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高考试题点对点
15文言文阅读之句式
题型一:宾语前置句
【真题回放】
(2025•全国一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郑伯勺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
抑人亦有言曰:’釐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
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
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皆大夫之忧,
妇人何勺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国中。马佚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
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人,太子
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兽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
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习自泣也?”婆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
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服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
畏其威,者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
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于?”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
书。《春秋传》子大叔云“蔑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
女不绩其麻而忧曾国:其后又衍之,遂谓普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
苓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要克采之以入《诗外传》,刻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盖久,信者愈多,
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L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答案】D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郑伯到晋国去.子大叔辅佐,见到范献子。范献子说:“王室怎么样?”回答说:“我自己的国家都不
能顾及,怎么还能顾及王室呢?而且人们有句话说:'寡妇不操心纺织,却担心宗周的削弱,因为害怕灾祸
会降临到她自己身上。'现在王室确实动乱不安,我们这些小国非常害怕。(但如何解决王室之乱)这该是
大国要操心的事,我辈又哪里知道呢?您作为大国之卿,还是早作打算吧!
材料二:
鲁漆室女,是鲁国漆室氏之邑的女儿。当时正是鲁国移公执政时代,穆公年纪老了,太子又还小。鲁
漆宜女为此靠着柱子长啸,在旁的人听到这悲愤的啸声,没有一个不为之感伤的“她邻居享有个妇女平常
跟她玩在一起,对她说:“你的啸声听起来为什么这样悲惨!”漆室女说:“我担忧着鲁君老、太子幼的事啊!”
邻居妇人笑着说:“这是鲁国大夫该操心的国家大事,和我们妇女有什么关系呢?“漆室女说:“不是这样。
这不是你能知道的。以前晋国有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菜园里,不料马脱逃奔跑,将菜园里的葵菜全都
践踏死了,使我家一年到头吃不到葵菜。又有一次,邻居家的女儿私奔,跟着别人逃走了,她家里的人请
我哥哥前往追赶,途中正碰上因久雨涨水,落入水流中淹死,使我终身失去了哥哥。现在曾君年老惑乱,
太子年幼无知,在无知和惑乱之间,奸恶欺诈的事就会不停发生。鲁国一旦有了刊么灾祸,君臣也好,父
子也好,都会遭到耻辱,还会祸及百姓,我们妇女能独自平安地逃过吗?我正担忧此事。”
材料三:
鲁国守城门官的女儿名叫婴,和其他女子一块儿缉麻线,到了半夜,她哭了起来。她的同伴问道:“你
为什么流泪呢?”婴说:“我听说卫国的世子不好,所以哭泣。”她的同伴说:“卫国的世子不好,这是诸侯担
忧的事,你为什么哭泣呢?“婴说:“我听说的同你问的不同。从前,宋国的司马桓他得罪了宋国国君,逃亡
到皆国来,他的马逃奔了,在我的菜园里打滚,吃掉了我的菜园里的葵菜。那一年,我听说种菜的人损失
了一半的利益。越王勾践出兵攻打吴国,诸侯畏惧他的威势,鲁国把女子奉献给越王,我的姊姊也在被奉
献之列,我的哥哥到越国去探望姐姊,路上遇到危险,死了。越国军队威胁的是吴国,可是死掉哥哥的是
我。现在卫国的世子非常不好,喜好战争,我有三个弟弟,能够不替他们担忧吗?”
材料四:
战国时期,说客、辩士尤其喜炊借事物比喻他们自己的意图,并非真有这样的事情,但是汉晋时期的
著书者往往误以为是实事而采录到书中。《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忧虑纬纱不足,却担忧宗周覆灭,
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设喻罢了。后来(这个故事)行生开来,就说成是漆室的女子不纺自己的
麻却忧虑鲁国;再后来又衍生开来,就说成是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忧虑卫国世子的品行不端。并且有了'‘整
年吃不上葵菜”“终身失去兄长”这样的话,好像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一样。于是韩婴竟然采录它写进《韩
诗外传》,刘向也采录它写进《列女传》。流传得越久,相信的人越多,最终虚妄的言辞竟然成了真实的事
情。但是世上的读书人只看到汉代人的书里有这些记载,就相信它而不怀疑,这也太过分了。
【解题技法】
第一步:明确选项考查类型,定位关键考点
通读选项,判断每个选项考查的核心内容:是实词(如“如”)、虚词(如“与”“若”)的意义/用法,
还是特殊句式(如“曷为”的宾语前置)。本题中,选项A考查实词“如”的意义,选项B考查虚词
“与”的读音和意义,选项C考查特殊句式(宾语前置),选项D考查虚词“若”的意义。需重点关
注选项C的句式分析。
第二步:针对“宾语前置句”选项,运用句式知识拆解结构
回忆宾语前置句的常见类型:
古文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情况: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曷、安、焉等)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即“沛公在安”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如“唯利是图”即“唯图利”)。
分析选项C的结构:
材料三中“子曷为泣也”的“曷为”:“曷”是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为”是动词(“做”“因
为"),“曷”作“为”的宾语,符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即“曷为”=“为曷”
(为什么)。
课内对比《短歌行》“何以解忧”:“何”是疑问代词,“以”是介词,“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后
为“何以”:“以何”(用什么)。
结论:二者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完全相同,故选项C正确。
特点:句子是疑问句(含疑问语气),且宾语是疑问代词(何、谁、奚、安、焉、胡等),
此时宾语需前置。
教材实例:
《鸿门宴》:“大王来何操?”
正常语序:“大王来操何?”
解析:疑问句,“何”(什么)是疑问代词作“操”(携带)的宾语,前置到“操”前。
《鸿门宴》:“沛公安在?”
正常语序:“沛公在安?〃
解析:疑问句,“安”(哪里)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前置到“在”前。
《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正常语序:“彼且适奚也?”
解析:疑问句,“奚"(哪里)是疑问代词作“适”(到)的宾语,前置到“适”前。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强调宾语)
特点:为突出宾语,将宾语提到动词前,用“之”或“是”作复指标志(无实义,
仅起强调作用)。
教材实例:
《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
正常语序:“有何厌?”
解析:“厌”(满足)是“有”的宾语,“之”为标志,将“何厌”前置以强调“没
有满足的时候
《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正常语序:“无乃过尔与?”
解析:“尔”(你)是“过”(责备)的宾语,“是”为标志,将“尔”前置以强调“要
责备的是你”。
固定结构“唯…是…”“唯…之…”(“唯”表“只”,进一步强调宾语):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唯余马首是瞻“(高中拓展),正常语序“唯瞻余马首“,“是”
为标志,强调“只看我的马头(方向)
4.介词宾语前置
特点:介词(以、于、为、与等)的宾语(多为代词或疑问代词)前置到介词前。
教材实例:
《鸿门宴》:“籍何以至此?”
正常语序:“籍以何至此?”
解析:“以”是介词,“何”(什么)是其宾语,前置到“以”前,表“凭什么
《赤壁赋》:“何为其然也?”
正常语序:“为何其然也?”
解析:“为”是介词,“何”(为什么)是其宾语,前置到“为”前,表“为什么二
《游褒禅山记》:“余是以记之J
正常语序:“余以是记之
解析:“以”是介词,“是”(这)是其宾语,前置到“以”前,表“因此”。
二、识别宾语前置句的技法
L看否定词+代词组合
若句子含“不、未、莫”等否定词,且否定词后紧跟代词(之、吾、尔等),则该代词
很可能是前置宾语(正常应在动词后)。
例:“未之有也”中,“未”(否定)+“之”(代词),“之”是“有”的前置宾语。
2.看疑问句+疑问代词位置
疑问句中,若“何、安、奚”等疑问代词出现在动词前(而非动词后),则该疑问代词
是前置宾语。
例:“沛公安在?”中,“安”(疑问代词)在“在”前,是“在”的前置宾语。
3.看“之”“是”的作用
若动词前有“之”或“是”,且其前后分别为名词/代词和动词(如“X之Y”“X是
Y"),则“X”多为前置宾语,“之”“是”仅为标志(无实义)。
例:“何厌之有”中,“何厌”(X)+“之”+“有”(Y),“何厌”是“有”的前置宾
语。
4.看介词后的宾语位置
介词(以、为等)后若直接出现疑问代词或代词(而非名词),且该词本应在介词后表“凭
借/原因”等,则多为前置宾语。
例:“何以”即“以何”,“何”是“以”的前置宾语;“是以”即“以是“,“是”
是“以”的前置宾语。
5.记固定结构
对“唯…是…,,"唯…之…”等固定结构,直接判定为宾语前置(“唯”后为前置宾
语),翻译时将宾语放回动词后(如“唯利是图”即“唯图利
【对点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赵普教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热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
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其临时亦不能自由尔。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日:“自唐李
以来数十年间,兵革不息,生民涂炭。〃普对日:"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
(节选自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改)
材料二:
上与故人石守信等饮,酒酬,屏左右.谓曰:“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詹使之乐.吾今终夕未
尝安枕而卧也。”守信等曰:“何故?”上日:“是不难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顿首,曰:
“陛下行为出此言?"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毙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以黄袍加汝身,虽欲不为,
不可得也。“守信等乃皆顿首,泣m:”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可生之路。〃上曰:"汝曹何不释去
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不亦善乎?“皆再拜,称疾,请解兵权。
(节选自吗梦龙《智囊全集》卷二)
材料三:
韩信日:"汉王遇我甚厚,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前J生日:“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
窃以为误矣。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
逃,归于汉王。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派水之南。此二人和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
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
己,亦误矣。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
信:归汉,汉人震怒.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日:“先生耳休矣,吾将念之•”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材料四:
汉王甫破项羽,即删夺韩信军,天下自此宁矣。故无所挟以为名而抗不听命,既夺之后,弗能怨也。
如始陵之,使四方卒有不虞之事,有名可据,信兵不可夺矣。夺之速而安,以奠宗社,以,出父老子弟,以
效天地之杀机,而持征伐之权于一王,乃以顺天休命,而人得以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音shud,屡次、多次,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读音、意义均相同。
B.何为,为何,宾语前置,与《齐桓晋文之事》"牛何之''的"何之"句式相同。
C.且,副词,暂且,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且”词性、意义相同。
D.息,使动用法,与《促织》”成以其小,劣之〃的“劣”用法不同。
【答案】C
【导语】
A.正确,读音、意义相同,都是“shub,屡次、多次〃。句意:赵普多次就此事进言。/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
色。
B.正确,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顺序为“为何”/正常的顺序为"牛之何"。句意:陛下为何说出这
样的话?/牛要到何处去?
C.错误,词性、意义不同。副词,暂H/连词,况句意:先牛暂H休息。/况H燕赵两国正处在泰国把其
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
D.正确,用法不同。使动用法,使......安宁/意动用法,认为......不好。句意:使父老兄弟得以安宁。/成名以
为蟋蟀的个头小,就认为它不好。
故选Co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普多次就此事进言,皇帝说:“他们一定不会背叛我,你为什么如此深深忧虑呢?"然而(皇帝)
仔细观察这几个人,都没有统领驾驭的才能,担心他们不能制服自己的部下,那么军队中万一有作乱的人,
他们到时候也会身不由己啊。一天,(皇帝)召见赵普,私下谈论天下大事,于是叹息道:“自从唐末以来
几十年间,战争不断,百姓遭受苦难。”赵普回答说:“藩镇的权力太重,只要逐渐削夺他们的权力,大
下自然就安定了。”
材料二:
皇帝和老朋友石守信等人饮酒,酒喝到畅快时,屏退身边侍从,对(他们)说:“做天子乜非常艰难,
远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都不能安唾。”石守信等人问:“是什么原因?”皇帝说:“这不难理
解,占据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得到呢?”石守信等人都惶恐地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这种话?”皇
帝说:“不是这样,你们虽然没有野心,但你们部下的人想要富贵怎么办?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即
使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了。”石守信等人于是都叩头,哭着说:“我们愚笨没有想到这一点,希望陛
下可怜我们,指明一条能让我们活下去的路。”皇帝说:“你们为什么不放弁兵权,选择合适的好田宅买
下,为子孙建立永久的家业。君臣之间,没有猜忌,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都一拜再拜,称病请
求解除兵权。
材料三:
韩信说:“汉王对待我很优厚,我怎么能贪图利益而背弃道义呢!"蒯通说:“您自认为和汉王关系
很好,想建立万世功业,我私下认为这是错误的。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时,结为生死之交,后来
两人结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头颅逃跑,归附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军,在汰水南岸杀
了戌安君。这两个人的交情是天下最深厚的,然而最终互相擒杀,为什么呢?是因为欲望太多,人心难以
揣测啊。现在您想以忠信和汉王交往,交情一定不会比这两个人更牢固。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
自己,也是错误的。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震惊的人,自身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人,无法赏赐。
现在您拥有使君主震惊的威势,怀揣着无法赏赐的功劳,归附斐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感
到怂惧。您想凭借这些在哪里安身呢?”韩信辞谢说:“先生暂且别说了,我会考虑这件事。”
材料四:
汉王刚刚打败项羽,立即驰马夺取韩信的军队,天下从此安定了。所以(韩信)没有可以凭借的名义
来反抗不听命,被夺取兵权后,也不能怨恨。如果暂且拖延,让天下突然发生意外之事,(韩信)有了可以
依据的名义,他的军队就不能被夺取了。快速夺取兵权而使天下安定,以此奠定国家根基,使父老兄弟得
以安宁,收敛天地间的战乱之气,而将征伐的权力掌握在君王一人手中,这是顺应上大旨意、保全性命,
使百姓得以生存。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外?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单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
仇傩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
于斐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
招损,添得益。“忧芳可以兴国,逸像可以亡国,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
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材料二:
迹徽宗失国之由,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
其骄奢淫佚之志。溺信虚尤,崇饰游观,困竭氏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息弁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
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他日国破身辱,岂得诿诸敦哉?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
亡者,徽宗甚焉,故特著以为戒。
(节选自《宋史•徽宗本纪》,有删改)
材料三:
宋至徽宗之李年,必亡之势,不可止矣。女真之强不可御也,童贯之借金亡辽之非策也,王辅受张敦
之阵以挑强虏也。君不似乎人之君垂老之童心冶游之浪子相不似乎君之相,拥离散之人心以当大变,无一
而非必亡之势。人心不震,规画不新,虽诸葛孔明不能止荆州之溃,虽郭子仪不能已陕州之奔。
徽宗南奔以避寇,势迫而不容弗避,避之尚未足以亡也。其必亡者,内禅而委位于钦宗也。委位于钦
宗,则徽宗非天下之君矣。本不可以为人之君,而又委位以自失其柄,为萧然休老之人。则处有余之地而
非其地,抚有余之人而非其人。权藉之所归,据之以抗强虏者,犹然子处危城之嗣主。是出奔犹未失势,
而内禅之失,不可救矣。钦宗受内禅之命,盈廷之士,类皆谗贼之余,婴城之众,徒恋身家之计,以偷一
日之安。西晋怀帝之覆辙,憎黄冬电,以冥行而蹈之,不亦悲乎!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徽宗》,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以,……的原因,与《兰亭集序》中“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B.函,用匣子装,与《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的"乳”用法相同。
C.数,命数,与《六国论》中的“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D.莫之惩,宾语前置句,与《归去来兮辞》中的“遑遑欲何之”的句式相同3
【答案】A
【导语】
A.错误,表原因,......的原因/表示凭借或手段,用来......的,指通过"游目骋怀〃这一行为达到某种目的。句
意: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
B.正确,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用匣子装/喂养。句意: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
女,给父亲和我两代人喂过奶。
C.正确。句意:难道把这归罪于命数吗?/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
D.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惩之"/"遑遑欲之何〃。句意:宋王朝不警戒此事。/心神不安,
到底想要去哪里。
故选Ao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唉!国家兴盛与袤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
因,就可以知道了。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
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
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等到
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
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帮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谋虚得到好处。“忧虑辛
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
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
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材料二:
探寻宋徽宗失去天下的原因,只是依仗自己的私小智慧,用心向一边倒,疏远排斥正直人士,宠信亲
近阿谀逢迎的奸佞之徒。于是蔡京凭借(自己的)鄙陋浅薄、虚伪谄媚的资质,满足了徽宗皇帝骄奢淫逸
的愿望。徽宗沉溺迷信虚无的道说,崇尚游乐,大造景观,使民力凋敝困竭。君臣都喜好安逸享乐,相互
影啕,荒诞欺骗,懈怠丢弃国家大事于不顾,每天都做那些荒唐的事情。等到童贯掌权,又穷兵粽武,加
速了祸患和变乱的到来。后来国家破灭自己被俘遭受羞辱,难道把这归罪于命数吗?自古以来,国君沉溺
玩物丧失大志,放纵私欲败坏法度,很少有不亡国的,徽宗所作所为更严支,所以特意写出来作为后人的
警戒。
材料三:
到宋徽宗末年,宋朝已形成必亡之势,无法停止。女真势力强盛难以抵御,童贯借金兵灭辽的策略失
误,王躺接受张毅投降而挑衅强敌。此时的君主不像百姓的君主,(徽宗)晚年仍童心未改,*浪子般荒唐
游玩,宰相不像君王的宰相,君臣凭借离散的人心来应对大变局,没有一个不是必亡之兆。人心不振作,
规划不更新,即使有诸葛亮也无法阻止荆州溃败,即使有邪子仅也无法遏制国君逃亡陕州。
徽宗南逃避敌,是形势所迫不容许不逃避,单纯逃避未必会足够导致灭亡。宋朝最终必然灭亡的关键,
在于内禅而传位给钦宗。传位给钦宗,徽宗不再是天下的君王。徽宗本就不适合做百姓的君王,又主动让
位放弃权柄,成为萧然无用的"退休之人"。如此一来,本可依托的“有余之地〃不再是他的土地(为其所用),
本可统领的“有余之人〃不再是他的人(受其节制)。而唯一能凭借权柄抵抗强敌的,只剩孤单困守危城的继
承人钦宗。此时徽宗出逃尚未完全失势,内禅而造成的失误,无法挽回。钦宗接受内禅后,满朝官员多为
奸佞余党,把守皇城的人,只是牵挂自己身家性命,以换取一时安稳。西晋怀帝覆火的前车之鉴,如此惨
痛,宋王朝不警戒此事,仍盲目重蹈覆辙,不是很悲哀吗!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临武君与孙卿子①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日:“上得天时,y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
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
在平善附民而已。”
临武君日:“不然。兵之所贵者致②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③,莫知其所从出。孙、
吴用之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责,权谋效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
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宣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
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
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岑,其好我芬若板兰;被反顾其上,则若灼,粽,若傩仇。人之情,虽桀跖,
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故仁人上下,百将: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
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奸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孝成王、临武君日:
“善!〃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7告司马、司徒、司空、诸节:“齐栗,信戒!予无知,
以先祖有德臣,小于受先功,毕立赏罚,以定其功。”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分楫,后至者
斩。“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覆于下,至于王屋,流为鸟,其
色赤,其声魄云。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日:“汝未知天命,
未可也。“乃还师方。居二年,闻财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
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日:“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皆
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旨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吁纣。纣走,反人登于鹿
台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
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于是武王使群臣告语商百姓日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
(节选自《史记•周本纪•牧野之战》)
【注】①孙卿子,即荀于。②执:读yi,形势。③悠神秘。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谁与至战?”是宾语前置,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句式相同。
B.一,一样,与荀子《劝学》中“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一"意思相同。
C.乃,于是,与韩愈《师说》中“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意思不同。
D.畔,通“叛”,背叛,与“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意义和用法相同。
【答案】B
【导语】
A.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应为“将与谁至哉?〃/"沛公在安?九句意:将和谁一起去(征战)呢?/沛公在哪
里?
B.错误。一样/专一。句意:百将齐心。/向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C.正确。于是/竟然,竞。句意:于是向司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执符节的官员宣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
反而轩不上这些人。
D.正确。句意:背叛了殷纣。/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故选Bo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临武君和荀卿在赵孝成王面前讨论怎样用兵。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关键。”
临武君回答说:“上得到天时,下得到地利,观察敌人的变动,后于敌人出发,先于敌人到达,这是
用兵的关键所在。”
荀卿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古代用兵之道,凡是用兵隹战的根本在于统一人心。弓和箭不协调,
那么后羿就不能凭借它射中微小的目标;六匹马不配合,那么造父就不能凭借它们到达远方;士民不亲附,
那么汤、武也不能一定取胜。所以善于亲附人民的,就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关键在于善于亲附人
民要了。”
临武君说:“不对。兵家所看重的是形势和条件,所实行的是机变和权诈。善于用兵的人,神出鬼没,
神秘莫测,没有人知道他从什么地方出现。孙、吴用这些方法天下无敌,难道一定要依靠民众的附和吗!”
荀卿说:“不对。我所说的,是仁人的军队,是称王天下者的志向。你所重视的,是权变计谋和形势
条件;你所实行的,是攻城喀地、机变欺诈:这是诸侯的做法。仁人的军队,是不可能被欺诈的;那些可
以被欺诈的,是懈怠散漫、嬴弱疲惫的军队,是君臣上下离心离德的军队。所以让桀欺诈像桀一样的人,
还能因灵巧、笨拙的不同而侥幸成功。让桀来欺诈尧,打个比方说:就像用鸡蛋碰石头。况且暴虐的国君,
将和徐一起去(征战)呢?那些跟随他一起去(打仗)的,一定是他的人民。而他的人民亲近我就像亲近
父母一样高兴,喜欢我就像喜欢芳香的椒、兰一样;他们回头看看自己的君主就像被灼烧、脸上被刺字一
样丑恶,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大仇人一样可恨。人之常情,即使像桀、跖一样,难道会肯为自己厌恶的人,
伤害自己喜欢的人吗?所以仁人上下相爱,百将齐心,三军同力,臣子对于君主,下级对于上级,就像儿
子侍奉父亲、弟弟侍奉兄长,就像手臂保护脑袋和眼睛、挡住胸部和腹部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未袭击,和
先惊动他然后再攻击,是一样的。〃孝成王和临武君说:“好!”
材料二:
武王自称太子发,是奉文王之命前来讨伐,不敢自己擅自做主。于是向司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执
符节的官员宣告:“严肃谨慎,的确如此!我无知,熊着先祖留下的有德之臣,我继承祖先的功业,严格制
定赏罚之法,以巩固先祖的功业。”于是发兵。师尚父向全军发布命令说:“集合你们的兵众,把好船桨,落
后的一律斩杀。〃武王乘船渡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用它祭天了。
渡过河之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乌鸦,赤红的颜色,发
出磅礴的鸣声。这时候,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纣可以讨伐
了!"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行。”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过了两年,武王听说纣昏庸暴虐更
加严重。王子比干也被杀了,箕子也被囚禁起来了,太师疵、少师疆抱着乐器逃奔到了周国。于是武王告
令全体诸侯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以不讨伐了!”纣王听说武王来了,也发兵七十万抵抗武王。纣王的军
队虽然人多,但都没有与周军作战的心思,心里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他们都掉转兵器攻击殷纣的军队,
给式王做了向导。武王急驱战车冲进来,纣的士兵全部崩溃,背叛了殷纣。纣王败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
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了“支王手持大白方负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行拜礼,武王也作何还礼,诸侯仝
都跟着武王。武王来到商都,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武王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赐福!”
商都人全都扣头至地拜谢,武王也向他们回拜行礼。
题型二:定语后置句
【真题回放】
(2024•江苏宿迁•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弑厉公,栾武子使智武子、彘恭子如周迎悼公。庚午,大夫逆于清原。公言于诸大夫曰:“孤始愿
不及此,孤之及此,天也。抑人之有元君①,将禀命焉。若禀而弃之,是焚谷也;其票而不材,是谷不成也。
谷之不成,孤之咎也;成而焚之,二三子之虐也。孤欲长处其庭,出令将不敢不成,二三子为令之不从,
故求元君而访焉。孤之不元,废也,其谁怨?元而以虐奉之,二三子之制也。若欲奉元以济大义,将在今
日;若欲暴虐以离百姓,反易民常,亦在今日。图之进退,愿由今日。”大夫对曰:“君镇抚群臣而大庇
荫之,不?不堪君训而陷于大教,以烦刑、史,辱君之允令,势不承业。”乃要而入。
(节选自《国语•晋语•栾武子立悼公》)
材料二:
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日:“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
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冬。”孙子无辞,亦无惨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
而不惨,亡之本也。”
或曰:大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
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
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
之所予也。是以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晅②走山,田氏③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
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
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四第三十九》)
【注】①元君:古称贤明善良的君主。元,善。②赵喧(xuGn):指赵宣子,春秋时晋国执政的卿。
③田氏:指田成子,春秋末齐国执政的卿。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表示推测,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中,•得无”用法不同。
B.敢,表冒昧的谦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邯郸市中医院肠造口术规范化操作考核
- 兴化招商笔试题目及答案
- 唐山市中医院质控仪器如剂量仪水箱使用考核试题
- 医疗废物处置试卷及答案
- 营养科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大学单招笔试试题及答案
- 散文分析考试题目及答案
- 中医专业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惠民政策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工作方案
- 2025年小学教育专升本真题解析题试卷(含答案)
- 临时展览搭建与施工方案
- 2025年10月自考13886经济学原理(初级)
- 2025天津宏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校园招聘1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光伏电站安全检查表
-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辅警招聘考试题题库(含参考答案)
- 从国内外角度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探索及影响的研究报告
- 2025通辽科左中旗招聘25名社区工作者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最近时事政治课件
- 2025江苏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选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鞍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聘国有企业人员(二)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