黑豆各20g,赤芍、甘草各15gB.生黄芪200g,宣木瓜30g,葱白10根C.透骨草、忍冬藤各30g.伸筋草、苏木、三棱、牛膝各15g.白芷、海桐皮、红茜草、红花赤芍、当归、五加皮、川黄柏、升麻各10gD.透骨草30g.艾叶60g.独活30g.桂枝15g,刘寄奴30gE.当归12g.鸡血藤I5g,石楠藤30g,落得打30g,乳香10g,没药10g,独活15g.苏木30g答案:B解析: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类方剂常用于治疗外伤扭挫伤。生黄芪主补气固表,宣木瓜多用于湿痹拘挛,葱白偏散寒通阳,三者组合侧重补益气血、舒筋而非直接针对瘀血阻滞的急性扭挫伤。其余选项中的透骨草、红花、乳香、没药等药物均具明显活血散瘀、通络止痛功效,属典型扭挫伤治法。答案B药物组成与其余选项祛瘀通络方向不同,符合题干要求。71.[单选题]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腧穴是A.风门B.厥阴俞C.大杼D.肺俞E.心俞答案:D解析:《灵枢·背腧》记载,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A)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大杼(C)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厥阴俞(B)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心俞(E)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72.[单选题]三棱针刺法的作用不包括A.醒神开窍B.泻火解毒C.活血化瘀D.消肿止痛E.开瘀散结答案:E解析:《灵枢·官针》提到刺络放血可祛除邪气,调和气血。三棱针刺法主通经活络,多用于实证、热证、瘀血等。选项中醒神开窍(急症如昏厥)、泻火解毒(热毒壅盛)、活血化瘀(经络瘀阻)、消肿止痛(局部肿胀疼痛)均属其作用范围,而开瘀散结偏于消散结块,更常见于毫针、艾灸或方药,非三棱针主要功效。73.[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的腧穴是A.耳门B.太阳C.听会D.听宫E.上关答案:E解析:题干所述为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需符合耳前、下关直上、颧弓上缘凹陷的特征。《针灸甲乙经》载,上关位于颧弓上缘凹陷处,属足少阳胆经;耳门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耳屏上方;太阳为经外奇穴,位于颞部;听会、听宫位于耳屏附近。排除其余选项后,上关与题干描述一致。74.[单选题]耳穴风溪主治A.肩关节周围炎B.自主神经功能紊乱C.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D.高血压E.炎症、痛症答案:C解析:耳穴风溪在耳针疗法中常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该内容见于《耳穴标准化方案》。选项C所列病症均属过敏反应范畴,与风溪穴作用相符;选项A对应肩穴,B与交感穴相关,D涉及降压沟,E关联神门穴主治范畴。75.[单选题]瘢痕灸多用治疗A.哮喘肺痨B.虚寒病证C.凤湿痹痛D.阳痿早泄E.疮疡久溃不敛答案:A解析:瘢痕灸属于艾灸疗法中的直接灸,通过局部刺激形成灸疮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法在《针灸资生经》中有载,常用于慢性顽固性疾病。A选项哮喘、肺痨属久病难愈,瘢痕灸可调整机体正气;B虚寒证多用温和灸法;C风湿痹痛常见其他灸法或温针;D阳痿早泄多选补肾穴位普通灸;E疮疡久溃需生肌收口,瘢痕灸非适宜。76.[单选题]八段锦第二势为A.两手托天理三焦B.左右开弓似射雕C.调理脾胃须单举D.五劳七伤往后瞧E.摇头摆尾去心火答案:B解析:八段锦动作顺序依据传统口诀,其第二式为“左右开弓似射雕”。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A),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C),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D),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E)。口诀内容可见于《体育保健学》及传统导引文献。77.[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膽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的腧穴是A.风府B.风池C.风市D.风门E.梁丘答案:C解析: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风市穴位于大腿外侧中线,腘横纹上7寸,《针灸甲乙经》载其取法为垂手中指端。风池在项后,风门在背部,风府在头后,梁丘属足阳明胃经且位于膝盖上方。选项C符合题干位置描述。78.[单选题]胃经是经脉中分支最多的一条经脉,共有分支A.3支B.4支C.5支D.6支E.7支答案:C解析:胃经属于足阳明经,在十二正经中分支较多。《灵枢·经脉》记载其循行路线从头走足,分布于头面、胸腹、下肢外侧前缘。经络在循行过程中,于不同部位分出支脉。根据传统针灸学文献,胃经共有五条分支,分布于头面、胸腹等区域。选项C的“5支”对应经典描述。79.[单选题]下列关于肩关节对抗拔伸法描述正确的是A.肩关节外展位45。~60。B.持续拔伸1-2分钟C.医者应立于其患侧方D.两手握住患者腕部或前臂上段E.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该题选项均符合肩关节对抗拔伸法的操作规范。肩关节对抗拔伸法要求患者上肢处于外展位45°~60°,操作时医者立于患侧,握持患者前臂近腕部或上段,沿上肢纵轴方向施加对抗力并维持一定时间。选项描述内容见于《推拿手法学》及《中医筋伤学》中对关节拔伸手法的具体操作要求。各选项A至D均正确反映了该手法要点,故最终答案为E。80.[单选题]治疗痿证、瘫痪宜选用的电针波形是A.疏密波B.断续波C.锯齿波D.密波E.疏波答案:B解析:电针疗法中不同波形的作用各有侧重。断续波能产生短促、间歇的刺激,引起肌肉明显收缩,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适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肌肉弛缓性病变。《针灸学》中提及,断续波通过断时休止、续时刺激的方式,避免组织适应性,增强收缩效应。选项A疏密波多用于镇痛、促进循环;C锯齿波调节幅度由小到大,作用较弱;D密波易产生耐受性;E疏波刺激作用较温和。断续波特性与题干适应症相契合。81.[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的腧穴是A.阳陵泉B.足三里C.丰隆D.太渊E.委中答案:A解析:《灵枢·经脉》载足少阳胆经循行“下外辅骨之前”。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为胆经合穴、筋会。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犊鼻下3寸;丰隆位于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一横指处;太渊为肺经原穴,掌后腕横纹桡侧;委中位于腘横纹中点,属膀胱经。历代医籍《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均明确阳陵泉定位。82.[单选题]“烧山火"手法正确的操作顺序为由浅人深,三进一退由浅人深,一进三退由深入浅,一进三退由深入浅,三进一退浅进速出,无进无退A20.209809751A.阳陵泉B.足三里C.丰隆D.太渊E.委中答案:A解析:“烧山火”手法属于传统针灸复式补泻手法之一,主要用于产生温热感。《针灸大成》明确记载其操作要点为分三层(天、人、地)逐步深入,每层施以紧按慢提,最后一次退针。选项中“由浅入深,三进一退”符合这一描述,强调分层进针、逐层补益。其他选项或混淆泻法(如“一进三退”为透天凉手法),或不符合分层操作原则,与经典记载不符。83.[单选题]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的腧穴是A.命门B.腰奇C.长强D.腰俞E.腰阳关答案:A解析:在针灸学中,腧穴定位是重要内容。《针灸甲乙经》记载命门位于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长强(C)在尾骨尖端下方,腰阳关(E)位于第4腰椎棘突下,腰俞(D)在骶管裂孔,腰奇(B)属于经外奇穴,位置多在骶部。题目描述的“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命门位置吻合。答案正确对应A选项。84.[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调心范畴的是A.练神B.存思C.存神D.养心E.养神答案:D解析:调心在传统养生中指调控心神的方法,如调节意念、精神。《黄帝内经》等经典中,练神、存思、存神、养神均属调心技术。养心多指广义心态修养,非特定调控方法。85.[单选题]以下属于中药内治原则的是A.因证施宜B.直达病所C.酒剂为宜D.定位用药E.合理选穴答案:A解析:中药内治原则强调根据患者证候特点制定相应治法。《黄帝内经》提出"治病必求于本",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因证施宜"即指根据具体证型选择适宜治法,契合这一原则。"直达病所"属外治物理手段特征,"酒剂"为剂型选择,"定位用药"涉及药物归经理论,"合理选穴"为针灸疗法内容,均不属于内治原则范畴。86.[单选题]“和法”的主要作用是A.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等作用B.通过发散,祛除外感六淫之邪C.具有引导、促使呕吐之功D.具有疏泄调和作用E.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答案:D解析:“和法”在中医学中指疏泄调和,协调脏腑功能,使阴阳平衡。源自《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选项A属清法,B为汗法,C是吐法,D正确对应和法,E属温法。答案D。87.[单选题]擅长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的腧穴是A.承扶B.委阳C.委中D.承山E.肾俞答案:D解析:《针灸学》中记载,承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处,主治腓肠肌痉挛、腰背痛等。腓肠肌为小腿三头肌组成部分。选项A承扶主治坐骨神经痛;B委阳属三焦经,侧重通调水道;C委中常用于腰背疼痛;E肾俞主调肾系病症,无直接关联。承山穴直接作用于腓肠肌区域,故针对该部位痉挛效果显著。88.[单选题]额中线的定位是,在额部正中发际内A.自上星穴起,向下刺一寸B.自上星穴起,向上刺一寸C.自神庭穴起,向下刺一-寸D.自神庭穴起,向上刺一寸E.自眉冲穴起,向下刺一寸答案:C解析:额中线属头针标准线,根据《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额中线定位为神庭穴向下刺。选项A、B中“上星”位置位于神庭上0.5寸,与题干“正中发际内”不符。选项D方向错误(向上刺)。选项E“眉冲”属膀胱经,偏离正中线。选项C符合定位要求。89.[单选题]下列关于刺手的说法,错误的是A.持针施术的手B.多为右手C.掌握针具D.实施操作E.刺手就是右手答案:E解析:解析:刺手指持针操作的手,《针灸学》中指出其功能包括掌握针具和实施手法。刺手通常多为右手(B正确),但不局限于右手,故E错。A、C、D均符合刺手定义。《刺法灸法学》提及左右手分工时强调“刺手”为持针侧,而非特指右手。90.[单选题]我国古籍中记载了最早的社会福利性康复疗养中心的是A.《管子.入国》B.《尚书.洪范》C.《理渝骈文》D.《黄帝内经》E.《周礼.天官》答案:A解析:该题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性康复疗养中心的文献记载。《管子·入国》载有“九惠之教”,包括“养疾”等政策,明确指出国家需设立专门场所收治残障、患病者,与康复疗养概念契合。其余选项如《尚书》主论治国方略,《理瀹骈文》为清代外治方书,《黄帝内经》系医学理论著作,《周礼·天官》主要记录医官职掌,均未涉及此类机构。答案出自《管子》第五十四篇。91.[单选题]明确提出“烧山火"名称和操作方法的中医古籍是《素问》《针经指南》《针灸大成》《金针赋》《针灸问对》D0.47316152A.《管子.入国》B.《尚书.洪范》C.《理渝骈文》D.《黄帝内经》E.《周礼.天官》答案:A解析:题干中“烧山火”为针灸补泻手法,明确记载于《金针赋》。《黄帝内经》(含《素问》《灵枢》)奠定针刺理论但未提此名。选项D为《黄帝内经》,答案标为A(《管子·入国》),但《管子》系先秦哲学著作,无相关记载。该题设置存在矛盾,或为答案误标。需结合题干信息与常规考点判断,正确对应文献应为《金针赋》。此处按题目给定答案解析,可能存在讹误。92.[单选题]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蹑长伸肌腱与眦长伸肌腱之间的穴位是A.解溪B.冲阳C.内庭D.厉兑E.照海答案:A解析:《针灸学》中记载,解溪穴位于足背横纹中央凹陷,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内庭在二、三趾间,厉兑位于足第二趾外侧,照海在内踝下方,与题干位置不符。选项A符合经典定位描述。93.[单选题]支正在腕背横纹上A.4寸B.3寸C.5寸D.7寸E.8寸答案:C解析:支正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尺侧端上5寸,阳谷穴与小海穴连线上。此定位见于《针灸学》教材。选项A(4寸)接近但不足5寸;选项B(3寸)为支沟穴定位;选项D(7寸)和E(8寸)超出前臂常规范畴。明确记载支正穴位置为5寸。94.[单选题]下列属于疗面瘫方的是A.白附子、白僵蚕、地龙、全蝎、细辛各10g,冰片6gB.透骨草30g,艾叶60g,独活30g,桂枝15g.刘寄奴30gC.透骨草、伸筋草各30g,泽兰、刘寄奴各15gD.干姜60g.干辣椒30g,生乌头20g,宣木瓜25gE.八角枫(鲜叶)、紫苏、水芹菜各30g,薄荷叶18g答案:A解析:该方源于牵正散基础上加减,原方主治风痰阻络之口眼歪斜。白附子、僵蚕、全蝎为牵正散主药,祛风化痰通络;地龙增强通络之力,细辛、冰片辛散走窜,引药上行。其余选项:B侧重温经散寒(透骨草、艾叶)、C舒筋活血(伸筋草、泽兰)、D温阳驱寒(乌头、干姜)、E辛凉解表(薄荷、紫苏),均与面瘫常见证型不符。95.[单选题]关于和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和法即和解之法B.和法用于半表半里之证C.和法含有调和之意D.和法手法频率稍快E.和法手法平稳答案:D解析:《中医基础理论》论及和法,其核心为和解、调和,适用于半表半里、脏腑失和等证。推拿学中,和法手法强调平稳、柔和、均匀。选项中,D提及手法频率稍快,与和法"缓而不滞,快而不乱"的原则矛盾;E描述手法平稳符合理论。《小儿推拿广意》明确和法需柔缓均匀,排除急促频率,故D不符合。96.[单选题]气至病所指A.医者施针于疾病所在的部位B.使针刺感应达到疾病所属的脏腑C.通过一定的手法,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的现象D.通过一定的手法,使针尖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的现象E.医者施针时运功使针刺感应向着病所方向扩延和传布的现象答案:C解析:气至病所源于《灵枢》《针灸大成》等经典针灸理论。此现象强调通过特定针刺手法操作,患者产生酸、麻、胀等感应沿经络传导至疾病相关区域。选项C准确描述这一传导过程,其余选项均指向不同方向:A误为施针部位选择,B仅限脏腑感应,D混淆针尖方向与针感传导,E强调医者气功引导,而经典理论核心为手法操作引发的患者自身针感传导。97.[单选题]提插补泻法中的泻法是A.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时间短B.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快,时间短C.重提轻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D.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慢,时间长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答案:C解析:《灵枢·官能》中提插补泻法要点指出,泻法操作要点为针下得气后,重提轻插,上提时用力重、速度快,下插时用力轻、速度慢,同时强调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选项C“重提轻插,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符合这一操作规范,其他选项在力度、幅度、频率或时间描述上均有不符。98.[单选题]不是肩髎的主治作用的是A.上肢运动功能障碍B.骨骼肌肉系统功能障碍:如肌肉挛缩、肌力减退、肌萎缩等C.运动性疲劳D.失语症,构音障碍E.心理行为异常答案:D解析:《针灸学》教材中记载,肩髎属手少阳三焦经,位于肩部,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局部病症及运动系统问题。失语症、构音障碍多与脑部或舌咽相关经络有关,如心经、肾经等,而非三焦经。选项D与肩髎定位、主治范围无关。选项A、B属于局部肢体症状,C涉及运动后调养,E与经络整体调节功能相关。99.[单选题]在解剖结构上,三角窝是指A.对耳轮上、下脚构成的三角形凹窝B.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C.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D.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E.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答案:A解析:在耳部解剖中,三角窝是耳廓表面由对耳轮上脚与下脚围成的三角形凹陷区域。该结构在《系统解剖学》中列为耳廓分区之一。选项B描述的是耳舟,位于耳轮与对耳轮间;选项C对应的是耳屏上方的外耳门附近;选项D涉及对耳屏与对耳轮的间隙;选项E则指耳甲艇区域,均不符合三角窝的实际定义。选项A正确描述了其解剖特征。100.[单选题]将延胡索细辛、白芥子、甘遂共研末,加姜汁制成药饼穴位敷贴,可治疗A.癃闭水肿B.咳嗽气喘C.肩周疼痛D.压疮肿毒E.口眼歪斜答案:B解析:延胡索、细辛、白芥子、甘遂均属温性药物,具有温肺化痰、散寒逐饮的功效。姜汁辛温发散,常用于温经通络。该方剂源自《张氏医通》记载的敷贴法,通过穴位刺激调理肺气。其中白芥子、甘遂宣肺逐痰,细辛祛风散寒,延胡索行气止痛,针对寒痰阻滞、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气喘等症状。癃闭水肿需利水渗湿,肩周疼痛多用祛风湿药,压疮需解毒敛疮,口眼歪斜常见于外风侵袭,均与此方温肺化痰的主治方向不符。101.[单选题]足阳明胃经共有腧穴A.43个穴B.44个穴C.45个穴D.46个穴E.47个穴答案:C解析:《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胃经左右各45穴。《针灸甲乙经》明确列举其腧穴起于承泣(目下七分),止于厉兑(次趾外侧端)。选项A(43)可能遗漏部分特定穴,选项B(44)、D(46)、E(47)均与经典记载不符。正确数目依据历代医籍统一为45。102.[单选题]隔盐灸多用于治疗A.腹痛便秘B.阳痿早泄C.未溃疮疡D.伤寒阴证E.风寒湿痹答案:D解析:隔盐灸是一种将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神阙穴),再置艾炷施灸的方法,主要适用于伤寒阴证。此方法出自《针灸学》相关论述,强调其温阳救逆、散寒通脉的作用。选项D对应中医里因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导致的病证,如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选项A、B、C、E多为其他灸法的适应症,如隔姜灸、隔蒜灸或普通艾灸等更适宜。103.[单选题]五禽戏中具有“舒肝养血”功效的戏种是A.熊戏B.虎戏C.猿戏D.鹿戏E.鸟戏答案:E解析: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中,各戏种对应不同脏腑功能。鸟戏模仿禽类展翅轻盈之态,其动作特性注重开合升提,舒展筋脉。传统养生理论指出此类运动形式可调节气机升降,促进肝胆疏泄功能,疏通经络以达调肝养血的生理效果。虎戏主肾,鹿戏通肝,熊戏理脾,猿戏养心,此五戏配伍体现中医"形神共养"原则。104.[单选题]推拿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倒昏厥现象的常见原因有A.体质虚弱B.有岀血倾向C.精神紧张D.手法过重E.以上都是答案:E解析:推拿学相关教材指出,推拿过程中晕厥现象的发生涉及多种因素。病人体质虚弱容易因刺激导致短暂性循环障碍;精神紧张可能引发过度应激反应;手法过重会加剧疼痛或神经反射;有出血倾向者若局部受损可能引起血容量变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推拿晕厥的诱因,涵盖题干全部选项。《推拿治疗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第七章“推拿异常情况处理”中明确列出此类风险因素。选项分析:A、C、D均属直接诱因,B项可间接引发晕厥,故E选项正确。105.[单选题]提插补泻法中的补法是A.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快B.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慢C.重插轻提,幅度大,频率快D.重提轻插,幅度小,频率快E.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答案:E解析:提插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特点是强调“紧按慢提”,即以插针时用力重、提针时用力轻为主。其动作幅度较小,频率较慢,以达补益正气之效。该内容可参考《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及传统针灸手法理论。选项E描述为“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符合补法的操作要点。选项A、C中“频率快”不符合补法的缓柔要求;选项B、D中“重提轻插”为泻法特点,非补法。106.[单选题]疾徐补泻法中的泻法为A.进快出慢B.进慢出快C.进慢出慢D.进快出快E.进则先快后慢,出则先慢后快答案:A解析:疾徐补泻法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疾而徐则虚,泻也"之说。该法以进出针速度区分补泻,泻法强调进针快(疾)以引邪外出,出针慢(徐)以持续泻实。选项A"进快出慢"符合经典描述。选项B"进慢出快"为补法特征。选项C、D、E的操作方式未体现泻法中"疾入徐出"的核心原则。107.[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的腧穴是A.承山B.阴谷C.委阳D.外丘E.阴市答案:D解析:足少阳胆经腧穴定位参考《针灸学》中特定穴的归经及位置描述。外丘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与阳交(位于腓骨后缘)相平。承山在膀胱经,阴谷属肾经,委阳为三焦经下合穴,阴市为胃经穴,皆不符题干归经或位置。108.[单选题]推拿功法锻炼的主要环节是A.意念B.呼吸C.形体D.气血E.以上都不是答案:A解析:推拿功法强调内功与外功结合,传统理论注重以意领气、以气助力。部分古籍如《诸病源候论》等提及“导引”时,常将意念作为引导气血运行的核心。选项分析:意念(A)在功法中主导动作与气的协调;呼吸(B)、形体(C)为操作基础;气血(D)为锻炼效果的非直接环节;选项(E)不符题意。109.[单选题]小肠经的体表走向是A.从胸走手B.从手走头C.从足走胸D.从头走足E.从胸走足答案:B解析:手三阳经的体表循行方向均为起于手部,沿上肢外侧上行至头面部。《灵枢·经脉》载明:“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上颊,至目锐眦。”其余选项分别对应手三阴经(A)、足三阴经(C)、足三阳经(D)的循行特点,与小肠经无关。选项E无对应经脉循行规律。110.[单选题]不是劳宫穴的功效的是A.手部肌肉及关节痉挛,长期制动引起的手掌肌肉萎缩B.长期卧床产生的消化系统症状,如膈肌痉挛、呕吐等C.免疫力低下引起的口疮、口臭、鼻子出血D.可作为某些急症如昏迷、中暑、心绞痛等的急救穴E.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答案:E解析: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主泻心火、清湿热、安神止痛。《针灸甲乙经》载其主治热病、心烦、口疮、癫狂等。选项A涉及手部局部症状,属穴位近治作用;B与心包经调节胃气相关;C对应心火上炎之证;D为急救常用穴。E中的咽喉肿痛多因外感风热,属肺经、大肠经范畴,非劳宫穴主治。111.[单选题]“汗法”的主要作用是A.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等作用B.通过发散,祛除外感六淫之邪C.具有引导、促使呕吐之功D.具有疏泄调和作用E.具有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答案:B解析:中医治疗八法之一。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感六淫之邪的治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及痈肿疮疡初期。《黄帝内经》已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记载。《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汗者,散也……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身重而体痛,此皮腠闭塞……用发散汗之邪从汗解。”选项A属清法,C属吐法,D属和法,E属温法。112.[单选题]不属于辅助行针手法的是A.弹法B.刮法C.飞法D.捻转法E.循法答案:D解析:辅助行针手法指在基础手法(如提插、捻转)之外,用以促进得气或调节针感的手法。主要出自《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古籍。选项中的弹法、刮法、飞法、循法均属辅助手法。捻转法是行针基本手法之一,用于直接改变针刺角度与刺激量,故不属于辅助手法。113.[单选题]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的腧穴是A.商丘B.公孙C.冲阳D.内庭E.丘墟答案:E解析:《灵枢·经脉》记载足少阳胆经循行过外踝前下方。《针灸腧穴学》中丘墟定位为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商丘在内踝前,公孙属脾经位于足内侧,冲阳、内庭属胃经位于足背及趾间,均不在此。选项E与描述相符。114.[单选题]下列穴位中,可应用三棱针点刺法的是A.十宣穴B.内关穴C.天府穴D.阳池穴E.环跳穴答案:A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