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_第1页
《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_第2页
《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_第3页
《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_第4页
《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字身份初探究》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冀教版(2024)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三年级学生已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掌握了在线学习工具(如智慧教育平台)、共享文档等数字工具的使用,有“登录账号、设置头像”等初步数字操作经验,但尚未形成“数字身份”的概念,对“用户名、密码、头像”等元素的关联性认知不足,知识需从“工具操作”向“安全认知”进阶。能力特点具象思维占主导,对“身份”的认知仍停留在“现实中的名字、样貌”,难以理解“数字世界的身份标识”(如用户名、账号);抽象逻辑能力有限,无法自主区分“安全数字身份”(如不包含真实姓名的用户名)与“危险数字身份”(如用“三年级XX班小明”当用户名);但对“游戏化、情境化”的学习形式兴趣浓厚,可通过具象案例引导理解。生活经验生活中偶有接触数字身份场景(如登录少儿游戏设置昵称、使用学习APP注册账号),但多为“被动操作”(由家长帮忙注册、设置信息),未主动思考“为什么需要用户名”“用真实名字当昵称好不好”;对“密码”的认知仅停留在“需要输入才能登录”,缺乏“密码是数字身份保护屏障”的意识,易出现“密码告诉同学、用简单数字当密码”的问题。学习习惯具备简单的小组讨论能力,喜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类活动,但部分学生在涉及“个人信息”的讨论中易分心(如随意分享自己的游戏账号),需通过明确安全边界、设置规则引导专注;同时,学生对“保护自己”的话题关注度高,可利用这一特点强化安全意识培养。核心素养目标信息意识认识数字身份的基本组成(用户名、密码、头像、个人简介等),能主动发现生活中“需要使用数字身份”的场景(如登录学习平台、少儿游戏、在线词典),明确数字身份“区分用户、保护账号安全”的作用。计算思维理解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差异:数字身份是“数字世界的标识”,可自主设置且不暴露真实信息;现实身份是“真实生活的标识”(如姓名、班级、家庭地址),需谨慎在数字世界透露;能结合教材案例,区分“安全数字身份”(如用户名“小太阳123”、密码含数字和字母)与“危险数字身份”(如用户名“三年级小明”、密码“123456”),初步形成“按需设置安全数字身份”的思维习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学会使用教材推荐的“数字身份设计模板”,设计符合安全要求的数字身份(如设置非真实信息的用户名、简单安全的密码);尝试用教材配套的“数字身份安全检查表”(含用户名、密码、头像是否安全)评估自己的数字身份,培养用工具辅助安全判断的意识。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能清晰分享自己对“数字身份”的理解或经历(如“我的游戏昵称是‘小花猫’,没有用真实名字”);能倾听同伴的数字身份案例(如“同学用‘123456’当密码,我告诉他这样不安全”),并结合教材安全提示提出建议,形成简单的安全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教材第51页“数字身份组成示意图”:用户名(数字世界的昵称)、密码(登录验证的字符)、头像(数字身份的视觉标识)、个人简介(可选,简要描述自己),明确每种组成的作用;理解数字身份的核心作用:①区分不同用户(如班级学习平台中,通过用户名知道是谁的账号);②保护个人信息(如用非真实用户名避免暴露真实身份);③保障账号安全(如密码防止他人盗用账号);完成教材第54页“安全数字身份设计”实践任务,用模板设计安全的用户名、密码和头像,确保不包含真实个人信息。教学难点突破抽象概念具象化难点:将“数字身份是数字世界的标识”这一抽象概念,通过教材案例(如登录学习平台的用户名、头像)转化为具象认知,避免学生混淆“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突破安全边界理解难点:明确“哪些信息可用于数字身份”(如喜欢的动物、数字组合)、“哪些信息不可用”(如真实姓名、班级、家庭地址、电话号码),避免设计危险数字身份;突破密码安全认知难点:理解“密码是数字身份的保护屏障”,掌握“密码要包含数字和简单字母(如‘cat123’)、不告诉他人、不用简单序列(如‘123456’)”的基础保护方法。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唤醒数字身份经验,引出核心概念教师活动展示教材第50页开篇情境图:画面呈现三个场景——左侧“学生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输入用户名‘小云朵’和密码”;中间“学生在少儿游戏中设置头像为‘小熊’”;右侧“学生用在线词典时,系统显示‘欢迎回来,星星123’”,配文提问:“同学们,图中的小伙伴在做什么?你们登录学习APP或玩少儿游戏时,是不是也要输入名字、选头像?这些‘名字、头像’在数字世界里有个特别的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呈现教材情境补充信息:“数字身份的日常场景(教材第50页注释):①登录学习平台:需要用户名和密码,证明‘你是谁’;②少儿游戏:设置昵称和头像,让其他玩家认识你;③在线工具:登录后显示你的标识,记录你的使用记录。”引出主题:“在数字世界里,‘用户名、密码、头像’这些能代表‘你是谁’的标识,合起来就是‘数字身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字身份初探究》,一起认识数字身份,学会保护它!”板书课题。师生互动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我登录数学口算APP时,用户名是‘奥特曼567’”“我玩拼图游戏的头像选了小兔子”“妈妈帮我设置的密码是‘mama123’”;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些APP需要你设置‘名字、头像’呢?如果大家都用‘学生’当用户名,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会分不清谁是谁”“老师找不到我的作业”,教师引导:“这就是数字身份的第一个作用——区分不同的人,接下来我们一起认识它的组成。”设计意图以教材“数字身份日常场景”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熟悉的数字操作经验,快速激活“数字世界标识”的初步认知。通过“问题追问”自然引出数字身份的作用,实现“被动操作经验”到“主动概念认知”的过渡,为后续新知探究铺垫兴趣基础。新知探究一:认识数字身份的组成与作用,结合教材具象理解1.教材内容讲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数字身份的‘小零件’”板块:“请大家翻开教材第51页,看看图中的‘数字身份组成示意图’,有哪些我们熟悉的‘小零件’?用横线画出每个零件的名字,再看看教材注释,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结合教材“数字身份组成示意图”(标注四大核心组成),逐一讲解功能与教材案例:用户名(教材图1,以学习平台登录界面为例)定义:数字世界里的“昵称”,是别人识别你的主要标识;教材案例:界面显示用户名“小树苗88”,注释说明“用户名不用真实姓名,可用喜欢的事物+数字,避免暴露身份”;作用:区分不同用户(如班级学习平台中,通过“小树苗88”知道是小红的账号,不是小明的);密码(教材图2,以游戏登录界面为例)定义:登录数字账号时需要输入的“秘密字符”,是数字身份的“保护锁”;教材案例:界面密码框显示“●●●●●●”,注释提示“密码要包含数字和简单字母(如‘dog456’),不要用‘123456’‘000000’”;作用:防止他人盗用账号(只有知道密码的人才能登录,保护你的数字身份不被冒用);头像(教材图3,以在线词典个人中心为例)定义:数字身份的“视觉标识”,用图片代表自己;教材案例:头像为“卡通小狐狸”,注释说明“头像选卡通形象、动物图片,不用自己的真实照片”;作用:让数字身份更生动,方便他人快速识别(如小组共享文档中,通过头像知道是谁的评论);个人简介(教材图4,以少儿社区界面为例)定义:可选填的“简单描述”,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教材案例:简介为“喜欢画画和读古诗”,注释强调“不写真实姓名、班级、家庭地址,只说兴趣”;作用:让他人了解你的爱好,方便找到有共同兴趣的朋友(如少儿阅读平台中,通过简介找到喜欢读古诗的同伴)。展示实物设备(教师平板,打开学习平台个人中心),对照教材示意图,指认数字身份的四大组成,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字身份的样子”。2.师生互动“组成配对”游戏: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发放“组成图片卡”(印有用户名、密码、头像、个人简介的界面截图)和“作用描述卡”(印有“区分不同用户”“保护账号不被盗用”“视觉标识,方便识别”“介绍兴趣,找朋友”),小组合作将“组成”与“作用”配对,完成后举手展示;成果验证与修正:①教师对照教材示意图,逐一检查小组配对结果,如“用户名配‘区分不同用户’”“密码配‘保护账号不被盗用’”,对配错的小组(如将“头像”配“保护账号”),引导查看教材注释:“保护账号是密码的作用,头像的作用是视觉标识,再试试看?”②学生集体指认:教师在平板上点击个人中心的不同组成,学生齐声说出作用,如点击“头像”,学生说“视觉标识,方便识别”,强化组成与作用的关联记忆;“问题思考”:“如果我们在数字世界里不用密码,会出现什么危险?”学生回答:“别人会登录我的账号,改我的学习记录”“会用我的游戏账号买东西”,教师肯定并补充:“密码就像数字身份的‘家门钥匙’,一定要保管好,不能随便告诉别人。”3.设计意图依托教材“组成示意图”与案例注释,通过“配对游戏—集体指认”的互动,让学生从“图文认知”到“实物对应”,具象化理解数字身份的组成与作用。“问题思考”环节则强化密码安全的初步认知,为后续安全保护学习铺垫。新知探究二:区分安全与危险数字身份,建立安全边界1.教材内容讲解衔接组成认知导入:“我们认识了数字身份的‘小零件’,但不是所有数字身份都安全。请大家阅读教材第52页‘安全数字身份VS危险数字身份’,看看哪些数字身份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险的,为什么?”结合教材“安全与危险对比表”(教材第52页),逐一分析案例与判断标准:用户名对比安全案例:“小太阳123”“小花猫789”(教材图1),判断标准:不含真实姓名、班级、家庭地址,用“喜欢的事物+数字”组成;危险案例:“三年级2班小明”“XX小区小红”(教材图2),判断标准:包含真实信息,容易被陌生人知道现实身份;教材提示:“用户名就像数字世界的‘外号’,不能告诉别人你的真实名字和班级”;密码对比安全案例:“cat123”“bird456”(教材图3),判断标准:包含“字母+数字”,不是简单序列(如“123456”)或常见单词(如“apple”);危险案例:“123456”“000000”“mima”(教材图4),判断标准:简单易猜,别人很容易登录你的账号;教材强调:“密码要‘难一点’,但自己要能记住,不要写在纸上贴在平板上”;头像与简介对比安全案例:头像“卡通小熊”、简介“喜欢读故事”(教材图5),判断标准:头像不用真实照片,简介只说兴趣,不含真实信息;危险案例:头像“自己的照片”、简介“我住在XX路XX号”(教材图6),判断标准:暴露真实样貌和家庭地址,有安全风险;教材提醒:“数字世界里,不要把真实照片和家庭地址告诉陌生人,包括在个人简介里”。教师用平板展示教材中的安全与危险案例,让学生直观区分“好的数字身份”和“不好的数字身份”。2.师生互动“安全判断”活动:呈现教材第53页“数字身份安全判断练习”(含6个案例,如“用户名‘奥特曼567’”“密码‘123456’”“头像‘自己的照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安全)或“×”(危险)判断,并用教材标准说明理由;案例辩论:针对“用户名‘小明123’是不是安全”的争议,学生分为两组辩论:正方认为“有‘小明’这个真实名字,危险”,反方认为“只有名字没有班级,安全”,教师引导参考教材标准:“只要包含真实名字,就算危险,因为陌生人可能通过名字找到你,所以‘小明123’是危险的,应该改成‘小超人123’”;“安全小口诀”总结:学生结合教材案例,共同编数字身份安全小口诀,如“用户名,不用名,事物加数才可行;密码难,字母数,简单序列可不行;头像萌,用卡通,真实照片不能用;简介短,说兴趣,真实信息藏心里”,教师将口诀写在黑板上,方便记忆。3.设计意图依托教材“安全与危险对比表”与判断练习,通过“案例判断—辩论—口诀总结”的互动,让学生明确安全数字身份的标准,突破“安全边界模糊”的难点。口诀总结则将抽象标准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语言,强化记忆与应用。项目实践:设计安全数字身份,完成安全检查表教师活动布置教材第54页“实践任务:我的安全数字身份设计”:“请大家以个人为单位,用教材第54页‘数字身份设计模板’,设计一套安全的数字身份,完成后用‘数字身份安全检查表’(教材第55页)自我评估。任务要求:①用户名:不含真实姓名、班级,用喜欢的事物+数字;②密码:包含字母(小写)和数字,6位以上(如‘fish789’);③头像:描述你想选的卡通/动物头像(不用画,文字描述即可);④个人简介:只写1-2个兴趣爱好,不含真实信息;⑤评估:用检查表逐一核对,确保4项都符合安全标准。”提供支持资源:①教材配套的“数字身份设计模板”(含用户名、密码、头像描述、个人简介四栏);②“安全检查表”(含5项检查内容:用户名无真实信息、密码含字母数字、头像不用真实照片、简介无真实信息、整体安全);③安全案例参考(教材第53页的安全数字身份案例);明确安全要求:“设计密码时,不要告诉同桌;描述头像和简介时,不要写真实信息;完成后先自我评估,再同桌互相检查,确保安全。”师生互动个人设计与自我评估:学生独立填写模板,如“用户名:小花朵789;密码:cat456;头像:粉色小兔子;个人简介:喜欢画画和跳绳”;自我评估:用检查表核对,如“用户名无真实信息(√)、密码含字母数字(√)、头像不用真实照片(√)、简介无真实信息(√)、整体安全(√)”,对“密码‘123abc’”的学生,教师提醒:“‘123abc’是简单序列,改成‘abc1234’会更安全”;同桌互查与修正:同桌交换模板和检查表,互相检查,如发现“用户名‘小红456’”,提醒“有‘小红’这个真实名字,改成‘小蝴蝶456’”;发现“简介‘我在XX小学上学’”,提醒“去掉学校信息,改成‘喜欢读古诗’”;教师巡回指导,对修改困难的学生(如想不出用户名),引导参考教材案例:“教材里有‘小太阳123’,你喜欢‘星星’,可以改成‘小星星456’”;优秀案例展示:挑选3-4份符合安全标准的设计模板,投影展示,如“用户名‘小火箭789’;密码‘dog1234’;头像‘蓝色恐龙’;简介‘喜欢玩积木和听故事’”,展示者分享设计思路,教师肯定并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设计意图依托教材“设计模板”与“安全检查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安全数字身份标准,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过渡。个人设计与同桌互查结合,既培养自主安全判断能力,又通过同伴监督修正问题,落实“安全设计”的教学重点。拓展应用:家庭数字身份安全检查,强化安全意识教师活动布置教材第55页“拓展任务:家庭数字身份安全小检查”:“今天我们设计了安全数字身份,回家后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检查自己的家庭数字账号(如学习APP、少儿游戏账号),完成三件事:①检查用户名、密码、头像是否符合安全标准;②对危险的数字身份(如用户名含真实名字),和家长一起修改;③填写教材第55页‘家庭数字身份安全检查表’,明天来学校分享‘你修改了什么,为什么’。”提供拓展支持:①教材第55页“家庭检查小贴士”(如“请家长帮忙登录账号,不要自己修改密码;检查时不要泄露账号信息给他人”);②空白“家庭安全检查表”(含账号名称、用户名是否安全、密码是否安全、修改建议四栏);安全意识强化:“和家长检查时,要记住‘三个不’:不告诉家长以外的人密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