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5)5年高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非选择题专题12 中国古代史 ( 重庆专用)(原卷版)_第1页
(2021-2025)5年高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非选择题专题12 中国古代史 ( 重庆专用)(原卷版)_第2页
(2021-2025)5年高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非选择题专题12 中国古代史 ( 重庆专用)(原卷版)_第3页
(2021-2025)5年高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非选择题专题12 中国古代史 ( 重庆专用)(原卷版)_第4页
(2021-2025)5年高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非选择题专题12 中国古代史 ( 重庆专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2021-2025)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5中国古代史(材料题汇编)考点五年考情(2021-2025)命题趋势考点1先秦——魏晋隋唐时期2025,重庆高考真题,16(1):先秦战争礼制(《左传》《司马法》记载2024,重庆高考真题,17(1):罗马与咸阳城市规划理念(10分)考查方向上:16题第(1)问、17题第(1)问为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通过设置新情境,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史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宋代以后为主要考查点。能力上: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高阶历史思维(角度意识)要求高,且对历史学科表达能力要求高。考点2宋元明清时期重庆高考真题,17(1):宋代矿冶业政策(政府干预与私人参与)2024,重庆高考真题,16(1):陕北治沙背景及效果(8分)2023,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高利贷危害(6分)2022,重庆高考真题,16(1):民族观念内涵与汉文化认同(10分)2021,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交通与经济(宋代峡路)考点01先秦-魏晋隋唐时期1.(2025,重庆高考真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战争规定有一些具体的礼制原则。《左传》记载,宋楚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未能听取属下建议——利用楚军渡河以及未摆好阵型的机会发动进攻而战败。面对宋国人的谴责,宋襄公辩护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司马法》还说到战争的发动“不加丧,不因凶(灾荒)”。如《左传》记载:“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问丧乃止。”《荀子·议兵》对战争明确要求:“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乱百姓者也。”——摘编自曹建墩《先秦礼制探赜》(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战争礼制的原则。2.(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选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考点02宋元明清时期3.(2025,重庆高考真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多位于荒僻地带,勘察矿藏仅靠检踏官是很难完成的。宋廷曾下诏:“应告发铜坑除依条资格酬奖外,炉户卖铜每挺收克钱五文与原告发人充赏。”政府规定,在私人土地上发现的矿藏,地主或发现者拥有优先开采冶炼的权利。如果地主缺乏劳动人员,可私下把开采权租赁给别人。如地主或发现者缺乏开采资金,政府还可提供贷款。矿产品的交易活动,除金、银、铁的一部分允许私人参与外,其余部分及铜、铝、锡等基本上由政府包揽,也就是私人矿冶产品在交税外的绝大多数必须出售给政府。——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矿冶业政策的内容。4.(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壅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千米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摘编自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5.(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6.(2022,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7.(2021,重庆高考真题,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君子能则以法行,不能则以法止。故必贤能然后可官,必功立然后可赏。故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摘编自《荀子·王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人才选拔的主要观点。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魏晋隋唐时期“是由贵族掌握权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现”,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时期的情况。以三省为例,认为“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机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形式上,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官吏舆论,即贵族的舆论。但因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出身贵族,贵族并不绝对服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对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样。”“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贵族阶级,他们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动摇其权力。”——摘编自杨际平《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评析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地方吏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千石(郡守长官)乎!”司马迁在《史记》首设《循吏列传》,后为历代正史所承袭。下表是《汉书·循吏传》部分循吏事迹。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史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黄霸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龚遂以明经为官,至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其治视民如子,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渎,以广灌溉;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朱邑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及死,葬之桐乡西郭外,民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摘编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其主旨,自拟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迁都平城前,拓跋魏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拓跋禄官时“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以支定收”的财政模式居于主导地位,以赏赐为主的财政再分配占主导地位,财政支出无序化。迁都平城后,北魏政府力推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积极进行官制改革。北魏政府通过捡括隐匿人口和增加“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奴任耕,婢任绩者”以及耕牛等征收对象,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平城后财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1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下令以里甲与老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乡村。前者负责征收赋役,后者负责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律令。宣德以后,老人“皆归于里甲催科及仆隶顶当,朝捶暮楚,人皆耻当”,士绅为代表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积极倡导组织乡约。嘉靖以后,乡约开始兴盛于全国,此时的乡约已经具备官方认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有意介入乡约的制定与推广。乡约向三方面转型,其首要职责演绎圣谕;其次,与社仓结合,将传统乡约中的消极顾恤变为积极的救助与合作;第三,寓约于甲。“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摘编自宋文慧《明代乡约的发展与乡治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时代,神庙充当银行的角色放贷给个人和君主。出于宗教原因,神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自然成为相对安全的钱币存储地。再加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寄托人的信任。祭司负责跟踪存款和贷款,神庙不对存款支付利息,但对贷款收取利息,也参与货币兑换和验证。——摘编自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材料二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事之采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摘编自《周礼·地官司徒》(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希腊神庙放贷与古代中国“泉府”放贷的不同点。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关于甘蔗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招魂》。唐末,有史书记载“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宋中期以后,据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福建9省均有甘蔗种植的记录。明代,甘蔗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得到广泛地专业种植,形成连片化经济效益。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明代甘蔗的种植技术。——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甘蔗种植的发展状况。15.(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苏州地方志《姑苏志》中说,“商贾所聚谓之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镇,清初甚至形成了城镇群和城镇带。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记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乡居地主中还出现了一种直接放弃经营农业,移居城镇的倾向。——摘编自范虹珏等《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人口的构成情况,并概括太湖地区市镇兴盛的原因。16.(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7.(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七),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浓缩了中华大地从文明开端的五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到秦汉“大一统”的过程。以黄帝开篇,夏商周三代、列国诸侯及各民族都被视为“黄帝子孙”,“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越王勾践禹之苗裔”、“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说:“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肯定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重要意义。针对汉初诸侯王反叛,司马迁把他们放入列传予以批评。《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列传,更是把中原周边民族也纳入其中。——根据张大可《<史记>如何彰显“大一统”历史观》等整理材料二

清朝在推进国家统一事业时,既传承又超越宋明时期的“大一统”观。雍正帝曾对“夷夏之防”的观点进行批判,乾隆帝在认可元承宋统的同时,并不否认《辽史》与《金史》的正史性质,采取各予正统的做法,以弱化“华夷之辨”的影响。对于明朝,清帝一方面通过优礼明朝陵寝表明其接续明朝正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批评明朝弊政来反衬清帝对“德性”的充分占有,以论证明亡清兴的必然性。清代统治者先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的测绘工作,并接续纂修了《大清一统志》,明确了“大一统”天下的大致范围,并将疆域一统确立为获取“正统”的首要标准。——摘编自朱浒、孙浩然《中华文明统一性特征在清代的表达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记》如何彰显“大一统”历史观。(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朝“大一统”观念对宋明时期的超越。1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五),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入主中原后,通过盟旗制将蒙古诸部纳入理藩院直辖,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世袭.政设流官治理,强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康熙帝在热河建避暑山庄,定期召见蒙古王公随围觐见,加强与蒙古贵族的关系。乾隆朝鼓励陕甘汉民出关垦殖,促进关内外经济共生,同时妥善安置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于伊犁,封渥巴锡为汗以示“天下一家”。康熙多次行三跪九叩礼祭孔,雍正封孔子五代王爵,尊崇儒家文化,编纂《古今图书集成》统合多元典籍。为了强调满洲民族的历史地位与合法性,清廷还将满洲起源“长白朱果”神话类比商周始祖,并编写《皇清开国方略》,构建了一个多元包容又统一有序的政治文化体系、彰显清朝得天下之正。——摘编自刘文鹏《清代国家治理的多元路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强化国家认同的路径。

2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远及东南亚沿海地区,商民往来频繁。明清时期,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国内战乱、灾荒频繁,濒海居民逐纷纷出海渡洋谋生。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英美等国在华招募青壮年劳工出国。应募者要订立契约,以出国后的工资为抵押换取出洋旅费,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我国东南沿海招募“契约华工”超过200万人,在东南亚的橡胶园、古巴的甘蔗园、澳洲的金矿、美洲的中央太平洋铁路都有大量的契约华工劳动。——摘编自刘平《晚清海外移民的辛酸历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海外移民的变化。2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模拟调研(五),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尤其是南宋,太湖流域形成了市镇网络,市镇经济在此时迎来第一个高潮。浙北平原和浙东沿海的临安、嘉兴、湖州等地,是市镇密集区域。众多市镇依功能可分为环城卫星市镇、生产型市镇、交通枢纽型市镇、港口型市镇和乡村墟市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专业化倾向显著,生产型市镇居多,其中又以丝绸、棉纺等纺织业市镇数量最为庞大,还有粮食、盐业、榨油业等各类市镇。明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苏松常杭嘉湖六府的市镇与唐宋相比“勃兴”,除东部沿海靠近上海区域外,近代市镇基本规模和分布格局在明代奠定.清代则主要表现为乡村集市数量明显增加,以及部分明代的市升级为镇。从宋代起的千余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和密集度远超华北。江南商业经济氛围浓厚,具备一定外向型经济特征,而华北大多保留自然经济,处于封闭的内向型经济体系。——摘编自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根据材料,围绕“江南市镇发展”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专题15中国古代史(材料题汇编)考点五年考情(2021-2025)命题趋势考点1先秦——魏晋隋唐时期2025,重庆高考真题,16(1):先秦战争礼制(《左传》《司马法》记载2024,重庆高考真题,17(1):罗马与咸阳城市规划理念(10分)考查方向上:16题第(1)问、17题第(1)问为中国古代史材料分析题,通过设置新情境,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史各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宋代以后为主要考查点。能力上: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高阶历史思维(角度意识)要求高,且对历史学科表达能力要求高。考点2宋元明清时期重庆高考真题,17(1):宋代矿冶业政策(政府干预与私人参与)2024,重庆高考真题,16(1):陕北治沙背景及效果(8分)2023,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高利贷危害(6分)2022,重庆高考真题,16(1):民族观念内涵与汉文化认同(10分)2021,重庆高考真题,16(1):古代交通与经济(宋代峡路)考点01先秦-魏晋隋唐时期1.(2025,重庆高考真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战争规定有一些具体的礼制原则。《左传》记载,宋楚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因未能听取属下建议——利用楚军渡河以及未摆好阵型的机会发动进攻而战败。面对宋国人的谴责,宋襄公辩护说:“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司马法》还说到战争的发动“不加丧,不因凶(灾荒)”。如《左传》记载:“陈成公卒。楚人将伐陈,问丧乃止。”《荀子·议兵》对战争明确要求:“凡诛,非诛其百姓也,诛乱百姓者也。”——摘编自曹建墩《先秦礼制探赜》(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战争礼制的原则。2.(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以咸阳所在地区为“内史”,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京畿区域,并“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以充实京师。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北极星)”。三十五年,秦始皇锐意经营渭南,拟将咸阳重心置于丰镐古都之间,故另建新天极——阿房宫,并扩大城址直达南山,即以山为宫阙,视渭河为“天汉”。——选自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罗马城与咸阳城规划所体现的政治理念。考点02宋元明清时期3.(2025,重庆高考真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矿产资源分布较广,多位于荒僻地带,勘察矿藏仅靠检踏官是很难完成的。宋廷曾下诏:“应告发铜坑除依条资格酬奖外,炉户卖铜每挺收克钱五文与原告发人充赏。”政府规定,在私人土地上发现的矿藏,地主或发现者拥有优先开采冶炼的权利。如果地主缺乏劳动人员,可私下把开采权租赁给别人。如地主或发现者缺乏开采资金,政府还可提供贷款。矿产品的交易活动,除金、银、铁的一部分允许私人参与外,其余部分及铜、铝、锡等基本上由政府包揽,也就是私人矿冶产品在交税外的绝大多数必须出售给政府。——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矿冶业政策的内容。4.(2024,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明代进入第四个寒冷期,而农垦成风,“墙(明长城)内之地,悉分屯垦”。沙地植被遭到破坏,到万历年间普遍发生了建筑物被壅的现象。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榆林卫中路“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是年闰三月,朝廷调兵两千余人,并招募陕北各州县灾民数百人,历时六个月,长城沿线约120千米积沙被扒除到底并运往远地,“沿边一带,焕然一新,不可谓非大工”。——摘编自韩昭庆《荒漠水系三角——中国环境史的区域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陕北治沙的背景及效果。5.(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6.(2022,重庆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民族在长期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观念。《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至明代,云南哈尼族传说认为先祖躲入葫芦中逃脱大洪水后生下五子,分别成为哈尼、彝、汉、傣和瑶族的祖先。南甸土司自其十六世祖开始有“呈祥”“守忠”“定国”等汉化名字出现。云南乡式名额也由洪熙元年(1425)的10名,增至万历末期的47名。沐英镇滇十年,“练兵劝农,兴学化俗”“民知草长养老而兴其孝弟矣”。——《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1)根据材料一,指出《史记》中民族观念的核心内涵,并归纳明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7.(2021,重庆高考真题,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8.(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君子能则以法行,不能则以法止。故必贤能然后可官,必功立然后可赏。故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摘编自《荀子·王制》(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人才选拔的主要观点。9.(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学者认为,魏晋隋唐时期“是由贵族掌握权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现”,类似西欧中世纪王权衰弱时期的情况。以三省为例,认为“政治成为天子和贵族的协议体”“唐代在政治上有三个重要机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形式上,中书省代表天子,门下省代表官吏舆论,即贵族的舆论。但因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的长官都出身贵族,贵族并不绝对服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对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样。”“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贵族阶级,他们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动摇其权力。”——摘编自杨际平《走出“唐宋变革论”的误区》根据材料,归纳这位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

(要求:评析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达清晰。)10.(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康德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地方吏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千石(郡守长官)乎!”司马迁在《史记》首设《循吏列传》,后为历代正史所承袭。下表是《汉书·循吏传》部分循吏事迹。文翁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史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黄霸选择良吏,分部宣布诏令,令民咸知上意……然后为条教,班行之于民间,劝以为善防奸之意,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畜养;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赐爵关内侯,黄金百斤,为太子太傅,迁御史大夫。龚遂以明经为官,至渤海太守;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召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其治视民如子,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躬劝耕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渎,以广灌溉;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朱邑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及死,葬之桐乡西郭外,民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摘编整理自班固《汉书·循吏传》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其主旨,自拟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史实准确。)11.(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迁都平城前,拓跋魏主要以游牧经济和军事掠夺作为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拓跋禄官时“财畜富实,控弦骑士四十余万”“不赍粮用,唯以抄掠为资”“大众远出,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以支定收”的财政模式居于主导地位,以赏赐为主的财政再分配占主导地位,财政支出无序化。迁都平城后,北魏政府力推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积极进行官制改革。北魏政府通过捡括隐匿人口和增加“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奴任耕,婢任绩者”以及耕牛等征收对象,进一步扩大了纳税面,出现了度支这样的专职财政机构,也使得国家财政首次超过皇室财政而居财政体系的主导地位。——摘编自王万盈《财政体制转型与北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平城后财税政策的变化及影响。12.(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6,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成立之初,朱元璋即下令以里甲与老人制度相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乡村。前者负责征收赋役,后者负责宣讲圣谕六训(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律令。宣德以后,老人“皆归于里甲催科及仆隶顶当,朝捶暮楚,人皆耻当”,士绅为代表的非职役性地方精英积极倡导组织乡约。嘉靖以后,乡约开始兴盛于全国,此时的乡约已经具备官方认可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已经开始有意介入乡约的制定与推广。乡约向三方面转型,其首要职责演绎圣谕;其次,与社仓结合,将传统乡约中的消极顾恤变为积极的救助与合作;第三,寓约于甲。“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摘编自宋文慧《明代乡约的发展与乡治实践》(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村治理的特点。13.(2025,重庆市高三下学期主城五区第二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希腊时代,神庙充当银行的角色放贷给个人和君主。出于宗教原因,神庙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自然成为相对安全的钱币存储地。再加上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寄托人的信任。祭司负责跟踪存款和贷款,神庙不对存款支付利息,但对贷款收取利息,也参与货币兑换和验证。——摘编自赫苏斯·韦尔塔·德索托《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材料二

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以其贾买之,物楬而书之,以待不时而买者……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凡国事之采用取具焉。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摘编自《周礼·地官司徒》(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古希腊神庙放贷与古代中国“泉府”放贷的不同点。14.(2025,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业质量调研抽测,17,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关于甘蔗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楚辞·招魂》。唐末,有史书记载“甘蔗只生于南方,北人嗜之,而不可得。郭汾阳在汾上,代宗赐甘蔗二十条”。宋中期以后,据王灼《糖霜谱》、唐慎微《证类本草》记载,江苏、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福建9省均有甘蔗种植的记录。明代,甘蔗在浙江、福建、四川、广东、江西等省得到广泛地专业种植,形成连片化经济效益。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述了明代甘蔗的种植技术。——摘编自赵国壮《论中国糖业经济的“明清变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甘蔗种植的发展状况。15.(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代苏州地方志《姑苏志》中说,“商贾所聚谓之镇”。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涌现出了很多新兴的市镇,清初甚至形成了城镇群和城镇带。蚕桑业和棉业主要集中在苏嘉杭松江一带,这一带的水路交通便捷,成为南北方大宗货物的来往中转站。乾隆时期的《吴江县志》记载,“迄今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当地居民“比户织作,昼夜不辍,乡镇皆为之,暮成匹布,易钱米以资日用”。商贩经营的大宗商品集中于布业、丝绸业和粮食业。一部分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在农村通过从事经济产业致富之后,则移居城镇投身利润丰厚的工商业。乡居地主中还出现了一种直接放弃经营农业,移居城镇的倾向。——摘编自范虹珏等《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市镇发展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人口的构成情况,并概括太湖地区市镇兴盛的原因。16.(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7.(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联合诊断检测,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自启蒙思潮以来,“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就成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13世纪的南宋时期,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先进技术、最繁盛的经济以及最为博学的文明。但是自此以后,中国就不再那般灵动了,以致于在500年后直到1800年,整个国家都没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海港似乎总是自由的摇篮,深刻的思考、新思潮的涌现和碰撞都随大海而来。中国领土的三条边都是陆地,并且大多数人远离海洋。15世纪初,中国境内建成了庞大的水域网络,促进了大量小规模的内部水上贸易,进一步杜绝了海上贸易的可能性。从明朝以后,中国就仅剩下同周边国家和东南亚的贸易,自此新思想、新事物和财富的涌现都部分枯竭。——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文明的比较》根据材料,归纳该学者对14-18世纪中国发展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2025,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七),16,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浓缩了中华大地从文明开端的五帝时代,历经夏商周三代分封建藩到秦汉“大一统”的过程。以黄帝开篇,夏商周三代、列国诸侯及各民族都被视为“黄帝子孙”,“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越王勾践禹之苗裔”、“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说:“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肯定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重要意义。针对汉初诸侯王反叛,司马迁把他们放入列传予以批评。《匈奴列传》《南越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列传,更是把中原周边民族也纳入其中。——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