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敲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题江湖伟观
刘敏①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翅阙咒千年王气到铁城,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赢得鬓毛霜!
【注】①刘微(1217~1276)早有令誉。刘敲,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毅然
奔赴国难,为国献身。此诗写于南宋灭亡之前。②魏阙,高大的楼观,代指朝廷。③钱塘,
临安的别称。
1.卜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货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首联“立上方”,勾连中间写景两联,与尾联“北望中原”相呼应。
B.颔联“万井人烟”“千年王气”时空对举,展现了“钱塘自古繁华”。
C.颈联“动”字,给全篇一派静谧的描写中增添了些许动态美。
D.尾联“半生赢得鬓毛”中“赢得”与“赢得仓皇北顾”内涵相同。
2.西湖素以秀美著称,然而作者面对它时,独能借富丽之景抒凄凉之怀,请你结合全诗分
析作者是如何将两者结合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陈正学理琴
刘戢①
两耳年来怪不聪,群哇扰杂安於聋。
烦君为我调怔忡,流泉隐隐深涧中。
春温廉折Z各不同,声虽在指意在胸。
云飘柳絮风入松,恍然楼阁坐虚空。
伯牙所知何必钟,白鹤飞来采芹宫久
【注】①刘敲,南宋文学家。为人忠义劲直,其诗文棱层峭直。②春温廉折:分别指弦乐缓
慢温和、清廉明快的风格。③采芹宫:学宫、学校。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自叹耳朵不聪,是对世俗喧嚣的一种不满,以此反衬出对琴声纯净之美的期待。
B“调怔忡”一句与《琵琶行》中的“如听仙乐耳暂明”均表明音乐具有治愈的功效。
C.琴声虽出自•人指尖,却美妙多变,表达出不同的意境,各具特色,可见琴技高超。
D.诗人置身楼阁听琴,琴声如云飘柳絮、风入松林,形象地展现了听琴时的美妙感受。
4.诗人借对琴声的描写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观潮
刘薇(宋)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①视命辂犹叶.争舞潮头欢气豪。
【注】①吴儿:吴地的年轻人。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先点明了观潮的地点。这既赋予了观潮地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缢,又为后文潮
水的磅礴气势做了铺垫。
B.诗人以子胥的视角观察感受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让人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景观与人文
历史的交融,营造出一种宏大深沉的意境.
C.颔联中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潮水与英雄的情感联系起来,仿佛这千年不断的汹涌
波涛是英雄们的眼泪所化,增添了悲壮之气。
D.颈联中“雪车横驾海门高”,诗人从视觉角度来描写潮水,潮水如同一辆巨大的雪车,横冲
直撞地涌上海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6.请结合本诗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如何表达对吴儿的赞赏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何爱山喜雨韵
刘戢
梵宫①默祷托炉烟,火伞优愁张六月天。
雨倏随车符蚁坯力水分沃野兔龟田。
已知帘影多察暇,更与花封④给饭缘。
坐听四方同泗泽,庶儿大有特书年。
【注】①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此处指佛寺。②火伞:指太阳。③蚁坯:蚂蚁洞口的小土
堆。④花封:旧时给媒婆的酬金,此处代指与稻花相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因事寄情,题目点出写诗缘由,“次”“韵”提示本诗为酬和诗,作者按何爱山诗作所用
韵来写诗。
B.诗歌首联写人们因盛夏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难当,只能去寺庙祈求神灵降雨,为写雨至设
置悬念。
C.颔联写期盼已久的雨忽然下起来,流淌在大片的沃土上,润泽了田地使其免于龟裂。
D.诗歌记述了祈雨、雨至、赏雨的全过程,并多角度描写雨至,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
写。
8.诗歌最后两联中的细节描写传神,展现了一个心系旱情的诗人形象,请任选其中一联加
以分析。
③尾联既表现了吴地人民的勇敢和无畏,也体现了他们对钱塘江潮的热爱和挑战精神,为
全诗增添了一抹昂扬向上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吴儿视命轻犹叶”中“视命轻犹叶”既是比喻,也是夸张,描绘了吴地的年轻人把生命看得
如同树叶一样轻,强调吴儿们超脱了对生命的常规珍视,他们为了追求在潮头弄潮的豪情体
验,愿意将生死置!之度外,突出了吴儿的豪迈气概和冒险精神。
②“争舞潮头意气豪''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极为生动直观。"争''字体现出吴儿们的积极主动
和竞争意,识,他们不是被潮水逼迫,而是主动地在潮头舞动。“舞”字更将吴儿在潮头的姿
态描绘得如同舞蹈一般,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展现出他们面对汹涌潮水时的娴熟技巧和从容
不迫。这种在危险的潮头自如舞动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吴儿们不惧危险、勇往直前的无畏精
神。“意气豪”三个字,则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抒发,赞叹吴儿们意气风发。
③尾联通过对吴儿弄潮的替美,将白然景观与地域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吴儿弄潮体现
了吴越之地人们勇敢、豪迈,也体现了他们对钱塘江潮的热爱;他们对生命的豁达态度和对
弄潮的执着追求,让读者感受到他们超越平凡的精神境界,也领略到,敢于挑战自然的地域
文化精神。
7.答案:B
解析:B.“为写雨至设置悬念”理解有误,应是先写旱情,为写雨至蓄势。故选B。
8.答案:示例一:①“知帘影”“多琴暇”,写诗人一直关注雨至,眼看雨已经下到檐下成帘,
心情愉悦,才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暇。两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忧心旱情的诗人形象。②“与花
封结饭缘”,写诗人与稻花相约,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了诗人关注民生的形象.示例二:
①“坐听四方同润泽”,“坐”是诗人雨至之后的心安,“听”是诗人对四面八方雨势的关注,写
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②“特书”,诗人想象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年,而
丰收之盛值得特别记述,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解析:“已知帘影多琴暇”,看到雨已经下到檐下成帘,心情愉悦,就有了弹琴的雅兴和空
暇。“知帘影''"多琴暇”,关注雨直至看到雨已成帘,于是才有心情弹琴,两个细节写出了一
个忧心旱情的诗人形象。“更与花封结饭缘”,雨至则稻就会有丰收,于是诗人与稻花相约,
希望人们饭食无忧,写出了诗人关注百姓生活的形象。“坐听四方同润泽”,这是诗人赏雨的
细节描写。“坐”是诗人因雨至而内心终于安顿,才能细“听”这四面八方的雨势润泽万物,写
出了诗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庶几大有特书年”,好雨已至,应该会有一个可以大书特书
的丰收年吧。“特书”,诗人想象一场好雨可能会带来一个丰收年,到时丰收的场景和百姓庆
丰收的各种情形自可“特书”,写出了诗人与民同乐的形象。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刘敞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永叔①
刘敬
绝域逢君喜暂留,举杯相属问刀头⑦。
久持汉节旄空尽,独拜穹庐死可羞。
醉里岁华惊易老,愁边沟水怆分流。
玉关生入知无恨③,不愿张等博望侯④。
【注】①永叔:指欧阳修。刘敬和欧阳修同在至和二年被派遣出使辽国,但任务不同。
②刀头:指“大刀头”,典出《汉书》,是“还”字的隐语。③班超曾上书朝廷,希望“生
入玉门关”。④博望侯:汉代张骞的封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与欧阳修在绝域相逢,内心欣喜,暂留共饮,相互劝酒并询问归期。
B“久持”句暗示出使者历经沧桑,而“独拜”句则写出对向敌人屈服行为的不齿。
C.诗人在相遇的陶醉中惊觉岁月匆匆,而眼前的沟水也仿佛在为这离别而忧愁。
D.诗中多处使用典故,拓展了诗歌空间,深化了情感内涵,增添了文化底蕴。
2.有人认为“逢”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学士知常州
刘敞
三科妙选汉台臣,君去分符牧远人。
富贵须为千的长,中和好布万家春。
山川阳羡①由来胜,谣俗延陵②自古淳。
曾是倦游羁旅地,送行增羡两朱轮咒
【注】①阳羡:常州属地。②延陵:常州古名。③朱轮:俸禄至二千石的官员。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诗歌题目可知,本诗是首送别诗,作于沈康即将赴常州上任之时。
B.诗人认为沈康才能出众,得到了君主的认可,被派往地方委以重任。
C.“万家春”包含诗人对沈康的赞美,常州在他治理下定会欣欣向荣。
D.诗人在尾联中表示,自己曾在常州为官,现在羡慕沈康能前去任职。
4.在颈联中,诗人认为常州有怎样的特点?其中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问题。
微雨登城二首(其一)
刘敬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海楼晚景(其二)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I.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题。
送人之岭南①
唐・李郢
关山迢逆古交州,岁晏怜君走马游。
谢氏海边逢素女咒越王潭上见青牛。
嵩台月照啼猿晞,石室烟含吉桂秋。
回望长安五千里,刺桐花下莫淹留。
送人之岭南
宋•刘敬
君去炎方远,行行万里余。
渐惊南瘴酷,益见北人疏。
山谷藏雄虺,溪潭养鳄鱼。
秋风雁不到,何处俟归书。
【注】①岭南:五岭以南的地区,今广东、广西一带。②素女:传说晋安帝时谢瑞偶得一大
蚓归乔之于瓮中,化为一少女为端备食。自言是“大汉中白水索女”,奉天帝之命来助端备
晨炊。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颔、颈联运用典故与写景形成对照,展现友人在路上将接触到充满神话色彩的岭南
B.李诗首联既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及“君”“之”岭南的目的地,又寄予了诗人的不舍之情。
C.刘诗颔、颈联以一“惊”字领起,想象友人进入岭南一路的所见,尽现诗人对友人此番南行
的忧惧。
D.刘诗尾联想象友人在岭南难以收到家乡来信的无奈与孤独,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
友人未来的担忧。
7.两首诗都是写送友人到岭南,两位诗人对“岭南''的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工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
2.答案:①内容上,中心突出,突出诗人与欧阳修在绝域相逢这一核心事件。
②情感上,包蕴丰富,诗中所有的情感都由“逢”引发和展开。
③主旨上,明确深刻,诗人与欧阳修在出使途中相逢,突出了两人思恋故土的情怀。
④结构上,统领全诗,与尾联“玉关生入”形成照应,严强周密。
解析: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自己曾在常州为官”错。“倦游羁旅地”中“羁旅”的意思是长期寄居他乡,所以是指诗人曾
客居常州,而不是在常州为官。
故选D。
4.答案:①由“山川阳羡由-来胜”可知常州自然风景优美。②由“谣俗延陵自古淳”可知常
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③寄托着诗人对常州的赞美与喜爱,暗含对沈康祝福与期望,希
望沈康将常州治理的更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恭诗歌事物形象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山川阳羡由来胜,谣俗延陵自占淳”,意思是阳羡的山水优美由来已久,常州风俗自占
淳朴。
由此看来,据上句“山川历羡由来胜”可知常州的风景优美;下句“谣俗延陵自古淳”可知常州
历史悠久,民风淳朴;
情感方面:诗人对常州风景和民风的认可,寄托着诗人对常州的赞美与喜爱,而一个,羡”
表达的是对沈康能到常州任职的羡慕,也暗含着对沈康的祝福与期望,希望沈康上任后将常
州治理得更好。
5.答案:1.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濠濠细雨置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
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落势。
2.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相配,
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
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足其壮观。
解析:
6.答案:C
解析:C.”尽现诗人对友人此番南行的忧惧”错误。刘诗领、颈联虽以岭南恶瘴、山谷猛兽、
溪潭鳄鱼等描绘岭南环境的恶劣和危险,但全诗未明确表现诗人因“惊”而对友人南行产生忧
惧,主要是通过写岭南的恶劣环境表达对友人的关切,喑示友人需要小心应对。
故选C。
7.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认为岭南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李诗中“关山迢递古交州”“回望
长安五千里”体现出岭南路途遥远:刘诗中“君去炎方远,行行万里余''也表明岭南距离遥远。
两首诗都表认了岭南是一个让人有些担忧的地方。李诗在尾联“剌桐花下莫淹留”体现出希望
友人不要在岭南久留,暗藏着对岭南的一丝担忧;刘诗中“渐惊南瘴酷,益见北人疏。山谷
藏雄虺,溪潭养鳄鱼”直接写出岭南气候炎热有瘴气、当地人不好相处、谷有大蛇、溪潭有
鳄鱼等危险情况,表达了对友人前往岭南的担忧。
不同点:李诗在展现岭南令人担忧一面的同时,也描绘了岭南充满神话色彩和美好的自然风
光。如“谢氏海边逢素女,越王潭上见青牛。嵩台月照啼猿瞎,石室烟含古桂秋”,用神话传
说和优美的自然景色描绘出岭南的神秘与美好。而刘诗主要侧重于描绘岭南的险恶环境,对
其美好的一面没有提及。
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梁栋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渊明携酒图①
[宋]梁栋
渊明无心云,才出便口岫。东皋半顷秫,所种不常有。苦恨无酒钱,闲却持杯手。今朝有
一壶,携之访亲友。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闲吟篱下菊,自传门
②
前柳。试问刘寄奴一,还识此人不?
【注】①此诗是一首题画诗。梁栋(1242—1305),湖州(今沏南长沙)人。咸淳四年(1268)进
士。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先归武林(杭州别称,以武林山得名)闲居,后又隐居在大茅山中。
②寄奴:南朝宋高祖刘裕的乳名。陶潜曾与刘裕同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
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绘画只能表现一刹那的景象和意态,而本诗从”今朝有一壶,携之访亲友”这一颇富想象的片
段生发开来,不是工笔,而是写意,意在传神。
B.”闲吟篱下菊,自传门前柳”两句,写出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高洁志趣。
C”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两句中,一个“惜”字,既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写诗人自己的的孤
寂感。
D.此诗基调闲适恬淡,诗人借赞美陶渊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2.这首诗最后两句诗以诘问句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殂感情?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水孤舟
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叁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写雨后溪水漫溢,道路淹没,着重写水的“乱二以切合诗题的“野
B.颔联写无人到访的“孤洲”和岸边小舟,展现了与世隔绝、恬淡悠闲的生活环境。
C.颈联一“空”一“坐”,精炼传神地刻画出诗人欲乘舟渡河却无能为力的形象。
D.尾联运用“鸥鸟”典故,表面传达隐居不问国事的决心,实则是无奈激愤之语。
3.这首诗表意深婉,全诗只字不提国势,却暗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请结合首联和
颈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组宋诗,完成问题。
四禽言
[宋]梁栋①
(2)③
(其一)脱却布裤,贫家能有几尺布。织尽塞机无得裁,可人不来廉叔度。脱却布裤。
(其二)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天津桥④,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
(其三)提葫芦,今年酒贱频频沽。众人皆醉我亦醉,哀哉谁问醒三闾!提葫芦。
(其四)行不得也哥哥,湖南湖北春水多。九嶷山⑤前叫虞舜,奈此乾坤无路何。行不得也
哥哥。
[注]①梁栋(1242-1305):南宋诗人,成淳四年进士,宋亡后归居。②寒机,寒夜的织布
机。③廉叔度:东汉名臣廉范,字叔度,养民以富,受到百姓称颂。④天津桥,隋唐洛阳皇城前
的桥梁。⑤九嶷山:又称苍梧口,山上有舜帝陵。
1.卜列对这组诗的货析小止确的一项是()
A.诗歌借助了四种飞禽的叫声,运用谐音生发联想,前后呼应,使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B.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天津桥上的繁华热闹来反衬鸟叫声的稀疏和绵长。
C.诗歌善于运用典故,如“三闾”就是指屈原,委婉传达出诗人难以明言的情感态度。
D.“行不得也哥限是鹏鹃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这里借以传达对国事的感慨。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组诗中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禽官(其二)
潘文虎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渐江东畔住。离家一程远一程,饮食不同言语异。今之眷聚昔寇
仇,开口强笑心怀忧。家乡欲归归未得,不如孤死犹首丘。
四禽言(其二)
梁栋
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旧去。
【注】①义题《为被虏妇作》。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浙东之人被俘虏劫虐。②梁栋
(1212—1305):南家诗人。宋亡,归武林,卜居建康,③天津桥:隋唐洛阳皇城前的桥梁。
天津桥上杜鹃,用邵雍“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的故事。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如狐死犹首丘”,狐狸将死时,头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而这些家在浙江的人,却被掠
至遥远的北方。
B“锦官宫殿迷烟树”,锦官城是杜鹃的故乡,那里繁花似锦,风景如画,鳞次栉比的宫殿掩
映在绿树丛中。
C.潘文虎诗中。“开口强笑”与“心怀忧”形成了对比;梁栋诗中。锦官城的繁华与天津桥的冷
清形成了对比。
D.两首诗都是借助杜鹃的叫声,引申生发来写现实的内容;都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使全诗的
语言含蓄典雅。
6.两首诗都是借杜鹃写“不如归去”,所归之处与所抒之情却不相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1.D:2.①(不说陶潜不愿臣服新朝,却说刘寄奴“还识此人不“)表达诗人对陶
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或向往之情)。②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之志(或甘于归隐的淡泊
之心)。③表达了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或表现了诗人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
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般为曲解寺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项,“基调闲适恬淡”分析
错误,据诗句“惜无好事人,能消几壶酒”,写陶渊明无共酌之人,也表达作者感到世无知音
的孤寂;“区区谋一醉,岂望名不朽”在貌似淡泊的情感中有一丝无奈和悲愤;”试问刘寄奴,
还识此人不'’则带有一点嘲讽还可结合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理解。可见本诗的基调
并非“闲适恬淡”。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
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
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最后两句是“试问刘寄奴,还识此人
不?”,解答时先概括诗句的意思,再按照表现“陶渊明”什么和表现“作者”什么的顺序由浅
入深思考。这句话的意思是“试着问问刘裕,还认识这个人吗?”根据注释“陶潜曾与刘裕同
官晋朝。刘裕代晋称帝后,陶潜耻事二姓,作品只称甲子,不用刘宋年号”,可知作者通过
诘问的方式委婉地表达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美赞美之情。再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陶渊明,表明
作者也希望能像陶渊明一样,有甘于归隐的淡泊之心:再联系注释“宋亡,不愿为新朝效力”,
可知表达了作者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2.答案:B
解析:R“恬淡悠闲的生活环境”错,“孤洲”“少人来”等内容,反映处出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凄
苦孤寂”的。
3.答案:①写雨后野水之“乱”,暗指国事的不可收拾,表达诗人焦灼的心情;②写积水
茫茫淹没道路,暗指国家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担忧之情;③写门前积水日深,诗人济川
无望,暗指国势飘摇,表达诗人报国无望的无奈。
解析:①“前村雨过溪流乱”中的“乱”,表面上指的是骤雨过后,积水茫茫,溪涧之水四溢,
暗指国事不可收拾,表达诗人焦灼的心情。
2”行路迷漫都间断”,表面上指的是行路被满河溪水淹没、阻断,暗指国家前途的渺茫,表
达诗人担忧之情。
③“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写诗人本想乘舟渡河,但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
暗指国势风雨飘摇,诗人想要有所作为而不可得的无奈。
4.答案:1.B;2.①“织尽寒机龙得栽”写出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借古代贤臣表达对爱
民官员的盼型。②“叫破中原无住处”了作者对中原战乱、国家残破的愤慨,表达了对南宋
朝廷的不满。③“众人皆醉我亦醉”化用诗句,借无人问“三间大夫”来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愤
懑和无奈。④“九镂山前叫虞舜”缅怀古代贤君,如今天地相隔,无路可行,表达对当朝统
治者的失望。
解析:“繁华热闹”以及“反村”错。北方土地为敌人所占,天津桥如今也冷清凄凉,与鸟叫
声的稀疏绵长形成正衬。
5.答案:D
解析:D.”全诗的语言含蓄典雅”错。两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潘文虎的诗更有一种歌谣风
味。
6.答案:①潘文虎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浙江东畔的家乡:所抒之情为被劫
掠之人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憎恨之情。
②梁栋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繁花似锦的锦官城(或“杜鹃故乡”,或“隐居之处
所抒方情为对中原沦落、国家残破的愤慨」以及对南宋朝廷无意恢复中原的不满。
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李好古诗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渴金门•怀旧故居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
谁在玉关②劳苦?谁在玉搂③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少时曾立志战场杀敌,可惜功业未成。②玉关:原指玉门关,
后泛指边塞。③玉楼:华美的高楼,代指歌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场春雨过后,花儿更显得艳红和洁白,眼前的春景奠定了全词的基调。
B.词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燕子的形象,燕子找不到往FI的巢居,便愁苦不语。
C.词的下阕抒情委婉含蓄.连用两个问句,抒发了词人强烈的情感,并引起读者思考。
D.本词的结尾处,词人表达了对东风的厚望,实则是其借东风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李好古①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
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②,故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
过维扬。
[注]①李好古,南宋词人。②中行:中行说,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③治安:
贾谊曾上《治安策》。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A.".平沙,”,浅草,,、空阔的“天”“茫茫”的“路”组成了一幅辽远、凄迷的图画,象征着作者惆怅的
心情。
B.词伤今与怀旧结合,FI睹扬州破败景象、痛悼国家不幸是“今”,“几兴亡”“千古英雄”“有意伏
中行”“击楫中流”是“旧”。
C.作者一方面渲染敌人去后的荒凉残破,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自己保卫家国的责任上,立意高
人一筹。
D.作者把自己不能够“域名王,扫沙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统治者不纳忠言,态度尖锐,含有批
判精神。
4.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瓜洲渡口
李好古
瓜洲渡口①,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②迎马首,也学玉关③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
【注】①瓜洲渡口:在今江苏邻江县南。②乱絮:指柳絮、榆英。飞钱:纸钱。③玉
关:泛指边塞。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恰恰城如斗”将瓜洲比喻成天上的北斗星,设喻新颖精妙,富有感染力。
B“乱絮”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词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玉门关榆柳飘絮的情景。
C.“面前”二句写瓜洲地势的重要,它不仅是东南的风景胜地,还直接控制金山。
D.全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工丽精练,语意警醒、沉痛,悲怆满怀。
6.请简要赏析“更愿〃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卜.题。
谒金门
李好古①
花过雨,又是一番红素。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谁在玉关力劳苦?谁在玉楼
歌舞?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候万户。
[注]①李好古(约1169—1207),华州下邦(今陕西省蒲城西南)人。南宋将领,忠义
传家。②玉关:玉门关,这里泛指边塞。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对景抒怀,前两句虽是描写春雨过后百花鲜艳之景,然则一个“又”字却隐含时并流浙
之意。
氏上阕后两句托物言志,运用拟人手法描摹燕子难觅旧莫之愁,实则表达河山半壁、故园难
归的愤恨。
C下阕借“玉关”“玉楼”对比发问以抒情,与“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之效异曲同
工。
D.仝词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却也意蕴丰富,构思巧妙却无雕琢刻意之感,词人的思想情感表
达真挚动人。
8.本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清平乐①
李好古
瓜圳渡口,恰恰城如斗。乱案飞战”迎马首,也学玉关⑶榆柳。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注】①词人从当时南宋腹地来到边防前线时写下《清;乐》两首以表达伤时之感,这是其
中一首。②乱絮飞钱:指柳絮、榆英。③玉关:指玉门关。常用来借代北方边关,古人还喜
欢在关塞种植榆树和柳树,
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瓜洲渡口”一句,点明地点;“城如斗”指城廓形如斗状,突出边城小。
B“乱絮”两句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玉门关的榆柳,体现了词人关心时局。
C“面前”二句是说瓜洲地势重要,不仅直接控制金山,还是东南的要冲。
D.全词融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综合运用了比喻、拟物、借代的手法。
10.全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眼前的春景奠定了全词的基调”不正确。“花过雨,乂是一番红素''描绘了春雨过后,
桃红梨白的灿烂春景,词人借美好的春景反衬自己被迫南渡后的忧愁。
2.答案:①上阕借燕子的无家可归,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
和悲伤之情。②下阕的“巡在”两句表达了词人对戍边将士风餐露宿、日夜守卫边关的赞叹
和对统治者苟安江南、不思抗敌的愤慨、失望之情。③下阕结尾两句表达了词人想要抗击
敌人、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解析:解答此类题,考生首先要理解诗词的内容,抓住表现思想感情的字眼,还要注意景
物描写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木词中,“燕子归来愁不语,旧巢无觅处''表现了南渡人被迫
离家的痛苦。“谁在玉关劳苦''与"谁在玉楼歌舞”构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戍边将士的赞叹和
对统治阶级只知享乐的痛恨。“若使胡尘吹得去,东风侯万户”,此处词人畅想,如果东风能
够吹走胡人,愿意让东风封侯,表达了词人想要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答案:3.B:4.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
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r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
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
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I有意伏中行”击楫中流,是“日”,有误,“少年有意伏中行,融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
曾记泪沾裳“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
成为汉朝的大患)和“融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
报国誓言。这是作者借典故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以及现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是写“今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仅仅是沙、草、天、路,这些单调的景
物,为读者展现了维扬劫后的荒凉。作者又逐次为它们加上“平川浅”“长"“茫茫'’等修饰语,
从而共同组成一幅辽沅、凄迷的图画,正好象征着作者惆怅的心情。可是词篇中又有“儿兴
亡”一句,接下去还有“千古英雄成底事”,有了历史旧事的陪衬,眼前的感慨变得越发深沉
幽远;相反,由于当前维扬的变故,千年的兴亡也变得越发真切。同时这一句也奠定了下片
的基调,暗示自己也像历史上的无数英雄一样,壮志难酬,只能“徒感慨,漫悲凉”;
下阕开头五句写自己少年时的志向。词人年轻时就有降服中行说(汉文帝时宦者,后投匈奴,
成为汉朝的大患)和“戚名王,扫沙场’’的雄心壮志,甚至象祖逖的样子,在中流击楫,立下
报国誓言。“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这样,有千古、少仁时、
目前三个时间层次的结合,词篇抒情的背景就非常开阔,作者因国事而生的忧虑也就特别深
广。
5.答案:C
解析:”它不仅是东南的风景胜地”错误,此句是说瓜洲是东南的要冲。
6.答案:①“更愿”两句卒章显志,以议论收束全篇,②表达了词人对时事的担忧,③和
对统治者要着意经营瓜洲,不耍忘记收复中原失地的提醒和告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南宋时,瓜洲渡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所以
这个“乱絮匕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已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
分重要,作者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更愿诸公着意,休教忘了中原“
两句卒章显志,以议论收束全篇,表达了词人对时事的担忧。
7.答案:B
解析:B项,“燕子归来愁不语,旧集无觅处“,意思是燕子回到这里因为找不到旧时的果
穴而愁楚。“燕子归来愁不语”一句,承上启下,春来燕归,春色依旧,而归来的燕子为什么
却闷闷无语呢?自然引出下文——“旧巢无觅处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是寓情于景,不是托物
言志。
8.答案: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东风能平灭胡虏扫清烟尘,它也可以被封为万户侯,表达
了词人对统治者耽于享乐不能抗敌的讽刺,也隐晦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统一的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语句含意、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若使胡尘吹得去,
东风侯万户'’的意思是,如果能把胡尘吹光,天下安康,就给东风封侯也是应当。胡尘:宋
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侯万户:万户候,食邑万户之侯。借眼前之物(东风)拟人,
言"胡尘”如可被东风“吹去”,则“东风”当封万户侯,以讥讽抗敌之无人也。表现词人对时局
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失望,表达了词人对于抗敌无人、攻复故土希望渺茫的失望无奈之情,
语极沉痛。
9.答案:D
解析:词中没有使用拟物的修辞手法。“也学玉关榆柳”是拟人手法。
10.答案:词人从当时南宋腹地来到边防前线,表达关心时局的忧虑;把瓜洲城与北方边
关进行比较联想,隐含着词人对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的嘲讽之情;最后两句直接
告诫守城的将领,反映了词人对时局的关注,表现了词人深厚的爱国之情。
解析:词人经过瓜洲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而作此词。南宋时,瓜洲渡口是
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巳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词
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词人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
高考语文诗歌专题训练——来鹄诗歌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山馆书情
来鹤①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
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②啼来春寂卖,楚魂③吟后月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徐搐宅前湖水东。
【注】①来鹄:生卒年不详。豫章(江西南昌市)人,家在徐孺子亭边,家贫,累举进士不
中,曾到宜州人族。②蜀鬼:鸟名,指杜鹃。③楚魂:鸟名,传说为楚怀王死后所化。
1.结合全诗,分析“每经时节恨飘蓬”句中的“恨”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本诗颔联备受后世推崇传唱,请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宛陵①送李明府罢任归江州
来鹄②
菊花村晚雁来天,共把离觞向水边。
官满便寻垂钓侣,家贫已用卖零钱。
浪生洪浦③千层雪,云起炉峰④一炷烟。
倘见吾乡旧知己,为言憔悴过年年。
注释:①宛陵,古县名.治所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明府,对县令的尊称:江州,今江西九江:
②来鸽,家贫,工诗,隐居山泽,举进士,屡试不第。③温浦,今龙开河,流经九江,北入
长江。④炉峰,庐山香炉峰。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与友人都有着高洁的品行,所以在友人任满还乡后结伴到秋水边把酒赏菊。
B.颈联用比喻的手法来写江浪汹涌雪白、庐山烟雾笼罩的景象,如幽深的画境。
C.尾联由实写转入虚写,以请友人向老乡故旧带话的口吻表露诗人安贫乐道的心迹“
D.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生活的困顿愁苦、友人生计难以维系,给人以浑厚沉雄之感。
3.请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云
来鹄
T形万象竞还空,映水藏山片重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I.首句中“竞”字,一字铿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表达效果,试做简析。
2.诗的三、四两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除夜
唐-来料
事关休或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除夜•其六
宋代•方岳
尽处生机衮衮新,花情柳思已精神。
岁堂堂去谁能守,睡到明朝又是春。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诗首句是说一年来福也好,祸也好,都已经过去,自己只剩下相思。
B.来诗第三句中的“愁”指思念之愁,诗人渴望与亲人团圜,彻夜未眠。
C.方诗首句“新”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展现处处生机勃勃的新年景象。
D.方诗第三句写诗人在堂中守岁,却发现时光难以守住.乃是无奈离堂。
6.两首诗同为除夜之作,所表达的情感却迥然有异。请结合两首诗的结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问题。
晚蝉
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①孤愁减昔围②。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闻蝉
来鹄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①轸:此处意为拨弄。②国:腰围。
I.诗人各用哪个字概括了蝉的特点?蝉声分别引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方式的特色。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鸯鹭
来鹤
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鹭
刘象
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摇风。
窥鱼翅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⑵,多时凝目向晴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能水产养殖监控系统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企业冠名赞助合同范本
- 生产现场安全管理咨询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仓储货品供应合同范本
- 公产房屋托管合同范本
- 有机食用菌种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上海劳动合同附加协议
- 内部装修租赁合同范本
- 体育生外出考试协议书
- 出售叉车设备合同范本
- 公司弹性工作制管理制度
- 餐饮服务公司消防培训制度范本
- 《智能交通概论》 课件 陈岚 任务3、4 辅助出行的出行者信息系统、智能化的公共交通系统
- 顶管顶力计算
- 师德师风证明材料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 机械制图习题集(第五版)习题解答
- 国际疾病分类ICD11编码库
-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
- 《影视鉴赏》教学课件 《影视鉴赏》第三章
- 期中考试表彰大会模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