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四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四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四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四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四篇文言文理解性默写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7.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劝学》中的“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思想。8.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须“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13.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1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18.《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参考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6.学不可以已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8.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0.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2.学不可以已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18.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师说》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1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15.《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16.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17.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18.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在《师说》中,“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2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2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3.《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参考答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9.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1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8.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1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0.余嘉其能行古道2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赤壁赋》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水的光色与天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赤壁赋》中,描写曹军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表现箫声凄切、委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7.《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8.《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抒发其思慕“美人”而不得的迷惘惆怅之情。9.《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紧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10.《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感慨,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13.苏轼在《赤壁赋》中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一系列比喻形容洞箫声,描写听者感受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21.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赤壁赋》中,苏轼写泛舟赤壁,如同架风飞行,飘然欲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这几句话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25.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从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的情形。2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现泛舟的快乐,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27.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28.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侧面描写表现箫声的幽怨,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由欢乐转入悲凉。29.苏轼《赤壁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叹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30.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表明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则万物时刻都在变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9.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1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3.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15.舳舻千里旌旗蔽空16.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1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8.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19.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0.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2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5.徘徊于斗牛之间2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7.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8.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9.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30.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登泰山记》理解性默写一、情景默写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5.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8.《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9.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上: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肃穆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12.《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3.《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___________________”。14.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泰山山顶雪后的美景。16.《登泰山记》中用“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