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某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级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信息类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满江红》到底是不是岳飞写的?这桩学术公案,争论已近百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持“此词非岳飞所写”说的学者,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与起自东北的金人毫不相干。有学者为证明《满江红》确系岳飞之作,曾发表论文说,“此贺兰山”非“彼贺兰山”,它在今河北磁县境内,岳飞曾在那里抗击过金兵。但这个反驳意见比较苍白无力。因为磁县贺兰山是个不出名的小山,岳家军在那里与金兵打的仗也不是有影响的战役。写进词里,如不加注,谁也看不明白。翻检一下宋代文学文献,我们就会发现,“贺兰山”一般都指宁夏贺兰山,没有指磁县贺兰山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值得采信的解说。怎样才能解释“贺兰山”与金人本土的地理方位矛盾呢?最有说服力的是:此词中的“贺兰山”并非“写实”,而是“用典”或“借代”。在金之前,西夏政权曾是北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夏人不断入侵,宋夏之间在西北地区曾有过多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岳词“踏破贺兰山缺”,是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金人本土的军事屏障,表达自己对抗金大业终极目标的战略构想:不但要把金兵驱逐出境,还要乘胜突破其本土的最后防线,彻底摧毁其军事力量。在宋人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几乎没有“实写”,而“用典”和“借代”则是普遍现象。不仅在“涉及宋金战争关系”的词里,此前涉及宋辽、宋夏战争关系,此后涉及宋元战争关系的词也一样。为什么宋词里凡言及金人,言及宋金边疆战地,基本上不“实写”,而偏要“用典”“借代”呢?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其一,从古代诗歌审美特征的角度。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用典”“指代”比较符合这样的美学原则,而“写实”则与这样的美学原则有一定的距离。其二,从“词”的文体特征的角度。词在宋代是流行歌曲的唱词,属于“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在第一时间听懂、接受,它势必更偏重于“熟悉化”,而不像“诗”之类“读”的文学那样偏重于“陌生化”。又,金与宋本不接壤,宋、金联合灭辽后,金人南下,此后宋金战争都是在宋的领土上进行,故宋人大多不了解金本土的地形地貌,不知道金本土具体的山川名称,词人也鲜有例外。就算有人知识渊博,能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也不会不考虑接受者有限的知识储备而出此下策。最稳妥的做法,当然还是沿用“燕然”“阴山”之类人人耳熟能详的地理名词来借代。要之,岳飞用西夏“贺兰山”来借代金本土的军事地理屏障,符合宋词的写作惯例,毋庸置疑。(选自钟振振《“贺兰山”和“靖康耻”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有删改)材料二:“踏破贺兰山缺”,纯属文学虚构,非谙熟相关诗学传统者写不出来。宋神宗赵顼《祭狄青文赞》云:狄青乃出,捐躯效力,所向无前,踏贺兰石。贺兰石就是贺兰山。在北宋诗人的笔下,这种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或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如张耒《送刘季孙守隰州》诗,有云:君家将军本逢掖,叱咤西摧贺兰石。元丰三年,高忱所作《廊延路重修廨宇记》曰:思踏贺兰之积雪,扫沙漠之氛尘。北宋诗人喜欢以书写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特殊情志,这与北宋和西夏的冲突当然有一定关系;但就文学传统而言,这种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实由王维的名篇《老将行》开疆奠基: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换言之,“山缺”是一种可以吸引诗人眼光并激发其审美情怀的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的诗歌意象;而在《满江红·写怀》作者的艺术想象中,它也存在于遥远的贺兰山,既然如此,那又何必“踏破”呢?说“踏破贺兰石”可以,说“踏破贺兰山”也可以,唯独说“踏破贺兰山缺”不可以,为什么?因为“山缺”这一美丽意象,绝对不应也不能成为“踏破”的对象,换言之,“踏破”与“山缺”是不搭的。料想“山缺”一词,不过是作者借来凑韵而已。事实上,《满江红》那“驾长车”的壮美词句已经融入了明代文学的廊庑,或许,在接受美学的意义上,这在客观上也彰显了《满江红·写怀》在嘉靖诗坛登堂入室的事实。(选自范子烨《<满江红·写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苍白无力”指“贺兰山”在河北磁县境内的说法没有说服力,宋代文献没有以此指磁县贺兰山的。B.“军事屏障”是说借西夏贺兰山来代指西夏本土的最后防线,也指宋军要彻底摧毁的敌方军事力量。C.“熟悉化”是说作为“听”的文学,要让听众能较快听懂、接受,需要使用大家熟悉的词语或者说法。D.“贺兰之积雪”和“贺兰石”一样,都是与贺兰山自然风物有关的书写,可能象征着威武的军人风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有自己的传统和美学风格,通俗直白的语言很难为诗人所接受。B.考虑接受者地形地貌有限的知识储备,宋代词人很少以金本土的“地理实名”入词。C.不只是北宋诗人爱写贺兰风物,早在唐朝就有表达英雄精神的“贺兰山诗歌书写”。D.因为诗人们善于在山缺之处发现美,故“贺兰山缺”的“山缺”成为一个诗性语词。3.下列诗句,不符合材料一所说偏重“渊雅”“含蓄”的传统的一项是(

)(3分)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D.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辛弃疾《鹧鸪天》)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5.“贺兰山缺”能证伪岳飞《满江红》吗?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搪瓷缸子史鑫一九四八年的一个秋日,屋前白杨树上的叶子差不多掉光了,你爷爷吆喝我去给他打酒。我怯生生地看了看他,高高瘦瘦的你爷爷像一棵白杨树,一身军装英姿飒爽,你爷爷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孩子又长高了。这时,你奶奶在旁边催促,快去快回,部队很快就要出发了。我一听急了,抄起一个搪瓷缸子撒腿就跑。钱家酒铺在村子西边,桥头旁的大柳树下,老远就能闻到酒香。酒是地瓜干子酒,钱老头戴着老花镜,拎着竹制的酒提子,从小口大肚的酒坛子里开始打酒,一边打酒一边问,你爷回来啦?我说,你快点打酒。他又问,你爷啥时走哇?我说,你快点打酒。钱老头哈哈大笑,花白的山羊胡子一撅一撅,这孩子,还挺倔。大号的搪瓷缸子很快就打满了,几乎要溢出来。我递钱过去,钱老头摆摆手,这次不要,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的时候再说。我右手端着搪瓷缸子的把儿,左手托着搪瓷缸子的底儿,小心翼翼地端起来,缸子上有一枝红梅,像燃烧的火把。我抬腿迈步,一转身,酒就溢了出来。我急中生智,低下头,吮了一口,啊!又辣又香的酒,真好喝。又低头喝了第二口。酒降到缸沿以下。我继续走,酒在缸子里晃荡,又溅了出来。我干脆咕咚咕咚喝了几大口,眼见着,缸子里的酒下去了五分之一。啊!几百米的路,像是走了一整个秋季。待我如履薄冰地转过街角,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看见你奶奶在大门口走来走去,焦灼不安的样子,一看见我,连忙迎了上来:怎么才回来呀!你奶奶满脸是泪,带着哭腔。俺爷呢?刚刚走啦,部队上的人来催了。我把搪瓷缸子递到你奶奶手里,撒腿朝南崖头跑去。俺那儿啊!别撵了,你又不知道他们去哪儿!你奶奶焦急的声音追了上来。我站在高高的南崖头上,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沿着河滩向东边走去。我把两手拢在嘴边,使劲儿喊,爷呀!你啥时回来呀!河道上的秋风很大,很快把我的喊声吹散,也很快把一队人马吹得看不见了踪影。……今年春节,一家人在吃团圆饭时,八十三岁的父亲谈起这件事,禁不住老泪纵横,那是最后一次见俺爷,只可惜,连壮行酒都没喝上,都怪我呀!我爷爷他……再也没回来吗?我问父亲。第二年春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吧,在一次战役中,他壮烈牺牲了。爷爷什么都没留下?父亲缓缓站起身,去了自己的房间,不一会儿,捧着一个红布兜走了出来,他解开布兜,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搪瓷缸子,缸子可真大,多处已经掉瓷了,露出里面发黑的生锈的铁,唯独,那枝梅花还在,红得像火。父亲端详着手中的搪瓷缸子,微笑着说,这个搪瓷缸子,差点被你奶奶扔掉!为啥?那天你奶奶在家门口左等右等不见我回来,就迈着小脚去南崖头找我,结果,看见我躺在南崖头的坡沿上,小脸通红,不省人事。你奶奶顿时吓得哭了,摇晃着我,叫我的名字,见我没有反应,你奶奶连忙把我抱起来,往家走去。俺可怜的娘啊!抱着我,小脚啄地,像鸡啄米一样,吃力地走着。快到家门口时,钱老头正好经过,他懂些医术,把你奶奶叫住,把我接过去,用手探探我的鼻息,翻看我的眼睛,按按我的脉搏,说没事,应该是酒喝多了,回家睡一觉就好了。天哪!你奶奶惊叫起来,八岁的孩子,怎么会喝醉呢?钱老头把眼一瞪,他端回来的缸子里,还剩下多少酒?你奶奶挠挠头,差不多还有一半吧!钱老头大笑,看看,这熊孩子居然喝了半斤,你别怕,这孩子随他爹,有酒量,再说,俺那酒也不是假酒,好着呢!怪不得没见你醉过。那么,后来呢?我有点儿急不可耐。确实,我睡到第二天才醒了过来。一醒来,我就问你奶奶,俺爷的搪瓷缸子呢?你奶奶朝我腮上拧了一把,怎么,还没喝够?我急了,连忙下床,依然有轻微的晕眩感,我翻箱倒柜,里里外外找那个搪瓷缸子,最后,在南墙根下,找到了被你奶奶扔掉的搪瓷缸子,有些地方磕掉瓷了,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哦!大家长嘘一口气。后来,就被你藏了起来,一直没用过?我猜测着说。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头,斩钉截铁地说。什么时候?我参军的时候,俺跟你奶奶用这个搪瓷缸子,娘儿俩喝了一次壮行酒。喝完之后,这个搪瓷缸子被你奶奶珍藏了起来,说要一代代传下去,现在交给你们。哈哈!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再看搪瓷缸子上的那枝红梅,也似乎开得更艳了……文本二:“小道具”是短篇小说情节中具有道具性质的小物件。原为戏剧术语,指戏剧舞台上供人物表演用的小物件。“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具有其它艺术手法所不易取代的特殊艺术功用,往往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艺术效果。它常常是故事情节的枢纽,如莫泊桑的《项链》,以“小道具”项链为线索,由借项链、用项链,一直写到丢项链、赔项链,把人物的命运紧紧栓在项链上,由项链引出一幅幅生活画面。此外,有些作品中的“小道具”还可以成为纵贯式点线结构中串联各点的红线,起到勾连故事、增强作品思想容量的作用。“小道具”在短篇小说中主要是供人物“表演”用的,它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交待时代背景等方面,均具有特殊的功用。另外,借助“小道具”还可增强作品诗的意境,使之隽永深刻,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在有些作品中,“小道具”又富有象征意义。(摘自阎景翰主编《写作艺术大辞典》)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中父亲向“我”讲述他父亲的故事,采用了“你爷爷”这样的称谓,将单向讲述变为双向互动的对话,有利于增强父子之间的亲密情感。B.钱老头打酒时所说的“等你爷打仗回来喝庆功酒”这个细节,以“乐”衬“哀”,暗示了爷爷牺牲的悲剧结局,具有含蓄而充满张力的艺术效果。C.文本一中“壮行酒”两度登场:爷爷未及饮的壮行酒藏着仓促离别之憾,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承着家国担当,使得情节前后呼应,也丰富了主题。D.搪瓷缸子上反复出现的“红梅”意象,意蕴丰富:它既象征了祖辈、父辈们的坚韧品格,又暗示革命精神的家庭延续,强化了文本的抒情色彩。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快点打酒”重复两次,表现了“我”对爷爷即将出征的紧迫感虽然缺乏深刻理解,但本能地感受到离别在即,因此反复催促打酒。B.“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是“我”试图通过转移话题来缓解老父亲的悲伤,也很自然地将故事的叙述重心从“人”转向了“物”。C.“用过一次,仅仅,用过一次”中“仅仅”一词,不仅强调了“一次”这个词使用次数的唯一,也体现了父亲对“搪瓷缸子”的珍视与爱惜。D.“众人开怀大笑,眼里含着泪花”这句话里交织着悲伤、自豪与怀念等复杂情感,“笑”中有“泪”的叙事展现了“含蓄蕴藉”的美学传统。8.文本一的叙述多次在“过去”“现在”之间来回切换,这样安排有何效果?(6分)

9.李斐在《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小道具”既具有“故事情节性”,也具有“文学意味性”。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文本二的论述对“搪瓷缸子”展开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是岁,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①。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甚众,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其夏,骠骑将军出北地,逾居延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天子曰:“骠骑将军逾居延遂过小月氏攻祁连山得酋涂王以众降者二千五百人益封去病五千户。”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骠骑日以亲贵。其秋,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单于怒,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边②.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③以闻。天子闻之,于是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骠骑将军将兵往迎之。骠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骠骑乃驰入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注释】①过当:斩杀俘虏的敌人多于带领的军队。②要边:到边境线上寻找汉军。③传(zhuàn):驿车。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字母写在答案卷上。(3分)骠骑将军【A】逾居延【B】遂过【C】小月氏攻祁连山【D】得酋涂王以众降者【E】二千五百人【F】益封去病【G】五千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元狩,是汉武帝年号。文中“元狩二年”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元丰六年”一样,都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B.骠骑将军,霍去病征匈奴功大,始置骠骑将军,后成为官职名。《出师表》中的“尚书”“长史”也是古代官职名。C.“骠骑既渡河”中的“河”指黄河。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表里潼关路”中的“河”也指黄河。D.属国,文中指降汉后聚居于西北的沿边五郡,与王维《使至塞上》“属国过居延”中的“属国”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霍去病善于骑马射箭,英勇善战,用兵灵活,军功显赫,功劳两次勇冠全军,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B.浑邪王等谋欲降汉,于是皇帝命令霍去病前去迎接,不料浑邪王反悔,霍去病斩杀了要逃亡的八千人。C.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兵法,他却说:“打仗只看战略如何就够了,不必亦步亦趋地学习古人的兵法。”D.霍去病于元狩六年病逝,他去世后,皇帝很悲痛,为他修建的坟墓,外形就像他生前作战过的祁连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骠骑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2)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骠骑之兵所破,亡数万人。14.太史公为什么评价霍去病“有气敢任”?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小题。江汉①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②,不必取长途。【注】①江汉:地名。此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五十六岁的杜甫北归无望,生计日蹙。②老马:源自《韩非子》中有“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接受管仲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15.对本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出诗人客滞江汉、思归不得的困窘、心酸的境遇。B.“腐儒”本指迂腐而不知变通的读书人,在此亦有自省之意。C.“落日”意为垂暮之年,“病欲苏”体现出积极用世的精神。D.颔联与颈联分别承接首联的“归”“腐”之意,逻辑关系严谨。16.吴乔《围炉诗话》评价此诗云:“‘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怨而不怒。”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沁园春·长沙》中,“,”两句描绘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体现了青年革命者的意气风发。(2)杨万里在《插秧歌》中,用“,”两句,生动描绘出农人雨中插秧,妻子送茶饭却无暇进食、只能匆匆用袖子抹脸的忙碌情景。(3)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中国人对向日葵可谓①

,几乎每个中国人身边都有几个狂热的磕瓜子爱好者。这种植物因为形似太阳,被称为“太阳花”。它们向日而生,晨朝东,暮向西,因而得了一个恰如其份的名字:“向日葵”。在著名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向日葵也因能随音乐起舞和持续产生阳光而倍受玩家倾睐。科学研究认为向日葵摆头是由植物生物钟调节生长激素导致的。当太阳升起时,生长素就向茎的背光一侧集中,导致茎的两侧生长速度不同,一侧长得快,一侧长得慢,从外观上看就成了“歪脖子”。白天,茎的东侧比西侧长得快,向日葵就追着太阳跑;到了夜间,西侧的增长更快,向日葵便摆动回来了。但这种节律并不会持续一辈子。等到向日葵成熟,生长减缓,它就变成始终面朝东方的“面瘫”了。②

,这是为了迎合采花的蜜蜂。如果早上面向东,向日葵的升温会更迅速,因而朝东的花盘更能吸引喜欢暖花的蜜蜂。当摆头不能再带来好处时,向日葵也就懒得继续奉献每日的表演了。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太阳花”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爬山虎

B.太师椅

C.千里马

D.狗尾草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歪脖子”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引号?(5分)22.某儿童科普绘画比赛拟以“向日葵”为主题,要求参赛者以“我为什么成了‘歪脖子’”为题目,为向日葵创作一段生动的自我描述,用于绘画作品的文字说明。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富有童趣,不超过80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清晨五点,街道拐角的包子铺已腾起白雾,李阿姨揉面的双手布满老茧,指节因常年接触冷水而微微发红;写字楼里,张师傅趴在消防通道的台阶上检修电路,安全帽下的鬓角沁着汗珠,工具箱里排列整齐的螺丝刀映着应急灯的微光;暮色中,校门口的环卫工王伯将散落的梧桐叶扫成心形,粗糙的扫帚柄磨出了温润的包浆……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用沾满汗水的双手诠释生活的温度。请结合自身见闻或感悟,运用典型事例与细节描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2025级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学科答案1.B(3分)选项B:“军事屏障”指西夏贺兰山作为地理防线,而非“代指西夏本土最后防线”或“摧毁敌方军事力量”,材料中强调的是地理屏障作用,此选项曲解文意,错误。2.A(3分)选项A:材料未提及古代文人排斥通俗语言,仅强调诗歌传统偏重“渊雅”“含蓄”,此选项“很难为诗人所接受”属于过度推断,错误。3.D(3分)选项D:“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直抒胸臆,以“愁”“温柔”直白表达情感,相较其他选项更显通俗,不符合“渊雅”“含蓄”传统,错误。4.(4分)①首先提出论点:没有充分的证据可支撑“此词非岳飞所写”一说。②接着提出反面论点,“贺兰山”在西夏境内,与金人不相干。某学者对此的反驳观点不成立。③文章主体部分主要论证“贺兰山”是“用典”或“借代”,既符合古代诗歌审美特征,又符合“词”的文体特征。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能力,需要分层梳理行文思路。开篇第一段提出观点,第二段和第三段提出反面观点批驳,第四段论证“贺兰山”并非写实。评分意见:本题4分。前2点每点1分,第3点2分。5.(4分)“贺兰山缺”不能证伪岳飞《满江红》。①“贺兰山”的说法并非“写实”,是“用典”或“借代”,所以“贺兰山”在西北方的西夏境内也不能证伪。②北宋诗人喜欢以贺兰风物表达个人的情志,“贺兰山缺”的“山缺”是一个常见于宋人诗词中的诗性语词,此词中“山缺”一词,是作者借来凑韵的,所以也无法证伪。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点2分。A选项A父亲向“我”讲述爷爷的故事,用“你爷爷”的称谓,本质上还是单向的讲述(“我”主要是倾听者,没有明显的双向交流行为),并非“双向互动的对话”。所以该选项对叙述方式与情感效果的分析错误。7.B选项B:“爷爷什么都没留下?”这个问句,若从文本情境看,更可能是“我”对爷爷遗物的好奇,或自然的追问,而非“试图转移话题缓解老父亲悲伤”。通常“转移话题”会有更明显的情感安抚意图,此处从逻辑上较难支撑“转移话题”的判断,该选项存在问题。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以“现在”家人团圆饭的场景切入,引出父亲对“过去”往事的回忆,拉近与读者距离,让故事更具感染力。②丰富情节层次:“过去”的离别与“现在”的传承形成对比,如爷爷未喝的壮行酒与父亲参军时的壮行酒,凸显主题,使情节更饱满。③强化情感表达:“现在”的叙述中,父亲“老泪纵横”与众人“眼里含着泪花”,与“过去”的仓促离别形成情感呼应,深化对祖辈精神、家庭情感的表达。9.示例一:从“故事情节性”角度分析。搪瓷缸子是故事情节的枢纽,串联起多个关键情节:父亲为爷爷打酒时用它装酒,成为爷爷未及饮用壮行酒的见证;爷爷牺牲后,搪瓷缸子成为他留下的重要物品,承载着家庭记忆;父亲参军时,用它喝壮行酒,之后被奶奶珍藏并代代相传。搪瓷缸子推动情节发展,从离别到传承,使故事脉络清晰,情节连贯,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增强了故事的整体性。示例二:从“文学意味性”角度分析。搪瓷缸子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是文学意味的载体:缸子上的“红梅”象征爷爷的革命精神与坚韧品格,也暗示这种精神在家庭中的延续;搪瓷缸子从“差点被扔掉”到被“珍藏传承”,象征着家庭对祖辈记忆与精神的珍视;它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情感与精神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祖辈与后代,蕴含着对革命精神、家庭亲情的赞美,提升了文本的文学内涵与抒情色彩。10.(3分)BDF11.D文中属国:指归附汉朝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五郡),为实体区域。王维诗中属国:“属国”有两种解释,一为“典属国”(官职名,代指使者),二为借指吐蕃地界(居延在西北边境),均非实体郡治。12.B浑邪王归降时,部分匈奴人不欲降而逃亡,霍去病“驰入”匈奴军中,斩杀逃亡者,并非“浑邪王反悔”。浑邪王是主动降汉,反悔的是部分部众。B将“部众逃亡”误为“浑邪王反悔”,概述错误,当选。13(8分)(1)骠骑将军常常带着一批壮士冲锋在前,他的部队也很幸运,从来没有陷入过困境。(2)单于对浑邪王非常恼怒,因为他统领西部而多次被骠骑军击破,以致损失了几万人。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评分意见:本题8分。第一句:【4分。关键词“先”、“困绝”、“未尝”各1分,大意1分。】第二句:【4分。关键词“数”、“为……所”、“亡”各1分,大意1分。】14.(共3分)有气敢任就是有气魄,果敢有决断的意思。①霍去病率领八百名骑兵,离开大军,深入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②他骁勇善战,有胆识,面对浑邪王的偏将们不降而欲逃跑时,他立即深入敌军腹地,斩杀了想逃跑的人;③他有家国情怀,不重个人私利,有强烈的责任感,武帝为他修建府第,他说匈奴还没有消灭,不考虑自己的小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在于筛选文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评分意见:本题3分。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15.B(“在此亦有自省之意”错误。杜甫此诗中的“腐儒”是自嘲身世,却暗含对儒家信念的自负;后文更以壮心反衬,自省之意在诗中无依据)16.(共6分)诗人以“思归客”“片云孤月”直写滞留异乡、归途渺茫的孤寂绝望,这是漂泊之怨;以“腐儒”自嘲,暗含才无所用之怨;老病交加更添暮年悲凉,这是身世之怨。(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诗人虽自伤漂泊,却以“心犹壮”“病欲苏”转写壮心未泯,抒报国之志而非沉溺哀叹;尾联借“老马识途”典故,委婉表达愿以智慧经验效力社稷,未直斥朝堂不公,体现温柔敦厚之旨。(3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7.(1)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2)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18.D(A项,“爬山虎”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植物具有攀爬的特性,能够“爬山”而得名。爬山虎的得名与其行为特性(攀爬)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形似太阳)有关;B项,“太师椅”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椅子与古代太师(一种高级官职)有关联,是太师常坐的椅子。太师椅的得名与其历史或文化关联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直接基于其外观;C项,“千里马”的得名方式,因为马能够日行千里而得名,强调其速度和耐力。千里马的得名与其能力(日行千里)有关,而太阳花的得名则与其外观相似(形似太阳)有关;D项,“狗尾草”的得名方式,是因为这种草的穗状花序形似狗的尾巴而得名。狗尾草的得名直接基于其外观(形似狗尾),与太阳花因形似太阳而得名的方式相同)19.“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