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_第1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_第2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_第3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_第4页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单元。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卓越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人文主题主要指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以“文明的印迹”为人文主题。五篇课文内容不同,各有特色,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人民在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的创造能力。其中有关动物的课文,可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了解说明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此单元的课文,可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三、单元学情分析此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也是学生初中阶段首次遇到说明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说明文知识,为以后的说明文学习打下基础。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是分析和概括能力还较弱,因此老师要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逻辑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也不断提高,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受说明文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激发对自然与社会的探索兴趣。2.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设计说明此文是一篇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说明文,文中的内容较多,灵活运用了多种说明顺序,且语言富于变化,同时文中有大量抒情性的语句,感情真挚、强烈。因此,此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厘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同时体会文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并分析重点词句,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感受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激发学生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厘清课文思路,梳理介绍纪念碑的顺序,把握纪念碑的主要特点。2.把握此课的主要写法,体会课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3.了解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掌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特点,领会其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厘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相关资料。2.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视频。(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推翻了一座又一座压迫的大山,树立起一座又一座丰碑。历史渐行渐远,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段充满血汗与牺牲的岁月。回顾那段历史,能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自信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将要走近一座巍峨、雄伟、庄严的建筑,与它一同歌颂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它就是首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瞻(zhān)仰矗(chù)立橘(jú)黄镏(liú)金上溯(sù) 销(xiāo)毁 挑衅(xìn) 旌(jīnɡ)旗峻(jùn)峭 天堑(qiàn) 逾(yú)越 庑(wǔ)殿顶永垂不朽(xiǔ) 五卅(sà)运动 顶天立(lì)地 慷慨(kǎi)激昂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瞻仰高耸地立着:矗立从现在往以前推:上溯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天堑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挑衅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永垂不朽伟大的功绩:丰功伟绩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慷慨激昂内心的愤怒显露在脸上。指控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怒形于色3.文学常识。周定舫(fǎnɡ)(1931—1993),浙江定海人,记者。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同年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工作。担任过首都十大建筑、毛主席纪念堂等重大报道任务。4.写作背景。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座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近百年来为我国的独立、自由、民主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修建的。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动工,经过五年修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后、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最早刊登在1958年4月23日的《人民日报》上。该文及时地向全国人民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一)初识说明对象。1.解读文题:课文的正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2.根据课文标题,明确说明对象。3.凡是说明对象都有一定的特征,课文介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二)梳理课文思路。1.读完课文,你觉得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小结】课文开头一段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总体特点。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再次揭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一)初识说明对象。1.正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全文主旨。毛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纪念碑题词。副标题:点明了课文的说明对象,“瞻仰”表达出对革命先烈的万分崇敬之情。2.课文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3.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体上具有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二)梳理课文思路。1.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领全文,说明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及十幅浮雕。第一层(2、3):描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第二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第三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2.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引导学生明确说明对象及其总体特征,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课文有整体把握。四、学习任务二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导学生梳理说明顺序。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2.自读第7—10段,说说作者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写起。【小结】作者就像一个革命史迹的讲解员,让一幅幅凝固的浮雕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人民英雄的爱国情怀、革命意志和牺牲精神与纪念碑的巍峨、宏伟、庄严融为一体。(二)品味课文语言。让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1.用语准确,富于变化。(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2)“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为什么?【小结】课文用语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词语精准贴切;②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③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表达更确切。(一)学生合作探究,梳理说明顺序。快速浏览课文,依据文中写地点和方位的语句,厘清作者的活动顺序和介绍纪念碑的顺序。1.活动路线: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到了平台—参观浮雕—走下台阶,离开。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下—上—下;正面—背面;四周—中间】2.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画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写起,顺次介绍浮雕。(二)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特点。1.(1)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落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2)不可以。“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如果换成“碑石”,那么题字的位置就不确切了。“碑心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品味课文独特的语言特点,同时通过对课文具体内容的理解、探究,进一步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2.语言富于变化。(1)第2段写作者由远及近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文中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小结】总之,课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富于变化,极大地增强了生动性和形象性。(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作者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1)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把他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2)作者还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的表达方式。①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了历史事件。②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③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了历史事件的意义。(三)深入探究,体会情感。作者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热情歌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