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三)一、单选题1.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质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证候是()A.风寒袭肺B.风热犯肺C.风燥伤肺D.痰热郁肺答案:D。解析:痰热郁肺证的表现为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本题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质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符合痰热郁肺证的特点。2.喘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A.心、肺B.肺、肾C.心、肾D.脾、肾答案:B。解析: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肺为气之主,司呼吸,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呼吸不利而致喘促。肾为气之根,与肺同司气体之出纳,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亦可气逆于肺而为喘。3.心悸心虚胆怯证的代表方是()A.安神定志丸B.归脾汤C.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答案:A。解析:心虚胆怯证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用安神定志丸。归脾汤用于心悸心血不足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用于心悸阴虚火旺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用于心悸心阳不振证。4.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A.气滞血瘀B.寒凝气滞C.痰瘀交阻D.心脉痹阻答案:D。解析: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亏、阳衰及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标实有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相兼为病。5.胃痛的治疗,主要是()A.调肝理气止痛B.调肝和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调理脾胃止痛答案:C。解析: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但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是感冒的常见证型()A.风寒束表证B.风热犯表证C.暑湿伤表证D.气虚感冒证E.阴虚感冒证答案:ABCDE。解析:感冒常见证型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暑湿伤表证等实证,以及气虚感冒证、阴虚感冒证等虚证。风寒束表证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等;风热犯表证表现为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等;暑湿伤表证表现为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等;气虚感冒证表现为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等;阴虚感冒证表现为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等。2.水肿的治疗原则包括()A.发汗B.利尿C.泻下逐水D.健脾E.温肾答案:ABCDE。解析:水肿的治疗原则有发汗、利尿、泻下逐水等祛邪之法,以及健脾、温肾等扶正之法。发汗可使在表之水邪从汗而解;利尿能使在里之水邪从小便而出;泻下逐水可攻逐体内水湿之邪。健脾可增强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温肾能助膀胱气化,促进水液代谢。根据水肿的不同阶段和虚实情况,合理运用这些原则。3.眩晕的常见病因有()A.肝阳上亢B.气血亏虚C.肾精不足D.痰湿中阻E.瘀血阻窍答案:ABCDE。解析:眩晕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肝阳上亢:素体阳盛,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以生化气血,以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或年老肾亏,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为眩晕。痰湿中阻: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瘀血阻窍:跌仆损伤,头脑外伤,瘀血停留,阻滞经脉,而致气血不能荣于头目;或因瘀停胸中,迷闭心窍,心神飘摇不定,皆可发为眩晕。4.消渴的并发症有()A.肺痨B.白内障C.雀目D.疮痈E.中风答案:ABCDE。解析:消渴日久,易发生多种并发症。肺痨:阴虚燥热,肺失滋润,痨虫乘虚侵袭,可并发肺痨。白内障、雀目: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可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等。疮痈: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可发为疮疖痈疽。中风: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痰瘀互结,可并发中风偏瘫。5.虚劳的辨证要点包括()A.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B.辨有无兼夹病证C.辨病情的轻重D.辨标本虚实E.辨外感内伤答案:ABC。解析:虚劳的辨证要点主要有: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虚劳的证候虽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五脏之伤,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故应辨别清楚病变所在脏腑及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辨有无兼夹病证,虚劳一般均以正气亏虚为主,但可兼夹外邪,或因虚致实,产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应注意辨别。辨病情的轻重,可根据病程长短、症状多少、虚实夹杂情况等判断病情轻重。虚劳主要是内伤虚证,一般不涉及外感与标本虚实的辨别。三、简答题1.简述哮病与喘证的鉴别要点。答: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二者有所区别。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哮必兼喘。其病理机制为宿痰内伏于肺,遇诱因引触,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喘未必兼哮。喘证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久病劳欲等,导致肺气上逆,宣降失职,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而成。临床上哮病久延可发展为经常性的喘证,而喘证又可因各种诱因诱发哮病发作。2.简述心悸的辨证要点。答:心悸的辨证要点主要如下:(1)辨虚实:虚证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所致。如心悸伴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多属心血不足;伴心烦少寐、手足心热、耳鸣腰酸等,多属阴虚火旺;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多属心阳不振。实证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瘀血阻络等因素引起。如心悸伴胸闷烦躁、口苦口干、痰多等,多属痰火扰心;伴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等,多属水饮凌心;伴心悸心痛、唇甲青紫、舌质紫暗等,多属瘀血阻络。(2)辨脉象变化:应注意脉象的数、迟、结、代、促等。数脉可见于实证,也可见于虚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阴虚;迟脉多属虚寒;结脉、代脉、促脉,一般主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内阻。(3)辨病情轻重:轻症心悸,虽时有发作,但全身状况较好,病情较轻;重症心悸,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伴有喘促、水肿、晕厥等症状,全身状况较差,病情较重。3.简述胃痛的常见证型及治法、代表方。答:胃痛常见证型、治法及代表方如下:(1)寒邪客胃证:治法为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代表方为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治法为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代表方为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治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治法为清化湿热,理气和胃。代表方为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治法为化瘀通络,理气和胃。代表方为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治法为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代表方为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治法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代表方为黄芪建中汤。四、病例分析题患者,男,55岁。反复胸闷胸痛3年,加重1周。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胸闷胸痛,劳累后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未系统治疗。1周前因劳累后胸闷胸痛发作频繁,疼痛较剧,呈刺痛,固定不移,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1.请根据上述病例资料,作出中医诊断及证型。答:中医诊断为胸痹。证型为心血瘀阻证。依据:患者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符合胸痹的诊断。其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均为瘀血阻滞之象,且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故辨证为心血瘀阻证。2.简述该证型的治法和代表方。答:治法为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中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牛膝活血化瘀;当归、生地养血活血,使祛瘀而不伤正;柴胡、枳壳、桔梗、甘草调理气机,使气行则血行。3.请为该患者提出饮食和生活调护建议。答:饮食调护建议:(1)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2)减少盐的摄入,每日不超过6克。(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