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_第1页
《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_第2页
《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_第3页
《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_第4页
《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诗序(节录)》(原文、注释、译文、段析、总评)毛诗序(节录)1.《关雎》,后妃之德也①,风之始也②,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③,用之邦国焉④。【注释】①后妃之德:后妃,天子之妻,旧说指周文王妃太姒。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是“后妃之德”也。②风之始:有二义,一是指《关雎》为十五国风之首。二是指为文王教化之始。③用之乡人:乡大夫用《关雎》教化百姓。周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每乡以卿一人掌其政教禁令,是为乡大夫。乡大夫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时,以《关雎》和乐。④用之邦国:诸侯用《关雎》教化其臣。邦国,诸侯国。诸侯行燕礼饮宴其臣子及宾客时,也以《关雎》和乐。首句至“用之邦国焉”为《关雎》小序,以下为大序。【译文】《关雎》这首诗,是赞美后妃美德的,它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教化的开端,用来感化天下民众,端正夫妇之道。所以,(它既)被乡大夫用来教化百姓,(也)被诸侯用来教化臣民。【段析】此段奠定了《诗经》作为儒家经典的阐释基调。它将一首描绘男女爱情的《关雎》解读为歌颂“后妃之德”的典范,并赋予其“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重大社会教化功能。这体现了汉儒将文学与政治伦理紧密相连的典型特征,强调诗歌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应用从乡里到邦国的广泛性,正昭示了其作为教化工具的普遍价值。2.风,风也,教也①;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注释】①风也教也:风是感化,主情;教是教化,主义。【译文】“风”,就是“讽诵”,就是“教化”;用讽诵来感动人们,用教化来陶冶人们。【段析】这一段精炼地阐释了“风”这一核心概念的哲学意蕴。它以音训之法,揭示出“风”既是“讽诵”(感发感动),也是“教化”(陶冶塑造)。这短短一句话,深刻地概括了诗歌发生作用的机制:通过艺术的、情感的感染力(风以动之)作为手段,最终达成伦理的、理性的教育目的(教以化之),强调了情感触动与道德提升的统一。3.诗者,志之所之也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断句标点如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注释】①志之所之:志,情志、怀抱。之,出。②永歌:引声长歌。永,延长。【译文】诗,是内心志意的归宿。蕴藏在心里是志意,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内心中激荡而表现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便咨嗟叹息,叹息不足以表达,便引声长歌,长歌尚且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段析】本段提出了中国文论史上“诗言志”的经典命题,并生动描绘了艺术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指出诗歌源于内心情志,是情感激荡不得不发的外显。从“在心为志”到“发言为诗”,再到嗟叹、永歌、手舞足蹈的升级,清晰地勾勒出一条由内而外、由弱至强的艺术生成链,同时揭示了诗、乐、舞同源共生的亲密关系,突出了情感在创作中的核心驱动力。4.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①;亡国之音哀以思②,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③。先王以是经夫妇④,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注释】①乖:乖戾,反常。②思:悲伤。③莫近于诗:没有超过诗的。④经夫妇:规范夫妇之道。经,常道,此作动词。【译文】情感通过声调抒发出来,声调组成和谐的旋律就叫做音乐。太平时代的音乐安详而欢乐,是因为政治清明平和;动乱时代的音乐怨恨而愤懑,是因为政治混乱反常;亡国时代的音乐哀伤而忧思,是因为人民困苦无望。所以,要匡正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能比诗更切近了。先王正是用诗来规范夫妇之道,养成孝敬之德,敦厚人伦关系,完善政教风化,改变风俗习惯。【段析】此段系统阐述了文艺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审乐知政”论。它认为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安乐、怨怒或哀思——直接反映了其政治状况的和谐、混乱或衰败。因此,诗歌不仅是社会现实的晴雨表,更具有“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的强大力量。先王正是利用诗歌的这种认识与感化功能,来完成伦理构建与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5.故《诗》有六义焉①:一曰风②,二曰赋③,三曰比④,四曰兴⑤,五曰雅⑥,六曰颂⑦。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⑧,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⑨。国史明乎得失之迹⑩,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⑪。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⑬。雅者,正也⑭,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⑮。是谓四始⑯,《诗》之至也⑰。【注释】①六义:《周礼·春官·大师》有“六诗”说,内容相同。通常解释是以“风雅颂”为诗体,“赋比兴”为诗法。但依此说,难以解释“六义”或“六诗”的顺序。②风:一般解释指国风,王畿之外的地方乐歌。③赋:指铺陈直叙的手法。④比: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比喻。⑤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与隐喻的作用。⑥雅:王畿之乐,包括周王朝公卿士大夫的诗歌。⑦颂:祭祀宗庙的诗歌。⑧主文而谲谏:主于文饰而不直讽。文,本义指和谐的曲调。古时君王听政,凡献诗有所讽谏,都由乐师作曲,使诗与乐相和,是为"主文"。后来指讽谏之辞须加以修饰。谲,委婉而不切直。⑨变风、变雅:指西周中衰以后的诗篇。变,指时世由盛而衰,纲纪大坏。旧说《邶风》以下为“变风”,《六月》以后小雅和《民劳》以后大雅为“变雅”。⑩国史:王室的史官,掌采诗。⑪先王之泽:虽然政教已坏,但先王的教化影响还在,所以诗人能以礼义节制情感。⑫“是以一国之事”三句:诗的创作以一人之情为本,但反映一个国家的事,称作“风”。一国,指诸侯国。⑬“言天下之事”三句:反映天下之事、四方风情的称为“雅”。“风”写一国之事,“雅”写天下之事,此其不同。⑭雅者正也:“正”有二义,一通“政”,认为“雅”是写王政兴衰的。下文说政有大小,所以分为“小雅”“大雅”。二是雅正之“正”,认为“雅”是言天子政教以齐正天下。⑮“颂者”三句:赞美君王盛德,将其功业告知神明的歌舞,称为“颂”。⑯四始:指国风、小雅、大雅、颂。《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四始”指风雅颂分别以《关雎》《鹿鸣》《文王》《清庙》为始。那是《鲁诗》说。⑰《诗》之至也:《诗》理尽于此。【译文】所以《诗经》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六是“颂”。君主用“风”来教化臣民,臣民用“风”来讽谏君主,依托文采而委婉劝谏,说话的人不会获罪,听到的人足以引以为戒,所以称之为“风”。等到王道衰微,礼义废弃,政教失当,诸侯各国政令不一,卿大夫之家风俗各异,于是“变风”、“变雅”的诗篇就兴起了。王室的史官明了政治得失的轨迹,伤感于人伦关系的废弛,哀怜于刑法政令的严苛,于是吟咏内心的性情,用来讽谏他们的君主,这是通过世事变迁而怀念旧时风俗啊。所以“变风”虽发自性情,却能以礼义为归宿。发自性情,是人的本性;止于礼义,是先王教化的遗泽。(因此,)叙述一个诸侯国的事,系于诗人个人的情感本心,叫做“风”;述说天下的事,表现四方的风气,叫做“雅”。“雅”,就是“正”的意思,说的是王朝政教兴衰的缘由。政事有大小之分,所以有《小雅》,有《大雅》。“颂”,是赞美盛大功德的状貌情操,把成功的业绩祭告于神灵的乐歌。这就叫做“四始”,《诗经》的义理尽在于此了。【段析】这是全文的理论核心,构建了《诗经》学的“六义”体系。它详细阐述了“风”的双向互动(上化下,下刺上)及“主文而谲谏”的委婉批判原则。尤为重要的是,它提出了“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一根本创作准则,既肯定了情感抒发的正当性,又为它划定了儒家伦理的边界。同时,通过区分“正”与“变”,以及界定“风”、“雅”、“颂”的范畴,展现了其宏阔而精微的理论视野。6.然则《关雎》《麟趾》之化①,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②。南,言化自北而南也③。《鹊巢》《驺虞》之德④,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⑤。《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⑥。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⑦,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⑧。是《关雎》之义也。【注释】①《麟趾》:《麟之趾》,《国风·周南》的最后一篇。小序称《麟之趾》呼应《关雎》,认为自《关雎》开始王化行于天下,即使是衰世的公子也信厚知礼。②系之周公:周公摄政当国,制礼作乐,天下大治,所以王者以周公为代表。王者以周公为圣,所以《周南》言王者之事,系于周公之名而称为“周南”。③南言化自北而南:周始于北方的岐周,拓至南方的江汉之域,所以说王道化行是从北向南的。这是解释《周南》之“南”的意义。④《鹊巢》《驺虞》之德:《国风·召南》首篇为《鹊巢》,末篇为《驺虞》。小序称《驺虞》是《鹊巢》之应,认为《鹊巢》言化行的开始,至《驺虞》言国君披文王之化,仁德如驺虞,可见王道初成。⑤系之召公:名奭,与周公一起辅佐武王灭商,成王时任太保。诸侯以召公为贤,所以《召南》写诸侯之事,系于召公之名而称为"召南"。⑥"《周南》《召南》"三句:《周南》《召南》都是体现正始之道和教化基础的作品。正始,使治理初始归于正道。⑦忧:原文作"爱",据阮元《校勘记》改。⑧伤善:伤害善道。【译文】既然如此,那么《关雎》《麟之趾》所体现的教化,是称王天下的风气,所以归属于周公。“南”,是说教化从北方推行到南方。《鹊巢》、《驺虞》所赞美的德行,是诸侯的风范,是先王用以施行教化的,所以归属于召公。《周南》、《召南》,是使一切事物和行为归于正道的准则,是王者教化的基础。因此《关雎》篇乐于求得贤淑的女子,来匹配君子,它所忧思的是荐举贤才,而非沉溺于美色;爱慕窈窕淑女,思念贤德配偶,却没有损害善良本心的意念。这就是《关雎》的深意啊。【段析】最后一段作为总结,具体地将理论应用回《周南》《召南》的解读中,将其分别系于周公、召公名下,赋予“王者之风”与“诸侯之风”的政治寓意。并再次聚焦《关雎》,将其主旨从男女之情彻底升华至“忧在进贤”、“思贤才”的政教高度。这种解读方式,是汉代经学将文学文本彻底伦理化、政治化的典型范例,最终完成了将《诗经》塑造为儒家政教经典的阐释闭环。【总评】《毛诗序》,作为《毛诗》传本中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专论。其作者与成书年代虽存争议(或以为子夏、毛公,或以为东汉卫宏),但普遍认为它集中反映了汉代经学家对《诗经》的权威阐释,是先秦至汉儒家诗学思想的总结与升华。这篇节录文字,虽非全文,却完整地勾勒出儒家文论的核心框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历史背景来看,《毛诗序》诞生于汉代“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时期。此时,儒家学者致力于为经典(包括《诗经》)构建一套能够服务于帝国政治与伦理教化的阐释体系。因此,《毛诗序》的核心目的,并非进行纯粹的文学审美,而是将《诗经》彻底经典化、政教工具化,使其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治国宝典。节选的六段文字,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文章开篇即确立典范,将《关雎》这首情诗阐释为“后妃之德”的体现,并指出其目的是“风天下而正夫妇”。这并非简单的篇章介绍,而是为整部《诗经》的解读定下基调:诗歌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会政治功能。紧接着,第二段对“风”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其兼具“感化”(风以动之)与“教化”(教以化之)的双重属性,揭示了诗歌通过情感触动来实现道德培育的作用机制。在奠定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基石后,第三段转而深入探讨诗歌的本质与起源,提出了“诗言志”这一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语)。它生动描述了从内心之“志”到外在之“诗”,再到歌、舞的艺术生成过程,深刻揭示了情感(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驱动力(“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一部分肯定了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合法性,是《毛诗序》理论中极具活力的部分。然而,儒家诗学不会任由情感无限泛滥。第四段便巧妙地将情感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审乐知政”论:“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这构建了“政治状况→民众情感→诗歌音乐”的反映论模式,使诗歌成为观察社会得失的镜子。在此基础上,文章顺理成章地重申了诗歌教化功能的极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如果说前四段是理论的铺垫,那么第五段则是全文的理论高峰。它系统提出《诗经》的“六义”说(风、赋、比、兴、雅、颂),并重点阐述了“风”的运作方式,尤其是“下以风刺上”的批判功能。为了平衡这种批判可能带来的政治风险,它提出了“主文而谲谏”与“发乎情,止乎礼义”两大核心原则。前者要求批评必须委婉含蓄,讲究艺术性;后者则为情感的抒发划定了明确的伦理边界,即情感可以勃发,但最终必须回归儒家礼义的规范。这一“情”与“礼”的辩证统一,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黄金法则。此外,本段对“变风变雅”的论述,也体现了其历史发展的眼光。最后,第六段作为结论,回归到对《周南》《召南》的具体分析,将前述理论应用于实践,首尾呼应,完成了从抽象理论到具体阐释的闭环,再次强调了《诗经》作为王道教化基石的根本属性。纵观这六段,其内在逻辑关系清晰可见:从具体篇目(《关雎》)的典范意义出发,界定核心概念(“风”),探究本质起源(“诗言志”),关联外部世界(“审乐知政”),构建完整理论体系(“六义”与“情礼观”),最后回到具体篇目验证理论。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的严密思辨过程。《毛诗序》的地位与影响是至高无上的。它不仅是《诗经》学研究的权威文献,更是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奠基之作。它所确立的“诗言志”传统、“文艺与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