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红烛
目标任务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1.朗读、鉴赏课文。
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感。2
想情感。2.朗读、鉴赏课文。.把握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赏析诗歌语言。
预习导学
(一)背景解读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
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这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
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
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
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
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
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作者经历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滴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
水》。他致力于研窕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
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啮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
著名的《最后•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整体把握
全诗9节分5层,请概括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1):赞美烛之红,提出自我要求。
第二层(2-3):对红烛的误解与醒悟。
第三层(4):红烛燃烧的作用。
第四层(5—7):对红烛泪流的深刻思考。
第五层(8—9):总结红烛的奉献精神。
探究提升
1、问题:《红烛》和第二课其他三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何明显的区别?
明确:相对于其他三首诗歌,《红烛》的形式相对齐整,节和句相对匀称。每一节都以“红烛啊!”
来开头,情感在节句间层层递进。诗中感叹词的回环使用,诗句长短错落形成节奏美。这与闻一多所倡导
的诗歌理论有关。他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提示:拓展延伸: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无统一的艺术形式
和审美标准。20年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先
生批评散漫没有形式的诗歌,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卜产生。所谓格律诗
即具有精巧的布局,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
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
出了“三美”诗歌理论。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
华丽且具有色彩的辞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又具条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不拘于格式,
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神相互融合。
2.“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确立诗歌的整体基调,为之后的情感的宣泄做铺垫。假如诗人在开头就大肆地表
达“红烛啊!”的热烈的情感,这未免有些突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意是表达诗人
深深的思念之情。在这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蜡烛牺牲和奉献的象征意义,说明了诗人对蜡烛“烧蜡成灰”
的高度认可。下文是诗人对红烛的逐渐认识以及情感的层层递送。
3.红烛”与“蜡炬”这一古典意象有何不同?诗人赋予蜡炬新的含义,这新的含义是什么?
红烛相较于蜡炬多了色彩:红色。红色有何特别的象征意义?
诗歌的第一节写的是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强调的是蜡烛的“红”,这“红”指的是什么
我们暂时不知。接着“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咐比,
将诗人的心与红烛的心相比较。接着诗人反问:诗人的心要怎样才能达到红烛的红?同样是诗人对自己的
质问,他希望自己也能够达到红烛这样的赤诚。因此我们可知‘红”象征着赤诚。红烛的红是诗人眼中理
想的颜色,也就是诗人理想的赤诚,这份赤诚结合诗人的内心即理想的人格。由此可知,红烛的颜色隐喻
着诗人理想的人格。
在李商隐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中,蜡炬的“灰”和“泪”都表达着诗人的相思之苦。杜牧在《赠
别》中写道“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它将蜡烛拟人化,写蜡烛为人的离别流沿表现诗人与
所爱分别时的不舍与伤心。晏殊的“蜡烛到明垂泪,熏炉尽日生烟”借蜡烛彻夜流泪的伤心情绪表现诗人
的离别的愁绪。可见古人多用蜡烛来表达自己的思念或离别伤感之情。由此而知古典意象中蜡炬的牺牲奉
献蒙上了一层悲伤、悲哀之感,而红烛的情感色彩是壮美的。
4.诗歌的语言独具特色,这首诗每一节反复地以“红烛啊!”开头,“红烛”作为解读文本的关键词,它
在每一节中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
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现红烛。所谓比喻,是把曰物比作乙物。构成比喻的前提是甲物和乙
物之间需有相似之处,才能连接二者。比喻在形式上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在种类上有明喻、喑喻、
借喻、博喻等.运用比喻能将所描述说明的本体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红烛》中诗人是直接把红烛比作
自己吗?不是。那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哪一种?隐喻。我们说,诗歌的特点是含蓄隽永。在经典的文章中,
诗人的情感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探析、深究。接下来,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从中找出不同方
面的隐喻,进行赏析。
(1)诗歌的第一节是关于红烛颜色的隐喻。从以上对比中可知,红烛的“红”象征着赤诚,隐喻着诗
人理想的人格。其中的“吐”字可以换成“亮”或“现”吗?*吐”字运用的妙处是?
明确:诗人要把心“吐”出来,这样才能直观真切地看到诗人的心是否像红烛那样热得红火,热得
真诚。
(2)诗歌的第二、三节描述的是红烛的结构隐喻,将红烛的烧蜡成灰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诗人
以设问的形式发出疑惑思考,你怎么理解?
明确:诗人将红烛拟人化,连续三个问句表示诗人对红烛的疑问。烧蜡成灰是红烛的属性,诗人运用
反问的语气更强烈地提出既然蜡是红烛的躯体,火是红烛的灵魂,那么“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
出”?这是矛盾和冲突。接着在第三节中,诗人经过思索得出了答案,烧蜡成灰力能烧出它的光来,这是
诗歌情感脉络
-扬:赞叹红烛的“红”
-抑: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
-扬:振奋于红烛的创造力量
-抑:追1向纽邮伤心流泪
-扬:欣喜于红烛的伟绩
-抑: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分量
-扬:全文的收束昂扬向上
记忆清单
“五四”后新诗的特点:
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胡适倡导自由体的白话新诗,使得诗歌无统一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标准。20年
代郭沫若等人的诗歌尽显五四时期狂飙突进之风,如《站在地球边上放号》。闻-多先生批评散漫没有形
式的诗歌,强调诗歌音乐的重要性,新格律诗理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所谓格律诗即具有精巧的布局,
以艺术的方式将诗歌的美表现出来。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指出格律注重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的
艺术化。视觉指诗歌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听觉指音尺、平仄、韵脚等。最后他提出了“三美”诗歌理
论。音乐美指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整齐;绘画美指辞藻运用之美。他认为诗歌应运用华丽且具有色彩的辞
藻来增强诗歌的画面感,在画面之中乂具备深远的意境。“建筑美”则不拘于格式,强调形式与诗歌的精
神相互融合。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强化训练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闻一多的《红烛》中的红烛指的是()
A.祖国B.人民
B.家人D.自己
答案:D
2、闻一多先生在《红烛》一诗中写道:“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
向人间,培出感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
A.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更可贵
C.要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必须对社会作出贡献
D.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为前提
答案:C
【课后提升】: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第一个从唐诗中
选出()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
子之后,七律桂冠便(),莫衷一是。
A.标志独树一帜言人人殊
B.标志独占鳌头言人人殊
C.标示独占鳌头众说纷纭
D.标示独树一帜众说纷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标示”,标明,显示。
第一处,从语法角度来看,此处应使用名词,而“标示”是动词,故应使用“标志”。②“独树一帜”,
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第二处,
从后面”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可知,句中应是说占首位的作品,应使用“独占螫头”。③“言人
人殊”,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众说纷纭”,人多嘴杂,
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第三处.句中是说对“七律桂冠”的评说,这是针对同一事情.应使用“言人
人殊”。故选B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
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A
解析: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它的节奏”,或“是它的节奏造成的”。
C.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D.不合逻
辑,“因而”强加因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
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
青,,,,,<>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音发月贵④
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B.④①⑥③⑤②C.①④⑤②©©D.⑤②④①⑥③
答案:1)
解析: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心有公理”,最后才能“不平则鸣”,排除B,以@“共鸣”
与“①不平则鸣”照应,顺序应为①⑥,排除A。因此选D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9分)
火,;更重要是,它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愚昧,走进了文明与智慧的圣域。
那一簇簇、一点点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夜行的人看见前面闪烁的一点火光,会忘却漆黑和恐
怖;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看到导航灯那么一丁点儿火光,会风帆高举,快速行驶;在荒漠里,,
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飞扬起多少欢快的笑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使人类挣脱了凄凄严寒(使人类走出了漫漫长夜)
(2)竟能产生巨人的作用(带来多少力量和快乐)
(3)燃起一堆篝火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
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
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
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事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忌
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本段文字介绍的是汉字的来源发展。一句由问号的提示以及后文关于汉字起
源的解说,可■知这里是在询问汉字的起源的时间在哪里?二句由前后文提示可以判断出虽然一直在研究,
但还是没有明确的关r汉字起源的结果。三句,总结句,由前文8000多年历史的提示,可以总结出汉字有
悠久的历史。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9分)
A.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
的司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B.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
在。不仅书法是写字,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
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要想,就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耳濡目染、潜移
默化;少则几年、十儿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不然就会在不
知不觉中丢失。
C.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
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的,是一个不
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人们对于书法的
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
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艺术。
B.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C.不仅仅它是艺术,首先因为书法是中国的文字。
D.它首先因为是中国的文字,而不仅仅是艺术。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书法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
式。
B.书法不仅是写字,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个重要标
杆。
C.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是一种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睿智的方
式。
D.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
杆。
答案
1).B
2).独一无二薪火相传坚持不懈合而为一
3).D
【分斤】
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上句“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的陈述对象是“书法”,下句衔接的应是用代词“它”指代,
所以排除A、C;下一句衔接的主语是“文字”,本句落脚到“文字”与下句衔接,所以排除I】。故选1"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
问和技艺代代相传。坚持不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恒,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合而为一:指把散乱的事物合
在一起。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三处语病,都是语序不当。第一处,“书法”应放在“不仅”前;第二处,“其深层
所蕴含的”表递进,应放在“是中国古人”之前;第三处,“一种”修饰“睿智的方式”,应放在“睿智”
之前。
题组B能力提升练
1.字音识记
脂膏()慰藉()
答案:zhigaoweijie
2.辨析语境,给划线字注音。
(1)初来大西北,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下泻的状况,生活上的苦楚向谁倾吐()呢?
(2)开考了,我看着()试卷,心里异常着()急,不知从何着()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3)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
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答案:(l)t£itO(2)zhezhdozhu6zhao(3)jijie
3.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我,希望我学习更加努力,使我感到()。(慰藉抚慰)
(2)身陷困境不可(),生活中不刻意伪装,倾听时不()辩解,说话时不有意冒犯。(着急焦急)
答案:(1)抚慰慰藉(2)焦急着急解析
解析:(D“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
作名词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且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
抚慰别人;而“慰藉”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2)“着急”指的是急躁、心中不安。“焦急”指的
是心里非常着急,注重心理活动。“焦急”比“着急”的程度更深。
4、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
坚定信念.
B.第一节中“古旧的凝冰”喻指中华民族因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情境,第一节再给出其中的道理,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力和
感染力.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着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D、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春天”、对“灿烂的
微笑”的无比向往,表达了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表达了“好的东西都永远存在”这一坚定信念。可
见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积极的、向上的,而没有“悲观的意味”。
故选:Do
题组C培优拔尖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间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诗句中的“殷勤”是“殷切”的意思,写祖国对诗人的关爱。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是说诗人热爱祖国,愿报国济民。
B.诗的第2节通过煤的外形与内心的比较,进一步诉说自己的衷情,表白自己虽然鲁莽直率,但胸中有“火一样
的心肠
C.诗的第3节交代煤的出身,诗人以煤自喻,不只是表现自己身份、地位之低下,还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
门的愤懑.
D.诗的第4节进一步说出自己的心愿。“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诗人在这里把个人命运跟祖国
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燃到了这般模样'',表达了诗人渴望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诗中“年青的女郎”比喻什么?这一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的含义?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游子谣
戴望舒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通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那遏。
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
B.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意思是游子的处
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C.衣诗以游了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
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乂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D.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乂有着无法摆脱的茫
然、怅惘的心绪。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这首诗中都有所体现。
5.诗人在第三节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答案:C
解析:C项,"隐喻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理解错误,应是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
国之志。
2.参考答案:“年青的女郎”比喻自己的祖国。这一形象的比喻,既是对祖国的热情赞美,又表达了诗人对祖
国的深深眷念之情。
解析:从“眷念祖国的情绪”可知,“年青的女郎”比喻自己的祖国。作用结合内容分析。
3.参考答案:煤虽是黑的,且经过了千年的埋藏,但依然能燃烧成熊熊烈火,释放出无穷的热量。诗句的寓意
是:别嫌我外表难看,其实我这一类人对祖国拥有无限的忠诚和热爱。
解析:关键要理解“黑奴”这一比喻。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煤,比喻为黑奴,既是说明自己的苦难之深,更是为
了说明自己对祖国的赤胆忠心。正是因为苦难之深,所以愿为祖国献身。
4.答案:B
解析:B项,“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分析有误。第三节突出了“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游子因无法
归家而导致自己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在着重写游子的乡愁。
5.参考答案:①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②游子对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③游子对家园的花自开
自落的无奈和伤感。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祖国土
[苏联|阿赫马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戴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上天许给的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蹒.磨成布粉一
这是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认为“祖国土”就像,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它影响了美观,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
要把祖国土“践踏蹂跑,磨成命粉”,从而表明诗人想要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B.诗人用“不拘礼节”来表明自己已经和祖国融为一体,祖国已是自己的一部分,一切礼节反而是疏远的表现。
这样写更能体现诗人对祖国的亲切感。
C.最后两句带有转折意味,是诗人对祖国的理性思索与透彻认识,表现了诗人真诚而又深厚的爱国之情。
D.在诗人看来,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依靠。无论祖国多么贫穷落后,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
国。
7.本诗明明是在抒发诗人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人却用大量诗行描写“祖国土”的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
样写?
二、语言文字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自考汽修试卷题库及答案
- 模拟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考试(参考答案)(浙江专用)
- 2025年对口护理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运输公司驾驶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副高内科护理学题库及答案那个好
- 2025年铝合金压铸操作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仓储铲车出租合同范本
- 健康生产劳务合同范本
- 仓库分拣员服务协议书
- 代理运营合同范本模板
- 托管员工培训方案
- TCWAN 0142-2025 船用钛-钢过渡接头焊接工艺规范
- 绿证交易协议
- 《汽车维护》教案-教学设计 2-1:车轮的检查与换位
- 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5300字数
- JG/T 411-2013电动卷门开门机
- 2025凉山州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满分答案-解锁高效工作和学习的秘密
- 徽商与徽文化课件
- 品质测量员试题及答案
- 洁净灯具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干眼门诊创建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