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板桩围堰内支撑失稳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一、事故案例分析1.1案例一:降雨导致内支撑变形失稳1.1.1事故概况某大桥水中承台施工采用钢板桩围堰(型号SP-IV型拉森桩,长度15m)作为围护结构,原设计为两层内支撑(围檩采用双拼I40b型钢,对撑采用Φ325×10mm无缝钢管),水下C25混凝土封底(厚度1.5m)。施工期间因水位较低,擅自调整方案为单层内支撑,采用“边抽水边开挖”工艺,基底开挖至设计标高(-6.5m)后浇筑100厚C20混凝土垫层。在承台钢筋绑扎阶段(垫层浇筑完成后第3天),遭遇持续降雨(降雨量80mm/24h),导致围堰外侧水位上升至+1.2m,内侧水位维持-6.0m,水头差达7.2m。首先出现内支撑角撑与围檩焊接节点脱焊(焊缝高度6mm,未满足设计要求的8mm),随后钢板桩向内侧变形,最终长边方向最大变形量达3m,上游侧变形约48cm,下游侧因地质条件较好无明显变形,垫层混凝土因板桩挤压出现多处裂缝(宽度0.5-2mm)。1.1.2事故原因分析设计方案执行偏差:未按原设计设置两层内支撑,单层内支撑的抗侧刚度不足(经验算,单层支撑水平承载力仅为设计值的62%),无法抵抗水位上升后的水土侧压力(计算侧压力值达35kN/m²,超出单层支撑极限承载力)。垫层支撑作用失效:垫层施工时,钢板桩四周预留300mm宽排水沟,导致垫层混凝土未与钢板桩紧密结合(间隙≥20mm),未能形成“板桩-垫层”协同受力体系,丧失侧向支撑作用。焊接节点质量缺陷:内支撑角撑与围檩焊接采用单面焊(设计要求双面焊),焊缝高度6mm(低于设计8mm),且未做UT探伤检测(合格率要求100%),节点抗剪承载力不足,受荷后率先脱焊。应急措施缺失:未制定降雨天气应急预案,未实时监测水位及板桩变形(设计要求每2h监测1次),水位上升后未及时采取补水平衡措施,导致水头差持续增大。1.2案例二:地质误判与支撑刚度不足失稳1.2.1事故概况某跨海大桥水中承台施工采用钢板桩围堰(型号SP-III型拉森桩,长度18m),设计为三层内支撑(围檩采用双拼I45b型钢,对撑采用Φ351×12mm无缝钢管),计划清基后浇筑1.2m厚C25封底混凝土。在高潮位(水位+2.5m)清基作业时,钢板桩围堰突然向内倾覆,外侧海水及泥砂(粒径0.5-5mm)大量涌入基坑,38根已施工完成的桩基(直径1.2m)从承台底以下7m处被挤断(桩身混凝土强度C30,未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仅2根位于下游侧的桩基因地质为中风化岩层未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800万元。1.2.2事故原因分析地质勘察与分析疏漏:未对围堰范围内地质分层详细勘察,误将表层2m厚粉质黏土作为锚固层,实际锚固段(入土深度)仅3m(设计要求≥5m),抗拔承载力不足(计算抗拔力120kN/根,实际需280kN/根),板桩根部出现滑移。工况计算与施工脱节:未针对高潮位工况进行稳定性验算(高潮位时侧向水土压力达42kN/m²,超出设计值的1.3倍),未明确不同水位下的支撑受力限值,导致施工中无数据指导。内支撑刚度不满足要求:第三层内支撑对撑间距3.5m(设计要求≤2.5m),且围檩与钢板桩连接采用M20普通螺栓(未采用高强螺栓,扭矩不足40N・m),支撑体系整体刚度不足,受荷后出现整体失稳。下部无支撑区域过大:第三层内支撑距基底高度4.8m(设计要求≤3m),无支撑区域钢板桩长细比过大(λ=180,超出规范限值150),无法抵抗外侧水土压力,出现屈曲变形。节点连接未形成整体:平撑与钢板桩仅采用点焊连接(焊缝长度100mm,设计要求≥300mm),未形成整体受力体系,受荷后节点率先破坏,支撑失效。二、内支撑失稳共性原因总结2.1设计层面原因荷载计算偏差:未考虑水位变化、潮汐影响、施工堆载等附加荷载,侧向水土压力计算采用静止土压力系数(应采用主动土压力系数修正,修正系数1.1-1.3),导致荷载值偏小。支撑体系设计缺陷:内支撑层数不足、间距过大(对撑间距通常≤3m,角撑间距≤2.5m),围檩、对撑截面选型偏小(如围檩惯性矩Ixx需≥15000cm⁴,对撑抗压强度需≥215MPa),无法满足刚度与强度要求。锚固段设计不足:钢板桩入土深度未根据地质条件计算(黏性土中入土深度≥开挖深度的0.5倍,砂性土中≥0.7倍),抗拔、抗滑移承载力不足,根部易失稳。2.2施工层面原因方案执行偏差:擅自调整内支撑层数、材质(如用普通钢管替代无缝钢管),未按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开挖、分层支护”(每层开挖深度≤2m,开挖后24h内完成支撑安装),超挖现象严重。节点施工质量缺陷:焊接节点焊缝高度、长度不足,未做探伤检测(UT探伤合格率需100%);螺栓连接未按设计扭矩紧固(高强螺栓扭矩偏差≤±10%),节点抗剪、抗拉承载力不足。监测与应急缺失:未建立实时监测体系(监测项目含板桩变形、支撑轴力、水位,监测频率开挖期每1h1次,稳定期每4h1次),无预警指标(如板桩变形速率≥5mm/d、支撑轴力超设计值90%需预警),应急物资(如抽水设备、备用支撑)未储备。地质条件应对不足:未根据实际地质调整施工工艺(如砂性土中需采用注浆加固基坑周边土体,提高土体黏聚力c值至15kPa以上),对突发地质变化(如遇到溶洞、夹层)无应对措施。三、失稳事故处理措施3.1案例一处理措施(降雨导致变形失稳)3.1.1应急控制阶段水位平衡控制:立即向围堰内侧注水,采用水泵同步补水(流量50m³/h),使内外水头差控制在1m以内(最终内侧水位+0.2m,外侧水位+1.2m),减缓板桩变形速率(从初始10mm/h降至1mm/h以下)。临时支撑加固:在长边方向变形最大区域(每3m设置1道)增设临时对撑(采用Φ325×10mm无缝钢管,两端与原围檩焊接,焊缝高度8mm,长度300mm),对撑安装后采用全站仪监测变形,确保变形不再发展。3.1.2永久修复阶段外围钢板桩支护:在原钢板桩围堰外侧1m处插打新的SP-IV型拉森桩(长度15m,入土深度6m),形成双层支护体系,新板桩顶部采用双拼I40b型钢围檩连接,围檩与板桩采用M24高强螺栓固定(扭矩60N・m)。原板桩拆除与支撑重建:待外围支护完成后,分段拔除原变形板桩(每段长度6m,采用振动锤拔除,避免碰撞新板桩),抽水至基底标高(-6.5m),清理基坑内淤泥(采用吸泥船,吸泥深度≤300mm/次)。结构修复与承台施工:修复受损垫层(剔除裂缝混凝土,重新浇筑150厚C25混凝土,内掺5%膨胀剂),检查并修复变形钢筋(采用冷拉调直,伸长率≤1%),按原设计安装两层内支撑(围檩、对撑规格符合设计),验收合格后浇筑承台混凝土(C35,分层浇筑厚度500mm,振捣密实)。3.2案例二处理措施(地质误判与刚度不足失稳)3.2.1应急封堵阶段涌水涌砂控制:立即停止抽水,向基坑内抛填袋装黏土(每袋50kg,堆筑高度1.5m)封堵涌口,同时在围堰外侧采用高压旋喷桩(直径600mm,间距400mm)形成止水帷幕(深度12m,进入中风化岩层1m),切断渗水通道。桩基临时加固:对未断裂的2根桩基采用钢套管(直径1.5m,壁厚10mm)包裹保护,套管底部嵌入岩层0.5m,顶部与临时围檩连接,防止后续施工碰撞受损。3.2.2重建与修复阶段原围堰拆除与地质加固:拔除原失稳钢板桩,对基坑周边3m范围土体采用注浆加固(水泥浆水灰比0.8:1,注浆压力1.5-2.0MPa,加固后土体承载力≥150kPa),重新勘察确认锚固层(中风化岩层顶面埋深9m)。新围堰设计与施工:采用SP-V型拉森桩(长度22m,入土深度10m),设置四层内支撑(围檩双拼I50b型钢,对撑Φ377×12mm无缝钢管,对撑间距2m),围檩与板桩采用M27高强螺栓连接(扭矩80N・m),支撑节点全部采用双面焊(焊缝高度10mm,UT探伤合格)。桩基修复与承台施工:对断裂桩基采用植筋修复(植入Φ25螺纹钢,深度1.5m,植筋胶抗拉强度≥15MPa),重新浇筑桩身混凝土(C35,养护28d),验收合格后按设计浇筑封底混凝土及承台混凝土,全过程监测支撑轴力(控制在设计值80%以内)。四、失稳预防措施4.1设计阶段预防措施精准荷载计算:考虑水位变化(最高水位+1.5倍设计水位)、施工堆载(2kN/m²)、振动荷载(系数1.2),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公式计算侧向荷载,砂性土中考虑渗透力(渗透系数k>1×10⁻⁴cm/s时需计算),确保荷载取值保守。支撑体系优化设计:内支撑层数:根据开挖深度确定(开挖深度5-8m设2层,8-12m设3层,>12m设4层及以上),每层支撑间距≤2.5m,最下层支撑距基底高度≤2m。构件选型:围檩采用双拼型钢(惯性矩Ixx≥20000cm⁴),对撑采用无缝钢管(壁厚≥10mm,抗压强度≥235MPa),节点采用双面焊(焊缝高度≥8mm)+高强螺栓(扭矩≥60N・m)组合连接。锚固段设计验证:根据地质条件计算入土深度(黏性土中h≥0.6H,砂性土中h≥0.8H,H为开挖深度),采用理正深基坑软件验算抗拔、抗滑移承载力,确保安全系数≥1.25。4.2施工阶段预防措施方案执行管控:严格按审批后的方案施工,禁止擅自调整支撑层数、间距,分层开挖深度≤2m,开挖顺序遵循“先撑后挖”,支撑安装完成后需经承载力试验(施加设计荷载的1.1倍,持荷1h无变形)方可继续开挖。质量管控要点:钢板桩施工:采用振动锤插打,垂直度偏差≤1%,相邻板桩锁口咬合紧密(缝隙≤2mm),入土深度偏差≤500mm。焊接节点:焊缝高度、长度符合设计,每道焊缝10%做UT探伤(合格率100%),不合格焊缝需返工重焊(返工次数≤2次)。螺栓连接:高强螺栓按设计扭矩紧固,采用扭矩扳手检查(每50个螺栓抽样1组),扭矩偏差≤±10%。实时监测与预警:监测项目:板桩水平位移(精度±1mm)、支撑轴力(精度±2%)、基坑内外水位(精度±5mm)、土体深层位移(每2m设1个监测点)。预警指标:板桩变形速率≥3mm/d、累计变形≥30mm,支撑轴力超设计值90%,水位差>2m,触发预警后立即停止施工,启动应急预案。地质与应急准备:施工前复核地质勘察报告,砂性土或高水位区域提前准备注浆设备(高压注浆泵2台)、止水材料(膨润土、袋装黏土500袋);储备应急支撑(Φ325无缝钢管20根)、抽水设备(流量100m³/h水泵4台),每季度开展1次应急演练,确保响应时间≤30min。五、附则本措施依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022年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3650-2020)、《钢板桩支护技术规程》(YB/T4764-2020)制定,适用于水中承台、基坑工程等钢板桩围堰施工,特殊地质(如岩溶、深厚软土)需补充专项设计与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后实施。施工过程中若国家规范更新、地质条件变化或设计调整,需在7日内修订本措施,修订内容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监理工程师审批后,向作业班组重新交底(覆盖率100%),确保执行符合现行要求。本措施相关记录(事故分析报告、监测记录、验收记录)需真实完整,签字齐全,归档保存期限≥工程竣工后5年;若因未执行本措施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比较分析报告
- 编程教育中人工智能思维培养模式研究
- 工厂职位职责与考核评价标准
- 施工承包合同书
- 软件测试文档标准模板及编写指南
- 部编版家庭教育主题教案全集
- 精炼过程污染物减排策略-洞察及研究
- 管道安装施工标准操作流程详解
- 临时工雇佣合同范本
- 深海热液生物群落的生物资源开发潜力-洞察及研究
- 痔外科护理教学课件
- 仪表联锁培训课件
- 妇女主任考试题及答案
- 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工程师笔试试题及答案
- 太赫兹技术管道检测应用
- 北森试题及答案
- 体育课急救知识
- 脑梗死恢复期护理查房范文讲课件
- 热食类制售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S9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餐饮股东分红及退出机制合作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