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_第1页
2025 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_第2页
2025 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_第3页
2025 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_第4页
2025 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为何选择《牡丹亭》片段作为进阶素材?演讲人01课程定位与目标:为何选择《牡丹亭》片段作为进阶素材?02教学前备:教师需要掌握的"进阶支撑点"03教学实施:《游园惊梦》片段的进阶赏析流程04教学延伸:从课堂到生活的"戏曲种子"培育05总结:让《牡丹亭》成为孩子心中的"美之锚"目录2025小学戏剧欣赏昆曲牡丹亭片段进阶课件作为深耕中小学戏剧教育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经典戏曲的种子,要在孩子最具感知力的年纪,以最自然的方式播种。昆曲《牡丹亭》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巅峰之作,其文辞之美、意境之深、表演之精,正是小学戏剧欣赏的优质载体。本课件以"进阶"为核心,旨在帮助小学高年级学生(五、六年级)突破"看热闹"的浅层感知,逐步建立"品戏韵"的审美能力,在传统文化与当代少年之间架起一座可触摸的桥梁。01课程定位与目标:为何选择《牡丹亭》片段作为进阶素材?1文化价值与教育适配性分析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水磨腔"的婉转、"载歌载舞"的表演体系,是中国戏曲美学的集大成者。《牡丹亭》由明代汤显祖创作,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并称"四大名剧",其"情至"思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既符合儿童对"情感"的天然敏感,又蕴含超越时代的生命哲思。选择《游园惊梦》《寻梦》等经典片段作为教学内容,一则因其情节相对完整(杜丽娘春日游园、梦遇柳生),符合小学生对"故事"的认知需求;二则其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名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与共情。2进阶教学的核心目标设定A区别于低年级"认识戏曲行当""感受戏曲趣味"的启蒙目标,本课程的进阶性体现在三个维度:B认知进阶:从"知道昆曲是传统戏曲"到"理解昆曲的艺术特征(唱、念、做、打与程式化表演)";C审美进阶:从"喜欢热闹的表演"到"能感知唱词的文学美、唱腔的音乐美、身段的舞蹈美";D文化认同进阶:从"好奇传统文化"到"初步理解《牡丹亭》为何能跨越四百年仍被喜爱"。E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以"阶梯式引导"替代"灌输式讲解",让学生在观察、模仿、讨论中自然生长出审美能力。02教学前备:教师需要掌握的"进阶支撑点"1昆曲与《牡丹亭》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教师需稔熟于心)昆曲的历史脉络:发源于元末江苏昆山,经魏良辅改革"水磨腔"(16世纪),至明代中叶成为"百戏之母",清代后虽逐渐式微,但2001年被列入世界非遗后重获关注。昆曲的艺术特征:音乐:五声音阶为主,曲牌体结构(如【步步娇】【醉扶归】),伴奏以曲笛为主,辅以笙、三弦;表演:"唱、念、做、打"中尤重"做"(身段),每一个动作都有程式化规范(如"云手""兰花指");文学:唱词融合诗词韵律,道白分"韵白"(类似文言)与"苏白"(苏州方言),《牡丹亭》的唱词更被称为"案头之书"(可独立作为文学作品欣赏)。1昆曲与《牡丹亭》的基础知识点梳理(教师需稔熟于心)《牡丹亭》的故事梗概: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因读《诗经关雎》萌动春心,春日游园触景生情,倦卧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遇相恋;醒后因思成疾,临终前自画春容并嘱埋于梅树下;三年后柳梦梅赴试途经南安,拾得春容并与丽娘鬼魂相会,最终开棺还魂,二人终成眷属。2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匹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10-12岁)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美"有初步感知,但需要具体范例引导;喜欢参与性活动,但对复杂规则易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学中需注意:具象化:用"电影分镜头"类比昆曲的"一桌二椅"(虚拟布景),用"舞蹈分解动作"类比昆曲的"程式化身段";互动化:设计"听唱腔猜情绪""学做兰花指"等小游戏,让学生在动手中理解;情感化:抓住"杜丽娘的烦恼"(被束缚的少女心事)与学生"成长中的小烦恼"的共鸣点,引导共情。03教学实施:《游园惊梦》片段的进阶赏析流程1第一阶段:情境导入——唤醒"看戏"的期待活动1:"声音里的春天"盲听体验播放三段音频:①现代流行歌曲《春天在哪里》;②古筝曲《春到湘江》;③昆曲《游园惊梦》【步步娇】唱段(王芳演唱版本)。提问引导:"三段音乐都在讲春天,但听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可能答:第三段很慢、像在说话又像唱歌、有笛子声)教师小结:"这就是昆曲的'水磨腔',像泉水流过石头一样,细腻又有韵味。今天我们要跟着杜丽娘,用这种'慢镜头'的方式,看看古代少女眼里的春天。"活动2:"杜丽娘的一天"绘本共读展示自制绘本(根据《牡丹亭》前情绘制):杜丽娘晨起梳妆,被塾师陈最良教导"女子无才便是德",母亲要求"不许出绣房"。提问:"如果你是杜丽娘,整天只能待在房间里,会想做什么?"(学生可能答:想出去玩、看风景、交朋友)1第一阶段:情境导入——唤醒"看戏"的期待活动1:"声音里的春天"盲听体验教师顺势引出:"今天,杜丽娘终于征得母亲同意,要去后花园'游园'了——这是她第一次真正看春天,我们一起跟着她的脚步,看看她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2第二阶段:片段赏析——从"看故事"到"品细节"选取《游园惊梦》中【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三支曲子及对应的表演片段(建议使用青春版《牡丹亭》单雯、施夏明演出视频,画面清晰且演员年轻化,易引发学生兴趣),分步骤赏析:2第二阶段:片段赏析——从"看故事"到"品细节"2.1听唱腔:感受"以声传情"的魅力初听辨情绪:播放【步步娇】唱段("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提问:"这段唱腔是开心的?难过的?还是有点犹豫的?"(学生可能答:很慢,像在慢慢走,有点犹豫)再听析细节:对比讲解"依字行腔"(昆曲唱腔根据字的声调起伏),如"袅"字(上声)拖长后向下走,表现细丝轻摇的感觉;"闲"字(阳平)向上扬,带出"空闲"的意味。互动模仿:教师带读唱词,学生用"哼鸣"模仿唱腔走向(无需学字,感受旋律起伏),体会"慢而不僵"的昆曲节奏。2第二阶段:片段赏析——从"看故事"到"品细节"2.1听唱腔:感受"以声传情"的魅力3.2.2看表演:理解"以形写意"的程式观察"台步":暂停视频中杜丽娘出场的片段,观察其脚步:小碎步轻移,双手交叠于腹前,身体微前倾。提问:"她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学生可能答:古代小姐要端庄、她第一次出来有点紧张)教师讲解:"这叫'花旦台步',脚步要像'风摆柳',既表现少女的柔美,又暗示她内心的雀跃。"解析"水袖":播放杜丽娘看到牡丹、芍药时的动作:右手水袖从下往上翻,搭在左腕,眼随袖动。提问:"她用袖子在做什么?"(学生可能答:指花、表达喜欢)教师延伸:"水袖是昆曲的'第二双手',翻袖表示'指',抖袖表示'怒',垂袖表示'悲'——杜丽娘这里的'翻袖',就像我们看到漂亮花时,忍不住用手指着说'看!'。"2第二阶段:片段赏析——从"看故事"到"品细节"2.1听唱腔:感受"以声传情"的魅力3.2.3读唱词:体会"以文造境"的诗意关键词捕捉:聚焦【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提问:"杜丽娘看到了什么?又觉得可惜什么?"(学生可能答:看到很多花,但花园有点破,花再好也没人看)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画了一幅特别美的画,却被收在抽屉里没人看,你会怎么想?"(学生可能答:难过、可惜)教师总结:"杜丽娘看到花开得这么美,可花园里只有破墙和枯井,就像她自己,这么好的青春,却只能待在绣房里——这就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意思。"3第三阶段:深度讨论——从"戏里"到"戏外"问题1:杜丽娘的"梦"为什么重要?结合剧情(游园后杜丽娘梦遇柳生),提问:"如果杜丽娘没做梦,这个故事还会这么打动人吗?"(学生可能答:不会,因为她的愿望在梦里实现了)教师引导:"梦是她心里最想做的事——在现实里不能自由玩耍、不能遇到喜欢的人,可在梦里都做到了。这就是《牡丹亭》最动人的地方:它说'情'可以超越现实,甚至超越生死。"问题2:我们为什么要学昆曲?结合课前调查("你觉得昆曲老气吗?"部分学生答"听不懂""太慢"),展示两组对比:①抖音上"00后昆曲小演员"的变装视频(传统扮相+现代音乐);②苏州博物馆"昆曲主题文创"(团扇、书签)。提问:"这些新的形式,让你对昆曲有新的认识吗?"(学生可能答:原来昆曲可以很时尚、年轻人也能演)3第三阶段:深度讨论——从"戏里"到"戏外"教师总结:"昆曲不是'老古董',它像一棵有400年历史的树,既需要我们保护它的根(传统表演),也需要让它发出新的芽(创新表达)——你们就是未来的'护树人'。"04教学延伸:从课堂到生活的"戏曲种子"培育1实践活动设计(可选)"我是小杜丽娘"角色模仿:提供简单水袖(用丝巾替代)、团扇,学生分组模仿"游园"中的经典动作(如指花、望春),录制1分钟微视频,用"慢动作"回放对比昆曲演员的表演,体会"程式化"的美感。"我的春日诗"创作:模仿【皂罗袍】的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用白话写一首"春日小诗",例如:"原来蝴蝶蜜蜂飞遍,似这般都绕着鲜花打转/我蹲在草丛悄悄看,春天的热闹在我眼前。"2家庭联动建议亲子共赏:推荐观看青春版《牡丹亭》全本(时长约9小时,可分三次观看),或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央视出品,适合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文化实践:鼓励学生在春游时观察自然,用"昆曲式"的慢镜头记录:"蹲下来看一朵花怎么打开花瓣""听风穿过树叶的声音",体会"细品生活"的审美态度。05总结:让《牡丹亭》成为孩子心中的"美之锚"总结:让《牡丹亭》成为孩子心中的"美之锚"站在教室后排,看孩子们模仿杜丽娘"眼波流转"时的专注,听他们讨论"原来古人也会有小烦恼"时的雀跃,我更深切地明白:经典戏曲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小戏迷",而是为孩子的审美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