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提升练-《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解析版)_第1页
能力提升练-《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解析版)_第2页
能力提升练-《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解析版)_第3页
能力提升练-《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解析版)_第4页
能力提升练-《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解析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题1.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C.清政府进行了近代司法权的改革D.资产阶级法律强调保障个人权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可分析出《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对司法权进行了改革,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维新派变法不受政府支持,排除A项;“新政”是清政府在当时国情下的无奈之举,排除B项;材料是地主阶级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2.云冈石窟前期大佛雕有大耳、大目,具有典型北魏鲜卑族人的特点:公元494年以后佛像造像追求精细,面型大多消瘦,服饰也趋向宽衣博带,显现出南朝士人“秀骨清像”的独特形象。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反映鲜卑族加速封建化B.三教合一逐渐完成C.石窟佛像属于影像史料D.体现中西文化融合答案:A解析: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佛佗造像从前期典型的鲜卑族人特点,发展为后期明显的南朝士人形象,在本质上反映出受孝文帝改革推动,鲜卑族在审美和艺术追求上的汉化,即封建化进程加快,A项正确;仅大佛造像的变化不能说明佛释道三教逐渐合一,排除B项;石窟佛像属于实物而非影像史料,排除C项;大佛造像的变化体现的是民族交融而非中西文化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3.下表的内容是1978年以来中国大学生择业观的四个发展阶段。据此可知1978-1992年择业主体意识唤醒1993-2002年择业功利色彩弥漫2003-2012年择业理性务实回归2013年至今互联网+创新期择业灵活多样凸显A.国家政策主导大学生就业 B.社会崇利风尚渐趋浓厚C.高校就业机制仍存在缺陷 D.时代转型引发观念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转型引发了原有观念的变化,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无法得知国家政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排除A项;社会崇利风尚与材料中的“理性务实”“灵活多样”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而非高校的就业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经济政策和军事改革都是针对时弊而提出的,且击中要害,措施具体,所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该学者意在强调王安石变法A.未取得统治者支持B.推行时用人不当C.没有革除社会弊端D.缺乏适宜的环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制度改良,虽然在经济和军事领域取得了成效,但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而失败,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改革缺乏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排除A项;B项所述虽然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C项所述与材料信息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5.有学者说: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晚清时期这样频繁地进行“新政”、“变法”。短短70年间,全国规模的新政、变法就进行了三次: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以下关于三次新政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B.都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C.都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D.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失败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后的洋务新政、19世纪末的戊戌新政、20世纪初的清末新政”,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其诱导因素是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A项错误,符合题意;三次新政都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都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都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最终失败,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6.号称“中国第一商顺”的年广久干1979年12月注册了“傻子瓜子”商标。《邓小平文选》中这样解释“傻子瓜子”:“指安徽省芜湖市的一家个体户,他雇工经营,制作和销售瓜子,称为傻子瓜子’,得以致富。”“傻子瓜子”的成功经营表明当时A.商标品牌意识已经普及B.城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傻子瓜子”之所以能够成功经营主要得益于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允许个体经济的出现,即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承认,D项正确;“已经普及”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国有企业中,与傻子瓜子关系不大,排除B项;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7.新中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A.具有不彻底性B.注重斗争策略性C.遭遇较大阻力D.兼顾各阶层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对地主的财产并不是全部没收,同时也分给地主土地,从而能够减少改革的阻力,这说明新中国在土地改革中注重斗争的策略性,B项正确;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彻底的土地改革运动,排除A项;这种做法有利于减小改革阻力,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兼顾各阶层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据《魏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答案:(1)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解析:(1)“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信息“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得出: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由材料信息“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得出: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由材料信息“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得出: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由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上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由材料信息“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