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31:诗歌鉴赏之雄心壮志类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拄丝
(2022•黑龙江牡丹江-统考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答案】1.示例: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2.示
例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
雄心壮忐。
示例二:“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写出了大海吞吐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一统天下
的雄心壮志。
【解析】1.此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述。解答此题,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
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描述,使之呈现“画面感”。此句意为:海水多么宽阔浩
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抓住“水、山岛”等景物,描绘出浩荡壮观的景象。
示例:在这水波摇动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
得神奇壮观。
2.此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丰富的想象”这个角度。诗歌前四句描写沧海景象,
有静有动。后面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是运用想象,译为:太阳和月痉升起
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写出
了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自己的壮志。
示例:“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进一步描绘了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
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写出了大海吞吐H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也
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
的胸襟。
(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占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0.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4.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3.C4.这句话的意思是把哲理蕴含在诗句中,诗句中的意象体现深刻的道理。如这首诗
通过写“千寻塔”“最高层”等意象,形象地揭示“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
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解析】3.此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有误。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口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如
陆贾的《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所以“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可知题
干中所述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有误。
故选C。
4.此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意思是将哲理蕴藏在了诗歌中。解答此题首先要找出诗歌表现出来的哲理,
一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意象指的是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诗歌中月亮常常代表对亲朋的思
念等。此诗中“千寻塔”“最高层”都是代指人生的高处,“浮云”则代指小人,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可知,作者想表现的哲理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此诗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
浙江邦县知县任满何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表现了其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
畏的精神。可据此作答。
(2022•四川宜宾•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I).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6.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答案】5.D6.D
【解析】5.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D.甲诗《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的意思是: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表达的是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
取精神。因此D项“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表述不正确;
故选D«
6.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艺术手法的辨析。
甲诗《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古塔之高,写出了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巧
妙地虚写了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本诗的点睛之笔,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警示后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应该有放眼大局、高瞻远瞩的思想境
界,因此本诗侧重咏物寓理:
乙诗《题西林壁》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体现的是庐山
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
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人生前
途充满信心的乐观豪迈气概。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弛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1().“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请简要分析。
【答案】9.C10.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
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9.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而不是说他亲
自射杀了老虎;
故选C。
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
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
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结合“持节云中,何口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工
(2022•广西贵港•中考真题)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口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首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1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了典故,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11.A12.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脩析】1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A.“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
“心狂”;
故选A。
1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
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
命令的凭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川自己,委婉
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2022•山东泰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乂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
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
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年风味徒思浙”,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反映出她四处飘荡的艰辛和对个人家庭稳定生活的向往。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表明作者素有的济世情怀。“因人常热”,主要指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
疾苦的同情。
C.“俗子胸襟谁识我”中的“俗子”,从语境来看当指词人的丈夫;从广义上理解,也可泛指世俗之人。
D.“英雄末路当磨折”,是讲英雄的末路自然是磨难重重,反映出作者对今后求索的艰险早有思想准备。
14.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
反增悲哀。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
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
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四面歌残终破楚”也是一
处用典。
0.本词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乂有巾帼英雄的侠肝义胆,蕴含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基调伤感低沉,语言刚
健清新。
【答案】13.A14.D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词人
对贵妇人生活的厌恶和不屑,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A。
14.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赏析。
D.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句子可知,本词善于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
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以及宏大的抱负、志向表达得淋漓尽致,故基调高昂,并非
“伤感低沉
故选Do
(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装,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③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
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③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种器具。
15.【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叠词含义丰富,意蕴深厚,请你说说“悠
悠”一词中所蕴含的内涵。
16.【甲】【乙】两首诗词都是通过吊古来抒怀的,但抒发的情感不相同,请具体概括。
【答案】15.“悠悠”一语双关,意指众多、悠长。叠词的运用,表现古今兴亡事之多,时间悠长久远,词
人思绪无穷。16.甲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也流露出
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亳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嘲讽之情。乙诗通过观吴公台,抒发怀
乡思归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因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产生的惆怅悲伤之感。
【解析】15.本题考查炼字。
“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
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
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
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
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16.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由登临北国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把千古兴亡、国
家兴衰的历史变迁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
慨及望不见中原的惆怅之情。“年少万兜整,坐断东南战未休”运用典故,用对孙权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反
衬南宋朝廷的怯懦苟安,表达作者对英雄仰慕、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之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对南宋朝廷
苟且偷安的愤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人用“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典故,表
明自己希望南宋有像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更失地的伟大理想,
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之情。
乙诗:首联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颔联写登台所望之景。
上句写近景,“野”字,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
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这样一个超然于熙攘尘世之外的所在或许是荡涤
诗人心头重重烦虑的佳处。颈联继续写景,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
古之幽情,但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
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主旨.明则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
怅,实则有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
阳赎上梏阳
(2022•北京海淀•统考二模)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口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7.动静结合是古诗文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往往能够达到“看一字而境界全出”的效果。本诗中用“澹
澹”表现了水波荡漾之动态,用“①”描绘出静态的山岛耸立挺拔的样子;再写草木与洪波,静与动
映衬,显示大海②的特点,形成意象和意境的和谐统%
18.清代诗论家叶燮曾说过:“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说说本诗画线诗句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冕《墨梅》中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分别表
现了三位诗人怎样的胸襟。
【答案】17.竦峙示例:宏伟壮阔18.示例:曹操的诗句借助想象表现大海
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王安石的诗句写不畏视线被浮云遮挡,
表明自己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拨云见日的豪迈气概。王冕的诗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不求人夸只
留清香的美德,表达诗人不媚世俗的高尚情操。
【解析】17.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这水波“澹澹”
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故第一空填“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
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进一层描写:定神
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故第二空可填“宏伟壮阔”或“波澜壮阔”或“汹
涌起伏”等.
18.此题考杳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壮志情怀。前
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
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壬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
今我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
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口、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王冕《墨梅》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
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
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鄙薄流
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名的品格。
(2022•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9.《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途经碣石山时所作。作者先写观海的地点,接着以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精当
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澹澹”形容大海①的特点,“从生”和“丰茂”表现出草木②的
特点。
20.本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都是借助宏大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请分别结合诗歌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9.波澜壮阔生机勃勃20.示例:本文作者抓住了海水“荡漾”,洪
波“涌起”的特点,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惊人的力量;作者又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
气概。场面宏大,体现出了一种壮阔、宏伟的气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
毛泽东描写了北国广袤无垠的雪景,天地茫茫,纯然一色,气魄宏大,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
魄。
【解析】19.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水何澹澹”可知,这是作者登上碣石看见的大海景象:海水是多么宽阔浩荡,“澹澹”形容大海波澜
壮阔的特点;
结合“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知,这两句是具体写竦峙的山岛,岛上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丛生”
和“丰茂”表现出草木繁茂,充满生机(生机勃勃)的特点。
20.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本诗中的描写宏大景象的诗句有“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洪波涌起”(海中涌动着巨大的海浪),
这两句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惊人的力量;“口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这里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这
两句想象,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为我
们展现了壮观的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
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长城内外”是从南到北,“大河上
下”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景象的宏大壮观,意境的大气磅
礴,显示了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
(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21.下列对诗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题为“望岳”,诗文中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句都围绕“望”展开。
B.诗的开篇两句采用问答的形式,主要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C.诗的三、四句写俯视望中所见,侧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之美。
D.诗的五、六句通过描写“云”的涌动和“鸟”的翱翔,突出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令人震撼。
22.赏析: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案】21.C22.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凌”表现
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这两句衍生意义是:不
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诗文内容。
C理解不正确。诗的三、四句写近空中所见,正面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故选C。
2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演怀。这是写
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
的心胸气魄,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表现出登临
的次心和豪迈,贴切传神。诗人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022•河南南阳・统考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A]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3.以上两首杜甫的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哪首诗先写哪首诗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和情感角度
阐述理由。
24.古人写诗讲究练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请结合[A]诗颔联中的“钟”字进行赏析。
【答案】23.先写A,后写B。
理由:A诗,写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了由望岳而产牛.的登岳的意愿。抒发了诗人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俯视•切的雄心和气概。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处险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千。诗的前半部分先写春城败象,
饱含感叹;后半部分又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字里行间体
现的是遭受离乱后中年杜甫难言的悲慨。24.“钟”是“聚集”的意思,写大自然把天地间神奇秀
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同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
【脩析】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杜甫作品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是35岁以前,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
年轻漫游时期。第二时期是3544岁,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望岳》这首诗比《春望》写
的早,故知先写A,后写B。
A诗,《里岳》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
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囚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
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
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浑的景色,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B诗,《春望》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
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解州
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这首诗的前四
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
哀思。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作者通过个人的不幸看到
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
24.本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占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
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造化钟神秀”,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洛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钟”是“聚集”
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大自然人格化,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2022•河北邯郸•统考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登飞来峰》的作者是_____(人名)
26.下列说法不事哪的一项是()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又烘托凄凉悲惋的氛围,寄寓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
心境。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修辞,表达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写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D.“闻说鸡鸣见日升”写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27.《登飞来峰》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历代被人们所喜欢?
【答案】25.降职(意思对即可)王安石26.A27.示例:因为阐述
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
【解析】25.本题考查对词语理解和文学常识的掌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音
称为左迁。
《登飞来峰》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创新法,改革旧
政,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既点明是仲春时节”有误,此诗开头择取两种富"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
南国的暮春景象,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
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境;
故选Ao
27.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
层。这首诗是诗人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
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这首诗借站在山顶,浮云就遮不住眼睛,来揭示只有站得高,才能
看得远的道理。还可以理解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和挫折,最后两句话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
现手法,揭示了的人生哲理是: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
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8.诗歌前两句是如何表现塔高的?
29.清人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评论诗歌有“言浅而思深”之说,请结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
高层”两句加以理解
【答案】28.①“千寻”夸张、正面极写塔高;②“鸡鸣见日升”的传说侧面体现塔高;29.①
所谓“言浅而思深”,即语言明白如话,而情感意蕴深刻:②这两句表面写诗人不怕层层浮云遮住远望的双
眼,只是因为站在K来峰顶;③而实际上深刻地表达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不怕困难
险阻的大无良的精神;④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被眼前困难吓倒(只有掌
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使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28.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的意思
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
一夸张的词语,正面写峰上占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运用“旭鸣见口升”
的传说,“鸡鸣”就能“见日升”极写“见日升”之早,侧面衬吒古塔之高。
29.本题考杳对诗句的赏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言浅而思深”的意思是:语言浅切但情意深。“不畏
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浮
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面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层,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
前的困难吓倒。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
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022•河北唐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行路难”是,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此为第一首。
31.诗人反复呐喊“行路难”,结合诗中体现“难”的句子分析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C.诗歌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拾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0.这首诗语言自然流畅,音节高亢,又抑扬宛转.形象鲜明突出,悲歌慷慨,于抑郁中冲出了奔放不羁的
豪情。
【答案】30.乐府古题31.【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对美味佳肴,诗人竟
然食不知味。可见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通、人生失意的苦闷。
【示例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隐喻诗
人仕途的艰难。从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惆怅)、前途艰难的李白。
【示例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感慨前路艰难,如今身在何处,去向哪里。从中看到
了李白内心的悲愤与迷惘。32.B
【解析】30.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
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31.本题考查对诗人形象的把握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结合诗中的
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
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囚顾心茫然。诗句中读出了一个心绪茫然的李白,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
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摆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
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示例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工诗人用“冰塞川”
“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
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逐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壬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这两句表
现了一个内心迷茫(惆怅)、前途艰难的李白。
示例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四句节奏短促,反爱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
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从中看到了李白内心的悲愤与迷惘。
3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
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有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更乘舟梦口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
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描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
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他渴望像姜尚、伊尹
那样得到重用,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表现诗人对乘舟垂为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说法错误;
故选B。
(2022•湖北黄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3.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将叙事、用典、言志融为一体,风格豪放,超迈洒脱.
B.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由虚而实,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D.这首词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
34.“狂”是这首词的词眼,请简要概括作者“狂”在哪些方面。
【答案】33.B34.①狂在外表(狂形),如牵黄擎苍、锦帽貂裘;②狂在动作(狂举),如卷平冈、
亲射虎、挽雕弓、射天狼;③狂在神态(狂态),如酒酣、胸胆开张;④狂在壮志(狂志),如何日遣冯唐、西
北望射天狼、为国御敌报效国家的志向。
【解析】33.此题考查对词的赏析。
B.有误,这首词上片写出猎的盛大场面,描写了出猎的装扮、出猎的随从和百姓,是实写,下片由实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信息资料可靠度承诺书9篇
- 2025年山东省公费师范生(定向临沂就业)竞岗选聘专项考试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品牌联名合作推广协议及双方责任划分条款
- 2025广西百色西林县生态移民发展中心公开招聘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2025湖南娄底市纪委监委所属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自主组考1人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魔法笔盒的神奇故事想象作文11篇范文
- 个人金融安全保障承诺书4篇
- 2025辽宁省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校园招聘208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跨行业沟通协调文档模板
- 个人委托付款协议7篇
- 视觉设计基础课件
- 短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中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GB/T 42695-2023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木棉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
- 大飞机C919:追梦五十载,“破茧化蝶”
- 某培训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 YY/T 1617-2018血袋用聚氯乙烯压延薄膜
- GB/T 4339-2008金属材料热膨胀特征参数的测定
- GB/T 39965-2021节能量前评估计算方法
- GB/T 3934-2003普通螺纹量规技术条件
- 尿动力学检查操作指南2023版
- 五星领导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