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末主题训练(六)晚清时期(18401911年)_第1页
大周末主题训练(六)晚清时期(18401911年)_第2页
大周末主题训练(六)晚清时期(18401911年)_第3页
大周末主题训练(六)晚清时期(18401911年)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周末主题训练(六)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一、腐朽沉沦1.下表为鸦片战争后厦门、上海口岸关于棉布的调查统计。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地点记述厦门迨至(1843年)九月间,夷人开市通商,其在厦门行销者,无非棉花、布匹、洋货等物,内地之棉布不复畅销上海洋布盛行,价当梭布,而宽则三倍,是以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商贾不行,生计路绌A.织耕分离的趋势明显B.近代棉纺织工业遭遇冲击C.列强加强了资本输出D.经济出现半殖民地化现象2.鸦片战争失败后,各级官府,首先是州、县官吏,只知变本加厉地敲诈、勒索,把战争与赔款的负担转嫁到广大纳税者,尤其是贫苦农民头上,致使他们的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这可用来说明()A.清政府民族危机的加深B.西方列强商品输出的危害C.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3.1842年参与《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人员均不懂英文,英国人一手包办了条约的起草、定稿、翻译、复核事宜。清朝官员花费了大量心思在条约的文本格式和措辞上,如在书写条约文本时将大清“大皇帝”高于英国“君主”半格处理。这反映了()A.两国实力对比存在差距B.英国官员谈判经验丰富C.清朝外交谈判严谨务实D.清朝外交理念亟待转型4.“近日京城风云变幻,洋人之兵舰再次逼近大沽口……此前签订之条约,未料洋人竟得寸进尺,欲图更多利益。”这是19世纪60年代一位清朝官员日记中的记述。日记所述这一时期()A.林则徐编成《海国图志》B.香港岛被割让给了英国C.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D.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5.下图是1894—1914年帝国主义列强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据此判断,图中乙最有可能是()A.英国 B.法国C.日本 D.俄国6.1896年,英法达成协议,云南、四川的一切权利由两国共享;1898年,英德达成协议,规定天津到山东南部的铁路由德国修建,山东南部到镇江对岸的铁路由英国修建。该材料可以用来证明()A.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德国参与了瓜分中国山东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7.欧美列强与清政府议定《辛丑条约》时,就写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必须革故鼎新……其如何变通之处,由诸国大臣酌定,中国照允施行。”这表明()A.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C.列强对中国侵略开始资本输出D.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外交8.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通过盛宣怀秘密与英、美等国谈判,并订立《中外互保章程》,宣布在他们的辖区保护外国商民和教堂,“制止动乱,严拿匪徒”,先后共有十多个省参加。上述事件反映出()A.湘淮官僚集团的崛起B.清廷中央权威的式微C.列强在华势力范围扩大D.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二、救亡图存9.近代一有识之士认为,中国要强盛起来,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把这一认识化为具体方案写入《海国图志》中。这位有识之士是()A.林则徐 B.魏源C.曾国藩 D.左宗棠10.近代中国先后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农民运动,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清廷斥为“清妖”,称外国为“夷弟”“番弟”;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则打出“扶清”旗号,斥外国人为“鬼子”。这一变化表明()A.农民阶级意识落后 B.西学传播范围有限C.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D.列强侵华程度加剧1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妇女和男子同样分配土地和生活资料;妇女可参与军政事务;设置女官,开科取士。这些规定()A.瓦解了传统小农经济 B.深受传统文化影响C.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D.体现了反封建精神12.洋务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其中设总办、督办等职位,这些要职多由现职官员、朝廷重臣兼任,任职者被委以相应官阶品级,薪俸也依官阶来确定。由此可见,洋务企业()A.有利于近代化转型 B.带有浓厚封建色彩C.注重提升生产效率 D.借鉴西方管理模式13.从19世纪70年代初起,李鸿章争辩说,仅有枪炮和炮舰,不能使一个国家强大;要使用它们和使它们运行,还得靠制造业、矿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支持。为此,洋务派()A.开始引进西方机器生产技术B.重视诱导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尝试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D.积极主动应对国际市场挑战14.某中学高一同学开展探究性学习,从图书馆借阅《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孔子改制考》《革命军》等书籍。他们探究的主题应是()A.新兴力量的崛起 B.清政府权威的丧失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政治民主化的尝试15.谭嗣同临刑前曾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然而,谭嗣同慷慨就义时,围观的民众对他的死并无同情,甚至在其受刑时也无动于衷。这说明()A.谭嗣同的牺牲毫无意义B.改革没有流血难以成功C.普通民众痛恨朝廷反贼D.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文化启蒙的思想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西之争取代了古今之争而成为启蒙的主要旨趣,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启蒙运动表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三部曲,由追求“富国强兵”,到“兴民权”“开民智”,再到改造国民性和全面的文化更新。纵观全局,近世中国的启蒙运动基本上是沿着一条不断摈弃传统的道路前进的,日益加强的“西化”倾向和急功近利的变革心态使得中国的启蒙历程未能像西方启蒙运动那样把传统与更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摘编自赵林《近世中国文化启蒙历程之反思》材料二维新运动的代表首推康有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一个重要理论手法是仿洋改制,即提倡仿效外国变法,通过论述外国变法改制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的维新变法提供理论指导。此外,康有为还运用了托古改制,这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要求革新的知识分子,成为他宣传变法的得力助手和推进维新的骨干分子。康有为本想利用托古改制减少变法阻力,提高自己的威望,吸引广大士大夫。但却事与愿违,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