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0年春季学期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

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扒住关皓寺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

忌O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

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

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莺。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

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渔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

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

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1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

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

诗兴。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具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

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生字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

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2)词语理解。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

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

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指的就是篱笆;“树头”是指树枝上。

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板书:篱落、一代、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动))

2.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1.看看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的篱落()的小径

()的儿童()的蝴蝶

()的菜花()的树

2

2.读诗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

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选代表展示交流:

预设: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

"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

我们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中的“无”也是指“没有”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无”是没有

的意思。)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吟吟诵诵,渐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

家听吧!

小组交流说诗意,再在全班交流:

(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露出一些新绿,叶子还

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黄山的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板书:黄新绿黄)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非常喜爱这乡村田园风光。(板书:情:喜爱)

请你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3.配乐一齐读诗。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

己的感受。

六、图文对照,学编故事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短短的镜头,展开想象,

把你“见”到的说给同学听听吧。(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

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

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

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

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

3

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了,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

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

1.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2.在背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下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七、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更是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

象乡村生活的画面,用喜爱的语气再读一读全文吧!

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看谁写得生动,想象丰富。

板书内容

诗宿新市徐公店

情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静)

画追入

儿童黄蝶菜花(动)

意色:黄(绿)(黄)

教学反思:

4

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

花稀”“蜻蜓”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

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揭题。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

(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

再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杂”字,下面的部分,不

是“木工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诗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

会写些什么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四声。“即兴”意思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

致而创作。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

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一一诗人看到一

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

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

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L认识生字:杂、稀、蜻、蜓。

5

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二

2.指导书写:“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

“延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

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养麦花。养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

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蛾(ji6)蝶:蝴蝶的一种。

三、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个人自由朗读。

(2)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他们分别怎么样?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

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

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预设:还可以问老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

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

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6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惟有、日长”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惟有:只有;日长:天长了。)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3)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

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4.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养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蟆蝶飞」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

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读诗思考:

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

农村景物的特点。

五、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靖蜓峡蝶飞”显

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板书:宁静以动写静)

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一一同桌背一一全班背

六、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板书:

清新、田园、安逸闲适)

I四时田园杂兴

7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

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

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后一首,诗人

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

兴致。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

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

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有生机和活力的场景。诗人范成大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

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诗吧!

七、总结交流,拓展阅读【出示33】

1.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H1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

2.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

板书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出示34】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清新、田园、宁静、安逸、闲适

教学反思:

8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

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

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

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一一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

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b”,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

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

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

觉。

3.检查初读。谁来都给大家听?(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而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9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有问题吗?

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

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

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师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

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笼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生简

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人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1)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

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10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2)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

唱。

(3)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

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

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板书:茅檐低小)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

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1)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2)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①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板书:小儿无赖)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二“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

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一一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

读读这句?

②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C?灵手巧

(板书:大儿:勤劳中儿:心灵手巧)

③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己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老

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出示图片:突

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一一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前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一一相媚好。(板书:翁媪吴音

相媚好)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时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住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

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一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板书:醉)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

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这首词的画面,提出写话要求。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4.背诵这首词。

板书内容

茅檐低小

翁媪吴音相媚好醉

清平乐村居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12

2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

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5.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而课文内容,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

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自读感悟,品味乡村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

印象?试着说一说。

2.看完图片,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乡下人家)学生齐读课题

“乡下人家”。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乡村的感知。

预设1:乡村很美丽,空气很清新。

预设2:乡村很有趣,有很多动物,还有很多庄稼和花儿。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走进乡下人家。

2.简介作者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小时候深受祖

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1962年移民去美,定居旧金山。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

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

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等。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会认字:构冠朴素率倘附捣绘谐

13

(1)生字学习

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古音“索”,翘古音“率”等。

其中“冠”在这儿读一声,组词“鸡冠花”,还有一个读音“gudn”,组词为“冠军”。

(2)书写指导:

会写字:构饰蹲凤序例率觅耸

踏倘绘谐寄眠

①准字音:

②读准平舌音“耸",翘舌音“饰、率”,边音“例”等。

③写指导:

“构饰蹲例踏倘绘谐眠”为左窄右宽的字,“觅、耸、寄”为上窄下宽的字;“凤、

序”是半包围的字。

“蹲”左窄右宽,右下面的“寸”的一横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率”中间的部分笔画较多,注意从左到右写,第八笔是撇,第九笔点,下面的一横写长一

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

(3)词语理解

装饰: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时令:季节、节令。

朴素:质朴;无文彩;俭仆,不奢侈。

独特: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和谐: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配几幅图,分别给每幅图起个

X/字

1-1TjO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四、(板书: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细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段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2.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14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二

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4.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

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五、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

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2.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一首古诗,快来跟老师一起读读吧!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

来就菊花。

教学反思:

1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一、复习字词,导入课文

上节课,老师已经领着你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吧!

1.复习本课重点字词。〔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有不明白的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难写的字:率

二、体验情感,学习方法

带领学生用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提炼出两句诗,并进一步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

魅力。

L那我们先从第•自然段开始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这段共有几句话,并思考每•

句主要写的是什么。

(1)汇报交流

第一句:门前搭架

第二句:花落结瓜

第三句:装饰可爱

(2)这第三句话句子比较长,到底是讲什么呢?大家一起再读一遍。出示句子。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

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

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

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为什么说装饰比石狮子可爱?

预设:石狮子单调,这里的瓜架青红叶绿,颜色鲜明可爱。

门前的瓜架这么特别,这么可爱,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指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都写了什么?

(3句,第一句种花(花);第二句种竹(竹);第三句看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种花种竹

16

(2)那你们喜欢这里的花呢,还是喜欢这里的竹呢?有喜欢花的有喜欢竹的,那就先看写

花这一句,大家一起读一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朴素中带着华丽?独特?

预设:是一对反义词,开得美所以华丽,在农家显得朴素。

②写竹子的有两句,第一句很简单,一读就懂。第二句写得很有意思,说说看这句话哪里让

你感到有意思?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预设:竹笋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慢慢从土里探出头来。

指名读,齐读。

(3)(2)下面又该我们扮演小老乡夸夸自己啦!谁来夸?

(4)生:我们这有美丽的花,花能报时间。

生:有可爱的竹笋,笋能炒菜吃(谁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夸?)

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什么?(好风光)

板书:好风光

(4)看,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这样我们又把第2段变成了一句诗,读一读。好玩吗?

三、抒发情感,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探究,自主抒发对课文的感悟,概括出四句诗。)

1.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种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读书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

试?下面3、4、5、6段每组读一段,看能不能也概括出一句诗来,把它写在该段的空白处。

但要注意你们概括的诗句要能和上面的连起来,读起来要顺口。

(1)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概括的诗句是什么?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随机板书:大鸡小鸡林觅食,小鸭戏水河中央。

红霞晚餐看鸟归,秋夜虫鸣入梦乡。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我们乂概括出了四句诗!

下面我很想听听你们乂是抓住哪些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的呢?

说得这么好,那你们的脑海中肯定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景吧,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小鸡抢食的情景、小鸭戏水的情景、他们吃饭时的悠闲、他们做的好梦……

3.课文写得精彩,你们说得更精彩!同学们,这就是乡下人家充满情趣的房前屋后,这就是乡

下人家独特迷人的一年四季。有默默不语的一一,有热闹嬉戏的一一,还有悠闲快活的一一,真

是一片盎然生机。我是越来越喜欢乡下人家了,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里呢?那就让我们带

着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一起读最后一段。

4.(1)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乡下人家最好的概括,我们再来概括出两句诗,作为这

首诗的总结,好吗?谁来试试?

17

(2)学生说,师引导,抓两个关键词,独特迷人的什么?风景?风景怎么样?

随机板书:独特迷人风景好

(5)(3)乡下人家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心情如何?可以用什么词?(舒畅,爽)

(6)随机板书:乡下人家心欢畅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质朴、善良、勤劳的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欣赏了乡下迷人、独特的风景,了解了乡下人家质朴、快乐的生活,不禁

心生向往之情。

2.课外延伸:(小练笔)

你们想不想赞美自己身边的乡下人家?我们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比如具体描写的方法,抓住景

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对比的方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等,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

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美,很有特色的。

板书:2乡卜人家

屋前瓜果美又香,种花种竹好风光。(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

大鸡小鸡觅食忙,小鸭戏水河中央。(鸡鸭觅食图)

红霞晚餐看鸟归,夜听虫鸣入梦乡。(院落晚餐图月夜睡梦图)

独特迷人好风景,乡下人家心欢畅。

教学反思:

18

3天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

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

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

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户,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习惯在屋顶上开个天窗,天

窗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

文。(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板书:3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溢想象、下面让我们

和作家茅盾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4.简介作者

茅盾(1896年T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

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亚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茅盾同时也是中

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

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

秀长篇小说的创作。《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义标出自然段。

19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个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

认读。

4.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慰藉卜落锐利河滩帐子闪烁蝙蝠霸气猫头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帐烁锐”为翘舌音;

前鼻音“滩、蝙",后鼻音“鹰”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5.指导书写

6.“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扁”,“户”的下面是一横,两竖。

7.“鹰”笔画较多,注意写的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广”写宽大一些。

8.理解词语

(1)天窗: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2)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也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有洞察力。

(3)霸气十足:很有气势,魄力。

(4)扫荡: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开天窗?

2.依据这样的条理给义章分为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天窗的由来。

第二段(4-7自然段):天窗带给我们的慰藉。

第三部分(8自然段):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们。

3.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

〔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黏),想到

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哪个段落最能概括体现了这种神奇?(最后一段)

四、学习结尾,学会质疑

1.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预设:“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20

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

2.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L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

窗?

2.导入:(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

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课文的最后,茅盾先生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一一(生接读)

(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

(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

“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

段。

(二)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

有感情地读读。(板书”唯一的慰藉”)

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A.夏天阵雨时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

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板书:夏天阵雨时)

预设:夏天阵雨来了,孩子非常高兴。

从哪些词语看出?

预设:从“喜欢、仰着脸”看出。

2.屋子,被关上了,天窗,却无法关上;身体,被锁住了,想象却无法锁上!透过这扇天窗,

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第五自然段

我们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起来填一填吧!

21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到(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这风,这雷,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

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预设:因为屋里很安静,与外面的风雨交加比起来来,感到外面的可怕的威力,相比较而言,

屋里就安稳的多了。

4.语言训练

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

画面?

5.夏天阵雨来了时,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抚慰了孩子们沮丧孤寂的心灵。因而,作者说一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

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板书:“无”

“有”“虚”“实”)

B.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板书:被逼上床休息)

1.出示学习向导:

(1)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又是怎

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事物,用波浪线勾画出孩子

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

2.学生读书,思考,勾画。

3.品读交流

(1)天黑了,孩子们还留恋着月光下的草地游戏或河滩上的追逐戏闹,却被大人们逼着上

床“休息”,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抓“忘不了”“偷偷”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

(2)然而,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绪却扯得很远很远。请根据你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完

成下面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