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_第1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_第2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_第3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_第4页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思维发展与提升: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探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英国《每日邮报》2019年7月17日报道: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了《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报告指出,自2015年以来,全球饥饿人口已经持续上升了3年。2018年,全球有超过8.2亿人营养不良;非洲情况尤其令人不安,那里的饥饿率持续上升。在东非,约有30.8%的人口营养不良,是世界上饥饿率最高的地区。在亚洲,也有大约12%的人口正在面临饥饿。2.“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何谈经济建设?所以,谁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谁将无可辩驳地成为名垂青史的功臣。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举国瞩目,这是当时的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个人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3.走近人物(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2)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3)人生经历(袁隆平自己的语言):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4.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二、读课文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说说课文每个部分表现了袁隆平什么样的优秀品质。2.生字菽()馑()埂()穗()蔸()蕊()籼()粳()蘖()3.积累词语刻骨铭心:比喻牢记心上,永远不忘。也说镂骨铭心,铭心刻骨。义无反顾:在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绝对不能退缩回顾。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饥馑:饥饿,饥荒。4.脉胳梳理:本文由四个小标题构成,每个部分侧重点各不相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坚持事实,实事求是)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目标远大,不断进取)三、探究1.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学习人物通讯,我们应该知道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为什么写”,培养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2.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要点: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文章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3.“怎么写的”: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要点一:细节描写比如“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的观察起来”,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其他比如: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要点二:具体、典型的事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⑤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4.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要点一: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要点二: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事不断地穿插议论。5.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为什么写”要点:全面地记叙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优秀事迹和重大成果,号召我们学习他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富有创新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四、拓展提升1.通过学习这篇通讯,你对袁隆平有什么认识?从袁隆平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点: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勇于实践,敢于探索;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指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袁隆平是“中国的脊梁”吗?请说说理由。要点:是“中国的脊梁”。理由是:①志向高远,开拓奉献,品格高尚。②自己的研究的领域里,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③具有杰出的才华、创新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五、写作练习1.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要点: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2.是不是只有政治家、科学家等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3.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很多平凡人的事迹令我们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位人物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课堂上写出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课后完成全文。课后篇一起巩固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泊车(bó)船舶(bó)粳米(gěng) 心肌梗死(gěng)B.淤泥(yū) 籼稻(xiān)分蘖(niè) 雕栏玉砌(qì)C.拙劣(zhuō) 罢黜(chù)伉俪(háng) 引吭高歌(kàng)D.宿敌(sù) 调侃(kǎn)悲怆(càng) 芥菜(jiè)答案B解析A项,“粳”应读“jīnɡ”;C项,“伉”应读“kànɡ”,“吭”应读“hánɡ”;D项,“怆”应读“chuàng”。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②张秉贵,在过去的一代人心中是炙手可热的名字,不仅是因为劳模的光环、全国人大代表的政治地位,更因为他在柜台前售卖糖果的感染力。③当奔跑的5G技术与奔跑的超高清产业不约而同,挑战也随之而来。这个新世界的新秩序“响指”该如何打出?④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该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⑤如果政府的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⑥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常常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畸形的生活方式,实际并不能起到反腐倡廉的作用。A.①②④ B.②⑤⑥C.③④⑥ D.①⑤⑥答案D解析②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错对象,感情色彩错误。③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句中应用“不期而遇”。④铤而走险:无路可走时采取冒险行为。酒驾并不是无路可走,此处“铤而走险”不合语境。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B.钟扬同志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了科学和教育事业默默坚守,奉献出自己的全部人生,表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品质。C.张秉贵不仅重视细节,还苦练技术。他每周理发,每天刮胡子、换衬衣、擦皮鞋,注重仪表、容光焕发,他认为“站柜台就得有个干净利落的精神劲儿”。D.中国印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受到了文人、画家和收藏家的大力推崇。答案A解析B项,搭配不当,“表达……品质”不搭配,把“表达”改为“彰显”。C项,语序不当,将“不仅重视细节,还苦练技术”改为“不仅苦练技术,还重视细节”。D项,宾语残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后加“的艺术门类”。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象征。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在世界屋脊上,筑就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新高度。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远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册,青藏铁路精神将永远光耀神州大地。这种精神,,,。

①是激励我们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A.①②③ B.③②①C.②③① D.③①②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对“这种精神”的诠释有三句话,这三句话是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的:先有“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再有“时代精神的延伸和拓展”,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才有了“激励我们56个民族、14亿多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传承和升华”及“延伸和拓展”这两组词语本身,就透露出了句子间逻辑关系的信息。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这位正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女大学生受到了大震撼。莫高窟太美,壁画雕塑,无不精美,学考古的她深知它的珍贵。她与彭金章在毕业分配时约定,自己在敦煌“玩”三年,把壁画、彩塑看个遍,就奔向武汉,两人成家。期限到了,彭金章没见着人影,就赶往敦煌。看到朝思暮想的恋人,彭金章傻眼了:“变土了,哪像在北京读书时候的样子。”他们一起看洞窟,彭金章再次傻眼了:“太震撼了!”但他没有留下来的打算。自此,两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直到1986年,由甘肃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已经在武汉大学工作了23年的彭金章调到敦煌研究院。在结婚21年后,他们一家终于在敦煌团聚了。1979年,敦煌对外开放。世界各地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莫高窟的名气越来越大。但到了旅游旺季,因游客超载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湿气等对洞窟壁画造成的损害难以估量。樊锦诗的心抽紧了,“真担心有一天从梦里醒来,莫高窟不见了”。20世纪80年代,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已经从50年代的看守式保护和抢救式保护阶段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时期。到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时,如何破解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敦煌遗产永久保存,成为她日夜思考的问题。2003年,樊锦诗在政协提案中正式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她的回答很明确:“游客越来越多,直觉就是高得不得了。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能不能让游客在洞外面看?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数字敦煌”的概念一提出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质疑声不绝于耳。“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为了让大家理解自己的想法,樊锦诗逢人就说“数字敦煌”,一说就是一两个钟头。对计算机并不熟悉的樊锦诗,开始着手大量资料的查阅。樊锦诗抓住一切机会向同行请教,哪怕一个数字、一个细节也会刨根问底。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积累与眼界的开阔,更加坚定了她“让科技引领和支撑莫高窟保护”的理念。“数字敦煌”的进度是慢工出细活,一幅壁画要用轨道固定相机拍摄,一面墙可能要几千张照片才能拼起来,一个洞窟要做一份档案,492个洞窟就要做492份档案。事实上每个洞窟的档案照片,最少要保证有窟形、窟顶和四壁各一张,才能算得上一个洞窟最起码的照片全面记录。如此算来,莫高窟最少要有3000张洞窟档案照片。在樊锦诗的积极努力和支持下,《濒危珍贵文物信息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曙光天演Power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研究》《多媒体与智能技术集成与艺术复原》等数字化项目相继完成,敦煌壁画数字化存贮与再现技术水平持续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03年,在她的策划与提议下,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2014年8月1日,敦煌莫高窟前的金色建筑像流动的沙丘在大漠戈壁上缓缓隆起——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运行。在同行眼里,樊锦诗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排年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有删改)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樊锦诗的恋人彭金章来到敦煌,两次的“傻眼”,从侧面反映和揭示了樊锦诗坚守莫高窟的工作艰辛和选择理由。B.游客的增多与莫高窟的保护产生了新矛盾,樊锦诗提出“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C.樊锦诗虽然不大了解计算机,但对“数字敦煌”概念很敏锐。在亲身参与和虚心求教中,她对保护莫高窟的科技力量更有信心。D.樊锦诗不仅是敦煌莫高窟的管理者,还是研究者。通过团队合作、论文发表和资料编纂,敦煌学研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答案B解析B项,“‘让游客在洞外面看’的数字化工程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不正确,由原文“后来明白了,以当时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可知,并不是“因引起争论和质疑而无法实现”,而是因为当时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6.传记写作要求具有真实性,本文是怎样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用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突出了传记的真实性。②使用传主的原话直接表现传主的经历和内心世界,更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③艺术加工符合人物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④传记内容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解析解答时可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层次,从选材、人物塑造、艺术加工、故事发生的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从选材来看,文章在叙述樊锦诗的事迹时大都列出了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如“1962年,24岁的樊锦诗第一次到敦煌”等,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看,传记在突出传主形象时多处引用传主自己的语言来介绍经历,表现传主的性格,如“游客越来越多……不让看不行,看坏了也不行,当时院里正在搞数字化,这给了我一个启发……”用樊锦诗自己的话展现出她面对游客急剧增加时的焦急心理,并解释了提出“数字敦煌”这一概念的原因;而“那时候我真的很孤立”,则写出了面对质疑时樊锦诗真实的内心感受,给读者以真实感。从艺术加工来看,传记从樊锦诗到敦煌开始,总体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对所选材料进行了恰当的剪裁加工,使全文紧紧围绕樊锦诗与敦煌展开,符合人物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另外,传记所写内容从1962年到2014年之后,时间跨度比较大,传记中所叙述的樊锦诗在不同年代的经历,都符合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如敦煌由看守式保护到抢救式保护到科学保护的发展,樊锦诗提出的“数字敦煌”一步步成为现实等,都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7.为什么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参考答案因为樊锦诗为敦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①樊锦诗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②她是一名卓越的敦煌学者,在她的带领下,敦煌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敦煌石窟考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敦煌学又进一境,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解析作者把樊锦诗称为“敦煌的女儿”,意味着樊锦诗为敦煌付出了很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全文来看,第一段写到樊锦诗24岁来到敦煌,从此投身到敦煌的保护事业;第三段到第四段写了樊锦诗为保护敦煌日夜忧心;第四段写了1998年樊锦诗出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第五段到第九段写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概念,并叙述了研究实施的过程,突出了樊锦诗为之付出的辛苦和努力;第十段是对樊锦诗的总体评价,写樊锦诗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等,可见樊锦诗一生致力于敦煌文物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国际上弘扬了敦煌学,让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坐落在雅斯纳雅·波良纳镇。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香草、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与森林合为一体,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除了他能去,谁能呢?你吗?你能去吗?B.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C.他叫什么名字?D.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答案D解析文中“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后的问号是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A项,问号表示特指问。B项,问号表示设问。C项,问号表示向对方发问。D项,问号表示反问语气,抒发强烈情感。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句中把树比作人,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高低不同的树和大家庭中高矮不同的兄弟姐妹在外形上相似。③多种多样的树在数量上和兄弟姐妹在人数上多有相似点。④多种多样的树在一起,和大家庭也有相似点。解析“比喻具有相似性”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粗大的角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像”是比喻词,把各种树比作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粗大”“美丽”“蓬勃潇洒”“远近高低”是描述各种树的外形,这与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