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毒品的是?A.大麻(THC含量0.3%以下)B.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每100ml含可待因10mg)C.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列管的芬太尼类似物)D.咖啡因(食品添加剂级)答案:C解析:我国对毒品采取严格列管制度,合成大麻素类物质已被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A选项中低THC含量大麻未被我国认定为毒品;B选项为合法药品,超量滥用才可能成瘾;D为合法食品添加剂。2.青少年在社交平台收到陌生人发送的“网红小零食”链接,声称“解压神器,吃了超开心”,最合理的应对方式是?A.先购买少量尝试,确认无害后推荐给朋友B.直接举报该账号,并告知家长或老师C.询问对方是否有质检报告,再决定是否购买D.下载链接但不购买,观察其他用户评价答案:B解析:新型毒品常伪装成“零食”“保健品”,社交平台传播是重要渠道。遇到可疑信息应第一时间举报,避免自身或他人受害。3.关于“笑气”(一氧化二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我国法律规定的毒品B.少量吸入可缓解压力,无成瘾性C.长期吸入会导致神经损伤、肢体瘫痪D.娱乐场所贩卖笑气属于合法经营答案:C解析:笑气未被列管为毒品,但属于危险化学品。长期吸入会破坏维生素B12,导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出现肢体麻木、瘫痪等症状;A错误,我国未将其定义为毒品;B错误,长期使用会产生心理依赖;D错误,贩卖笑气需取得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否则违法。4.王某(15岁)在同学聚会中被劝吸“电子烟”,后发现烟油中含有合成大麻素。根据《刑法》,劝吸者可能涉嫌?A.强迫他人吸毒罪B.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C.贩卖毒品罪D.不构成犯罪(因王某未成年)答案:B解析:《刑法》第353条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强迫他人吸毒罪需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题干未提及强迫;贩卖毒品罪需有交易行为,题干为劝吸行为。5.下列毒品中,属于天然类毒品的是?A.冰毒(甲基苯丙胺)B.海洛因C.氯胺酮(K粉)D.摇头丸(MDMA)答案:B解析:海洛因由吗啡半合成,但原料鸦片来自罂粟,属于天然类毒品;冰毒、氯胺酮、摇头丸均为化学合成类毒品。6.青少年参与禁毒志愿服务时,下列行为正确的是?A.单独与涉毒人员接触,进行劝诫B.在学校张贴自制的“毒品恐怖照片”宣传海报C.配合警方拍摄禁毒宣传视频,公开吸毒人员隐私案例D.组织同学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学习毒品模型识别答案:D解析:禁毒志愿服务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个人风险;A可能危及自身安全;B可能引发心理不适,需使用规范宣传材料;C侵犯他人隐私权。7.关于毒品成瘾机制,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毒品通过刺激大脑奖赏系统,产生强烈愉悦感B.长期吸毒会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受损,影响判断力C.生理成瘾表现为戒断时出现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D.心理成瘾可以通过意志力完全克服,无需医学干预答案:D解析:心理成瘾是大脑神经可塑性改变的结果,需结合药物、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仅靠意志力难以克服。8.李某在网购时收到“海外代购减肥药”,服用后出现心慌、失眠、幻觉,最可能含有的成分是?A.芬太尼B.甲基苯丙胺(冰毒)C.地西泮(安定)D.大麻二酚(CBD)答案:B解析:冰毒(甲基苯丙胺)作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会导致心慌、失眠、幻觉等症状;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过量会抑制呼吸;地西泮为镇静剂,会导致嗜睡;CBD无致幻性。9.我国《禁毒法》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A.与其他公民平等对待B.不得录用为公务员C.需向用人单位报告戒毒史D.禁止从事教育、医疗等职业答案:A解析:《禁毒法》第52条明确,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与其他公民享有平等权利。10.新型毒品“邮票”(LSD)的主要危害是?A.导致急性肝衰竭B.引发严重精神障碍(如幻觉、妄想)C.造成骨质疏松D.长期使用导致糖尿病答案:B解析:LSD(麦角酸二乙酰胺)是强致幻剂,会干扰大脑神经递质传递,引发感知扭曲、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甚至导致自残、自杀。11.青少年预防毒品侵害的“三道防线”不包括?A.家庭防线(父母教育)B.学校防线(禁毒课程)C.社区防线(宣传活动)D.网络防线(屏蔽所有社交软件)答案:D解析:预防毒品的“三道防线”指家庭、学校、社区协同教育,网络防线应是引导正确使用,而非完全屏蔽。12.下列行为中,不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是?A.张某持有海洛因5克B.李某持有冰毒15克C.王某持有大麻(THC含量0.5%)30克D.陈某持有摇头丸(MDMA)10克答案:A解析:《刑法》规定,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才构成犯罪;A选项海洛因5克未达立案标准。13.关于“聪明药”(哌甲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非处方药,可自行购买B.正常学生服用能提高学习效率C.长期服用会导致药物依赖和注意力下降D.主要成分为咖啡因,无成瘾性答案:C解析:哌甲酯是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处方药,正常人群服用会干扰大脑神经调节,导致依赖、焦虑、注意力下降等;A错误,需凭处方购买;B错误,无科学依据支持其提高正常学习效率;D错误,哌甲酯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有成瘾性。14.青少年发现同学可能吸毒,最恰当的做法是?A.私下警告同学“再吸就告诉老师”B.收集证据(如聊天记录、物品)后,及时告知班主任或报警C.在班级群公开指责,要求同学承认D.假装没发现,避免影响同学关系答案:B解析:发现涉毒行为应及时向监护人、学校或公安机关报告,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帮助他人;A可能引发冲突;C侵犯隐私,可能激化矛盾;D放任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15.下列毒品中,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是?A.鸦片B.γ-羟基丁酸(GHB)C.可卡因D.吗啡答案:B解析: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人为设计的化学物质,模拟毒品效果,GHB(“神仙水”)属于此类;鸦片、可卡因、吗啡均为传统毒品。16.我国禁毒工作的方针是?A.禁吸、禁贩、禁种、禁制“四禁并举”B.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C.打击为主,教育为辅D.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答案:B解析:《禁毒法》第4条规定,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方针。17.关于“毒驾”(吸毒后驾驶),下列处罚正确的是?A.首次毒驾仅罚款,不吊销驾照B.毒驾导致交通事故的,按交通肇事罪从重处罚C.毒驾与酒驾处罚相同(扣12分,罚款)D.毒驾属于治安案件,不涉及刑事责任答案:B解析:毒驾导致交通事故且负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因吸毒行为加重处罚;A错误,毒驾一律吊销驾照;C错误,毒驾处罚更严,可能涉及刑事责任;D错误,毒驾若引发严重后果可能构成犯罪。18.青少年在娱乐场所遇到“朋友”递来的“提神饮料”,正确的做法是?A.为了不驳面子,喝一小口B.借口“我有胃病,不能喝”拒绝C.询问饮料成分后再决定D.观察朋友是否饮用,再模仿答案:B解析:拒绝毒品需果断且得体,借口身体原因是常用的自我保护方式;A可能导致误食;C无法确认成分真实性;D存在风险(朋友可能已被下药)。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毒品原植物的是?A.罂粟B.古柯C.大麻(工业用,THC含量0.3%以下)D.恰特草答案:C解析:工业大麻(THC含量低于0.3%)主要用于纤维、种子加工,不属于毒品原植物;罂粟、古柯、恰特草均为法律明确规定的毒品原植物。20.关于“社区戒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B.戒毒人员需定期接受尿样、血样检测C.拒绝接受检测的,视为违反社区戒毒协议D.社区戒毒期间可以继续吸毒,只要不被发现答案:D解析:社区戒毒期间必须停止吸毒行为,违反协议(如复吸、拒绝检测)将被强制隔离戒毒;A、B、C均符合《戒毒条例》规定。二、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1.止咳水(含可待因)是处方药,按医嘱服用不会成瘾。()答案:√解析:可待因在治疗剂量下成瘾风险低,按医嘱短期使用一般不会成瘾,超量或长期滥用才会导致依赖。2.青少年吸毒主要是因为好奇,只要控制好奇心就不会染毒。()答案:×解析:吸毒原因复杂,包括同伴压力、家庭缺失、心理问题等,仅控制好奇心不足以完全预防。3.大麻在部分国家合法化,所以在我国也属于合法行为。()答案:×解析: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大麻(无论THC含量)的种植、贩卖和吸食,部分国家合法化不影响我国法律规定。4.网络上贩卖的“阿拉伯茶”(恰特草)是合法保健品。()答案:×解析:恰特草含有卡西酮,已被我国列管为毒品原植物,贩卖、食用均违法。5.戒毒成功的关键是彻底摆脱毒友圈,建立健康社交关系。()答案:√解析:环境影响是复吸的重要因素,脱离涉毒环境、建立健康社交圈有助于维持戒毒效果。6.青少年参与禁毒演讲比赛属于“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的教育)。()答案:√解析:一级预防是针对未吸毒人群的预防教育,演讲比赛属于此类;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已吸毒者。7.“邮票”(LSD)体积小、易携带,所以检测难度大,青少年需提高警惕。()答案:√解析:LSD常吸附在小纸片上,外观隐蔽,常规毒品检测可能漏检,需通过专业实验室检测。8.父母有吸毒史的青少年,一定也会吸毒。()答案:×解析:家庭环境是风险因素,但通过良好的教育和社会支持,青少年仍可避免吸毒。9.种植罂粟用于观赏(仅种植5株)不违法。()答案:×解析:《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非法种植罂粟不满500株的,处10-15日拘留,可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即使少量种植也违法。10.新型毒品“奶茶粉”“跳跳糖”溶于水后无异味,所以无法通过感官识别。()答案:×解析:部分伪装毒品可能包装简陋、无生产信息,或气味异常(如化学味),可通过观察包装、询问来源等方式识别。三、简答题(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1.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新型毒品及其伪装形式,并说明青少年如何识别。答案:(1)合成大麻素类:伪装成“香料”“草本烟”,包装印有“非烟草制品”“合法草本”等字样;识别方法:查看是否有正规生产信息,燃烧时产生刺鼻化学味。(2)γ-羟基丁酸(GHB):伪装成“能量饮料”“解酒药”,多为无色无味液体;识别方法:拒绝陌生人递来的未开封饮料,观察容器是否有二次封装痕迹。(3)笑气(一氧化二氮):伪装成“奶油发泡剂”,通过小金属罐贩卖;识别方法:娱乐场所内推销“打气球”(吸食笑气)属可疑行为,应远离。2.简述青少年吸毒的主要诱因及预防措施。答案:主要诱因:①同伴压力(朋友劝吸);②家庭缺失(父母监管不足、关系紧张);③心理问题(焦虑、抑郁寻求刺激);④认知误区(认为“偶尔吸毒不会成瘾”)。预防措施:①家庭:加强沟通,树立正确价值观;②学校:开设禁毒课程,开展案例教育;③社会:净化娱乐场所环境,打击网络涉毒信息;④个人:学习毒品知识,学会拒绝技巧(如“我过敏”“父母管得严”)。3.根据《禁毒法》,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的期限分别是多久?答案: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为2年,经诊断评估可延长1年(最长3年);社区康复期限不超过3年(具体由决定机关确定)。4.请说明“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及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答案:历史意义:1839年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抗鸦片侵略的正义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抵制毒品的坚定决心,成为鸦片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推动了近代中国禁毒意识的觉醒。启示:当代青少年应继承禁毒精神,认清毒品危害,主动参与禁毒宣传,坚决对毒品说“不”,做禁毒事业的传播者和守护者。5.青少年发现网络涉毒信息(如贩卖毒品、传授制毒方法),应如何正确处理?答案:①保留证据(截图、录屏),记录发布者账号、信息内容、发布时间;②通过平台举报功能(如微博、微信的“涉毒举报”入口)提交证据;③拨打110或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详细线索;④不参与讨论、转发,避免成为传播者。四、案例分析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1:16岁学生张某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个“潮流生活”账号,对方私信推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