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原卷及解析)_第1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原卷及解析)_第2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原卷及解析)_第3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原卷及解析)_第4页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原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1.周人青铜器铭文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见的是“颂扬”。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曾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多见于册命赏赐。但后来,这种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A.礼乐制度逐渐消亡 B.王权由强盛到衰落C.青铜铸造业的变迁 D.敬天保民思想丢失2.下图所示出土文物可用于印证,秦朝()A.商品经济繁荣 B.疆域空前辽阔 C.中央集权加强 D.郡县制度建立3.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恒为帝。随后,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国,要求其前往食邑居住,允许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汉文帝主要意图是()A.削弱外戚政治势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提升列侯身份地位 D.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4.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同时,公民大会有权对执政官缔结的条约或其他举措加以同意或否决。元老院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敢忽视公民大会与执政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A.共和政体有利于激发其强大活力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C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人民主导地位 D.贵族完全控制政权5.1534年,英国国王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该国王是()A.查士丁尼 B.拿破仑 C.路易十四 D.亨利八世6.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觉醒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7.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A.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B.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认识C.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 D.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8.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 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9.如图所示为1953—1978年的部分年份中,所统计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中学和小学分开统)。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中,作用最显著的是()注:按照1977年的相关规定,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初中教师应达到大专水平,小学教师应达到高中或中师水平。A.政治运动 B.经费投入 C.学校体系 D.教师地位10.“庆历新政”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实践。宋仁宗开始大力支持,但后来转变了态度,最终庆历新政夭折。宋仁宗转变态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广大官僚反对,二是忌讳朋党影响其专制统治。据此可知()A.统治者决策决定了改革成败 B.改革加剧北宋积贫积弱程度C.官僚意见不统一制约了改革 D.改革失败因其制度层面缺陷11.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12.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 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 D.打破了“世卿世禄”13.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这一代称相符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是A.官位世袭 B.自下而上推举 C.考试选拔 D.官员考核1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16.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一开始实行是入门摸底考试,这是在招聘某个职位时单独设置的一个水平测试,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这种考试()A.杜绝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B.折射了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C.代表了考试形式的科学化 D.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8分)17.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重建秩序的主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从隋代创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于繁密。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骨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的影响,只要无讨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㾾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特点内涵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要在中央中央集权是2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昧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摘编自部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16小题,满分48分)1.周人青铜器铭文内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见的是“颂扬”。西周中期以后的铭文中曾大量出现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多见于册命赏赐。但后来,这种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A.礼乐制度逐渐消亡 B.王权由强盛到衰落C.青铜铸造业的变迁 D.敬天保民思想丢失【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周代(中国)。根据材料中青铜铭文的变化可知,西周青铜其中的铭文由中期多臣下对君主的颂扬以及属下对上司的颂扬到晚期因册命赏赐而发的颂扬逐渐消失,可以反映出西周王权权威逐渐衰落,王的影响力下降,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礼乐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青铜其中铭文的内容,而非青铜业的发展变迁,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思想演变,排除D项,故选B项。2.下图所示出土文物可用于印证,秦朝()A.商品经济繁荣 B.疆域空前辽阔 C.中央集权加强 D.郡县制度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主要和当时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关,C项正确;秦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并不繁荣,这主要受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排除A项;材料与疆域范围和郡县制度的建立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3.公元前180年,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在平定诸吕之乱后拥立刘恒为帝。随后,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国,要求其前往食邑居住,允许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汉文帝的主要意图是()A.削弱外戚政治势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提升列侯身份地位 D.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汉文帝颁布诏令改列侯封地为封国,封地拥有朝廷官制、宫禁宿卫、军队、宗庙与社稷,彻底摆脱军功贵族身分,正式跻身“诸侯”之列,这是西汉军功爵制、封建制度的重要变革。汉文帝名义上提升封国身分地位,实质是让列侯前往封国就封,从而瓦解盘踞长安的功臣集团,随着封国制度的推行,功臣前往封地居住,受到朝廷严密监控,丧失干预朝政的实力,逐渐淡出中枢政治舞台。这主要是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外戚,排除A项;主要目的是为了应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排除B项;提升列侯地位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4.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同时,公民大会有权对执政官缔结的条约或其他举措加以同意或否决。元老院虽然大权在握,但也不敢忽视公民大会与执政官的权力。由此可见,当时的罗马()A.共和政体有利于激发其强大活力 B.实行直接民主政治C.通过分权制衡保障人民主导地位 D.贵族完全控制政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根据材料信息“在罗马共和国,执政官的职责是统领军队,指挥作战,但必须建立在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支持的基础之上”和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机构是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激发共和政体的活力,维持政体的平衡,A项正确;罗马实行的是间接民主,B项排除;罗马共和国时期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不能保障人民主导地位,C项排除;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并未完全控制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5.1534年,英国国王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该国王是()A.查士丁尼 B.拿破仑 C.路易十四 D.亨利八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1534年,英国国王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至尊法案》是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D项正确;查士丁尼是六世纪古罗马帝国的皇帝,排除A项;拿破仑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皇帝,排除B项;路易十四是法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6.欧洲工人中曾存在着一种自然权利思想:“适当的工作,应获得适当的工资”;但在1832年后,部分工人认识到,在现存地主、资产阶级当权的制度下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这一变化A.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B.说明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C.受到英国议会改革的推动D.推动了工人运动开始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阶级斗争是社会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要手段”,说明工人阶级认识到了阶级斗争的必要性,这意味着工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马克主义的诞生是在1848年,故A项错误;这一变化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1831年法国已经爆发了工人运动,故D项错误。7.民国三年,严复连续发表《说党》系列文章,阐释其对政党政治的看法。严复认为政党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疏通民意、保护民权的作用。但同时又说:“如果轻率地认为,只要中国有了政党制度,中国就会立即富强起来,这的确是浅人之见。”据此可知,严复()A.认为中国实行政党政治利弊参半 B.对近代政党政治有清醒认识C.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富国强兵道路 D.对戊戌变法失败进行深刻反思【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严复既认识到政党的积极作用,但又不盲目夸大政党的作用,说明他对近代政党政治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B项正确;严复并没有阐述政党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严复认为政党制度并不能使中国立即富强起来,排除C项;严复是在阐述对政党政治的看法,并不是反思戊戌变法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B项。8.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公布施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称,“为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贯彻法令保障人权之真精神”制定本条例。之后,陕甘宁边区等地也制定了类似的条例。这表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A.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 B.坚持反帝和反封建革命紧密结合C.注意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D.兼顾了统一战线和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40年11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发扬民主,动员全民参战”“陕甘宁边区……制定了类似的条例”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一系列人权保障条例争取人民群众参与到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民主政治建设相促进,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等反封建行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协调地主和农民利益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独立自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所示为1953—1978年的部分年份中,所统计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中学和小学分开统)。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中,作用最显著的是()注:按照1977年的相关规定,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初中教师应达到大专水平,小学教师应达到高中或中师水平。A.政治运动 B.经费投入 C.学校体系 D.教师地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自1953年至1978年,中国小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呈现下降趋势,1953年至1963年,中国中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到1978年,中国中学教师学历未达标率缺明显提升,结合材料“1977年的相关规定,高中教师应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受到破坏,所以影响材料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治运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导致本科毕业水平在中学教师群体中的比例下降明显,在影响显著程度上,高于经费投入、学校体系和教师地位的影响,排除BCD项。故选A项。【点睛】10.“庆历新政”是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一次实践。宋仁宗开始大力支持,但后来转变了态度,最终庆历新政夭折。宋仁宗转变态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广大官僚反对,二是忌讳朋党影响其专制统治。据此可知()A.统治者决策决定了改革成败 B.改革加剧北宋积贫积弱程度C.官僚意见不统一制约了改革 D.改革失败因其制度层面缺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宋仁宗转变态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广大官僚反对,二是忌讳朋党影响其专制统治”及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高统治者态度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缺陷——一切以维护皇权专制为根本出发点、专断独裁等,D项正确;A项“决定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也取得一些成效,B项说法错误,也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C项理解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11.1899年,《万国公报》称:广学会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这一现象表明()A.“师夷之长技”成为时代潮流B.民众普遍认同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C.“戊戌政变”促进了新学传播D.有识之士借鉴异邦兴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9年(中国)。根据材料“初印时,人鲜顾问,往往随处分赠,继而渐有乐购者,近三年来,几于四海风行”可知,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时期,广学会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中东战纪本末》《时事新论》《列国变通兴盛记》等异邦兴衰史,且不断获得传播,该现象体现了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应对民族危机,D项正确;“师夷之长技”是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民众普遍认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戊戌政变”废除了维新措施,不利于新学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12.虽然察举制要求郡县官吏定期进行人才选拔,但“乡议士断”才是察举制的首要环节,这意味着察举对象必须先得到乡民的举荐。对基层人才而言,只有发自真心地帮助乡邻,才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而走向仕途。这说明察举制的推行()A.利于基层社会和谐 B.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带有直接民主色彩 D.打破了“世卿世禄”【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由于察举制推崇乡举里选,所以地方上有志于入仕的人为了赢得乡里舆论的支持,往往会真心实意地为乡里做好事、谋福利,从而促进基层社会关系的和谐,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儒学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直接民主的突出特征是全员参与,材料体现的只是民间舆论对人才的评议,并不具有直接民主色彩,排除C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选官制度及‘世卿世禄”局面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被打破,排除D项。故选A项。13.西安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这一代称相符的选官制度的选拔方式是A.官位世袭 B.自下而上推举 C.考试选拔 D.官员考核【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成为进士及第代称”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选拔方式是考试,C项正确;官位世袭是世卿世禄制的选拔方式,排除A项;自下而上推举是察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B项;官员考核不是科举制的选拔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A.改变了旧式价值观念 B.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C推动了传统社会转型 D.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05年科举废除后,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未涉及旧式价值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学生运动的高涨,只是学生投入到社会转型中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革命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5.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A正确;材料不是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故B错误;“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错误。16.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一开始实行的是入门摸底考试,这是在招聘某个职位时单独设置的一个水平测试,只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基本工作能力。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这种考试()A.杜绝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 B.折射了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C.代表了考试形式的科学化 D.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恩赐官职制【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入门摸底考试是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起步的开始,因而仍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科学的地方。因为考试资格的获取是以对党派或推荐人的忠心换取的,所以其实质仍是一种变相的赐官制,是政党分肥制的延续,D项正确;结合题干材料“应试者是具有赐官权的议员或官员推荐来的,然后他们竞争某一岗位,表现最优异者会被录取。”可知,这种考试依然具有倾向性,不能杜绝政党分肥制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英国政党之间的尖锐斗争,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通过考试这种形式选拔文官,未涉及考试形式是否科学这个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8分)17.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重建秩序的主张。【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实行分封制;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推行贵族政治)。“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推行官僚政治)。(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主张: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通过施“仁政”回复人的善性,靠人性自觉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和“术”、“势”(绝对权威)来重建社会秩序。【解析】【分析】【详解】(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新型国家”是指“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结合材料分析理解,一方面从贵族政治角度分析封建制国家;另一方面从官僚政治的角度分析“新型国家”。(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状况:根据材料“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可知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第二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儒家(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法家可以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归纳,史论正确即可。【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制度从隋代创立后,到唐代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考试的内容日渐丰富,考试的条规趋于繁密。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摘编自刘海峰,李兵著《中国科举史》材料二18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日趋重要,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对文官的选拔、骨升等提出改革建议。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引入公平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选贤任能。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的影响,只要无讨失就不受免职处分,可一直工作至退休。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有人称文官成为“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摘编自张延华《㾾洁与效率,英国两次文官制度改革的共同价值取向》(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不同于中国科举制的特点。【答案】(1)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学习氛围的浓厚;(2)特点:通过立法确立;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文官政治中立。

【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这一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可知,科举考试制度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根据材料“其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可知,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可知,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结合所学从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学习氛围的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二“185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要求下,《诺新科特——屈维廉报告》发表,”可知,通过立法确立;根据材料二“它规定由独立于党派政治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文官考选事宜,”可知,建立独立于党派的考试机关;根据材料二“文官不得参加政治活动,不得兼任议员或20政务官员,不得参加政党和营利性经济活动”可知,文官政治中立。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特点内涵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