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心理b证笔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题,总分40分)1.以下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描述中,属于“认知重评”的是()。A.考试前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B.将“这次考试失败就完了”改为“考试是检验学习的机会”C.与朋友倾诉压力后心情好转D.感到愤怒时暂时离开冲突场景答案:B解析:认知重评是通过重新解释情境来改变情绪体验,选项B通过调整对考试的认知来调节情绪,符合定义;A、D属于行为调节(如放松训练、情境回避),C属于社会支持调节。2.某初中生因数学成绩下滑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延、自我评价降低”,最可能涉及的心理机制是()。A.自我效能感下降B.本我与超我冲突C.场依存性认知风格D.流体智力衰退答案:A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成绩下滑可能导致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数学”,进而出现注意力分散、拖延等行为,符合自我效能感下降的表现;B为精神分析理论概念,题干未体现本能与道德的冲突;C指依赖外部线索的认知风格,与题干无关;D流体智力衰退多见于老年期,不符合初中生年龄特征。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使用“你刚才说最近和室友的矛盾让你晚上失眠,能具体说说矛盾是如何发生的吗?”这一技术属于()。A.共情B.具体化C.面质D.情感反应答案:B解析:具体化技术是引导来访者清晰描述具体事件或感受,避免模糊表达;共情是体验并反馈来访者的情感;面质是指出矛盾;情感反应是总结来访者的情绪,因此选B。4.关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的使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适用于6-16岁儿童,可评估言语和操作智力B.结果仅需关注总智商(FIQ),分测验分数无意义C.测试环境需严格安静,不允许儿童提问D.主试可根据儿童表现调整题目顺序以提高配合度答案:A解析:WISC适用年龄为6-16岁,包含言语和操作分量表,A正确;分测验分数可反映具体能力强弱,B错误;测试中应允许儿童适当提问以确保理解,C错误;题目顺序需按标准化流程进行,不可随意调整,D错误。5.青少年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不包括()。A.兴趣减退B.精力下降C.食欲亢进D.情绪低落答案:C解析: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ICD-11标准);食欲亢进多见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期或部分非典型抑郁,并非核心症状。6.以下哪项是认知行为疗法(CBT)中“自动思维”的特点?()A.由潜意识驱动,难以察觉B.与具体情境直接相关,快速出现C.代表个体的核心信念D.需通过自由联想才能识别答案:B解析:自动思维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自动产生的、未经验证的想法,具有即时性和情境关联性;A为精神分析中的潜意识内容;C核心信念是更稳定、深层的认知;D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技术,CBT通过“思维记录”识别自动思维。7.团体心理咨询中,“保密例外”的情境不包括()。A.成员透露计划伤害他人B.成员分享童年被虐待经历C.成员出现自杀倾向D.成员告知当前正在实施违法行为答案:B解析:保密例外通常涉及伤害自身、他人或法律规定的必须报告情形(如虐待未成年人、正在实施犯罪);分享童年被虐待经历属于已发生的历史事件,若当前无风险,仍需保密(除非涉及未成年人持续受虐)。8.某小学教师反映“学生上课频繁打断老师发言,经提醒后仍重复”,最适宜的行为干预策略是()。A.立即罚站10分钟B.记录打断次数,每节课减少2次则奖励贴纸C.当众批评“这样很不礼貌”D.要求家长陪同上课监督答案:B解析:行为干预应遵循正强化原则,通过明确目标行为(减少打断次数)和及时奖励(贴纸)来塑造良好行为;A、C可能引发对抗情绪,D增加学生心理压力,均非最佳策略。9.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临床表现,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反复出现与创伤相关的闯入性回忆B.持续回避与创伤相关的人、事、物C.情感麻木,对过去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D.症状持续时间需超过3个月才能诊断答案:D解析:PTSD症状需持续至少1个月(DSM-5标准),而非3个月;A、B、C均为核心症状。10.咨询师在首次访谈中发现来访者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正确的处理流程是()。A.立即通知来访者家属并联系专业精神科B.继续访谈以深入了解自杀动机C.告知来访者“我会为你保密,你可以放心说”D.要求来访者签署“不自杀协议”后结束咨询答案:A解析:面对自杀危机,咨询师需优先保障来访者安全,立即联系家属和精神科医生;B可能延误干预;C违反保密例外原则;D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干预。(注:因篇幅限制,此处仅展示前10题,实际试题含20题,后10题涵盖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咨询伦理等领域,如“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中,青年期的核心任务”“SCL-90量表的因子结构”“咨询中双重关系的伦理界限”等。)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0题,总分30分)1.以下属于心理咨询中“非言语行为”的有()。A.咨询师的目光接触B.来访者的沉默时间C.对话中的语音语调D.咨询室的温度设置答案:ABC解析:非言语行为包括表情、目光、姿势、语音语调、沉默等;咨询室环境(如温度)属于外部设置,不属于互动中的非言语行为。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常见伴随问题包括()。A.社交技能退缩B.睡眠节律紊乱C.学业成绩下降D.创造力显著提升答案:ABC解析:网络成瘾常导致现实社交减少(A)、熬夜影响睡眠(B)、沉迷网络影响学习(C);D与成瘾的负面影响矛盾。3.以下符合“积极心理治疗”理念的干预措施有()。A.引导来访者关注自身优势(如“你很擅长安慰朋友”)B.分析抑郁情绪背后的早期创伤C.鼓励每天记录3件“小确幸”D.帮助来访者制定具体的运动计划答案:ACD解析:积极心理治疗强调挖掘积极资源(A)、培养积极体验(C)、促进积极行为(D);B属于传统病理模式的干预。4.关于“共情”的表达,正确的做法是()。A.“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我以前也经历过”B.“你说考试失利让你觉得自己很没用,这种挫败感一定很难受”C.“别难过了,下次努力就好了”D.“你刚才眼眶红了,声音也发抖,是感到委屈了吗?”答案:BD解析:共情需准确反映来访者的情感和体验(B、D);A将焦点转移到咨询师自身,削弱来访者的独特性;C是说教,未真正共情。5.儿童分离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包括()。A.因害怕与父母分离拒绝上学B.独处时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C.分离时出现头痛、腹痛等躯体症状D.夜间因害怕分离而拒绝独自入睡答案:ACD解析:分离焦虑障碍核心是对分离的过度恐惧,表现为拒绝分离场景(A)、分离时躯体反应(C)、拒绝独处(D);B属于强迫行为,与分离焦虑无关。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5题,总分40分)1.简述心理咨询中“真诚一致”的伦理要求及其在咨询中的具体体现。答案:“真诚一致”指咨询师在咨询关系中保持真实,不伪装或过度角色化。具体体现包括:(1)如实表达自身感受(如“听到你说这些,我也有些难过”),而非机械回应;(2)承认自身局限(如“这个问题我不太熟悉,我们可以一起查资料”),避免不懂装懂;(3)保持言行一致(如承诺的咨询时间不随意更改);(4)避免过度自我暴露(需以服务来访者为目的,而非满足自身倾诉需求)。2.列举3种适用于儿童的心理评估方法,并说明其适用场景。答案:(1)绘画疗法:通过儿童绘画内容(如家庭树、自画像)评估情绪状态和家庭关系,适用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的低龄儿童;(2)游戏观察法:在游戏过程中观察儿童的互动模式、攻击性或退缩行为,适用于评估社交能力或行为问题;(3)儿童行为量表(CBCL):由家长/教师填写的标准化问卷,评估儿童行为问题(如注意力缺陷、情绪障碍),适用于大规模筛查或临床诊断辅助。3.简述认知行为疗法(CBT)中“核心信念”与“中间信念”的区别,并举例说明。答案:核心信念是个体对自我、他人或世界最根本的认知(如“我是不可爱的”“世界是危险的”),具有稳定性和泛化性,通常形成于童年;中间信念是介于核心信念和自动思维之间的认知规则(如“如果我不讨好别人,就会被讨厌”),表现为态度、规则或假设,与具体情境相关;例如:核心信念“我能力不足”可能衍生中间信念“我必须完美完成每件事才能被认可”,进而在工作中产生自动思维“这次任务没做到100分,我肯定会被解雇”。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30分)案例背景:15岁女生小敏(初三)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主诉“近3个月情绪低落,不想上学,晚上失眠,觉得活着没意思”。母亲补充:“她以前成绩在班级前10,最近模考掉到30名,老师说她上课发呆,回家就关房间。问她怎么了,要么哭要么说‘别管我’。”咨询中,小敏透露:“我小学到初二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对我期望特别高。上次模考数学没及格,爸爸说‘你这样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能有什么出息’,妈妈偷偷翻我手机看聊天记录,怕我早恋影响学习。现在一想到开学就心慌,觉得自己肯定考不好,对不起他们。”问题:1.分析小敏当前可能的心理问题及依据。(10分)2.提出3个关键的干预策略,并说明理论依据。(20分)答案:1.可能的心理问题及依据:(1)抑郁发作(轻度到中度):依据为持续3个月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不想上学)、生理症状(失眠)、自杀观念(“觉得活着没意思”),符合ICD-11抑郁发作诊断标准;(2)考试焦虑:因成绩下滑引发的心慌、发呆,伴随“肯定考不好”的灾难化思维,符合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特征;(3)家庭关系压力:父母过高期望(“别人家的孩子”)、控制行为(翻手机)导致小敏产生“对不起他们”的内疚感,家庭互动模式加剧心理负担。2.干预策略及理论依据:(1)认知重构(CBT理论):引导小敏识别“考不好就没出息”“必须满足所有人期望”等不合理信念,通过“证据检验”(如“小学没考第一时,你后来是否成功了?”)和“认知连续体”(如“考重点高中是重要目标,但不是唯一出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