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含答案)_第1页
广东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含答案)_第2页
广东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含答案)_第3页
广东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含答案)_第4页
广东上进联考2025-2026学年领航高中联盟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历史(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共8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中国”一词在西周时期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及其周围地区。四川盆地的西缘。这种变化反映A.华夏认同奠定了统一基础B.经济发展加剧了兼并战争C.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解放D.各国变法强化了中央集权2.春秋战国时期,仅有零星文献记载了集中于吴、越、楚地和北方燕齐一带的水战。秦汉时期,涉及闽越、南越、西南夷等地区的水战记述逐渐增多。至东汉末年,江淮流域的水战记述大量出现,如规模空前的赤壁之战。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A.人口南迁带动经济重心的南移B.江淮地区民族交融趋势的增强C.长江天险的防御作用日益减弱D.南方地区日益受到统治者重视3.北魏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的仪式让长者、贤者来教化乡里。太和十一年(487年)孝文帝A.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B.三长制强化地方基层治理C.重农和尊儒思想得到推崇D.习俗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4.《唐律疏议》和《宋刑统》皆规定鼓励亲邻、路人共同遏制和打击犯罪,对不协助“道路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这可以说明唐宋时期A.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B.秉持法家思想治理国家C.重视发挥乡约的教化作用D.法律渗透道德礼义标准5.北宋时期,纸币交子仅在四川流通。至南宋孝宗时期,开始由户部发行纸币会子。此后,南宋朝廷设广行堆垛本钱(即纸币发行的准备基金),并用金银回收发行过多的会子,限制增印。南宋政府此举旨在A.推动商业活动突破传统限制B.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与流通C.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D.加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6.图1所示是一位晚清乡村知识分子在某年的日记。由日记内容可知,当时六月初七日(7月22日)图1A.农民起义激化基层社会矛盾B.作者认可反清革命主张C.清政府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D.民族危机加重百姓负担7.1923年,北京大学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人群中进行了一项民意测验,其中一题为“俄国与美国谁是中国之友?为什么?”测验结果显示,有59%的人认为俄国是中国之友,只有13%的人认为美国是中国之友。理由如图2所示。这反映了当时(一)因其(俄国)为社会主义国家,以不侵略为原则;(二)因其为反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正好与之联合,抵制英美;(三)因其为被压迫民族,与中国情形相同。A.民族危机下国人思想启蒙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影响增强C.美国的虚假繁荣出现端倪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深入人心8.某时期,国民政府针对当时经济形势提出设想:“奋勇挽回东北华北,加力经营华中华南,发展增进台湾实业。”具体内容包括利用辽宁煤炭等资源“恢复东北重工业”;将华中A.与中共争夺西南大后方B.促成国共两党的再次和谈C.积蓄实力抗击日本侵略D.促进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广东·高三历史第2页(共8页)第4页(共8页)9.表1所示为1953年与1957年中国主要工业品产量对比情况。据此可推知表1工业品原煤7000万吨13100万吨原油62万吨146万吨粗钢177万吨535万吨92亿千瓦时193亿千瓦时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助推工业化进程B.三大改造促使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C.国民经济恢复为工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D.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核心战略10.1979年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登《欢迎大家都来讨论农业问题》一文,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并专门开辟“怎样加快农业发展?”专栏,欢迎读者发表A.力求集思广益,发展乡镇企业B.集中群众意见,推进国企改革C.促进思想解放,交流改革经验D.引发群众共鸣,实现乡村振兴11.某学者在论文中集中论述了古埃及“动用庞大数量劳工建造金字塔”“国王是神的继承者”“埃在强调当时的古埃及A.已形成了专制主义统一国家B.继承了西亚地区君主专制制度C.奠定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基础D.已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12.14世纪的欧洲音乐的发展“与其日益取得慷慨的赞助这一事实是分不开的”。“音乐的中心是富庶的市镇……·新艺术的音乐家们所谱写的情歌、民谣和别的歌曲表现了丰富的世俗艺术”。由此可知,当时欧洲音乐的发展A.孕育了人文主义的传统B.摆脱了宗教神学的禁锢C.昭示了城市经济的勃兴D.得益于民族国家的形成13.“随着在贸易航线、货币和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一个新兴的商业阶级或者资产阶级产生了。每个阶级,不论是封建主阶级或者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反对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革命相继爆发。”以下《共产党A.“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B.“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C.“我们要消灭私有制,你们就惊慌起来”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4.图3所示为1832年英国议会一次听证会上的证言。这可以佐证当时的英国17岁英国男孩约瑟夫·赫伯格姆……在7岁时开始从事精梳毛纺工作;每天早上5点钟便开始在工厂工作,直到晚上8点,其间仅有30分钟午餐时间,其他饮食只能在站着工作时进行。工厂里有三个工头,一个滑机器,还有一个负责鞭打工人。后者拿着鞭子,在工厂里不停地来回上下走动。A.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B.手工工场工人生存境遇恶化C.社会的弊端迫切需要改革D.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障的缺失15.图4为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绘制的作品,图中人物麦克阿瑟为战后盟国驻日本占领军最高长官。由此可知,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战略意图是A.扶植日本以建立东亚战略优势B.支持战后日本重建和经济发展C.维护日益分化的资本主义阵营D.推行民主改革消除法西斯残余16.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两任总统里根和乔治·布什减少对产业部门的管制,合理化改造公司体系,引领计算机革命。并上下调整利率、持续对经济加以干预。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旨在A.缓解通胀与经济停滞的影响B.对抗苏联的政治军事威胁C.维持美元固定汇率制的稳定D.引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王)安石误国之罪,本不容诛!而安石无误国之心,天地可鉴。主意于误国而误国卓吾(李贽之号)曰:“公但知小人之能误国,不知君子之尤能误国也。小人误国犹可解救,若君子而误国,则末之何(则莫可奈何)矣。何也?彼盖自以为君子而本心无愧也。故其胆益壮而志益决,孰能止之。如朱夫子(朱熹)亦犹是矣。”——摘编自李贽《焚书》第6页(共8页)梁启超认为,“宋史成于元人之手,元人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徒以无识不能别择史料真伪诸葛亮相比,还将王安石与英国的克伦威尔相提并论,认为他们都是“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评价产生的历史背景。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寻找借口,入侵中国台湾,中国海疆出现了重大危机,史称“牡丹社事件”。1874年底,清政府与日本缔约后,日本撤兵。以下为部分相关原始文献的整理:材料一军机大臣密寄: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同治十三年四月十四日奉:上谕……(闻)日本购买轮船载军装粮饷,法国及日本兵船均已抵厦(门)。日本兵共八营俱在台湾东海旁起岸……(牡丹社)久隶中国版图,与台湾唇齿相依,各国觊觎已久,日本距尤近,难保不意图侵占。……亟应迅筹办法,使彼族无隙可乘,沈葆桢着拔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以重事权。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裨得与日本及各国按约辩论。材料二军机大臣密寄: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一奉:上谕……照会各国领事,其不候照覆即举兵入境……各情形亦分次照会,令其公平曲直。——摘编自《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第二十四卷)材料三请移驻巡抚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奏为台地善后……臣等再四思维……移福建巡抚驻台……开煤、炼铁,有第资民力者,有宜参用洋机者;就近察勘,可以择地而兴利,其便十有谨将全台善后情形及请移驻巡抚缘由,恭折由轮船到沪付驿六百里驰奏。伏乞皇上圣鉴,训示遵行。谨奏。——摘编自沈葆桢《请移驻巡抚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入侵台湾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当时清政府的应对措施。(8分)(2)学者普遍认为,“牡丹社事件”改变了清朝统治阶层对台湾的战略态度,试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6分)第8页(共8页)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于鉴戒的作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旦历史上安危治忽之几,烛照数计,自可产生免蹈干弱枝。失败的教训,只能从历史上获得。同时历史能使人类真正了解现在,而为其将来提出战略性的指导。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问题丛生。世人纷纷回到历史上去,有人想寻找到解决当代问题的资料,有人存着梦想,期以找回失去的自信与人性,有人奢望得到理想,有人仅图觅得慰藉。大凡想对于当代的困惑找答案,对于将来的发展找方向,非乞灵于历史不可。昧于历史,将陷于浑浑噩噩的状态。——摘编自杜维运《史学方法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围绕“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相关史实不得分)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古希腊托勒密的“世界地图”所描绘的是极其狭小而不精确的部分欧亚地区。8世纪,随着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庞大的欧亚大陆商圈形成,“世界地图”开始在伊斯兰世界复苏。蒙古帝国时代,指南针传到了地中海,使海上航行法得到了普及,基于地球球体学说的托勒密的“世界地直到15世纪90年代到16世纪20年代,人们对“海上航线”进行开拓之后,世界史的舞台才飞跃性地扩大。17世纪后印刷发行的地图与海图,其制作基于墨卡托绘图法。当时,将世界“连接”起来的是荷兰。“海上航线”将美洲产出的廉价白银运往欧洲和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由于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导致美洲人口骤减,美洲大陆出现了黑人奴隶、欧洲移民以及混血人种,19世纪之后涌入美利坚合众国的黑人奴隶和移民,构成了人种与民族混合的现代社会雏形;18世纪加勒比海的砂糖生产诞生了资本主义;大西洋兴盛的三角贸易促使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为了实现全球化的自由贸易而向全世界提供基于系统测量的廉价标准化海图的英国,以及为了从广阔的太平洋向亚洲进发,通过GPS、气象卫星以及天气预报使世界地图走向共享的美国,都在不同的时代引领过世界地图的发展潮流。——摘编自[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张图表分阶段叙述世界地图的发展历程。(要求:至少提炼三个阶段,图表内容应包括具体时段、地图发展阶段和简要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地图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6分)山和四川盆地等地区。这说明在战国时期,华夏族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认同不断扩展,促使各地区逐渐纳人“中国”的范畴,体现了华夏认同推动区域融合、为实现国家统一莫定了基础,A项正确;B项“经济发展加剧了兼并战争”确为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但题干强调的是“中国”地域范围和华夏认同的扩大而非战争加剧,排除;C项“百家争鸣”与“中国”地域扩展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变法强化中央集权“主要指各国内部政治体制的强化,不能直接解释“中国”外延扩大的现象,排除。记载增多;东汉末年则出现大量江淮流域的水战记录,并有规模空前的赤壁大战。这一变化说明随着秦汉统一全国和对南方的开发,统治者日益重视南方的地理战略地位与军事作用,水战随之频繁,D项正确;A项“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在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显现,排除;B项“民族交融”虽在江淮存在,但与题干强调的水战记述变化联系不大,排除;材料中的水战并不都在长江一带,且水战增多,正是其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排除C项。【解析】题干材料中,孝文帝注重通过乡饮酒礼,由地方贤者、长者在农闲时节教化乡人,以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等伦理纲常。这是以儒家礼仪和道德来规范乡里社会生活,体现了北魏重农、尊儒的思想取向,C项正确;A项“儒学为鲜卑贵族普遍认可”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重点在儒家教化,并不能说明所有鲜卑贵族都认可儒学,排除;B项“三长制”是基层行政制度,与乡饮酒礼无直接关联,排除;“习俗汉化促进民族交融”虽为孝文帝重要举措,但材料并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唐宋法律不仅规范追捕罪人的行为,还规定路人若有能力却不施以援助要受处罚,这体现了法律不仅是惩治犯罪的工具,还渗透了道德、礼义标准,要求社会成员承担一定的道义责任,D项正确;A项“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依据”在传统律法中确有体现,但材料强调的是对民众普遍的道德与法律要求,无法直接体现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依据,排除;B项突出严刑峻法与中央集权,不足以概括材料中的“道义责任”内涵,【解析】题干说明,南宋政府在发行会子后,采取设置准备基金、以金银回收多余纸币、限制增印等措施。这些做法的目的在于防止纸币超发引起贬值,保证会子币值的稳定与顺畅流通,B项正确;A项“突破传统限制”材料未涉及对时间、空间限制,政府举措聚焦于纸币管理与商业活动范围无关,排除;C项“促进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兴【解析】题干日记内容涉及三方面:其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暴乱“开衅友邦”,最终清政府被迫与列强议和;其二,条约中巨额赔款分派至各省县,百姓负担沉重;其三,慈禧、光绪返京途中,地方官借机敛财,加剧民生困苦。可见,这一史料集中反映了民族危机下清政府苛捐杂派,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怨声四起,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不是传统意义的农民起义,且材料中社会矛盾并非义和团运动直接引起,排除A项;B项“认可反清革命”在材料中未体现,作者未明确表示反清革命的态度,排除;C项“土府腐败无能,排除。【解析】题干显示,在1923年北大开展的民意测验中,多数人认同俄国是中国之友,理由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侵略、反帝、被压迫民族”等。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反帝反侵略、支持弱小民族解放的思想高度契合,反映出当时中国对苏联及马克思主义产生普遍认同和好感,B项正确;国人思想启蒙时间与材料不符,且该测验参与人员以知识分子为主,知识分子确是国人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全体国人,排除A项;C项“美国的虚假繁荣出现端倪”并非1923年中国社会的主要舆论焦点,排除;D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此时尚处初步宜传阶段,远未“深入人心”,排除。【解析】题干设想涉及三个重点:恢复东北重工业、加强华中华南建设、接收台湾后“迅速修复”。这些举措体现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在新的国内局势下进行经济恢复与建设,故选D项;A项西南地区此时属于国民政府的大后方,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国共两党和谈未提上日程,且国民党内部未表现出强烈的和谈意愿,排除B项;C项“抗击日本侵略”是抗战时期的任务,而材料所述是在日本战败、台湾光复之后的安排,排除。【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使国家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工业发展,粗钢、原油等基础工业品产量爆发式增长,体现资源集中投人的成效,A项正确;三大改造(1956年完成)侧重生产关系变革(公有制确立),与题干中生产力数据无直接因果关系,由工业品数据变化并不能看出所有制的结构发生变化,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于1952年,而题干数据是1957年与1953年的对比,属“一五”计划建设期,不能反映国民经济的恢复情况,排除C项;材料数据是重工业数据,其中没有与农业和轻工业数据的对比,由此无法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论,排除D项。【解析】题干强调的是1979年《人民日报》开辟农业发展讨论专栏,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这一举措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农业为突破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时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探索改革道路,交流经验,为农村改革奠定思想与舆论基础,C项正确;A项“发展乡镇企业”虽属农村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当时讨论焦点在农业总体发展,而非乡镇企业,排除;B项“推进国企改革”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排除;D项“乡村振兴”提出的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解析】题干所列内容包括:以大规模徭役修建金字塔、国王被奉为神的继承者、治水社会特征、国王敕令即法律以及国王兼任军队统帅。这些都表明古埃及国王集宗教、政治、军事大权于一身,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且国家已在统一国家的基础上发展,A项正确;B项“西亚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现象虽有相似性,但题干重在说明古埃及自身特征,排除;C项“近代民族国家”属近代产物,与古代不符,排除;古埃及虽有政教合一的特点,但D项对材料概括不全面,排除。【解析】材料指出,14世纪欧洲音乐的发展与“慷慨赞助”密切相关,音乐中心在富庶市镇;作品多为情歌、民谣等世俗题材歌曲。这表明音乐创作依托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支持,C项正确;A项“孕育了人文主义的传统”表述过于宽泛,且材料未并直接体现人文主义传统的孕育,排除;B项“摆脱宗教神学禁锢”有一定体现,但材料强调的是市镇文化的推动,而非对宗教的反叛,排除;D项“民族国家形成”主要是近代现象,与材料时间不【解析】材料强调贸易、货币、生产技术变革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并指出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不可避免,将引发资产阶级革命。这与《共产党宣言》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高度契合,B项正确;城乡对立、消灭私有制、政治号召均与材料核心不符,排除A、C、D三项。广东·高三历史第2页(共5页)【解析】材料描述了19世纪前中期英国工厂童工长时间劳动、缺乏休息、被工头用鞭子监督的惨状,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工人的严重压榨与剥削。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弊端在劳动关系中的集中体现,并被资产阶级所关注,C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排除;B项“手工工场”属工场手工业阶段,而材料明显对应工厂制度,排除;D项“社会救济与保障缺失”可从侧面反映,但材料的核心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排除。【解析】图中麦克阿瑟掌控着“日本”,形象地表现出战后初期日本受制于美国,占领军最高长官直接干预日本内政,甚至主导其政治和社会重建的情况。这一漫画讽刺了日本如“木偶”殷被操控,凸显美国把日本作为东亚战略工具加以扶植和利用的意图,A项正确;B项“支持日本重建”是手段而非根本战略目标,排除;C项“维护资本主义阵营”对应了冷战背景,但材料核心是美日关系而非阵营分化,排除;D项“民主改革”只是占领政策的【解析】题干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通过减少产业管制,推动公司体系改造和计算机革命,同时又以利率调整对经济进行调控。这些政策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滞胀”困境(高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因此,里根和乔治·布什政府的政策组合旨在缓解通胀与经济停滞带来的冲击,实现经济复苏,A项正确;B项“对抗苏联”主要体现在军事扩张与战略防御计划,而非经济政策,排除;C项“美元固定汇率制”已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瓦解,排除;D项“科技革命浪潮”受益于此,但政府政策的直接目标是解决“滞胀”,排除。17.【答案】(1)评价:王安石无“误国之心”,却有“误国之罪”(或答:虽“小人误国”更可怕(或答:君子自恃正统更能误国)。(每点1分,共2分)解释:晚明时期,理学正统僵化,社会思潮活跃;李贽反对假道学,反对理学家空谈道德(或答:反绝对主义");君子执拗,自恃正统,因而道徳君子的行为更具欺骗性和隐蔽性,破坏性更大,也更可能误国;李贽以批判精神和辩证史观看待王安石,实质是批判“道德至上”的虚伪,表达了他对晚明理学僵化和传统政治的深刻反思。(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2)评价:肯定其经济改革的超前性与现代性(或答:以市易法、青苗法类比近代银行体系);赞赏其社会治理的先进性(或答:以保甲法类比今世之警察者);为王安石的历史声誉辩护(或答:批判《宋史》对王安石的记载);将王安石置于中外杰出政治家谱系中(或答:将王安石与其他中国历史名臣和外国政治家并列)。(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历史背景: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现实诉求(或答:为晚清迫在眉睫的救亡图存和改革变法提供历史依据和榜样);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借王安石遭遇抒发自身政治改革的理想与挫折;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大量传人中国。(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18.【答案】(1)历史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对外扩张野心膨思想兴起,清政府警惕外来侵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兴起;洋务运动开展,中国开启国防近代化进程。(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应对措施:任命钦差大臣,统一事权;整合东南沿海军事力量,强化台湾海域防御;采购先进武器装备;照会各国,寻求国际干预。(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2)论证:“牡丹社事件”后,清朝统治阶层开始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和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台湾的防务和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派遣福建巡抚驻台,加强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和防务建设;其次,沈葆桢提出了开煤、炼铁等措施,积极推进台湾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和影响力;再次,统治者对台湾战略位置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重视和关注台湾的发展和安全;由此可见,“牡丹社事件”确实改变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战略态度。(6分)19.【答案】示例一(12分)论题:冷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从对抗到合作。备竞赛加剧,并在朝鲜半岛爆发局部战争。阵营对抗带来的巨大安全威胁,使人类认识到单靠武力只能加深国际局势紧张,难以维护世界和平。正是由于这种深刻教训,20世纪70年代美苏开始尝试缓和关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这些都标志着双方在对抗之外寻求合作。大国开始从冷战早期的对抗中汲取经验,探索通过谈判与制度化协商来缓和矛盾。冷战的历史说明,因前人的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