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宿州市省市示范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它有别于其他看典小说的

一个特点。其他古典小说也有把年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红楼梦》绝

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那部

分情节。

《红楼梦》中通过赋诗、填词、题额、制谜、行令等情节瑞绘,多方而反映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

化精神生活。曹雪芹立意要让这部以亲身经历、广见博闻获得的丰富生活素材为基础而重新构思创造的小

说,以“闺冏昭传'’的面目出现,所以他把熟悉的素材锻铸变形,写的好像只是日常生活琐事,其实,通过小

说曲折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表面描写的范围更广阔。

小说中确有必要写到的诗词,曹雪芹根据要塑造的人物的思想性格、文化修养,摹拟得十分逼真、成

功,从而让这些诗词随小说的主伍描述文字一道传世。这里的关键在于小说中的诗词曲赋是从属于人物形

象塑造的需要的。

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自有个性。黛玉作《桃

花行》,宝玉一看便知出于谁手。作者在摹拟各人所写诗词时,心中先已存有每人的“声调口气”,“潇湘子稿”

绝不同于“薪芜之体”,而在赋予人物某些特点时,还考虑到他为人行事及与身世经历间的联系。宝钗的“淡

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遇到

旁人见怪的事情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琴贽的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借此道出她面对自

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

《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味''的味道。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不可。作者让湘云的《咏白海棠》“压倒群芳”,让黛玉在

《菊花诗》诸咏中夺魁,让宝钗诋和的《螃蟹咏》被推为“绝唱”,以吟咏者的气质、生活态度与所咏之物的

特性或咏某物最相宜的诗风暗合,这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红楼梦》中的诗词由赋在艺术表现上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作者喜欢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

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和曲,是人物命运的预示;《灯谜诗》回目点明是“俄语”;小说人物咏柳吟花的诗也常常

是“诗谶式”的。

诗诫式的表现方法,可以找出其缺点,那就是给人一种宿命的、神秘主义的感觉,它多少与作者对现

实的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有关。但从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说,它倒可证明曹雪芹每写一人一事,

都是胸中有全局、目光贯始终的。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读懂它,欣赏它,才不致辜负曹雪芹这位

伟大文学家的一片苦心。

(摘编自蔡义江《论〈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

材料二:

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它实在

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说里的诗词。

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若以诗词标准来说,

还是有高下之分。一类是作为一种暗示性质,预先用诗词介绍小说人物,如金陵十二钗判词。作为小说看,

很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另外一类,《红楼坊》中常常写女孩子组织一些诗社。比如菊花开.

组织菊花社,大家写菊花诗。柳絮飘飞,大家组织柳絮社,填柳絮词。这一类作品有它的特色。曹雪芹表

现了他各方面的才华,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前边他用了谐音、赤字,概括掌握了金陵十二钗的一生。现在

更进一步,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设想每个人的遭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

这很了不起。《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曹雪芹借着对小说的预言,写出了自己内心一份真正的感情和

感慨的诗词。如《好了歌》,写世人追求物质的落空。《红楼梦》与很多其他古典小说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

它不是根据一段历史、一个神怪的传说写成,而是地地道道的创作,是他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透过自己对

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假托“荒唐言”,因为有些他不愿直说,不能直说。外表看是“荒唐言”,真正里面是“一

把辛酸泪”。

《红楼梦》中写得最长最动人的是《葬花词》。托拟林黛玉的身世,以林黛玉的年龄写《葬花词》,曹

雪芹写得好。但如果真与中国大诘人、词人相比,像杜甫说的“一片花飞减却春”,就知道层次的不同,哲理

的深浅,幽微曲折,言外意思的多少是有所不同的。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材料三: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就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税

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

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摘自曾雪芹《红楼梦》)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若略去不看,则完全无法理解小说内容。

B.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既契合白海棠的特点,又暗合她为人处世的风格,体现了诗词与人物性格

的关联。

c.叶嘉莹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若与杜甫等大诗人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成就上并无高下.之分。

D.材料二认为《红楼梦》的诗词因完全依托小说人物而缺乏独立价值,不能体现曹雪芹的真实情感。

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对《红楼梦》诗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钗、湘云等女孩们的海棠诗,与她们的为人行事、经历都有一定联系,不能互换。

B.湘云“也宜墙角也宜盆”既味白海棠,又暗示她面对命运变迁时豁达洒脱的个性。

C.太虚幻境中的判词以“诗谶”形式预示人物命运,体现了作者对宿命论思想的推崇。

D.《好了歌》通过世俗追求与虚幻结局的对比,寄托了曹雪芹对生命与现实的深刻感悟。

3.下列诜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红楼梦》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用谐音、

拆字等方法暗示了香菱的一生,严格说来,不能算是很好的诗。

B.《红楼梦》开篇的《顽石偈》是好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

记去作奇传。”概括了石头的悲剧,写出了曹雪芹的内心感慨。

C.脂砚斋批语“(《红楼梦》)从诗词句中翻出者,皆系此等笔墨也。试问观者,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

乎?”王实甫《西厢记》中有“隔花阴人远天涯近”句"

D.李后主的《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以“落花春去”寄寓了深远的亡国之痛,而《葬

花词》主要表现的是葬花的场景和心里的哀伤,两者层次不同。

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红楼梦》诗词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5.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

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找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

地做着。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

搅缠了半天吧!'’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云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

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

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

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

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

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

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时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柜虽然身负残疾,但仍保持着军人的爽朗与乐观,面对生活困境不失幽默感。

B.反映战争年代的生活,但不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C.伙计抱怨“医道不行”,实则是借对医疗技术的失望,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

D.伙计的沉默宓言与偶尔”新开刃的刀子一样”的犀利话语,形成外冷内热的性格张力。

7.文中多次出现“火”的意象,对其作用分析最准确的是()

A.火盆与吹火的场景渲染了肉铺的生活气息,暗示残疾军人战后平凡安稳的日常。

B.”火光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的描写,隐喻人物内心未熄的战斗激情与精神灼痛。

C.三人围火谈话的温馨画面,与后文激烈的伏击战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

D.火苗的跃动象征人物命运的起伏,暗示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与无法逆转的创伤。

8.小说中的“伙计”是一个极具张力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人物形象自身的矛盾性。

9.本文结尾村干部转述战斗经过属于何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事安排有何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夏.五月.辛亥.诏曰:“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其先至者.各已发愤吐懑,略闻子大夫之志矣。

皆欲置于左右,顾问省纳。建武诏书又日:'尧试臣以职,不直以言语笔札。'今外官多旷,并可以补任小

戊辰,太傅赵熹薨。班超欲遂平西域,上疏请兵日:“今西域诸国.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承不绝.唯焉

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届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以是效

之,则葱领可通,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

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故饶衍,不比敦煌、都善间也,兵可不费

中国而粮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与苦,其势必有降者。若二国来降,

则色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玲号,特蒙神灵,窃冀未使便仆,目见西

域平定,陛下举万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徐韩上疏,

愿奇身佐超,帝以韩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八》)

材料二:

西汉有张骞,东汉有班超,皆一时人杰,不可多得。吾谓超之功尤出骞上,骞第以厚赂结外夷,虽足

断匈奴右臂,而浪糜金帛,重耗中华,虽曰有功,过亦甚矣。蔑但挈吏士三十六人,探身虎穴,焚杀虏使,

已见胆力;厥后执兜题,定疏勒,指挥任意,制敌如神,而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费,此非有大过人之才智,

宁能及此?用夷攻夷,原摆夷之上策,但亦必才如班超,方足收功,否则平虏不足,启衅有余。或谓超专

以诈计御虏,故虏亦报以诈谋。正知兵不厌诈,本诸古训,况施申戎狄间乎?厥后拔莎车,却龟兹诸国,

老戌胜算,游刃有余,而西域乃为之胆落。老御虏之道,智略为先.兵力次之.不如是不足以之被凶横也!

超戈一人杰矣哉!

(节选自蔡东藩《后汉演义》)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宜拜龟兹侍子B白霸为其国王C以步骑数百D送之E与诸国连兵F岁月之间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厌恶,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厌”字意思不同。

B.区区,小,谦辞,与《答司马谏议书》“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中的“区区”意思相同。

C.赂,财物,与《六国论》中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赂”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D.诸,相当于之于,兼词。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中的“诸”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超在上疏请兵时,从龟兹“可伐”到“可禽”再到“自破”,层层深入地陈述了自己的理由,有理有据,

真实可信

B.汉帝认为班超的计划可以成功,准备派兵,正巧徐乾愿点帮助班超,于是让他带着一千个赦免的刑

徒和自愿从军的义士前往。

C.蔡东藩认为张骞和班超都是一代人杰,但张骞只知道贿赂外族,浪费了西汉的大量物力,他的过错

也很大。

D.班超依靠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延续张骞厚赂外夷的策略,通过武力征服实现西域统一,耗费大量

中原资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西域诸国,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唯焉耆、龟兹独未服从“

(2)盖御虏之道,智略为先,兵力次之,不如是不足以挫彼凶嘴也。

14.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班超平定西域的主要策略特点及历史评价。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卜面这首宋诗,完成卜面小撅。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模根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③觅宠光。

【注释】①挨粮:干粮。②政:通“正③陶翁:陶渊明,

15.下列对这首诗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对比手法,指出野菊既不被文人看重,也不随,'谷在重阳节争艳,暗示其独特品格。

B.颔联以“政缘”“肯为”的因果倒装句式,强调野菊因生长山野而清幽,不因无人欣赏减损芬芳。

C.颈联通过“已晚”“便忙”等时间性词语的转折,表现诗人对野菊的珍视之情与急切采撷之态。

D.尾联借野菊对“东篱族”的议论,直接点明诗人向往陶渊明式田园生活的隐逸情怀。

16.本诗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手法描写宫人们梳理发髻的情景的句子是:

(2)苏河在《六国论》中,用“,”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3)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念奴娇•过洞庭》表达物境与词人心境相会,妙处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历至此,被壶口瀑布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挥笔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的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

击声0_,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多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龙扑入视野,

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

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

②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源布的景观越清晰。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腌空而起.

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我们的头顶,如烟,如客,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在我们脸上,落在我们身上。

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包的意境,听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了黄土地蕴含着的g

的力量和精神。

③站立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客,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理。我想,人只有融入大自然,

方知世事变化的真缔。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得提直了腰杆,满怀虔诚感,

充满自豪感。

18.找出第三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进行改正。

19.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题写于画卷上的诗,融诗、书、画于一体,既富诗情画意,又有篦韵书趣,是具有中华民族丰寓文化

内涵的国粹,因而被称为诗人之“骄子”,画家之“宠儿

题画诗,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诗歌。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广为人知。但是,要详说题画诗的来龙去脉,却要费些笔墨。题画诗与其他诗

歌的最大不同,在于它融入了画的内容与形式,但又绝不仅仅是“诗中有画”而已,而是画的因子已渗入诗的

“体内”,①。因此,要研究题画诗的义界,就不能不从诗与画两方面来考虑。题画诗是一种以画为题,其

内容或就画赘人,或由画言理,或借画抒怀,或另发议论的诗歌。但因这些诗都是缘画而作,②。

如果细分一下,题画诗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说,只有画家或诗人专为画而题于画面上的诗.

才称题画诗。如果从题诗者的角度看,③。自题画诗,专指画家在绘画完成之后题写于画幅上的诗。他

题画诗,是指其他诗人为他人画而题的诗。

21.下面选项与文中画横线句子所使用的引号用法相同的是()

A.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就叫做八大罪状吧。

C.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D.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间的树木总是顺着风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它们的根始终深扎于原地,主干始终指向天空。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1.B2.C3.C4.同:均认为《红楼梦》诗词与小说人物、情节高度融合,服务于人物塑造

和主题表达。肯定曹雪芹通过诗词展现人物个性(如宝钗、黛玉)和命运暗示(如判词)的艺术匠心。

异:材料一更强调诗词的结构功能(如“诗谶”对全局的呼应)和艺术成就,认为其成就极高;材料二在肯定

小说诗词价值的同时,指出其作为独立诗歌的局限性(如思想深度不及专业诗人),更注重创作背景与作者

情感的联系(如《好了歌》的“荒唐言”与“辛酸泪5.①《红楼梦》中的诗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小说里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②这些诗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能反映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作者据不同人物的身份、

性格、修养,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逼真成功)。

③若脱离小说孤立看这些诗,不能说都是很好的作品。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红楼梦》诗词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强调其“有机性”:诗词与情节、人物高

度融合,既是性格写照又暗藏命运谶语,体现曹雪芹“全局构思”的匠心。材料二则区分“诗人诗”与“小说诗”

的评判标准,指出其作为人物代言的独特价值,特别肯定《好了歌》等寄杆作者牛命感悟的作品。两文共

同揭示《红楼梦》诗词的双重性——既是小说肌理乂是情感载体,最终都指向曹雪芹“荒唐言”背后的“辛酸

泪”。三则材料构成由表及里的批评层次,为理解古典文学中“文备众体”现象提供典型范例。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完全无法理解”错误,材料一提到“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但“完全无法理解”过于绝对。

C.“并无高下之分”错误,材料二明确指出《葬花词》与杜甫诗相比“层次不同”,说明艺术成就有差距。

D.”因完仝依托小说……真实情感”错误,材料二认为《红楼梦》诗词“了不起”,且提到《好了歌》等体现了

曹雪芹的真实感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体现了作者对宿命论思想的推崇”错误,材料一指出诗谶的表现方法”与作者对现实的悲观主义思想有

关”,但未体现“推崇宿命论”,原文强调其结构意义而非思想推崇。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工如果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

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但这样衡量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不是曹雪芹自己的诗词,而是曹雪芹小

说里的诗词。如果作为小说里的诗词来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这就是说要把《红楼梦》中

的诗放在《红楼梦》这本小说中进行衡量。

C.错误。该项说的是《红楼梦》化用前人诗句,“告系此等笔墨也此非'隔花人远天涯近‘乎''籽小说中的诗

等同于真正的诗人之诗,脱离了小说的情节来衡量这些诗句,与材料二观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

要分别来看''相背离,无法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同:材料一“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融合在故事情节中”,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是了不起的”,均认为《红

楼梦》诗词与小说人物、情节高度融合;材料一“诗词从属于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材料二“按照她们的个

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均肯定诗词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材料一“预先隐写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材料二

认为判词“巧妙地掌握了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均认可诗词对人物命运的暗示功能。

异:材料一强调“从小说角度看,艺术成就很高“:材料二则指出“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实在不能说是很

好的作品”,评价角度不同。材料一更关注诗词的结构功能,如“诗谶”对“小说结构的完整性和严密性”的作

用;材料二更注重与作者情感的关联,如《好了歌》寄托“辛酸泪”,关注重点有差异。

5.本题考杳学牛.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首先理解句子的比喻:“水草”指诗词,“水”指小说,同时需要结合材料中“诗词与小说的融合价值”“脱离小

说的局限性”分析。

材料一提到“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说明诗词是情节有机部分;材料一还指出诗词能

“反映现实生活”“塑造人物形象”(如黛玉、宝钗诗词贴合其性格),材料二也认可其“掌握人物性格和命运”

的价值,因此“放在水中”(在小说中)有高价值。

材料二明确“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诗人、词人中衡量,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并以《葬花词》与杜

甫诗句对比,指出“层次不同”,说明脱离小说(“取出水”)后,诗词作为独立作品有局限性。

6.C7.B8.①肉体残缺与精神完整的矛盾:下肢残疾却仍怀冲锋陷阵的渴望;

②身份转换的落差:从战场勇士变为屠夫,平静劳作下难掩战斗激情;

③理性认知与情感冲动的冲突:明知身体伤残仍执着请战,体现军人血性超越现实桎梏。9.补叙的叙

述方式情节结构:①补全人物命运拼图,使前文伏笔(伙计的焦躁)得到呼应;②打破线性叙事,通过他

人视角强化传奇色彩,增强文本张力。

主题表达:①凸显“战士精神不灭的深层主题,身体残疾无损战斗意志:

②以真实战果证明精神力量的价值,升华革命英雄主义内涵;

③跳脱个体叙事展现集体记忆,拓宽战争书写的格局。

【导语】孙犁的《战士》描绘了抗战时期在石桥小村庄的生活,通过与复员战士的接触展现他们的英勇事

迹与日常生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战士们坚毅顽强的形象,即使负伤仍心怀战场,体现了浓厚的英

雄主义情怀。小说情节紧凑,通过对话展开叙述,补允背景信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此外,通过视角的

变化,丰富了叙述层次,结尾以村干部的讲述突显战士的无畏与担当,升华了主题。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达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错误。结合原文“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

我能剥一辈子猪吗?”可知,伙计抱怨“医道不行”并非控诉战争,而是表达对伤残的遗憾和对重返战场的渴

望,其核心仍是战斗意志的体现,而非对战争本身的批判。

故选C。

7.本题考杳学生对文本艺术形象作用的鉴赏能力。

A.”平凡安稳的日常”与人物内心冲突不符,如“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

火里”,文中“火”更多关联人物内心的激情,而非安稳:

C.”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偏离主题,闱火谈话的温馨与伏击战并非对比关系,也不是为了表现和平的

珍贵,而是人物精神的延续,歌颂抗战的激情和爱国热忱;

D“暗示战争对个体牛命的摧残与无法逆转的创伤”与结尾昂扬基调矛盾,结尾通i寸村干部的介绍可知伙计即

使受了重伤也依然能指挥民兵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并且现在他们的肉铺很“红火”,这些都不是表现战争对人

的摧残和创伤无法逆转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身体与精神的矛盾:伙计胯骨受伤,卜肢残疾,”两条腿都软了“,却始终渴望重返战场,直言“什么好的

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肉体的残缺与精神上的战斗意志形成强烈反差.

②身份与渴望的矛盾:他从战士变为肉铺伙计,“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日常劳作中沉默寡言,但一句“他

沉不住气哩,同志”“还想再干干呢”,暴露了对平凡生活的不甘和对战场的执念。

③理性与情感的矛盾:明知身体条件不允许“不能上山过岭”,却坚持让民兵抬他到山头指挥作战,理性上清

楚自身局限,情感上却无法抑制军人的血性,体现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追求。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述手法及作用的能力。

叙述方式:属丁补叙。这段内容在文章的结尾处,前面“我”与掌柜、伙计的相处情节口经结束,因此这段内

容属于补叙而非插叙。

①情节上,补充了伙计参战的结局,呼应前文“他沉不住气”“眼耐已经有毛病了”等说他情绪焦躁的伏笔,使

人物行为逻辑更完整;

②人物塑造上,通过村干部的转述,从第三方视角展现伙计的战斗意志,强化了其“战士”形象的传奇性,比

直接描写更具感染力;

③主题上,以伙计指挥伏击战获胜的事实,印证了“战士精神永不磨灭”的主题;用“行动’书代前面的“语言”,

升华了革命英雄主义内涵;村干部属于“群众”的一员,他的记忆代表的是大众记忆,从个体故事扩展到集体

记忆,深化了作品的厚度。

10.CEF11.D12.D13.(1)如今西域各国,无不向往归顺汉朝,大国小国全都十分踊跃,

不断地进贡奉献,唯独焉耆和龟兹拒不服从。

(2)大概抵御外敌的方法,智谋是最重要的,兵力其次,不这样做就不足以挫败敌人的凶横之气!14.①

策略特点:实施“以夷制夷”的军事外交策略,利用西域诸国内部矛盾以智略为主导,注重因地制宜,最大限

度节省中原资源通过扶持亲汉势力建立政治基础。

②历史评价:开创低成本经营西域的成功模式,较张骞更具战略价值体现“智略为先,兵力次之”的军事思想,

成为后世典范。

【导语】材料展现了东汉班超平定西域的历史场景,通过诏书、奏疏和史评三种文体形成多维叙事。材料

一以《资治通鉴》的史笔呈现班超“以夷制夷”的战略智慧,其奏疏语言恳切而富有谋略:材料二蔡东藩的评

述则通过对比张骞,突出班超“智略为先”的军事思想。两则材料共同塑造了班超作为“不留中国而粮食自足”

的边疆战略家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智慧。史论结合的结构,既具史料价值,乂含后

世史家的价值判断。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应将龟兹派到汉朝做人质的王子白霸封为龟兹王,用步骑兵数百人护送,让他同西域各国组成

联合部队,数月到一年间。

,,今,,为,,拜,,的时间状语,龟兹侍子的名字叫白霸,“拜”,授予官职,“国王”是授予的官职,所以应在“王”后

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以步骑数百”是“送”的状语,"之''是"送”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之”后面断开,即在E处断开;

“与诸国”是“连”的状语,“兵”是“连”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所以应在“兵”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故选CEF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厌〕厌恶/通“魔”,满足。句意:又相互厌恶敌对。/高山不辞上石才见魂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

壮阔。

B.正确。“区区”,均为“小,谦辞二句意:微臣班超。/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C.E确。“赂”,名词,财物/动词,赠送财物。句意:张骞主要是靠丰厚的财物结交外国。/不购赂秦国的国

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D.错误。用法相同。“诸”,均是“相当于之于,兼词”。句意:何况在戎狄之间使用呢?/把它投到北海的边

上。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依靠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延续张骞厚赂外夷的策略”“耗费大量中原资源”错误。材料-、二均强调班超

“以夷攻夷”“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刍足”,并未依赖汉朝“强大军耳实力”;并且班超并未“延续张骞厚赂外夷

的策略”,反而批评张骞“浪糜金帛”,自己注重“不妄费中夏材力”。

故选D。

13.本题考杳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化”,归顺;“欣欣”,踊跃;“独”,唯独。

(2)“御”,抵御:“次”,其次;“挫”,挫败。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策略特点:班超明确提出“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主张利用西域诸国间的矛盾与力量对抗未服从的

政权.班超洞察西域政权的内部矛盾,指出姑黑、温宿二千“特为龟兹所胃,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判断其

因种族差异和压迫必然有投降之心。通过促使这两国归附,可直接削弱龟兹实力,实现“二国来降,则龟兹

自破”的目标,以最小代价瓦解敌方势力。班超注重西域本地的资源利用,强调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故

饶衍”,可实现“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避免像张骞那样“浪糜金帛,重耗中华”,最大节省中原资源通

过扶持亲汉势力建立政治基础。

②历史评价:班超的策略核心是“智略为先,兵力次之”。他仅凭三十六人初入西域便“焚杀虏使皿执兜题,

定疏勒”,以胆识和谋略掌控局势;后续行动中“指挥任意,制敌如神”,但“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费乙所以,

班超开创低成本经营西域的成功模式,较张骞更具战略价值体现,智略为先,兵力次之”的军事思想,成为后

世典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夏天,五月辛亥日,刘恒下诏:“一直以来,我都在等待刚正不阿、直言极谏的贤人来到我的身边,

那些先一步递交奏疏的人,已经表达了对当前局势、政策不足之处的建议,我也已经知道各位大夫们都是

怎么想的了。我希望这些提建议的人能在我身边,这样方便我随时随地进行咨询和请教。建武年间,光武

帝(刘秀)曾经下诏说:'尧帝选用臣子的时候,都要用实际任务去考察他,不仅仅看他的文书写的怎么

样。'当今地方上的官职空缺的较多,就先用这些人补上吧,看看他们的能力如何,再决定是否留用。”

五月戊辰日,太傅赵杰去世。班超想要完成平定西域的事业,上书请求用兵说:“如今西域各国,无不向

往归顺汉朝,大国小国全都十分跖跃,不断地进贡奉献,唯独焉耆和龟兹拒不服从。先前,我曾率领部下

三十六人出使绝远的异域,备受艰隼困苦,到如今已有五年。好于异族的情况,我颇有了解。从这一点能

够证明,葱岭可以打通,龟兹可以讨伐。如今应将龟兹派到汉朝做人质的王子白霸封为龟兹王,用步骑兵

数百人护送,让他同西域各国组成联合部队,数月到一年间便可夺取龟兹。利用夷狄去打夷狄,这是计策

中登高明的计策!我看到莎车、疏勒的土地肥沃广袤,牧草茂盛,牲畜成群,不象敦煌、都善一带,用兵

无须消耗中原物资,而粗秣却自给自足。而且姑墨、温宿两国国王系由龟兹特别委任,他们与本国人既非

同种,又相互厌恶敌对,迫于形势,一定会有人投降。如果这两国归顺了汉朝,那么龟兹便不攻自败。请

将我的奏章交付朝廷讨论,作为决事的参考,真的有一点可行之处,死又有何遗憾!但微臣班超特别幸运

地得到了神灵的保佑,我希望且不要倒下死去,愿亲眼看到西域归顺,陛下举起祝福万年的酒觞,向祖庙

祭告献功,向天下宣布大喜。”奏书呈上,章帝知道这一事业可以成功,便召集群臣商议,准备给班超派

兵。平陵人徐韩上书朝廷,愿奋勇出征,做班超的助手。于是拿帝将徐斡任命为副司马,率领免刑囚徒及

志愿从军的义勇,共一千人,到西域听候班超指挥。

材料二:

西汉有张骞,东汉有班超,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非常难得。我认为班超的功绩甚至超过了

张爹,张骞主要是靠丰厚的财物结交外国,虽然足以切断匈奴的右臂,但却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和布帛,严

重消耗了中原的资源,虽然说他有功,但过错也确实很大。而班超只带着三十六名官吏和士兵,深入虎穴,

焚烧敌营,斩杀敌使,已经显示出了他的胆量和魄力;后来他擒获兜题,平定疏勒,指挥自如,制敌如神,

而且没有在中原浪费人力物力,这如果不是有超凡的才智,怎么能做到呢?利用夷人攻打夷人,原本是抵

御外夷的上策,但也必须要有像班超这样的才能,才能成功,否则的话,平定外敌不够,挑起事端倒有余。

有人说班超专门用欺诈的手段对付敌人,所以敌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