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_第1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_第2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_第3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_第4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内文言文阅读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本君子之行()(2)浮慢则不能励精()

(3)隙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驷()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亦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宇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

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静”也不只是单纯的亍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怠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答案】1.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放纵轻薄疾行,指飞速逝

去2.(1)不淡泊世俗的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身心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2)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氏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3.D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有道德修养的人。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②句意为: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忐使精神振作。淫:放纵。

③句意为: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

④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

达句顺。

①重点词:淡泊,内心喑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②重点词:广,增长;成,达成,成就。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

D.有误,“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

恨难道还来得及吗表达了作者希望儿子不虚度年华,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的愿

望。

故选Do

【点睛】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

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

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

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气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

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难道

还来得及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卜.面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需,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参,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

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本文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以调素琴()(2)阅金丝()

6.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作者的交友方式,你认为可取吗?

8.作者给自己的陋室作“铭”有何用意?

【答案】4.刘禹锡唐5.不加装饰的琴指佛经6.从陋

室的自然环境优美、室中往来人物不俗和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三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的,表达了作者高洁伟岸、安贫乐道的情操。7.示例一:可取,与有知识、有学

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示例二:不可取,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8.作者想要借陋室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的情怀。

【解析】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

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

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

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2)阅金经。金经:指佛经。

6.本题考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第一问: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南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

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

没有平头百姓;“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写自己闲下来,

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故分别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

个方面极力描写陋室不陋的。

第二间:《陋室铭》,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

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

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作答此题要注意,首先,明确观点,认同或者

不认同;其次,分条列点,表明理由。

示例:我认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之道,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们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做朋友,就会耳濡目染,接受熏陶,跟有学问的人在一起,自

然也能学到更多有益的知识,使自己不断进步。

示例:我不认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友之道,博学的人掌握着很多知识,可

是学识浅薄的人也有自3的优点,比如品德高尚或技艺高超等,我们应该本着“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交友,这样会广泛结交各类朋友。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分析作答。

《陋室铭》一文通过具体描写“陋室”的恬静、雅致的环境、交往人物的高雅和生活情趣

的清雅,接着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借用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

玄亨做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表达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

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占代贤

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进而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不

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据此作答,意对即可C

【点睛】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

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

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

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

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

陋的呢?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问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专也,必以分入。”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齐师败绮。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

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肉食者谋之,又何回焉〃又回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C.遂逐齐师〃由是感激,逐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寓逆旅,主人日野食(《送东阳马生序》)

10.下面与“小大之狱”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将鼓之

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

D.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何以战?”

(2)既克,公问其故。

12.文中写道:“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后文概述长勺之战的场面时,鲁庄公

的哪些表现验证了这种说法?

13.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乐全的地位与曹刿有什么相似之处?从哪里看出来?

【链接材料】

呜呼!士①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

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硕然②已

有公辅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

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士:读书人。②顽然:高大的样子。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⑤人主:

君主。⑥毁誉:毁谤和称赞。

【答案】9.C10.D11.(1)问庄公:“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或:“凭

借什么作战?”)

(2)打了胜仗以后(或:已经战胜齐军),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12.“公将鼓

之”和“公将驰之”13.出身平民百姓,地位低微;从“公为布衣”看出。

【分析】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信用/相信;

B.参与/私自,偷着;

C.于是/于是;

D.第二次/两次;

故选C。

10.“小大之狱”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案件。之:结构助词,的;

A.句意:鲁庄公将要二令击鼓进军。之:助词,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B.句意: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之:指代抄书这件事:

C.句意: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之:代词,指他;

D.句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之:助词,补足音节,没

有实义;

故选D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

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何以战”应译为“以何战”;以:用,凭,靠;

(2)既克:已经战胜;故:原因、缘故。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第二段“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

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中的“公将鼓之”,可知在刚要作战时,鲁庄公就

要下令击鼓进军,表现了鲁庄公作战的急切、鲁莽,未考虑到敌强我弱,草率击鼓会影

响士气;体现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根据第三段“齐师败绩。公将驰之(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中的

“公将驰之”,联系第二、三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鲁庄公在齐国刚刚失败逃走就要追赶,未考虑

到齐国是大国,他们的晴况难以推测,丝亳未考虑到齐国可能设卜埋伏:体现了“肉食

者鄙,未能远谋工

1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曹刿论战》第一段“其乡人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打仗

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尔又何必参与呢?‘)”可知,借乡人之口点明自己出身低微,就

是平民百姓,并非“肉食者(当权者)”;

【链接材料】中的“公(乐全先生)为布衣''意思是: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可知,

乐全地位低微,就是平民百姓。

【点睛】《曹刿论战》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

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

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

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

“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

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

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

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

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二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

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

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

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

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

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

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

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池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链接材料】译文:

唉,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在言语方面并非没有功

力,在政事文学方面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

的秉性,甚至失去平口所坚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

候,就有了朝中三公辅用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归隐,不曾用言语屈

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嵋色阿谀过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考虑再三后才发言。

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

大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日:

“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日:“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趺蹈,终日在地上行上,

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直,晓之者亦舍然大直。

1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终日在天中行卬一狼得骨小B.其人舍然木喜/屠木窘

C.因往晓々/而两狼々并驱如故D.地,积块耳/止增笑耳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躇步蹴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16.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答案】14.C15.你跨步、跳跃,每时每刻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

陷下去呢?16.怕天会塌下来。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

的人。

【解析】14.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停留、停止/停留、停止;

B.非常/非常;

C.代词,他/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罢了/罢了;

故选C。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若”,你;“躇步蹒蹈”,跨方、跳跃;“奈何”,为什么;“忧)

担忧。

点睛: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

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

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能力。做此类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选文,

理解文章内容,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第一问:根据重点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明确杞人怕天会塌

下来而忧天。

第二问:根据“若躇步趾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可知文章通过杞人忧天的

故事,嘲讽了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人们不要亳无根

据地忧虑和担心。

选自《列子•天瑞篇》列御寇年代:战国时期

参考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

外乂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

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

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E、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

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

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

高兴。

阅读《爱莲说》节选的文段,完成各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考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于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7.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18.对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孤独地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

的洗涤,却不得妖葩。

B.只有孤独的我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

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C.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

显得妖艳。

D.唯独我就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污秽);有清水映照,却不

显得妖艳。

19.下列对本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文虽短而意蕴

无穷&

B.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

抒情议论.

C.全义的主体形象是莲,陪衬形象是菊和牡丹。

D.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托物言志,值得注意的是,所托之"物''的特

点与所言之“志''的特点可以有较大差异。

20.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r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侧面表

现了作者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真情实感。

B.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前•部分是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部分则揭示了

莲的喻意。

C.本文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世人得到启示。

D.作者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藩",这是为下文将说到的“菊之爱”“牡

丹之爱莲之爱”张木,是入题的准备。

【答案】17.B18.C19.D20.A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

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根据句意“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可知应划分为:予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故选B。

1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

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画线句中“独''是唯独的意思,由此可排除A、B两项。“予独爱”是我唯独喜爱

的意思,由此可知D项翻译不正确。故选C。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

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考查,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

解内容。根据内容来回答。

D.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借花写人,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

质。所以此项中的“所托之'物'的特点与所言之‘志'的特点可以有较大差异”说法不正确。

20.本题考查的是对课丈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

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茂。所以此项中的“从而侧面表现了作者想为人民做一番事业的

真情实感''说法错误。

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

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

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

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

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阅读《活板》(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

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落,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

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

“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豆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

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

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玲,以

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潜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每字为一印自以为大有所益B.每一字皆有数印其印自落

C.每韵为一帖昨夜见军帖D.持麝火炀之瞬息可魏

2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3.阅读文段,完成活板排版的步骤。

①____一②一一放置铁范一③—持就火炀一按平板面

24.“活板”的“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文中语句,写出三点。

【答案】21.B22.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

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卜.来。

23.设置铁板药蒙铁板密布字印24.“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

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说明印

刷是活的;“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说明字印做法是活的;

“用讫再火令药密,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说明拆版是活的。

【解析】21.此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刻/动词,认为;

B.都译为“字印”;

C.名词,标签/名词,军中的文告;

D.动词,靠近/动词,完成。

故选B。

22.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

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

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有:以:用。者:……的原因。为:刻制。理:纹理。兼:又。不可取:拿不

下来。

2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

根据“先设一铁板”可知,第一步是设置铁板。

根据“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意思是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

着,故第二步是药蒙铁板;

根据“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意思是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故第三

步是放置铁范;

根据“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意思是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

故第四步是密布字印。据此作答即可。

24.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每字为一印”译为“每个字刻一个字模”说明字是活的;

“密布字印”译为“密密地排满字印”,即每个字是可以活动的,说明排版是活的;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译为“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

两块交替使用“,说明印刷是活的;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译为"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

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说明字印做法是活的;

“用讫再火令药密,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译为“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

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说

明拆版是活的。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异(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

字模,(字模)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

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

框子,(然后)就密密地徘满字印,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

脂和蜡梢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

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

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

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

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药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

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

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

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

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

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

人之手,骄死于槽扬之司,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工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那?其真不知马也!

2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不以千里称也(2)策之不以其道

26.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拿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求基能千里也多真无马耶?

C.祗辱于奴隶之•手执策而临之•

D.千里马常有,可伯乐不常有鸣之地不能通其意

27.请结合背景,谈谈韩愈创作此文的目的。

【答案】25.(1)著称(2)用鞭子驱赶26.D27.《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

写法,作者借此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也借此

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硬和控诉。

【解析】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不能以千里马著称。称:著称:

(2)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用鞭子驱赶。

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吃/同“饲”,喂;

B.代词,它/助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C.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D.表转折,但是、却/表转折,但是、去|1;

故选D。

27.本题考查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的理解。

背景:《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

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

《马说》结尾的反问句“其真无马邪?”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联系“故虽有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旦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

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可知,并

非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识得千里马的人,没有用正确的方法鞭策他的人,所以才不

被世人所识,最终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

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作者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

本文主要写了千里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文章以马为喻,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谈论

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

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

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

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R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

(口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时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干

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合去。士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

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

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2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与人即行()

去后乃至()

相季而去()

元方入门不顾()

29.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B.待君久、不至

C.君与家君期'日中D.元方、入门不顾

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

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

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M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3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答案】28.约定,相约才舍弃回头看29.C30.B

31.①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

②友人听了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和我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解析】28.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

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和别人相约同行。期:约定,相约;

(2)句意为: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75:才;

(3)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4)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占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

辅助句读。

c.划分节奏有误。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君与家君''并列结构做主语,应在“家

君”后停顿,"期日中''动宾结构,“期”后不应停顿。故选C。

3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有误。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

元方对有人进行了谴责,表达的是自己的不满情绪,而非“陈元方喜不自禁故选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期:约定。日中,

正午时分。则:就。信:信用。

重点词语:期:约定。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我。委:丢下。去:离开。

【点睛】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

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明

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

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柱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

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

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2.解释加点的字。

(1)诚子书()

(2)不能购植()

(3)不能泡件()

(4)年与时期)

33.请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

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B.“遂成枯落”•句中的“遂”字,写出随着时光飞逝,年轻时的梦想也将成为泡影,

人生终将一无所成。

C.文章结尾以反问句收束,再次强调君子要在淡泊和宇静的修养上下功夫,表达

了诸葛亮希望儿子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