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1页
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2页
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3页
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4页
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寄生虫案例分析题及答案2023年7月,某三甲医院感染科接诊一名32岁男性患者,主诉“间断寒战、高热伴乏力10天”。患者为建筑工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随工程队在非洲某国疟疾高流行区作业,回国后居家隔离3天(未进行疟疾筛查),7月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继而全身发抖持续约30分钟,随后体温骤升至40.2℃,伴头痛、恶心,无呕吐及腹泻,2小时后大量出汗,体温降至37.5℃,自觉乏力明显。此后症状每48小时发作一次,未规律就诊,自行服用布洛芬退热,效果逐渐减弱。7月10日因症状加重、出现意识模糊急诊入院。现病史与流行病学史:患者否认基础疾病史,否认输血及血制品接触史,在非洲作业期间居住于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夜间使用普通纱帐(未浸泡杀虫剂),自述被蚊虫叮咬频繁。同行工友中2人近期出现类似症状(1人已回国治疗,1人仍在当地)。体格检查:体温39.8℃,脉搏112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10/70mmHg;神志模糊,皮肤黏膜苍白(甲床、结膜明显),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112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肋下1cm、质软、无压痛,脾肋下3cm、质韧、轻压痛;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2×10⁹/L(中性粒细胞58%、淋巴细胞32%),血红蛋白82g/L(入院前1月体检为145g/L),血小板计数85×10⁹/L;-血生化:总胆红素28μmol/L(直接胆红素8μmol/L),谷丙转氨酶56U/L,谷草转氨酶78U/L,肌酐89μmol/L(正常),乳酸脱氢酶680U/L(正常<250U/L);-疟原虫检测:厚血膜涂片可见环状体(直径约红细胞1/5,核1个)及少量滋养体(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经瑞氏染色确认虫体形态符合间日疟原虫特征;快速诊断试验(RDT)检测疟原虫乳酸脱氢酶(pLDH)抗原阳性;-其他病原学检查:血培养(需氧+厌氧)阴性,登革热抗体IgM/IgG阴性,伤寒肥达试验阴性,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影像学:腹部超声提示脾脏肿大(长径14cm,厚径5cm),肝实质回声增粗;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与鉴别诊断:1.主要诊断:间日疟(重型)。依据:①流行病学史(疟疾高流行区居住史,蚊虫叮咬暴露);②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每48小时发作,伴进行性贫血、脾肿大);③实验室证据(血涂片检出间日疟原虫,RDT阳性);④并发症(意识模糊提示脑型疟可能,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提示溶血性贫血)。2.鉴别诊断:-登革热:患者有发热、血小板减少,但无皮疹、出血倾向,登革热抗体阴性,不符合;-伤寒:稽留热、相对缓脉、玫瑰疹为典型表现,血培养及肥达试验阴性可排除;-败血症:持续高热、毒血症状重,血培养阴性且无局部感染灶,不支持;-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系统受累、抗核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本例无相关表现。治疗方案:患者入院时存在意识模糊(格拉斯哥评分13分)、严重贫血(血红蛋白<85g/L),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重型疟疾标准,需立即启动抗疟治疗并处理并发症。1.抗疟治疗:因患者来自氯喹耐药高发区(非洲部分国家间日疟原虫对氯喹耐药率>40%),选择青蒿素联合疗法(ACT)。具体方案:-青蒿琥酯静脉注射(首剂1.2mg/kg,6小时后0.6mg/kg,随后每日0.6mg/kg,共7天);-联合伯氨喹(30mg/d,口服,共14天)以清除肝内休眠子,预防复发(需排除G6PD缺乏症:入院前检测G6PD活性为12U/gHb,正常范围8-18U/gHb,无禁忌)。2.并发症处理:-贫血:输注去白红细胞2U(血红蛋白升至95g/L);-代谢支持:监测血糖(入院时随机血糖3.2mmol/L,静脉输注10%葡萄糖维持)、电解质(血钾3.1mmol/L,口服补钾3g/d至正常);-肝损伤: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g/d静脉滴注保肝。3.对症支持:物理降温(冰袋敷额头、温水擦浴),补液(生理盐水1000ml/d维持循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体温、血压、血氧)及意识状态(每2小时评估格拉斯哥评分)。治疗过程与转归:-治疗第1天:静脉注射青蒿琥酯后4小时,体温降至38.2℃,意识转清(格拉斯哥评分15分);-治疗第3天:血涂片疟原虫密度由治疗前的8500/μl(占红细胞0.8%)降至200/μl;血红蛋白98g/L,血小板102×10⁹/L;-治疗第7天:血涂片未检出疟原虫,RDT转阴;体温正常3天,复查血生化:总胆红素19μmol/L,ALT32U/L,AST45U/L;-治疗第14天:完成伯氨喹疗程,复查腹部超声脾脏长径12cm,血红蛋白115g/L,血小板135×10⁹/L;-出院后1个月随访:无发热、乏力,血常规正常,脾脏超声未见肿大。案例分析与启示:1.流行病学特征的重要性:本例患者明确的疟疾流行区暴露史是诊断的关键线索。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为疟疾高流行区(WHO2022年报告显示,全球95%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境外务工、旅游人群是输入性疟疾的高危群体。临床中对发热患者需常规询问1个月内旅行史,尤其关注蚊虫叮咬暴露情况。2.实验室检测的规范应用:血涂片镜检是疟疾诊断的“金标准”,但需注意厚血膜(提高检出率)与薄血膜(虫种鉴定)联合使用。本例通过厚血膜快速发现虫体,薄血膜确认间日疟原虫形态(环状体核1个、滋养体疟色素棕黄色),避免了因操作不规范导致的漏诊(如仅查薄血膜可能因虫密度低漏检)。RDT可作为快速筛查工具(15分钟出结果),但不能替代镜检,尤其在虫种鉴别及疗效评估中仍需依赖镜检。3.抗疟药物选择的循证依据:间日疟治疗需兼顾红内期裂殖体(控制症状)与肝内休眠子(防止复发)。ACT(青蒿素类药物联合另一种长效抗疟药)是WHO推荐的一线方案,可显著降低重症风险并延缓耐药性。伯氨喹作为唯一能杀灭休眠子的药物,需在确认G6PD活性正常后使用(G6PD缺乏者服用可能诱发溶血)。本例通过治疗前G6PD检测规避了溶血风险,确保了治疗安全性。4.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干预:重型疟疾(占所有疟疾病例的1-2%)可导致脑型疟、严重贫血、急性肾损伤等,死亡率高达15-20%。本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脑型疟早期表现)及血红蛋白快速下降(溶血性贫血),及时输注红细胞、纠正低血糖等措施有效阻止了病情进展。临床中需动态监测意识状态、血红蛋白、血小板及肾功能,早期识别重症预警信号(如呼吸急促、乳酸升高、血小板<50×10⁹/L)。5.输入性疟疾的防控策略:我国自2017年实现本土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病例成为主要来源(2021年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2000余例)。本例提示需加强以下防控措施:①出境前健康教育(疟疾防护知识、预防性用药如甲氟喹/多西环素的正确使用);②入境时海关检疫(发热旅客疟原虫快速筛查);③医疗机构培训(提高基层医生对输入性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