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题库_第1页
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题库_第2页
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题库_第3页
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题库_第4页
2023年中医基础理论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

1.益火补土法:一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的方法;二是由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泻南补北法: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的方法。

13.培土生金法: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

14.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互相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6.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的治法。

17.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的治法。

1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

的治法。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

的治法。

20.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的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的治法。

21.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的治法。

22.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互相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为主

线的关系。

23.阴阳: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4.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的功能活

动。25.气机:指气的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气机调畅: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

27.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

谢及其互相转化。

28.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29.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作用之气。

30.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等功能之气。

3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和推动

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32.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

33.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微,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的重要来

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的部分,故称

之。34.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性疾滑利,活动

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和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故称

之。36.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气为血之帅:是指气在血液的生成、运营中的统帅地位而言,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

血作用的概括。

38.血为气之母:是指血为气的物质基础和依附对象而言,具体是指血对气的运载和营养作

用的概括。

39.津血同源:由于津液和包液均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互相转化,故称津

血同源。

40.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巨津血互化,

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41.夺血者无汗: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的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

局限性,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的方法。

42.精血同源:由于精与血均重要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可以互化:即血可养

精,精可化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说。

43.夺汗者无血: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多汗津亏的病人,其津枯血燥,

血脉空虚,不宜使用破血或耗血以再亏耗其津液的方法。

44.心生血:是指心也参与血液的生成。具体而言,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

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血液,故有“心生血”之说。

45.血者,神气也:由于血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硒,血液充盈,功能活动正常,人的神

志活动才干处在正常的生理状态,故曰:“血者,神气也”。

46.先天之精气:即指臧于肾中的精气。由于这种精气先身而生,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

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故称“先天之精气”。

47.后天之精气:即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由于这类

精气是人出生后,从后天获得的,故称之为后天之精气。

48.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性质的证,而采用不

同的治法。

49.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而采用相同的治

法。

50.藏象学说:是指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测,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互相关系的学说。

51.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

象。

52.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营,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71.精:广义之精:泛指一叨精微物质,涉及狭义之精、气、血、津液以及水谷精微等;狭

义之精:是指生殖之精,涉及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也涉及机体发育成熟后自三产生的生

殖之精。

72.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73.后天之精:来源于出生之后,通过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以及

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

74.天癸:指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限度而产生的具有促进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精微物质。

75.先天之本:指肾。因肾藏精气,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为生命之源,故曰

“肾为先天之本”。

76.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代谢平衡的功能。

77.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功能。

78.肾为胃之关:胃主饮食水液的摄入,肾主糟粕水分的排出,如同胃之出口、关卡,故称

之。

79.虚: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重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实:是指以邪气亢盛为矛盾重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80.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具有接受胃下降的食糜,并将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功能。

81.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内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82.胃气:①指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取的功能;②仅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③脾胃

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流利。

83.大肠主津:指大肠重新吸取食物残渣中水分的功能,说明大肠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故

称“大肠主津”.

84.膀胱气化: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尿液的生成,贮藏于膀胱,并经尿道排出体外,

全赖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因而膀胱气化事实上是从属于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功能。

85.三焦气化: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是由肺、脾、肾笔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毕的,但必须以

三焦为通道,才干升降出入运营,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86.六腑以通为用: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虚实更替,

宜通而不宜滞,故称之。

87.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它是运营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

外的通道。

88.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

窍、气血津液等互相关系的学说。

89.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由

于它们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互相络属,互相之间也无表里关系,

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90.别络:又称十五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分支,即由十二经脉及督脉、任脉各分出一支别

脉,加脾之大络所组成。别络有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91.阳脉之海:指督脉而言,督脉行于腰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

督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92.阴脉之海:指任脉而言,任脉行于胸腹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

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93.十二经脉之海:即冲脉。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

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94.冲为血海:冲,指冲脉。冲脉是十二经脉气血会聚的要冲,有调节诸经气血的作用;其

脉起于胞中,与妇女月经有密切关系,故有“血海”之称。

95.经别:又称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两经之间联

系的作用。

96.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重要干线,气血运营的重要通道。涉及正经和奇经等。

97.络脉:系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涉及别络、浮络和孙络三类。

98.诸阳之会:指头而言。由于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均交会于头部,因此称“头为诸阳之

会”。

99.暑邪:夏至后立秋前,自然界中具有火热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100.寒邪:是指自然界中有寒冷、凝结阻滞特性的外邪。

101.湿性重浊:“重”,指湿邪致病其临床表现具有沉重、重着的特点;“浊”,指湿邪

为病,其排泄物、分泌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

102.传变:是指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103.结石:系指由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所形成的砂石样病理产物,称

为结石。

104.瘀血:指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以及积存于体内的离经之血。

105.水湿痰饮: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隙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更清者为水,湿乃水液弥漫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病理状杰。

106.正虚生邪而发病:是指正气局限性,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推动和调节能力下降,功能失

常,或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内风、内寒、内湿、内火、内燥等内生五邪面发病,或导

致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导致新的病变。

107.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108.疣气:是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109.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10.辨证求因:系指以病证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推求病因的方法。

111.扶正祛邪:扶正,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

疗原则;祛邪,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112.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

113.标本: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主线,本质,是矛盾的重要方面或诸矛盾中的

重要矛盾;标,表面,现象,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或诸矛盾中的次要矛盾。

114.正治:是逆疾病的证候性质(疾病征象)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115.反治:是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116.寒因寒用:系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又称以寒治寒。

117.热因热用:系指用温热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

118.塞因塞用:系指使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称为以补开塞。

119.通因通用:系指使用品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称为以通治通。

120.用热远热:是指温热季节慎用温热药物。

121.用寒远寒:是指寒凉季节慎用寒凉药物。

(二)填空题

122.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板块重要涉及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结识和中医养生和诊

疗疾病的原则。

123.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的代表性著作重要有四部,后世称“四大经

典“它们是、、、o

124.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代表性著作重要有四部。其中为中医学的理论

奠定了基础,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125.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基本形成,该时期代表性著作重要有四部。其中奠定了中医学的

理论基础,为中医辨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

12已创建药物“性味”理论的现存最早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127.金元四大家中,为“攻邪派”的代表,为“养阴学派”的代表。

128.金元四大家中,“寒凉派”的代表人物指,“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指。

129.金元四人家中,后世称刘完素为“主火派”或“寒冷派”派的代表人物,朱震亨为派的代表人

物。

13c.金元四大家中,后世称张从正为代表人物,李杲为的代表人物。

131.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中,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创建了“三焦

辨证”法则。

13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涉及和

133.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是和

134.中医学“证”概念,是疾病在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涉及了疾病的因素、部位、性质以及

邪正关系等。

135.所谓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度析、综合,辨清疾病

的因索•、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13&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

137.《内经》根据相克规律而应用于精神疗法中有“悲胜“喜胜

138.《内经》根据相克规律而应用于精神疗法中有“恐胜“思胜

139.五行归类中与肾同类的五味、五色是。

14C.五行归类中与肺同类的五化、五气是。

141.五行归类中与脾同类的五味、五化是。

142.在五行归类中与心同类的五色、五气是。

143.在五行归类中与肝同类的五味、五气是。

144.金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145.土之所胜者为,所不胜者为。

14&以药物的四气分阴阳,则属阳,属阴。

147.中药以五味分阴阳,其中味者属阳,味者属阴。

148.阴阳失调的最基本类型是和o

149.根据相克规律拟定的基本治则是和。

15C.根据相生规律拟定的基本治则是和。

151.《难经》把相生关系比方为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

152.引起相侮的因素是和。

153.引起相乘的因素是和o

154.五行相生的顺序是。

155.五行相克的顺序是o

156.五行相侮的顺序是.

157.五行相乘的顺序是.

15&《尚书•洪范》中说:“水曰”,“火曰”。

15g.《尚书•洪范》中说:“金日”,“土爰

16c.《尚书•洪范》中说:“木曰”,“土爰”。

161.调整阴阳的主线原则是和o

162.《内经》在阴阳偏哀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有“阳虚则,阴虚则。”

163.《内经》在阴阳偏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有“阳胜则,阴胜则。”

164.阴阳交感是指的过程.

165.对于人体具有、、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16已对于人体具有、、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

167.阴阳的相对性的一方面表现为而分阴阳的,另一方面,表现于。

16&阴阳既可标示,又可以标示的两个方面。

169.阴阳是宇宙中的事物或现象属性的概括。

17c.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其重要来源有二,一是,二是。

171.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说和说。

172.气的生成有赖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等脏腑的关系密切,尤以

的功能活动最为关键。

173.人体之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有二,一是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

二是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174.气运动的基本形成可概括为,为一身气机的枢纽。

175.气的温煦作用,《难经》概括为““,血的濡芥作用,《难经》概括为“”。

17已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精为生命的,气为生命的动力,神为生命的。

177.精与血之间互相滋生、互相转化的关系称为:津液和血液之间互相渗透转化称为

178.宗气是由与相结合,聚于胸中而生成。

179.宗气的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向上向

下。

18C.血液的生成与等脏照的功能活动相关,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181.血液的正常循行,有赖于全身腑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别是与的功能活动关系尤为密

切,是血液运营的基本动力。

182.血液的生理作用有二,一是,二是

183.津液的输布重要依靠等脏腑的功能活动综合完毕。其中

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

184.“气为血之帅”,是对的概括。“血为气之母”,是对

_________的概括。

185.就津与血的而言,由于津血同源于水谷,津液参与血液的组成,故有“”之说;又由于汗为

津所化,故又有“”之说。

186.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六腑的共同特点是。

187.心的生理功能重要有,。

18&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测: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和胸部的感觉等。

189.肺主气的功能涉及:和。

19c.肺的呼吸均匀和调,是的生成和调畅的主线条件。

191.津液布散全身重要依赖于肺的和的作用。

192.脾胃为之本,气血之源。

193.肝的重要生理功能是,。

194.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的、的生理特点。

195.肝主藏血重要涉及、和三个方面。

19&肾所藏的精气涉及和。

197.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之本;肾藏精,主蛰,又称为

之本。

198.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作用的称为肾阴。

199.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作用的称为肾阳。

20c.心,其华在,其充在(在体合)

201.肺,其华在,其充在(在体合)

202.脾,其华在,其充在(在体合)

203.肝,其华在,其充在(在体合)

204.n,其华在,其充在(在体合)

205.胆为之府,又称之府。

20&六腑有以为顺,以为用之说。

207.胆的重要生理功能有____一和___―_胆汁。

208.胃的重要生理功能有_____与——水谷。

20g.小肠位于小腹,上端接与相连。

21c.小肠的重要生理功能是和o

211.膀胱位于小腹,居之下,之前。

212.三焦的重要生理功能,一是,二是之道路。

213.头为之府,脑为之府。

214.女子胞是主持和的器官。

215.女子胞位于小腹部,之后,之前。

21&心和肺之间的关系重要表现在血液的和的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的关系。

217.心与脾的关系重要表现在血液的和方面。

218.心和仔的关系正常称为,失常称为。

219.脾和肺的关系重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22c.肺与肾的关系,重要表现在、和三个方面。

221.经络是经脉和的总称,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其名称最早见于

222.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徨是:阳明经行于,太阳经行于

223.足少阳胆经之气血上承经,下交于经.

224.手少阳三焦经之气血上承经,下交于经。

225.足少阴肾经之气血上承经,下交于经。

22&手少阴心经之气血上承经,下交于经。

227.行于上肢内侧中中线的经脉是,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228.行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行于下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22g.除经外,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或侧面,十二经脉中,具有“边舌木,散

舌下”循行特点的经脉是。

23C.为“阳脉之海”;为“阴脉之海。”

231.十五别络是由之别络,以及之大络所组成。

232.十二经别是的分支,它可加强之间的联系。

233.经络系统由、、、、等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以为主体。

234.前阴与五腑六腑均有联系,其中与关系较为密切。前阴与经脉的关系中,前阴与密

切相关。

235.男性的前阴有能,并同男子的第二性征有密切联系。女性的前阴,具有

的功能。

23&肛门与脏腑中的的关系较为密切。肛门与经络的关系中,循行于后阴的经络有

237.咽喉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脏腑中的有关。

238.咽喉的重要功能是o

239.口、齿、舌与脏腑的关系,表述为。

24C.舌的生理功能为。

241.鼻的生理病理变化与下述经脉皆有联系:。

242.鼻与脏腑的关系中,鼻与有关,但与的关系为密切。

243.鼻的重要功能有o

244.以目与脏腑的关系而言,目与皆有关,但与的关系最为密切。

245.循行于耳的经脉有:,因此这三条经脉与耳的生理、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246.在耳与脏腑的关系中,耳与的关系密切,与也有一定的联系。

247.九窍的内容,涉及

248.官,是指机体上,窍,即

249.“为筋之府”,“为骨之余”o

25c.脾与肌肉的关系,重要体现为

251.骨的生理功能重要有。

252.筋的生理功能重要有。

253.肌肉的生理功能重要有o

254.皮肤的生理功能重要有o

255.广义之形体,泛指。狭义的形体,是指<

25&体质是通过人体的形态结构、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性表出来的。

257.体质因素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邪的和。

258.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重要有两种:一是,推断其病因;二是

259.六气,是指。内生五邪,是由于

所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的五种病因反映的统称。

26C.“恐则气下”,是指恐惊过度,可使o“思则气结”,是指思虑过度,导

致。

261.所谓医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药邪是指的一种致病因素。

262.水湿痰饮以形质言,其阴阳属性当属于。其病理变化,在舌苔一般多是。

263.从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言,“风胜则”,“寒则气收”,“燥胜则”,“湿胜则阳

微”。

264.七情太过一方面伤及,然后影响到其他脏腑。从临床上看,七情致病

以三脏为多见。

265.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深秋近冬,燥与寒合侵犯人体,病多为

26&夏末初秋,燥与热合侵犯人体,病多为;深秋近冬,噪与寒合侵犯人体,病多为

267.湿性粘滞,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二是。

268.风性“善行”是指风邪具有的特性;风性“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的特点,

269.在发病的基本原理中,邪气影响与。

27C.疾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概括起来不外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和这两方面的矛盾斗争

过程。

271.发病,指,这是机体处在病邪的和正气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

272.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273.《内经》在说明正气对邪气有防御作用时,有“正气,邪”之说。

274.《内经》在强调正气局限性是发病的前提和根据时,有“邪之必虚”之说。

275.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与

27已在发病的基本原理中,有“正邪则发病”。

27Z正气,即,简称为

27&邪气,泛指,简称为

(三)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道试题的多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将答案的英文

字母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或多选不得分)

279.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古典医籍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280.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古典医籍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

281.金元四大家中,“主火派”代表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I).朱震亨

282.金元四人家中,“脾胃学派”的代表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李东垣D.朱震亨

283.金元四大家中,“攻邪派”的代表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朱震亨D.李东垣

284.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是()

A.刘完素B、张从正C、朱震亨D、李东垣

285.命门学说的形成年代是()

A.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近代

286.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了重大奉献。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温

病学家是()

A.吴乂可B.吴鞠通C.叶天土D.以上都不是

287.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重大奉献。提出“瘟疫”病由于“异气所感”理论

的温病学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土D.以上都不是

288.温病学说的形成,对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作出重大奉献。首创“三焦辨证”理论的温病学家是()

A.吴又可B.吴鞠通C.叶天土D.以上都不是

289.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概括了()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统一性D.以上都不是

290.中医学中证的概念,是对()

A.症状和体征的概括B、病因和病位的概括

C.病因和病机的概括D、以上都不是

29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以()

A.病症为依据B.病证为依据C.病位为依据D.病由于依据

292.属五行相克规律拟定的治法()

A.培土生金B.金水相生C.益火补土D.佐金平木

293.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方法是()

A.肾实泻肺B.肝实泻脾C.心实泻肝D.肝火泻心

294.不属于五行生克规律拟定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B.引火归原C.扶土抑木D.佐金平木

295.属于相侮传变的是()

A.心病及脾B.脾病及肝C.肾病及肺D.肺病及肾

296.下列除何项外,均是说明病理变化。()

A.母子相及B.五行制亿C.传其所胜D.传其所不胜

29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病理传变是属于()

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木D、母子相及

298.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水和火B.土和金C.金和木D.木和土

299.下列不符合五行生克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子B.水为火之所不胜C.金为木之所胜D.火为土之母

300.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五行之土。()

A.五脏之脾B、五官之口C、五气之湿D、五化之收

301.下列阴阳失调中“阴”的含义为“阴邪”者是()

A.阴虚则阳亢B.阳胜则阴病C.阴胜则阳病【).阴损及阳

302.属于阴的症状是()

A.声高气粗B.多言躁动C.舌苔黄糙D.脉象细涩

303.以阴阳失调来阐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则是()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阳盛格阴

304.“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最合用于()

A.阳胜则寒之证B、阳虚则寒之证C、阴盛伤阳之证D、阴损及阳之证

305.阴阳不能互相维系可出现()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B.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C、阳虚则寒,阴虚则热I)、阴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306.可用阴阳互根关系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B.阳病治阴C.阴损及阳D.阴病治阳

307.在医学领域中,下列何项功能属阴()

A.推动B、兴奋C、温煦D、滋润

308.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涩D.淡

309.属于阴的味是()

A.酸B.辛C.甘D.淡

310.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寒热B.上下C.水火I).动静

3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肺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312.言人身脏腑之阴阳,肝为()

A阳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313.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心为()

A.阳中之阴B.阳中之阳C.阴中之阴D.阴中之阳

314.维持血液的正常循行,下述何项作用最为重要()

A.肝主疏泄B、肺朝百脉C、脾主统血D、心主血脉

315.中医学强调人身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A.水谷精气B.宗气C.营、卫之气D.元角

316.与津液生成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

A.肺、脾、大肠B.脾、胃、小肠C.三焦决渎D.脾、肾、三焦

317.维持津液的正常运营,下述何项作用最为重要()

A.牌气散精B、肺主行水C、三焦决渎D、肾主津液

3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为()

A.津血同源B.精血同源C.肝肾同源D.乙癸同源

319.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使用补气之品,这种治疗方法的生理依据是()

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肝肾同源D.血能气愤

320.治疗血脱证时,常用大剂独参汤止血,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

321.气机的基本形式是()

A.升降沉浮B.升降出入C.升清降浊D.呼吸出入

322.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肝肺(左升右降)B.心肾(水火既济)C.脾胃(升降相因)D.肺肾(呼浊纳新)

323.具有丁票疾滑利”特性的气是()

A.宗气B.营气C.卫气I).元勺

324.《难经》所谓“气主煦之”,是指气的()

A.推动作用B.气化作用C.防御作用D.以上都不是

325.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之气,是()

A.卫气B.营气C.元气D.宗气

326.《金匮要略心典》曰:“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其生理基础是()

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津能载气D、气能行津

327.“血府”是指()

A.心B.肝C.脾D.脉

328.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主神志的功能B.肝主疏泄的功能C.肺主治节的功能D.脾主运化的功能

329.心对血液的重要作用是()

A.化生血液B.运营血液C.固摄血液D.营养血液

330.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A.生成宗气B、宣发卫气C、调节全身气机I)、肺的呼吸功能

331.以下哪项不属于肺的肃降功能()

A.排出体内浊气B.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C.通调水道D、津液向下布散

332.肺的通调水道功能重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B.肺的司呼吸C.肺主宣发和肃降D.肺朝百脉

333.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B.肺与肝C.脾与肺D.肺与肾

33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B.脾主统血C.脾为后天之本D.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335.脾统血是通过何项实现的()

A.气的固摄作用B.气的温煦作用C.气的气化作用I).气的卫外作用

336.人的视觉功能,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A.心主血脉功能B、肺主气的功能C、牌主运化功能D、肝的藏血功能

337.与脾胃升降密切相关的脏器是()

A.心B.肺C.肝D.肾

338.在肝主疏池各种功能表现中,最主线的是()

A.调畅情志B、调畅气机C、调节血量D、疏通水道

339.“筋之余”是指()

A.发B.骨C.肝【).爪

347.“骨之余”是指()

A.齿B.爪C.筋D.发

341.“血之余”是指()

A.脉B.筋C.骨D.发

342.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主线因素在于()

A.肾阳虚衰B、肾阳亏乏C、命门虚寒D、肾精亏损

343.促进性机能成熟的物质是()

A.肾精B.肾气C.血液D.天癸

344.膀胱的贮尿和排尿的功能重要依赖于()

A.脾的运化功能B.肝的疏泄功能C.肺的肃降功能D.肾的气化功能

345.机体的生长发育重要取决于()

A.血液的营养B.津液的滋润C.水谷精微充养D.肾中精气的充盈

346.肾不纳气重要是由于()

A.肾阳局限性B.肾阴局限性C.肾的精气局限性D.心气局限性

347.“孤府”是指()

人.胆B.胃C.三焦D.膀胱

348.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

A.牌B.大肠C.小肠I).胃

349.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亿的是()

A.三焦B、脾C、肾D、肺

350.称作“中精之府”的是()

A.脉B.胃C.心包D.胆

351.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脏腑是()

A.肺脾肾及膀胱B.肺脾肾及三焦C.肺脾肾及大小肠D.肺脾肝肾

352.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

353.脏与脏之间重要表现为气血美系的是()

A.心与肺B.肺与肝C.脾与肾D.肝与肾

354.气机升降之“枢纽”是指哪一种升降关系()

A.肾主纳气,肺主呼气B.肝主升,肺主降

C、脾主升,胃主降D、心火下降,肾水上承

355.具有调节女子月经、男子排精功能的两脏的是()

A.心与仔B.肺与仔C.肺与肝D.肝与仔

356.脏与脏关系中,重要表现为气机调节的两脏是()

A.心与肺B、心与肾C、肝与肺I)、肝与肾

357.脏与脏之间重要表现为阴阳协调关系的是()

A.心与肺B.肺与肾C.心与肾D.肝与肾

358.机体阳气的局限性与下列哪两个脏器的关系最密切()

A.心与肾B.肺与脾C脾与肾D.肝与脾

359.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

A.元气B.宗气C.心气D.肺包

360.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

A.足太阳膀胱经B.足少阴肾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361.下述何项是不对的的()

A.手三阴经从手走胸B.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C.足三阳经从头走足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62.“阳脉之海”是指()

A.冲脉B.督脉C.任脉D.带脉

363.手太阳小肠经之气血上承()

A.手少阴心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手厥阴心包经

364.足太阳膀胱经之气血上承()

A.手太阳小肠经B.足少阴肾经C.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365.足少阴肾经之气血上承()

A.足太阳膀胱经B.手少阳三焦经C.足少阳胆经D.手厥阴心包经

366.手少阴心经之气血下交于()

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阳三焦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太阳膀胱经

367.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足厥阴肝经

368.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手太阳小肠经B.手少阴心经C.手厥阴心包经D.手阳明人肠经

369.按分经诊断,下牙痛多在()

A、足阳明胃经B、手阳明大肠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少阴肾经

370.“阴脉之海”是指()

A.督脉B.冲脉C.阴跷脉D.任脉

371.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A.手太阴肺经B.手太阳小肠经C.手阳明大肠经D.手少阳三焦经

372.在人体内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B、皮部C、经别和别络D、孙络

373.肌肉和皮肤的纹理,称为()

A.气门B.魄门C.飞门D.媵理

374.下列除何项外,均体现了肺与皮肤的关系?()

A.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B.肺宣发卫气,外达皮毛

C、皮肤感邪,内传于肺I)、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