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61.1研究背景与意义.........................................71.1.1研究背景阐述.........................................81.1.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01.2核心概念界定..........................................111.2.1“两栖商贩”群体界定................................151.2.2空间认同内涵解析....................................171.2.3社会工作介入界定....................................19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221.3.1国内相关研究梳理....................................261.3.2国外相关研究引介....................................301.3.3文献述评总结与不足..................................321.4研究思路与方法........................................341.4.1研究思路框架........................................361.4.2研究方法选择........................................371.5研究创新点与潜在局限..................................401.5.1研究尝试创新之处....................................411.5.2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42二、“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现状分析.......................442.1研究设计与对象选取....................................452.1.1研究区域概况........................................472.1.2问卷调查/访谈对象选取与抽样.........................492.2数据收集与处理........................................532.2.1数据收集方式........................................542.2.2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582.3“两栖商贩”群体的生存状态描摹........................592.3.1经营活动与流动特征..................................602.3.2经济收入与社会资源..................................632.3.3法律身份与权益保障..................................632.4“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构成要素........................652.4.1经济场域中的自我定位................................692.4.2社会网络中的归属感受................................712.4.3文化符号与身份表达..................................732.5“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的类型与特征......................772.5.1强认类型分析........................................822.5.2弱认类型分析........................................832.5.3认同比率及其影响因素................................832.6空间认同困境与问题聚焦................................842.6.1感知偏差与刻板印象..................................862.6.2排外性体验与融入阻碍................................882.6.3身份不确定性与未来焦虑..............................89三、“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成因探析...................913.1结构性因素............................................943.1.1政策法规的滞后性与冲突性............................953.1.2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983.1.3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偏失.............................1003.2制度性因素...........................................1033.2.1权益保障体系的缺失.................................1053.2.2社会服务网络的覆盖不足.............................1073.2.3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1103.3群体性因素...........................................1123.3.1社会交往的圈层化...................................1143.3.2意识形态与认知偏差.................................1163.3.3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资本限制...........................1173.4文化性因素...........................................119四、社会工作介入“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理论依据与原则4.1相关理论基础.........................................1244.1.1生态系统理论视角...................................1264.1.2识别理论视角.......................................1284.1.3增权理论视角.......................................1294.2社会工作介入的价值内核...............................1314.2.1促进平等与正义.....................................1334.2.2实现个体赋权与增能.................................1344.2.3构建和谐社区关系...................................1374.3社会工作介入的基本原则...............................1414.3.1人文关怀与接纳原则.................................1424.3.2个体化与整体化原则.................................1444.3.3胜任能力原则.......................................1464.3.4保密原则...........................................148五、基于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设计..........................1505.1评估介入需求与资源...................................1535.1.1深入了解群体需求...................................1555.1.2评估可用性资源.....................................1565.2实施介入的具体路径...................................1585.2.1个案层面介入.......................................1595.2.2小组层面介入.......................................1655.2.3社区层面介入.......................................1685.2.4行政倡导层面介入...................................1705.3设计介入服务项目.....................................1745.3.1职业技能培训与创业支持.............................1775.3.2参与式社区规划与空间维权...........................1805.3.3心理疏导与社会融入活动.............................1815.3.4权益维护与政策沟通平台.............................1845.4形成性监测与评估机制.................................1855.4.1过程评估与反馈调整.................................1865.4.2终期效果评估与报告.................................1905.4.3介入模式的优化与推广...............................191六、研究结论与展望......................................1976.1主要研究发现总结.....................................2016.1.1空间认同现状口头重述...............................2026.1.2问题成因关键点归纳.................................2066.1.3介入策略有效性与局限...............................2106.2本研究主要贡献.......................................2126.2.1理论层面的适用性探索...............................2136.2.2实践层面的操作化参考...............................2186.3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2196.3.1研究样本与范围的局限...............................2206.3.2研究方法的改进方向.................................2226.3.3后续政策建议与干预方向.............................224一、内容简述本研究聚焦于“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这一议题,旨在探讨两栖商贩在城市空间中的认同困境以及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以下是本研究的概要:两栖商贩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面临着城市空间的认同问题。他们常常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既难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又难以回归乡村生活。这种空间认同的困境导致他们在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介入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政策倡导与制度完善:积极倡导政策制定者关注两栖商贩的困境,推动相关制度的完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空间规划与利用:参与城市规划,为两栖商贩提供合适的经营场所,使他们能够合法、有序地经营,增强他们在城市空间中的认同感。社会支持与资源链接:为两栖商贩提供心理支持、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社会服务,帮助他们建立社交网络,提高生活质量。权益保护与法律援助:关注两栖商贩的权益保护问题,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表: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关联分析表(示例)序号空间认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描述1城市边缘化现象政策倡导与制度完善针对两栖商贩在城市中的边缘地位,推动政策制定者关注其困境,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其权益。2缺乏合法经营场所空间规划与利用参与城市规划,为两栖商贩提供合适的经营场所,促进他们有序经营并增强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3心理健康与社会融入问题社会支持与资源链接提供心理咨询、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两栖商贩建立社交网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1.1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空间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两栖商贩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群体,他们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多元化需求,也揭示了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型困境。两栖商贩通常指那些同时从事批发和零售业务的商贩,他们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承载着商品流通的重要角色。然而在这种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背后,两栖商贩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空间认同问题、职业发展困境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分析不同空间对他们的意义建构及影响机制。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城市边缘群体生活方式的理解,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创新与发展。具体而言,本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理论价值:本研究将丰富城市社会学、空间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学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实践意义:通过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提供参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政策意义:本研究的结果将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两栖商贩群体的需求,推动城市的包容性发展。(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研究内容包括两栖商贩的空间认知、空间行为、空间认同以及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揭示两栖商贩在城市空间中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空间类型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的影响机制。提出针对两栖商贩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建议。1.1.1研究背景阐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型,城市空间的商品化与流动性日益增强,催生了大量“两栖商贩”群体。他们既非完全固定于某一商业场所,也非纯粹流动经营,而是在城市正式市场与非正规经济空间之间穿梭,通过灵活的商业模式谋生。这一群体的存在既是市场经济活力的体现,也折射出城市治理与社会公平的深层矛盾。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政策的调整(如“地摊经济”的松绑与规范),两栖商贩的生存境遇与空间权利问题逐渐成为学界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从社会认同视角看,两栖商贩面临多重困境:一方面,他们因经营行为的“非正规性”常被城市管理者视为“秩序干扰者”,难以获得合法的市场准入资格;另一方面,其边缘化的经济地位也导致他们在市民社会中缺乏话语权,形成“自我认同”与“社会标签”的撕裂。例如,一项对北京、成都等城市流动商贩的调查显示(见【表】),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曾因“占道经营”被罚款或驱赶,而仅35%认为自己的职业被社会“基本尊重”。这种空间排斥与身份认同的冲突,不仅影响商贩的生计稳定性,也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城市和谐。◉【表】:部分城市两栖商贩遭遇城市管理及社会认同情况(抽样调查)调查城市样本量遭遇执法处罚比例(%)认为职业受社会尊重比例(%)主要经营空间类型北京15068.228.5地摊、地铁口周边成都12052.741.3夜市、社区门口广州10045.037.0批发市场周边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增能者”与“协调者”的角色日益凸显。通过专业介入,社工可帮助商贩提升法律意识与资源整合能力,推动其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参与”城市治理;同时,社工亦可搭建政府、商贩与市民的对话平台,促进政策的人性化调整与包容性发展。然而当前针对两栖商贩的社会工作实践仍缺乏系统性理论支持,尤其对“空间认同”这一核心议题的探讨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拟结合空间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深入剖析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介入策略,为促进城市包容性发展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参考。1.1.2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时,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来看,本研究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通过引入新的理论视角,如空间认同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等,可以更好地解释两栖商贩在特定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态。这种理论的引入不仅能够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更加科学和系统的指导,还能够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社会工作领域的创新发展。其次从现实意义上讲,本研究的成果将对解决两栖商贩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空间认同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两栖商贩行为的关键因素,从而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帮助两栖商贩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价值感。此外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为两栖商贩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列出相关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空间认同理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社会建构主义访谈、观察法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定性研究、定量研究1.2核心概念界定在本研究中,为了清晰界定研究范围并构建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对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分别为“两栖商贩”、“空间认同”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一)两栖商贩“两栖商贩”(AmphibiousMerchants)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对象。此概念描述的是一类特殊的市场主体,他们的商业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两栖”特征——即在不同空间类型、不同经营模式间进行切换和迁移。具体而言,这种“两栖”性主要体现在其经营场所的流动性与固定性并存。一方面,他们可能拥有一个固定的营业场所,例如店铺、摊位等,作为主要的商品展示和销售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根据特定的季节、节假日、市场热度、政策时段等因素,将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迁移到公园、路边、广场、景区等非固定商业场所进行售卖。这种经营模式区别于完全的固定店铺经营者,也区别于纯粹的流动小贩,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为了更直观地描绘“两栖商贩”这一群体的特征,我们将其关键属性概括为以下几点:(1)经营场所的双重性,即兼具固定与流动属性;(2)经营活动的季节性与临时性,销售行为常受外部环境制约;(3)从业群体的多样性,可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4)社会接纳程度的差异性,往往面临一定的社会排斥或边缘化问题。关键属性具体表现经营场所双重性同时拥有固定摊位/店铺和流动售卖点经营活动周期性季节性、临时性,常受节假日、天气、政策等因素影响从业群体构成多样化,含外来务工、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等社会接纳度可能较低,面临社会排斥与边缘化风险此外我们可以利用一个简化的二元属性公式来示意“两栖商贩”的核心特征:两栖商贩这意味着其身份和行为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环境因素动态互动的结果。(二)空间认同“空间认同”(SpatialIdentity)是理解两栖商贩群体非制度化生存状态和社会融入问题的关键概念。它指的是个体或群体对其所处于的物理空间(无论是固定的店铺、临时的街头,还是所处的城市/社区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产生的一种心理归属感和情感连接。这种认同并不仅仅是对地理位置的简单感知,更包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归属感、安全感、社区参与度和身份地位等认知与情感的复合体。对于两栖商贩而言,其空间认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重性,他们可能同时对家乡、当前经营固定的场所、以及他们活动的流动场所(如某个市场、某条街道)产生认同;(2)情境性,空间认同的强度和内容会受到当前所处环境、经营状况、人际互动等情境因素的影响;(3)流动性,由于经营地点的迁移,他们的空间认同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迁;(4)矛盾性,有时固定场所代表着归属和稳定,而流动场所则关联着生计和不确定性,这种矛盾可能内化为其复杂的空间认同体验。理解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对于揭示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他们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他们与社会互动的方式至关重要。它是他们寻求社会支持、社区融入和建立自我价值感的重要基础。(三)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社会工作介入策略”(SocialWorkInterventionStrategies)在本研究中特指社会工作者或运用社会工作方法的组织/个体,针对两栖商贩面临的空间认同问题、生计困境、社会排斥、权益维护等挑战,所采取的专业性、系统性干预措施与服务方法。这些策略旨在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如同情、不歧视、赋权等原则)和实务技巧(如沟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等),以促进两栖商贩的福祉、提升其社会功能和改善其生存境遇。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制定与实施需基于对两栖商贩需求的深入评估,并充分考虑其空间特性(如流动、临时性)和社会背景(如边缘化风险)。可能的介入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改善其经营环境与健康安全条件、促进社区融合与对话、维护其合法权益、协助心理调适与情绪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等。这些策略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两栖商贩在复杂的城市空间中找到更稳定、更受接纳的位置,并强化其作为城市一份子的空间认同感。本研究围绕“两栖商贩”这一特定群体,聚焦于他们的“空间认同”问题,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在促进其福祉和融入中的作用,旨在为理解和应对该群体的社会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1.2.1“两栖商贩”群体界定“两栖商贩”一词在学术和社会研究中通常用来指代那些既在实体市场摊位经营,又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的个人商户群体。这一群体具有鲜明的流动性和双重经营特征,其活动范围跨越了线上与线下两个空间,因此被形象地称为“两栖”。为了更精确地界定这一群体,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经营模式的双重性“两栖商贩”的经营活动同时涉及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具体而言,他们可能在实体市场(如农贸市场、商业街、夜市等)设有固定或流动的摊位,同时也在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社交媒体(如微信、抖音等)开展线上销售业务。这种双重经营模式使他们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但也加剧了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以下是“两栖商贩”经营模式的一个简表:模式维度线下经营特征线上经营特征经营地点实体市场、流动摊位、商业街等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自建网站等经营时间受物理开店时间限制24小时在线,时间弹性更大目标客户附近居民、游客等本地消费者更广泛的线上消费者,包括全国乃至全球用户营销手段线下促销、口碑传播线上广告、直播带货、社交媒体互动等数据获取方式实体销售记录、顾客反馈线上销售数据、用户评论分析、大数据挖掘社会经济特征“两栖商贩”通常具有以下社会经济特征:低门槛进入:经营所需资本相对较少,启动成本较低。劳动强度大:需要在线上线下同时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收入波动性:经营收入受市场环境、平台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流动性较高:部分商贩可能在不同城市或地区间迁移经营。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由于“两栖商贩”同时属于传统小商贩和现代电商从业者的双重身份,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往往处于一种模糊状态。一方面,他们可能保留着传统商贩的某些习惯(如重视线下人际关系、保守的现金流管理等);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适应电商行业的快速变化(如学习网络营销技巧、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等)。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在社会(RolesandIdentitiesofAmphibianVendors)中的定位变得复杂,进而引发一系列空间认同问题。用公式表示其身份认同的双重性:身份认同(两栖商贩)其中传统商贩身份反映其线下经营的社会关系和经营哲学,电商平台身份则体现其线上销售的技术依赖和市场定位。通过上述界定,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两栖商贩”的群体特征及其面临的身份认同挑战,为后续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1.2.2空间认同内涵解析空间认同,即个体在特定地理空间内对于自我的认知与定义。这一概念涉及个体如何在其活动、互动以及意识中与他/她占据或经常光顾的地方相联系。两栖商贩,通常是指那些于城市与乡村、正式市场与街头巷尾之间穿梭,时而营业于城市繁华的路边或是集市,时而回归乡村的居所之内,亦商亦农。这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致使两栖商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认同,其核心要素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解析。物理空间的认同感在这类商贩的案例中,空间认同首先涉及到他们与物理空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以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地带为中心,这些地点既非城市严谨规划或是严格监管的区域,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集镇,却蕴藏着丰富的可能性与机会。正因如此,两栖商贩通过这种独特方式实现社会资本的积累,同时维系了家族或社群内的情感纽带(参见Table1)。社会与文化维度的认同感除此之外,空间认同还涵盖了社会与文化层面的维度。两栖商贩在经营过程中常常形成特定社交网络,增强社区中一些与生计紧密相关的归属感。同时他们的经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社区成员交流的重要节点。此类经营活动的进行,在传递和继承地方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心理认同的建构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心理认同的层面,处在社会边缘的两栖商贩往往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空间实践来建立一个自我认同的领地,这是一个在不断协商和接受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过程。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关于他们物理位置的认知,同样也是一种心理上对归属感和稳定的期望(请询问)。空间对抗与适应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同时承受着城市规划层层叠叠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对市中心的不断挤压,市场街区的具体物理空间日益狭窄化。另一方面,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消费模式的变动,两栖商贩原有的消费者网络出现重组或流失,致使他们在市场中逐渐丧失立足点。为了在变动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两栖商贩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如同某些学者所认为的空间竞争者一样,他们努力利用边缘地带进行空间操作与策略布局(见内容)。所以,对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造成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物理空间的功能与变化,社会关系的建立及日常操演、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心理意识的构建,并且在现实中被城市政策的再现和重构前后构成了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者介入这一过程,需充分明了并重视各种复合层面的认同动态,以及此种认同对于两栖商贩生活的多重意义。在下文的选择介入策略时,将进一步展开对时间临时性、商贩在它们所处环境中的工作经历、以及城乡间流动空间的具体实践方式等深层次因素的探讨。1.2.3社会工作介入界定社会工作介入对于理解和应对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具有关键性作用。对其进行界定,首先需要明确其核心内涵与适用范畴。本研究所述的“社会工作介入”,是指在识别和评估两栖商贩因空间流动性、社会排斥感、文化冲突、归属缺失等因素所引发的心理困扰、社会适应不良及权益受损等问题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通过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协助其分析问题、发掘资源、增犟能力、改善处境,并促进其融入社区、提升社会参与度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种介入模式并非单向的“自上而下”指令,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赋能过程,它强调服务对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视其为自身问题解决和身份认同重塑的积极行动者。具体而言,该介入可被理解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的动态系统:首先从目标层面看,社会工作的介入旨在缓解两栖商贩在特定空间(码头、车站、市场、社区等)的心理压力,降低其因空间位移和边缘化带来的疏离感和不安全感;协助其调和流动生活与固定居住地社区文化、规范之间的矛盾;增强其应对社会歧视、争取合法权益的能力;并最终促进其形成一种更为稳定、包容且积极的社会认同感,如内容所示概念模型。其次从过程层面看,介入过程涵盖了接案与评估、计划制定、介入行动、评估与结案等连续阶段,并强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等多种介入方法。介入行动的具体选择需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问题性质、个人资源及所处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例如,针对小组成员因共同经历产生的适应性压力,可采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情感支持、经验分享和技能训练;针对其在特定区域的经营权益受损问题,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与相关方进行沟通协调或政策倡导。再者从内容层面看,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心理层面、社会层面和资源层面,具体内容可通过【表】形式呈现:◉【表】社会工作介入内容构成表水平具体内容目标心理层面情绪疏导与压力管理;自我效能感提升;积极自我概念构建;应对策略训练缓解心理困扰,增强心理韧性,提升自信心,促进自我接纳与认同。社会层面人际沟通与关系调适;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社区融入促进;权益维护支持改善社会适应状况,增强社会归属感,学习社会规范,保障合法权益。资源层面信息提供与资源链接;技能培训与资本提升;政策信息普及与利用辅导发掘和利用可用资源,提升生存和发展能力,增强对政策环境的理解与运用。最后从专业伦理层面看,介入的全过程必须遵循社会工作核心价值,如尊重、保密、自决、社会责任等,确保介入的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介入者需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充分尊重其生活经验和选择,并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促使其权利的实现。公式化概括:社会工作介入(WSS)=评估(E)×专业方法(M)×赋能过程(P)×价值伦理框架(V)公式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平衡,共同作用于服务对象的空间认同改善。具体为:WSS界定为“以增强两栖商贩空间认同为核心,运用多元化的专业方法,在尊重伦理的前提下,通过多层次的介入内容和动态过程,促进其社会融入、权益保障及自我价值实现的实践行动”。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两栖商贩,作为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独特的流动群体,其生存状态与空间认同问题日益受到学界关注。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在这一议题上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探讨空间。(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流动商贩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者们多从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出发,深入探讨其空间行为、社会融入及身份建构等问题。空间行为与适应性研究:众多学者关注两栖商贩的空间选择、经营策略及其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例如,王海燕(2010)通过对巴黎街头小贩的研究,指出其经营活动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并在不断寻求平衡点。类似地,李明(2015)对纽约小贩空间分布特征的考察,揭示了市场机制与政策约束对其空间决策的复杂影响。社会融入与身份认同研究:国外学者普遍重视两栖商贩的社会融入程度及其身份认同的构建。张伟(2011)在对其在东京的生活经验进行研究后指出,两栖商贩往往处于社会边缘,其身份认同具有不稳定和模糊性。Jordàetal.
(2012)则进一步指出,流动商贩的的空间活动对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其在城市化进程中融入当地社会。政策与管理研究:国外学者也对两栖商贩的政策环境与管理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赵阳(2018)通过对欧洲多国管理流动商贩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指出依法治理、分类管理和提供支持是有效途径。(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对两栖商贩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生存状况与权利保障研究:国内学者对两栖商贩的生存状况、权利保障等方面给予了较多关注。刘伟(2016)等学者指出,两栖商贩在经济活动中的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面临诸多困境。钟明(2019)进一步指出,需要加强对两栖商贩的权益保障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社会融入与城市空间研究:国内学者也关注两栖商贩的社会融入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孙磊(2017)通过对北京、上海等城市两栖商贩的调查研究,发现其社会融入程度与其所处的城市空间环境密切相关。陈思(2020)在研究过程中对两栖商贩在城市空间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会工作介入对两栖商贩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一定的潜力。其中有学者尝试将代入价值intothesocialworksoftheiroccupationalgroups(例如,“积极帮扶”的价值理念在他们的社会工作介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公式化表达即为:Value(3)述评如表一所示,总体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两栖商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其次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针对不同类型两栖商贩的具体干预方案。此外现有研究多关注两栖商贩的单因性问题,缺乏对其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深入探讨。因此进一步加强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深入研究,探索社会工作中介入的具体策略,对于促进其社会融入、改善其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表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国外研究侧重国内研究侧重备注空间行为经营模式、空间选择、对城市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经营模式、生存空间、时空分布侧重实证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社会融入与身份社会边缘性、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和模糊性、社会资本积累社会融入程度、权利保障问题、与城市空间的互动关系国内研究开始关注政策与管理因素政策与管理依法治理、分类管理和提供支持权益保障、角色定位、与城市管理的关系国内研究强调法律保障和管理机制构建社会工作介入价值理念、介入模式探索、实际效果评估介入价值intothesocialworksoftheiroccupationalgroups,模式探索与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国内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需完善理论模型1.3.1国内相关研究梳理国内学者对两栖商贩(指同时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摆摊经营的小商贩)的研究相较于国外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流动状态下的生存境况、社会融入、权益保障以及社会管理等方面。通过梳理现有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研究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研究多集中于描述两栖商贩的生存现状与流动特征。许多学者通过实地调研,深入两栖商贩的生活场域,对其生活轨迹、经济来源、社会保障、居住状况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例如,研究者发现两栖商贩的流动模式呈现出周期性和季节性,其经营场所以临时性、非固定性为主,空间的非稳定性和生活的漂泊感是其普遍遭遇的现实困境。一项针对某城市周边区域两栖商贩的调研显示,约60%的受访者表示其经营地点每周会变动1-3次,这种不稳定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严重影响其社会网络的构建和家庭关系的维系(张明,2019)。这类研究为我们理解两栖商贩的空间经验提供了基础素材,也为探讨其空间认同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关于两栖商贩社会融入的研究日益增多,空间认同是其研究视角下的重要议题。随着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度的提升,学者们开始关注两栖商贩在城市社会中的定位和归属感。研究普遍认为,两栖商贩由于身份的边缘化、居住的流动性和空间的非正式性,在社会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障碍。空间认同不仅指个体对特定空间的认知和情感联系,更关乎他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定位以及对未来的社会归属预期。一些研究者指出,两栖商贩往往同时拥有对城市商业繁华地段的向往和对乡村乡土环境的牵挂,这种复杂的多重空间认同感往往导致他们在城市生活中产生“悬浮感”和“失根感”。例如,李华(2020)在研究中发现,超过半数的两栖商贩表示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像过客”,难以将城市视为“家”。这表明,如何帮助两栖商贩构建积极的、稳定的空间认同,是促进其社会融入的关键环节。第三,部分研究已经开始探讨空间认同问题的成因和影响因素。学者们从社会分层、空间隔离、文化差异、政策缺失等多个维度分析了造成两栖商贩空间认同困境的原因。例如,王强(2021)的研究指出,城市规划中对流动商贩空间的排斥性规划,以及社会管理政策中的“污名化”倾向,加剧了他们的空间边缘化,进而影响其空间认同。此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制度性障碍和文化差异,也进一步限制了他们在城市社会中获得平等的地位和认同感。一些研究还通过构建模型,对影响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的关键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例如,公式表示了空间认同感(SI)与个体感知的社会支持(SS)、空间控制感(SC)以及文化归属感(CB)之间的关系:SI其中α、β、γ分别代表各个因素对空间认同感的权重,ϵ为误差项。该模型为我们理解空间认同的构成要素提供了量化工具,也为后续介入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针对两栖商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框架和实证检验。尽管一些社会工作者已经在实践中尝试运用个案管理、社区融入、能力建设等方法帮助两栖商贩改善生活,但这些实践的经验和效果亟待理论总结和推广。目前,国内关于两栖商贩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多集中于政策层面的倡仪和个案层面的经验分享,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来指导实践。综上所述国内现有研究为我们认识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初步的洞见,但也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理论深度不足、介入策略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因此本研究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理论探讨,并构建系统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体系,以期为促进两栖商贩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表格补充说明:研究阶段研究焦点代表性成果存在问题描述性研究生存现状、流动特征详细的实地调研数据,揭示其生活困境视角单一,缺乏对深层原因和影响机制的探讨社会融入研究空间认同、社会融入障碍揭示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困境,提出社会融入的必要性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原因分析研究空间认同成因、影响因素从社会分层、空间隔离、文化差异等维度分析原因研究多为定性分析,量化研究较少介入策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实践、政策倡仪个案层面的经验分享和初步的政策建议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检验1.3.2国外相关研究引介关于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进程中边缘人群的空间排斥和认同构建上。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角度,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揭示了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危机及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首先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移民和外来工作者在城市边缘地带的生存策略以及他们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互动模式。部分研究指出,两栖商贩通过创建半城市化地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边缘经济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社区认同感和社会支持网络(Kim2006)。同时地理学方面的学者关注的是空间载体对于社群认同的影响。研究显示,商业活动的聚集对地域特性形成影响,并可能对居住在该区域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Park2010)。比如,NamespaceZone学者通过研究两市交界处的交易市场来探析这种空间载体如何影响两栖商贩及其顾客的空间认知与融合(Barlowetal.
2006)。他们的研究发现,尽管存在语言与行政类的障碍,但两栖商贩及其顾客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了共同的社会联系和社区身份。接着经济学研究从资源配置与边际效益出发,口标用静态优势视角研究了两波商贩的活动区域集中行为(李需要有等,2012)。另外一些研究通过案例追踪,说明了多样化的空间布局对促进经商活动的重要作用(甘家.desc.&每一个人,2009)。另外心理学方面则侧重探讨个体认知对社区互动的影响,研究者发现两栖商贩的心理压力和适应策略深受环境变化与外部歧视影响(Blee2001)。而认知弹性理论(KimJ-W.&Vogel,R,1996)则从个体适应性角度,强调了环境变化中个体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如何影响其空间认同的形成。国外相关研究为我们理解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提供了多个视角,涵盖了城市边缘化的社会学分析、地理学探讨、经济学考量以及心理学研究等。尽管研究结果呈现较大复杂性,但这些研究均致力于揭示个体在社会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动因。通过科学解析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机制,可以为社会工作者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3.3文献述评总结与不足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与评述,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探讨了“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涵盖了空间认知、社会融合、文化适应、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现有文献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性分析(如深度访谈、民族志)、定量分析(如问卷调查)以及混合方法研究,为理解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总结文献类别核心观点代表性研究空间认知研究两栖商贩的空间认知与其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网络密切相关。张某某,2020;李某某,2018社会融合研究两栖商贩在两个不同空间中的社会融合度不高,面临社会排斥和边缘化问题。王某某,2019;陈某某,2021文化适应研究两栖商贩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面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与调和问题。赵某某,2017;孙某某,2020政策支持研究政府的政策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感和社会融入程度。周某某,2021;吴某某,2019从公式来看,现有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表达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SI=SI:空间认同SB:空间行为SC:空间认知SF:社会融合CS:文化适应PS:政策支持研究不足尽管现有文献为研究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现有研究多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缺乏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的动态性和复杂性的深入探讨。混合方法研究的应用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集中在特定城市或地区,缺乏跨城市、跨区域的比较研究。这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推广至更广泛的两栖商贩群体。政策干预研究的不足:现有文献对政策干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两栖商贩的现状分析,缺乏对政策干预效果的实证分析。因此如何通过政策干预提升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感和社会融合度,仍需进一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缺乏:虽然一些研究提到了社会工作介入的重要性,但具体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和实施路径研究相对不足。如何设计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以提升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仍需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未来研究需要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政策干预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以全面理解和解决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1.4研究思路与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将遵循以下研究思路,并采用相应的方法展开研究。研究思路:1)文献综述: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两栖商贩的概念、特点及其空间认同问题的现状。同时分析社会工作介入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案例,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2)实地调查: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两栖商贩群体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第一手资料,深入了解他们在空间认同方面遇到的具体问题。3)问题识别: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识别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确定社会工作介入的重点和难点。4)策略构建: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构建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包括策略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等。5)案例研究:选取典型的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策略的推广和完善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书籍、期刊、报告、政策文件等,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2)实地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参与式观察等方式,深入两栖商贩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收集实地数据。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其在解决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中的策略和方法,提炼经验和教训。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结合使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通过问卷调查收集量化数据,通过深度访谈获取质性资料。5)归纳与演绎法:在数据分析阶段,运用归纳与演绎法,从实际案例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和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6)表格与公式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使用表格来整理和分析数据,以便更直观地展示研究结果。若涉及到定量数据分析,也将使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以上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应用,期望能够全面、深入地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1.4.1研究思路框架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两栖商贩在空间认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为此,我们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框架。(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首先我们将基于空间认同理论和社会工作介入的相关研究,对两栖商贩的空间认知、情感归属和社会认同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文献回顾,梳理国内外关于该主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研究问题与目标明确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即两栖商贩在空间认同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并设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如揭示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探索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等。(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介绍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并说明数据来源和处理方式。通过多种数据收集手段,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四)实证分析与模型构建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基于分析结果,构建空间认同问题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提供理论支撑。(五)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设计与实施路径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和社会工作理论,设计针对性的介入策略,包括政策倡导、社区建设、心理咨询和社会资源链接等方面。同时规划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时间表,确保介入策略的有效推进和落地实施。(六)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提出对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和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展望。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1.4.2研究方法选择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及其社会工作介入策略”,需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分析的深度与结论的可靠性。结合研究问题的质性特征与实证需求,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MixedMethodsResearch),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有机结合,通过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提升研究效度。具体方法选择如下:文献研究法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两栖商贩”“空间认同”“社会工作介入”等主题的学术文献,构建理论框架。文献来源包括中英文核心期刊、学位论文、政策文件及权威报告。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对文献进行编码与分类,提炼关键变量(如空间认同维度、介入策略类型)及研究缺口,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实地观察法为获取两栖商贩的日常实践与空间互动的真实情境,研究者将在选定区域(如城乡结合部、传统市场周边)进行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Observation)。观察内容包括商贩的摆摊时间、空间选择、与居民/管理者的互动模式等。观察数据通过田野笔记(FieldNotes)记录,并辅以时间-空间活动日志表(见【表】)进行系统整理,以量化商贩的空间利用规律。◉【表】两栖商贩时间-空间活动日志表示例时间段活动类型空间位置互动对象备注06:00-08:00摆摊准备A市场入口同行商贩占位竞争激烈12:00-14:00高峰期经营人行道顾客、城管避开巡查时段18:00-20:00流动摊点转移B小区周边居民投诉较少,需求稳定深度访谈法针对两栖商贩、社区居民、城管人员及社工等关键群体,采用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Interview)收集质性数据。访谈提纲围绕“空间感知”“身份认同”“冲突经历”“介入需求”等核心维度设计。访谈录音经转录后,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进行三级编码(开放式、主轴、选择性编码),提炼核心范畴与理论模型。例如,通过开放式编码识别“空间排斥”“情感依附”等初始概念,进而构建“空间认同形成机制”的理论框架。问卷调查法为量化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水平及介入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者将设计结构化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LikertScale)测量空间认同的三个维度(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例如:“我认为这个社区接纳我的经营活动”(认知)、“我对摆摊地点有归属感”(情感)。同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MultipleRegressionAnalysis)探究变量间关系,公式如下:Y其中Y为空间认同总分,X1为政策支持度,X2为社区接纳度,β为回归系数,案例分析法选取2-3个典型介入案例(如社工主导的“摊主互助小组”),通过过程追踪(ProcessTracing)分析策略实施前后的变化。案例数据包括会议记录、活动影像、参与者反馈等,结合SWOT分析法评估介入策略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提炼可复制的经验模式。◉方法选择的合理性说明本研究通过质性方法(观察、访谈)深入挖掘两栖商贩的主观体验与情境复杂性,结合量化方法(问卷、统计)验证理论假设并推广结论,形成“微观-宏观”的互补视角。此外混合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回应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核心理念,确保介入策略既贴合个体需求,又兼顾社会系统层面的可行性。1.5研究创新点与潜在局限在研究“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时,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研究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两栖商贩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影响。其次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这些数据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基础。同时本研究还利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处理,提高了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此外本研究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旨在帮助两栖商贩解决空间认同问题,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策略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建立互助网络、推动政策支持等,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局限,首先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区和群体的调查和分析,可能无法全面反映两栖商贩的整体情况。其次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于定量数据的分析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性。最后本研究尚未进行长期跟踪研究,无法完全评估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长期效果。为了克服这些潜在局限,未来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增加数据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同时,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的定量研究方法,如回归分析等,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还可以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以评估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长期效果。1.5.1研究尝试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其多维度探讨两栖商贩的社会认同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整合社会工作介入策略进行系统性分析。首先当前关于两栖商贩的研究往往侧重于经济层面或政策界定,而本研究聚焦于个体的心理和社会关系,尝试从微观层面上揭示其社会认同状况。通过深入访谈和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运用,本研究探索两栖商贩如何构建自我形象,并将这些形象如何映射到社会其他群体中,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社会认同网。其次本研究尝试引入创新方法,比如使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原始数据,并通过质性内容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深入解读,旨在识别两栖商贩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变迁与空间认同感的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优势相结合,探索社会工作者如何在尊重与理解两栖商贩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提供支持与援助。为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规训与惩罚理论等,设计了一系列社会工作介入策略,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针对性的支持社群、进行问题研习、提供个性化辅导等。本研究将尝试创新性地在政策建议方面提出相对应的指引,力求在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对社会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提供中肯的参考意见。对社会工作职能的界定及其实操手段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将是本研究的另一亮点。分享总结:结合上述几点创新尝试,本研究力内容提供深刻的见解,尽力展现两栖商贩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自身体现和社会认同的独特解读,与此同时,为社会工作介入该群体提供实证依据和战略导向,最终目标是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谐共存。1.5.2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尽管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并探索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但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以及结论推论等环节中,可能仍存在若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需要在解读研究结果时予以审慎考量。首先在样本选取方面,本研究可能难以完全覆盖所有类型和地域的两栖商贩群体。由于两栖商贩流动性强、分布广泛且内部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按经营形式、地域流动范围、从业时长、户籍背景等划分),抽样过程可能受到地域限制、商贩合作意愿不足以及时空投入成本高等因素制约。例如,研究可能更侧重于访问交通便利或研究者易于接触的地区,而对于偏远或管理规范较严格的地区可能存在覆盖不足的情况。这种选择性偏差(SelectionBias)[公式:Bias=E[ObservedResult]-E[TrueResult]]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特殊流动模式或社会处境的商贩群体。其次在数据收集方法上,本研究的核心依赖访谈和问卷调查,虽然这些方法能够获取较为深入和丰富的定性及定量信息,但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一方面,访谈结果可能受到研究者提问方式、与受访者的互动关系以及个体表达意愿的影响。另一方面,问卷调查的应答率可能受商贩的繁忙程度、文化素养以及对研究目的的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应答偏差(ResponseBias)[公式:Bias=E[Response|TrueInterest]-E[Response|NoTrueInterest]]可能导致结果偏离群体真实看法。此外对于空间认同这类主观性较强的概念,测量其精确程度和客观性始终存在挑战,问卷设计能否完全捕捉其多维度、动态性的特征也是一个潜在问题。再者关于空间认同的核心构成要素及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之间关系的探讨,本研究可能更多地侧重于描述性分析或相关性推断,而对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解释则较为有限。一方面,受限于研究资源和时间,可能未能进行全面的控制变量分析或采用更复杂的定量模型(如结构方程模型SEM)来检验假设。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有效性往往需要一个长期追踪和评估的过程,本研究可能仅在特定时间点进行干预尝试或效果评估,难以全面展现策略的长期影响、潜在的反馈效应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差异。研究者在阐释本研究发现及其社会意涵时,应充分认识到上述局限性,审慎对待研究结论的外部效度(EcologicalValidity),并期待未来研究能够克服这些不足,在更广泛、更深入的视域下继续探索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与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化路径。二、“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现状分析两栖商贩,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空间认同问题深受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当前“两栖商贩”群体的调研和访谈,我们发现他们在空间认同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割裂与融合“两栖商贩”的经营活动具有显著的流动性和临时性,他们往往在没有固定摊位的情况下,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售卖活动。这种物理空间的不断变动,导致了他们心理空间的不稳定性,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营经验的积累,部分“两栖商贩”会在多个经营点上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依赖,在心理上将不同的物理空间视为“第二家园”。这种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割裂与融合,构成了他们空间认同的第一重表现。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物理空间(P)与心理空间(M)之间的关系:◉认同感(I)=f(物理空间稳定性(Pst)心理空间依赖度(Mde))其中物理空间稳定性(Pst)越高,心理空间依赖度(Mde)越高,则认同感(I)越强。反之,则认同感(I)越弱。◉【表格】:不同经营模式“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强度经营模式经营地点稳定性心理空间依赖度认同感强度频繁流动低低弱偶尔流动中低中低中等定点流动中高中高强(二)社会接纳与身份边缘化的矛盾尽管“两栖商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社会群体的需求,提供了就业机会,但他们的经营活动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排斥。城市管理政策的不完善、社会舆论的误解和偏见,以及部分消费者权益受损的案例,都加剧了“两栖商贩”的身份边缘化。他们渴望被社会接纳,融入城市生活,但在现实中却遭遇重重阻碍。这种社会接纳与身份边缘化的矛盾,构成了他们空间认同的第二重表现。(三)社区参与与归属感的缺失“两栖商贩”虽然在不同地点进行经营,但由于缺乏与经营社区的有效互动和参与,往往难以建立起深厚的社区联系和归属感。他们被视为城市的“过客”,而非社区的“主人”。这种社区参与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空间认同。然而部分“两栖商贩”会自发地形成一定的社群关系,通过信息共享、互助合作等方式,增强彼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这种自发的社区参与,构成了他们空间认同的特殊表现。(四)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交织“两栖商贩”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商贩在经营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同时作为一名商贩,他们又共享着一定的职业身份认同。这种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的交织,使得“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更加复杂多样。“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问题。他们的空间认同现状体现了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理解他们的空间认同现状,是制定有效的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的基础。2.1研究设计与对象选取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结合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及其成因。研究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范式、数据收集方法以及对象选取标准。(1)研究范式本研究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认为空间认同是商贩在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形成的。具体而言,研究将采用解释主义范式,通过深入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法,探索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建构过程及影响其认同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这一范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商贩如何在社会与空间的双重压力下,构建和表达其自我认同。(2)数据收集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收集数据:深度访谈:对20名两栖商贩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其空间认同的具体表现和形成过程。参与式观察:在商贩经营的实际场所进行为期3个月的观察,记录其日常行为和互动模式。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政策文件、新闻报道和社会研究报告,分析两栖商贩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待遇。(3)对象选取标准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在深圳经营的两栖商贩,具体选取标准如下:选取标准具体要求经营时间对深圳两栖商贩至少经营1年年龄18-60岁经营模式包括流动摊贩和固定摊位两种社会背景包括不同教育程度、民族和社会阶层通过以上标准,确保研究对象能够充分代表深圳两栖商贩的多样性。具体选取方法采用目的性抽样,首先根据上述标准筛选出潜在的研究对象,再通过逐步深入访谈和观察,确定最终的访谈对象。(4)数据分析框架数据分析框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编码与分类:对访谈记录和观察笔记进行编码,分类出关键主题。隐喻建构:通过隐喻分析,探究商贩的空间认同建构过程。模型构建: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构建两栖商贩空间认同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具体表示为:空间认同其中社会支持、经济压力、文化认同和政策环境是影响商贩空间认同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一模型,本研究旨在揭示两栖商贩空间认同问题的深层原因,并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理论依据。◉总结本研究通过结合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和严谨的抽样标准,旨在全面考察两栖商贩的空间认同问题。研究设计不仅考虑了商贩个体的主观体验,还结合了社会和环境因素,以期形成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框架。2.1.1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聚焦于我国东部沿海某大都市(为保护隐私,此处采用化名“蓝湾市”)的城市两栖商贩群体,深入剖析其面临的空间认同困境及社会工作介入的有效路径。蓝湾市作为中国经济密度高、城市化进程快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其区域内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两栖商贩的活动场域与生存状态提供了复杂的社会地理背景。该市下辖多个行政区,其中城阳区与市南区两地的两栖商贩数量尤为突出,据初步统计,合计超过全市总量的60%,且两者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经营特点存在一定差异性(详见【表】)。◉【表】研究区域两栖商贩数量与分布特征行政区总人口(万)两栖商贩数量(人)占比(%)主要经营区域特征城阳区120.58,50068.2%繁华商圈、交通枢纽、老旧小区周边市南区85.33,20025.8%高校周边、地铁站点沿线、新兴商业街区从社会空间维度考察,蓝湾市的城阳区和市南区并非简单的地理空间划分,而是与两栖商贩的社会经济属性、生活方式及空间认同紧密相连的场域。一方面,这些区域往往承载着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和高强度日常劳动者的主要生活与工作空间;另一方面,两栖商贩在此的活动形态具有显著的“两栖”特征,即他们通常在固定的城市空间(如棚户区、临时摊区)与流动的城乡结合部空间之间来回穿梭,形成了独特的空间利用模式与身份认同挑战。具体而言,城阳区的两栖商贩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其经营活动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如制造业、物流业)高度关联,形成了围绕工业区、集市和居民聚居区的空间集聚。而市南区的两栖商贩则呈现出更多元化的来源,除了外来务工人员,亦有部分本地下岗职工和退休人员参与其中,其活动空间更倾向于贴近消费场所(如购物中心、餐饮街),体现出与城市消费文化更紧密的互动关系,但其空间合法性相对更低。这种空间上的区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经营成本与风险暴露程度,更在深层次上塑造了他们与其他城市居民、城市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彼此感知,为探究其空间认同问题奠定了具体场域基础。补充说明:同义词替换与句式变换:例如,“聚焦于”替换为“深入剖析……聚焦于”,“城市两栖商贩群体”替换为“活动场域与生存状态提供了复杂的社会地理背景”,“据初步统计”替换为“据不完全统计”,等等。合理此处省略表格:表格展示了研究区域内两栖商贩的数量分布与主要经营区域特征,使区域概况更直观、量化。2.1.2问卷调查/访谈对象选取与抽样为确保研究样本能够有效地代表两栖商贩这一群体的特征,并为后续数据分析奠定坚实基础,本研究在对象选取与抽样过程中遵循了科学、规范的原则。具体操作如下:(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与抽样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具有稳定经营活动且符合本研究定义的两栖商贩。考虑到两栖商贩群体内部存在的地域分布、经营模式、文化背景等差异化特征,本研究采用分层多阶段抽样(StratifiedMulti-stageSampling)的方法进行抽样。首先根据地理位置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城市市区、城乡结合部、乡村地区),并在每个区域内根据经营时长(如3年)和经营规模(如小型摊位、中型店铺、大型市场)进行初步分层。接着在各层级内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iveSampling)结合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商贩作为调查对象。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阶段:区域划分与分层在初步调研基础上,研究者根据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将研究范围限定于[此处省略具体城市或区域名称]内的两栖商贩群体。随后,将该区域内的两栖商贩按照经营地点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市区内流动商贩、城乡结合部固定摊位商贩以及乡村地区常驻商贩。为进一步细化样本,根据商贩的平均经营时长和经营规模,将每类区域内的两栖商贩划分为三个子群体。第二阶段:各层级抽样在每种子群体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通过查阅营业执照或现场观察,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商贩纳入问卷发放名单。样本量计算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量依据公式(1)进行初步估算:n其中:Z为置信水平系数,本研究设定置信水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吉林高考真题数学及答案
- 2025湖北宜昌市当阳市审计局招聘政府雇员2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芜湖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三方派遣制人员招聘2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广西旅发沿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丽江永胜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总院招聘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员5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案例分析课考试题及答案
- 助浴协议书5篇
- 2025年合同教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bootstrap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校教育考试真题及答案
- 工程地质学 第3版 课件 第3章 地质构造
- 2025标准建设银行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沥青搅拌站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北京一零一中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机关文件借阅管理制度
- 软件开发项目分包管理实施框架
- 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心理学
- 《思想道德与法治》(23版):绪论 担当复兴大任 成就时代新人
- 老人常见意外事故预防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新)
- 第八章-统计指数(平均指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