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题(有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pagenumber"pagenumber页,共NUMPAGES"numberofpages"numberofpages页凯里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1.下列有关细胞中“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合作用一定在叶绿体中进行②有氧呼吸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④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⑤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⑥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⑦有H2O生成或有H2O参与的呼吸过程一定不是无氧呼吸A.①③⑤⑥ B.②④⑥ C.④⑤ D.⑤⑥⑦2.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含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耐高温不耐酸,使淀粉从内部随机水解;β-淀粉酶不耐高温较耐酸,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水解。在50℃条件下检测β-淀粉酶在不同溶液中的热稳定性,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是()

A.与β-淀粉酶相比,α-淀粉酶水解淀粉后的产物更丰富B.淀粉在胃液中经α-淀粉酶水解后,产物可被人体直接吸收C.2%淀粉溶液和30mmol·L-1Ca2+都对β-淀粉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D.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利于维持β-淀粉酶较长时间的热稳定性3.如图所示为细胞内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②④过程产生的量相等B.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不能发生②过程C.②过程释放大量能量,③④过程释放少量能量D.②③④过程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4.有些女孩的长相酷似妈妈年轻时的样子,这离不开DNA的精确复制。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过程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DNA复制都在细胞核中进行,需要消耗5种脱氧核苷酸B.在DNA的两条链完全解开后,DNA开始从头复制C.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D.DNA复制时,只有母链的解旋才需要消耗能量5.下列关于紫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豌豆开花时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B.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自花授粉C.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完全显性D.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的原因是性状分离6.如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7.根据以下模型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因此其渗透压最高B.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单箭头表示的有①②③⑤C.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它的出现并不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细胞外液含量的变化B.人体内葡萄糖、尿素、呼吸酶等主要分布在内环境C.人刚刚进入高原时以无氧呼吸为主,导致乳酸产生增多D.机体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恒定9.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女子跳水比赛中,我国选手全红婵获得十米台冠军。下列关于比赛中内环境的一些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比赛过程中骨骼肌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可直接排出体外B.有的运动员因出水后没注意保暖而赛后感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C.比赛时内环境为细胞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D.作为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全红婵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不变10.下列关于内环境说法错误的是(

)A.人花粉过敏时,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B.人剧烈运动后会产生大量乳酸,但血浆中的pH不会明显改变C.静脉注射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D.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11.下图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念图,叙述正确的是()A.②是大脑B.①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④不包括神经胶质细胞D.④的代谢控制中心位于⑤12.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一:用体积分数为1%的硫酸溶液刺激左侧后肢趾部皮肤,蛙左侧后肢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二:去除左侧后肢趾部皮肤,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左侧后肢不出现屈腿反射。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中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B.实验二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实验三中蛙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神经中枢被破坏D.若实验前不剪除脑,将观察不到蛙的屈腿反射13.如图所示为针刺引起的缩手反射活动中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前静息电位形成是钾离子内流所致B.图中ae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跨膜运输均不消耗能量C.若改变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则c点将不变D.a点受刺激兴奋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大于细胞外14.给予突触a和突触b的突触前神经元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A.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高出约70mVB.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Na+内流C.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可能出现了Cl-内流D.突触a、b的突触后神经元均未产生动作电位15.Na+、K+是神经细胞产生电位变化的重要离子。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静息状态下,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B.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使膜电位稳定,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C.Na+-K+泵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D.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通道作用,并使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值增大16.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离体神经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未受刺激时,上述神经元都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B.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此过程不消耗ATPC.在箭头处施加一适宜强度的刺激,a和b都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兴奋由c点传导到d点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17.为了提高植物的生态效益,有人做了相关实验,绘出下列四图。请回答有关的问题:

(1)甲图中a和b表示的物质是。(2)乙图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某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则植物在光照强度为4000勒克斯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3)丙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关系图,若细胞呼吸的底物是葡萄糖,则在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倍。当氧浓度为d时,该植物器官进行的细胞呼吸反应式为。(4)丁图是某兴趣小组将该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由图丁可推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填字母)Ⅱ.对农作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研究,可以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下面是某研究小组以番茄为材料所做的相关实验及其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5)甲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栽培农作物时要注意。(6)乙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密闭大棚种植作物时要注意。(7)将对称叶片左侧遮光右侧曝光(如图丙),并采用适当的方法阻止两部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在适宜光照下照射12小时后,从两侧截取同等面积的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a和b(单位:g)。则b-a所代表的是12小时内。(8)装置丁(如图丁)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该图的材料及设置,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应该是。18.Ⅰ.燕麦颖片颜色有黑颖、黄颖、白颖三种类型,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用A/a、B/b、C/c……表示。现有甲(黑颖)、乙(黄颖)、丙(白颖)三个纯合燕麦品系,为研究燕麦颗片颜色的遗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实验PF1表型及个体数F1自交得到的F2表型及个体数实验一甲(♀)×乙(♂)全为黑颖黑颖298株、黄颖102株实验二丙(♀)×乙(♂)全为黑颖黑颖225株,黄颖75株、白颖100株请分析回答:(1)控制燕麦颖片颜色的基因有对,遵循定律。实验二中亲本丙的基因型为,F2中黄颖与白颖个体杂交,后代出现白颖个体的概率是。(2)若要确定实验二F2中某一黄颖个体是否为纯合子,写出最简便的实验设计思路。。Ⅱ.科研人员发现了家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一个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长,另一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短。为确定控制后肢长短这一相对性状的基因显隐性关系及基因所在位置,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分析和实验。基因所在位置包括: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Ⅰ、Ⅱ1、Ⅱ2片段。

(注:Ⅰ区段为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1为Y染色体上特有区段,Ⅱ2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3)在兔的种群中,Ⅱ2片段是否有等位基因(填“是”或“否”)。(4)首先同学们认为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即同一性状在雌雄中均有表现,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填“Ⅰ”或“Ⅱ1”或“Ⅱ2”)(5)同学们分别从两种群中选多对亲本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甲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乙组:♀后肢长×♂后肢短→F1后肢短。从两组实验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由于乙组实验F1不论雌雄均表现为后肢短,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填“Ⅰ”或“Ⅱ1”或“Ⅱ2”)(6)为进一步确定基因位置的其他两种可能性,同学们准备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①F1雌×亲代雄;②F1雄×亲代雌。分析:在这两组回交实验中,能确定基因位置的是(填“①”或“②”)。假设基因位于Ⅰ片段(用B、b表示),则乙组亲本中♂的基因型为。19.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其中A为,B为,C为。(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E。(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用图中字母作答)。(4)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调节。(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层磷脂分子。(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20.下图表示针刺手指取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中①—③代表反射弧上的某些结构,甲、乙、丙是进行相关实验的位点,A和B分别代表两个电流表。(1)图中感受器是(填序号),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由组成。(2)分别刺激图中的乙、丙所示位点,电流表A的指针偏转情况是否相同?(填“是”或“否”),其原因是。欲验证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是。(3)若在图中②结构中给予某种药物,再刺激①,发现电流表A偏转、B不偏转,经检查②结构中的神经递质的量与不放药物时相同,产生该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4)针刺手指取血时,虽然感到了疼痛,但手并没有立即缩回,是因为。21.可卡因可引起人体多巴胺作用途径的异常,相关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多巴胺以方式被释放到(内环境成分)中,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产生兴奋,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2)正常情况下多巴胺释放后突触后膜并不会持续兴奋,据图推测,原因可能是。(3)可卡因是一种毒品,吸食可卡因后,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填上升或下降)。长期刺激后,还会使突触后膜上③的数量(填增加或减少),使突触变得不敏感,吸毒者必须持续吸食可卡因才能维持兴奋,这是吸毒上瘾的原因之一。

参考答案1.【答案】D【详解】①蓝藻没有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因此能够进行光合作用,①错误;②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有的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硝化细菌、蓝藻等,②错误;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病毒,原核生物具有细胞结构,③错误;④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一定是病毒,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④错误;⑤所有生物的蛋白质一定是在核糖体上合成,⑤正确;⑥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有中心体的生物一定不是高等植物,⑥正确;⑦无氧呼吸既没有水的生成,也没有水的参与,有H20生成或有H20参与的呼吸过程一定是有氧呼吸,⑦正确;综上分析可知,正确的说法有⑤⑥⑦,选D。2.【答案】B【分析】酶具有催化性、高效性和专一性,需要温和的条件。【详解】依据题干信息,α-淀粉酶使淀粉从内部随机水解,而β-淀粉酶使淀粉从末端以两个单糖为单位水解,前者产生的产物种类更多,故与β-淀粉酶相比,α-淀粉酶水解淀粉后的产物更丰富,A正确;α-淀粉酶在胃液中会失活,不能催化淀粉水解,B错误;与对照组相比较,2%淀粉溶液组和30mmol·L-1Ca2+组酶活性较高,说明2%淀粉溶液和30mmol·L-1Ca2+都对β-淀粉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C正确;据图可知,30mmol·L-1Ca2++2%淀粉溶液组的酶活性相对含量及稳定性高于对照组、2%淀粉组和30mmol·L-1Ca2+组,说明Ca2+、淀粉与淀粉酶共存利于维持β-淀粉酶较长时间的热稳定性,D正确。3.【答案】D【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的阶段,为呼吸作用的第一阶段;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③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详解】A、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分解产生6molCO2,而无氧呼吸产生2molCO2,故消耗等摩尔葡萄糖时,②过程产生的CO2量是④过程的3倍,A错误;B、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B错误;C、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能量少,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多;③④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无能量产生,C错误;D、③④过程为两种不同的无氧呼吸,不能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D正确。故选D。4.【答案】C【详解】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但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DNA,这些部位也能进行DNA复制,DNA复制需要消耗4种脱氧核苷酸,而不是5种,A错误;DNA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而非两条链完全解开后才开始复制,B错误;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每个子代DNA分子由一条母链和一条新链组成,因此子代DNA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是新合成的,C正确;DNA复制时,母链的解旋以及新链的合成等过程都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5.【答案】C【分析】1、豌豆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母本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2、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详解】A、豌豆花瓣开放前(花蕾期)需对母本去雄以防自花授粉,A错误;B、完成人工授粉后仍需套上纸袋以防外来花粉的干扰,B错误;C、F1全部为紫花是由于紫花基因对白花基因为显性,C正确;D、F1自交,其F2中出现白花属于性状分离现象,其原因是基因分离,D错误。故选C。6.【答案】C【分析】该图是摩尔根和学生绘出的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由图示可知,控制果蝇图示性状的基因在该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图示基因均为非等位基因。【详解】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果蝇细胞内基因数目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目,A正确;由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黄身基因与白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正确。7.【答案】C【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三者的渗透压基本相同,A错误;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但箭头表示的有②③,B错误;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均可随体液运输,C正确;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产生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可导致生命危险,D错误。8.【答案】A【分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详解】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会发生失水或吸水,导致细胞外液含量的变化,A正确;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人刚刚进入高原时,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增加导致乳酸产生增多,但无论是氧气充足条件还是高原缺氧条件下,人体细胞都以有氧呼吸为主,C错误;机体通过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而非恒定不变,D错误。9.【答案】B【分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详解】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通过内环境才能排出体外,A错误;跳水运动员因出水后没注意保暖而赛后感冒,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内环境稳态,B正确;细胞代谢的场所是细胞质,内环境可以为细胞代谢提供物质条件,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比赛前后体内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10.【答案】D【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Cl-。【详解】A、人花粉过敏,是因为毛细皿官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收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加,A正确;B、人剧烈活动后,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因此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仍保持在7.35-7.45,B正确;C、静脉注射时,药液直接进入血浆,因此药物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正确;D、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错误。故选D。11.【答案】C【详解】②是脑,A错误;①为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可再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错误;④是神经元,不包括神经胶质细胞,其代谢控制中心位于胞体中的细胞核,C正确,D错误。12.【答案】D【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详解】反射弧完整是出现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A正确;皮肤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受器,实验二去除皮肤后,不出现屈腿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B正确;实验三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一,蛙不出现屈腿反射,说明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C正确;屈腿反射中枢在脊髓,实验前不剪除脑也能观察到蛙的屈腿反射,D错误。13.【答案】C【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点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de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详解】A、图中a点前静息电位形成是钾离子外流所致,A错误;B、图中ad段钠离子和钾离子进行协助扩散均不消耗能量,de段进行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C、若改变细胞外液钾离子浓度,则静息电位a点会发生改变,而动作电位c点将不变,C正确;D、a点受刺激兴奋后,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动作电位,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小于细胞外,D错误。故选C。14.【答案】A【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比膜内要高,K+浓度比膜内低,而神经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相同: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由于细胞膜内外这种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此时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而邻近的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内负外正。因此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两个突触静息电位都是70mv,因此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70mv,A错误;分析突触a的膜电位变化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6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小,说明发生了阳(Na+)离子内流,B正确;分析突触b的膜电位变化图,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变为-80mv,在此过程中,膜电位的绝对值变大,说明发生了阴(Cl-)离子内流,C正确;由图可知,虽然突触a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上升,突触b的突触后神经元电位下降,但膜上电位都仍然是外正内负,没有形成局部电流,因此突触后神经元均未兴奋,未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15.【答案】D【分析】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详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元膜内的K+通过K+通道向外扩散并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Na+可以通过极少量的Na+通道内流,中和部分由K+建立的膜电位,可见Na+、K+等在细胞内外的不均等分布及选择性的跨膜移动,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A正确;B、静息电位时,离子通过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使膜电位稳定,最终达到膜内外动态平衡的水平,此时K+跨膜的净流动速率为零,B正确;C、Na+-K+泵可以将进入胞内的Na+主动泵出细胞,并将扩散至胞外的K+主动泵回胞内,可防止K+和Na+的扩散造成胞内K+浓度持续下降而Na+浓度持续增加的现象,C正确;D、降低膜外的Na+浓度会减弱Na+内流速率,但不会使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值加大,D错误。故选D。16.【答案】C【分析】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是第二个神经元的细胞体,d是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从左向右传导。【详解】未受刺激时,上述神经元都处于静息状态,表现为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此过程不消耗ATP,为协助扩散,B正确;由题意可知,图示神经元为离体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适宜强度的刺激,b都可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兴奋由c点传导到d点时,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17.【答案】(1)ATP和[H](2)光照强度(3)1.5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4)f和h(5)合理密植(6)经常补充CO2(7)右侧截取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8)单位时间上浮叶片的数量【分析】本题两大小题,第一大题考察影响光合速率的多因素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计算、密闭容器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二氧化碳的变化。第二大题考察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的措施、半叶法计算总光合速率、探究CO2对光照强度的影响的实验。【详解】(1)甲图(植物的光合作用)中a和b表示的物质是ATP和[H]。(2)乙图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光照强度、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在光照强度为4000勒克斯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4000勒克斯后,温度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3)由丙图知:C点时,植物进行呼吸释放6个CO2,吸收4个氧气,说明植物进行有氧呼吸释放4个CO2,无氧呼吸释放2个CO2,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摩尔数:产生的CO2摩尔数为1:6;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摩尔数:产生的CO2摩尔数为1:2.因此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的1.5倍。当氧浓度为d时,该植物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进行的细胞呼吸反应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4)丁图是某兴趣小组将该植物栽培在密闭玻璃温室中,用红外线测量仪测得室内的CO2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由图丁可推知,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是f.h两个拐点。f点之前,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在f点之后h点之前,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在h点之后,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5)甲图是种植密度对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发现不同的种植密度,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一样,启发:合理密植。(6)在密闭大棚(CO2浓度有限),种植作物时要注意补充CO2。(7)左侧叶子12小时内只进行呼吸作用,a=原叶重-呼吸消耗的质量;右侧叶子12小时内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原叶重+净光合作用产生的质量,b-a=12小时内右侧截取部分的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8)图丁可用来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可通过单位时间植物叶释放的氧气量来判断光合速率,可以确定该实验的因变量应该单位时间上浮叶片的数量。18.【答案】(1)2自由组合aaBB或者AAbb1/3(2)让该黄颖个体自交,观察后代是否出现性状分离(3)是(4)Ⅱ1(5)Ⅱ2(6)②XbXb、XBYB【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实验二中F2的表型比例是225:75:100=9:3:4,是9:3:3:1的变式,因此可以推测控制燕麦颖片颜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等位基因,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验二中根据F2的表型比例符合9:3:3:1的变式,可以推测黑颖为双显,黄颖为单显,白颖为单显+双隐,F1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基因型为AAbb或aaBB,则丙基因型为aaBB或AAbb。F2的表型黑颖占9/16,即双显性,基因型为A_B_;黄颖占3/16,即单显性,以A的单显为例,可知黄颖基因型为A_bb;剩下的白颖占4/16,基因型为aa__,F2中黄颖基因型为2/3Aabb、1/3AAbb,白颖个体基因型为1/4aabb、1/4aaBB、1/2aaBb,杂交出白颖的概率即出现aa的概率,黄颖个体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3,白颖给体产生a配子的概率为1,因此后代出现白颖个体的概率为1/3。(2)实验二F2中黄颖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要验证其是否为纯合子,最简便的实验是让它自交,观察子代燕麦颖片颜色的表型及比例。若后代均为黄颖,则该黄颖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出现白颖,则该黄颖个体为杂合子。(3)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雌性体内有2条同型的性染色体,用XX表示,雄性体内有2条异型的性染色体,用XY表示。Ⅱ2为X染色体上特有区段,因此在兔的种群中Ⅱ2片段有等位基因,比如某只雌性兔子基因型可为XBXb。(4)某种兔的两个野生种群,一个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长,另一种群不论雌雄后肢都较短,即不论雌、雄后肢长度表现都一致,不随雄性遗传,因此可以确定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不位于Ⅱ1片段上。(5)分析两组实验结果可知:无论用后肢长的个体作父本,还是作母本,F1都表现为后肢短,由此说明: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又因为乙组实验F1没有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可以确定基因不位于Ⅱ2片段上。(6)结合对(4)和(5)的分析,已经排除了基因位于Ⅱ1片段与Ⅱ2片段上的可能性,因此分别用乙组的F1与亲代个体进行两组回交实验的目的是:为进一步确定基因是位于I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由于已经确定后肢短对后肢长为显性,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Ⅰ片段,则(5)中乙组杂交亲本,♀基因型为XbXb,♂基因型为XBYB,F1的基因型为XBXb、XbYB。在两组回交实验中:①F1雌(XBXb)与亲代雄(XBYB)杂交,其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型为后肢短(XBXB、XBXb、XBYB、XbYB);②F1雄(XbYB)与亲代雌(XbXb)杂交,其后代雌性表现型为后肢长(XbXb),雄性表现型为后肢短(XbYB)。假设控制后肢长、短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5)中乙组杂交亲本,♀基因型为bbXX,♂基因型为BBXY,F1的基因型为BbXX、BbXY。在两组回交实验中:①F1雌(BbXX)与亲代雄(BBXY)杂交,其后代无论雌雄,均表现型为后肢短(BBXX、BbXX、BBXY、BbXY);②F1雄(BbXY)与亲代雌(bbXX)杂交,其后代雌性表现型为后肢短(BbXX)、后肢长(bbXX),雄性表现型为后肢短(BbXY)、后肢长(bbXY)。综上分析,在两组回交实验中,能确定基因位置的是②,如果回交后代雄性都表现后肢短,雌性都表现后肢长,则基因位于Ⅰ片段,则亲本基因型分别是XbXb和XBYB;如果回交后代的雌、雄中后肢都有长有短,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19.【答案】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消化系统;泌尿系统A和B神经-体液-免疫22HCO3-和HPO42-【分析】根据物质交换方向,判定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总称为内环境。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应经过消化系统(D)吸收,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各处。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汇集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E)排出。【详解】(1)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