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课本实验)-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1页
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课本实验)-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2页
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课本实验)-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3页
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课本实验)-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4页
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回归教材课本实验)-2024年高考化学复习(新高考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秘籍01高考考前必读教材基础知识

必修第二册

第一部分回归教材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P2:硫有多种同素异形体。游离态的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硫俗称硫黄,是一种黄色晶

体,硫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试管内壁的硫可以用热碱洗涤(3S+6NaOHA

2NazS+Na2so3+3H2O)。

P2: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40体现的二氧化硫

P3:【实验51]SO2溶于水时可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可逆反应

P3:SCh溶于水时发生剧烈反应生成硫酸

P3:SO2+2H2S=3S+2H2O

P3:【实验52】二氧化硫的漂白性SO?能使品红褪色,加热又恢复原来的颜色,这是由于它能与某些(遇

紫色石蕊溶液只变红)有些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该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会慢慢分解,受热则很

快分解恢复原来的颜色。SO2的漂白是化合作用,属于暂时性漂白,Na2O2,HCIO的漂白为强氧化性,为

永久性漂白,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SO?还能杀菌消毒,SO?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厂

商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物博白,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仔等有严重的损害,并有致癌作用。空

气中SO2的主要来源是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其次是来自火山爆发和金属冶炼厂、硫酸厂等的工

业废气。

P4:资料卡片——食品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可用于杀菌消播,还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P4:图54工业制硫酸的原理示意图

P4:图55浓硫酸与蔗糖反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三大特性。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不

能干燥NHs[不是因为强氧化性。2NH3+H2so4=(NH4)2SO4]和还原性气体如H2S.HBr、HI。但可以干燥SO”

脱水性属于化学变化。PI0I图4-31黑面包实验的具体操作为在烧杯中放入适量蔗糖,用少量水调成糊状,

注入浓硫酸,用玻棒搅拌。蔗糖变黑,体积膨胀,放出大量热,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黑面包实验体

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和氧化性。有关反应为:C|2H22O||=12C+1IH2O;

2HSC)4(浓)+CA=CCM+2H2O+2SO2T。右图是C与浓H2s0«反应产物的鉴别。装小,

置A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白色粉末逐渐变蓝,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S02,C的作用3[[[]

是除SO2,D的作用是检验S02是否除尽,装置E中的试剂为澄清石灰水,用于T1X1I

.■mm*■■

检验CO2。强氧化性:在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钝化。加热时浓硫酸能与大多'C.

数金属反应,但不生成氢气。

P5:【实验53】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铜在加热时与浓硫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M浓)

—CUSO4+SO2I+2H2OO若铜过量,硫酸不能反应完,与MnCh与浓盐酸类似。与硫化氢、溪化氢、FeS等

还原剂反应:H2S+H2SO4(浓)=S+SO2T+2H2O、2HBr+H2so4(浓)△Br2+SO2T+2H2O,

2FcS+6H2so式浓尸Fe2(SO4)3+2S1+3s02f+6H2O。图56终止反应的操作是:向上拉铜丝。加热生成的气体通

入品红溶液褪色。通入石蕊溶液生成H2s03也只变红不褪色。硫酸工业所涉及的反应:4FeS2+llO2=』

催化剂、

Fe30j+8SC)2、2SO2+O2^~2so3、SO3+H2O=I42so4。

P6:资料卡片——硫酸盐:硫酸钙、硫酸钢、硫酸铜

P6:【实验54】硫酸根离了的检验

P6:思考与讨论——粗盐中除去可溶性硫酸盐及MgCL、CaCL等杂质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Ca?+、Mg2\

SOJ等杂质,先加入过量的BaQ>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Ch、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

一并滤去,经检测发现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2,其原因是BaSO4和BaCO3的Ksp差不大,当溶液中存

在大量的CO3?时,BaSO4就会部分转化为BaCCh。其中Na2cO3的作用是:除Ca?+和过量的Ba?小。所以试

剂加入顺序Na2cCh在之BaCk后,

P7:资料卡片——自然界中硫的存在和转化

PH:氮的固定、自然固氮氮的固定是指将游离态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叫做氮的固定。

PI2:人工固氮

P12:图59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PI2:科学史话一合成氨

PI3:【实验551NCh溶于水NCh溶于水生成HNO3(3NO2+H2O==2HNO3+NO)0工业上制取HNO3的

原理。以3NO2+H2O2HNO3+NO和2NO+O2==2NO2两个反应为基础作变形处理。

当V(NO2):V(O2)=4:1N02可完全转化为硝酸:4NO2+O2+2H2O=4HNO3

当V(NO):V(O2)=4:3时,NO可完全转化为硝酸:4NO+3O2+2H2O=4HNO3

P13:翅易液化,液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氨常用作致冷剂。

P13:【实验56]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可以做喷泉实验,图5—11氨溶干水的喷泉实

验,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CO?与较浓的NaOH溶液,HCI和比0都可以做

喷泉实验。

P14: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氨气极易溶于水是因为:氨分子是极性分子(相似相溶)、与水分

子形成氢键、与水反应生成NH3・H2O。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氨水是混合物,NH3H2O中有一小部分电离

形戊NHJ和OHo

P14:图51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氨水的密度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蘸有浓氨水的玻棒和靛有浓盐酸的玻

棒靠近,产生大量的白烟(NH3+HC仁NH’Q)。

P14:期的催化氧化生成NO:4NH3+5O2布湎4N0+6H20(催化剂:Pt或Fe),氨在纯氧中燃烧生成N2:NH3+3O2

墓整2N2+6H2O,可以用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是否漏气8NH3+3Cl2=N2+6NH4Clo

P14:【实验57】铉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NHJ的检验NH4a

CaCOHfef

P15:实验室制取氨气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AcaQ2+2NH3T+2H2。(该反应不

能改为离子方程式)、干燥氨气通常用碱石灰(NaOH和CaO),不能用浓硫酸或无水CaCL代替。收集

NH3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实验也可以用加热浓氨水或在氨水中加入CaO或NaOH固体的方法来快速制备

氨气(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检验N%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收集时在容器口要塞一团棉花,若出现下

列现象之z说明NH3已经收集满,注意仔细观察:试管底略高于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收集气体的方

法,导管口的位置,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的位置…

PI5;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硝酸见光或受热会分解产生NO?。

P15:【实验58】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图514终止反应的操作是:向上拉铜丝。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是得失电子的能力而不是多少),

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分别被还原为NO?和NO,活泼金属与硝酸反应,硝酸的还原产物很复杂。如Mg稀

HNO3:4Mg+10HNO3=4Mg(NO3)2+NH4NO3+3H2O,金属越活泼,HNCh越稀,还原产生的价态越低。浓硝酸的

浓度一般为69%,浓硫酸为98%,浓盐酸为37%,浓硝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4HNoA:4NO2T+2H2O+O2T),

保存在密封、阴凉、玻璃塞、棕色瓶中。

铜和稀硝酸反应停止后,再加入稀H2so4,铜继续溶解:3Cu+8H++NO3(稀)=3Cu2++2NOf-4H2。;过量

的铁和稀硝酸反应:3Fe+8H++NCh(稀)=3Fe2++2NOf+4H?0;Fe(OH)2溶于稀硝酸:

+3++2

3Fe(OH)2+4H+NO3=3Fe+NOt+2H2O:H\NO3、SO?不能大量共存:2H+2NO3+3SO?=3SO4-2NOt+H2O;

+2+3+

H+、NO3、Fe?+不能大量共存:4H+NO3+3Fe=2H2O+NOt+3Feo

P15:资料卡片一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能溶解硝酸不能溶解的金属

如:钳和金。

P15: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及其原因

P16:思考与讨论——工业上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PI6:图515酸雨的形成示意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们在大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会形

成酸雨。正常雨水由于溶解了CCh,其pH约为5.6,而酸雨的pH小于5.6

P18:T6

PI9:传统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多为硅酸盐材料:陶骁、玻璃、水泥

PI9:资料卡片一硅酸盐的结构

P2C:陶瓷、玻璃的原料及制备过程普通玻璃是以纯碱、石灰石和石英为原料,在玻璃窑中熔化制得的。

P21:水泥的原料及制备过程水泥是以黏土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在水泥回转窑中煨烧,再加入适量的

石膏研成细粉。普通玻璃和水泥的共同原料是石灰石。

P21: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硅、二氧化硅、新型陶瓷、碳纳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

P21:硅在自然界主要以硅酸盐(如地壳中的大多数矿物)和氧化物(如水晶、玛瑙)的形式存在,硅是一

种亲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的,在自然界中主要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SiO2及硅酸盐的形

式存在。结晶的SiCh是石英,其中无色透明的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沙子中含有小粒

的石英品体。纯净的SiC)2是现代光学及光纤制品的基本原料。可以用HF刻蚀玻璃,是因为SiO2可与HF

P47:化学平衡

P47:转化率:已被转化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与其初始的物质的量之比

P48:科学史话——炼铁高炉尾气之谜科学史话中,增加高炉的高度,尾气中CO的比例没有变,因为

C+CO2=2CO为可逆反应。

P51:T1KT12

P54:T5、T6

P55:T9、T11

P56: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P57: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P62:球棍模型、空间填充模型

P62:思考讨论图76体会烷燃分子中碳原子的立体构型,不是直线。

P63:饱和燃、烷燃、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

P64:【实验71】甲烷与氯气反应CH4,C12发生了取代反应,产物有四种。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变

浅,内壁出现油状的液滴。CH』分子键角为10928,同样的正四面本的P«键角为60。

P65:取代反应

P66:T9

P67: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

P67:【实验72]乙烯的氧化除去CH.I中的C2H4不能用KMnOMH)可以将混合气体通过澳的CCL溶液。

P68:加成反应

P69:聚合反应、加成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P69:信息搜索——乙烯用作水果的催热剂,有时为了延长果实或花朵的成熟期,又需用浸泡过酸性高镒酸

钾的硅土来吸收水果或花朵产生的乙烯,以达到保鲜的要求。

P69:碳氢化合物、煌

P70:图713匹的分类

P71:科学史话——芳香族化合物与苯

P72: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棉花、羊毛、天然橡胶)、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

成纤维、合成橡胶、黏合剂、涂料)

P72:塑料

P73:橡胶

P74:纤维:天然纤维、化学纤维(再生纤维、合成纤维)

P75:科学・技术・社会——黏合剂和涂料

P76:T4

P77:煌的衍生物

P77:【实验74】乙醇与钠反应注意钠与乙醇反应钠的位置和剧烈程度(注意和钠与水反应比较)。点燃

氢气前一定要验纯气体。点燃后罩上干燥的小烧杯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加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证

明产生的气体为H2O

P78:官能团

P78:【实验75】乙醇的催化氧化

P79:资料卡片——乙醇在体内的转化

P79:冰醋酸

P80:【实验76]酯化反应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装

置图中长导管口的位置(防倒吸)。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吸水。

P81:表72常见的有机化合物类别、官能团和代表物

P83:基本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P84:【实验77]铺萄糖分别与新制的CU(0H)2、银氨溶液反应

P84:【实验78】淀粉与碘反应、淀粉水解及产物的检验

P85;图726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

P86:鸡蛋清分别与醋酸铅、浓硝酸反应灼烧蛋白质

P86: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P87:油脂、甘油酯、脂溶性维生素

P90:T2、T3、T4、T5、T7、T9

P93:TKT6

P94:TI0

P95: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P96:实验活动9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P98:金属的冶炼方法:热分解法、热还原法、电解法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

在。不活泼金属采用热还原法[直接加热其氧化物分解](Hg、Ag),非常活泼的金属

采用电解法(钠、镁、铝)[电解MgCH而不是MgO,电解AI2O3,不是AlCb,大部

分金属采用还原剂法(铝热反应,炼铁)。

P98:铝热反应,如右图: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现象: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纸漏斗被烧穿,有熔融的铁落入沙中。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在纸

漏斗中插入镁条并点燃镁条。右氮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A1+Fe2O3=^=

A12O3+2Fe。该反应的铝热剂为A1和Fe2O?o

P99:图81铝的生产原理示意图

P1G0:海水资源的利用: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进行循环冷却。

Pl00:海水淡化的方法:蒸储法、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法。

P1G0:图83海水的综合利用示意图

富集漠

吸收塔

(S()2)

PI0I:图84海水提滨工艺流程示意图海水提溟常用空气吹出法收集澳,主要是由于溟易挥发,从海水中

提取漠的流程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2Bn+C12=Br2+2C「、Bn+SOz+ZHzOZHBr+HzSOj。

常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碘,主要是由于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从海带中提取碘中涉及的化

学反应有:2H'+2I4-H2O2=l2+2H2O,海带在卅烟中灼烧至完全变成灰烬。

P102:煤是由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煤的干储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工业上叫煤的焦化,属于化学变化。

煤的气化是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主要反应是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CO和H2)等,属于化

学变化。

煤的液化是将煤转化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可以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属于化学变化。先转化为CO和

H2,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CH30H等。

石油的分储是利用原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时行分离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裂化是将重油分解成碳原子

少的汽油等,进一步分解称为裂解。均为化学变化。

P103:资料卡片:甲烷的水合物是由甲烷和水组成的化合物。称为可燃冰。储量巨大的甲烷水合物的分解

和释放,会诱发海底地质灾害,逐会加重温室效应。

P103:石油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分储

催化裂化:将重油裂化为汽油等物质

催化裂解:将汽油进一步裂解得到乙烯、丙烯、甲烷等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

PI04:图86石油的分裂和裂化及产品示意图

P105:科学♦技术・社会——生物质资源的利用

PI05:T3

PI06:T5、T6

P107:化学品可以分为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两大类

P107:化肥、农药

PI09:处方药、非处方药(0TC)

P110:水杨酸、乙酸酊、乙酰水杨酸、阿司兀林

Pill:食品添加剂: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

工合成或天然物质

PH2:着色剂、增味剂

P112:膨松剂、凝固剂

PH3:防腐剂、抗氧化剂

P113:营养强化剂

P1I5:图819豆腐的传统制作过程

PI16:Tl、T2、T3

P117: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PI18:图822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PU9:思考与讨论:含氮、磷的大量污水任意向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排放,会出现水华、赤潮等水体污染

问题。图823水华、赤潮:水中氮、磷过多,造成水中藻类疯长,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水体变成浑浊绿色,

水质恶化。

PH9;绿色化学也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和做法,利用化学原理和技

术手段,减少或消除产品在生产和应用中涉及的有害化学物质,实现从源头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PH9:原子经济性反应: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产物,这时原子利用率(即期望产物的总质最与

生成物的总质量之比)为100%。

P124:Tl、T2

P125:T5、T7、T8、T9

第二部分课本实验归纳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实验51二氧化硫溶于水(必修第二册,P3)

实验装置

1«5-2二仅化•添丁木

实验原理SO2+H2O=H2s。3

实验用品二氧化硫、水、试管、橡胶塞、水槽

如图52所示,把充满SO?、塞有橡胶塞的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面下打开橡胶塞,观察试管

内液面的上升待液面高度不再明显变化时,在水下用橡胶塞塞紧试管口,取出试管,用pH

实验步骤

试纸测定试管中溶液的酸碱度(保留该溶液供实验52使用)

实验现象试管内液面上升

实验结论S02易溶于水

实验说明1体积水可溶解40体积S02

实验52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探究(必修第二册,P3)

一SO2的水溶液只Q

.口

实验装置

图a二化娥的黑门年加

实验原理二氧化硫与有机色素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受热分解乂生成有色物质

实验用品二氧化硫、水、石蕊溶液、品红溶液;试管、胶塞、水槽、胶头滴管、pH试纸。

用试管取2L在实验51中得到的溶液,向其中滴入12滴品红溶液,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步骤

然后加热试管,注意通风,再观察溶液的变化

滴加品红溶液后,溶液先变红,振荡后褪色,再加热后溶液颜色恢亚红色,同时有刺激性气味

实验现象

的气体生成。

实验结论SO2具有漂白性,但生成的化合物不稳定。

实验说明亚硫酸、亚硫酸氢盐、亚硫酸盐也有此性质

实验53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必修第二册,P5)

/铜丝

厂浸NaOH溶液的棉团

浓硫酸一

品红溶液一iL石蕊溶液

实验装置

115

图52浓硫限Lj铜反应

实验原理

Cu+2H2SO4(^)=CUSO4+SO2T+2H2O

浓硫酸、铜丝、品红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石蕊溶液、水;烧杯、试管、橡胶塞、酒精灯、铁架台、

实验用品

棉花。

在带导管的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在试管中加入2mL浓硫酸,

塞好橡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将产生的气体先后通入品红溶液和石蕊溶液中,观

实验步骤

察实验现象。向外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将试管里的物质慢慢倒入盛有大量水的另一支

试管里,观察溶液的颜色。

①加热前铜丝在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②加热后,试管中铜丝表而变黑,有气泡逸出;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逐渐变为无色,试管中的紫色

实验现象石蕊溶液逐渐变为红色

③试管中的溶液呈蓝色

①加热前铜与浓硫酸不反应②在加热条件下铜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②在加热条件下铜

实验结论

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总结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①浓硫酸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金属的疏酸盐,本身•般被还原为S02o

实验说明②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钝化。

③浓硫酸可将碳、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成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SO2。

实验54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必修第二册,P6)

实验原理Na2SO4+BaC12===BaSO4l+2NaCl,BaSCh不溶于稀盐酸的特性来检验SO/

实验用品稀硫酸、Na2s04溶液、Na2cCh溶液、盐酸、BaCh溶液;试管、胶头滴管。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硫酸,Na2sCh溶液和Na2cCh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BaCb溶液,

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振荡,观察现象,从这个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站论?写出

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三支试管都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前两支试管中白色沉淀无明显变化,装Na2cCh溶液产生白

实验现象

色沉淀溶解。

溶液中的CO3?也能与Ba?+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BaCCh沉淀可以与稀盐酸发应故CO?。因此

实验结论在实验室里:通常将溶液先用稀盐酸酸化以排除CO.F等可能造成的干扰,然后加入BaCh容

2

液来检验SO4的存在

2-

SO42的检验方法:①向未知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排除Ag\CO3^SO,—的干扰);②若出现

实验说明沉淀,则应过滤,保留滤液,滤出沉淀:③向滤液中或未出现白色沉淀的溶液中加入BaCL溶

2

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可证明未知液含SO4O

实验55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的实验(必修第二册,P13)

实验装置

由5/0二饱化氮用「水的实收

实验原理

3NO2+H2O===2HNO3+NO,2NO+O2===2NO2或4NO2+02+2H2O===4HN03

实验用品二氧化氮、氧气、水;试管、水槽。

实验步骤图510所示,左一支50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mLN0,然后吸入5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

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

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

①无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②注射器中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动

③注射器中气体由红棕色变为无色,注射器活塞维续向左移动

实验结论①NO不溶于水

②NO和O?反应牛成红棕色NO2,气体体积减小。

③NO?不能全部被水吸收,有无色气体NO生成,气体体积继续减小。

①以上过程实际是水吸收NO2制硝酸的原理。

②NO2的污染可用NaOH溶液处埋:2NO+2NaOH===NaNO+NaNO+HOo

实验说明2232

③NO的污染可用NaOH溶液处理(NO不能单独被NaOH溶液吸收):NO2+NO+2NaOH===

2NaN02+H20o

实验56氨气的喷泉实验(必修第二册,P13)

实验装置

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NH3+H2OUNH3.H2O=NH4++OH),导致容器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容

内外产生压强差,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从而形成喷泉。

实验用品氨气、酚酥溶液、水;圆底烧瓶、玻璃管、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

如图511,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

实验步骤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预先在水里滴入少量酚配溶液)。打开弹簧夹,挤

压滴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并描述现象,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实验结论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实验说明①实验成功的关键:a.装置的气密性要好;b.烧瓶要干燥;c.氨气要充满。

②若无胶头滴管引发喷泉,可采用热敷法或冷敷法引发喷泉。

实验57钱根离子的检验(必修笫二册,P14)

实验原理

NH;+OH-=NH3t+H2O,通过N%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来检验NH;

NH4。溶液、NH4NO3溶液、(NH4)2SC)4溶液、红色石蕊试纸、NaOH溶液、蒸储水;试管、胶

实验用品

头滴管。

在NH4CI溶液、NH4NO3溶液和(NH4)2SO4溶液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注

实验步骤意通风),用钱了•夹住-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实验现象三支试管都能产生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实验结论铉盐与强碱反应生成了氨气

实验说明实验室中,常利用铁盐与强碱反应产生氨这一性质来检验钱根离子的存在和制取氨

实验58硝酸与铜的反应(必修第二册,P15)

占-铜纹

■■

&硝酸

.(-NaOH溶液

实验装置3BBI

图514硝酸,脩版应

+2++2+

实验原理Cu+4H+2NO3=Cu+2NO2T+2H2O;3Cu-8H+2NOs=3Cu+2N0:+4H2O

实验用品浓硝酸、稀硝酸、铜丝、氢氧化钠溶液;烧杯、试管、橡胶塞、酒精灯、铁架台。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具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

实验步骤

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①装浓硝酸的试管中铜丝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蓝

实验现象

②装稀硝酸的试管中铜丝溶解,产生无色气体,溶液变蓝

实验结论浓、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

①硝酸几乎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除Au、Pt外)反应,生成高价态金属的硝酸盐,本身一般被

还原为NO2或NO,

实验说明

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铁、铝钝化。

③浓硝酸可将碳、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成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NO2O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实验61放热反应(必修第二册,P32)

・,

实验装置

H

阳Si北发力丽,:萧展的沿慎受化

实验原理

Mg+2HCl===MgCh+H2T△H<0

实验用品2moI/L的盐酸、铁条;温度计、试管、砂纸。

实验步骤在•支试管中加入2mL2moi/L的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

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现象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试管壁发烫,溶液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镁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62吸热反应(必修第二册,P33)

/、

实验装置

图32化学,ZW啜然住优杯"A片

何的木祗结戒冰

实验原理

Ba(0H)2•8H2O+2NH4Cl=BaCl2+2NH3t+1OH20△H>0

实验用品Ba(0H)2-8H2O晶体、NH4C1晶体;烧杯、玻璃片(或小木板)、玻璃棒。

将20g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10g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

实验步骤滴水的木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到气味后迅速用玻璃片盖上烧杯,用手触摸烧壁下部,

试着用手拿起烧杯,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少许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烧杯变凉,木片和烧杯底部粘接在一起。

实验结论①Ba(OH”・8%0晶体和NHiCi晶体的反应是吸热反应,②反应产生了氨气,

实验63原电池(必修第二册,P36)

,Cu

实验装置1

-H2

二e白跖二三-15^:

二c11

SOjso?三H,至一稀硫酸

图&6朦电池实验_____d

实验原理锌片(负极):Zn—2e=ZM+(氧化反应);铜片(正极):2H++2°一=H2T(还原反应);

总反应:2H++Zn=H2f+Zn2+(工作原理如上右图)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稀硫酸;导线、电流表、烧杯。

实验步骤(1)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观察、比较导线连接前后的现象

(3)如图所示,用导线在锌片和铜片之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偏转。

实验现象(1)当锌片与铜片插入稀硫酸时,锌片上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2)当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相连后,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3)串联电流表后,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锌铜稀硫酸构成了原电池装置,产生了电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实验说明形成原电池后锌片表面有少量气体产生,可能原因:一是锌片不纯,自身构成了微电池;二是

锌片与H+直接接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H2(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损耗)。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实验用品甲烷、氯气、饱和食盐水;铁架台、硬质大试管、铝箔套、水槽。

取两支硬质大试管,均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各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分别用

实验步骤铁架台固定好(如图78)。其中一支试管用铝箔套上,另一支试管放在光亮处(不要放在日光直

射的地方)。静置,比较两支试管内的现象。

实验现象套有铝箔试管内无明显现象。未套铝箔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试管

中有少量白雾;试管内液面上升;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实验结论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有机物,

①CH4与纯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与氯水、滨水不反应。

实验说明

②CH4与Cl2的光照取代反应是一个连锁反应,各取代产物都有,有机产物在通常下的状态

是“一气三液”。

实验72乙烯的氧化反应(必修第二册,P67)

I1I!-II

实验装置S0

ffl7-IO乙ifi'j岛M检押反腐

代燃

CH2=CH+3O2——>2CO2+2HO;5c2H4+12KMnO+l8HSO4==1OCO2+12MnSO4+6K2so4+28H8

实验原理2242

实验用品乙烯、酸性高钵酸钾溶液;铁架台、石棉、碎瓷片、硬质试管、试管、导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1)点燃纯净的乙烯,观察燃烧的时的现象。

(2)将乙烯通入盛有酸性高镒酸钾溶液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乙烯能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且伴有黑烟。

(2)乙烯使酸性高铳酸钾溶液和嗅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结论乙烯有可燃性。乙烯可被酸性高钵酸钾氧化;

实验73乙烯的加成反应(必修第二册,P68)

1T

11-1

实验装置03

阳7・11乙惭,段反应

实验原理CH2===CH2+Br2->CH2BrCH2Br

实验用品乙烯、湿的四氯化碳溶液;试管、导管。

实验步骤将乙烯通入盛有溟的四氯化碳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乙烯溟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实验结论乙烯与溟发生了加成反应

实验74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必修第二册,P78)

*

实验装置

M719乙部、衲反应

实验原理2c2HQH+2Na-2c2HsONa+H2T

实验用品无水乙醇、钠、澄清石灰水;锦子、小刀、漉纸、试管、医用注射针头、单孔塞、烧杯。

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

口迅速塞上带有尖嘴导管的橡胶塞,用小试管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然后点燃(如图)

实验步骤719,

再将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待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

澄清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前面做过的水与钠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比较,

钠开始沉于无水乙醉底部,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

实验现象

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向烧杯中加

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乙醉与钠可以反应,产物为

实验结论H2O

实验说明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②钠与乙醇反应不如与水反应剧烈,说明乙醇中羟基不如水中羟基活泼。

实验75乙醉的催化氧化(必修第二册,P78)

实验装置

由720Z.O勺做化X化

Cu

实验原理2cH3cH2OH+O2------->2CH3CHO+2H2O或

△△

2Cu+O2—->2CuO,CH3CH2OH+CuO—-<H3CHO+H2O+Cu

实验用品乙醇、铜丝;试管、酒精灯。

实验步骤向试管中加入少量乙醇,取一根铜丝,下端绕成螺旋状,在洒精灯上灼烧后插入乙酹,反复儿

次。注意观察反应现象,小心闻试管中液体产生的气味。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灼烧过呈黑色的铜丝表面变红,试管中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实验结论乙醇在铜作催化剂时被氧化为乙醛。

实验说明铜丝绕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减少热量散失。

实验76乙酸的酯化反应(必修第二册,P78)

二;

实验装置

l«7-22(A收乙蕉的盟备¥

示j

O()

II浓H2SO4II

实验原理CH3—c—OH-t-HOCH2CH3A-CH3—c—OCH2CH3+H2O

实验用品乙酸、乙醇、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酒精灯、大试管、长导管、铁架台。

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再加入几

片碎瓷片,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

上(如图722),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在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上方有透明的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实验结论在浓硫酸存在、加拉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发牛酯化反应,牛成无色、透明、不溶干水.口有

味的乙酸乙酯。

①盛反应液的试管向上倾斜45度,以增大试管的受热面积。

②导气管末端不能浸入饱和Na2c03溶液中是防止受热不均发生倒吸:实验中导管要长,起导

气、冷凝回流挥发的乙醇和乙酸的作用。

实验说明

③饱和Na2coMac)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有利于分

J/

④乙酸酯化反应的条件及其作用:加热,主要目的是提高反应速率,其次是使生成的乙酸乙酯

挥发,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且利于收集产物;用浓硫酸作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用浓硫

酸做吸水剂,使化学平衡右移,提高乙醉、乙酸的转化率:使用过量乙醇,提高乙酸转化为酯的产率。

实验77葡萄糖的性质(必修第二册,P84)

1新制氢I

P氧化铜。%的葡萄糖溶液

人悬浊液L

实验装置6i

I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