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法国作家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语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而言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所以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今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从古希腊神庙到巴洛克教堂,以石构为主的欧洲建筑遗产蔚为壮观;相比之下,从先秦到明清,以木构为主的中国建筑遗产似乎乏善可陈。因此,自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存在于纸(文献)上,或干脆说实物等同于零。这种偏颇的看法曾得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呼应,继而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洪流。迄今为止,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加工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大规模使用?梁思成曾经给出了一个大致不错的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中国人为什么“不着意于原物长存”,这依然是个问题。要接近最终答案,还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入的思考。首先要注意的是,我们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到处都存在着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理石。大理石原指产于云南大理的白底黑纹的石灰岩,剖面类似水墨山水画,古代常用来制作画屏或镶嵌画,后来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连西方建筑和雕塑常用的白色石灰石也被称作大理石。大理石质感柔美,格调高雅,花色繁多,是建筑、装饰的理想材料,也是雕刻艺术的传统材料。我国大理石矿产资源品种众多,总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初步查明国产大理石品种近400个,其中按花色分类主要有如下几种:纯白的有北京房山汉白玉、安徽怀宁白大理石、云南苍山白大理石等,纯黑的有广西桂林桂林黑、河南安阳墨豫黑、山东苍山墨玉、湖南邵阳黑大理石等,红色的有安徽灵璧红皖螺、四川南江南江红、河北涞水涞水红和阜平阜平红等,绿色的有辽宁丹东丹东绿、山东莱阳莱阳绿和安徽怀宁碧波等,彩色的则有云南的春花、秋花、水墨花以及浙江衢州的雪夜梅花等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可轻易取得。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秦代修建阿房宫,木材就是从四川运到陕西的。随着木材的不断砍伐,优良的大木也日渐稀少,后世华北主要地区很难找到可用之材,以至于要从长江流域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可见,古代建筑营造并非严格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木材的使用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大木建造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较为淡薄,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观念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的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要容易加工得多,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时更少。既然如此,花费大力气去建造石头房屋就没有多大必要。《礼记•檀弓上》记载,宋国司马桓魋命人为自己制造石棺,加工三年尚未完成,这充分说明石材加工之不易。他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和咒骂,说他这样奢侈浪费,还不如死了快点腐烂为好。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大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接受。但在西方古代社会,建筑既然服务于“神”,自当与神一样永恒,因此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无法满足西方人对建筑永恒纪念性的追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才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中国传统哲学也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真正永恒的只有变化。这种“常变”和“循环”的观念,使得木材不耐久的特性成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并非严重的问题。建筑服务的主体是人,而人处在不断的繁衍更替之中。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建筑也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恒不变。建筑物破旧了,后代自会修缮,倒塌了,后代自会重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推陈出新的自然过程。我们实在不必考虑过于久远的未来,能更好、更便利地满足当时人的需求更为重要。一条常见的禅宗偈语,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固有的中国观念:“佛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人生短暂,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所以,陵墓建筑在功能上提出了耐久的需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这里便成了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之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是十分理性的。(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以石构为主的古代欧洲建筑来说,雨果的观点“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正确的,但这句话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建筑。B.大理石因其产地而得名,后泛指“一切有花纹的石灰岩”,它是我国各处都存在的适合作建筑材料的优良石材。C.建筑营造通常“就地取材”,但从由南方搬运大量木材到北方作建筑材料来看,我国古代使用木材已经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D.陵墓建筑是中国石材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场所,因为只有死亡“是永恒的”,而石材在功能和意象上都与永恒相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很多学者无视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的精彩论述,以致认可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看法。B.作者引用杜牧《阿房宫赋》中“蜀山兀,阿房出”的语句,是为了证明古代建筑营造并不遵循“就地取材”的经济原则。C.虽然在耐久性方面木材远不及石材,但中国传统建筑依然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这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念有关。D.中国传统哲学未曾认真看待“永恒”这一命题,这最终会对古代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原文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大地上虽然少见“伟大的建筑”,但绝不能忽略古代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B.古人对木材的执着,并非对石头硬度无可奈何,而是出于独到的自然观念。C.两汉时期很少有石砌建筑,实在是因为石头过于厚重,难以产生飘逸之感。D.《墨子•辞过篇》中写道:“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4.结合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段文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顺着中国文化的渐变而渐变,它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过去。知识分子怎样在世界上求心灵的安顿,统治阶级怎样展示其权力的象征,殷商巨贾如何追求生活的逸乐,都能表现在简单而几近原始的建筑空间架构上,这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由于中国的建筑真正与人生结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割,所以我认为对它比较适当的称呼是“人生的建筑”。

A.中国建筑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变化的影响。B.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即可彻底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及其观念。C.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以窥见知识分子心灵与建筑关系之一斑。D.西方古代建筑服务于“神”,因此与人生的结合不如中国紧密。5.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李沆担任宰相时,府第的厅堂前仅容一匹马转身。有人说厅堂太窄,李沆认为,居第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奉礼(常由功臣子孙担任的两个小官)的厅堂已经很宽了。请结合本文,简要评析上述历史故事中李沆对于建筑的看法蕴含着哪些观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雪落无声赵国洲昨天晚上,支书小伍和村主任杨再德一起离开村委会办公室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分手的时候,小伍说:“这雪下的,分不出哪是道,哪是沟了……要不,我送您回去?”杨再德说:“好你个小伍,是说我老了,想赶我下台,在杨家桥来个一手遮天?”小伍笑道:“我倒是想呀,只是刚出壳,不敢从您的羽翼下飞出去!”杨再德叹了口气说:“这人哪,要是能不老多好……”转念他又笑了:“我要是不老,你这个支书岂不是要当一辈子傀儡?小伍呀,趁我还不算老,凡事你要向前冲,不出问题很好,出了问题,有我跟在你后面收……”小伍说:“您说得是,我也想把村里大事小事揽下,让您歇会儿,只是一遇事,我怎么就拿不定主意呢?”杨再德笑了,说:“不是你拿不定主意,是你自己不想早早断奶……别笑,就怕有一天,我摊上事,把杨家桥一千七百多口人突然托给你,还真不放心!”小伍说:“您又没老到哪儿,别说这不吉利的话!”没想到,不吉利的话应验了。杨再德出事的地方并非在回家的那条路线上,而是在通往村外榆树坡的石桥口。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被大雪掩埋得无影无踪,是循着他的手机铃声从石桥下雪堆里把他刨出来的。从石桥口到榆树坡有三条岔路:一条上老围子,老围子是过去杨家桥人居住的地方,现在仅剩下些破破烂烂的老屋,住着些孤寡老人,难道他是怕刘瞎子的小屋让大雪压倒?另一条去潮河码头,码头两边的工业区有两家企业刚刚“凤还巢”落户,难道他担心白天铺设的产业大道冰冻受损?第三条岔路是通往桑林,那边有“顾问”家的养鸡场……小伍说的第三种猜测,大家听了直摇头,因为杨家桥人都知道,杨再德是“顾问”的死对头。“顾问”叫张学问,一非党员,二非村民代表,却常常搅和村里事情,人们便送他一个名号:杨家桥顾问。杨再德出任村主任,第一件棘手的事就是铺设桑林致富路。乡长在图纸上给杨再德画了一个圈说:“能摆平这个水塘,你就能摆平杨家桥以后的所有事情。”杨再德说:“底线是什么?”乡长说:“不上访,不出人命。”杨再德说:“行。拿不下,我搬出杨家桥。”水塘主人就是张学问。他建鸡场时,先后从自留田里取了三次土夯鸡舍基础,有意识地开出了三口呈“品”字形的水塘。致富路通过他家门口,刚好要填平“品”字上面的那个“口”字塘。张学问说,我家好好的“品”字头宅基让你们一填,成了“哭”字头,谁敢坏了我家的风水,我刨他祖坟!杨再德说:“问哥,给我一回面子,我也给你一些补偿:由村里供土,把你家门前三口水塘一起填平,种庄稼收五谷好不好?”张学问说:“杨再德,风水是能补偿的吗?你敢下令,我就敢刨你祖坟!”杨再德说:“我生下来就没见过爹娘,连祖坟在哪儿都不知道,知道就指给你让你去刨!”说完,杨再德向推土机一挥手:“开机!”张学问无奈,伸开两臂像插在田头吓唬麻雀的草人挡在推土机的前面。机手停在那看着杨再德,杨再德说:“我数到三,他不让开,把他推下水塘喂乌龟!一,二,三,推!”没等推土机过来,杨再德推开张学问,两人都滚到了水塘里……桑林致富路铺好,“顾问”不仅没有“哭”,沿路最大受益者恰恰是他张学问。原来阴雨天进饲料都靠人工背到桑林,有了水泥路,货车可直接停在鸡场库房前卸货。杨再德说:“问哥,还要不要刨我家祖坟?”“顾问”说:“知道一定刨!”杨再德说:“为什么?”“顾问”说:“挪挪你家祖坟,也许你会把官做大。”听说杨再德出事,杨家桥人纷纷从家里走出来,顶风冒雪像一行行蚂蚁寻过去,在石桥头洁白的雪地上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片。“顾问”站在人群中哽咽着说:“都怪我,要是强留下他,多好;或送他回去,我俩牵着走,跌下去,死,也好做个伴儿啊!”可只有漫天大雪在无声无息地飘落……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不,我送您回去?”这句话说明小伍对杨再德的工作作风非常了解,知道他从不按时回家。B.通过杨再德和小伍的对话不难发现小伍经验不足缺少独立意识,难怪杨再德对小伍很不放心。C.杨再德修致富路,跟张学问谈条件,先礼后兵,最后和张学问一起滚下水塘,使得张学问折服。D.小伍根据杨再德出事的地点猜测,村主任可能去“顾问”家的养鸡场,人们觉得这很不符合情理。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纷扬扬的大雪把杨家桥高高洼洼地抹成了一片瓷白色”,小说使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雪之大以及杨家桥路途之不平坦。B.小说在叙述杨再德出事后,特别写到人们对他死亡原因的前两种猜测,并非闲笔,其实它对刻画杨再德关心民生、认真工作的形象是很有作用的。C.小说在情节的铺展中,巧妙地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为下文“死对头”张学问因杨再德而哽咽交代了背景,又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显得冷静客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人物的对话语言生动且体现人物个性。8.小说多处写到“雪”,请结合文本分析各处“雪”的作用。9.有人认为虽然张学问对杨再德的态度前后不同,但是他的性格特点并没有发生改变。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本简要阐释理由。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昔者,吴王夫差之时,其民殷众,禾稼登熟,兵革坚利,其民习于斗战。阖庐剬①子胥②之教,行有日,发有时。子胥战于就李,阖庐伤焉,军败而还。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子胥内忧:“为人臣,上不能令主(逞志快意),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三年自咎,饥不饱食,寒不重彩,结心于越,欲复其仇。二国争疆③,未知存亡。子胥知时变,为诈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勾践大恐,振旅服降。进兵围越会稽填山。子胥微策可谓神,守战数年,勾践行成。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嚭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嚭,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哀哉!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嚭,极凶悖于人理。古人云:“苦药利病,苦言利行。”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畿,得有丧之理。此其可以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节选自《越绝书》)材料二:越王请籴于吴。吴王曰:“勾践既服为臣,为我驾舍,却行马前,诸侯莫不闻知。今以越之饥,吾与之食,我知勾践必不敢。”申胥曰:“忠谏者逆,而谀谏者反亲。今狐雉之戏也,狐体卑而雉信之。夫兽虫尚以诈相就,而况于人乎?”太宰嚭曰:“申胥为人臣也,辨其君何必翙翙④乎?”申胥曰:“太宰嚭面谀以求亲,乘吾君王,币帛以求,威诸侯以成富焉。今我以忠辨吾君王。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吴王曰:“嚭止。子无乃向寡人之欲乎?此非忠臣之道。”大宰嚭因逊遁之舍,使人微告申胥于吴王曰:“申胥进谏,外貌类亲,中情甚疏,类有外心。君王常亲睹其言也,胥则无父子之亲、君臣之施矣。”(翌日)吴王曰:“夫申胥,先王之忠臣,天下之健士也。胥殆不然乎哉!子毋以事相差,毋以私相伤,以动寡人,此非子所能行也。”太宰嚭对曰:“臣闻父子之亲,张户别居,赠臣妾、马牛,其志加亲;若不与一钱,其志斯疏。父子之亲犹然,而况于士乎?且有知不竭,是不忠;竭而顾难,是不勇;下而令上,是无法。”吴王乃听太宰嚭之言,果与粟。申胥逊遁之舍,叹曰:“君王不图社稷之危,而听一日之说。不听辅弼之臣,而信谗谀容身之徒,是短命矣!以为不信胥愿廓目于邦门以观吴邦之大败也我王亲为禽哉!”(节选自《越绝书》)【注释】①剬(zhuān):专行。②子胥:即伍子胥、材料二的申胥。③疆:同“彊”,强大。④翙翙(huìhuì):此处形容话多。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以为A不信B胥愿廓目C于邦门D以观E吴邦之大F败也G我王H亲为I禽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禾稼登熟”的“登”指(庄稼)成熟,(谷物)丰收,与成语“五谷丰登”中“登”的意思相同。B.“子胥微策可谓神”的“微”指精妙,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不同。C.“大宰嚭因逊遁之舍”的“因”指于是,与《鸿门宴》中“因击沛公于坐”的“因”意思相同。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土载育万物,谷养育民众,后来“社稷”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就李之战,阖庐受伤,伍子胥自责不已,三年间,肚子饿了不肯吃饱,身上冷了不肯加衣服,专心一意考虑复仇。B.材料二面对越王勾践的请求,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却支持,最终吴王夫差未能采纳忠言,而听信了太宰嚭的谗言。C.材料二太宰嚭退朝回到家里,就到吴王那里密告子胥,以子胥从不讲父子亲情、君臣恩遇、有异心,来劝说吴王应善待越王之请。D.勾践灭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两则材料伍子胥和太宰嚭的劝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吴王的选择令人深慨国君知人任贤的重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2)今我以忠辨吾君王。嚭无乃谀吾君王之欲,而不顾后患乎?14.两则材料各写了引起吴国臣子矛盾的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件事。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曹东谷韵谢枋得①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此日识公知有道,何时与我咏游仙。不为苏武即龚胜②,万一因行拜杜鹃③。【注】①谢枋得:南宋末年爱国诗人。②龚胜:汉哀帝时光禄大夫,王莽篡汉后,拒不应聘,绝食而死。③拜杜鹃:表示对国家、君主的忠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表明“纲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纲常”可指忠君爱国的情怀与气节。B.颔联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同唱一曲正气歌。C.根据颈联内容及酬和诗特点,可推测出诗人朋友曹东谷可能是游仙论道的高人。D.本诗意绪慷慨激昂,语言清新淡远,朴直而有韵致,言为心声,毫无矫揉造作之态。16.《宋史》评价谢枋得“以忠义自任”,请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点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到,暮春时节穿着春服和十多人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快乐地回家。(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告诫君王要虚心纳谏、不被谗邪蒙蔽。(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王安石借盘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括。(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打开妆镜的情景,用“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她们梳理鬟发时的情景。(5)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指出杀害良将导致了赵国的灭亡。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类食用乳制品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巴比伦地区的壁画上就记录着人类获取、食用牛乳的场景。唐宋时期,食用乳制品在民间极为普遍,甚至一度“流行”。例如,宋人杨万里年轻时家境艰难,①,借诗发出“也无牛乳也无酥”的感叹。元代,我国还出现便于行军时携带的奶粉。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对各种乳类的特性与医药用途做了细致说明。可见,无论中外、古今,乳制品都在人们的生活饮食中占据②。在食物来源相对溃乏且不易保存的古代,人们食用乳制品一定程度上张显着食用者的财富实力与社会地位。而在物质条件丰富、现代食品工艺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关注的则是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及其对健康的助力。乳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