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是:A.物质性B.活态性C.静态性D.可复制性2.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哪项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A.传统口头文学B.传统手工艺技能C.历史建筑D.传统节庆活动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高行政主管部门是:A.文化和旅游部B.国家文物局C.教育部D.自然资源部4.“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首次提出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B.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C.2021年《“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D.2006年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文件5.以下哪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核心目标?A.修复古代非遗相关文物B.提升传承人的专业技能与文化自觉C.建设非遗主题博物馆D.编写非遗学术专著6.2024年新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以“活态展示+数字孪生”为保护特色的是:A.某地方戏曲B.传统木作技艺C.海洋渔捞习俗D.藏医药浴法7.非遗传播中“破圈”现象的本质是:A.扩大受众群体,实现跨文化、跨年龄层传播B.降低文化内涵以迎合市场C.放弃传统形式,完全数字化D.依赖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广8.以下哪项不符合非遗“生产性保护”原则?A.某陶瓷工坊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文创产品B.某年画传承人仅复制明清古版年画,拒绝任何设计创新C.某刺绣合作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改良后的现代服饰D.某漆器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符合当代审美的日用品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评选周期是:A.每年1次B.每2年1次C.每3年1次D.每5年1次10.2023年,我国首个非遗领域的国家技术标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规范》重点规范了:A.非遗实物的修复技术B.非遗传承人认定流程C.数字采集的分辨率、存储格式与元数据标准D.非遗展示场馆的建筑标准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包括______、传承性、地域性和民族性。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______”。3.截至2024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总数达______项,位居世界第一。4.非遗“三级名录体系”指国家级、______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新增了“______”章节,强调非遗与社区、群体的关联性。6.传统工艺类非遗的核心价值在于“技以载道”,其中“道”指______。7.非遗传播中“沉浸式体验”的关键技术支撑是______和虚拟现实(VR)技术。8.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性保护需重点记录______、核心技艺流程和传承谱系。9.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参与项目申报、______和传播实践三个层面。10.“非遗工坊”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传承、______和文化传播。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核心内涵及实践要求。2.列举非遗数字化保护的主要技术手段,并说明其在保护中的具体应用。3.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具体案例说明。4.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播面临哪些挑战?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应对?5.简述“生产性保护”与“破坏性开发”的本质区别,并举例说明。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传统工艺类非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经济-文化-社会”三重价值,请结合具体案例(如苗绣、龙泉青瓷等)展开论述。2.随着Z世代成为文化消费主力,非遗传播需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互动”。请分析这一转变的背景,并提出具体的传播策略。五、案例分析题(20分)【案例背景】2024年,某省“河州皮影戏”被列入濒危非遗项目名录。调查显示,其面临以下困境:-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最年轻的传承人已58岁,无稳定学徒;-传统表演形式(油灯照明、兽皮雕刻、口传唱词)与当代审美脱节,年轻观众仅占5%;-皮影制作成本高(单幅精品需3个月),市场售价低(平均每幅800元),制作工坊难以为继;-地方政府虽设立保护专项资金,但因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使用效率不足30%。【问题】请结合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为“河州皮影戏”设计系统性保护方案,要求涵盖传承机制、传播创新、产业扶持、政策优化四个维度,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C3.A4.B5.B6.B7.A8.B9.B10.C二、填空题1.活态性2.传承发展3.434.省级5.社区参与6.文化内涵与价值观7.增强现实(AR)8.传承人技艺9.保护实践10.就业增收三、简答题1.核心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实践参与而存在,其生命力在于动态延续而非静态保存。实践要求:①以传承人为核心,建立“传承人-学徒”的代际传递机制;②融入当代生活,通过传习所、社区活动等场景实现活态展示;③避免过度物化,反对将非遗异化为标本式展览;④注重群体性传承,鼓励社区、行业组织共同参与。2.主要技术手段及应用:①高清影像采集(4K/8K视频):完整记录传承人技艺流程(如龙泉青瓷拉坯、烧窑);②三维建模(3D扫描):还原传统工艺工具(如雕版印刷的木刻板)的细节;③数字孪生:构建虚拟传习场景(如京剧脸谱绘制的交互式数字课堂);④区块链技术:用于传承人认证、非遗产品溯源(如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产品防伪);⑤AI语音识别:整理口传文学(如藏族《格萨尔王》史诗的数字化转录与语义分析)。3.必要性:①非遗的“社区属性”:多数非遗源于社区生活(如福建莆田“妈祖诞辰”习俗),社区是其文化土壤;②保护的可持续性:社区参与能激发内生动力(如云南傣族慢轮制陶村,村民自发组织传习班);③文化认同的强化:社区主导保护可避免“文化他者化”(如贵州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由寨老和歌队共同维护传承规则)。案例:浙江安吉“上舍化龙灯”由村民组建理事会,负责灯彩制作、表演培训和节庆组织,社区参与使该项目在20年内从濒危转为“活态传承典范”。4.挑战:①信息过载导致注意力分散,非遗内容易被淹没;②快餐式传播可能消解文化深度;③虚拟传播与线下体验割裂,削弱文化真实感。内容创新策略:①“故事化表达”:将非遗技艺转化为人物故事(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修复师视角传播古书画修复技艺);②“场景化设计”:开发非遗主题剧本杀(如结合昆曲的“游园惊梦”沉浸式剧本);③“知识可视化”:用动态漫画解析复杂工艺(如用分镜动画展示景泰蓝“点蓝”工序);④“互动化参与”:设计线上DIY小程序(如京剧脸谱填色游戏,用户完成后可生成专属电子藏品)。5.本质区别:生产性保护以“保护传承”为核心,通过合理利用实现活态延续;破坏性开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牺牲非遗本真性。案例:苏州苏绣的生产性保护——镇湖绣娘在保留“双面绣”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开发丝巾、屏风等现代产品,同时建立传习所培养学徒(保护优先);某景区将苗绣简化为机器印花图案,标注“非遗苗绣”高价售卖,导致传统绣娘失业(开发破坏)。四、论述题1.三重价值分析:①经济价值:传统工艺可转化为特色产业,带动乡村就业(如贵州雷山苗绣合作社,2023年带动3000名绣娘人均增收2.8万元);通过电商(抖音、快手)拓展销售渠道,形成“指尖经济”(如江西景德镇陶瓷工坊通过直播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②文化价值:工艺承载民族文化基因(如龙泉青瓷的“冰裂纹”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保护工艺即传承文化认同;工艺实践本身是文化教育过程(如福建德化白瓷传习班,吸引返乡青年学习,重塑文化自信)。③社会价值:工艺工坊成为社区公共空间(如云南鹤庆银器村的“银器文化大院”,村民在此交流技艺、举办节庆);工艺传承促进代际融合(如苏州缂丝工坊的“祖孙共织”活动,缓解老龄化传承危机)。2.转变背景: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偏好互动、参与、个性化表达;其文化消费不仅是“观看”,更是“共创”(如B站“非遗手作”UP主与粉丝的评论互动);传统单向传播(如纪录片、展览)难以满足其“体验式”需求。传播策略:①“共创式传播”:发起非遗主题挑战赛(如抖音“我来画脸谱”,用户上传作品可获官方认证);②“跨界联名”:与国潮品牌合作(如故宫文创联合苏州缂丝推出限量服饰,Z世代购买占比达65%);③“虚拟偶像代言”:打造非遗主题虚拟人(如“苏绣少女”通过元宇宙平台讲解刺绣技艺,直播观看量超百万);④“沉浸式体验空间”:在商场、高校设立非遗快闪店(如成都“蜀锦记忆”快闪店,提供织机体验、数字涂色等互动项目,Z世代参与率90%)。五、案例分析题系统性保护方案:1.传承机制优化-建立“代际传承激励计划”:由文旅局牵头,招募20-35岁学徒(优先本地青年),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生活补贴;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皮影戏方向”非遗班,纳入学分体系;-设立“传承人传习津贴”:为现有传承人(58岁以上)每月发放3000元传习补贴,要求每年带徒不少于2人,完成考核额外奖励1万元;-组建“皮影戏传承共同体”:吸收老艺人、学徒、高校戏曲专业教师、民俗学者,定期开展技艺研讨与剧本创编。2.传播创新策略-内容年轻化改造:将传统唱词(如历史故事)改编为“乡村振兴”“校园青春”等现代题材;开发“皮影戏+动画”短视频(如用皮影形式演绎《河州往事》系列微故事,在抖音、B站投放);-沉浸式体验设计:在当地景区建设“光影皮影馆”,设置AR互动区(用户可通过手机扫描屏幕,“操控”虚拟皮影完成简单表演)、传统表演区(每晚固定演出);-跨媒介联动:与本地文旅局合作推出“河州皮影”数字藏品(如限量发行1000份虚拟皮影形象,购买者可获线下体验券)。3.产业扶持措施-开发“高-中-低”产品线:高端线(大师级兽皮皮影,售价8000-2万元,面向收藏市场);中线(改良布制皮影,售价200-500元,适合家庭装饰);低线(儿童DIY皮影套装,售价50-100元,含工具包与教学视频);-搭建电商销售平台:入驻“非遗购物节”官方店铺,开通直播带货(邀请传承人参与,展示制作过程);与本地旅行社合作,将皮影作为“河州旅游”伴手礼;-降低制作成本:引入环保替代材料(如高分子合成皮),保留传统雕刻工艺但减少原料损耗;建立“工具共享中心”,集中采购雕刻刀、颜料等耗材,降低个体工坊成本。4.政策优化建议-成立“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非遗研究学者、文化产业专家、法律工作者,负责资金使用监管与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