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_第1页
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_第2页
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_第3页
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_第4页
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级检验师考试真题及答案详解一、单选题1.下列哪种细胞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双凹圆盘状,中央淡染区约为直径的1/3()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答案:A解析:成熟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淡染区约为直径的1/3,这是其典型形态特征。白细胞形态多样,有球形等;血小板为不规则形小体;淋巴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所以答案选A。2.正常成人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不能见到的是()A.嗜多色性红细胞B.有核红细胞C.嗜碱性点彩红细胞D.裂红细胞答案:B解析: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一般见不到有核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见到,裂红细胞在一些血管内溶血等情况时也可能出现。故答案为B。3.下列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B.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C.经活体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D.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答案:D解析: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经活体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而不是低下。所以答案选D。4.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什么部位进行有序观察()A.头体部B.体尾交界处C.体部D.尾部答案:B解析: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体尾交界处进行有序观察,此处细胞分布均匀,能较好地反映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的真实比例。头体部细胞可能分布过于密集,尾部细胞可能分布稀疏且有大细胞等异常分布情况。所以答案是B。5.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是指()A.核的位置B.核的染色质致密程度C.核质比例D.核的分叶状况答案:D解析: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是指核的分叶状况,可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等情况,反映了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机体的病理状态。核的位置、染色质致密程度、核质比例等并非核象变化所指内容。故答案为D。6.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B.具有趋化作用C.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嗜酸性阳离子蛋白、组胺酶等D.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答案:D解析:正常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具有趋化作用,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嗜酸性阳离子蛋白、组胺酶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急性感染时一般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通常不增多。所以答案选D。7.血小板的功能不包括()A.黏附功能B.聚集功能C.释放功能D.吞噬功能答案:D解析:血小板具有黏附功能、聚集功能和释放功能等。吞噬功能是白细胞(如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功能,血小板不具备吞噬功能。故答案为D。8.下列哪项不是凝血因子的特点()A.除因子Ⅲ外,均为血浆蛋白B.除因子Ⅳ外,均为糖蛋白C.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D.因子Ⅴ、Ⅷ是体内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储存时需保存在-20℃以下答案:D解析:除因子Ⅲ外,凝血因子均为血浆蛋白;除因子Ⅳ外,均为糖蛋白;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因子Ⅴ、Ⅷ是体内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但储存时一般是保存在-70℃以下,而不是-20℃以下。所以答案选D。9.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ⅫB.因子ⅩC.因子ⅦD.因子Ⅲ答案:A解析: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因子Ⅻ,当因子Ⅻ与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接触时被激活,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Ⅹ是共同凝血途径的关键因子;因子Ⅶ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重要因子;因子Ⅲ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故答案为A。1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不常见于下列哪种情况()A.血友病AB.血友病BC.肝脏疾病D.口服华法林治疗初期答案:D解析:血友病A缺乏因子Ⅷ,血友病B缺乏因子Ⅸ,肝脏疾病可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这些情况均可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口服华法林治疗初期主要影响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而APTT一般变化不明显。所以答案选D。11.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B.纤维蛋白原C.凝血因子D.血小板答案:B解析: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为血清。血浆是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分离出的液体。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因为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故答案为B。12.下列关于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B、AB、O四型B.血型抗体一般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C.血型物质可以存在于红细胞膜、唾液、精液等中D.新生儿ABO血型鉴定时,一般只做正向定型,不做反向定型答案:D解析: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B、AB、O四型;血型抗体一般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血型物质可以存在于红细胞膜、唾液、精液等中。新生儿ABO血型鉴定时,由于其血清中抗体效价低,一般只做反向定型,不做正向定型。所以答案选D。13.下列哪种疾病可出现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A.缺铁性贫血B.地中海贫血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D.再生障碍性贫血答案:C解析: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呈球形,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对低渗盐水的抵抗力降低,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般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或降低。故答案为C。14.下列关于铁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B.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C.转铁蛋白是运输铁的主要载体D.铁主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转铁蛋白是运输铁的主要载体。铁主要通过肠道黏膜细胞脱落、胆汁等排出体外,而不是主要通过尿液排出。所以答案选D。15.下列哪种疾病可出现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A.缺铁性贫血B.铁粒幼细胞贫血C.地中海贫血D.再生障碍性贫血答案:A解析:缺铁性贫血时,体内铁缺乏,血清铁降低,为了满足机体对铁的需求,转铁蛋白合成增加,总铁结合力增高。铁粒幼细胞贫血血清铁升高;地中海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一般无典型的降低和增高变化。故答案为A。16.下列关于骨髓穿刺术的叙述,错误的是()A.穿刺部位常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等B.骨髓穿刺液涂片时应迅速推片,避免细胞凝聚C.骨髓穿刺后应压迫止血,一般压迫3-5分钟D.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形态等,但不能诊断所有血液系统疾病答案:B解析:骨髓穿刺部位常选择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等;骨髓穿刺后应压迫止血,一般压迫3-5分钟;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形态等,但不能诊断所有血液系统疾病。骨髓穿刺液涂片时应缓慢推片,以保证细胞分布均匀,避免细胞因推片过快而变形等。所以答案选B。17.下列哪种细胞在骨髓中出现提示可能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原始粒细胞B.原始单核细胞C.原始淋巴细胞D.原始巨核细胞答案:C解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粒细胞增多提示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始单核细胞增多提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巨核细胞增多提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故答案为C。18.下列关于白血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B.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C.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一般超过20%D.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答案:C解析: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根据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原始细胞一般超过30%,而不是20%。所以答案选C。19.下列哪种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时最早升高()A.肌酸激酶(CK)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乳酸脱氢酶(LDH)D.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答案:A解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CK)最早升高,一般在发病后3-8小时开始升高,10-36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特异性较高,升高稍晚于CK;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更晚;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不是最早升高的。故答案为A。20.下列关于血糖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B.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C.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D.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它们的作用机制相同答案:D解析: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3.9-6.1mmol/L;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但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完全相同。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升高血糖,肾上腺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等升高血糖。所以答案选D。二、多选题1.下列哪些属于中性粒细胞的功能()A.趋化作用B.吞噬作用C.杀菌作用D.免疫调节作用答案:ABCD解析: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向炎症部位游走;具有吞噬作用,可吞噬细菌等病原体;具有杀菌作用,通过多种杀菌物质杀灭病原体;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所以ABCD都正确。2.下列关于血小板的叙述,正确的有()A.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B.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14天D.血小板减少时可导致出血倾向答案:ABCD解析:血小板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通过黏附、聚集等作用形成血小板血栓,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寿命约为7-14天;血小板减少时,止血和凝血功能受影响,可导致出血倾向。所以ABCD都正确。3.下列哪些疾病可出现凝血功能异常()A.血友病B.维生素K缺乏症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肝脏疾病答案:ABCD解析:血友病是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时,凝血系统被激活,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肝脏疾病可导致多种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所以ABCD都正确。4.下列关于血型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有()A.天然抗体主要是IgMB.免疫抗体主要是IgGC.天然抗体可通过胎盘D.免疫抗体可通过胎盘答案:ABD解析:天然抗体主要是IgM,免疫抗体主要是IgG。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而IgG分子量小,可通过胎盘。所以ABD正确,C错误。5.下列哪些检查可用于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A.血常规B.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测定C.骨髓穿刺检查D.血红蛋白电泳答案:ABCD解析:血常规可了解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判断贫血的程度等;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测定可用于缺铁性贫血等的诊断和鉴别;骨髓穿刺检查可了解骨髓造血情况,有助于多种贫血的诊断;血红蛋白电泳可用于地中海贫血等血红蛋白病的诊断和鉴别。所以ABCD都正确。三、判断题1.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一定表示患有疾病。()答案:×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可见于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生理情况下,如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等可出现ESR增快;病理情况下,如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可使ESR增快。所以ESR增快不一定表示患有疾病。2.网织红细胞计数时,用活体染色法比普通染色法更准确。()答案:√解析: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活体染色法可使这些嗜碱性物质着色,清晰显示网织红细胞内的网状结构,从而更准确地计数网织红细胞。普通染色法不能很好地显示这些结构,计数准确性较差。所以该说法正确。3.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答案:×解析: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PT延长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中凝血因子(如因子Ⅱ、Ⅴ、Ⅶ、Ⅹ等)缺乏或功能异常。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主要通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所以该说法错误。4.所有血型抗体都是IgG类抗体。()答案:×解析:血型抗体分为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天然抗体主要是IgM类抗体,免疫抗体主要是IgG类抗体。所以不是所有血型抗体都是IgG类抗体,该说法错误。5.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确诊所有血液系统疾病。()答案:×解析: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形态等,对很多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确诊所有血液系统疾病。有些疾病还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实验室检查(如基因检测等)综合判断。所以该说法错误。四、简答题1.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常见原因。(1).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生理性增多:如新生儿、妊娠后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或劳动后、饱餐或淋浴后、高温或严寒等。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如肺炎、阑尾炎等。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如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急性大出血:在急性大出血后1-2小时内,周围血中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及红细胞数尚未下降,而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却明显增多。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化学药物中毒(安眠药、有机磷农药中毒等)、生物毒素中毒(蛇毒、昆虫毒等)。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癌、胃癌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杆菌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如X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等物理因素,化学物质如苯、铅、汞等,以及化学药物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甲状腺药物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如脾功能亢进、某些恶性肿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简述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的作用。(1).黏附作用: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成分结合的过程称为血小板黏附。当血管内皮损伤时,内皮下胶原暴露,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Ⅸ-Ⅴ复合物)通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与胶原结合,使血小板黏附于受损血管壁,这是止血的第一步。(2).聚集作用: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形成血小板聚集体的过程称为血小板聚集。在诱导剂(如ADP、血栓素A₂、胶原等)的作用下,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相互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堵塞伤口,起到初步止血的作用。(3).释放反应: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其颗粒内容物(如ADP、ATP、5-羟色胺、血小板第4因子等)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血小板释放反应。释放的物质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加强止血作用。(4).促凝作用:血小板膜表面提供磷脂酰丝氨酸等磷脂膜,为凝血因子的激活和凝血酶的生成提供催化表面,加速凝血过程。同时,血小板活化后可直接参与凝血因子的激活,如血小板第3因子(PF₃)参与因子Ⅹ和凝血酶原的激活。(5).血块收缩作用:血小板含有收缩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在血小板活化后,这些收缩蛋白可使血块收缩,使血栓更加牢固,有利于止血和伤口愈合。3.简述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原则及输血原则。(1).分型原则:ABO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B、AB、O四型。A型: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抗B抗体。B型:红细胞膜上有B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AB型:红细胞膜上有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无抗A和抗B抗体。O型:红细胞膜上无A抗原和B抗原,血清中有抗A和抗B抗体。(2).输血原则:同型输血:这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即A型血输给A型受血者,B型血输给B型受血者,AB型血输给AB型受血者,O型血输给O型受血者。交叉配血试验: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包括主侧配血(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和次侧配血(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进行配合试验)。只有主侧和次侧配血均无凝集反应时,才能进行输血。特殊情况:在紧急情况下,且没有同型血时,O型血可少量缓慢输给其他血型的受血者,称为“万能供血者”;AB型血的受血者可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称为“万能受血者”。但这种情况仍需谨慎,且要密切观察输血反应。4.简述贫血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类型。(1).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造血干细胞异常所致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造血微环境异常所致贫血:如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所致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缺乏)、巨幼细胞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₁₂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失血性贫血:根据失血的急缓可分为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慢性失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常见于外伤、大手术等;慢性失血性贫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月经过多等。(2).根据红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如巨幼细胞贫血等,MCV(平均红细胞体积)>100fl。正常细胞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