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九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1第1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西周A.解决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B.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C.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D.完成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2.秦汉时期,御史大夫虽然和丞相同列三公,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丞相金印紫绶,秩万石;御史大夫则银印青绶,秩中二千石。但御史大夫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拥有监察弹劾丞相的权力。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A.有效减少了决策失误B.缓解了官僚群体内部矛盾C.大大削弱了外朝相权D.有力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3.“贴黄”源于唐代,敕书如需局部改动,贴上黄纸改写。宋代“贴黄”系贴在文书正文后的重要补充,用黄纸将送呈文书主要内容写上贴于封皮称为“引黄”。明清“贴黄”是宋朝“引黄”的继承与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贴黄”制度A.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B.反映了国家决策事权的异变C.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D.推动了文书行政机构的变革4.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5.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终结于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明代设立内阁,奉旨办事。雍正七年,因对西北用兵开始设立军机处,渐渐取代了内阁。大学士成为了名誉职务,军机大臣拥有实权。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B.取缔相权后中枢机构仍在不断调整C.军机处取代内阁行使中央决策权D.内阁制的确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史载,公元前500年,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托里克斯建造了一个剧场,除了用于文化娱乐活动,还被直接用来召开公民大会。克利斯提尼此举意在A.为戏剧创作提供政治前提B.发挥剧场的社会娱乐功能C.扩大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D.利用城邦公共活动凝聚人心7.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他在共和政体内获得立法者和最高法官权益;公元前23年,成为可干涉元老院决断的“保民官”,后又被确认为大祭司长、“大元帅”。这表明A.罗马共和制得以延续B.屋大维实际掌握罗马最高权力C.公民大会掌握了实权D.罗马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任一皇室成员“若现在或者将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按照前举法令所规定和确认的情形,丧失继承的资格”。这一法案旨在A.剥夺英国国王的行政权B.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C.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D.确立议会对教权的控制9.下面是法国三级会议的发展历程(部分)。据此可知,三级会议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确立了国王的征税权1357年查理太子被迫同意“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条款1439年三级会议通过决议,允许国王可以在不得到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新税1789年路易十六重开三级会议以解决财政危机,遭到三级会议强烈反对,引发法国大革命A.标志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B.实现了权力的制衡C.加剧了教权与王权并立的局面D.对王权有双重效应10.18世纪美国人的思维中,普遍抱有“权力和自由二元对立”的思想。一方面,权力是一种天生倾向于腐败的因素。另一方面,美国的建国者大多相信人性倾向于恶。基于这样的认识,美国A.完善了国会的立法体系B.形成了两党交替执政的格局C.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D.强化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11.民国初年,临时参议院制定的《国会组织法》对选举国会议员的规定与清末咨议局的选举已有不同:“居住选区二年以上”比清末的十年要求大大缩减;500元的不动产资格比之清末的5000元亦削减9/10;选民年龄为20岁而清末的为25岁;临时参议院还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可知民国初年A.民主政治有鲜明中国特色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D.宪政机制对权力的控制12.1912年,江苏全省28个州县担任主要行政军事职务的57人中,旧官僚和士绅占了几近半数。在州县以下的广大农村集镇,地主士绅摇身一变成了地方议员。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派放弃了政治理想B.社会阶层对立严重C.军阀割据局面日渐形成D.民主转型任务艰巨13.1943年开始,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互助组和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以私有股份或私有制为基础,不限制社员入社资格,入股方式灵活多样,可以用现金、有价证券如公债券、储蓄票,也可以是粮食等。这些措施旨在A.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探索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C.激活经济活力突破封锁D.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经验14.1979年7月,我国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乡两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这些举措A.发展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构建起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D.确立了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5.商鞅制定的“军功授爵制”,打破了旧贵族世袭式的社会等级制度。不论尊卑贵贱、贫富多寡,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军功授爵制①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②剥夺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④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16.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A.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C.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D.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秦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后,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副贰,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监督各级官吏。御史大夫之下设有皇帝直接任命的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由他们共同组成御史府。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同时向上级推荐人才。御史府的建立和地方监察官员的设置,标志着监察制度的建立。材料二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官员,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监察制度的目的。(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欧,是一个充塞着暴力、混乱与苦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昏暗的时代,根据西欧的惯例,世俗统治者一般只掌管其臣民的世俗事务,而把民众的精神生活归于教会掌管。这一局面导致了政、教之间长期的矛盾与冲突。······中世纪西欧的历史,是在已灭亡的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开始的。那些蛮族的征服者,那些粗野的日耳曼贵族,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他们虽然有国王,但这些国王是选举产生的,也可以因为犯错误而被废黜。-摘编自徐鹤森《中世纪西欧的教权与王权》材料二1661年,路易十四亲政,他宣称“朕即国家”,声明不再需要首相,自己单独行使王权。在中央,他亲自组建四个中央理事会。各理事由他亲自挑选的大臣负责,他们只起咨询作用,没有执行权,非经国王同意不得下达任何命令······路易十四宣布教士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1665年,他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在地方,他推行凌驾于地方各级官僚体制之上的监察官制度······他还抑制省一级的三级会议,只允许在需要征税时召集会议。路易十四还组建了45万人(包括海军)的正规军队。-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西欧文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王权有限的原因。(5分)(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此现象出现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了全面内战。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并走向反动,成为民主政权的专政对象。基于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决定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抗日民主政府开始向人民民主政府转变。······从“三三制”到“民主联合政府”,再到“人民民主专政”,清晰地表明了毛泽东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思路,奠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摘编自张欣、朱光远《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无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的实践历程。(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中国最古老的经籍之一《易经》里已出现了“改革”的概念-“天地革而四时成”。“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几千年前,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历史地平线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古老的中国智慧,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固有秉性,历千秋万代而不衰,行千里万里尤蓬勃。纵观中国历史,通过改革或变法以强国,同样是古人矢志不渝的追求。-摘编自徐成芳《改革开放从历史中走来、向未来敞开的伟大品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史知识,围绕“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九月质量检测·高二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意味着分封制下,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C项正确;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贵族而非平民,排除A项;等级制度森严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D项。2.D根据材料“御史大夫虽然和丞相同列三公,但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御史大夫同时又是最高监察官,拥有监察弹劾丞相的权力”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的三公制度通过设置御史大夫监察丞相,形成权力制衡,从而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有力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的监察职能主要针对丞相,并未体现减少决策失误的作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御史大夫与丞相存在权力制衡关系,但材料未体现这种制度缓解了官僚群体内部矛盾,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制度并未削弱外朝相权,而是通过监察机制加强君主集权,排除C项。3.C根据材料可知,从唐代开始,“贴黄”用于敕书局部改动,宋代成为文书正文后的重要补充以及“引黄”(将文书主要内容贴于封皮),明清又对其继承发展并制定严格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文书处理过程中,通过“贴黄”这种方式,能够快速突出文书的关键信息(如宋代“引黄”贴主要内容于封皮),或者方便对文书进行修改补充(唐代用于敕书改动),使得文书在传递、阅读和处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更高效地了解文书重点和变动情况,从而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C项正确;“杜绝了吏治腐败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贴黄”制度主要是针对文书处理流程和形式上的一种规范,比如唐代用于敕书改动,宋、明、清用于文书补充等,它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决策事权的改变,排除B项;“贴黄”制度主要围绕文书处理的具体方式方法展开,并没有推动文书行政机构在组织架构、职能划分等方面的变革,排除D项。4.B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5.B根据材料可知,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再从内阁到军机处,说明为了处理国家事务,满足国家的需要,中枢机构在不断地调整,B项正确;内阁发展为制衡君权的正式机构,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中央决策机构,只是服务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置,排除D项。6.D根据材料中克利斯提尼利用剧场举行文化娱乐活动和直接用来召开公民大会,结合所学城邦政治以公民为主体可知,克利斯提尼此举意在通过剧场举行公共活动和政治活动以凝聚人心,推进民主改革,D项正确;此举并不是为戏剧创作提供政治前提,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发挥剧场的社会娱乐功能,说法明显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克利斯提尼扩大民主政治的群众基础的相关举措,排除C项。7.B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屋大维通过获得“奥古斯都”“保民官”等头衔,集立法、司法、军事、宗教权力于一身,实际掌控罗马最高权力,B项正确;此时罗马已进入帝国时期,共和制名存实亡,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公民大会掌握实权,且在屋大维统治时期,公民的参与权和政治自由受到严重限制,排除C项;罗马当时存在奴隶等被统治阶级,并未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项。8.B根据材料可知,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通过议会限制王权,《王位继承法》是这一进程的一部分,旨在防止天主教势力复辟(因为天主教与专制王权联系紧密),通过排除天主教徒继承王位,确保新教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B项正确;《王位继承法》确实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但题目中的具体规定(关于天主教)并未直接涉及“行政权”的剥夺,剥夺行政权更多是通过其他法律(如《权利法案》)实现的,排除A项;法案确实涉及宗教问题,但目的是“排除天主教对王位的影响”,而非完全消除宗教对政治的影响(英国国教仍是新教),排除C项;法案由议会通过,但直接目的是限制王位继承资格,而非直接控制教权,排除D项。9.D材料表明,三级会议在法国历史上,对王权既有过强化作用,也有过制约作用,而且最后推翻了王权,可见三级会议对王权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效应,故D项正确。1302年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排除A项;中世纪至18世纪时法国是君主制国家,没有实现权力制衡,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C根据材料可知,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和集中,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使得权力得到有效的制约,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国会立法体系完善、强化联邦政府行政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两项;到19世纪50年代,即内战前夕,两大主要政党民主党、共和党对峙的局面最终形成,并延续到今日,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1.C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对国会议员的资格要求与清末预备立宪时大大降低,这使得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民国初年政治参与主体的范围扩大,无法体现民国初年的政治具有中国特色,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法案,看不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宪政机制是以宪法为依据,对权力的控制制约机制,材料并未体现宪政机制,排除D项。12.D辛亥革命后,江苏省的官僚职位大部分被旧官僚和士绅占据,农村地主士绅则变为地方议员,这说明在地方政府乃至各级议会中,封建旧势力仍然强大,民主转型任务艰巨,故D项正确。此时的革命派仍坚持民主共和理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阶层对立,排除B项;此时中华民国刚刚成立,还没进入军阀割据时代,排除C项。13.B根据材料可知,1943年开始,中共各抗日根据地组织了各种互助组和合作社,这些合作社以私有制为基础,入股方式灵活,允许多种形式参与,这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即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B项正确。A项强调的是统一战线,属于政治上的举措,而材料但合作社属于经济措施,并非扩大政治联盟,排除;材料主旨是突出经济模式的创新,而非单纯突破封锁,排除C项;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1956年的政策,与1943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14.A材料“县和乡两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A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已经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0年,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15.C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实行军功授爵制,“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荣誉必须用对外战争中的斩首数目来换取”,这有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①正确;军功爵制打破了旧贵族世袭式的社会等级制度,打击了贵族特权,②正确,故C项正确;军功授爵制利于塑造秦人的尚武精神,未涉及秦国的社会转型,③错误;军功授爵制是按军功大小授予相应爵位,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无关,④错误,排除包含③④的A、B、D三项。16.A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维新派人士认为路德的个人勇气是推动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并未认清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从侧面反映出维新变法运动具有一定的空想性色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维新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缺乏群众基础,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维新变法时期国人抵制西方思想传播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7.(1)特点: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监察机构及其职能尚未专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