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建构知识体系][统整学科素养](一)物质与能量观通过本章的学习,逐步认识生命活动不仅需要物质基础,还需要能量驱动,而能量的供应和利用,都离不开物质的变化。通过认识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变化的动力,从而初步建立生物学的物质与能量观。[浸润素养]1.(2025·衡阳检测)硝化细菌广泛存在于通气性较好的土壤中,其部分代谢反应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中合成有机物所利用的原料不同B.培养硝化细菌时需隔绝空气C.化能合成的生物利用无机物还原时所释放的化学能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2.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各自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图是某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示意图,其中Ⅰ~Ⅶ代表物质,①~⑤代表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Ⅶ被相邻细胞利用至少需要穿过5层生物膜B.图中Ⅱ和Ⅴ、Ⅲ和Ⅶ、Ⅰ和Ⅳ分别是同一种物质C.图中过程①~⑤均伴随着ATP的合成或水解,在过程③④⑤中,过程⑤合成的ATP最多D.脂肪、糖类、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二)结构与功能观教材在介绍有氧呼吸、光合作用过程时,图文结合,将代谢具体过程与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相对应,直观地表达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浸润素养]3.甲图为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乙图为甲图中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④中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B.甲图③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C.乙图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D.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全部储存在ATP中4.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如下图所示。电子在传递的过程中,H+通过复合物Ⅰ、Ⅱ、Ⅲ逆浓度梯度运输,建立膜两侧H+势能差,驱动ATP合成酶顺浓度梯度运输H+,同时产生大量的ATP。UCP是一种特殊的H+通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中,复合物Ⅰ、Ⅱ、Ⅲ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B.复合物Ⅰ、Ⅱ、Ⅲ可以维持膜两侧的H+浓度差,保证ATP的顺利合成C.若细胞中的UCP含量增高,则ATP的合成速率上升D.在H+顺浓度梯度的运输过程中,ATP合成酶能催化ATP合成掌握运用证据和逻辑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方法本章教材注意引导学生运用证据和逻辑来评价论点,安排了有关的“思维训练”。教材还介绍了关于探究酶的本质、探索光合作用过程的科学史中众多的事实证据,以及科学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以证据、逻辑为基础来建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在概念学习过程中,训练、提升科学思维品质。[浸润素养]1.下列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叙述正确的是()A.巴斯德提出发酵过程没有活细胞的参与B.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本质C.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物质的有效成分是蛋白质D.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部分D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下列关于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在黑暗中可以释放出O2B.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O2来源于H2OC.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D.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O2,探明了CO2中的碳如何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学会设置对照实验、认识对比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本章安排了6个“探究·实践”活动,意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自变量和无关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能设置对照实验、认识对比实验,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开展全过程、开放性的探究。这些“探究·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提升科学探究能力。[浸润素养]1.1881年,恩格尔曼利用载有水绵和需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实验组在黑暗中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对照组放置在光下,以分析叶绿体的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通过需氧细菌在临时装片中的分布确定叶绿体释放氧气多的部位B.需氧细菌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为水绵光合作用提供CO2C.极细光束照射到的部分和未照射到的部分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D.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组所得出的结果2.关于酶及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验证酶的专一性,可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和碘液来设计对照实验进行验证B.探究酶的高效性,因作用机理不同,加酶组比加FeCl3组产生的气体量多C.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简要流程可以是向各组试管中加入等量酶液→调节各试管酶液的pH→向各试管加入等量底物→混匀并进行保温→观察结果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利用淀粉酶、淀粉和斐林试剂等设计实验进行探究3.(2025·聊城高一期末)用等体积的三个玻璃瓶甲、乙、丙同时从某池塘水深0.5m处的同一位置取满水样,立即测定甲瓶中的氧气含量,并将乙、丙瓶密封后沉回原处。一昼夜后取出玻璃瓶,分别测定两瓶中的氧气含量,结果如下(不考虑化能合成作用)。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透光玻璃瓶甲透光玻璃瓶乙不透光玻璃瓶丙4.9mg5.6mg3.8mgA.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产生[H]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1.1mgC.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约为1.8mgD.在一昼夜后,丙瓶水样的pH比乙瓶的高本章教材引导学生关注酶、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有关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这一思路,体现在教材正文的黑体字标题和内容之中,也反映在课后阅读栏目之中,还反映在“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的习题之中,对于学生提升社会责任的担当能力和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浸润素养]1.酶在生产和生活上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B.多酶片是肠溶衣和糖衣的双层包衣片,服用时应整片吞服C.加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是由于酶提供了活化能D.利用脂肪酶可处理废油脂2.将广柑储藏于密闭的土窑中,储藏时间可以达到4~5个月;利用大窑套小窑的办法,可使黄瓜储藏时间达到3个月,这种方法在生物学上称为自体保藏法。下列关于自体保藏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密闭环境中,O2浓度越低,CO2浓度越高,储藏效果越好B.自体保藏法是一种简便的果蔬储藏法,但其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C.自体保藏法的原理是依靠果蔬呼吸释放的CO2抑制自身的呼吸作用D.在自体保藏法中,如能使温度保持在适度低温,储藏时间会更长温馨提示:学习至此,效果如何,请完成配套卷中的“阶段质量检测(三)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末核心素养统率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生命观念1.选D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中合成有机物的原料相同,都是CO2和H2O,A错误;硝化细菌为需氧型细菌,所以培养时不能隔绝空气,B错误;硝化细菌能利用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C错误;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D正确。2.选D图中Ⅶ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CO2,产生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被相邻细胞利用是在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至少需要穿过线粒体(2层膜)、线粒体所在细胞的细胞膜(1层膜)、相邻细胞的细胞膜(1层膜)、相邻细胞的叶绿体(2层膜),因此至少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A错误。分析题图可知,Ⅱ表示光合作用释放的O2,Ⅴ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的O2;Ⅲ表示暗反应从外界吸收的CO2,Ⅶ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CO2,即图中Ⅱ和Ⅴ、Ⅲ和Ⅶ是同一种物质。但Ⅰ表示光反应产生的NADPH,Ⅳ表示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生成的[H](NADH),Ⅰ和Ⅳ不是同一种物质,B错误。图中过程①表示CO2的固定,过程②表示C3还原,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过程④表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过程⑤表示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图中过程②~⑤均伴随着ATP的合成或水解,在过程③④⑤中,过程④合成的ATP最多,C错误。呼吸作用一方面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另一方面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脂肪、糖类、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D正确。3.选D甲图④(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存在CO2固定所需要的酶,A正确;甲图③(基粒)由类囊体构成,极大地扩展了叶绿体的受光面积,B正确;乙图膜结构上含有光合色素,表示类囊体膜,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能够将水分解为氧和H+,C正确;光能通过乙结构转化的化学能储存在ATP和NADPH中,D错误。4.选C依题意可知,复合物Ⅰ、Ⅱ、Ⅲ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起电子传递作用,真核细胞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所以在真核细胞中,复合物Ⅰ、Ⅱ、Ⅲ分布在线粒体内膜上,A正确;电子在传递的过程中,H+通过复合物Ⅰ、Ⅱ、Ⅲ逆浓度梯度运输,建立膜两侧H+势能差,驱动ATP合成酶顺浓度梯度运输H+,同时产生大量的ATP,B、D正确;UCP是一种特殊的H+通道,由题图可知,H+通过UCP运输会产生大量热量,若细胞中的UCP含量增高,更多的H+通过UCP运输,则通过ATP合成酶运输的H+减少,ATP的合成速率会下降,C错误。科学思维1.选B巴斯德认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起发酵作用的是整个酵母细胞,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A错误;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并证明其是蛋白质,B正确;毕希纳没有证明引起发酵的物质是蛋白质,C错误;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D错误。2.选A希尔发现在离体的叶绿体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O2,A错误;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法(用18O标记H2O或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中O2全部来自水,B正确;恩格尔曼采用水绵、需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C正确;卡尔文等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碳如何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碳,D正确。科学探究1.选B需氧细菌会集中在氧气多的地方,故可通过需氧细菌在临时装片中的分布确定叶绿体释放氧气多的部位,A正确。恩格尔曼的实验需要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影响,故需氧细菌不能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的叶绿体,照射到的部分是水绵在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条件,未照射到的部分是人为处理后(黑暗)的条件,故极细光束照射到的部分和未照射到的部分可以构成一组对照实验,C正确。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组所得出的结果,D正确。2.选C碘液不能检测出蔗糖是否被淀粉酶水解,故探究酶的专一性,不可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和碘液设计实验,A错误。探究酶的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的活化能更显著),一定时间内,加酶组比加FeCl3组产生的气体量多,但二者的作用机理均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B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实验步骤可概括为加酶→调pH→加底物→混匀→观察,C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温度是自变量,而使用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故不可利用淀粉酶、淀粉和斐林试剂来设计实验,D错误。3.选D丙瓶中浮游植物的细胞只进行细胞呼吸,产生[H]的过程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A正确;由于丙瓶为不透光的玻璃瓶,瓶中生物只进行细胞呼吸,因此在一昼夜内,丙瓶生物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约为4.93.8=1.1(mg),B正确;在一昼夜内,乙瓶中生产者实际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5.63.8=1.8(mg),C正确;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会改变瓶内水样的pH,乙瓶中光合速率大于细胞呼吸速率,导致瓶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而丙瓶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导致瓶内二氧化碳增多,因此乙瓶水样的pH比丙瓶的高,D错误。社会责任1.选C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能够溶解大多数细菌的细胞壁,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A正确;多酶片是肠溶衣和糖衣的双层包衣片,服用时应整片吞服,如果咀嚼服用,会使多酶片的酶被消化酶分解,不能发挥作用,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而不是提供活化能,C错误;油脂中含有脂肪,可以被脂肪酶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